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黄埔军校-黄埔军校大事记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一九二四—一九二七)

    陈以沛

    一九二一年

    十二月二十三日 孙中山与马林在桂林会谈,会上提出国民党与共产党合作,改组国民党,并创立军官学校、建立革命军等建议,孙中山心向往之,联俄、联共之议由此而起。

    一九二三年

    十一月底 国民党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举行第十次会议。孙中山在会上提出筹备军官学校。

    十二月二十日 《广州民国日报》公布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决议组织军官学校,命名为“国民军军官学校”。拟以孙中山为校长,后方医院和测量局为校址。

    廖仲恺密电蒋介石说:“前途(苏联)要件寄到,鲍君(指鲍罗廷)有事与商,学校(指军官学校)急待开办。”要他早从家乡来上海,同往广州。

    十二月二十八日 廖仲恺与鲍罗廷研究选定戴季陶等为军校教职人员,并将结果知会蒋介石。

    一九二四年

    一月二十日 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共产党人李大钊、毛泽东等出席大会;并受选担任中央领导工作。为国共合作,创立军官学校奠定了组织基础。

    一月二十四日 孙中山命名成立“陆军军官学校筹备委员会”。委任蒋介石为筹备委员会委员长。

    一月二十六日 孙中山继续委任王柏龄、李济深、沈应时、林振雄、俞飞鹏、张家瑞、宋荣昌为筹委会委员。

    一月二十八日 孙中山指定黄埔长洲岛原广东陆军学校与广东海军学校为陆军军官学校校址。黄埔军校校名由此而来。

    一月二十九日 孙中山任廖仲恺为大本营秘书长,继续协助筹划军校开办事宜。

    一月三十日 国民党“一大”胜利闭幕。参加大会的两党代表受托回原籍召收军校学生。

    一月底 苏联第一个军事顾问小组应邀参加军校筹备工作,由鲍罗廷介绍给孙中山。顾问小组以契列帕诺夫为顾问组长,以捷列沙托夫、捷尔曼、波良克为顾问。孙中山要求按照苏维埃的军事制度来组织革命军队。

    二月六日 设立陆军军官学校筹备处于广州南堤。

    校筹备会分设教授、教练、管理、军需、军医五部,推定王柏龄、李济深、(由邓演达代)林振雄、俞飞鹏、宋荣昌为临时主任,分部办事。

    二月八日 首次召开校务筹备会议,决定军校开办事宜。

    二月九日 确定分配各省区招收学生名额共为三百二十四名,由于当时各省市多在军阀统治之下,要求“一大”代表实行秘密招生。

    二月二十一日 蒋介石突然向孙中山提出辞去军校筹备委员长职务,径离广州,先去上海。

    二月二十三日 孙中山在蒋介石辞职书上批复“不准辞职”,同时另委廖仲恺兼理军校筹备委员长职务。

    三月十日 廖仲恺电催蒋介石南归,责令“毋负远来考者,以损党誉。”

    三月十四日 蒋介石复函廖仲恺表示不相信国共始终合作。

    三月中旬 共产党人何叔衡在湖南长沙负责办理军校第一期秘密招生事宜,介绍赵自选、陈作为和郭一予等持函到上海见毛泽东。当时毛泽东负责从各地转到上海的招生工作。

    三月二十一日 孙中山决定成立入学试验委员会,以蒋介石为委员长,王柏龄、邓演达、彭素民、严重、钱大钧、胡树森、张家瑞、宋荣昌、简作桢为委员。蒋介石辞职未归,由李济深代理委员长。

    三月二十四日 军校在文明路高等师范学校内举行下级干部考试,对各方举荐人员,严加考察。

    三月二十六日 廖仲恺连日电催蒋介石南归,最后询其:“归否?”“俾得自决。”表示作最后通知。

    三月二十七日 军校以广东大学、广东高等师范学校为试场,举行第一期新生入学考试。

    四月九日 校考试委员会刊登启事,说明招生“以公正无私、细密谨严之旨行之,以期选拔人才,无负重托。”拒绝徇私招收学生。

    四月二十一日 蒋介石返抵广州,谒见孙中山。

    四月二十八日 第一期学生入学考试放榜。正取生三百五十名,备取生一百名。共产党人蒋先云以成绩优秀名列第一。

    五月三日 孙中山正式任命蒋介石为陆军军官学校校长,兼粤军总司令部参谋长。

    五月五日 正取学生二百五十名进校,编为第一、二、三队,先期开始新兵训练。

    五月九日 孙中山委派廖仲恺为驻校国民党党代表,执行党代表制的职权。

    五月十日 备取生一百二十名进校,编为第四队,参加训练。

    军校召开校务会议,决议:(1)官长随时考察学生品行学术,(2)对干部及学生处罚的规例。

    戴季陶受任为军校政治部主任,何应钦为总教官。

    五月十一日 军校开始实行每天汇报制度。

    五月十二日 原为中共旅欧支部领导人张崧(申府)受委政治部副主任。

    五月十三日 孙中山任汪精卫、胡汉民、邵元冲为政治教官。

    五月二十二日 财政委员会决议军校经费:(一)开办费:财政厅拨十八万六千六百元,(二)经常费:财政厅拨五千元,公安局拨一万五千元,市政厅拨五千元,筹饷局拨五千元。

    五月二十五日 军校发给全体学生每人一支枪,是为军校师生正式武装的开始。

    五月三十日 晚八时开行政会议决议:(一)政治部编谱校歌,(二)总教官绘校旗图样;(三)严禁学生吸烟;(四)制出入证。

    六月十五日 吕梦熊受任第一队队长,茅延桢受任第二队队长,金佛庄受任第三队队长,李伟章受任第四队队长。(茅、金二人是共产党员)

    六月十六日 军校举行开学盛典,孙中山偕夫人宋庆龄,所属高级官员及鲍罗廷顾问出席大会。六月二十三日 军校召开行政会议,决议组织革命军事研究会。

    六月二十五日 晚上召开行政会议,决议:(一)招收工兵学生;(二)编辑军事杂志。

    六月二十七日 共产党人胡公冕受任管理部卫兵长。

    六月二十八日 戴季陶因争论共产党加入国民党问题,意见不合,离开军校去上海。

    七月一日 校革命军事研究会成立。规定凡属本校毕业生,皆得为会员。

    七月六日 校国民党特别区党部正式成立,选出蒋介石、严凤仪、金佛庄、陈复、李之龙等五人为第一届执行委员,蒋介石兼监察委员。其中严、金、李三人是共产党员。

    七月七日 孙中山任命蒋介石为长洲要塞司令,并赠军校二十四史、四库备要各一部。

    七月十三日 蒋介石受任各军军事训练筹委会委员长。

    八月初 经张申府推荐,廖仲恺邀请周恩来从法国归来抵达广州。继后第一期中共黄埔支部成立,以蒋先云为书记,王逸常为宣传干事,杨其纲为组织干事,许继慎和陈赓为候补干事,归中共两广区委员长领导。

    八月九日 孙中山手令蒋介石查办广州商团私运军械事,翌日军校发现挪威哈佛船于白鹅潭,随即押回黄埔停泊于校门外。

    八月十二日 广州商团发动商人准备罢市,要求发还哈佛轮所运枪械,军校全岛实行戒严。

    八月十三日 廖仲恺电令军校派出第三、四队学生开入广州,准备对付商团罢市和阴谋暴乱。

    八月十四日 军校招收第二期学生,编为第五队、第六队、第七队,合称第二总队。

    八月十七日 第一期学生举行甄别试验,及格者四百四十七名,不堪继续修业、饬令退学者计十九人,尚可造就、留校察看者三十三人。

    八月三十一日 孙中山来军校视察。

    军校工兵队正式成立。以王俊为队长。

    九月三日 何应钦奉派筹备教导团。其组织形式和训练方法均采用苏联红军制度。

    九月五日 孙中山发布大元帅令,决定督师北伐,分路向赣湘进军,并散发讨贼宣言及告广东民众书。

    九月十一日 为收容四川送来的学生二十余人,添编第六队第一区队,加入军校训练。

    九月十二日 孙中山率师赴韶州(韶关)北伐,军校第一队学生随从护卫。

    九月十三日 军校师生在雨操场举行中秋夜宴会,号召师生随时准备打仗,实际为镇压商团作初步动员。

    九月十六日 在军校危急之秋,蒋介石具呈中央执行委员会请求辞去军校校长职。

    九月十九日 招收教导团学兵,先取七十二名,后再挑二十七名。

    九月二十五日 蒋介石对第一期学生讲述《中俄革命成功之异同》。一些学生听后以为校长赤化起来了。

    十月七日 苏联军舰运送枪械八千支抵达黄埔,军校师生亲自起卸,两党团结合作,一致对敌关系日见融洽。

    十月九日 孙中山手谕蒋介石在广州成立革命委员会。指出:“我党今后之革命,非以俄为师,断无成就。”

    十月十日 军校为纪念武昌起义举行阅兵仪式,另一批军校学生参加广州各界人民庆祝“双十”游行,遭到商团军开枪射击,工团军牺牲数十人。

    十月十一日 孙中山复函蒋介石指出:“新到之武器,当用以训练一支决死之革命军。”“用黄埔学生为骨干。”

    十月十三日 孙中山以革命委员会名义任命鲍罗廷为顾问,规定遇本会长缺席时得有表决权。

    十月十四日 为平定商团叛乱,孙中山委蒋介石为平乱联军指挥,以廖仲恺为监察,谭平山副之。

    军校第二、三队学生开进广州,准备平定商团,另由何其芸从广州带领赣军新兵一百名回校参加防守。

    十月十五日 军校师生参加平定广州商团联军的战斗。一天之间,商团在广州据点尽为联军所占。军校首树声威。

    十月十九日 军校第一期学生分发各团各队任见习官。见习期间,每月薪金十八元,膳宿与排长同等。

    军校草拟《革命军刑法条例》,《新兵精神教育问答》颁发学习和遵行。

    十月二十日 胡谦继何应钦任总教官,顾祝同升管理部代主任。

    十月二十八日 军校招考教导团学兵队青年学员,培养革命军的下级干部。

    十月三十日 孙中山自韶关回广州。廖仲恺受任国民党中央常委。蒋介石辑成《曾胡治兵语录》,要军校师生每人一册,以为治军治国均有所本。

    十一月三日 孙中山北上前,来校作告别演说,勉励学生“仿效俄国”。

    十一月七日 军校特别区党部召集第二总队全体新生,组织第五队及炮、工、辎各队区分部。

    十一月八日 第一期学生在鱼珠墟及珠村附近举行毕业演习试验。何应钦任指挥。

    十一月十一日 孙中山下令组织党军,委蒋介石当军事秘书。

    十一月十三日 孙中山偕宋庆龄乘船北上,船经黄埔时,登岸观看一期学生战术实施。全体师生列队欢送。

    十一月十九日 湘军讲武学校合并军校,计学生一百五十八人,编为第六队。

    十一月二十日 军校教导团正式成立。

    十一月二十二日 军校炮兵队成立。

    十一月二十七日 军校在广州北校场原湘军讲武学校旧址成立陆军军官分校,简称省分校。

    十一月二十九日 军校增设教育长一职,以胡谦任之。

    十一月三十日 第一期学生毕业考试完毕。及格者四百五十六人,分发见习。

    第二期中共黄埔支部成立,以杨其纲为书记,余洒度为组织干事,周恩渭、周逸群为宣传干事,王逸常、麻植为候补干事。

    教导团仿苏联红军采用党代表制。各级党代表由校党代表廖仲恺从有政治学识的教官学生中遴选。

    十一月 周恩来到校任政治部主任,直接领导中共黄埔军校支部工作。

    十二月一日 校政治部议设政治训练班,训练各见习官和各见习党代表,归周恩来专责处理。

    十二月十日 军校增设参谋处长一职,委代总教官钱大钧任之。

    十二月十四日 军校爱民歌首次印发。

    十二月十六日 军校颁发《青年将校服务要览》,每军官一册。

    十二月二十六日 军校教导团第二团成立。

    十二月底 军校火星社在东校场省分校成立。由第二期学生共产党员李劳工、周逸群等倡议组成,用SM作代号,写成“ж”。另有联络暗号。

    一九二五年

    一月一日 军校举行孙中山南京政府成立纪念会,正式提出“杀陈炯明”的口号。

    一月二日 军校学生表演新剧,名曰《革命军》。

    一月四日 军校政治部迁广州北校场省分校,设分部于黄埔本校。黄埔校舍作教导团练兵之用。

    一月六日 军校制定革命军连坐法。

    一月十一日 军校始设军法处。

    一月十四日 校特别区党部改选第二届执行委员,选出蒋介石和共产党吴明、陈作为、罗振声、周逸群为执行委员,王柏苍、成恭寅、黄锦辉为候补执行委员,周逸群为党务委员。

    一月十八日 血花剧社正式成立,直属于校政治部,归周恩来直接领导。

    一月二十五日 鲍罗廷发起的“青年军人社”成立。共产党人和革命军人均踊跃参加。社长廖仲恺,共产党员胡秉铎任该社机关刊物《青年军人》总编辑。

    一月二十九日 王懋功为入伍生队总队长,张治中为总队附。

    一月三十日 教授部、教练部合并为教育部。政治部一仍旧制,其他各部改为处。

    一月三十日 军校准备东征,任命胡谦为军校留守。

    一月三十一日 全体师生举行东征誓师典礼。以军校教导团(以下简称校军)一、二团为主力组成东征军。担任右翼作战。校军在校长党代表领导之下,以钱大钧为参谋处长,周恩来为政治部主任。何应钦、王柏龄为一、二团长。共产党人担任连营党代表者占多数。

    二月一日 第一次东征开始,校军教导团一、二团整装出征。师生互勉“誓同生死”。

    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在广东大学操场举行成立大会并游行。继后出版《中国军人》,号召:“革命军人联合起来,打倒陈炯明。”

    校本部东征队成立。以教导团炮兵营为主力队。另有总预备队和宣传队。

    校特别党部由广州北校场出发东征。决议共产党人王一飞留守。

    二月四日 蒋介石、周恩来及校军参谋茅延桢进抵东莞石龙。出席东莞商务分会举行的欢迎东征军大会。蒋、周二人依次演说。

    二月九日 校军一、二团连战连捷,向淡水、平山挺进。

    二月十三日 东征军分三路围攻淡水城。

    二月十五日 校军挑选奋勇队强攻淡水城,巷战良久。即日占领该城。

    二月十八日 校军给进攻淡水奋勇队颁发赏银,每人三十元。

    二月二十日 孙中山病危中闻东征捷报,即令汪精卫发电奖勉各将士。

    二月二十二日 周恩来率领政治部工作人员到平山,动员群众起来配合东征军消灭敌人。

    二月二十七日 校军由林屋进抵梅龙墟,一路箪食壶浆,受到居民欢迎。

    二月二十八日 周恩来率政治部工作人员进驻海丰城。

    三月一日 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周恩来为东江各地党务组织主任,军中党代表和地方党务,实际由周恩来统一掌管。

    三月七日 校军在东江农民的配合下,克复潮安、汕头。

    三月十日 汕头各界举行欢迎东征军联欢会。

    三月十二日 校总理孙中山在北京病逝。

    三月十三日 军校获悉孙中山逝世,胡汉民令下半旗,停止操课。全体师生一律臂缠黑纱以志痛悼。为避免影响军心,东征前线秘不发丧。

    军校教导一团千余人御陈炯明部林虎万余众于棉湖。取得大捷。

    廖仲恺奉中央命到前线劳军。

    三月二十一日 校军进驻兴宁,以二千五百之众战胜一万五千之敌。

    三月二十二日 校军检查兴宁之役战果:计得敌人大炮九尊,步枪二千余支,子弹数百万发,辎重物品无数。俘敌官长十余人,士兵千余人。

    三月二十五日 校军政治部正式向军中传达孙中山病逝噩耗。

    三月二十九日 周恩来正式受任为军法处处长。

    三月三十日 军校上午在兴宁北门外刁屋坝举行“追悼孙大元帅大会”。大会由何应钦唱礼,蒋介石读誓词,周恩来读祭文。

    四月十日 校特别党部发现校军内赌嫖数起,均由军法处严审处理。

    四月十三日 廖仲恺提请中央下令校军教导一、二团成立党军第一旅,何应钦兼任旅长,归蒋介石调遣。

    四月十四日 军校发布《饬官长除恶习令》,指出官长与学生种种恶习,要求慎勿以此堕落误己误党,致与革命军背道而驰。

    廖仲恺受任为中央党军党代表。

    四月十五日 周恩来在梅县东校场对学生发表演说,论述东征意义,并勉励青年从事革命斗争。

    四月十八日 周恩来在潮州西湖本校办事处内办公,任命潘学岭为潮州党部筹备处主任。

    四月十九日 入伍生第一、二两营入伍满期。计分骑兵科四十人,炮兵科四十八人,工兵科八十人,辎重科七十人,机关枪科六十人,航空科十五人,此外皆为步兵科。

    四月二十一日 周恩来组织“抚恤东征阵亡将士委员会”以各团党代表为委员,调查各阵亡将士及其埋葬地点,照章给予恤金。

    四月二十四日 孙文主义学会成立,与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形成两个对立的组织,在师生中两种思想和势力的内部斗争由此产生。

    四月二十八日 军校东征军在汕头会议,决议回师平定杨希闵、刘震寰的叛乱。

    四月二十九日 蒋介石受中央执行委员会任命为党军司令。

    五月三日 杨希闵、刘震寰擅自移防蠢动,密谋不轨。

    五月十五日 包惠僧任后方代理政治部主任。

    五月十八日 北校场省分校靶场被滇军霸占,驻省城分校入伍生迁回黄埔暂避。

    五月十九日 军校在梅县东校场举行班师回省动员会,号召:“班师回省去打反革命强盗式的军队,为平定杨、刘军阀叛乱作战!”

    五月二十二日 军校发布《整饬校风令》,要求:“如校有一入,枪有一弹,必与反革命为仇敌,拼生死。共维军校,前仆后继,乐死赴义,杀身成仁之革命风尚。”

    五月二十三日 潮州分校停办,改设办事处,在校学生即日开回黄埔。

    邵力子受命为军校秘书处处长。

    五月三十日 军校发布《取缔请假办法令》,规定:“不假而行者,应作逃亡论,久假不归者不仅开除原职,并应呈报中央,削其党籍。”

    六月三日 回师校军集中平山举行动员会,说明:“广州被滇桂军所夺去,如不拼死一战,夺回广州,革命军就没有立足之地。”

    六月五日 校船开返广州,途中遭受河岸上的滇桂叛军伏击。

    大元帅府下令免去滇军总司令杨希闵、桂军总司令刘震寰职务,讨伐杨、刘之战一触即发。

    六月六日 军校发布《禁假令》,令云:“各部队长官并严禁在戒严期内擅自准假,倘敢故违,一经查出,官佐撤差,学生究办。”

    校政治部选印讨伐杨,刘叛军的宣传品十六种,由航空队空中散发。

    六月七日 回师校军进抵樟木头,就地总结行军经验,待命夺回广州。

    六月八日 校军发布《申明军纪令》,令云:本军回到省城,不论长官士兵,如敢动民间一草一木,必照军法从事,并治其直属官长约束不严,违犯军纪之罪。

    军校特别区党部举行集会,欢迎滇军各干部学校和桂军军官学校投奔本校附义的学生。

    入伍生第二营入校。

    六月九日 长洲岛实行特别戒严,制定防御计划。

    六月十日 校军由石龙、石滩向广州前进,进攻龙眼洞。

    六月十二日 回师校军及兄弟部队全线进军,叛军全线溃败。刘震寰、杨希闵逃走,广州即日光复。人心大快。

    校军统计平定杨、刘叛军战果:生俘敌军一千余人。校政治部派人向俘虏宣传革命道理。

    六月二十一日 军校举行校务会议,会上蒋介石与汪精卫、廖仲恺、胡汉民等商议组织政府及人选问题,决议采用委员制,为国民政府的建立定下调子。

    六月二十三日 周恩来派出党军两个营、军校入伍生一营支援广州人民“五卅”运动反帝示威游行,何应钦及营长曹石泉、代营长蒋先云亲自率部参加。党军和军校学生在游行中牺牲二十三人,共产党员曹石泉等于是役牺牲。蒋先云掩护广州人民和军校入伍生撤离现场,坚持到最后一人返校。

    黄埔军校党部发出通电,叙述沙基惨案发生的经过,并望四万万同胞,同伸义愤,与各帝国主义者决一死战。

    六月二十五日 军校第一期学生补行毕业仪式。毕业生共计六百四十五人。

    六月二十七日 军校发布《勉校部人员尽职尽责令》指出:“凡本校所辖各职员,以后如有旷职玩责者,不唯立即革除,且必照律严惩,以肃党纪而整校风。”

    七月一日 军校举行第三期学生开学式。蒋介石、廖仲恺、汪精卫、周恩来等高级长官均冒暑演说。

    是月,中共黄埔支部成立,杨其纲为书记,曹素民任干事,段子中为宣传干事,焦启铠任候补干事,组织日见扩大。

    以黄埔师生为骨干的党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一军。

    七月三日 中央军事委员会成立,汪精卫出任主席,蒋介石、廖仲恺和胡汉民等出任委员。军校成员在委员会占主要地位。

    七月十一日 军校开设政治班,胡汉民、汪精卫、廖仲恺、甘乃光等高级党政领导人员,皆受聘为教官,训练班设有:帝国主义的解剖,三民主义,社会发展史等八项课程。

    七月二十二日 邵力子受任军校秘书长。

    七月二十七日 党军教导第一、二、三、四团,机关枪连各连长调集黄埔,实习新式机枪。

    八月四日 军校举行追悼沙基死难烈士大会。蒋介石任大会主祭,周恩来读祭文。

    八月六日 蒋介石以校款无人负责,托词回里休养,呈请中央执行委员会,即日准予辞去本兼各职,军事委员会决议不予照准。

    八月十日 戴季陶给蒋介石寄来长函,大肆诋毁共产党,恶化了国共两党之间的气氛。

    八月二十日 校党代表廖仲恺在中央党部遇刺。周恩来闻讯即赴医院探望。后发表《勿忘党仇》,号召黄埔健儿起来报仇。

    八月二十一日 长洲岛戒严,以第三期学生担任海岸警戒,第二期学生为全岛总预备队。

    八月二十四日 军校教导四团二、三营由沙角移驻校内,教导五团四、五连由黄埔开进广州驻扎,确保军校与广州安全。

    八月二十六日 军校派出学生二十名,押解廖案嫌疑犯来校,周恩来亲自审讯。

    “江大”等七舰,奉命警戒黄埔海面,保障军校安全。

    八月三十日 黄埔军校发表《哀告国民书》,为廖仲恺被刺,立誓要扫除一切反革命派,打倒帝国主义。

    八月三十一日 军校举行追悼校党代表廖仲恺大会,廖夫人何香凝携子女参加大会。

    何应钦、周恩来联名撰写廖仲恺祭文,内有:“工农阶级,革命先锋。帝国主义,蠹国正凶。唯公知此,团结工农”等语。

    九月一日 军校师生赴中央党部,公祭廖党代表,并护送灵柩往沙河驷马冈安葬。

    九月四日 军校举行下级干部考试,取录六十六名。

    九月六日 军校举行第二期学生毕业式。毕业生共计四百四十九人。

    九月十三日 军校筹备校史编纂委员会,并命邵力子为主席,袁同畴为总编纂,毛思诚、鲁易、白瑜、索勉成、何广、鲁扩怙、杨其纲、贾伯涛、杨粦、周逸群为编纂员,王柏龄、何应钦、周恩来、严重、张元祜、周骏、张家瑞、钱大钧为审查委员。

    校国民党特别区党部改选第三届党部委员,选出邵力子、王柏龄、焦启铠等五人为执行委员。

    九月十四日 中央执行委员会推定汪精卫继廖仲恺任党军及军校党代表。

    九月十九日 周恩来受任为第一军政治部主任。

    九月二十四日 蒋介石与罗克觉夫谈第二次东征计划,是时陈炯明叛军等企图进犯广州。战争一触即发。

    九月二十五日 孙文主义学会主编的《国民革命》(周刊)第一期出版,在思想上与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主编的《中国军人》形成尖锐对立。

    九月二十八日 蒋介石受任为东征总指挥。受命第一军贺衷寒为第一师第一团党代表,金佛庄为第二团党代表,包惠僧为第三团党代表,徐坚为第二师第四团党代表,严凤仪为第五团党代表,蒋先云为第三师第七团党代表,张际春为第八团党代表,王逸常为第九团党代表。他们均为军校教官或第一期学生,其中共产党员占七人。

    九月二十九日 确定第二次东征部队分为三纵队,以何应钦、李济深、程潜为第一、二、三纵队长,周恩来为总指挥部政治部总主任。

    九月中 共产党人聂荣臻来校担任政治部秘书,与鲁易等成了周恩来领导中共黄埔支部的重要助手。

    十月一日 第一军第一师第二次东征部队誓师。

    十月四日 张治中代理入伍生第一团团长。

    十月五日 邵力子受任军校政治部主任。

    十月十四日 攻克惠州城,俘敌四千余众,杨坤如残部窜向紫金。

    十月十六日 蒋介石与周恩来等出席在惠州第一公园举行追悼攻打惠州阵亡将士大会,由蒋介石主祭,周恩来宣读祭文,并发表演说。

    十月二十四日 军校选送学生赴莫斯科孙文大学留学,榜取十五名,续取二十四名,合计三十九名。

    十一月一日 中共中央发出六十二号通告,使用暗语通知各级党组织,选送共产党人、共青团员和国民党左派投考本校,强调:“此事关系甚大,各地万勿忽视。”

    十一月三日 何应钦、周恩来联名向中央执行委员会、国民政府电告第二次东征连战皆捷。

    十一月四日 周恩来率军政治部人员进驻汕头。抵达时码头欢迎者数万人。

    十一月七日 汕头市举行欢迎东征军大会,参加者数万人,蒋介石、周恩来分别发表演说。

    十一月八日 军校第四次补考第四期入伍生。

    十一月十一日 第三期学生调回黄埔训练,计分九队,另一骑兵队,共一千二百余人。

    十一月十二日 潮州分校复校,开始招收学生。

    十一月二十一日 蒋介石函告周恩来,请其协助整顿党务军纪。周恩来随后于二十二日发出《给第一师党部诸同志》通告,作出关于整顿党务的指示。

    十一月底 东征途中,蒋介石向周恩来提出要把军中和校中的共产党员以及加入国民党的共产党员名单交给他。周恩来指出:此事关系到两党的大事,要请示中央才能决定。婉言拒绝蒋介石的要求。

    十二月五日 蒋介石为第三期毕业同学录作序,自称为三民主义之信徒,对于共产主义之同志,敢自信为最忠实同志。并透露:第一次东征以来死伤者只百余人,第二次东征阵亡者五百九十七人。

    十二月八日 蒋介石在潮州召集政治部职员与党代表讨论国共两党团结办法。提出:(一)校内共产党员活动均应公开,(二)总理准共产党员跨国民党。而未准国民党跨共产党,然亦未明言不准,本校国民党员如有愿加入共产党者,须向校特别党部声明并请准。

    十二月十日 何应钦受任第一军军长兼潮州分校校长。

    十二月十八日 潮州分校举行复课开学礼,学员与学生共分六队,计八百余人。校址设潮安县城李公祠,周恩来兼分校政治部主任。

    十二月二十日 调任教官钱大钧为第一师副师长兼参谋长。

    十二月二十九日 共产党员鲁易受命任第二师党代表,包惠僧为代理

    入伍生政治部主任兼代第一团党代表。

    一九二六年

    一月二日 蒋介石于广州卫戍司令部为少校以上军官举行晚宴,表示:“青年军人联合会和孙文主义学会,在国民党未改组前,不能承认。”

    一月四日 严重代理军校教育长,调任王柏龄为教导师师长。

    一月六日 军校举行第三期学生的毕业考试。

    一月八日 邓演达受命为军校教育长。

    一月九日 陈立夫受任为军校秘书。

    军校教导团改编为军校教导师,直属中央执行委员会。

    一月十二日 中央军事委员会通过“改组黄埔军校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提案。”要求革命政府所属各军自办的军校亦归黄埔军校。

    一月十四日 蒋介石又向军事委员会提出辞去第一军军长的呈文,要求专心致力军校事业,一心办学。

    一月十六日 蒋介石对第三期学生讲话,要求学生在校内和军内,都要服从他。

    一月十七日 军校举行第三期毕业典礼,毕业生计一千二百三十三人,蒋介石、汪精卫、宋庆龄、何香凝和党政高级官员均参加大会。

    一月十九日 蒋介石被任命为改组后的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校长,共产党人熊雄为政治部主任,高语罕为政治教官。

    二月一日 蒋介石、邓演达、严重、邵力子、熊雄、陈公博、冯宝森等七人,受任为军校改组筹备委员。

    二月二日 军校举行青年军人联合会、孙文主义学会联席会,蒋介石、汪精卫与两会代表李之龙、周逸群、潘佑强、周惠元、葛武棨、张其雄、杨耀唐、缪斌、张静愚共十一人参加:作出四项决议:(一)两会干部准互相加入;(二)两会在党校及党军须承本军校长及党代表之指导;(三)团长以上高级长官,除党代表外,不得加入两会;(四)两会会员,彼此有不谅解时,得请校长及校党代表解决之。

    二月十六日 蒋介石与苏俄顾问矛盾日渐明显,主张改组参谋团,撤换苏俄人员,但此事并未实行。

    二月二十六日 蒋介石突然免除王懋功师长职务,并予以扣留。原因是怀疑他与苏联顾问季山嘉“勾结”,“图谋不轨”。

    二月二十七日 蒋介石与汪精卫研究免去苏联顾问季山嘉的职务。本人获悉后也要求辞职。

    三月一日 军校举行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成立典礼。随后铸制新校章。章上铸有“青天白日”和“镰刀斧头步枪”的两党标志,还铸有地球图,表示以“世界革命”的思想作为师生的奋斗方向。

    三月三日 《国民革命军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日刊》正式出版。

    三月八日 军校举行第四期学生开学典礼,出席者有新生二千六百五十人。蒋介石在开学典礼中说:“你们要晓得反对共产主义,就是反对三民主义,怀疑三民主义亦就是反对共产主义。”

    不久,中共黄埔支部扩大为特别支部,仍以杨其纲为支部书记,另设黄埔党团,以熊雄为书记,恽代英、杨其纲、安体诚为干事,由中共广东区党委派特派员协助工作。

    三月十四日 全校官长、士兵捐款援助省港罢工工友。

    三月十六日 委政治部副主任熊雄兼潮州分校主任。

    三月十八日 军校举行会议,主张举师北伐。

    三月十九日 蒋介石以李之龙矫令中山舰驶泊黄埔,作出各项反共命令和措施。

    三月二十日 蒋介石悍然宣布广州戒严,公开逮捕中山舰舰长李之龙及各军党代表多人,并围缴罢工委员会枪械,监视俄国顾问住宅。

    三月二十三日 蒋介石为缓和反蒋情绪就中山舰事件向军事委员会递上呈文,表示:“这次事件仓促,处置非常,事前未及报告,专擅之罪诚不敢辞,应自请从严处分。”

    三月二十四日 蒋介石为中山舰事件对第四期学生讲话,回避逮捕李之龙的真相。

    四月二日 军校政治大队参加广州讨伐段祺瑞大会。声援以二期学生共产党员王一飞为总指挥的北京三一八大示威。

    蒋介石自虎门返校,邓演达对蒋说:“对中山舰事件的处置,近于反革命。”但蒋拒不听谏。

    四月三日 周恩来闻蒋介石自虎门归来,与苏联顾问相继前往磋商。

    蒋介石提出《请整军肃党,准期北伐建议》,规定:“军队中的共产主义分子应暂时退出军队。”军校共产党面临严重威胁。

    四月八日 蒋介石对军校官长讲演,说“国民革命军的党代表要完全的国民党员才可担任”。反对共产党员担任党代表,提出“第一军的党代表统统调回再训练”。

    四月十日 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发布《解散通电》。表示以“本会拥护革命而始,亦以拥护革命而终”作为对孙文主义学会的回答。

    共产党人根据蒋介石对党代表问题的讲话,开始退出第一军。

    四月十一日 李济深受任为副校长,校教育长邓演达调往潮州分校任教育长兼第一军政治部主任,而第一军军长潮州分校主任何应钦则调回本校兼教育长。

    四月十三日 军校举行第五期入伍生考试。

    四月十四日 蒋介石发表《忠告本校同学书》,就共产党被迫退出军队事作辩解,许愿以总理之志为志,总理之心为心。

    苏联顾问依文诺斯基等十余人被国民党解聘归国。

    四月十六日 蒋介石继汪精卫为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

    四月十九日 入伍生部部长方鼎英兼代教育长。

    四月二十日 孙文主义学会发表自动解散宣言。表示:誓必实现孙文主义而后已。

    蒋介石对退出第一军党代表及C.P.(共产党)官长二百余人,举行晚宴,讲述中山舰事件经过说:“详细经过要等我死了才发表。”还说,如果杀共产党无异于自杀。

    四月二十一日 第五期入伍生八百余人复试合格。

    四月二十七日 特别党部筹备委员会聘方鼎英、张定璠、张治中、张兴仁、熊雄等五人为筹备委员并委李文、共产党人欧阳继修(阳翰笙)、李卓等三人为筹备总干事。共产党继续帮助国民党从事党务工作。

    五月三日 蒋介石发表《告本校各期同学与同志书》说:“本党非容纳共产分子,不成其为国民党,且革命战线,非联合共产分子,实为国民革命之缺点。”

    五月七日 五七国耻纪念会在市内广东大学操场与东校场分别举行。两个会场分别代表了两党两派的思想和势力。由于孙文主义学会的成员潘佑强和杨引之闯进广东大学会场闹事,青军会成员予以痛打。此事为两会解散后继续公开分裂与斗争的起点。

    五月九日 胡汉民、汪精卫与蒋介石矛盾继续发展。二人不约而同乘船赴香港。

    五月十日 第三次全国劳动暨广东全省农民协会、教育大会代表千余人来校参观。军校为三会代表举行盛大欢迎会。

    五月十四日 广东右派分子加紧制造两党矛盾,到蒋介石东山寓所兴风作浪,悍然要制止共产党活动。

    五月十五日 蒋介石提出“整理党务案”,目的在于取消和削弱共产党的地位和势力。

    五月十八日 李济深兼任副校长,委严重为教授部主任,吴忠豫为训练部主任。

    五月二十一日 委共产党人胡公冕为政治大队长,陈诚为炮兵大队长。

    五月二十三日 选举本校第四届特别党部执行委员会及监察委员,蒋介石当选主席,张治中、袁同畴、蒋先云、贾伯涛、范荩、杜心树、陈超、贾声、霍焜等九人为执行委员,严重、方鼎英、熊雄等三人为监察委员,另外五人为候补监察委员。

    五月二十四日 酝酿成立黄埔同学会,贾伯涛、李正韬、曾扩情、伍翔、余程万、杨麟、梁广烈、钟焕群、蒋先云等八人为筹备委员。

    五月二十五日 《国民革命军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日刊》,改名《黄埔日刊》,扩大印行。

    五月二十七日 “高级政治训练班”正式开学,学员多是从第一军撤出的共产党人。周恩来当班主任。蒋介石在开学仪式上演讲,说:“撤回政治工作人员虽然是件不幸的事,但我是很诚实地承认我的错误,将来的罪名应该归到我一个人身上。”

    五月二十九日 军校平冈火药库爆炸,死三人,伤五十人。事故起因不明。

    六月一日 潮州分校第一期学员毕业,共三百四十八人,按学校规定与黄埔本校第三期学生同等待遇。

    六月七日 蒋介石在军校纪念周上讲话,提出:“现在中国国民党里的共产党同志,应该退出共产党,完全做一个纯粹的国民党员。”

    六月八日 蒋介石上、下午分别与鲍罗廷、加伦商议政治、军事、组织计划,蒋向鲍再次强调:“共产党人在国民党内不准跨党。”

    六月十六日 军校举行创校二周年纪念会;蒋介石在会上说,自军校创立后,经过历次战斗,不少学生死亡,计官长和士兵共五百一十六人;蒋先云作《本校烈士事略》报告;何应钦作本校成立以来情况报告。

    六月二十七日 军校师生举行恳亲会。黄埔同学会正式成立。曾扩情、贾伯涛、杨其纲、刘仇西受选为同学会代表。以蒋介石为会长,曾扩情为秘书,胡秉铎为潮州分会秘书,早期两党成员都参加会务工作。

    六月二十八日 蒋介石在总理纪念会上讲话,提出军校跨党党员要退出国民党,或者退出共产党。强令自本天起,凡本校学生,要求自对所在的连长声明。限期三天由各连长汇呈校长办公厅。

    七月五日 蒋介石出任中央党部军人部长。自此,集中央军委会主席、组织部长及校长等职务于一身。

    七月九日 国民革命军誓师北伐典礼在北校场举行。蒋介石就任总司令。以军校共产党人为骨干的第四军独立团担任北伐先锋,金佛庄先后任北伐军总司令部警卫团团长。总政治部参谋处副处长蒋先云任总司令部秘书、侍从秘书等职。

    七月十四日 李济深受任国民革命军总参谋长,坐镇广州。

    七月二十二日 军校师生以校党部名义发表宣言,拥护北伐。

    七月二十七日 蒋介石发表《留别全体官长、学生书》说:“本党使命为谋合全民革命,而必植基于农夫、工人,且与共产党合作。”表示愿与共产党继续合作。

    蒋介石把军校事务,委教育长方鼎英代拆代行。

    七月二十九日 秘书长兼政治部主任邵力子与政治部话别,自此熊雄全面负责领导军校政治教育工作。

    七月三十一日 自三月至本月底止,陆续招收入伍生共一千余人。校部规定:凡本年七月三十一日以前入伍生者,称为第五期,以后入伍者为第六期。

    八月三日 军校发布校令:禁止不利于北伐的书报印行。

    八月九日 军校成立宪兵团及补充团。

    八月十一日 国民革命军自出师北伐以来,军校师生沿途受到欢迎。黄埔军校名声达到高峰。

    八月十九日 军校举行廖(仲恺)、陈(霖)两公殉国周年纪念,廖夫人何香凝来校参加。

    八月二十日 在粤反共分子向蒋介石“告状”说:“后方共产党有迎汪(精卫)之谋,借以倒蒋(介石)也。”

    八月二十五日 本校在大操场举行拥护省港罢工大会,全校官佐学生二千余人莅会,方鼎英任大会主席,刘少奇以全国总工会代表名义在会上作报告。

    九月一日 蒋介石接广州反共分子来电:“共产党诡谋日炽。”这助长了蒋介石的反共气焰。

    九月二日 教育长方鼎英率第四期学生去前方学习。

    九月三日 毛泽东应邀到校演讲。

    九月十一日 方鼎英奉命调第三、第四期学生来长沙北伐军总部候用。翌日,又奉令将本校第四期毕业生分发第一军各师。

    方鼎英奉命派第四期学生一百名与补充师,再派一百名到前线总司令部,其余在校补习。

    九月十六日 军校第五期入伍生奉准升学,规定第六期学生名额限招三千名(实际招了四千四百余人)。

    九月十七日 第六期入伍生一团第三营学生为援助省港罢工募捐。潮州分校在潮安协同第一军准备攻闽南。

    十月四日 军校举行第四期学生毕业典礼,合计各科毕业生二千六百五十四人。

    校血花剧社在湖南开展大规模宣传活动,甚受欢迎。

    十月八日 军校招收第六期入伍生事毕。计国内外考生先后录取四千四百余人。

    十月九日 军校成立军事教导总队部,唐星为队长。学兵多招自湖南各地,学习期限为六个月。

    十月十四日 周恩来在新政治队讲演《武力与民众》,强调武装斗争和依靠民众的重要性。

    十月十五日 方鼎英奉命保举本校能任旅长、团长的人才送前方候用,并训练无线电人才和购买无线电信机。

    十月十六日 军校决定筹备武汉分校。

    军校为培养高级军事人才,公布《中央军事政治学校高级班条例》。

    十月十七日 军校增设无线电工兵大队及军医班、担架班。

    十月二十日 军校招考学生军,收容投考落第青年。

    十月二十二日 黄埔同学会里的反共分子向蒋介石拨弄是非,说第四期学生举动悖谬,C.P.从中作祟。

    十月二十三日 黄埔同学会为反对国家主义、万县“九五”惨案分别发表宣言。

    十月二十五日 校军官政治研究班学员毕业。

    十一月一日 军校第五期学生编为步兵、炮兵、工兵、政治、经理五科,总共六个大队,十七个中队,五十三个区队,学生二千六百二十人。

    武汉分校招考委员会正式成立,以邓演达为主席,郭沫若、李民治、彭漪兰、王法勤、杨树松、王乐平、陈公博、李汉俊、董必武、刘芬、包惠僧、纪钱等十五人组成。

    十一月十五日 军校举行第五期学生开学典礼。张静江、谭延闿来校训话。第六期入伍生相继入校编队。

    十一月十六日 郭沫若奉命挑选将到南昌的第四期政治科毕业生担任党代表和政治工作人员。

    十一月二十日 蒋介石在南昌对回校升学的入伍生讲话。要学生回后方不得反对同学会,说反对同学会的办事人,就是反对校长。

    十一月二十一日 蒋介石令黄埔同学会将黄埔同学请愿代表团各员开除会籍。

    十一月二十七日 军校举行高级班入学考试,学员由各军选送或从本校毕业生中挑选,共计二百三十一人。粤湘籍成员居多。

    十二月八日 军校欢送各期毕业生一百三十五人,赴前方支援北伐。

    本校政治科在武昌聘请政治教官二十人,计有:主任教官恽代英,教官郭沫若、周恩来、李富春、李达、李季、章伯钧、蔡畅、张国焘、李汉俊、陈潭秋、项英、陆沉、彭泽湘、郭冠杰;苏联顾问:铁罗。

    十二月十三日 血花剧社改隶黄埔同学会。

    留校第一、二、四期学生一百八十二人奔赴前线。

    十二月十四日 政治部副主任熊雄代理政治部主任职权。

    十二月十六日 军校奉令增设军官教导团,收编一千三百余名孙传芳部中、下级军官,进行革命化教育。

    十二月十八日 邓演达奉令筹设武汉分校。

    十二月二十二日 蒋介石电邓演达说:“总政治部出版品有反宣传,要将负责宣传科代科长撤职,在革命军范围内永不录用。”

    十二月二十四日 校特别党部宣传委员举行第一次执行委员会会议,聘请熊雄、萧楚女、张秋人、孙炳文、加罗觉乔夫、廖利平六人为政治部顾问,安体诚等四十人为宣传委员。

    长沙分校拟名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第三分校,以石醉六为校长。

    十二月三十日 南宁分校举行毕业式。

    十二月底 潮州分校第二期学生毕业,与黄埔本校第四期学生同等待遇。

    一九二七年

    一月二十一日 黄埔日刊出版《列宁逝世三周年纪念特号》,发表《为列宁逝世三周年纪念告民众书》。提出“三民主义万岁”、“列宁主义万岁”的口号。

    一月二十五日 省港工人代表大会赠军校“革命前驱”横匾一幅。

    二月四日 校特别党部为汉口英国水兵枪杀汉口民众事发表通电,号召国人宣告英帝罪状于世界,联合起来加紧革命。

    二月九日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名教授哥帕脱博士偕岭南大学教授史粦书来校参观,政治部张秋人作介绍与解答。

    二月十日 长沙分校决定招收学生,定额一千名,校址长沙小关外教厂坪。余范传为教育长,夏曦为政治部主任。

    二月十二日 武汉分校发布校令:本校长职务由邓演达代行;党代表职务由顾孟余代行,委张治中为教育长,恽代英为政治教官。

    武汉分校和总兵团在武昌两湖书院举行开学典礼,男女学生及入伍生六千余人,邓演达、宋庆龄、吴玉章、于树德等出席了大会。

    武汉分校发布校令:委共产党员徐向前(象谦)为学生总队政治大队第一队队长;委沈雁冰为中校政治教官。

    二月十五日 驻湖北黄埔各期学生召集大会,并推出曾钟圣等三位同学向蒋介石面交报告书,望蒋接受革命群众之要求,表白革命态度于天下,以收通力合作之效。

    二月十七日 校特别党部主办的平岗平民夜校正式开学,男女学生计七十余人。

    二月二十一日 国际工人代表团乐易、白鲁德、多列士、汤姆等来校参观,并分别发表演说。

    三月八日 军校为三八节举行大会并发表《国际妇女告全国民众书》指出“女子参加军事运动是在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开始”。呼吁中国革命母亲站出来。

    三月十二日 军校为孙中山逝世二周年举行纪念会和出版纪念特号,强调三民主义不能离开三大政策,批评驱逐苏联人和排斥共产党的种种举措。

    蒋介石在孙中山逝世纪念日发表《告黄埔各期同学书》,拒不接受《驻鄂黄埔各期同学给蒋校长报告书》的意见,表示:不能成功,即当成仁,即使同学悉弃余而去,苟存一枪一卒,亦誓必为革命而决战。

    针对蒋介石《告黄埔各期同学书》,军校学生发表《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全体学生复蒋校长书》,指出这是一篇根本动摇革命观点的文章,表示:“除努力地做救党运动之外,还要努力去做救校长运动。”

    三月十五日 军校每周颁发一次行动口号,在《黄埔日刊》发表。本周口号是:(一)拥护总理遗策;(二)奉行联俄政策;(三)奉行联共政策;(四)奉行工农政策;(五)严禁妥协调和;(六)拥护革命领袖;(七)勿忘巴黎公社经验;(八)为三一八烈士复仇。

    三月十八日 本校为纪念北京三一八惨案发表《纪念“三一八”告全国民众书》,强调接受巴黎公社的革命经验,警惕被人破坏孙中山的三大政策。

    三月二十一日 武汉分校自三月十日发生血花世界殴伤工友事件后开展清校运动,计查出反动分子五十余人,送卫戍司令部查办。

    三月二十三日 《黄埔日刊》出版《促汪精卫销假复职特刊》,提出“汪主席万岁”的口号。

    三月二十六日 蒋介石由南京抵上海,民国报发表《欢迎蒋司令》社论。其中提及蒋介石的“反对我革命,就是反革命”等言论。

    武汉中央党部决定将武汉分校实行的校长制改为委员制。以谭延闿、邓演达、恽代英三人为常委。

    四月一日 周恩来致函《向导》周报,指出“三月二十日事变的主谋者原为王柏龄、欧阳格、陈肇英、惠东升等人。

    四月三日 在上海的黄埔同学发表宣言,既说“拥护蒋校长”,又说“始终一致向左去”。

    校特别党部举行师生大会,出席者一万五千余人,大会提出:拥护中央“四大”方案和改选国民党广东省党部议案。以求有利于两党在广东的团结与合作。

    四月七日 汪精卫由上海抵汉口,分校师生和市民欢迎者三十余万人。

    四月八日 《黄埔日刊》发表《本党中的稳健派和激烈派》,指出:稳健派以反对三大政策的冯自由、马素为代表,激烈派以孙中山、廖仲恺为代表,号召激烈派革命到底,激烈到底。

    鲁迅由应修人陪同,前来军校作“革命时代的文学”演讲,论述文艺与革命的关系。

    四月十二日 蒋介石在上海发动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史称“四一二事变”。

    四月十四日 李济深在广州召开紧急军事会议,决定以严厉手段应付共产党,委钱大钧为戒严司令,星夜就职。

    四月十五日 蒋介石先后发布《饬黄埔军校不可妄有发言及越轨行动令》,《黄埔军校停止开会令》,不准学生开会和议论,说:“如敢违反,定予严办。”

    广州开始反共“清党”史称“四一五事变”。

    四月十七日 武汉军校致函上海总工会,表示请中央迅速罢免蒋介石一切职权。

    四月十八日 军校召集黄埔长洲岛所有学生在俱乐部开会,正式实行反共清党,将二百余共产党人解往中山舰扣押,另在沙河入伍小团等处,扣押二百余人。是谓“黄埔四一八惨案”。著名共产党人熊雄、萧楚女、谭其镜等先后被害牺牲。

    四月二十二日 委第一期学生邓文仪任校政治部主任,委第二期学生胡靖安为校入伍生部政治部主任,奉行蒋介石清党政策。

    四月二十三日 武汉分校各期学生讨蒋大会在阅马场举行,参加大会群众达三十余万人,由蒋先云任大会主席。最后把坚持反共,破坏团结的杨引之、陈绍平游街处决。

    武汉分校各期学生讨蒋大会印发《讨蒋通电》、《讨蒋宣传大纲》列举了蒋介石十一项罪状,最后提出:拥护中央全体会议一切决定,“拥护总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欢迎汪精卫同志复职”、“打倒蒋介石”等口号。

    四月二十五日 郭沫若在武昌总理纪念周上作《蒋逆介石之罪状》报告。

    五月五日 校政治部举行会议,决定增办《黄埔周刊》、《黄埔生活》、《黄埔军人》和《黄埔武力》等刊物,开展反共宣传。

    五月九日 校特别党部成员甘竹溪、邹今海、李元杰等逃亡到武汉。成立新校党部继续办公,组织营救被捕师生和援助脱险来鄂的师生。

    五月十一日 武汉中央军事委员会决议: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学生连同学兵团编为中央独立师,以侯连瀛为师长,杨树松为副师长,宋汉英为参谋长。

    五月十二日 恽代英向汪精卫、徐谦汇报研究武汉分校的情况说:全校尽贴“共产党万岁”、“第三国际万岁”等标语,决定每周由中央派人作一次政治报告。

    五月十六日 军校共产党人胡彬文、李炎,因同学刘乃鼎出卖,在广州被捕。

    武汉分校特别党部在两湖书院举行成立大会,特别党部以共产党人叶镛、陆更夫、袁澈等为常务委员。

    五月十八日 汪精卫接见在黄埔被压迫而投奔来鄂的军校学生八十余人,何香凝亦参加了会见,听了被难情形,为之流泪。

    五月十九日 武汉各期军校学生讨蒋委员会,为出征发表《送本校同学宣言》,号召同学们:“战胜敌人的包围,冲破白色恐怖战线!”

    五月二十一日 沙河第六期官生举行联席会议。“请求讨伐武汉”。

    长沙“马日事变”爆发,长沙分校惨被许克祥所部摧残,分校夏曦等共产党人被迫转移。革命校刊《火花》停刊,学生也被迫逃散。

    五月二十六日 校清党检举审查委员会发出《紧急通告》,严令军校师生有不忠实于国民党的言论行为者,按本校清党条例细则办理。

    六月一日 军校各级党部及组织纷纷改组,六期入伍生人心惶惶。沙河驻地,逃散入伍生计二百余人。

    六月八日 方鼎英在纪念周上说:“军校清党共捕去官生四百余人。”

    六月十日 邓文仪主持校特别党部执监委员会议,决议:“方鼎英出资放走C.P.熊雄,应报中央清党委员会核办。

    六月十一日 军校发布《反对日本帝国主义者出兵山东京津宣传大纲》,把“打倒日本帝国主义”、“肃清中国共产党徒”等口号,并列平排。

    六月十四日 六期入伍生决议在开赴南京前将共产党人的宣传品一律焚毁,共二百余种。

    六月二十二日 方鼎英在军校四大庆典上演说:“三年来军校以步兵一科到骑、炮、工、辎及军事专科无不设立,从五百学生到二万学生,经费由三万元到五十多万元,增加十多倍,人增加四十余倍。

    六月二十五日 黄埔校特别党部集合被迫来鄂的师生三百余人,向中央党部请求迅速明令讨伐蒋介石。

    七月五日 汪精卫、谭延闿和程潜在武汉检阅作战归来的中央独立师。三人仍然强调要打倒蒋介石,并说明中央独立师要恢复为学校。

    七月六日 《黄埔日刊》吐露汪精卫电冯玉祥,表示:深信蒋介石为总理信徒,愿去国以谢国人。

    七月八日 南京筹办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委戴季陶、张治中任政治部正副主任。

    黄埔第五期毕业生考试完毕,筹备北上,听候南京政府分配工作。

    七月十五日 武汉中央执行委员会举行扩大会议,实行正式限制共产党,史称“分共会议”。以汪精卫为首的七一五反共事变在武汉爆发。

    七月十八日 武汉第五期(三、四、五队)学生八百人,在武昌两湖书院举行毕业典礼,由主席恽代英致开幕词,坚持讨蒋。

    黄埔第五期毕业生起程开赴南京,临行发表《第五期毕业生北上宣言》,表示:“追随一、二、三、四期同学,向前奋斗。”

    七月二十一日 恽代英、李汉俊等被国民政府下令免职,武汉分校改为国民革命军第四集团军第二方面军第四军军官教导团。

    七月二十七日 武汉汪精卫以中央名义发出通令,严防共党分子。共产党人与武汉国民党人的合作,完全瓦解。

    八月十五日 黄埔第五期第一、二、六队学生共一千四百八十人,在南京举行毕业典礼,宣言反共。会上由何应钦代蒋介石发毕业证书。

    至此,黄埔军校以恽代英、何应钦在武汉南京分别主持第五期学生毕业典礼为界,标志着国共合作的黄埔军校基本结束。继后,校址从黄埔长洲岛迁往南京而成都,并先后更名为“国民革命军军官学校”、“国民革命军黄埔军官学校”、“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最后复称旧名“陆军军官学校”,但面目全非矣。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