做事先做人大全集-超越忙碌,享受生活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喜怒哀乐是人之常情,关键是如何有效地调整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做生活的主人,一个懂得生活和善于享受生活的人,才能赢得更幸福和成功的生活。

    用一杯茶来品尝心灵的淡泊

    中国人喜欢喝茶,茶是中国人的第一饮料。在明朝郑和下西洋时就把茶叶当作礼物送给途经的各国。茶叶与咖啡,是世界两大饮料。咖啡,初时尚甜,一会儿变淡、涩,甚而苦,而且还须有牛奶与糖作伴。茶则相反,无须陪衬,先涩,继而甘、醇。东西方文化之异同,也在此吧?

    年轻人喜欢喝茶,因为茶比任何饮料都解渴。烈日当头,口渴难耐时,端起一碗凉茶,一饮而净,是何等的惬意,何等的痛快!老年人喜欢喝茶,因为他们能从中品出人生的滋味,茶能让他们回忆起往昔的酸甜苦辣。

    茶如人生,闻之则香味扑鼻,入口则是苦的,但仔细品味,却又有一股香甜之气从口至舌,至喉,至嗓,久久萦绕。

    茶有红茶、绿茶、花茶之分。绿茶消热解暑,适宜夏季饮用;红茶清香浓郁,养气清肺,适宜冬季饮用;花茶爽心,适宜于春秋天饮用。此外,中国名茶如云,知名的有西湖龙井、信阳毛尖、碧罗春等等。

    巴利说:“人生像一杯茶,若一饮而尽,会提早见到杯底。”所以喝茶重在品,如能品出茶的种类便高出一般,如能品出茶的出处更是不凡,最是不凡者能从茶的轻淡厚重中品出茶出自何人之手,是年轻的小姑娘,还是年过半百的长者。饮茶重在那份情趣。泡一壶淡茶,静坐看山,或独步寻芳,慢慢揭开悠长的寂静。喝着茶,对着山,对着树,对着雾,春去也,秋去也,冬去也,连太阳的血色也褪尽了,品着苦涩后的香醇,蓦然抬头,似乎从中体味出了人生的真正内涵。

    喝茶又不能太过于讲究。日本人喝茶讲究茶道,据说完整的茶会有三段十八步,什么“沐淋瓯杯”,什么“茶海慈航”,什么“杯里观色”等等,不一而足。中国人喝茶不太讲究,紫砂壶也可,瓷壶也行,玻璃杯可以,大粗碗照样,中国才是真正懂得茶的国家。喝茶不能为茶所困,太过讲究,反而被束缚。

    一部《茶经》,洋洋洒洒:什么茶用什么水,什么水用什么壶,什么壶用什么火……详细得连日本人也叫绝,但只有饱食终日的士大夫之流,才能斯斯文文参照实施,一般平民百姓,谁能去讲“扬子江中水,云峰顶上茶”?

    茶是一缕清风,令人安静悠闲;茶是一种情调,一种欲语还休的沉默,一种欲笑还颦的忧伤;茶是一眼清泉,能洗去生活中的烦恼与悲苦。喝茶,喝的是一种心境,感觉身心被净化,喝下去的是清苦,沉淀下的是深思;喝茶,重在品味,但又不要太过拘泥,人人心中有菩提,只要能够喝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便是得到了茶的真味。

    寻找忙中偷闲那份内心的愉悦

    现代人兴忙,满世界就听到一个忙字。大人们忙赚钱,小孩子也同样身不得闲,就连离退休的爷爷奶奶辈也忙于发挥余热,或养身保健或吟诗作画。

    社会要发展,人类要进步,忙是自然要忙的。然而这绝不是人生的全部。人生不仅需要工作,也需要休息,不仅需要忙碌,也需要休闲。我们不能无休止地忙,人生如果没有休闲,就像一幅国画挤满了山水而不留一点空隙,缺乏美感。人生没有悠闲,就不能领悟、体味、享受人生。所以忙碌中要学会偷闲。

    泰戈尔在《飞鸟集》中写道:“休息之隶属于工作,正如眼睑之隶属于眼睛。”不会休息的人就不会工作,只有休息好了,才能更好地工作,才会有更好的生活。如果一味地、盲目地去忙,连革命的本钱都搞垮了,那人生也就没有忙的意义了。

    人生就像登山,不是为了登山而登山,而着重在于攀登中的观赏、感受与互动,如果忽略了沿途风光,也就体会不到其中的乐趣。人们最美的理想、最大的希望便是过上幸福生活,而幸福生活是一个过程,不是忙碌一生后才能到达的一个顶点。

    古人云:“一张一弛,乃文武之道。”人生也应该有张有弛,也应该忙中有闲。人生就像条弦,太松了,弹不出优美的乐曲,太紧了,容易断,只有松紧合适,才能奏出舒缓优雅的乐章。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悠闲与工作并不矛盾。处理好二者的关系,最重要的是能拿得起,放得下。工作时就全身心投入,高效运转。放松时就放松,把工作完全放在一边,不要总是牵肠挂肚,去钓鱼、去登山、去观海,想干啥就干啥。

    其次就是工作休闲应该搭配得当,不能忙时累个半死,闲时又闲得让人受不了。可以隔三差五地安排一个小节目,比如雨中散步、周末郊游等。适时的忙里偷闲,可以让人从烦躁、疲惫中及时摆脱,为了更好地工作而积蓄精力。

    总之,为了更好地工作,为了美好的生活,我们一定要学会忙里偷闲,有时休息比工作更有效。

    让生活的每一天都充满书的影子

    记不清哪位先贤说过:“人生善读书,享世间清福。”书是人类的良师益友,是人类心灵空间的展现,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书籍是人类知识的记载。书最基本、最重要的作用自然是能让人增加智慧与才干,让人学会改造自然、改造自己的本领。

    古人认为“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他们读书大多为了应仕,而现代人除了从书中获取知识外,还把读书当作一种消遣和休闲方式。因为书可以让人陶冶情操,又可以让人忘掉一切烦恼与不快。古人说:“古今世家无非积德,天下第一人品还是读书”,又说“为善最乐,读书最佳”,可见读书是人生乐趣的最高境界。

    书籍是人类的精神食粮,是人类的航标灯,在我们困惑糊涂时指点迷津,在我们迷茫危急时解除烦恼,在我们空虚无聊时充实大脑。孟德斯鸠说:“爱好读书,就能把无聊的时刻变成喜悦的时刻。”

    笛卡尔曾经说过:“读好书就像是和过去最优秀的人交谈一样。”工作中当我们遇到不顺心的事时,不妨找本自己喜欢的书,专心去读,去和书中的主人公对话,向他们诉说你的苦楚与无奈;生活中当我们寂寞难耐时,不妨伴着雨声,打开一本书。

    喜好读书是好习惯,然而喜读书还要善读书,善读书还要善用书。读书要有所选择,漫无目标,无书不读的人,他们的知识很难精湛。读书无选择,便只能当一个书架,你放上什么书,它便容纳什么书。读书即使是抱着欣赏的态度,总也有喜欢和不喜欢的书吧!就像交友一样,有的人可以成为无所不谈的知己,而有的人则只能是泛泛之交,有的人则需敬而远之。

    此外,读书贵有疑,不能完全相信书中所讲,正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古人有言:“读书贵能疑,疑乃可以启主。读书在有渐,渐乃克底有成。”读书既要有所获,又要有所思,有所疑,这才符合认知的过程。

    善于读书的人,任何一本书对他而言就都如同一条帮他渡河的小船,既然渡过了河,就该舍弃小船,有谁会在登岸之后还拖着小船过日子啊?毕竟读书的最终目的是学会更好地做人,是学会把生活过得更好,而不能死读书,读死书。

    世间最为渊博的书籍莫过于人生,读书的最高境界便是能参悟出人生的真谛。读有字书可以让人增长学问,而读懂人生这本无字书,则可以增长智慧,可以让人快乐富有过一生。

    让音乐奏响人生崛起的旋律

    音乐是一种听觉艺术,是一种人类共有的语言。它来源于生活,为我们的情感服务。科学研究证明:听适合的音乐,可以优化人的性格,平稳人的情绪,提高人的修养品位,甚至有养生保健、延年益寿的神奇功效。

    医学专家通过大量的研究证明,人类需要通过音乐来抒发自己的感情,并从中受益。音乐可以调节人体大脑皮层的生理机能。提高体内生物的活性,调节血液循环和活化神经细胞。另外,音乐会使人体的胃蠕动更有规律,能够促进机体新陈代谢,增强抗病能力。

    在医学上有一个著名的“莫扎特效应”:当你听一曲莫扎特之后,你的大脑活力将会增强,思维更敏捷,运动更有效,它甚至可缓解癫痫病人等患神经障碍的病人的病情。研究者证明,在IQ测试中,听莫扎特的受试者得分比其他人更高。

    1975年,美国音乐界的知名人士金太尔夫人因乳腺癌缠身,身体状况每况愈下,濒临死亡的边缘。这时候,金太尔夫人的父亲不顾年迈体弱,天天坚持用钢琴为爱女弹奏乐曲。或许是充满爱心的旋律感动了上苍,两年之后奇迹出现了,金太尔夫人胜利地战胜了乳腺癌。重新康复后,她热情似火地投身于音乐疗法的活动,出任美国某癌症治疗中心音乐治疗队主任。金太尔夫人弹奏吉他,自谱、自奏、自唱,引吭高歌,帮助癌症病人振奋精神,与绝症进行顽强的拼搏。

    德国科学家马泰松致力于音乐疗法几十年,在对爱好音乐的家庭进行调查后注意到,常常聆听舒缓音乐的家庭成员,大都举止文雅,性情温柔;与低沉古典音乐特别有缘的家庭成员,相互之间能够做到和睦谦让,彬彬有礼;对浪漫音乐特别钟情的家庭成员,性格表现为思想活跃,热情开朗。他由此得出结论说:“旋律具有主要的意义,并且是音乐完美的最高峰。音乐之所以能给人以艺术的享受,并有益于健康,正是因为音乐有动人的旋律。”

    音乐是起源于自然界中的声音,人与自然息息相关,所以音乐对人的精神、脏腑必然会产生相应的影响。音乐主要是通过乐曲本身的节奏、旋律,其次是速度、音量、音调等的不同而产生疗效的各异。在进行音乐治疗时,应根据病情诊断,在辩证配曲的原则下,选择适当的乐曲组成音疗处方。

    烦恼时听听音乐,能重新燃起生活的热情,唤起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回忆和憧憬,使人心理趋于平静,心绪得到改善,精神受到陶冶。圣人孔子就非常爱听音乐,他自称是“余音绕梁,三月不知肉味”。

    既然音乐有这么多用处,不妨在工作之余,茶余饭后,戴上耳机,听一曲柔美舒缓的音乐,让身心在悠美动听的节奏中彻底放松。

    水墨丹青中也蕴藏着快乐的源泉

    生活中不如意者常十之八九,人生道路上碰上点障碍在所难免,忧郁、彷徨、烦恼、悲愤可能每个人都体验过。如果你喜欢,可以寄情于水墨丹青,让这些充满灵性的艺术瑰宝去抚慰你那伤痛的心。

    “琴书诗画,达士以之养性灵”,寄情于水墨丹青之中,沉浸于那洒满墨香的氛围之中,笔走神龙,气韵畅通,你的心胸会顿觉舒畅,感受艺术的同时也是更好地感受生命。

    世界织布业的巨头之一威尔福莱特·康,尽管事业非常忙碌,在他为事业奋斗了大半辈子时,他总感觉到自己生活中缺了点什么东西似的,于是他选择了绘画,每天从百忙中抽出一个小时来安心画画,不仅事业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而且在绘画上也得到了不菲的回报———多次成功举办个人画展。威尔福莱特·康在谈起自己的成功时说:“过去我很想画画,但从未学过油画,我从不敢相信自己花了力气会有很大的收获。可我还是决定学油画,无论做多大的牺牲,每天一定要抽一小时来画画。”

    威尔福莱特·康为了保证这一小时不受干扰,唯一的办法就是每天早晨五点前就起床,一直画到吃早饭。威尔福莱特·康后来回忆说:“其实那并不算苦,一旦我决定每天在这一小时里学画,每天清晨这个时候,怎么也不想再睡了。”他把楼顶改为画室,几年来他从未放过早晨的这一小时,而时间给他的报酬也是惊人的。他的油画大量在画展上出现,还多次举办了个人画展,其中有几百幅画被人以高价买走了。他把这一小时作画所得的全部收入作为奖学金,专供给那些搞艺术的优秀学生。“捐赠这点钱算不了什么,只是我的一半收获。从画画中我所获得启迪和愉悦才是我最大的收获!”

    绘画不仅可以愉悦人心,陶冶性情,还可以治病疗伤。

    美国有一位画家作过这样一个实验:他特地为一位癌症患者画了一幅《天上飞来的希望》的画。每当患者凝视这幅画时,那只正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上展翅高飞的海鸥便会使他心中升起信心和希望。医生曾断言说他活不过两年,可自从他试着每天去欣赏这幅画后,他的病竟然慢慢好转。

    无独有偶。另一个以画治病的故事更有趣。据传南北朝时鄱阳郡王爷被齐明帝所杀后,其王妃悲痛欲绝,整日茶饭不思,终于一病不起。试过了各种妙方,尝遍了天下良药,仍不见好转,最后,其兄请来一位画师为鄱阳郡王爷作了一幅画像。画师深知王妃之病为相思病,经过一番冥想之后,便作好一幅画密封后转交给王妃,并让人转告她说,有人曾偷画王爷像,要王妃派亲信以高价赎取。亲信取回后,王妃展开一看,当即勃然大怒,从病床上一跃而起,大声骂道:“这个老色鬼,早该千刀万剐!”原来,画上画的是郡王爷生前和一宠妾在镜前调情的丑态。可说也奇怪,王妃的病竟然从此日渐好转,最后竟然奇迹般康复。

    作画可以让人沉浸,抛烦恼于脑后,观画可以让人宠辱皆忘,愉悦身心,获得一个美好心境。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中,不妨在家中挂上几幅清丽典雅的字画,在闲暇之余细细品味,可让人赏心悦目,获得一份清净,于身心健康十分有利。

    人生低谷时刻借酒解忧又何妨

    酒,在中国,有很长时间的历史。酒,始终和人生有不解之缘。魏晋时期,就是酒的年代。魏晋人愿意把酒与人生联系起来:曹操最有名的一首诗就跟酒和人生有关:“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在古代,酒最大的用途就是浇愁。古时战乱不断,人们整日为生存颠沛流离,生活的忙碌,使人们越发感觉到生命的短暂和不可确定;这种感觉在平时是无法宣泄出来的,只有在酒酣之后,才会在高歌中流露。所以说,酒,实际是开启人心灵之门的一把钥匙,这在千古都是一样的。

    没有酒,便没有李白怒骂权贵的狂傲诗篇,没有酒,便没有杜甫那“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的千古绝唱。其实现代人比古人更是忙碌,只不过现代人更懂得压抑,懂得控制自己的感情,不会像曹操一样挥洒着对人生的感慨罢了。

    此外,古人还以酒会友,“竹林七贤”个个都是酒鬼,也是酒友。最疯狂的大约要数刘伶。他出去,常携一壶酒,乘一鹿车,鹿车上放着锹,如果他醉死,人们便可以就地把他埋了。七贤的时代,人生的志向无法得以实现,外在的压力把每个人都封锁起来。平庸的人无奈地认可了人生,平淡地生活下去,直至萎靡死亡;超俗的人把郁闷宣泄成为任诞,成了“狂”,然而他们也不知道这“狂”的尽头会是什么。刘伶的境界折射出压力下人生的不可把握:“结果”是无法预料的,人们能做的只是尽享眼前的欢乐!这,大约也正是“原野人”的心情吧!宣泄,其实并没有什么原因,只是生命的压力太重;宣泄,其实也不为什么结果,因为狂放的背后,常常是更大的无奈。

    任何的痛苦都会有一个根源:平凡的人想拥有不平凡的未来,不凡的人又怀念平凡的过去,这种“围城”式的期待,也许便是人生一切苦恼的症结所在。理想与现实,永远不可能真正地统一。这种苦恼,缠绕着古往今来的每一个人,这也正是从古自今,人们都借酒浇愁的原因。当你为某事而烦恼的时候,不妨热上一壶小酒,或是来上一瓶啤酒,独自一人坐下来慢慢享用,暂时把烦恼放在一边。有人说借酒浇愁愁更愁,其实不然,喝酒以后的愁,是一种释放,是淤积于心的苦闷的宣泄,而宣泄以后则会大彻大悟。

    任何事情都讲究个度,喝酒也不例外,要适可而止,不能贪杯,更不能喝后寻衅滋事,否则便会适得其反,真的是愁上添愁了。

    当心中遇有不快,或生活中遇到麻烦事,不妨借酒排解,或独酌,或对饮,让酒来浇灭心中的怒气,排解心中的不快。

    游手好闲又何尝不是一种智慧

    在非洲草原上,太阳即将升起,一头狮子对自己说:“我必须要奔跑,这样才能追上跑得最慢的羚羊,不至于被饿死。”一只羚羊对自己说:“我必须奔跑,才不会被狮子咬死。”生活中我们不也和那狮子与羚羊一样,整天为了不同的追求而“奔跑”,有的人是为成功而奋斗,而有的人却像《阿甘正传》里跟在阿甘后面的那群人一样,因为别人跑,所以我也跑。然而,成功无止境,奋斗无休止,所以奔跑无穷期。

    当然,不能完全否认“奔跑”的正面作用,因为没有奋斗,社会便没有进步。但是,眼下我们却是在无休止地跑,时刻都不停地跑。在这种氛围下,许多人一边“奔跑”,一边是被疲惫、挫折感、危机感、失落感缠身,且与日俱增。难道我们的人生就是狮子与羚羊你死我活的对局吗?难道我们的理想就是在气喘吁吁的奔波劳苦中攫取和逃生吗?如果我们奋斗终生就是像狮子一样为了找口饭吃,就是为了吃得更好些,住得更舒服一些,那人生是不是乏味了?生命中难道仅有奋斗和痛苦吗?

    上帝问三个凡人:“你们来到人间是为什么呢?”第一个回答:“我来这个世界是为了享受生活。”第二个回答:“我来到这个世界是为了承受痛苦。”第三个回答:“我既要承受生活给我的磨难,又要享受生活赐给我的幸福。”上帝给前两个人打50分,给第三个人打100分。

    人生在世,不仅是奔波,也不仅是享受,人生应是既有奋斗也有享受,应该是忙里不忘休闲,工作之余不忘品味人生的快乐与幸福,不忘领取上帝的恩赐。

    据国外心理学家的调查,几乎有三分之二以工作为中心的人,下班后不懂得放松,许多人以为在饭店饮酒取乐、醉生梦死便是放松。可在酒场上的君子们哪一个不是“有备”而来的呢?要么是为了打通关系,要么是为了饭后的红章或签字。这不仅不能缓解心头的压力,反而把身体也累垮了。

    如果仅是身闲而心不闲,不能让心彻底舒缓,就是周游世界也没有用。只有让身心得到彻底放松,才能真正地休闲,才能真正体味到人生的幸福。生活中我们总是在说压力如何大,倘若肯把自己的目标定低一点,不要一味去追求“羚羊”,即使追到一野鸡也知足的话,生活就会很从容。毕竟闲暇才是人生最优厚的福利。

    人生不是你死我活的战场,也不必怀着不成功则成仁的决绝,如果你想奔跑,希望能像阿甘那样——“有一天,我忽然想跑步,于是我就跑了起来。”无论道路多长,都跑得兴高采烈;无论多少人追随,都跑得心无旁鹜,有一天不跑了,就转身而去,也不需管身后多少人唧唧喳喳。

    每天抽出一点时间解放一下自己

    据说,西班牙的宗教裁判所中常用的一种用来拷问囚犯和俘虏的刑罚是将囚犯的手脚固定,然后在他们的头部上端吊一个漏斗一样的水袋,水袋会昼夜不停地在囚犯头上嗒、嗒地滴水,久而久之,囚犯便会神经错乱,直至发狂。原来在囚犯们听来,那落在头上的水滴声好似重锤击打在头上发出的声音一样,听久了,他们的心灵便会彻底崩溃。

    生活中无休止的忙碌就好似那不停地往下滴水的水袋,只要你不离开,它就会一刻不停地击打你的心灵,不会放松自己的人,终将被其击垮。所以,我们在工作之余,应该学会放松,学会尽情享受美好的人生。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忙忙碌碌为工作为生活,似乎每天都没有充裕的时间去放松自己。其实只要合理地分配你的时间,也就是说妥善地处理好工作与生活、忙碌与休闲之间的关系,坚持每天抽出一点时间来放松自己,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即可。

    近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工作繁忙时,到户外散散步或晒晒太阳,或听听舒缓的音乐,除了消除疲劳之外,还易于活跃思维。每天抽出一点时间来让心灵得到放松,你会感受到竞争之外的惬意。这时的闲不是消磨时光,而是在积蓄力量,为更好地去工作而积蓄力量。所以,你不必内疚,也没必要找借口推托。

    富兰克林·费尔德说过这么一句话:“成功与失败的分水岭可以用这么五个字来表达——我没有时间。”当你面对着沉重的工作任务,感到精神与心情特别压抑的时候,不妨抽一点时间出去散心、休息,直至感到心情已经比较轻松后,再回到工作面前来,这时你会发现自己的工作效率特别高。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讲的正是这个道理。

    烦恼的时候试着来杯下午茶吧

    工作了大半天,大脑已经处于疲惫状态,如果有时间,不妨坐下来喝杯下午茶,让疲惫随那茉莉香飘入空中,让烦恼随茶一起喝入口中。

    英国人特别喜欢喝下午茶,英国人喝下午茶的传统根深蒂固,以至于体力劳动者,如装修工人等,到时也雷打不动地要停下手中活计去悠闲地喝两口。著名歌后麦当娜就曾为装修工人喝下午茶,耽误了她伦敦豪宅的装修而大为光火,成为英国媒体的焦点。

    英国人喝下午茶的习惯,可追溯到19世纪维多利亚女王时代,那时的英国贝德芙公爵夫人安娜女士,每到下午时刻就百无聊赖,又感觉肚子有点饿,于是就请女仆准备几片烤面包、奶油和茶,既填饱了肚子,又消磨了时光。后来这种做法逐渐在当时贵族社交圈内成为时尚,英国上流社会的绅士名媛开始盛行喝下午茶。他们最初只是在家中用高级、优雅的茶具来享用茶,后来渐渐演变成招待友人欢聚的社交茶会,进而衍生出各种礼节,至今在一些高档酒店还保留着这种下午茶繁复的礼节。

    有这样一个笑话:美国爆发脱离英国的独立战争的原因,竟然与下午茶有关,因为英皇乔治三世强逼美国人喝下午茶所致。英皇听说美国人从来不喝下午茶,很是生气,于是便强令美国人参加“波士顿茶话会”,但美国人“嫉茶如仇”,不但不喝茶,反而将茶叶倒进海港,美国人的这个举措,成了独立战争的导火索,引发了一场恶战。

    当然,这是带有玩笑性质的无稽之谈,我们也无从考证其历史证据,但由此足以证明英国人对茶的偏爱程度。曾有一种分析说,美国人之所以过分热情,与经常喝咖啡和烈酒有关;德国人缺乏幽默感,多少因为其喜欢喝啤酒;至于英国人的优点——沉默和自制,则因为酷爱杯中茶,这种饮料使人精神百倍而不致醉倒。

    其实,下午茶最重要的功能就是让人们联络感情、交换情报,说说张家长李家短之类。在英国,茶馆往往是同行们在下午聚会交流信息的地方,所以有时许多通知都贴到茶馆里,因为那里是相关人士最集中的地方。

    喝下午茶,最大的好处是松弛神经,放松心情。听听笑话,说说心事,聊聊家常,一天下来工作再累,心情也会好些。从这一点来看,下午茶对于现在繁忙的都市年轻人,也许还是一种奢侈的享受。

    原来加班也可以充满乐趣

    你有过加班的经历吗?答案一定是肯定的。对于上班族来说,加班其实是件很平常的事。既然工作越来越忙,既然加班不可避免,那么为什么不让自己的加班变得快乐些、再快乐些呢?

    其实,加班也有许多讲究。如果是因为自己没有完成上班时间该做的工作,在本该做事的时间里看报、上网、聊天;如果只是为了表现你有多敬业、多积极,一下班就埋头苦干,装样子给老板和同事看,那样的加班纯属活该,一点儿也不值得同情。若是工作量实在太重,工作时间内根本没法完成,以至于要牺牲休息时间,那是工作安排上有问题。偶尔一两次还可以,要是加班成了家常便饭,那任何人都不能接受,身体肯定吃不消。

    鲁迅先生说,“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套用他的话,“加班是将人生有计划的安排打乱给你看”。没有人喜欢加班,除非他有工作狂倾向。加班不但让自己更加疲惫,而且影响了自己的生活计划。可能你下班以后已经约好了和朋友一起去吃饭,或者一起去买东西,也可能下班以后你要去听讲座或去上培训班,这一切都因为可恶的加班而泡了汤。但是人在屋檐下怎敢不低头,尤其是当加班在公司大范围地被普及和认可,你就不得不接受这个现实,既然无法逃避,不如调整自己,学会在加班的夹缝里寻找快乐,试着慢慢适应,让自己快乐地加班。

    加班的时候,既然身不由己,身受其累,何必再自己折磨自己,带着满腹牢骚去工作呢?既然加班已成定局,与其带着怒气去工作,不如想开些,想着法子让自己心里快乐些。如果你这样想:加班说明我有社会价值,说明我在单位的重要性,加班能让我学到更多的东西,再说,加班不但有补贴可以拿,还能名正言顺地解决掉晚饭的问题,而且省下家里的冷气费、电话费、上网费以及其他若干费用,或许你会突然感到其实加班也不一定全是坏事。

    加班的时候,你不妨制造点情调,想着法子哄自己开心。如果条件允许,你可以一边工作,一边打开电脑音箱,让悠扬的音乐随风飘荡,让动听的音乐陪伴你度过加班时光。

    这里再次重申,没有人喜欢加班,除非另有图谋,但既然已成定局,不如把心放开,不能让加班搞坏了自己一天的好心情,不妨试着让自己加班也快乐。

    用诗来清除我们内心的忧虑

    诗是什么?诗是人们用简洁明快的语言,对生活的表达。诗是诗人的生活感悟,是诗人的人生心得,是诗人心灵的描述。读史可以让人知古今,读诗不但可以让人知古今,而且可以让人明事理,可以让人陶冶情操,涤荡心胸。

    诗有古诗和新诗之分。古诗讲究精练,贾岛曾“推敲一个字,捻断数根须”,人生也需要精练;新诗讲究哲理,“路之值得赞美,在于它不站起来要做纪念碑”,诗人韦苇的诗句充满了深邃的哲理内蕴,人生本身就充满哲理,生活本身就是一首诗,一首值得让人读一生的诗。

    好诗不在于语言,过于优美的语言,过于华丽的辞藻,反而有附庸风雅之意,让人有束缚感。朴素的文字,平常的语言,同样可以写出动人的诗篇。“如果你嘴里含满了食物,你怎么能歌唱呢?如果你手里握满金钱,你怎能举起祝福之手呢?”这样的诗句,语言质朴之极,而事理却鞭辟入里。

    意与理是诗的艺术魅力所在,读诗重在体味诗中那诗人别有用心的意境以及启人心智的哲理。诗意并不在字,《小窗幽记》中说:“人有一字不识,而多诗意”,意思是说不识字人生却充满意思,那么诗意在哪里呢?就藏在人的心中。最好的诗是用心来读的,如果一个人沉溺于功利之心,拘泥于某种形式,即使满腹平平仄仄,也毫无诗意。理是诗人在平凡现实生活中挖掘出的人生真义,是诗人对社会人生深刻理解的阐释和咏唱,如林语堂所说:“若天地间有此一句话,只是被你说出而已。”读诗要思考其哲理,这可以发人深思,但又不可太注重哲理,太多的理性,太多的用心,反而会束缚人性真情的流露,恬淡畅适,无为而为,才会满怀意趣。好诗总是能够将主观情意与客观意象融为一体,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让人为之叫绝。

    人生如诗,物质便是它的文字,而快乐则是它的意,人生价值则是它的理。生活中不能太注重物质,而忽略了快乐与人生价值,这样的人生算不得幸福,如同太注重文字的诗算不得好诗一样。文字是诗的材料,是表达意与理的手段,而不是诗的全部,而物质也是生活的手段,不是人生的目的,人生真正的目的在于幸福,而幸福的材料是快乐与价值,不是物质。

    王国维说:“客观之诗人,不可不多阅世;阅世愈深,则材料愈丰富。”诗与世事是分不开的,生活是诗的来源,读诗便可以让人明白世事。当你烦恼时,当你无聊时,不妨读首小诗,到诗中去体味人生的意境,借鉴古人的处世哲学。

    古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休闲读书,是一种乐趣;诗中也有处事妙方,可以解惑,读读小诗,更是一种乐趣。可以说,人生充满诗味,品味诗,就是品味人生。

    累了就享受一下露营吧

    传说古代有个大力神,他的力量来自大地,一旦他的双脚离开了大地,他便会失去力量,轻而易举地被打败。我们也一样,人本身属于大自然,大自然能给人一种灵性,让人感到亲近和放松,一旦长时间“心在樊笼里,不得返自然”,则会让人产生空虚与寂寞的感觉。

    长期生活在都市中,缺少与自然亲近的机会。不妨抽时间到外面走走,张开双臂,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大自然如同一位慈祥的母亲,她会静静地听你诉说生活的烦恼,安慰你那受伤的心灵。如果你喜欢清静,那就一个人到野外走走,如果你喜欢挑战,那不妨选一个双休日远离这个忙碌之地,寻找心中那个安宁的世界,露营去!

    露营是一项很好的野外运动,既富有情调,又不失为一个绝好的锻炼机会。露宿于青山绿水间,坐在空旷的野外,围坐在篝火边,和朋友举杯邀明月,仰望夜空中闪烁的星星,到柔嫩的草间寻觅萤火虫,听着虫鸣安然入睡……这一切的快乐时光都是那样的自然,那样的让人回味无穷,那样的让人留连忘返。

    露营时首先要为露营找寻安全地,野外是一个自由的世界,可以尽情享受无拘无束的放松快感。但是,离开了都市,也意味着远离了人们为自己修筑的安全堡垒。大自然在富于情趣的同时也充满了危险,人稍不注意就会受到伤害。所以,寻找安全的营地是首要的任务。露营场地的选择,最关键的三点是:排水、风力和地势。一般来说,要找寻比较平坦,有美丽的阳光照射着,而且十分方便取水的地方安顿下来。

    露营当中,还要时时刻刻提醒自己注意安全,在玩乐的同时密切注意天气的变化情况。在山沼、山谷地带,要注意水流量和混浊情形,水流的声音也不可以忽视,如发觉异常,应该立刻离开。如果发生落石或土崩,最重要的是保持冷静,先确定落石的方向,再选定撤离的方向。打雷的时候绝对不能在草原中的大树下躲避,应该跑到距离树较远的地方蹲下。

    在营地自己动手烹调美味食品,是何等的惬意和快乐啊!大家围着篝火,烧水、做饭,从包里拿出各自的小吃,放在地上和大家一块分享,就像小时候过家家一样。吃完饭以后,大家争着去洗炊具。忙完这一切后,大伙做下来聊聊天,或是借着月色打打扑克,相信你永远不会忘记这开心的时刻。这种齐心协力制造出来的快乐场面是很难在其他场合体会到的。

    托尔斯泰说:“在小圈子里中魔发疯的人,好像觉得整个民众也和他们一样丧失理智。”

    你也不妨走出自己生活的小圈子,到大自然中放松自己,自然是伟大的,它能帮你把压力卸于无形,让你轻装上阵,以倍增的信心和勇气重新回到生活中去。

    在游山玩水中放逐自己

    生活中人们为名利而奔忙,虽是弄得身心疲惫,却往往不知道自己真正追求的是什么。不妨利用假日走进大自然,当你面登临高山、对视大河,面对大自然的美景时,才会顿悟,返朴归真才是自己真正的追求目标,生命中许多追求并非真的有必要,也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

    大自然是一部无字的书,深入到自然中,游山玩水,看幽谷清泉、奇石怪草,或醉卧草地,或赋诗山间,其中有不尽的乐趣,能让人忘记生活中的种种争斗与心机。在忙碌的生活中,适时在游山玩水中放逐自己,给心灵一个反思、放松的机会,该是多么美好啊!

    生活中不顺之事十之八九,此时不妨去登山,或是河边坐一坐。置身大山中,走在绿树成荫的山间小路上,望着那大自然造就的奇石怪状,听着叮咚的泉水声,以及那清脆的鸟鸣声,让人感到如同置身世外桃源,心中的种种不快,也随着那缭绕的云雾慢慢散去。迈步海滨,一望无垠的大海,波涛汹涌的海面,让人顿生几分豪气。通过旅游,既可以领略祖国的秀美山川,又可以遍访历史的足迹,缅怀古人,从而既放松了心情,又让自己的心灵受到洗礼。

    大自然的魅力在于它巨大的生命力。越是原始的地方,我们越是感觉到生命力的强大。大自然的神奇,可以让人真切体会到生命的渺小和珍贵;大自然的美丽,可以让人体会到人生的美好。所以,生活中当你感到烦闷时,不妨背起行囊,一个人独自去游山玩水,到大自然中放逐自己。

    经过长时间的紧张工作,我们在旅游中变换兴奋点,放松,释放疲劳,从而能够以旺盛的精力重新投入工作。给自己一段假期,放松自己于山水中。让山水的灵性,涤尽自己工作上、情绪上、思想上的烦累!

    置身大自然,迈步山水间,任我心自由自在地驰骋,让人在物我两忘的意境中,将天地万物置于空灵之中。这是何等的快意、何等无拘无束的心境啊!罗素曾经说过:“我们的生命是大地生命的一部分,就像所有动植物一样,我们也从大地上吸取营养。”当你走进大自然,投入它那宽广的胸怀时,大自然的一草一木似乎都有灵性,都会抚慰你受伤的心灵。望着山中那历经沧桑的松柏,以及那经历了千百年风吹雨打的岩石,你会重新豪情万丈,平添了许多与困难作斗争的勇气。

    快乐的生活需要用心去发现,在游山玩水中放逐自己吧,放逐那束缚已久的心灵,让大自然洗涤心中的不快。换一种环境,大自然奉献给你的将是一片灿烂和希望。

    因为运动,所以解忧

    如果问运动有何好处,可能许多人都能回答许多,诸如运动可以加速血液循环,增加机体免疫力等等。但你是否知道,运动亦可以解忧。

    许多人可能对此持怀疑态度,因为在大多数人眼中,只有高兴的时候才去运动,生气烦恼的时候谁有闲心去运动啊?但事实就是如此,由不得你不信。运动确实能让人忘记沮丧,产生快感。看过美国影片《阿甘正传》的朋友都知道,当阿甘心爱的女人离他而去后,他便开始跑步,天天不停地跑,虽然阿甘自己说他跑步没有理由,就是想跑,其实正是跑步让他忘掉了伤痛,而也正是他跑步的执著精神感动了女友,让她重新回到他的身边。

    所以,高兴的时候可以去运动,因为那是一种休闲,而心情烦闷的时候也可以去运动,因为运动可以放松心情。

    生活中我们为了生存而不停地奋斗着,为了成功而崩紧了每一根神经。但是,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如果一味工作,而不注意身体状况,不注意精神的放松,终归可能还是会失败;另外,如果经过终身努力,最终达到了目标,却已没有机会来享受成功所带来的喜悦,也是毫无意义。因此,生活中各方面都应保持平衡,拼命工作虽好,但用长远的观点来看,仍然有必要省下一些时间从事运动。

    运动的方式多种多样,跑步、钓鱼、登山、骑马……只要你喜欢,什么都可以。运动可以缓解疲劳,重新焕发身体的活力。我们可以选择一种或几种自己喜欢的运动方式,每天坚持,让它变为生活的一部分。当然,如果偶遇令人心烦的事,也可以丢掉工作,去体育馆呆上一会儿。不论何时,不论何地,最重要的是,运动时应放松心情,不要一边运动,一边还在考虑刚才碰到的不快,要让运动把不快冲掉。

    此外,运动就是运动,不要带有别的什么目的,最好就像阿甘一样,我想跑就跑,不是为了引起谁的关注,也不是为了什么奖赏。比如说没事时去打篮球,最好把它看成是一项休闲活动,不是为打球而打球,不能过于看重输赢得失,否则便会平添许多烦恼,达不到放松的目的。如果过于看重输赢,那一点小小的失败都会让人产生如同工作失败时的挫折感,如此一来,运动反而成为紧张疲倦的诱因,失去了原来休闲的意义。

    “一张一弛,乃文武之道”,工作上要讲究张驰之道,累了,烦了,可以去运动一下。运动也应该注意张弛之道,不能有兴趣的时候,便运动个没完,心烦的时候,便来个马拉松式的运动,这些都是要不得的。

    运动应像吃饭一样,不但“定时”,而且还应“定量”,要适可而止,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强身健体、放松身心的目的。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