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越王国传奇-寿星皇帝:两千年前的百岁老人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世人皆言赵佗是老寿星,有的史书记载他终年121岁,有的史书虽未有明确记载其生卒年,但南越自公元前204年立国到公元前111年被汉所灭,共历五代93年,其中开国者赵佗在位66年,加上他参与治理岭南的时间共有81年之久,其高寿当为凿凿之论。

    世人皆言赵佗是老寿星,有的史书记载他终年121岁,有的史书虽未有明确记载其生卒年,但南越自公元前204年立国到公元前111年被汉所灭,共历五代93年,其中开国者赵佗在位66年,加上他参与治理岭南的时间共有81年之久,其高寿当为凿凿之论。

    在中国历史上,帝王鲜有寿命超长者,由于身心疲倦、肆情酒色等因素他们往往并不比普通百姓长寿。清代乾隆皇帝89岁、南朝梁武帝86岁、大周皇帝武则天81岁、南宋高宗赵构80岁,这些就算是极为高寿的帝王了。赵佗前半生戎马倥偬,居身行伍,后期面临南越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反倒能够活到一百多岁。在“人生七十古来稀”的古代社会,赵佗如何能够独领风骚呢?他长寿的秘诀在哪里呢?归纳起来,有重视养生,勤于锻炼,心态平和等数端,更与南越国的自然环境、饮食风俗不无关系。

    第一,赵佗非常重视养生之道。

    岭南瘴气重、水土碱性高、四季不分明的特殊气候,不利于改造自然能力较弱的古人生活。赵佗所率秦军和中原移民由中原不远万里来到岭南,水土不服是正常的事情。士卒们口舌生疮、脊背长疽、体困力乏,军中还流行瘟疫。赵佗遣使四处访求名医,还亲自登门学艺,深入民间搜集养生秘方。

    南越国建立后,赵佗专设食官,负责饮食事宜。

    相传一位黄姓食官将搜集来的近千种养生秘方综合起来,最终摸索出一种汤膳调理养生配方。后来,他又利用当地丰富独特的食材资源配制出一种养生汤料,以鼎盛,以柴火炖,短则数小时,长则数日炖煮,然后取其中汤汁,每日献与赵佗食用。此汤经过静心制作,每滴都是精华。赵佗坚持服用,身体状况果然大异于前。赵佗大悦,重赏该食官,并将此养生汤赐名“尚汤”。自此,赵佗便与养生汤结下不解之缘。因其气血充足、精神饱满,虽近暮年却少有疾病困扰,成为名副其实的寿星。

    受赵佗的影响,南越百姓上至钟鸣鼎食之家,下至寻常百姓之舍,纷纷养成炖汤、喝汤的养生习惯。今日广东人以汤养生,享有“懂吃善养生”的盛名,实际上始于赵佗。

    当今饮食养生认为,吃“四条腿的”不如吃“两条腿的”,吃“两条腿的”不如吃“没有腿的”。所谓“两条腿的”就是飞禽,“没有腿的”就是鱼类。

    越人对飞禽有特殊的喜好,相传他们“宁食天上四两,不食地上半斤”。禾花雀自古有“天上人参”之美誉,是南越宫廷上上之食物,御厨需用黄土包裹密封后置炭火中烘烤焙熟,期间火候、顺序都不能有一丝差错。陆贾使越时,赵佗便用这道菜肴款待他,古书有“汉使啧啧称奇”的记载。

    鱼鳖之类的水生动物历来被认为是养生大补之物。岭南滨海临江,水产丰富。赵佗早就与鱼鳖结下不解之缘,他酷爱食用鱼鳖,尤其爱喝鱼鳖之汤。此类食物有滋阴凉血、解乏驱困、舒肝益肾之功效。赵佗活过百岁当与嗜食鱼鳖有密切关系。

    南越国的食官将中原先进的烹调技术和炊具与当地丰富的食物资源及饮食方式完美糅合在一起,最终形成独树一帜的粤菜风格。这种兼容并蓄的饮食风格影响了岭南地区达两千多年,奠定了今天“食在岭南”的历史地位。

    针对中原士兵不适应岭南湿热气候的状况,赵佗还派人收集能够除湿降暑的秘方。随军郎中以莲子、百合、淮山、薏米、芡实、沙参、玉竹为原料研制出了一种药食两用的粥,名曰“清补凉”。此粥可以清热气、补元气、健脾益肺,且老少咸宜。今日广东人爱喝凉茶的习惯始于此时。

    为了保持精力旺盛,赵佗不仅自己每日服用此粥,还命令部下每日晨起时分食用一碗。士卒服用此粥后,倍感身心镇静、精神抖擞,体内湿热之气得以祛除。后来,赵佗又令郎中研制更加简易可行的药食配方,推广全军。汉越交恶时,中原士卒无法适应岭南环境,举步维艰,而南越士卒则如龙入海、挥洒自如,成功挫败汉朝攻伐。可以说,南越国政权稳固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赵佗推行的健身养生之法。

    第二,赵佗十分重视饮水安全。

    水是生命之源。古人将水看得很神圣,认为“生气”旺盛的福地通常有水质良好的泉水。

    赵佗初到岭南,意识到这里虽是水乡,但海潮泛滥,钻井技术低劣,井水质量普遍不佳。经过一番勘察,他决定在越秀山凿井取水,并设置独特的滤水设施保证饮用水的安全。这口井就是有名的“越王井”。

    越王井是岭南最著名的古井,是当年赵佗在龙川时为解决市民和驻军的饮水问题而带领士兵亲自开掘的一口井,也是赵佗在龙川时的饮水井。此井距赵佗的住宅仅有三、四丈远。其泉源自嶅山,泉极清冽,味甘而香。据清代《广州府志》记载,越王井水质纯美甘洌,“乃玉石之津液”,赵佗饮用此井中水后,“肌体润泽,寿百余有岁,视听不衰”。

    第三,大枣的滋补对赵佗延年益寿影响很大。

    赵佗喜爱吃大枣,这个习惯贯穿他生命始终,尤其是在南越称王后更是每日进枣不绝。

    枣在中国已经有八千多年的种植历史,自古以来就被列为“五果”(桃、李、梅、杏、枣)之一。枣树种植范围广,是一种栽培技术不复杂的果树。

    大枣被称为长寿果,具有补中益气、养血安神、促进睡眠、养颜化淤、健胃补脑、保肝护肝、延年益寿等诸多功用,至今民间还流传“每日三颗枣,永远不显老”的谚语。

    古人早就认识到大枣具有延年益寿之功效,帝王贵胄们对枣都很重视,将其视为沾有“仙气”的养生必备品。不少出土铜镜上刻有“渴饮甘泉饥食枣,上有神仙不知老”的铭文。秦汉时期,人们甚至将枣当作长生不老之药。南越文王墓、长沙的马王堆汉墓等秦汉墓室多有大枣出土,反映出当时社会上弥漫着食枣养生的浓烈风气。

    赵佗无疑是这种风气的推动者。枣树起初广布于中国北方,秦汉时期,中原人南迁时将枣树引进岭南,但数量有限。汉越通关互市时,南越国从汉朝进口大枣,但汉越之间的贸易并不是始终畅通,贸易主动权掌握在汉朝一方。为了解决大枣难题,赵佗命令将从中原引进的枣树广泛种植在首都番禺附近的山上。赵佗还专设管理枣树的机构和官吏,由此可见大枣的生产和食用是南越宫廷的重大事件。

    第四,赵佗重视改善居住环境。

    考古人员在1983年出土的南越文王墓发现南越王宫的曲流石渠,石渠约由北向南,迂回向东,注入一弯月形石池后又折向西流,蜿蜒横贯整个御花园。曲流石渠从石构蓄水池中经由“木暗渠”把白云山之水引进园内。我们可以充分发挥想象,清澈的泉水掠过底部密排着的黑色鹅卵石,在急弯处修砌着的“水潭”和“渠陂”中产生漩涡,一路蜿蜒贯穿整个御花园,在花园西侧再次顺着“木暗渠”,伴随粼粼碧波,最终注入大江。这条以观赏潺潺溪流为主要功能的曲渠对赵佗长寿也造成了不小的影响吧。

    在龙川城的塔西村附近有一处著名的温泉——合溪温泉,天然琼浆对人放松身心、祛除疾病极有好处,赵佗常在此地浸泡温泉。赵佗称王后,在居住地附近也找到几处温泉,时常去浸泡,这对赵佗的长寿也有帮助。

    第五,生命在于运动,赵佗非常酷爱体育锻炼。

    赵佗本是武将出身,经常使枪弄棒、骑马射箭、郊野狩猎,不失武将本色。他每次外出巡游不仅阵容鼎盛,而且出游路程也很遥远。新兴树木繁茂,遮天蔽日,鸟兽成群,是赵佗狩猎的好去处。某日,他在此地猎获一头白鹿,惊喜过望。白鹿在当时是瑞兽,猎获白鹿是一件非常吉祥的事情。赵佗便在此修筑了一座“白鹿台”,岁时祭拜,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除了这些原因之外,基因优良、作息规律、心态平和、调摄情志、节制声色等也是赵佗得以成为寿星的原因。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