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节气与中医保健-顺应24节气,保障生命健康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春夏秋冬,一年24个节气顺时交替,暮去朝来,花开花谢,世界万物都在按自身的规律不停地运动着。自然界的一切生物都受着春温、夏热、秋凉、冬寒气候变化的影响,从而形成了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

    人与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人们生活在大自然中,各种气候同人们的生命健康息息相关。人的五脏六腑、四肢七窍等机能活动,都受到24节气的影响。人们只有顺应四时的变化,调摄人体,养生保健,才能达到阴阳平衡、脏腑协调、气血充盛、经络通达、情志舒畅的目的,从而预防疾病的发生,延长寿命的时限。

    一、春天6节气与人的生命健康

    春天是给万物带来勃勃生机的季节。当自然界阳气开始生发之时,“人与天地相应”,此时人体之阳气也顺应自然,向上向外疏发,气血有向外透达之势。但是,春天也是冬夏转换交替的季节,冷暖气流互相交争,旋进旋退,时寒时暖,乍阴乍晴,天气变化无常。因而春天气候对人体的健康产生着较大的影响。

    1、春天6节气分别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春天6节气分别的气候特征各不相同,因此,它们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也各不相同。

    (1)立春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立春是春天的第一个季节。立春后,气候向暖,阳气始发,气温渐渐上升。立春之后,人体变化也由此开始。肝木应于春时,从立春之日起,人体少阳开始升发,肝阳、肝火、肝风也随着春天阳气的升发而上升。所以,立春后应注意肝脏的生理特征,疏泄肝气,保持情绪的稳定,使肝气条达而不影响其他脏腑。

    (2)雨水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雨水时节,人体的肝阳、肝火、肝风更会随着春天的阳气升发而上升,所以更应特别注意肝气的疏泄条达。自然界一派生机,特别是南方地区,万物欣欣向荣,养生者亦须振奋精神,勃发朝气,志蓄于心,身有所务。

    (3)惊蛰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惊蛰时节,人体中的肝阳之气渐升,阴血相对不足,养生应顺乎阳气的升发、万物始生的特点,使自身的精神、情志、气血也如春天一样舒展畅达,生机盎然。饮食起居应顺肝之性,助益脾气,令五脏和平。老年人更要注意身体的保养,元代丘处机在《摄身消息论》

    中说:“当春之时,食味宜减酸益甘,以养脾气。……天气寒暖不一,不可顿去棉衣。老人气弱骨疏,风冷易伤腠理,备夹衣遇暖易之,一重渐一重,不可暴去。”这也即是俗话所谓的“春焐”。

    (4)春分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春分对人体而言,重要意义仅次于夏至、冬至,对健康也有较大的影响。

    春天高血压病多发,也容易产生眩晕、失眠等症。而且也是精神病的好发时间,所以调摄情志颇为重要。

    人们应顺应春天生机盎然的特点,多做户外活动,调摄情志。如野外放风筝、沐浴阳光、呼吸清新空气、嬉戏玩乐,将一切烦恼置之度外,迎天顺气、随风送忧。

    (5)清明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清明时节,气候潮湿,容易使人产生疲倦嗜睡的感觉,而乍暖乍寒的多变天气容易使人受凉感冒,发生扁桃体炎、支气管炎、肺炎;春天又是呼吸道传染病,如白喉、猩红热、百日咳、麻疹、水痘、流脑等疾患的多发季节。清明以后,多种慢性疾病易复发,如关节炎、精神病、哮喘等,有慢性病的人在这段时间内要忌食易发病食物,如海鱼、海虾、海蟹、咸菜、竹笋、毛笋、羊肉、公鸡等,避免旧病复发。

    (6)谷雨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谷雨时节气温升高和雨量增多,人体在这段时间内更为困乏,所以要注意锻炼身体。

    2、春天多风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春天多风,风能将污染物吹散,使有害物的浓度大大降低,风对污染物的影响与风向、风速有关。风速能使污染物水平扩散与稀释,风愈大稀释愈快,污染物浓度愈低。在近地层,高度越高,风速越大,污染程度越小。

    风向也会影响污染源四周的污染程度。在大风的情况下,污染源下风向的污染物也可迅速稀释掉;风小时污染物会在下风向聚集,使下风向污染程度加重。所谓下风向,即刮东风时,风的东面就是下风向,刮南风时,风的南面就是下风向。

    某一地区的某一风向频率越多,在其下风向的污染机会也越多,亦即下风向的污染程度与风向频率成正比;而某一方向的风速越大,下风向的污染程度则会减少,即污染程度与风速成反比。

    自然界中的风不是均匀平稳的,风速时大时小,并不规则,风向也常有摆动,这种自然情况下风的不规则运动即叫做大气湍流。大气的水平湍流和气温的垂直分布都是影响大气污染的主要气象因素。大气的气温一般随高度而递减,越往高处气温越低。白天,阳光穿过大气使地面加热,地面通过长波辐射将热量传递给四周的大气,并依靠对流、辐射将热量逐渐向上传递,故一般表现为越往高处气温越低。但在某种情况下,气温会随高度逐渐增加,这种情况称为逆温。一般在晚间和冬春天时节逆温层较厚。

    大气湍流愈强,污染物的扩散就愈易。当气温垂直递减率大时,湍流变强;有逆温存在时,湍流就减弱,逆温层比较稳定,它像一个大盖子一样压在地面上空,使污染物长时间地停留在空中而难以扩散。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当今大中城市空气污染严重,工业废气或各种有毒气体附在雾中,弥漫于地面上,在春天多风时节,污染范围随风扩大,对人的健康危害极大。

    3、春天多雾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春天多雾,而雾对人体健康是极为有害的。

    美国纽约州立大学采用多点采样监测,并分析其化学物质,得出如下结果:

    雾水的酸度比雨水高10~100倍。雾滴中含有各种酸、碱、盐、胺、苯、酚、病原微生物和各种有毒有害物,成分十分复杂。

    雾之所以含有毒物质,绝大部分的原因是人类活动向大气中排放硫,如燃料燃烧时的烟气,工业生产排放的废气,车辆、轮船、飞机行驶时排出的尾气,汇聚到空气中。也有自然方面的原因,如海水的蒸发,动植物腐败散发出的酸性物质,可扩散至大气中。

    总之,大气中还含有二氧化硫、三氧化硫、硫酸、氮氧化物、飘尘、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等污染物。雾是由悬浮在近地面的液态气溶胶组成的。离地面越近,附着的各种污染物越多。

    一些地区的春雾天占全年雾日总数的50%,有的地区因为污染严重,雾日出现的次数也有所增加。

    由此可见,雾天不能外出锻炼,否则对呼吸系统、心血管病患者和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患者危害极大。在雾天,只有避而不出,才是上策。

    此外,在有雾的天气里,空气湿度大,人若不避,易为湿邪(毒)所伤。因此,在大雾弥漫的早晨和黄昏,不要冒雾远行、运动、劳作。在家要关窗闭户,防止大雾进入室内;勿买雾天不加盖的食品;特别是过敏性体质者和慢性病患者,更要注意躲避毒雾对你的袭击。晨练的时间不宜过早,否则难免受毒雾袭击。

    4、春天天气剧烈变化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古人把气候反常现象归纳为“太过”与“不及”两种情况,根据中医五运六气学说,当一年中木运太过,则风气流行,而春天气候特点是刮风较多,气温变化较温暖,并且该下雨时不下雨,该潮湿时不潮湿。

    (1)春天“大风”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春天天气剧烈变化,主要表现为风大,天气变化频繁,时而呈冬冷型,时而为夏热型,忽干忽湿,忽晴忽雨。人体对这种多变的气候适应性较差,容易产生精神疲乏,诱发疾病。故人们称春天的风为“妖风”,谚语有“避风如避箭”,说明风邪伤人之迅速与严重。婴幼儿、年老体弱者及孕妇,由于生理功能调整速度缓慢,更易受“妖风”侵袭致病。

    医疗气象研究表明,每年的3~5月份,精神病人的复发率极高,约占全年的70%以上,4月份达到高峰。这主要是由于精神病人对气温、气压、湿度、气流等气象要素的变化高度敏感所致。尤其是多变的大风更是诱发各种精神病的重要因素。据研究,速度超过6米/秒的大风会令人感到烦恼。原因之一是风道上的负氧离子大大减少,让人感到紧张、压抑、疲劳。此外,由于春天空气干燥,风沙大,容易产生低频(次声波)的风,这种风引起的振动,人耳听不到,但身体却可感觉到。这种听不到的风声会对人体的中枢神经产生巨大的破坏作用。因此,在多风的春天,交通事故、犯罪行为、精神病患者以及自杀率都有所增加。

    当天气发生剧烈变化时,不同气流的交界线,气象学上称作非连续线,又称锋面。春天非连续线交替频繁会使天气发生剧烈变化,此时会导致副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并使人们产生某些十分严重的症状,如呼吸困难,心悸,呕吐,抽搐,战栗,不想或不能工作,听力、嗅觉或视觉障碍。特别是那些对气象变化较敏感的人群,会使他们的某些疾病加重和恶化。

    (2)春天“暖风”与“沙暴”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当春天气候反常,气温过度上升而高于皮肤温度(33℃)时,此时的风则变为暖风。这种暖和的风会使人情绪不安、精神不振。因为春天在大多数情况下,气温都低于皮肤温度,自然界的风多为冷风。为了避免热量的过分丢失,人体对风的习惯性神经反射是血管收缩。当突然吹来暖风时,人体可能会作出与对待冷风一样的反应。本来应该扩张血管加强散热,以抵消暖风带来的热量,却相反地作出血管收缩的错误反应,从而使得体温调节失常,故令人感到不舒服,思想不易集中。

    有的人在暖风来临前的12小时就会出现头痛、恶心、烦躁不安等症状。严重时暖风甚至能导致疾病、工伤、交通事故和精神错乱。

    有的学者认为,暖风使空气中正负离子的平衡遭到破坏,使体内肾上腺素分泌过多,因而使人产生不良的精神症状。

    我国大西北地区,在春天气温超过25℃,相对湿度低于30%时,如果风速在5米/秒以上,便带有干旱风的性质。由于气温高,大气和土壤表面都很干燥,在风速较大时,地面浮尘、沙土便会随风扬起,干旱风与尘暴(沙暴)同时发生。沙暴多发生在沙漠地区,在这种恶劣的天气环境下人们根本就不能在户外活动。新疆南部浮尘日数可占全季日数的2/3。

    沙暴会刺激鼻腔和咽喉黏膜,使人易患上呼吸系统疾病。即使速度是2~3米/秒的微风,也会将散落地面的花粉扬起,给过敏性体质的患者带来很大痛苦。

    研究还发现,在冷暖气温剧烈变换的活动期间,患关节痛、急性阑尾炎和胆绞痛等病的人几乎是平时的两倍。实验表明,当气温在短时间内由30℃降低至15℃时,不但使关节病病人出现关节痛,即使没有关节炎的病人也会出现关节痛。

    二、夏天6节气与人的生命健康

    夏天阳光充足,气候炎热,是一年中气温最高的季节。夏天万物生长最为繁茂,人体新陈代谢也十分旺盛。中医学经典著作《黄帝内经》说:“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毋厌于日。”所以,夏天养生要注意“夏防暑热,又防因暑取凉,长夏防湿。”

    1、夏天6节气分别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夏天6节气分别的气候特征也有较大区别,因此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也是不同的。

    (1)立夏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立夏是夏天开始的第一个节气,立夏时节应早睡早起,多沐浴阳光,注意情志的调养,保持肝气的疏泄,否则,就会伤及心气,以致秋冬天节易生疾病。

    立夏是春夏之交,是儿童发育最快的时候,所以,日常生活饮食要注意儿童生长发育所需要的营养,及时补充钙质、维生素及食物营养,更要注意儿童和青少年的衣着和体育锻炼。

    春夏之交,在饮食上应注意忌食性热升发之物,以免耗气伤津;同时也不宜过早食用生冷食物,以免损伤脾胃阳气。随着气温的逐渐升高,日常食物也容易变质,夏天应避免食入不洁食物,以防发生肠道病变。

    (2)小满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小满时节,万物繁茂,生长最旺盛,人体生理活动也处于最旺盛的时期,消耗的营养物质为四季最多,所以,应及时适当补充,才能使身体不受损伤。时至夏日,治病用药时要偏于清凉,如菊花、芦根、沙参、元参、百合、绿豆、扁豆、山药、冬瓜之类,配伍煎水代茶、煮粥均可,切忌过于温热,损伤阴津;也不宜过于寒凉滋腻,反使暑热内伏,不能透发。时至小满,“春困夏乏”,使人精神不易集中,应经常到户外活动,吸纳大自然清阳之气,以满足人体各种活动的需要。

    (3)芒种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芒种时节,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将进入多雨的黄梅时期。黄梅雨季,一般约为一个月左右时间,一般在芒种后数日“入梅”(“进梅”)。黄梅时节,多雨潮湿,由于湿气能伤脾胃,故此时要注意保护脾胃,少食油腻,以免外湿影响消化功能。

    其时,阳气旺盛,天气炎热,稍有不慎极易发生疾病,如急性肠胃炎、中暑、日光性皮炎、日光性眼炎等,都是芳种时节的多发疾病,痢疾、乙脑、伤寒等都是芒种时节易发的传染病,应注意预防。

    (4)夏至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夏至以后,太阳逐渐南移,白昼自此逐渐缩短。但由于太阳辐射到地面的热量,仍比地面向空中发散的多,故在短期内气温继续升高。

    自夏至日至立秋后的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炎热之阶段,也是人体调补和治疗宿疾的最佳时期之一。夏至日,是一年中阴阳气交的关键。冬天易发的慢性疾病,利用夏天病情平稳时期进行调补,对治愈或减轻慢性病的复发有较好的作用。故祖国医学对冬病夏治非常重视。古书云:“春夏养阳”,即是说在夏天调补时要偏于温补人体的阳气,顺应春夏阳气旺盛的变化,这对于易感受阴寒之气及阳虚病人尤为重要。

    (5)小署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小暑时节,万物繁荣秀丽,天地气交,人们可晚睡早起,情志愉快不怒,适当活动,使体内阳气向外宣泄,才能与“夏长”之气相适应,符合夏天养“长”之机。这段时间应适当参加户外的活动。较为合适的娱乐活动如听音乐,可使人忘却夏天炎热的烦恼,音乐悠扬舒缓的旋律、节奏、音调,对人体都是一种良性刺激,能改善大脑及各系统功能,协调各系统器官的正常活动,促进血液流通,增加消化液的分泌,还能提高人的修养,“听曲消愁,有胜于服药矣。”另外,电影亦有同样的作用,但要避免过于疲劳。看完电视后,用肥皂洗脸,可以洗去电视荧屏静电荷带来的污染。但是,老人,儿童体弱者,应适当减少户外活动,避免中暑。

    (6)大署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大暑,正值中伏前后,我国大部分地区已进入一年中最热的时期。

    由于天气炎热,食欲减退,食物选择要以清淡芳香为主,清淡易消化,芳香刺激食欲。

    同时,进食要定时定量,可提高胃液分泌量,增加食欲。要多饮开水,饮用时加少量食盐。

    适当吃些瓜果冷饮,可起到降温防暑的作用,特别是新鲜果汁,如橙汁、苹果汁、柠檬汁、番茄汁、西瓜汁、菠萝汁等。但要注意冷饮不能吃得过多,否则,冷饮刺激肠胃道内壁,减少消化酶的分泌,会发生肠胃疾病,出现食欲减退、消化不良等症状。即如西瓜,虽是一种消暑利尿的佳品,若吃多了也会肚腹膨胀,不利消化,再则小便增多,也会使人感觉疲劳,尤其是小儿、老人和有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肠胃炎、内脏下垂等气虚病人,更不宜多食。这段时间气温很高,生活中应注意不要食用变质或不洁食物,切勿生食海鲜,不吃醉、糟及炝类食物,以防消化道疾病的出现。

    2、夏日高温对人体的生理影响夏天天气由暖转热,阳光充足,热气蒸腾,是一年中气温最高的季节。

    此时,人体的新陈代谢十分旺盛,思想热烈、奔放,心火、胃火、肝火皆旺。

    赤日当顶,“火”势蔓延。炎夏天节,如果不注意养生,很容易上“火”。

    首先是“外火”,即自然界的高热气温。预防的措施是,尽量避免烈日的直接照射,外出时随身携带遮阳帽或太阳伞,并在身体的暴露部位涂上防晒品,以免皮肤受损。同时应注意保持室内环境通风降温,多打开门窗,以防“外火”入侵。

    其次是“内火”,即因人体阴阳失衡而出现的内热症。引起“内火”的原因比较复杂,种类也比较多,主要有以下几种:

    (1)心火

    心火有“虚”、“实”之分,虚火表现为:低热、盗汗、心悸、心烦、失眠、健忘、口干等。实火主要表现为:反复口腔溃疡、口干、小便短赤、心烦易怒、舌尖发红。

    (2)胃火

    胃火也分虚实。虚火表现为:轻微咳嗽、饮食量少、便秘、腹胀、舌红少苔。实火主要表现为:多食善饥、上腹不适、口苦口干、大便干硬。

    (3)肝火

    肝火旺者容易导致血压高、头痛、头晕、耳鸣、易怒、口苦口臭、两肋胀痛、舌边红。

    此外,夏日高温还会引起中暑。

    中暑俗称“发痧”,是中枢神经调节失常所致。在外界温度过高、相对湿度大、没有风的情况下,人体内的热量增加,出汗散热受到影响,造成体内积热过多,引起体温调节障碍以及水盐代谢紊乱,从而发生中暑。中暑的一般症状是头晕口渴、大汗淋漓、胸闷心悸、全身乏力,严重时可致肌肉痉挛、脸色苍白、抽筋昏迷等。

    因此,在夏天应慎防中暑。避免长时间在烈日下暴晒,尤其是上午11点到下午2点这个全天最高温时段,最好是利用中午这段时间好好休息,以保证有充足的睡眠。

    3、夏日高温对人体心理健康的影响夏天天气炎热,炎热的天气常常使人感到烦躁不安,情绪很容易被激怒。脾气容易变得很急,动辄就会发脾气,动“肝火”。

    科学实验表明,情绪与气温密切相关。寒冬腊月,使人懒动少语;炎炎盛暑,使人烦躁易怒。其根本原因是:气温能够影响人的下丘脑的情绪调节中枢。夏天由于天气炎热,人体气血运行加快,从而使下丘脑过多地产生紧张情绪因子,因此使人表现出急躁易怒的情绪反应。其次,情绪与睡眠也有很大关系,当长期睡眠不足时,心情就会变得急躁。夏天昼长夜短,人们往往晚睡早起,不但睡眠时间不足,睡眠质量也随之下降,所以情绪就会大受影响。另外,夏日门窗开放,噪声会更严重地影响到人的生活和情绪。有人曾对接触工业噪音97~98分贝的97名工人进行了调查,发现其中98%的人情绪烦躁,易发火。祖国医学认为,肝属木,而夏天属火,木遇火即会燃烧,故夏天人的“肝火”较旺。

    《黄帝内经》中在谈到夏天养生时说:夏天应“使志无怒”,“使气得泄”。意思是说,在夏天要保持情绪平和,不可遇事则怒。夏日天气本就炎热,若心烦神乱则会感觉更热。常言道“心静自然凉”,所以夏天重要的是要静心宁神,使心境安详平和,精力充沛、饱满,情绪得以外泄,则神气充足,人体的代谢功能旺盛而协调。

    4、夏日湿邪侵袭对人体健康的影响“长夏防湿”,即夏天注意预防湿邪的侵袭。“长夏”即阴历的6月。因为湿为长夏之主气,在我国不少地方尤其是南方,既炎热又多雨。阴雨连绵,湿热交蒸,水气上腾,此时空气里的湿度最大。空气的湿度对人体有直接影响。一般来说,对人体适宜的湿度是40%~60%,当气温高于25℃时,适宜的相关湿度为30%。在三伏时节,由于高温低压、高湿度的作用,人体汗液不易排出,出汗后不易被蒸发掉,或因汗出沾衣,或因涉水淋雨,或因居处潮湿,以至感受湿邪而发病者最多。若湿邪外侵,则出现关节沉重而疼,屈伸不灵活,身体感到沉重,肢体疲累不适等症状。若湿邪内困脾脏,就会影响脾脏运化功能,脾的运化功能不足,就可能产生食欲不振、腹胀肠鸣、便溏乏力,久之还可出现身体消瘦,精神萎靡不振等症状。

    三、秋天6节气与人的生命健康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从其气候特点来看,由夏到秋,由热转凉,是“阳消阴长”的过渡阶段。人体的生理活动,也随着从“夏长”到“秋收”的变化而发生相应的改变。秋天,自然界阳气由升浮趋于沉降,人体阳气也逐渐衰退,生理功能趋于平静。人由夏而来,尚不能完全适应,多有疲乏无力之感,即所谓的“秋乏”。

    1、秋天6节气分别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秋天6节气分别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有如下:

    (1)立秋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立秋正值末伏前后,气温虽然开始下降,但还有“秋老虎”的威势,江南地区的气温仍可高达35℃以上,夏日的余威仍然存在。立秋后,虽然气温仍高,但早晚气温比夏天要低一点。人们锻炼要注意,应避免在车辆过多的道路上晨练;晨练不宜过早,应在太阳升起之后;出汗后应用干毛巾擦干,或及时洗澡换衣服,以防感冒。

    立秋后阳气转衰,阴气日上,自然界由生长开始向收藏转变,故养生原则应转向敛神、降气、润燥、抑肺扶肝,这样才能保持五脏无偏。善养生者,须早睡早起,以旺生气;收敛神气,以避杀气。饮食增酸减辛,以助肝气。

    (2)处署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处暑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逐渐下降,雨量减少,空气中的湿度也相对减少,使人有秋高气爽之感。但此时燥气也开始生成,人们会感到皮肤、口鼻相对干燥,故应注意秋燥的预防,多吃甘寒汁多的食物,如各种水果、麦冬、芦根等。

    处暑时节,人们应早睡早起,以使情绪安定宁静,预防自然界的肃杀之气对人的影响;收敛神气,使情志与“秋收”相应,符合秋天养“收”之机。人体也是处于收获的时期,机体已由活跃、外向、支付阶段,转变过渡到沉静、内向、积蓄的阶段。又由于夏天人体消耗多而吸收少,故在天气稍凉之时,应注意机体的补充,故秋天又是进补的重要季节。秋天阳气由升浮趋于沉降,生理功能趋于平静,阳气逐渐衰退,要注意起居调节,防止受寒。虽有时气温还偏炎热(如秋老虎天气),也不宜再多食冰糕之类冷饮食品,以保护脾胃消化功能。

    (3)白露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白露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气候转凉,天气偏于干燥。秋气应肺,燥气可耗伤肺阴,故会产生口干咽燥、干咳少痰、皮肤干燥、便秘等症状。这些都是秋天养生进补时应考虑的因素,“燥者濡之”、“上燥清气,中燥增液,下燥养血”,是秋天进补的重要原则。选择药物应偏于柔润温养,但又应温而不热,凉而不寒,总以不伤阴不耗阴为要。清燥救肺汤(沙参、麦冬、桑叶、胡麻仁、甘草、杏仁、石膏、阿胶、枇杷叶)是重要的秋令进补方之一,对于秋燥伤津,要多吃些蔬菜、水果,如生梨、荸荠、甘蔗之类,以润肺生津,尤以柚子为最佳果品。

    白露还是风湿病、高血压病容易复发的时节,所以要注意保暖,夜晚可盖薄被,不要再赤膊贪凉,正如俗话所说:“白露身不露”,以免引发旧疾,或感染新恙。晨起外出,宜暖其服,勿空其腹,但食勿过饱,免生壅塞,不利气机运转。

    (4)秋分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秋分时节,秋风送爽,是人们感觉最舒适的一个时节,故在此时应多去户外活动。动静结合,调心肺,动身形,畅达神态,流通气血,对身心健康大有裨益。高雅艺术的无穷魅力,会唤起无限的生活情趣。

    (5)寒露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寒露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天气转寒,小儿、老人尤要随时留意,免受风寒。但又要注意适当“秋冻”,即中国传统保养法之“薄衣法”。“薄衣法”就是在气候开始转凉时,慢慢增加衣服来逐渐锻炼机体抗寒能力的一种方法。使人体的毛孔处于关闭状态,抗寒的能力就会大大增强,这对体弱者预防感冒极为有益。当然,“薄衣法”并非要求人去挨冻,其原则是以穿衣不出汗为度,随气温的高低和运动的强度,及时更换衣服,避免汗孔大开,而引风邪寒气入内。

    由于天气渐渐寒冷,人体血管也开始收缩,故此时应注意心血管病,如冠心病、高血压、心肌炎等的复发。

    (6)霜降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霜降是秋天的最后一个节气,此时阴气更甚于前,植物开始凋零。当此之时,切忌受寒,晨起宜较前月略晚为宜,以避霜冷寒气。

    体内有痰饮宿疾的人,每到这一季节容易发作,而预防方法,除谨避虚邪贼风外,还应注意饮食起居,无恣醉饱,无恣生冷。时值霜降,人体脾气已衰,肺金当旺,饮食五味以减少味苦食物,适当增加酸、甘食物为宜,酸甘化阴可益肝肾,而甘味脾,可以巩固后天脾胃之本。

    2、秋天气温变化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秋天是冬天来临的前导,天气凉而风劲急,地气肃而物变色。从秋天的气候特点来看,由夏到冬,由热转寒,是“阳消阴长”的过渡阶段。“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人体的生理活动,也随着从“夏长”到“秋收”的变化而发生相应的改变。机体由活跃、外向、付出的阶段,转变过渡到沉静、内向、积蓄的阶段。此时人们应收敛神气,与“秋收”相应。早睡早起,要使情绪安定宁静,以缓和秋天肃杀之气对人体的影响。《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关于秋天养生,有这样的论述:“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容平”,是对秋天自然景象的概括。这段话的意思是说,秋天的特点是“容平”,万物不再像夏天那样张扬,而是开始收敛而结实。人也必须早卧早起以内收阳气,使情志安宁,以缓和秋天的凉杀之性,保持肺气的清肃,从而适应秋天的收敛之气。

    3、秋天气候异常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古人把气候上的反常现象称之为“太过”与“不及”。前者是指未到时令而有其气候,后者是指时令已到而气候未至。近年来由于城市的扩大,环境的污染,耕地的减少,人口的增加等因素使得秋天这种“不及”的现象增多,如夏日酷暑延长之秋日,“秋老虎”

    持续不退。秋天气候的异常变化导致了呼吸系统疾病、过敏性疾病、心血管疾病、肠道等其他传染病等在秋天发病率升高。此外,秋天昼夜天气变化加剧,常导致某些慢性宿疾,如心血管疾病、哮喘等的发作或加重。

    4、秋天燥邪导致疾病的特点秋天是由夏入冬的过渡季节。由初之孟秋,中之仲秋,末之季秋,天气不断敛肃,空气中缺乏水分的濡润,因而出现秋凉而劲急干燥的气候。秋天主气为燥,肺应秋。秋天燥邪感染的途径,多从口鼻而入,侵犯肺卫。秋燥有凉燥、温燥之分。

    初秋有夏热之余气,秋燥易与温热结合而侵犯人体,多见温燥病症;深秋有近冬之寒气,秋燥易与寒邪结合而侵犯人体,多见凉燥病症。秋天燥邪致病有以下特点:

    (1)燥性干涩,易伤津液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燥胜则干”。燥邪为干涩之病邪,容易耗伤人体的津液,造成阴津亏虚、脏腑组织器官失于濡润的病变,出现口、鼻、咽、眼等五官七窍以及皮肤干涩,甚则皲裂,毛发干枯不荣或因津液不足,出现口渴、尿少、便干等症候。

    (2)燥易伤肺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天气通于肺”。即肺主气司呼吸,与外界大气相通,外合皮毛,开窍于鼻。燥为秋天主气,与肺相应,肺为娇脏,喜润而恶燥,故秋令之燥邪最容易从口鼻侵犯人体,损伤肺脏,导致肺卫失宣,出现清窍不润,发热恶风,无汗少尿;或导致肺津受伤,影响肺的宣发肃降功能,则出现干咳无痰,或痰粘不爽,胶粘难咯,或痰中带血,咽干而痛,甚至出现喘息、胸痛、咯血。若伤及津血,则出现苔干、无苔、脉细等津血亏损的症候。

    四、冬天6节气与人的生命健康

    中医学认为,冬天气候严寒,宇宙万物都处于收藏状态。寒为阴邪,所以易伤阳气。寒性凝滞收引,容易导致人体气机、血运的不畅,从而使许多旧疾复发或加重。寒冷的天气,还会令一些人情绪抑郁,昏昏沉沉。因此,冬天养生,势在必行。

    1、冬天6节气分别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1)立冬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立冬是冬天开始的节气,人们脱下秋装,换上冬衣,开始过冬,特别要注意防寒保暖,以保护人体阳气。

    祖国医学对立冬以后的养生有着丰富的经验,如元代丘处机《冬天摄身消息论》说:

    “冬三月,天地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以待阳光,去寒就温,毋泄及肤,逆之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斯时伏阳在内,有疾宜吐,心膈多热,所忌发汗,恐泄阳气故也。

    宜服酒浸补药或山药酒三杯,以迎阳气。寝卧之时,稍宜虚歇。宜寒极稍加棉衣,以渐加厚,不得一顿便多,惟无寒即已。不得频用大火烘炙,尤其损人。”

    (2)小雪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小雪时节,要适当减少户外活动,要注意保暖,避免阳气的消耗。但仍应积极参加各种娱乐活动,也可此外作短途的旅游。生活娴静的人,可以练习篆刻书法,小天地中有艺术大趣味,静心养性,有益于延年益寿。还可亲自下厨烹调,也是生活的一大乐趣,可产生新的体验,获得一次次新的成功,创造美的享受。

    小雪后天气逐渐寒冷,人体易患呼吸道疾病,如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肺炎等,特别是小儿,在这个季节中,由于气候变化,衣着不慎很容易引起感冒和支气管炎。在这个时节,“薄衣法”仍应坚持,慢慢加衣,不要一下子穿得太厚太臃肿。其原则是以穿衣不出汗为度,避免汗孔大开,引风邪寒气侵入人体。

    (3)大雪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大雪时节,万物生机潜藏,不要轻易扰动阳气,应早睡晚起,保持沉静愉悦。避免受寒,保持温暖,室温以16~20℃最为理想。冬天居室还要保持合适的湿度,应在30%~40%,湿度过低会使上呼吸道黏膜水分丢失,防御功能降低,咽喉干燥。在使用取暖器的时候,尤其要注意室内空气中的湿度,必要时可放一盆水或在屋里养一些鱼,以防空气过于干燥。

    大自然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人体保健要与自然界统一,如果违反这一规律,人的健康就会受到影响。冬令进补就是要在“藏”字上下功夫,冬藏为了养精蓄锐,为来年春天万物复苏、生机蓬勃提供充沛的物质基础。古曰“秋冬养阴”,阳虚病人,冬天补温补阳气的同时,也应重视养阴,补充人体的阴精。阴精的充沛,也有利于阳气的生长。

    (4)冬至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冬至是一年中白昼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是天地阴阳气交的枢机。阴盛阳衰,阴极生阳,一阳萌动,是人体阴阳气交的关键时刻。许多宿疾最易在这一时期发作,如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疾病在这时期发病率相当高,为防止这一时期疾病和促进人体健康,祖国医学特别重视冬令进补。冬令进补多选择冬至开始,这与宇宙间天地阴阳气交相合,可以促进人体阳气的萌生,消耗相对减少,进补后可发挥最大的药效,且可保存封藏最长的时期。

    (5)小寒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小寒时节,要注意防寒保温,减少户外活动。

    冬月阳气在内,阴气在外,人们不要扰动阳气,早睡晚起,不要让皮肤开泄出汗耗阳,使人体与“冬藏”之气相应。

    小寒食补宜进食羊肉,羊肉含有蛋白质、脂肪、钾、钙、磷、铁等矿物质及维生素B1、B2,能补阳养血,阳虚体质尤宜。海参、鱼翅也是很好的冬令补品,海参更被称为“童叟补剂”,易消化,易吸收,多食有益。

    小寒时节要适当减少阳气的消耗,但仍应积极参加健身运动和娱乐活动,但以适度为宜。

    (6)大寒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大寒,是冬天最后一个节气,也是一年中最后一个节气。大寒节气,气温很低,人体应固护精气,滋养阳气,将精气内蕴于肾,化生气血津液,促进脏腑生理功能。所以青壮年在寒冷冬天应减少性生活,以适应生理功能处于低潮、人体培养精气的需要。大寒时节,更应注意防寒保暖,防止冻疮和促进四肢末梢的血液循环。大寒,最为严寒之时,但寒极必反,也就是说,春天已经不远了。

    2、冬天寒潮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冬天寒潮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最为明显。寒潮一般出现在每年初冬(11月)至来年初春(4月)期间。寒潮的特征和气象指标是:气温一天下降10℃以上,当地最低气温在5℃以下。

    寒潮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以心血管病患者感受最为明显。美国海洋和大气局发布的《天气和健康》中就曾指出,每当寒潮来临,在气温由高变低、风力由小变大的转换期间,人的心脏疾病发作频繁,危重病人常常在凄风苦雨中与世长辞。我国医务工作者在医疗实践中也发现,约77%的心肌梗塞患者和54%的冠心病患者在寒潮天气下病情加重。

    寒潮袭来时,也容易诱发或加重肺气肿、气管炎等病症。因为寒冷空气会使呼吸道局部温度降低,毛细血管收缩,局部血液减少;寒冷又可导致粘膜上皮的纤毛活动减慢,使气管排出进入呼吸道细菌的功能减弱,病毒和细菌(包括外界的和呼吸道寄生的)就会趁机肆虐,导致呼吸道疾病复发或加重。

    在寒潮的控制下,空气常常非常干燥,鼻粘膜容易发生细小的皱裂,而较低的气温又可使鼻腔温度降到32℃左右,局部血管收缩,导致鼻腔分泌的免疫球蛋白减少,这就给病毒入侵导致感冒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因此,为减轻寒潮对人体健康的不利影响,必须时时掌握气象信息。

    3、冬天气象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冬天气象因素与被污染的环境对人体多有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雾和逆温本世纪以来,震惊世界的大气污染事件已发生了8次,总计病例和死亡数10万人。人们都清楚其祸首是大气中的各种污染物,但却忽视了隐藏极深的杀人帮凶——雾和逆温。这8次重大事件都发生在冬天,而且都有雾和逆温层存在。

    首先是雾。大气污染物在大雾存在时,发生的物理化学反应形成的新物质,毒性比原污染物大得多,如二氧化硫在大气中被氧化与雾滴结合成硫酸气溶胶,毒性提高10倍以上,若再与光化学烟雾(氮氧化合物与碳氢化合物共存的大气中经受紫外线照射就发生光化学烟雾)相遇,毒性就变得更大更剧烈。

    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具有吸水性,容易形成大雾。这样大雾会经久不散,有利于病毒、细菌的生存和蔓延。所以,大雾自然就加剧了大气污染的危害,充当了杀人帮凶。

    再就是逆温。一般情况下,气温是随着高度的增加而降低的,平均每上升100米温度降低0.6℃。这样,低层温度高、空气密度小,高层温度低、空气密度大,造成了“头重脚轻”

    的现象,气层很不稳定,容易上下翻滚而形成对流,使低层空气中的污染物和粉尘向高空移散。可是,在冬天冷高压影响下,却又会出现空气随高度增加温度亦增高的现象,导致空气“脚重头轻”,象个“不倒翁”,这种现象叫“逆温”,发生逆温的空气层称为“逆温层”,也叫“阻塞层”。当出现逆温层时,逆温层下的烟雾、杂质不易穿过逆温层向上扩散,这时污染物就会“无路可走”,只好在其下蔓延。同时,有逆温层存在时,一般风速都很小,而风速又直接关系到大气污染程度,因为风速越小,污染物越不易扩散。因此,逆温层强度越大,层次越厚,维持时间越长,污染也越严重。

    因此,冬天人们早晨不宜外出太早,可在云开雾散,太阳出来以后走出户外活动。

    (2)煤气中毒冬天是取暖季节,尽管有关煤气中毒的知识已十分普及,但各地每年都有煤气中毒死亡的事件发生。究其原因,一般并不是冬天炉火管理不当造成的,而是大多数人不清楚易发生煤气中毒的气象条件。

    煤气中毒的气象条件都具有显著特征。通过对多次煤气中毒事件的气象资料分析发现,最易发生煤气中毒的气象条件是:气温低、气温日差较小、无风或微风、雾天或阴雨天、湿度大、有逆温层存在。在这些气象条件下,室内烟囱中的一氧化碳扩散不出去或外逸缓慢,有时甚至发生往室内倒灌烟的现象,此时很容易发生煤气中毒。

    另外,风向的影响也不可忽视。风向不同,室内外的气压差也不同。例如吹南风时,室外南面的气压高于室内,北面的气压低于室内;刮北风时,正好相反。所以,如果煤炉的烟囱是向南伸出的,则刮南风时由于室内外的气压差,就会形成倒烟;若烟囱是向北伸出的,刮北风时就会倒烟。

    4、冬天剧烈天气变化对健康的危害

    1969年1月9日深夜,前苏联列宁格勒的气温骤然从零下40℃升到零上19℃,冰消雪融,使30多万人卧病在床,不思饮食。1980年1月间某一天晚上,这里又有4万多人突然患病。人们莫名其妙,当时既没有瘟疫流行,也不是集体中毒,怎么会有这么多人同时病倒呢?查来查去,原来是那天气温在几小时内突然从零下44℃骤升达零上6℃。正是这种气候的剧烈变化,使得这么多人同时病倒。

    那么,天气变化是如何影响人体而诱发疾病的呢?有科学家指出:人和天气环境是两个紧密联系的系统。人体的情况与气候因子的变化规律紧密相关,一旦天气变化,原来按照恒定变化与气候保持平衡的身体就会失去平衡,即人体的内环境稳定受到外环境变化的影响,而发生了不适应现象。

    法国医学家阿塔利从事气象对人体影响的研究工作已30多年,他的研究指出:单是细菌还不足以致病,就是得了病也不致于有生命危险,一定要考虑气象因素。气象条件是引起和加重某些疾病的决定因素。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