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学点心计学-以心观心,洞察人性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跳出心理定势,用新眼光看待对方

    两个小矮人哼哼和唧唧在迷宫中生活。

    每天一大早,他们就起床,穿上运动鞋,跑出家门在迷宫里寻找可口的奶酪。迷宫中的路线非常复杂,经常让人迷路。有时他们能找到一些美味,有时却什么也找不到。可是他们还是快乐而勤劳地在迷宫中寻找好吃的奶酪。

    直到有一天,他们发现了一个特大奶酪站,里面堆满了各式各样的新鲜奶酪。自此以后,哼哼和唧唧就沿着特定路线来这里大吃。每天如此,开心快乐。

    然而,突然有一天,当他们再次来到这里时,所有的奶酪都不见了。他们吃惊、愤怒、苦恼。

    哼哼认为奶酪就在这里的某个地方,迟早会出现的,他还是每天都来到这里等着奶酪的出现,饿得虚弱不堪;而唧唧在经过了一番害怕和犹豫之后,决定作出改变,重新出发,寻找新的奶酪。经过一路探索和辛苦尝试,唧唧最终找到了另一个大大的奶酪站。

    这就是心理定势和超越心理定势的不同所致。心理定势是指人们按照已有的经验和认识去处理现在的问题。它会束缚我们的思维,让我们墨守成规。一旦条件改变,而我们不能作出改变时,就会像哼哼一样饿肚子。

    定的反面是变,定势的反面就是改变。作出改变,就是要改变自己,突破自己,超越自己。因为变化总是在发生的,我们必须尽快适应变化,越早放弃旧的奶酪,就会越早享用新的美味的奶酪。

    现在我们来做个实验。把四只苍蝇和四只蜜蜂装进一个玻璃瓶中,然后将瓶子平放,使瓶底朝着窗户。

    结果,蜜蜂不停地往瓶底飞,试图找到出口,直到力竭而亡;而苍蝇则在不到三分钟的时间里,全部从另一端的瓶颈逃脱了。

    蜜蜂基于出口就在光亮处的定势,不停地重复这个合乎逻辑的错误。而苍蝇则没有这种知识与经验的束缚,不断尝试新的方向,终于飞出囚室。

    实际上,不管是人还是动物,都难免受到心理定势的影响,用以往的经验、认识或者惯性来解决当前的困境。

    一次,一艘远洋海轮不幸触礁,沉没在汪洋大海里,幸存下来的九位船员拼死登上一座孤岛,才得以幸存下来。

    但接下来的情形更加糟糕,岛上除了石头还是石头,没有任何可以用来充饥的东西;更为要命的是,在烈日的曝晒下,每个人口渴得冒烟,水成为最珍贵的东西。

    尽管四周是水——海水,可谁都知道,海水又苦又涩又咸,根本不能用来解渴。现在,九个人唯一的生存希望是老天爷下雨或过往船只发现他们。

    等啊等,没有任何下雨的迹象,天际除了海水还是一望无边的海水,没有任何船只经过这个死一般寂静的岛。渐渐地,八个幸存的船员支撑不下去了,他们纷纷渴死在孤岛上。

    当最后一位船员快要渴死的时候,他实在忍受不住扑进了海水里,“咕嘟咕嘟”地喝了一肚子。船员喝完海水,一点儿也觉不出海水的苦涩味,相反觉得这海水又甘又甜,非常解渴。他想:也许这是自己渴死前的幻觉吧。便静静地躺在岛上,等着死神的降临。

    他睡了一觉,醒来后发现自己还活着,船员非常奇怪,于是他每天靠喝这岛边的海水度日,终于等来了救援的船只。

    后来人们化验这里的水发现,这儿由于有地下泉水的不断翻涌,所以“海水”实际上全是可口的泉水。

    谁都知道“海水是咸的”“根本不能饮用”,这是基本“常识”。因此,八名船员被渴死了。正是所谓的经验——这种心理定势害死了他们。而第九名船员则由于敢于突破心理定势,才赢得了最后的生存的机会。

    在人际交往中,心理定势就是指人们在认知活动中用“老眼光”——已有的知识经验来看待当前问题的一种心理反应倾向,也叫做思维定势。

    不过,有句古话叫做“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用老眼光看人常失之偏颇。

    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在鲁肃死后继任都督,击败蜀国大将关羽,为夺取荆州立下了大功。

    吕蒙本是个武将,不读书,没有什么学识。鲁肃认为他只有勇力,是一介武夫,很是轻视他。后来,当鲁肃再次见到他时,看到他和以前完全不同了,谈起军事问题,很有见地,非常惊异。鲁肃感叹地说:“我一向认为老弟只有武略,时至今日,老弟学识出众,确非吴下阿蒙了。”吕蒙说:“士别三日,但当刮目相看。”

    永远不要以老眼光去看待别人,每个人都在不断地变化,甚至变化很大。而这也警惕我们要常学习常进步,免得“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我们每个人都要不断努力,不断进步,提升自己。你这样做,别人也一样会这样做。所以,打开心门,用新的眼光去看待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你会发现很多让人意想不到的变化。

    正如古希腊赫拉克利特所说:“所有事物都是流动的。”每一件事物都在不停地变化、移动,没有任何事物是静止不变的,因此我们不可能“在同一条河流中涉水两次”。当我们第二次涉水时,不论是我们还是河流,都已经与以前不同了。

    人也是如此,每个人都在不断地变化中,只要有时间和空间的存在,不论是你我还是他,都与以前不同。

    一个“坏孩子”“问题少年”“不良少年”不会总是往坏的、不良的、有问题的方向发展。一个曾经一事无成的人,也许会干出一番大事业来。一个曾经学习不好的学生,很可能在下次考试中就能考出让你意想不到的好成绩。

    我们要尊重每一个人,不要因他的富贵权势而卑躬屈膝、阿谀奉承,也不要因他的卑微穷困而歧视他、瞧不起他,甚至给他难堪。须知,富豪也会变乞丐,小人物也终有出头日。

    我们要平心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不断发现他们的变化,用新眼光去看待他们。

    利用投射心理,洞悉他人心境

    一天晚上,在漆黑偏僻的公路上,一个年轻人的汽车抛了锚——轮胎爆了。

    年轻人下来翻遍了工具箱,也没有找到千斤顶。怎么办?这条路半天都不会有车子经过。他远远望见一座亮灯的房子,决定去那个人家里借千斤顶。可是他又有许多担心,在路上,他不停地想:“要是没有人来开门怎么办?”“要是没有千斤顶怎么办?”“要是那家伙有千斤顶,却不肯借给我,该怎么办?”

    顺着这种思路想下去,他越想越生气。当走到那间房子前,敲开门,主人一出来,他冲着人家劈头就是一句:“去你的吧,你那千斤顶有什么稀罕的!”

    主人一下子被弄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以为来的是个精神病人,就“砰”的一声把门关上了。

    人把自己的想法投射到他人身上,是多么可笑,其实人家未必像你想的那样。在心理学上,那种把自己的某些心理特点加给对方的现象,叫做“投射”,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以己之心,度人之腹”。

    投射心理是指以己度人,认为自己具有某种特性,他人也一定会有与己相同的特性,把自己的感情、意志特性投射到他人身上并强加于人的一种心理倾向。

    可知你不是别人,别人不是你,你怎知别人与你有同样的感受、想法和意愿,别人又怎知你是如此这般所想。《庄子》里面有一个著名的“濠梁之辩”的故事。

    庄子和惠子在濠水桥上游玩。庄子说:“鱼儿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这是鱼的快乐呀。”

    惠子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

    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

    惠子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知不知道鱼的快乐,但是你也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却是可以确定的。”

    正是由于投射心理的存在,我们就可以从一个人对别人的看法中,推测出这个人的真实意图和心境。

    宋代著名词人苏东坡和得道高僧佛印是多年好友。

    一天,苏东坡去拜访佛印,两人相对而坐,谈论佛法诗词,甚是欢畅。席间,苏东坡对佛印开玩笑说:“我看你是一堆狗屎。”佛印笑道:“我看你是一尊金佛。”

    苏东坡非常得意,以为自己这次终于占了佛印的便宜。于是回家后就迫不及待地向妹妹炫耀此事。

    苏小妹说:“哥哥,你错了。佛家说‘佛心自现’,你看别人是什么,就表明你看自己是什么。”

    如果一个人经常疑心别人打他的小报告,我们就可以推断出此人心里有鬼,而且很可能,他就是个背地里打小报告的人。如果一个人总觉得别人在骗他,别人心怀不轨、居心不良,我们就可以推断出他是个心地阴暗、撒谎骗人的人。如果一个人看别人都是好人,什么事都往好处想,那他就是个好心、乐观、善良的人。

    《吕氏春秋》中有这样一则故事。

    宋国有一个农夫,在自己的田地里拾到了一块宝玉,如获至宝。就赶紧把这宝玉呈送给当时的大贤——子罕,请他赏光笑纳。

    子罕看了后,并不收这份厚礼,并说:“在你眼里,这个宝玉是至宝,但是在我眼里,不收取非分的财物才是至宝。”

    宋国的父老乡亲很不理解子罕的这种做法,于是就有人去请教一位智者,智者答:“人各有志,每个人都是不同的。如果你拿面饼和金钱让小孩子选择,他会选择面饼;如果你拿和氏璧和金银让俗人选择,俗人会选金银;如果你拿和氏璧与至理名言让贤人子罕选择,则他会选择做人做事的至理名言。”

    正如智者所说,我们可以从一个人选择的是什么“东西”中,推测出他的真实想法和心境。如果他选择金银,我们就知道他爱好钱财,与他交往,只要让他有钱财的收益,他就乐意为你做事,与你成为朋友;如果他喜欢美女,我们就知道他是个好色之人,与之交往,让他享受到美色的快乐,就能让他欢心,成为你的朋友;如果他选择做人做事的至理名言,那他就如子罕般,是位大贤。

    每个人的成长背景、生活环境、受教育程度、人生经历都各不相同,人生观,价值观,对事物的看法,处理问题的方法,看待世间万物的角度都是独特的。别人永远不是自己的克隆,不是自己的完全复制,不可能和自己的所思所想完全一样。正因为此,世界才是五颜六色、多姿多彩的。

    我们在日常的人际交往中,要看到这些差异,尊重这些不同,利用人普遍存在的投射心理,揣测出他的真实意图和心境。

    摘掉光环,警惕晕轮效应

    你是不是喜欢听某个明星唱歌,就喜欢他?觉得他这也好,那也好,样样好,越看越喜欢。

    你是不是会因为看了某个电影或电视剧,喜欢里面的某个角色,而喜欢他的一切,不管他参加的什么其他节目,你都喜欢?喜欢他整个人?

    这种现象,就是心理学上的晕轮效应,也叫光环效应。晕轮效应是指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像日晕一样,由一个中心点逐步向外扩散成越来越大的圆圈,是一种在某一突出特征影响下所产生的以点带面、以偏概全的社会心理效应。

    一个人如果被称赞,他就会被一种积极肯定的光环所笼罩,并且被赋予其他一切好的品质。

    如果一个人被标明是坏的,他就会被一种消极否定的光环所笼罩,并且被认为具有其他一切坏的品质。

    这就是所谓的“一好百好,一差百差”“情人眼里出西施”“看你顺眼越看越顺眼,看你不顺眼越看越不顺眼”。

    对于晕轮效应,心理学家戴恩做过一个实验。

    让参与者看一些照片,照片上的人有的很有魅力,有的是中等魅力,有的则没有魅力。看过照片后,戴恩要求参与者对照片中的对象进行魅力评定。

    结果表明,参与者对有魅力的人比对无魅力的人赋予了更多积极方面的、好的、理想的人格特征,如友善、和蔼、沉着、好交际等。

    这种晕轮效应不但表现在以貌取人上,还常常表现在初次与人交往时,以他人的穿着打扮、言谈举止、气度风格等来推断他的身份、才能、品德、性格等。在对不太熟悉的人进行评价时,这种效应体现得尤为明显。

    我们在日常的人际交往中,可能会因为个人的喜好而对他人有所偏见或偏爱,但是我们一定要提醒自己全面观察对方,决不能看见美女帅哥就晕了头,须知在人的外表之下,还有更深刻的东西在涌动。

    一个影星、歌星,他的可爱之处主要在于他戏演得好,歌唱得好,或在于他的勤奋、坚强、沉稳、勇敢、执著、孝心、爱心等一些个人品质的魅力,甚或在于他的帅气或靓丽。

    而他们的“粉丝”,却把他们当成是无所不能、没有缺点的完人来崇拜。“粉丝”们在演唱会上尖声叫喊,如醉如痴,为得一个签名排几个小时的队,这个可以理解,甚至可以支持,因为这体现了年轻人的激情,他们喜欢什么,爱什么,就去大胆地做什么,无可厚非。

    但是把偶像的某些突出优点,推及到他们的其他一切方面,认为他们的方方面面都是完美的,就有失偏颇了。

    在日常的人际交往中,有些人看起来慈眉善目,温文尔雅,彬彬有礼,待人和善。我们常常会喜欢这样的人,认为这样的人必定善良、友好,有涵养、有层次、有水平,是一个值得结交的朋友,一个优秀的合作伙伴。然而事实未必如此,一些伪君子,骗子,表面一套背地一套的小人常常最具伪装性和迷惑性。

    我们往往会因为他们的一些表面的突出的“优点”而忽略或者看不到他们的真实缺点,导致上当受骗,最终捶胸顿足,大发感叹:“我怎么会相信这个混蛋?!”

    为克服晕轮效应,我们应该养成客观全面看待他人的习惯。

    要知道事物没有完美无缺的,有优点并不意味着就是完人,有缺点也不意味着一无是处。可爱的优点和讨厌的缺点,很可能在一个人身上并存。不要被光环所迷惑,它笼罩的其实也只是一个普通的人。

    慧眼识英雄,看出对方的闪光点

    奥托·瓦拉赫是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他的成才之路非常曲折,却又十分精彩,可谓是一部传奇。

    瓦拉赫在开始读中学时,父母为他选择的是一条文学之路,希望他能成为文学巨匠。不料一个学期下来,文学老师为他写下了这样的评语:“瓦拉赫很用功,但过分拘泥。这样的人即使有着完美的品德,也绝不可能在文字上发挥出来。”

    后来,瓦拉赫爱上了画画,于是在父母的支持下,他改学油画。可是瓦拉赫既不善于构图,又不善于调色,对艺术的理解力也不强,在班上的成绩是让人极度伤心而又无奈、失落的倒数第一,学校的评语更是令人难以接受:“你是绘画艺术方面的不可造就之才。”

    面对如此“笨拙”的学生,绝大多数老师都认为他已经是成才无望,朽木不可雕也。父母也是忧心忡忡,不知如何是好,对于小瓦拉赫,他们感到美好的愿望和现实总是有差距,而且差距还很大。

    只有化学老师认为他做事一丝不苟,具备做好化学实验应有的各项优秀品质,极力建议他去试学化学,父母接受了化学老师的建议。

    这次,瓦拉赫智慧的火花被彻底点燃,一发而不可收拾,文学艺术的“不可造就之才”一下子变成了公认的在化学方面“前程远大的高材生”。经过努力和天分潜能的发挥,瓦拉赫最终成为了举世瞩目的化学家。

    这就是著名的瓦拉赫效应。每个人的天赋优势、智能发展都是不均衡的,都有优势和弱势,一旦他们的最佳点被发现,并得到充分的发挥,他们就可以获得惊人的成就。

    在人际交往中,瓦拉赫效应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自身的优点和缺点,在个人成长的过程中,或许有一些明亮的光点和灰色的污点。我们要多用心观察,用心体会,尊重、信任、关爱他人,发现他人身上的闪光点、优秀品质,真诚地和他人交往。

    不能只看到他人暂时的平庸或困境,而忽视其未来的发展潜能,瞧不起、歧视他人。不能心存偏见,因为看到他人一些性情上的瑕疵就对其全盘否定,甚至给其贴上坏人的标签。

    有时候眼睛会欺骗我们,让我们一叶障目,只看到他人的平凡,而看不到他人被平凡包裹着的光芒四射的潜能。就像山谷中的一颗石头,外表普通,内中或许就包藏着宝石。而我们大多数人却永远也看不见。

    千里马尚需伯乐来发现。一个现在没有钱的穷小子,也有可能经过努力和某些天赐的机遇,而成为富豪。他身上所具备的那份潜能、那份品质,如执著、勇敢、乐观、雄心、宽容和爱,你是否能看见?一个丑小鸭的美丽动人,你又能否看得见?

    在与人交往中,我们要善于发现他人身上的可取之处、可学之处、可用之处。

    我们可以从学识渊博的学者、教授身上学到丰富的知识,独特的思维方式,科学的研究方法,实用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等;

    可以从商人身上学到精湛的经商之道、做人之法;

    可以从一个普通的青年身上感受到对国家的热爱和忠诚;

    可以在一个卖饼老人身上看到善良、忠厚和真诚;

    更可以在一个赌徒、酒鬼身上发现卓越的文学才能、治国能力或者经济头脑、军事才干(丘吉尔就曾经酷爱喝酒和赌博)。

    刘邦的岳父吕太公,在刘邦还是个小亭长的时候,就断言他将来能有大作为、大富贵,非要把女儿嫁给他。后来,刘邦果然成就一番帝业,吕太公的女儿也成了皇后,她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吕后。这位吕太公真可谓是慧眼识英雄。

    在我们的人生中,重要的是能够有一只心眼,透过平静的湖面,看到下面的波涛汹涌,透过凝结的火山口,看到其内藏的烈焰涌动。

    通过观察对方的交际圈来了解对方

    有个人要买驴,但不知那头驴使唤起来怎么样,就先牵来试两天。

    他把驴牵到自家牲口棚,和已有的三头驴系在一起。他十分清楚,这三头驴,一头勤快,一头懒惰,一头善于讨好。

    这新买的驴子被牵回家后,不和别的驴子站在一起,只走到那头好吃懒做的驴子旁边。买驴人见状,二话没说,马上又牵着这头驴子回到市场上去。

    “你还没有好好试试呢。”卖驴的人说。

    “不必再试了。”买驴的人回答说,“现在我知道它是一头什么样的驴了。”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是接近朱砂的会变红,接近墨的会变黑,在心理学上的这种现象被称为链状效应,它是指人在成长过程中的相互影响作用。

    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同一个世界上,居住在同一个地球村里。人与人之间总是会存在某种程度上的交往,或在不同的环境中,或在不同的时间、空间下。

    我们从出生到死亡,都在不停地与人接触,与人打交道,与人交往。总有自己的朋友,有些是兴趣相投,有些是个性相合,有些是性格互补,有些是利益共生,有些是酒肉朋友,有些是成长需求……

    很多时候,我们可以从对方的交际圈中看出对方的为人、品性、身份、层次、背景甚至是其内心世界。

    他经常与什么人交往,与哪些人打交道,与哪类人接触,往往能反映出他是个什么样的人。

    一个整天和街头地痞小混混为伍,吃喝玩乐,酗酒打架,收保护费的人,通常情况下,就是个恶习满身的小痞子。或许他有一颗善良的心,但是经常在这种不良环境中行走,除非有颗坚韧的心,否则很可能就会丧失本来具有的多种好的品性、习惯,成为人人见了都躲避的小恶霸。

    不是人人都像《无间道》里的梁朝伟扮演的警方卧底陈永仁一样,在黑道混几年,和地痞、流氓、毒贩、走私犯在一起,每天打架、酗酒、抽烟、赌博,还能保持自己的本色——“我是一名警察”。然而,他经常失眠,这正是因为他正义的心和他的日常生活的环境、所作所为有着巨大的差异。他也因为经常打架,已经有了暴力伤人的习惯或者说内心欲望,不能自控。

    可见,经常接触什么人、做什么事,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多么大!

    我们所见到的更多的情况是,很多人在不良环境的渲染下,在不良朋友的带动下,慢慢沉沦,走上歧途。吸毒的朋友迟早想让你染上毒瘾,嫖娼的朋友终会诱你嫖妓,结交打架斗殴的朋友渐渐会让你习惯于打架,结交巧取豪夺、奸诈的朋友可能会让你变得阴险、不择手段。(当然,我们也不排除有些人因为某些特殊因素,如受到特别的打击或者诱惑而改变,成为面善心毒的小人、伪君子。)

    而一个长时间生活在良好正统的环境下的人,受过良好教育,有着温暖家庭;整天和善良的、有涵养、有品位的人打交道的人,他本身就处在一个秩序井然、明朗阳光的小环境中,他和他的朋友之间相互熏染,自然会是一个善良、忠厚、有素养、有爱心的人。

    所以,日常接触的朋友圈子,真的能影响一个人,能改变其习性和内心。

    在古代,孟母为了让孟子有一个好的生长学习环境,经常接触到有文化、有涵养的温文尔雅之士,而三次搬家。今天我们是否也应该多和有能力、有魄力、有文化、有品性的人结交共处呢?经常和单纯善良的人在一起,你也会变得单纯而善良。经常和有文化的人在一起,你也会受到感染,在不知不觉中提升自己的知识素养。

    我们都同处在这个小小的世界上,随着岁月的流逝,个人的成长,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交际圈,并与圈子里的人共生在一条链子上,总是相互连接。

    “人以类聚,物以群分”,“道不同,不相为谋”,从一个人结交的朋友中,可以折射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看一个人身边的朋友,看他经常接触的人,通常情况下就能判断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如果他经常和善良、正直、纯真的人在一起,那他多半是一个善良正直的人;如果他经常和狡诈阴险的人在一起,那他多半也是一个恶毒的小人;如果他经常和爱拍马屁的人在一起,他就多半是一个爱慕虚荣的人;如果他经常和处事果断、有魄力的人在一起,那他多半是一个头脑清醒、有远见的人。

    洞察对方性格类型,调整交际策略

    每个人的嗜好、想法都不一样,因此我们遇到的交际对象也经常各不相同。

    在与人交往时,倘若能够明白对方属于何种类型,我们就能有针对性地与之交往,应付起来也就比较容易了。现在列举九类人以供参考。

    木讷死板的人——这类型的人,就算你很客气地和他打招呼、寒暄,他也不会作出你所希望的反应来。他通常不会注意你在说些什么,甚至你会怀疑他听进去没有。

    和这种人交往,刚开始多多少少会感觉不安,你要花些工夫,仔细观察,注意他的一举一动,从他的言行中,寻找出他所真正关心的事来。你可以随便和他闲聊,只要能够使他回答或产生一些反应,那么事情也就好办了。接下去,你就要好好利用这一话题,让他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

    每一个人都有他感兴趣和所关心的事,只要你稍一触及,他就会开始滔滔不绝地说,此乃人之常情。因此,你必须好好掌握并利用这种人性心理。

    傲慢无礼的人——自视甚高、目中无人,时常表现出一副“唯我独尊”的样子。像这种举止无礼、态度傲慢的人,叫人看了实在生气,是最不受欢迎的典型。但是,当你不得不和他接触时,你该如何对付他?

    有些人说话虽然客气,眼神里却有些许傲慢,且不带一丝笑意,这种人实在是非常不好对付的。当我们初次会见这种人时,很可能会感觉有一种“威胁”存在。

    与这种类型的人交往,说话应该简洁有力才行,最好少跟他啰唆,因为“多说无益”。不过,你要尽量小心,以免落入他的圈套里头。

    当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立场和苦衷,上述这类人可能自觉“怀才不遇”,或怨恨自己运气不好,无法早点出头;又由于其在社会上打滚甚久,城府颇深,故尽管不受领导眷顾,也会在“保卫自己”的情况下,与人客气寒暄。因此我们只需同情他,而不必理会他的傲慢,尽量简单扼要地与其交往就对了。

    沉默寡言的人——和这样的人谈事情,实在是非常吃力的,因为对方太过沉默,你就没办法了解他的想法,更无从得知他对你是否有好感。

    一位新闻记者,为人沉默寡言,根本就不像个记者。不论你和他说什么,他总是沉默以对,你真是拿他没办法。当有人给他介绍广告客户时,他也只是淡然地说声:“喔!是这样啊。”然后手持对方名片,呆呆地看上两眼。

    对于这种人,你最好采取直截了当的方式,让他明白表示“是”或“不是”,“行”或“不行”,尽量避免迂回式的谈话,你不妨直接地问:“对于甲和乙两种办法,你认为哪种较好?是不是甲方法好些呢?”

    深藏不露的人——我们周围存在着许多深藏不露的人,他们不肯轻易让人了解他们的心思。你根本不知道他们在想些什么,他们有时甚至说话不着边际,一谈到正题就“顾左右而言他”。

    当你遇到这么一个深藏不露的人时,最好的应对方式,就是把自己预先准备好了的资料拿给他看,让他根据你所提供的资料,作出最后决断。

    人多半不愿将自己的弱点暴露出来,即使在你要求他作出回答或提出判断时,他也会故意装作不懂你的话,或者故意言不及义地闪烁其词,使你有一种“高深莫测”的感觉。其实,这只是他伪装自己的手段罢了。

    草率决断的人——这种类型的人,乍看好像反应很快。他常常在交涉进行到最高潮时,忽然妄下决断,给人“迅雷不及掩耳”的感觉。由于这种人多半性子比较急,因此有的时候为了表现自己的“果断”,决定就会显得随便而草率。

    倘若你遇到上述这种人,最好按部就班地来,把谈话分成若干段,说完一段,马上征求他的意见,没问题了再继续进行下去,如此才不至于发生错误,也可以免除不必要的麻烦。

    顽固不化的人——愚顽固执的人是最难应付的,因为无论你说什么,他都听不进去,只知道坚持自己的意见,死硬到底。跟这种顽固分子交手,是最累人且又浪费时间的,结果往往徒劳无功。因此,在你和他交涉的时候,千万要记住“适可而止”;否则,谈得越多、越久,心里越不痛快。

    对付这种人,你不妨及时抱定“早散”“早脱身”的想法,随便敷衍他几句,不必耗时费力自讨没趣地与之纠缠不休。

    行动迟缓的人——对于行动比较缓慢的人,最是需要耐心。

    碰到这种人,你绝对不能着急,因为他的步调总是无法跟上你的进度,换句话说,他是很难达到你的预定计划的。所以,你最好按捺住性子,拿出耐心,尽可能配合他的情况去做。

    此外应该注意的是:有些人言行并不一致,他们可能说得明快、果断,行动却不相符合。

    自私自利的人——这世上自私自利的人为数不少,无论你走到哪儿,总会遇到几个。这种人心目中只有自己,凡事都将自己的利益摆在前头,要他做些于己无利的事,他一般是不会考虑的。

    当我们不得不与其接触、交涉时,只有暂时按捺住自己的厌恶之情,姑且顺水推舟、投其所好。当他发现自己所强调的利益被肯定了时,自然就会表示满意,如此,交涉就会很快获得成功了。

    毫无表情的人——人的心态和感情,常常会透过脸部的表情显现出来,故在交际的时候,表情往往可以作为判断情况的工具。然而,这种人却是毫无表情可言的,也就是说,他的喜怒是不形于色的。这种人若非深沉,就是呆板。

    当你和这种人进行交往时,最好的方法就是特别注意他的眼睛。“眼睛是会说话的”,眼睛是灵魂之窗,“观其眸子”你自然可以知道他的心思。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