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越王国传奇-时势造英雄:金鳞岂是池中物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伟大时代已经来临,英雄乐歌已经奏响,尽情挥洒胸中万丈豪情吧,怀揣鸿鹄之志,终究会一鹤冲天。大丈夫当如是也。

    躬耕乡野,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娇妻爱子环绕膝前,也许,这就是平凡而幸福的一生。可是,当有一天他无法再享受平静时,一切都会改变。看不见了阡陌的交错,闻不到了泥土的芬芳,斜阳拂面已成幻觉,他将何去何从?

    时势造英雄,英雄造时势。哪个英雄不是凡人?当风云际会将凡人推上风口浪尖的那一刻,凡人就不得不扮演英雄的角色,这就是历史使命,他别无选择。

    一、潜龙勿用:英雄不问来路

    一个正搭弓射箭的少年目睹了这血腥的一幕。这样的场景,他每天都能看到,每当此时他都暗暗发誓要结束这个罪恶的时代。

    黎明时分,一支由亡命之徒组成的队伍浩浩荡荡地开进一个不足百人的村落,霎时鸡鸣犬吠,天昏地暗,鬼哭狼嚎,村口横七竖八地躺着还在流血的尸体,一声凄厉的呼救声伴随一阵阵抽搐,最后一个活生生的村民也被割断了喉咙。

    这里每天都在重复着这样血腥的杀戮,杀人者与被杀者并没有任何冤亲血债,杀人者只是要享受杀戮的快感,被杀者只能提心吊胆地过着并不想过的悲惨日子。

    一个正搭弓射箭的少年目睹了这血腥的一幕。这样的场景,他每天都能看到,每当此时他都暗暗发誓要结束这个罪恶的时代。

    跌跌荡荡地回到家中,他不禁痛哭失声。父亲见状,前来问询。他嗖地站起来斥问父亲:“我家乃堂堂宗室,为何躲在此穷乡僻壤苟延残喘,眼看周遭邻里悲惨之状却无计可施,到底为什么?”父亲并没有责怪莽撞的儿子,而是一把将他搂在怀里,他明白儿子心中的苦闷,他自己又何尝不是如此?

    知子莫若父,父亲是深知儿子勇武聪颖的。

    儿子十三岁那年,家乡大旱,赖以生存的河水将要干枯,庄稼颗粒无收,家里等米下锅,父亲含泪对儿子说:“孩子,不要读书了,你到西山土门关砍些柴火到集市变卖,换些粮食度日吧。”儿子望着面颊浮肿的父亲,拿起斧子和草绳,叫上隔壁小伙伴,直奔西山。来到土门关,他们不禁惊呆了!这里古木成林,野果飘香。他兴奋地摘取几只果子充饥,心想还要给父亲带一些回去,想到这些,他心里美滋滋的。山上柴虽好砍,但猛兽出没,砍柴人总是提心吊胆,不敢去往山林深处。

    初生牛犊不怕虎,他才管不了那么多,心想早些砍完柴还不耽误去集市上换粮食,就兴冲冲地朝山林深处跑去。眼看胜利果实快要堆成山,他和小伙伴便合计着下山。这时,几只恶狼围住了小伙伴,他不顾荆棘刺身迅速上前营救,他挥动斧头,大吼一声,豺狼闻声而怯,夹着尾巴逃跑了。

    还有一次,他的一支竹笛儿被抱犊山上的猴子偷走了,他急忙追赶,猴子就急速逃跑,他一哭猴子便笑,他一笑猴子便嚎叫,惹得他哭笑不得。猴子偷了他的笛子如获至宝,也想吹出优美的曲子,可它怎么能吹响呢?他看见拿笛子的猴子攀在树上,便摘些山里的果子放在树下引诱,然后拿另一支笛子吹奏,手指灵活弹动,歌声婉转悠扬,猴子陶醉其中,便仿照他的样子用自己的笛子学吹。只见他吹累了,将笛子夹在胳肢窝里,猴子也把笛子夹在胳肢窝里。看到猴子上当了,他突然一声惊叫,举起双手,树上的猴子见状也举起双手,笛子落地,他智取笛子,猴子目瞪口呆。

    回忆起这些,父亲嘴角露出一丝笑意,他对儿子是由衷欣赏和放心的。如今群雄割据,列国纷争,他不忍心让儿子投入其中,可是如今儿子长大了,聪慧而勇武,是时候让他走出家门干一番事业了。

    次日拂晓,父亲为儿子饯行。长亭外,古道边,喝一口水酒,挥别亲人,这一走就是一辈子。父亲意味深长地说:“儿啊,无论身在何处,所做何事,都不要忘记我们祖先的荣耀。即便你身处险境,不被人理解,也要保持高贵的气质,勿忘使命!”儿子顿首三拜,只身离开了家乡。

    他,就是后来叱咤风云、震撼秦汉的南越王,嬴姓,赵氏,名佗,著名宗室将领,约生于公元前240年,祖籍秦朝恒山郡真定县东安村人(今河北省石家庄正定县东安村),父赵常明,母讳侯氏,是名副其实的名门之后,拥有无上光荣的贵族血统。

    与现代社会姓氏合一不同的是,中国古代姓、氏有别。宋人郑樵《通志·氏族略》中说:“三代以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妊人称姓。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姓所以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别。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三代之后,姓氏合而为一,皆所以别婚姻而以地望明贵贱。”天下同姓是一家,故有同姓不婚的习俗。

    姓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社会时期,所以姓中多带女字。“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姓是作为区分氏族的特定标志符号,中国上古有八大姓氏:姬、姜、妫、姒、嬴、姞、妘、姚,中国目前的大多数姓氏都是由此八姓演化而来。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母系氏族社会过渡到父系氏族社会,氏族社会又逐渐被阶级社会所替代,赐土以命氏的治理国家的方法、手段便产生了,地名、封号成为氏的重要来源。总之,姓和氏的产生是人类文明的产物。

    相传汉族赵姓,源自嬴姓,是嬴姓十四氏之一。赵氏之先出于颛顼帝,舜赐姓嬴。伯益为颛顼裔孙,被视为嬴姓祖先。周穆王时,伯益的九世孙造父为周穆王的驾车大夫,攻灭徐偃王后,因功被封在赵城,子孙遂以赵为氏,因而造父是华夏族赵姓始祖,已有三千年历史。

    赵佗的祖上赵夙、赵衰、赵盾、赵朔、赵武、赵简子等世代为晋国重臣。韩、赵、魏三家分晋后,赵佗的祖上得以与列侯并立。赵佗的父亲赵迁是悼襄王赵偃的儿子,曾被立为太子,因赵国为秦国所灭而未能即位。赵佗是地地道道的赵国贵胄。

    造父是战国时期秦人和赵人的共同祖先。战国时期的赵国宗室实际上是嬴姓赵氏,秦国公族也是嬴姓赵氏,秦始皇嬴政也称赵政。赵佗本是赵国王室贵族,只是支族败落,到赵佗父辈时已是家道中衰,生活清苦。赵佗平素行侠仗义,胸襟坦荡,怀抱凌云之志,自幼饱读诗书,练功不辍,虽身躯清瘦,但骨气硬棒,明眸机灵。

    躬耕乡野,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娇妻爱子环绕膝前,也许,这就是平凡而幸福的一生。可是,当有一天他无法再享受平静时,一切都会改变。看不见了阡陌的交错,闻不到了泥土的芬芳,斜阳拂面已成幻觉,他将何去何从?

    战国后期,列国割据,群雄四起,烽火连天。始皇帝振长策而御宇内,四方豪俊争相入秦。公元前222年,赵国破灭后,赵佗便入秦效命,他的使命才刚刚开始。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伟大时代已经来临,英雄乐歌已经奏响,尽情挥洒胸中万丈豪情吧,怀揣鸿鹄之志,终究会一鹤冲天。大丈夫当如是也。

    二、见龙在田:秦始皇的护驾御剑侍卫

    文武兼备的赵佗被顺利选中,编入秦始皇直接掌控的禁卫军中。由于赵佗做事机密,不该问的事情从不过问,皇帝每次巡幸行宫多由赵佗陪同。在皇帝眼中,赵佗就是一具忠心耿耿没有任何心计的木偶。

    眼看江山一统,万世基业奠定,秦始皇的心头却时常缠绕着一丝难以名状的不安。公元前260年,始皇帝虽正值春秋年富,但夜幕降临时却总是辗转反侧,难以安眠,似乎有无数双恐惧而仇恨的眼睛在黑暗的角落里盯着他,似乎一旦他昏睡,黑暗中就会冲出来无数魂灵寝其皮食其肉。早朝时那些反对他的人到底是何居心呢?是觊觎他的皇帝宝座,还是要挖倒皇子皇孙们的万世基业?这一切都让他寝食难安,惶惶不可终日。

    上次燕国派荆轲行刺,他险些被害,觉得这皇宫大殿也不安全了。从此,无论上朝还是归寝,他都如履薄冰,生怕再出现一个荆轲。

    李斯显然知晓秦始皇所患何症。是的,他太需要忠心耿耿、武艺高强的一流侍卫来防护他的安全了。李斯建议秦始皇在军中和民间招募一批侠肝义胆的武林高手,专门负责他的安全。秦始皇听后心中窃喜,却故作镇定地对李斯说:“爱卿办事,朕放心。”

    此时的赵佗只是军中小吏,正为难以施展平生抱负而一筹莫展,忽闻秦始皇要招募贴身侍卫了!赵佗自忖:自己本是赵人,赵亡后加入秦军,在这里一无所依,不如索性去做皇帝的贴身侍卫,说不定有机会受到皇帝赏识,日后能干大一番大事业呢。

    文武兼备的赵佗顺利被选中,编入秦始皇直接掌控的禁卫军中。由于赵佗做事机密,不该问的事情从不过问,皇帝每次巡幸行宫多由赵佗陪同。在皇帝眼中,赵佗就是一具忠心耿耿没有任何心计的木偶。

    秦始皇外出巡游时,赵佗获赐护驾御剑得以随行。他一路鞍前马后,千方百计为皇帝分忧解难,深得皇帝信任和器重。

    赵佗在禁卫军中恪尽职守,秦始皇出巡时曾受到憎恶他的山东六国贵族招募的死士行刺,赵佗为其化险为夷,很快他就在军中有了一定威望,皇帝也越来越信任这位勇士。

    正当赵佗不计个人安危为秦始皇誓死效力的时候,困扰出现了。

    秦始皇虽自命功盖三皇、德配五帝,却还只敢自号天子,对天道既敬又畏。

    秦始皇迷信法术,宠信方士。一位擅长“望气术”的术士曾向他进言:“东南有天子气!”秦始皇将信将疑,隐约想起当年平定六国时,齐、楚两地反抗最烈,想必是天子气使然。始皇帝并不很了解天子气,却知道天子气是对皇位永固的巨大挑战,这是他无论如何也不能容忍的。

    于是,他常常对大臣和随从说东南有天子气,实际上是为其东巡制造舆论。为了抑制天子气,保证大秦帝国江山永固、至于万世,始皇帝开始了浩浩荡荡的巡幸之旅。每次出巡时,秦始皇都要带着大批善于看龙脉、风水的术士,新到一地,必先着令术士查看地情,弄清风水。传说秦始皇巡游到彭城、丰邑一带时,术士发现这里有“水龙之势”,于是秦始皇严令军士挖沟埋剑,以断“龙脉”。

    大量死人是避免不了的,高高在上的皇帝、贵族们才没工夫理会这些会说话的牲口。饿死的、活活累死的、被监工打死的、染恶疾得不到救治而死的、试图逃跑而受刑死的,每天都有军士和役夫被拖去荒野草草埋葬,人人侧目,敢怒不敢言。

    赵佗觉得秦始皇的行为荒唐至极,近乎于谬,自己满身才华却用在如此低劣下作的事情上,心中自然很不畅快。某日,始皇帝又派军士和役夫连夜挖掘某处“龙脉”,令赵佗率领禁卫军前往监工。连日来得不到有效休息,连续奋战多日的军士们怨声载道,吵嚷着要求休息,否则就罢工。情势十分危急,若再不妥善解决,眼看就要酿成哗变。

    在所有人眼中,哗变都是正常的。这么沉重的压力下,没有惊人的毅力是无论如何也承受不了的。这些在痛苦深渊的役夫期盼遇到救星,渴望神灵解救,可是眼下他们还是得干活、干活、再干活,除此之外,他们的生活中再没有别的内容。

    绝望的眼神是凄迷的,是无奈的,却也是可怕的。

    秦法严苛,军令如山,违令者杀无赦、灭三族。

    秦始皇是不会在乎军士和役夫的安危祸福的,因为在他眼中,这些人只是维护他尊崇地位的工具,除了干活,他们没有其他任何权利。

    禁军侍卫们素知赵佗精通武功韬略,遂向前问计。

    很快,负责监督工程的贴身侍卫们簇拥到赵佗周围商讨对策。赵佗对大家说:“昔日孔夫子谴责‘苛政猛于虎’,依你们看,今日陛下执政是否为苛政?”大家一听这话都低头不语,这可是要招致灭族的言论呀。

    赵佗登高一呼,命令军士和役夫就地休息,补充水和粮食。

    不多久,秦始皇的敕令传来,赵佗被驱逐出禁卫军,并被剥夺了护驾御剑侍卫的头衔。但秦始皇还是赏识他的,使他得以继续陪驾巡游。

    巡游路上,赵佗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他在韬光养晦,寻求机遇,以求东山再起。

    前途一片晦暗,可是胸怀大志的他不会就此沉沦。

    是金子总会发光,他期盼有一天能够雄鹰展翅,翱翔于天地间。

    三、终日乾乾:雄鹰当翱翔于天地间

    金鳞岂是池中物?想我赵佗乃堂堂燕赵豪俊,年少从军,已经十几载,怎么能甘心成年累月给人做奴才,像牲口一样听人使唤呢?

    跟随秦始皇多次出游,赵佗领略了大好河山的壮美,对民生凋敝和百姓疾苦感同身受,对动荡不堪的秦帝国也有了更加深刻的体认。

    赵佗对自己的际遇很是不满,护驾御剑侍卫的光环早被他遗忘和鄙弃。他时常怅恨良久,感喟不已。

    金鳞岂是池中物?想我赵佗乃堂堂燕赵豪俊,年少从军,已经十几载,怎么能甘心成年累月给人做奴才,像牲口一样听人使唤呢?

    他暗暗发誓:一定要干出名堂来!

    他的雄心壮志被激发了出来。可是如何才能出类拔萃、脱颖而出呢?

    秦国自孝公商鞅变法以来,在全国推行军功爵制,这是一种旨在激发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的、有别于之前“世卿世禄”制的新型体制。

    战国以前,列国普遍施行“世卿世禄”制。国家选拔人才主要是在奴隶主贵族中选拔,标准是与统治者关系亲疏远近和出身尊卑贵贱。奴隶主贵族和平民、奴隶的社会身份和地位都是世袭的。出身高贵者即使德行低劣、才干平庸也有不少机会成为重臣。普通士卒建立的功勋都置于所属贵族名下,而建立功勋者本人不会因所建功勋而改变社会身份和社会地位。这种“世卿世禄”制度实际上是奴隶主集团对平民、奴隶的专政,堵塞平民、奴隶进身的渠道,阻碍社会阶层正常流动,因而在春秋晚期显得异常陈腐不堪。

    列国为强大自身纷纷实施变法。其中,魏国变法最早,秦国变法最彻底。李悝在魏国主持变法,提出“食有劳而禄有功”的治国理念,以功劳而非以身份作为封赏标准。吴起主导楚国变法,积极限制贵族的世袭特权,“使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绝灭百吏之禄秩”,然后以收回的爵禄来恩赏有功之人。商鞅在秦国的变法阻力很大,但他坚决推行,收效也最大。新法规定,军功是接受爵禄赏赐的最重要依据。在量功录入时坚持以功绩为主要标准,“见功而行赏,因能而授官”成为用人的重要原则。凡立有军功者,不问身份贵贱,都可以享受相应爵禄;宗室贵族没有军功者不得封邑授爵,取消其世袭特权。商鞅虽死,秦法未败。秦国在战国后期一枝独秀,最终吞灭山东六国,商君功不可没。

    军功爵制与“世卿世禄”制有本质的不同,“亲亲尊尊”的原则为“不别亲疏,不殊贵贱”的原则所取代。军功爵制在法理上不考虑血缘宗法关系,因而赏赐的范围不再局限于少数奴隶主贵族,所有建立功勋的将吏、士卒乃至奴隶,只要立有军功,都在赏功酬劳之列。

    在军功爵制下,人的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被激发出来。恰由此因,战国时期活跃于政坛军界的名将贤相大多并不是出身于贵族世家,而以微贱者居多。孙膑是刑徒,吴起是处士,白起、王翦皆为平民,赵奢是田部吏,蔺相如是宦者舍人,李斯是郡小吏,苏秦、张仪、陈轸、范雎、蔡泽等皆寒微之士。乃至汉初“布衣将相”局面的出现也不能全归之于偶然。

    这是一个时势造英雄、英雄造时势的伟大时代。哪个英雄不是凡人?当风云际会将凡人推上风口浪尖的那一刻,凡人就不得不扮演英雄的角色,这就是历史使命,他别无选择。恰如司马迁笔下的陈胜惊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然而,时势造英雄是有一定条件的,并非随便哪个人都能出将入相,机遇总是降落在有准备的人身上。

    赵佗思忖着,愈发对现状不满。护驾御剑侍卫,这个头衔在别人看来那么光鲜亮丽,在他心中却一文不值。护驾出游,时常目睹始皇帝的尊荣,多么令人艳羡,可在他心中却羞于启齿甚至感到羞耻。昔日晏子出巡,一位仪表堂堂的随从趾高气扬、不可一世,却遭来妻子的鄙夷:“晏子身长不过五尺,出使列国,威震朝堂,尚且谦恭有礼,你堂堂七尺男儿,给人看家护院,做个小跟班,却这般傲慢,不觉得羞耻吗?”赵佗想到这些,不觉一阵寒栗,仿佛父亲在怒视着自己:怎肯甘心于一个小跟班,却还这般安之若素?

    是的,他不该如此。燕雀安知鸿鹄之志?他不甘心做名贵的金丝雀,他不能蜗居于此,这样只能离他的理想越来越远,他要做雄鹰,雄鹰当翱翔于天地间,倏忽而下,扶摇直上,纵横驰骋,这才是他的志向。

    于是,赵佗主动请缨,要上前线建功立业。

    四、或跃在渊: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起初,赵佗只是军中小卒,但他并未自暴自弃,而是倍加珍惜杀敌立功的好机会。每次作战,他都冲在前面,一路枪林弹雨,九死一生。在战争的历练中,他逐渐成长为一员骁将。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用“远交近攻”战略先后剪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后,统一形势虽已明朗,却依然面对着北部匈奴和南部百越的割据局面。北击匈奴,南平百越,不敢有一丝懈怠。

    在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的同时,这位千古一帝胸中正筹划着南取百越的战略方针。

    正当秦始皇酝酿平越战争时,昔日的贴身保镖跃进他的脑海。经过这些年的征伐,赵佗已经不是那个郁郁不得志的侍卫了。

    起初,赵佗只是军中小卒,但他并未自暴自弃,而是倍加珍惜杀敌立功的好机会。每次作战,他都冲在前面,一路枪林弹雨,九死一生。在战争的历练中,他逐渐成长为一员骁将。

    公元前218年,秦始皇命大将屠睢统率五十万大军,发动了攻取百越之地的战争,赵佗随军出征。

    秦时百越之地是中原人对辽阔的江南之地的统称,即所谓“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的这个区域。约相当于今天的浙江、苏南、上海、皖南、湖北、湖南、江西、广西、福建、台湾、广东等广大地区。秦汉之际,百越族已经逐渐形成几个较强盛而明显的部分:东瓯(大概在今浙江省和江西省东部)、闽越(大概在今福建省)、南越(大概在今广东省和湖南省南部)、西瓯(大概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和雒越(大概在今广西南部,越南北部),部分地区还建立了政权。滇黔地区被称为“西南夷”,不属于百越的范围。

    古代中原人通常称北方民族为“胡”、“狄”,称南方民族为“蛮”、“越”,称东方民族为“夷”,称西方民族为“戎”。越人又称为百越,是古代中原华夏族对南方不同族群的总称。

    春秋晚期至战国前期,越人曾在今江浙一带建立强大的越国,共传8代,历一百六十多年,与当时中原列强会盟,坐拥江淮,雄视中原,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终成霸业,令中原诸侯为之侧目。

    春秋战国时期,百越与中原列国尤其是吴国、楚国、越国就有密切联系。战国后期,百越要么各自为政,过着部落生活,要么臣服楚国受楚国控制。在屠睢、赵佗率大军征讨百越之前,秦始皇二十四年(公元前223年),秦灭楚后,继而降服了居住在浙江一带的越人,建置会稽郡。接着又分别征服了居住在今浙江南部一带的东瓯和居住在今福建境内的闽越,设置闽中郡。屠睢、赵佗此次出征的目的是将整个百越之地纳入大秦帝国版图。

    百越之地地形、气候、水文等自然状况和民族、语言、风俗等人文状况与中原差别很大。若要顺利攻取百越,必须要对越境和越人有充分的了解,不可盲动轻进,否则必酿祸端。

    百越之地是青铜宝剑的故乡,越人铸剑技术名闻天下。春秋战国时期,列强争雄推动了武器的更新换代。春秋末期,吴越两国最早发明了炼钢技术,铁剑最早在吴越地方研制成功,这使得吴越最早实现由青铜时代步入铁器时代。欧冶子、干将、莫邪三人铸剑技术最为精湛,堪称铸剑高手,甚至被称为“铸剑三宗师”。位列“先秦四大刺客”之一的专诸刺杀王僚所使用的鱼肠剑就是欧冶子的作品。据说莫邪、干将与欧冶子师出同门,同样是铸剑好手,越地长期流传他们的英雄事迹,浙江莫干山即由此得名。《战国策·赵策》记载,“吴干之剑”,不光能断牛马,连铜脸盆也一斩两段,称赞的就是干国工匠铸剑技术的神妙之处。越王勾践剑和越王州句剑是越人铸剑技术精良的凿凿铁证。直到勾践去世,青铜剑的铸造技术在越国达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巅峰状态。

    越人不仅擅长铸造刀剑,还擅长使用刀剑。古代越人以勇武好剑著称于世,越人中涌现出一大批驰骋纵横的优秀剑客。“吴越之地,剑气纵横”,“吴越之君皆好勇,故其民至今好用剑,轻死易发”。上至君王贵胄,下至黎民奴隶皆有轻死易发、好勇斗狠之天性,而越人擅铸剑、喜用剑的传统适应了这种天性,反过来又增强了这种天性。

    百越之地河网密集,越人“水行而山处”,是天生的习水民族,因而深谙水性,素以善制舟楫,巧于驭舟,首创水师,富于航海经验而著称于世。越人不仅善于在内河驾船,他们的航海远行技术也很发达,在交通十分落后的古代社会,海上交通更属不易,越人借助季风和洋流,一周甚至更短时间就能从江南到达日本。

    百越之地山高路险,瘴疠遍生,蛇兽横行。《汉书》记载,淮南王刘安曾力谏攻伐闽越:“越非有城郭邑里也,处溪谷之间,篁竹之中”,“以地图察其山川要塞,相去不过寸数,而间独数百千里,阻险林丛弗能尽著”,“夹以深林丛竹,水道上下击石,林中多蝮蛇猛兽”。越人多聚邑结寨散居于山川要塞、深林丛竹之中,溪谷之间。长期生活于此,适应了这里的自然环境。相对来说,北方人初来乍到,势必难以适应。

    越人占据天时、地利、人和,北人长途奔袭,新降者众,胜负之数,存亡之理,不言自明。

    素以勇猛著称的主将屠睢所率精锐士卒多是北方人,北方少江河,北人不谙水性,更不习水战。而且五十万人中并不完全是正规军队,有些临时充军,缺乏必要的作战训练,其中还有大量被征发的、用来做后勤保障的役夫。虽有所谓“楼船之师”,但是数量不多,且秦人比例很低,尚有大批刚归降的荆楚、吴越水师,统一调度尚成问题,水上战斗经验也很不足。

    对秦军将士来说,岭南是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五岭当道,气候湿热,秦军推进得十分缓慢。越人抵抗之坚决,超乎人们的预想。他们凭据天险顽强抵抗,异常勇猛,战争进行得异常艰难,秦军每推进一步都要付出沉痛的代价。

    然而,屠睢大将军是勇武有力的坚强领导,凭借在扫灭六国中的卓越表现深得秦始皇赏识。屠睢与众将商议,决定分五路大军齐头并进,一举攻灭百越。《淮南子·人间训》记载,秦始皇“利越地之犀角、象齿、翡翠、珠玑”,“乃使尉屠睢发卒五十万为五军,一军塞镡城(今湖南靖县境)之岭,一军守九嶷(今湖南江华境)之塞,一军处番禺(今广州)之都,一军守南野(今江西南康境)之界,一军结余干(今江西余干境)之水”。可见,秦始皇和屠睢是多么重视这场战争。

    始入越境,秦师一路势如破竹,所向披靡,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敌人纷纷卸甲归降。在余干水口驻扎的秦军经过一番休整之后,在东线指挥官赵佗的率领下,溯余水(今信江)而上,先封堵闽越人出入口。然后再越武夷山,直入今福建境内,一路势如破竹,征服了东瓯(今浙江温州一带)和闽越(今福建地区)。同为越王勾践后裔的闽越王无诸和东瓯王摇投降大秦帝国,被废为君长,他们所统辖的闽越故地被设置为闽中郡。

    随后赵佗指挥秦军经九嶷要塞,顺北江而下,直达珠江三角洲,并迅速占领了番禺。攻掠番禺后,赵佗并未沾沾自喜,而是立即选派士卒将吏四处走访调查,了解山川、水文、民风、经济和越人军事力量等。他在越地实行剿抚结合政策,深得人心,越人也多甘愿臣服,在越地建立稳固基础,与屠睢大军遥相呼应。

    赵佗遂声名鹊起,全军上下皆言其勇。

    捷报传来,屠睢志得意满,平越形势一片大好,眼看这片大好河山将要纳入大秦帝国版图了。

    赵佗在这场战争中英勇厮杀,充分展现了他的军事才干,在战略战术和权谋的运用上也得到了很好地锻炼,可他并不满足于做一个依计听命的将吏,他像雄鹰一样渴望翱翔蓝天。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不想做主帅的将军也不是好将军。

    可是,其他几路大军进展却不那么顺利,尤其是进攻广西地区的两支大军一路受阻,疲于应对。

    百越之中,南越和西瓯最为强盛,抵抗力度也最强的。他们善于跋山涉水,利用当地山青林密、河谷纵横的熟悉地形,或白天袭击小股秦军,或夜间偷袭秦军大营,或截取秦军粮食,将秦军搅扰得苦不堪言。越人的坚决抵抗使得秦军遭到重大挫折,士卒不断减员,后勤补给也难以运往前线,军心涣散,士气低落。

    屠睢亲率大军前往征讨,但遭到越人的顽强抵抗。西瓯人在首领译吁宋的率领下多次给秦军以重创,秦军死伤惨重,大军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沉重代价,向前推进的步伐受到严重阻滞。

    兵法有云: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西瓯山高路险,茫茫林海,只有羊肠小道,粮车难以通过,后勤物资补给困难。南征大军举步维艰。

    正当全军上下一筹莫展之际,监御史史禄向秦始皇献上一个大胆的计策:凿通湘水和漓水,沟通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为了扭转兵力不足、粮草供给的困难局面,秦始皇启动了这一大胆而冒险的计划。

    公元前217年,秦始皇命史禄在今广西兴安县境内开凿沟通湘水和漓水的灵渠。灵渠开通后,秦军的粮饷得以源源不断地运到岭南。秦军得到补给,军心大振,试图一举歼灭西瓯人。起初,秦军进攻西瓯很顺利,杀了西瓯首领译吁宋。然而,这并未迫使西瓯人屈服,反而导致他们更大的仇恨和更大规模的报复。在生死危亡的紧要关头,西瓯人表现出了顽强的斗争精神,史载越人“皆入丛薄中,与禽兽处,莫肯为秦虏”,一息尚存,斗争不已,誓死不降。

    随着一系列战役的胜利,屠睢的野心被点燃了。他效法王翦、白起等攻灭山东六国的作战风格,企图依靠强势武力一鼓作气平定百越。起初,秦军一路攻城略地,进展神速,可是后来则不如战争初期那样顺利。屠睢沉浸在攻杀的快感中,引起越人的极大愤慨。秦军每攻克一地就要分兵把守,且不时受越人袭扰,士卒减员严重,用于前线作战的力量捉襟见肘。

    曾几何时,在平原与敌军冲杀的秦军多么的不可一世,弓弩狂射,钩戟猛刺,刀锋所指,人头落地,势不可挡。如今秦军来到这丛林密布、酷热潮湿、山河交错的百越战场,大军团作战优势无法淋漓尽致地发挥。而失去家园的越人义愤填膺,越战越勇。他们钻进深山老林,神出鬼没,与秦军展开“游击战”,秦军备受困扰,叫苦连天。

    屠睢恼羞成怒,严令镇压所有不尊重大秦帝国的力量,对越人实行野蛮的屠戮政策,连妇孺老幼都不放过,大量越人村落被血洗。屠睢的大开杀戒激起越人满腔怒火,越人恨不得生食其肉。一日,当屠睢率一支轻骑到西江畔的三罗地域巡视时,路经一大片树林,当地越人早已埋伏在林中。当屠睢进入林中时,乱箭齐发。屠睢挥剑护身,无奈射来的箭过于密集,而且这些箭都是浸泡过蛇蝎剧毒的,他的面颊与身上中了两箭,当场从马背跌落,气绝而亡。

    主帅被杀,粮食将尽,粮道被断,“伏尸流血数十万”,秦军一片混乱。越人趁机反攻,迫使秦军退至五岭之线(今大庾、临贺、始安、桂阳、揭阳五岭)。各路讨越军队向内收缩,赵佗也受命班师回援。此后,秦越之战陷入相持阶段,秦军“三年不解甲弛弩”,以伺机再战。

    此次屠睢出征因水土不服、补给不畅、滥杀无辜致使平越战争受挫。

    秦始皇需要另选贤将,调整方略,集结战争物资,重新部署军力。

    五、飞龙在天:大展身手的时刻终于到了

    赵佗显示出卓越的军事才能,指挥部队英勇突击,战争不断取得胜利,他成为军中的得力干将。

    胜败乃兵家常事。秦始皇没有因为屠睢轻敌滥杀导致伐越失败就灰心丧气、一蹶不振。

    越人击退秦军后气势正盛,此时万万不可再用屠睢这样只管杀伐、不懂怀柔的将领了。

    此时有人提出让赵佗任中军主帅,再度攻伐百越。

    赵佗在第一次平越战争中崭露头角,独领风骚。这位二十多岁的年轻将领威名远扬,很快就在军中树立起了崇高的威望。他踌躇满志、摩拳擦掌,期待在第二次平越战争中大展身手。

    群臣惶惶不敢附和,依秦律,被举荐之人若不堪重用,举荐者连坐问罪,搞不好就要掉脑袋的。

    其实,秦始皇心中早已属意此人,不过还是顾虑重重,毕竟军国大事非同小可。在第一次平越战争中脱颖而出的赵佗将军虽然骁勇善战,不过还是太年轻,资历太浅,恐难以服众,中军主帅应该选派门第、资历、德行、才干、威望俱备的人,否则难以慑服数十万将士。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南征军团主帅选定,任嚣老将军挂帅出征,赵佗任其副将。

    任嚣乃秦国名将,世出名门,是任不齐的七世孙。任不齐,春秋时期楚国人,相传为孔子七十二贤弟子之一,被认为是任姓始祖。任不齐通六艺,工诗、礼、乐。楚王听说他的贤明,想聘他为上卿而被他拒绝。后潜心著述,不问世事,在当时和后世都享有盛誉。

    选派任嚣的另一个原因是他历来遵礼守法,政见一向与扶苏相契合。在皇储问题上,身为武将的任嚣和赵佗本是没有发言权的。但与朝堂之上诸多骨鲠之臣一样,二人属意长子扶苏。当接到朝廷诏令平定百越时,他们觉得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定要在岭南干出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同时随时可以发兵勤王以应对任何对扶苏图谋不轨的变局。

    任嚣出征,浩浩荡荡,旌旗猎猎,一路驰骋,直扑岭南。

    经过第一次平越战争的失败,秦军将士意识到越人并非如想象般的不堪一击。出征前,秦始皇一再交代此番出征志在必得,任嚣、赵佗自然不敢有丝毫怠慢。

    任嚣的确比屠睢稳重得多。他积极调整战略部署,每到一地必先派人四处活动,了解山川险阻、风土人情,对越人刚柔相济、剿抚并用,必要时不惜“以越制越”,这些是他克敌制胜的法宝。任嚣以身作则,感染了秦军将士。秦军上下积极进行战争动员,认真研究作战方案,采取重点突破的方式,加强正面和敌后战场的攻势。

    赵佗作为副将,最初担任后援的任务。当前方突击遇到困难时,他及部属便被派往阵前,由后援部队变成突击队。赵佗显示出卓越的军事才能,指挥部队英勇突击,战争不断取得胜利,他成为军中的得力干将,备受主将任嚣的器重。

    任嚣、赵佗步步为营,筑营守险,避免了孤军冒进。秦军中有一部分留守在岭南的各个逾岭关隘,确保秦军主力进退有度。很快秦军就扭转了战争的被动局面。

    总攻时刻到了。秦军将士个个如猛虎下山般攻入越地,一路势如破竹,风卷残云,很快便击溃了西瓯人设置的重重防线,并南下交趾(今越南中北部)。经过数年艰苦战争,到公元前214年,整个岭南地区都划入了秦朝版图。

    岭南虽然最终得以武力平定,但是双方都损失惨重。百越之地哀嚎遍野、父失其子,妻失其夫,儿失其父,一切都是那么令人心碎。任嚣、赵佗当如何经营岭南,还一个太平世道?

    秦平岭南之战是秦始皇实现大一统的重要一步。在中国历史上,岭南第一次正式纳入中原王朝的版图中,越族也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

    岭南平定后,秦始皇以郡县制为基础在此地推行中央集权制。郡设守、尉、监御史等分掌政务、军事和监察,县设令或长,管理各郡县。秦朝先后在此设置了南海郡、桂林郡、象郡,直接由中央委派官吏统辖,任嚣为南海郡尉,刘逸为桂林郡尉,方弼为象郡尉,百越首领听命朝廷和郡县官衙号令,恰如贾谊在《过秦论》中所言“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

    中军主帅任嚣主政岭南,管辖地区约相当于今日的广东中东部大部分地区。任嚣成了岭南最高行政和军事长官,拥有五十万经过长期战火洗礼的边军,是当时统领秦军最多的边军将领。作为首任南海郡尉,任嚣还被授命节制象郡、桂林二郡官员,故有“东南一尉”之称。

    为加强对岭南的治理,任嚣命人在番山和禺山之间修筑了一座“袤四里”的城池,俗称“任嚣城”,它是广州建城史的开端。

    岭南新服之地尚有诸多不稳定因素。为了守住战争成果,维护岭南长治久安,秦始皇诏令任嚣所率五十万人不得北归,一率就地屯田戍边。秦人越五岭、平百越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士卒伤亡无数,越人劳动力也锐减,岭南蛮荒之地亟待开发,劳动力十分匮乏。在任嚣和赵佗的积极建议下,秦始皇命令被秦所亡六国贵戚、官吏、商贾、役夫、刑徒、移民和一万余无夫之女由中原迁居岭南,就地屯垦,与越人杂居。留守的将士和中原移民多与越人结婚生子,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生活习俗与越人融合在一起,中原文化逐渐融入百越文化,成为早期民族融合和文化交融的典范。

    迁居越地的中原人为岭南带来了先进的文化和农业、手工业技术,为中原与百越经济文化交流、岭南经济开发和社会稳定都做出了积极贡献。

    赵佗在一系列征伐和建设中积累了宝贵的执政经验,为日后主政岭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