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向-进退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老皇上驾崩,新皇上刚登基一天,北方的敌人就趁机跨着战马,如荒原狼一般突然集结到双方的边境,掳掠了多个集市。新皇上紧急征调五路兵马前往抵御,其中就包括方格将军的南天营。

    新皇上虽然只有三十多岁,然而他如老皇上一样,很有才智。为了鼓舞士气,他不顾一些大臣的反对,决定亲赴前线慰问将士。为了给将士们更多的惊喜和振奋,也为了不让将士们分心战事,他没有提前通知。

    果然,皇上到了其中的四路兵马的大营前,大营门口的守卫兵士都很惊喜,未及通报,就让皇上一行人长驱直入,进了大营里面。到了主将的帐前,主将才知道新皇上来了,慌忙出来迎驾,之后又率众将恭恭敬敬地把皇上送出大营。

    可是出了这四路兵马的大营,皇上却都忍不住长叹一口气。跟随的侍臣问道:“皇上,您怎么啦?”皇上又叹了一口气,只道:“没什么。”

    这时,方格将军已听到了皇上没有打招呼就去慰问几路兵马的事,他的亲信、参军宛余就提醒他道:“方将军,我们要提前做一些准备呀,要让皇上来了心里高兴。”

    方格将军却摆摆手,道:“不需要,一切照常。”

    宛余还想说什么,方格将军阻止了他。

    这天,皇上的御驾到了南天营,被拦在了营寨之外。侍臣不满地发火道:“瞎了你们的狗眼!这是御驾,你们看不出来吗?”

    营门的守卫却道:“方将军有令,营中只听方将军命令,其余之令一概不奉!必须拿出符节进去通报方将军,得令后方能放行。”

    侍臣怒道:“你胆大包天!来人,给我拿下!”

    这时,皇上却立即制止了他,让拿出符节进去通报。很快,披挂齐整的方格将军出了大帐,来到营门前迎接皇上。然而,他却没有行跪叩礼,只手持兵器向皇上拱手道:“我朝祖制:军帐营中,披甲将士不必跪叩。请皇上允许臣以此礼拜见。”

    皇上不但没有生气,还高兴地笑起来,忙走上前去,扶住方格将军的双臂,道:“你才真正是治军有方啊!有了你这样的将军,何愁不破敌?”

    果然,不久,北方的敌人就被打溃,败逃到很远的高寒地区去了。而方格将军由于战功最大,被升为军队最高统帅。慑于方格将军的威名,十年中,北方的敌人都没敢再来犯境。

    由于边境安稳,四海升平,皇上整天沉浸在声色犬马之中,身边的宠臣和小人越来越多。包括方格将军在内的部分正直大臣的话,皇上也再听不进去。还有不少宠臣和小人趁机在皇上面前进谗言,说方格将军如何飞扬跋扈,甚至有谋反之意。皇上也开始不放心方格将军起来……

    这时,北方的敌人看到朝廷愈发地混乱,便又进犯、掳掠边境地区。皇上得到战报后,才整了整衣冠,研究对敌作战之策。最后,决定派方格将军率三路大军出战。

    方格将军率军到了边境,很快就打了一个胜仗。捷报传来,皇上很高兴,想起十几年前自己刚登基时去边境慰问将士的事情,不禁有些激动,于是决定再次亲去军中慰问。

    这一次,皇上到了方格将军大营的门前,守门的兵士看到御驾来了,慌忙就开了营门,让皇上一行人驰马往方格将军的大帐而去。

    这时,方格将军身着便服,正和众将研究破敌之策,听到皇上驾到,慌忙率众将出帐来,齐刷刷地跪拜在地,行叩首大礼。皇上下了马,扶起方格将军和众将,道:“这是军中,不必行此大礼!”但是,心里却十分高兴。

    皇上走后,方格将军的大帐中只剩下方格将军和参军宛余两人时,宛余不解地问:“方将军,您一向治军严整、刚直尽职,今天这是怎么啦?”

    方格将军长叹了一口气,什么都没说。

    不久,北方的敌人再次被方格将军击溃,逃到很远的北方去了。

    临回朝前,方格将军看着北方,道:“这一次击溃他们,至少会有十年的和平,我也该回乡种地了……”

    参军宛余吃惊万分,不解地道:“我们打了胜仗,将军却怎么萌生出此意?您才五十岁呀!”

    方格将军抚了抚胡须,意味深长地道:“今天的皇上,已经不是十年前的皇上啦……”

    叛逆者

    冰消雪融,冬天就要过去了。

    晴空下,孔丘和弟子们住的茅草屋经受住一冬厚厚冰雪的重压,似乎挺直了起来。

    晴空下,阳光照在河柳上,河柳似乎也要钻出绿来了。

    一切都慢慢展现出勃勃的生机来,可是,孔丘老师多病的身体却没有跟着变好起来,甚至来给老师看病的几个大夫都说老师时日不多了。这让一直陪在老师身边的华菜和子贡、子夏、曾子等弟子每每背过脸去,都忍不住偷偷落泪。

    然而,华菜的伤心,和子贡等人却是有区别的。华菜是三年前来到老师门下的,比子贡等人来得晚得多,但因他聪明伶俐,同样深得老师的喜爱,和老师不仅有着深厚的师生之情,还有着父子般的深情。因此,他们看着老师要老去,无不异常悲痛。华菜和子贡等人的伤心,不一样的地方则是:老师满腹经纶,思想深邃,在鲁国及其他诸侯国都是影响巨大的大人物,可是,老师晚景为什么却如此凄凉,穿着破旧的衣服,住着弟子们自己动手搭建的茅草屋,吃的是粗茶淡饭?……

    让华菜还感到伤心的是,老师自知来日不多,时常不禁伤心感叹自己这一生未能把理想实现。一个月前的一个晚上,外面北风呼啸,鹅毛大雪纷纷扬扬地落着。老师和大家吃完饭后,忽然低下头,长叹一声,道:“没有一个人理解我呀!”大家都惊异地看着老师,问:“老师,您何出此言啊?”老师沉默不语,两行热泪便从眼眶中流了出来。

    昨天一早,老师起床后,在弟子的搀扶下,拄着拐杖,来到院子外,忽然泪水滂沱,大声唱道:“泰山啊,你要倒了;大梁啊,你也要断了;我这个老头子啊,也快要离世了啊!……”大家听着,也都泪流满面,忙劝老师保重身体。老师却道:“人之将去不复还,我心不甘呐!”

    华菜不知道子贡他们是怎么想的,可是他却觉得老师说的是真心话。老师这一生学识渊博、思想深邃,本欲进谏各国国君以仁治天下,可是,这些国君虽都礼遇他,却没一个人听他的。老师游历各国,披风沐雨,备尝艰辛,最终落脚在这河畔的茅草屋里,眼看就要奄奄一息了。

    华菜就忍不住想:老师这一生声名远扬,可是,他成功了吗?华菜觉得,老师离成功很远啊!成功的人怎会晚景如此凄凉,发出如此呼号?

    春和景明的四月十一日这天,老师去世了。

    孔丘老师的去世,各国震动,不少国家都派使臣前来哀悼。让很多人都没有想到的是,鲁哀公亲自出席了孔丘老师的葬礼,并悲痛含泪地致祭文道:“老天爷啊,你怎么如此狠心,把孔老师就这样带走了啊?寡人感到如此孤独!呜呼,今后但遇困惑,寡人还能向谁求教呀?”

    这番话,引得在场的所有人都不禁潸然泪下。其中一个妇人听完,抹着眼泪对身边十岁的儿子说:“儿啊,你看孔老师多么伟大,连我们的国君都离不开他。你要发奋读书,将来成为一个像孔老师这样的贤人呀!”儿子一边哭,一遍不住地点头:“我一定会努力的。”

    华菜听着这对母子的对话,却感到极不舒服:你这个妇人,哪里知道老师这一生的理想从没有真正实现过,最后过的是何等凄凉的日子!如果你儿子老了,内心亦如此痛苦,你悔之莫及呀!

    孔丘老师下葬后,子贡、子夏等要留下来守丧三年。华菜却收拾行装,要离开。子贡问他:“老师生前也很疼你呀,你怎么如此狠心,老师尸骨未寒,就要离开了?”

    华菜忍不住说:“我不能像老师这样过一辈子,我要去过新生活。老师这一辈子虽然名声很大,但从没有真正实现过自己的理想,也没有成功……”

    子贡一听,十分恼火,上去就打了华菜一巴掌,骂道:“大逆不道,你滚!”

    华菜这才意识到自己的话的确有些过分了,默默地背着包走了……

    二十年后,华菜依靠自己的聪明才智,成了闻名鲁国的大商人。可是,华菜却没有多少快乐的感觉。空闲时,华菜坐在自家的华屋里,就忍不住想起孔丘老师来。他想:自己拥有了万贯家财,难道就代表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吗?就代表成功了吗?……可是,我并不感到快乐呀,甚至有时候我也感到很痛苦啊。这和老师的晚景,何其相似呀!

    不久,华菜找到了子贡,想给他们钱支持他们办学。可是,子贡等人却全都横眉冷对,坚决不接受,说:“你是叛逆者!你的臭钱,我们不要!”

    华菜只得低着头回了家。回到家,他突然想起了老师下葬时,被母亲教导将来要成为像孔老师这样的贤人的那个小男孩,便派人四处去寻。不久,还真的找到了。这个小孩已经三十多岁,开了一家学堂,招了不少弟子。华菜提出要资助他扩大办学,他喜出望外,立即就答应了。

    于是,华菜就成了这个学堂的名誉校长。没事的时候,华菜喜欢到学堂来转转。每年四月十一日,他也都要去孔丘老师的墓前,去祭拜老师。

    慢慢地,他感到了多久都没有过的快乐。这种快乐,让他感到人生是如此的充实……

    歌声

    “汤将军,出事了!”一位小校慌慌张张地跑进主将汤将军的帐中。

    汤将军正和几位将校商量如何将沈西堡的突厥军全部击败的各种可能方案,他抬起头吼道:“紧张什么?怎么啦?”

    小校报告道:“汤将军,不知怎么回事,北大营里是哭声一片!”

    汤将军立即带着几位将校和一队兵士策马赶往北大营,离北大营还有一里路就隐隐听到有哭声传出,越靠近北大营哭声越响亮,还有悲凉的歌声:“……大漠穷秋塞草衰,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筋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汤将军大惊:“这是什么歌?军中怎能允许唱这种歌?”

    汤将军一行飞马进入营中,北大营的兵士们这才停了歌声,默默抹泪。

    “北大营的尚将军何在?”汤将军恼怒地大声问道。

    “卑职在。”尚将军惊惶地从人群中走出来。

    “军中哭成这样,你是怎么管的?如果敌人突然来袭,你们将有全军覆灭之险,你不懂吗!”

    “禀报汤将军,为排遣寂寞,鼓舞士气,我们按照汤将军的命令,今晚举行了篝火晚会,谁料大家唱着歌跳着舞,就唱出了这首歌。我命令他们停唱,可他们不听啊!”

    “那还要你这个将军干什么?来人,把他的将印夺了,贬为普通兵士!”

    跟随汤将军而来的几个士兵立即将尚将军的将军盔甲摘除,并收缴了大印。随后,汤将军任命跟随他而来的一个将军管北大营。

    汤将军又问:“这首歌是谁先唱的?”

    下面没有一个人吭声。

    这时,跟随汤将军来的一个士兵禀道:“报告将军,这首歌是北大营一名叫高适的兵士写的一首诗,诗名好像叫《燕歌行》,这首诗在北大营流传甚广……”

    “高适何在?”

    这时,人群中走出一个模样清秀的青年士兵,毫无惧色地道:“我就是!”

    汤将军厉声责问道:“你写这首诗,居心何在?”

    高适道:“抒怀而已,无他。”

    汤将军愤怒地道:“先把他羁押起来,调查清楚后再行处理。”随后他下令,以后不允许任何人再唱这首歌,违令者立斩不饶。

    经过调查,高适只是一名普通兵士,背景简单,不可能是突厥军的细作。同时,高适在军中写的其他一些诗也都被搜罗出来拿到了汤将军帐中,其中也不乏一些慷慨激昂、令人拍案之作。这个高适还真是个才子呀!汤将军爱才,便把高适留在身边做了一名文书。

    汤将军也感到士兵们精神生活确实太过贫乏,应该有一些能激起他们斗志的歌让他们唱,这样,那种靡靡之音才不会再出现。于是,汤将军亲自写了一首诗:“边疆广兮策马奔,突厥来犯兮痛击之,保我大唐兮国民安。”并命人配曲,在军中传唱。不久,这首歌就在命令下,成为他们这支军队的军歌。

    每每听到各大营休息时或出征前唱起这首歌,汤将军都会不无得意地对高适道:“你看,这首诗可比你那首诗流传得广多了!”

    高适低头道:“将军所言极是!”

    然而汤将军走后,高适却都不以为然地冷笑一声……

    若干年后,高适成为著名的大诗人。他在淮南节度任上时,一天,他和一位曾与他一起在北大营当过差的诗人饮酒,这位诗人提到当年往事说:“您那时所做的那首《燕歌行》,如今在全国是妇孺皆知,将来也一定是能流传后世的呀!而如今已作古的汤将军当初所作的那首口号歌,我们却一句都想不起来了……”

    高适淡淡笑了笑,道:“口号歌是为了实用,我的诗是用来抒发我内心的苦闷,是满蘸血泪的!至于能否流传,那不是我追求的。”

    一千多年后的公元二零一二年,《燕歌行》被印在课本里,让学生们学习。而汤将军那首口号诗,再也无人能记起。但是,高适早在一千多年前就已去世,他看不到这些,他也不关心这些……

    皇上非要贿赂我

    我是宰相。

    我已年过花甲。

    我二十年前进入内阁,做宰相也近十年了。

    我不是一个迷恋权力和富贵的人。因此,这个年纪了,我真的很想告老还乡,颐养天年。

    可是,皇上却一直不肯放我走。因为他是一个性格有些懦弱又极好面子的人,自己不愿多问政务,又怕落个不理朝政的骂名。而他对我则很倚重、很放心。

    事实上,也并非无人可以替代我。荀耀这个人就可以,他还不到五十岁,能力出众,魄力更是无人能及。只是他太过耿直,得罪了不少同僚,还顶撞过皇上,担任副宰相三年后,即被贬到地方上去了。

    历朝历代,有权力和富贵的地方,就会有小人。这些年国家没有战乱,水灾旱灾蝗灾等等也不多,皇上对于政务更加懈怠,玩乐之心更大,一些谄媚的小人得到了他的宠信。对此,我多次提醒过他,但收效甚微。

    皇上最宠信的一个小人就是大太监封公公。那天,封公公突然向皇上提了一个建议,说:“如今天下安泰,歌舞升平,皇上丰功至伟,何不封禅泰山,镇服四海,夸示外国?”

    皇上一听,很感兴趣,但也有些不放心,问:“封禅泰山不是简单的事,还需天降祥瑞啊!”

    封公公笑回道:“皇上,历代君王到泰山封禅,之前真的都有什么瑞兆吗?非也,都是人造的罢了!只要皇上说它是真的,谁还敢说是假的呢?”

    皇上点了点头……

    于是,在封公公的“操心”下,一些“天书”在多地被“发现”,无不对当今皇上歌功颂德。这些“天书”被一级级官员接力呈到朝廷,我当然也看到了。我虽已老眼昏花,然而不用看,我也知道这都是假的。

    皇上提出封禅意图并询问我有何意见时,我答道:“劳民伤财,不可。”

    我知道皇上心里不高兴,但他并没有再多说什么。

    皇上知道我什么都明白,只是不愿意说出来而已,心里十分闷闷不乐。封公公当然也明白皇上的心思,又说:“方大人(指我)对皇上一直都忠心耿耿,只要瑞兆继续出现,他最终一定会同意的。”

    皇上听完,又点了点头……

    不久,全国各地又出现了多种所谓的“瑞兆”。

    这天皇上又把我单独叫去,问:“如今,这么多瑞兆都出现了,难道还不能封禅吗?”

    皇上说这话时脸都快红了,我知道他急切地盼着我点头。

    可是,我怎么能违心地那样做呢?我默不做声。

    许久,皇上叹了一口气,说:“你下去吧……”

    可是,在封公公的撺掇下,皇上封禅之心已无法掐灭。他就跟我怄气,称身体不适,多日不上朝,也不见我。

    无奈之下,我写了一道辞呈,请封公公转交皇上。

    皇上看了我的辞呈,很气愤。封公公则在一旁说:“皇上,这不更好吗!他走了,换一个新宰相,难道还会不同意吗?”

    皇上却瞪了他一眼,说:“他走了,谁来给朕处理政务?别人朕信不过呀!”

    封公公不敢再说,他知道我在皇上心中的分量。

    突然,皇上脑子一转,想到了一个恐怕是空前绝后的主意……

    这天晚上,皇上在御花园里摆家宴,只邀了我一人。我们君臣对饮,除了政事,什么都谈,相谈甚欢。

    临别时,满面红光的皇上赐给了我一壶美酒,说:“我们君臣很久没有这样开心谈天了,这是宫中珍藏多年的好酒,赐予你一壶,拿回去和家人一起分享吧!”

    我连忙谢恩。可是,手捧着这壶美酒,我却感到异常沉重。

    我到家后,进了书房,佣人点亮灯出去了。我慢慢打开壶盖,吓了一跳:这哪里是美酒,分明是一壶亮光闪闪的珠宝!这壶珠宝,完全可以在京城置一座很大的宅院!

    我诚惶诚恐,心里彻底明白:皇上封禅之心谁都制止不了了!

    我只有同意了……

    但是,皇上的贿赂,我如何敢要?不久后,太后做寿,我将这壶珠宝作为寿礼敬献给了太后。

    在封公公的操办下,封禅的各项事宜紧锣密鼓地展开了。我则在家装病——其实也不完全是装,我确实故意让自己得了病,且似乎越来越重,甚至不能起床了。

    皇上得知我卧床不起,亲自来探看。我说:“我年老体衰,已不能再做宰相,皇上要趁早另选人呀……”

    皇上说:“朕最信任你呀!你觉得谁可以做宰相?你给朕推荐几个——”

    我泪流满面地说:“皇上,您要我推荐几个?”

    皇上说:“你认为可以的,都可以推荐。”

    我说:“只有一个人合适——荀耀!”

    皇上连忙摆手,说:“不行不行,除了他谁都行,就是他不行!”

    我说:“除了他,臣再也推荐不出第二个人来!”

    最后,在我的坚持下,皇上还是决定启用荀耀,毕竟皇上还是知道荀耀是一个有能力且忠心的人。

    皇上封禅完成后,才准了我的辞呈,调荀耀回京做了宰相。

    荀耀回京几天后,来探望我,并致感谢。

    我则摆了摆手,说:“你是一个有能力、有魄力的人,可保国泰民安。”

    荀耀走后,我又一次流泪了。

    这一次流泪,是因为我觉得我对不住荀耀。我知道,这些年,在我的纵容和一些小人的怂恿下,皇上已十分昏聩,表面上国泰民安,其实已弊端丛生。而只有荀耀这样耿直、有魄力的人才能力挽狂澜。可也正因此,我又很担心荀耀的下场……

    果不其然,四年后,在一些小人和政敌的陷害下,荀耀被罢了相,发配到了一个穷山恶水的小地方。没过两年,因那里气候恶劣,生活艰难,加之心中郁闷,他的身体很快就垮了下来,次年秋就病逝了。

    他比我小近二十岁,却比我先走了。这,都是我害的呀!

    善终

    旧的王朝被推翻,新的王朝建立了。起义军的大头领当了皇上,有功之臣均被分封,不幸已战死的功臣的后代也给了封赏。周翔通因有大功,被封为颍安侯,不久便带着一批将士去了封地上任。

    到了封地后,周翔通发现,由于战争影响,这里的很多田地都荒废了,老百姓的生活十分贫苦。于是,他大力号召屯田,发展生产,同时兴修水利,灌溉农田。几年后,这里即变成了富庶之地。同时,他依然十分注重军队的训练,有了更多的钱粮后,军队的武器也不断更新。

    这时,周翔通的大儿子已经成年,经过几年的学习,已有了很多学问。有一天,他对父亲说:“父亲,您为何还像以前那样训练军队,且不断更新武器?”

    父亲不解地说:“我是行伍出身,保家卫国,军队很重要,一旦训练懈怠,兵戈生锈,将来再有战争怎么办?”

    大儿子耐心地说:“可是父亲,您想过没有,您这样做,传到皇城,皇上会不会怀疑您?”

    父亲哈哈笑起来,说:“我和皇上是一个村里出来的,从小玩到大,又一起出生入死,他比谁都了解我呀!再说了,当年他被旧朝到处追杀时,我照顾了他女儿——林夏公主三年呢!”

    可是,大儿子还是觉得担忧。不久,其他一些王侯以不同的罪名被削爵废为庶人,甚至有的还被诛杀了。大儿子就又劝父亲,应该活得洒脱一些,不要再练兵了,也不要再屯田发展生产了。

    可是,没念过什么书的周翔通,还是觉得大儿子担心得太多了,说:“那些被削爵废为庶人、被诛杀的人,本来对皇上就不够忠心,他们都是咎由自取。我那么忠心于朝廷,皇上比谁都清楚!”

    可是,随着时间的流逝,皇上已不是从前的那个皇上了。皇上身边一些周翔通曾得罪过的小人,摸准了皇上的心思,就造谣说新朝建立数年来,天下太平,可是周翔通依然严格训练军队,枕戈待旦,且屯了大量农田,积累了不少粮钱,这不是要造反吗?

    皇上最怕的就是这个,他一想:可不是吗?于是,立即就派人查抄周翔通的家。可是,因为没有查抄到其他证据,加之他们曾是一个村里出来的患难兄弟,一时半会儿皇上也不忍就这样杀了周翔通,便一直把他和家人关押在死牢里。

    狱吏知道周翔通犯的是死罪,对他就很不客气,常常辱骂虐待他和家人。这时候,大儿子就拿出私藏的金玉等给这些狱吏。

    由于得了好处,其中一个狱吏良心发现,就给周翔通出主意说:“我其实也知道您没有谋反之心,是奸人在皇上面前陷害您。现在,皇上还没有杀您,说明皇上还在犹豫,我倒是有一个救您的主意……”

    “老兄,请讲,将来我如能出去,一定会重金报答您的!”

    这个狱吏就说:“当年皇上遭追杀时,是您保护了林夏公主几年,而且她也深知您的为人,知道您一定不会谋反的。应该找人去求她向皇上进谏呀,皇上和皇后可是最疼她的!”

    周翔通一拍脑袋,说:“是呀,我关在牢里,光想着自己如何冤屈,怎么没想到这个方法呢?”

    于是,周翔通就奋力撕下一条袖子,让狱吏悄悄去找林夏公主。

    林夏公主看到周翔通的一条袖子,当即就哭了出来,立即吩咐下人把狱吏喊进府里。林夏公主含泪对狱吏说:“你回去跟颍安侯说,我从来没有忘记过他对我的活命之恩;这些天,我也在怀疑肯定是奸人在陷害他,现在我更确定了。我很快就去跟父皇求情,一定尽快把他放出来!”

    随后,林夏公主就先去找了皇后。皇后也一直认为周翔通不可能造反,听了林夏公主的话,就一起去了皇上那里,为周翔通求情。皇上想起小时候和周翔通的情谊以及一起共患难的往事,也突然醒悟到周翔通不可能会谋反,就派人放了他,并官复原职。

    再次回到封地,周翔通听从了大儿子的意见,不再去想老百姓吃不吃得饱了,不再想屯田了,也更不再天天严格训练军队了,兵器锈了坏了也不亲自过问了,整天就是喝酒、玩儿;有时候闷了,就拾起起义前在家学的木匠手艺,做做板凳、床板什么的。渐渐地,周翔通的封地,从全国有名的富庶之地又沦为了全国有名的贫困之地。

    听到这些消息,皇上却很高兴,说:“我说嘛,他周翔通怎么会有造反之心呢?”

    这话从皇城传出来,大儿子先听到了,就去告诉父亲周翔通。周翔通正在刨一块木板,听儿子说完,他什么都没说,又继续刨木板,可是眼泪却掉了出来……

    儿子出去了,周翔通自言自语地说:“认真做事,竟然不如什么事都不做……天理何在呀?”

    不久,周翔通就抑郁而终了……

    原则

    李大容寒窗苦读多年,三十多岁时才终于中举。由于品行端正、为人光明磊落又有能力,他幸运地得到了吏部侍郎马兆顺的赏识和步步提拔;当马兆顺当上宰相,他也当上了吏部侍郎,成了马兆顺最为信任的得力助手之一。

    可是,马兆顺当宰相之前,由于连年和北方两个敌国轮番作战,消耗巨大,加之年景不好,粮食歉收,百业不旺,国库已入不敷出了。这样下去,国家势必要陷入更大的困境!因马兆顺敢作敢为,皇上任用他做宰相,希冀他能力挽狂澜,使国力颓势扭转,并蒸蒸日上起来。

    于是,在皇上的支持下,马兆顺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削减各级官员的俸禄,并大幅度增加税赋。这一举措,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对——尤其是那些达官贵人和大地主,就连普通的老百姓也几乎全都反对,改革阻力很大。但马兆顺深知,不下如此狠手,根本无法扭转江河日下的颓势。即使遭到强烈反对,他也要将改革推行下去!

    可是,马兆顺没有想到,随着朝野反对声浪越来越大,他的阵营内部也开始出现了异声。其中最让他意外的是李大容也反对他。

    李大容说:“宰相大人,国家陷入了困境,我当然知道。我同意加大税赋,对加大有钱人的税赋没有意见,但是,对加大普通老百姓的税赋我不能同意。这些年,由于战争、灾荒,普通老百姓一直都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现在再加大他们的税赋,他们的日子还怎么过?把有钱人的钱拿走一半,他们虽然有极大怨言,但他们照样可以过衣食无忧的日子,可是把普通老百姓的钱拿走一半,他们的日子就没法过了呀!这势必会造成一部分普通老百姓激变……”

    马兆顺说:“如今国库亏空巨大,不这样做,有其他办法吗?”

    李大容说:“可以多增加大地主和达官贵人的税赋呀,普通老百姓的税赋不能一下子也增加这么多!”

    马兆顺说:“你呀你,跟了我这么多年,怎么还如此迂腐?增加达官贵人和大地主的税赋本就引起了他们极大不满,如果不同时增加普通老百姓的税赋,他们岂不更要闹翻天吗?”

    随着这些改革政策的实施,各地出现了不少普通老百姓被迫上吊、跳河以及卖儿卖女等等事情。由于皇上在背后支持改革而一直没敢大叫大闹的一些达官贵人借着这些事情,开始向马兆顺发难了,说马兆顺这样的改革是祸国殃民,请求皇上罢免马兆顺宰相一职。皇上见到这么多大臣都激烈反对,也有些犹豫了,但始终没有明确表态。

    不久,颍州府发生了农民因不满改革而举戈造反的事件。虽然造反很快就被镇压了下去,但这让皇上的改革之心开始动摇了。于是,皇上让反对改革和支持改革的两派人,在朝堂上进行辩论。马兆顺没想到,李大容也站到了反对派那边,和他一起辩论起来。最终,反对派占了上风。

    马兆顺意识到,自己的改革就要失败了,回到家就病倒了。

    果然,第二天,皇上就下旨免了马兆顺的宰相职务,并把他贬谪到遥远的朱崖去,同时任命了反对派的一个大臣做宰相。马兆顺的人被一个个从朝廷清除了出去,但因为李大容站在了反对派一边,被留用。

    朱崖地处南海的一个岛上,十分荒僻,物产短少。马兆顺一家老小几十口人,日子过得十分艰难。因为他是被贬谪之身,不要说在台上的那些人没有敢和他来往的,就是昔日他十分关照的那些部属也都不敢和他来往了。精神上的压抑,加之气候不适,马兆顺很快就病倒了,由于缺医少药,病情日益严重。

    李大容得知马兆顺的情况后,忍不住失声痛哭,随后就派人为马兆顺送去了医药和粮食。靠着这些医药和粮食,马兆顺的身体慢慢地好了起来。

    李大容送马兆顺医药和粮食的事,很快就让反对派的人知道了,纷纷指责他脚踏两只船,居心不良。李大容则回答道:“我当初是反对马大人的改革,不是反对他这个人。马大人于我有恩,我送他医药和粮食,有何不对?”反对派看他如此不识相,便寻了个不是,也将他贬到地方上任职去了。

    过了一年,由于反对改革的这一派掌权,国家陷入了更大的困境中。皇上这才意识到,只有马兆顺才真正能扭转困局,于是又将他接回京城,不久就任命为了新宰相。

    马兆顺上任后,很多人都以为他一定会不计前嫌重新任用李大容。可是,一年过去了,马兆顺也没有再启用他,但也没有贬谪或革除他的职务,他依然呆在地方上任职。

    一次李大容到京城办事,遇到了仍在中央部门任职的曾经的一个反对派人物,这个反对派就讥笑他说:“你看,你救了他的命,他不照样不任用你吗?你当初如果不救他,他就死在那个岛上了,哪还会有今天当宰相的命?而如果当初你不救他,也不会被贬谪到地方上去的。”

    李大容哈哈大笑,说:“你怎么能理解我呢?我是有做人原则的,不像你们,看他回来了,自知没有办法,只好违心地同意他比以前更严苛的改革,以换取自己的位置……”

    辞别

    宰相马兆顺进了相府,到了书房,一个丫鬟奉上了一杯茶来。这时,赵管家进来禀报:“老爷,老曹头已经等您两天了,要来向您辞行。”

    马宰相迟疑了一下,问:“老曹头是谁?”

    赵管家惊奇地说:“老爷,老曹头是您的赶车人呀!他为您赶了七八年马车,现在要回老家了!”

    马宰相这才想起昨天下午坐马车时,怎么觉得赶车的不是以前那个人了呢。他说:“快让他进来吧。”

    一会儿后,赵管家带着一个头发发白的人进了书房。这个人一进来,就打躬作揖,说:“老爷,小人老曹头向您来辞行——”

    马宰相看着老曹头,感到十分陌生:他为我赶了七八年马车,我怎么好像不认识他?他说:“哎呀,一晃你为我赶了七八年马车,可我们几乎没有说过什么话。”

    老曹头回说:“老爷您日理万机,我们这些小人怎能还劳您费神呢?”

    马宰相又问:“我没说要换掉你呀,你怎么就不干了呢?”

    老曹头说:“老爷,小人年纪大了,眼神也不好了,干不了了……”

    马宰相心里一阵感动。然而他看着老曹头,却越看越觉得陌生,便没有什么话好说了,一时气氛就显得有些尴尬。

    老曹头看到这种情况,也有些失落,不知再说什么好,于是告退了。

    老曹头转身往外走去,想着马宰相好像不认识自己似的,心里很难受,忍不住眼泪啪嗒就掉了下来。

    马宰相看着老曹头的背影,才忽然发觉这个背影是如此的熟悉和亲切!这个老曹头真的是为他赶了七八年马车的那个赶车人呐!他内心忽然生出一股感动和不舍之情,忙喊住老曹头,向老曹头致歉。

    老曹头如何敢当,忙说:“老爷,您不能这么说,小人不敢当!”

    马宰相让老曹头坐下来,叙谈了一番,了解了他家里的情况。

    最后,马宰相说:“你为我赶了七八年马车,没有出过一次事情,真是不容易啊!而这七八年里,你没有求过我什么,我也没给过你什么特殊照顾,现在临别了,你要我为你做点儿什么吗?”

    老曹头说:“我家里一切都好,没有什么要叨扰老爷的。”

    马宰相感慨地说:“老曹头,你真是个好人呀!现在像你这样的人,可不多了!”

    老曹头忙说:“老爷,您光明磊落,办事公道,待人宽厚,严于律己,两袖清风,我们这些下人也深受感染呀!”

    马宰相听了,心中又是一阵感动,说:“我也没有什么好送你的,就送你一幅字吧。”

    于是,马宰相取笔,蘸墨,给老曹头写了一幅字:八年相交话虽少,心清路明情不老。

    老曹头十分意外,谢过宰相后,便走了。

    看着老曹头慢慢走远的身影,马宰相不禁有些伤感。

    后来,马宰相偶尔会抽空亲笔给老曹头写信,问老曹头过得如何,说如果老曹头家有什么困难,只要他能帮上的,一定会尽力帮。可是,老曹头每次都说没什么要紧事劳烦宰相大人。

    老曹头年轻时家穷,结婚晚,中年才得子。他回到乡里两年后,儿子才娶了亲。儿子娶亲后,就想有个好前程,于是央求老曹头向宰相大人求个情,给他安排个公家的事做。

    老曹头说:“我说过多少次,宰相大人在朝为官多年,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决不会做因私废公的事。他不会答应的,你就死了这条心吧!”

    儿子很生气,但也没有办法。

    不久,老曹头病了,病得很重。马宰相知悉后,派赵管家亲自代他来看望。可是老曹头没想到,赵管家走时,儿子送给了他几十两银子,要他向马宰相美言美言,希望能给自己安排个公事做。赵管家很生气,当即就把银子扔到了地上,说:“宰相大人是什么人,妇孺皆知!我们这些做下人的,虽比不了宰相大人,但也是知道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的!”

    回到相府,赵管家就把老曹头儿子的作为一并告诉了马宰相。马宰相很生气,说:“没想到这个老曹头还很有心计呀,当初我问他有何要求时他说没有,原来他是在这里等着我呢!赵管家,以后我们不要再管老曹头的事了!”

    老曹头的病很快就好了。可是,一年过去了,他再也没有收到过宰相大人写来的信。他心里有些难受,这是怎么了呢?……他突然想到,是不是儿子在赵管家来时,说了什么不该说的话?他立即把儿子叫过来责问,但儿子死活不承认,说赵管家走时一切正常。

    老曹头心里十分憋闷,就想给宰相大人写封信;但又一想,宰相大人日理万机,也许他是没有时间给自己写信,也没有时间看自己写的信了。于是,便作罢了。

    又过了半年,依然没有马宰相的信来。老曹头心里更加难受了:难道马宰相真的忘了自己?慢慢地,老曹头就坐下了心病,没多久就去世了……

    老曹头一去世,他儿子感到更没指望了,一气之下就把马宰相给他父亲写的那幅字拿出去卖了五百两银子。

    过了没多久,赵管家在一个书画店里看到马宰相给老曹头写的那幅字,很是吃惊,就买下来拿回相府,汇报给了马宰相。

    马宰相异常生气,说:“这个老曹头啊,真可恶!算了,不去管他了,以后关于他的事,也不要再向我汇报了。”

    悄悄逃离

    吏部尚书庞卫的恐惧,日甚一日!

    如今的皇上,整天躲在宫中,只肯听好话,而不愿听真话,和当年那个亲征突厥、英明神武的皇上似乎根本不是一个人了!全国盗匪(起义军)四起,然而,当庞卫等部分大臣直言某城失陷时,他会大不悦,责问道:“怎么可能?你们简直是胡说八道!”一些过于执拗直言的大臣,甚至遭到了砍头的下场。而一些佞臣说叛乱盗匪正逐渐被剪除时,他则喜形于色,说:“我说嘛,那些盗匪怎能敌过朕的官军?”

    在皇上的自欺欺人中,全国盗匪叛乱不减反增,其中实力最强的一支盗匪正步步逼近京城。庞卫愈加确信,这个王朝离灭亡已经不远了!他已年过七旬,死不足惜,可是他的几个也在朝中各部为官的儿子以及二十多个孙辈,将来怎么办?

    这天,庞卫听说昨晚皇上竟命令宫中除卫士外所有人等都和他一起捉萤火虫玩,他的这种恐惧感更加强烈起来。这说明了什么?这说明,皇上虽然不愿意听到坏消息传来,但其实内心里已经深深地恐惧了。这多么可怕!

    庞卫决定孤注一掷……

    这天早朝,皇上姗姗来迟,问大将军华文秦:“如今,天下盗匪情况如何?”

    华文秦说:“已经大大减少了。”

    皇上问:“减少到何种地步了?”

    华文秦说:“已不足过去的十之五六。”

    皇上显得很满意,松了一口气。然而,他又实在不放心,便问一向敢于直言的庞卫:“你了解的盗匪是什么情况?”

    庞卫战战兢兢地出列,回奏:“我并非兵部官员,不知盗贼的具体数字。不过,我却听说盗匪的祸患距京城是越来越近了!”

    皇上大吃一惊,说:“你何出此言?”

    庞卫说:“现在,离京城只有三四百里远的谷水府的赋税都收不上来了,难道这还不是铁证吗?如今,陛下听的很多情况都不是实情,于是导致一些举措失当……”

    皇上一听,十分恼怒:“大胆,你怎敢如此胡说八道!”

    庞卫回说:“难道我说的不是事实吗?”

    皇帝让他住嘴,庞卫这才闭了嘴。皇上站起身,拂袖而去……

    退朝后,一直和庞卫交好的一位官员不解地问他:“庞大人,您明明知道皇上听不得真话,为何还如此直言不讳?如果您不是三朝元老,今天恐怕……”

    庞卫默然了一会儿,说:“大家都不说真话,最后的下场……”说到这里,他没再继续说下去。

    那位官员明白他说的是什么意思,也重重地叹了一口气。

    没几日,便到了端午节。朝中文武百官纷纷给皇上献来了各种珍玩。可是,庞卫却献上了一本《尚书》。皇上当时很不解,但也没怎么往心里去,就随手把书扔到了一边。

    次日,一位一向和庞卫不和的佞臣觐见皇上,说:“皇上,您知道庞卫送您《尚书》是何意吗?”

    皇上眼一斜,问:“何意?”

    这位佞臣道:“《尚书》中有《五子之歌》,讲的是夏朝国君太康荒唐无度、奢侈享乐,导致社稷败亡、出现‘太康失国’之事。庞卫这是借此影射皇上,此乃大不敬啊!”

    皇上联想到前些天在朝堂上庞卫说的那番话,觉得这位佞臣说的很有道理,便立刻传旨叫庞卫进宫。

    庞卫看到前来传旨的太监神色严峻,心里已经明白了几分。他没有慌张,倒露出了一丝别人不易察觉的笑容。

    庞卫进到宫中,皇上就责问他送《尚书》究竟何意。

    庞卫说:“臣没有别意,只是盼皇上社稷永固。”

    皇上发火道:“你是将朕比作太康吗?”

    庞卫表现出一副畏惧状,忙跪下,说:“臣不敢!”

    皇上立即下令免去庞卫一切官职。

    庞卫大声喊冤,辩解说:“臣没有此意呀!”

    皇上更加恼怒,说:“你还敢嘴硬?!”

    庞卫低着头,过了一会儿,乞求道:“臣已年老昏庸,但请皇上看在臣服侍过两位先皇的面上,不要为难我的几个儿子了!”

    皇上一听,火更大了,说:“你为老不尊,我看你那几个儿子也好不到哪里去!”随即又将庞卫几个儿子的官职也一同免了……

    庞卫回到家中,几个被一同免去官职的儿子也都回来了,不禁都痛哭起来……

    庞卫也显出悲戚状,拍了拍几个儿子的肩膀,但却什么话都没有说……

    庞家父子本想回老家去,但局势越来越混乱,他们已有老家难回了。没过两天,大量的难民也蜂拥进了京城。一时间,京城更加混乱,吃的也没有多少了。庞卫令几个儿子将家中钱财拿出来买粮食,广施善粥……

    几个儿子都十分不理解,说:“我们现在已无俸禄,多年来就积累了这么多钱粮,施舍出去,将来您养老以及我们这一大家人的生活怎么办?”

    庞卫发怒道:“按我说的去办!”

    几个儿子拗不过父亲,便去办了。

    三个月后,起义军打进了京城。皇上在宫中自缢而亡,各级大小官员纷纷溃逃或被杀、被抓……

    起义军来到庞卫家大门口,要进去搜罗财宝。很多老百姓护着不让这些起义军进去,并说庞家父子都是好人,他们的钱财也都拿出来救济难民了……

    起义军首领了解到情况后,便命令手下不准骚扰庞家。

    不久,新的王朝建立起来了。百废待兴,朝中尤其缺乏有治国经验的人才,庞卫的几个儿子受到了重用。

    看到这一切,庞卫安心地含笑九泉了……

    等人

    从前,有一个富家公子,他不但十分贪财,还死要面子。

    一天,姑姑病了,他奉父亲之命,带着礼物去看望姑姑。因为是夏天,天气炎热,为了能尽快到姑姑家,他走了一条人们很少走的小路。

    突然,他在路边看到了一个鼓鼓囊囊的钱袋子,不禁心中大喜:里面一定有不少钱呐!这下子,可又要发一笔小财了!看看左右无人,他便要弯腰去捡。突然,他又停住了,心想:我可是富家公子,怎么能亲自弯腰去捡呢?不行,我得等一个人来,让别人帮我捡,大不了我给他两个赏钱就是了。

    因为这是一条偏僻的小路,很少有人走,大概过了两个时辰后,才有一个打柴人从此经过。这个富家公子立即喊住这个打柴人,说:“这个钱袋子是我的,你赶快帮我捡起来吧。我会赏钱给你的。”

    这个打柴人狐疑地看了看这个富家公子,说:“你坐在那里,为什么不自己捡?”打柴人怕其中有诈,转身就走了,无论这个富家公子怎么喊,都没有回头。

    这个富家公子心里很是不快。他看到天快黑了,估计今天不会再有人从此经过了,于是就想,干脆自己弯下身子去捡吧。可是,他刚弯下身子,又觉得自己不能亲自去捡。自己亲自捡,哪还有富家公子的尊贵?

    于是,他又坐下来等,等人来替他捡这个钱包。

    天很快就黑了,除了刚才那个打柴人,再也没有一个人来过。这时,这个富家公子急了:这可怎么办?他突然又想,是不是回家去喊一个仆人来,替自己捡这个钱袋子?可是,他刚走开两步,又担心起来:如果我走了,马上正好有人从此经过,把钱袋子捡走了,自己岂不是白忙活一场?如果这件事传出去,岂不让人笑掉大牙?

    于是,这个富家公子决定不走了,留下来继续等人。今晚没人来,就等到明天天亮。明天白天,还能没有人来吗?

    谁知,这天夜里突然下起了大雨。下了整整一夜。这个富家公子没有地方躲,被雨淋病了。第二天天亮,倾盆大雨又接着下……

    虽然中午雨停了,但因为刚下了大雨,这条小路更加泥泞不好走,直到晚上,这个富家公子都没有等到能替他捡这个钱袋子的人来。

    到了晚上,这个富家公子病得更厉害了,说起了胡话。但是,他依然坚强地坐在那里,等人来替他捡那个钱袋子……

    第二天一早,当这个富家公子的父亲带着仆人找到这个富家公子时,这个富家公子又病又饿又累,已经奄奄一息了。

    这个富家公子的父亲慌忙让一个膀大腰圆的仆人背起这个富家公子,要赶回家去医治。这时,这个富家公子突然眼睛大睁,挣扎着说:“你们,替我把钱袋子捡起来呀……”

    这时,父亲和一众仆人才发现地上有一个几乎已经被泥糊掩埋住的钱袋子,于是一个仆人慌忙将这个钱袋子捡起来,交到了这个富家公子手里。这个富家公子慢慢地打开钱袋子,发现里面哪里是什么钱,而是几摊狗屎!

    这个富家公子气急攻心,仆人还没有将他背到家,就一命呜呼了……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