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鸿谟自诊祛病法-相气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有气不患无色,有色不可无气

    ·相气十法

    “色”是指颜色的色调,“气”则是颜色的明度、层次、饱和度、含蓄润泽程度、显现范围等。“相气”就是仔细察看面部“气”的变化,就是察看颜色的明度、饱和度、润泽程度,以及颜色显现的层次和范围。

    有气不患无色,有色不可无气

    “色”是白、黄、赤、青、黑五种颜色,这些颜色都明显地显现在皮肤表面。比如我们经常说红黄隐隐是正常面色,白、黄、赤、青、黑是病色,就是说的色。“气”是五色的光华,就是各种颜色究竟是浅表还是深沉、是鲜明还是晦暗、是浅淡还是深浓、是分散还是集中、是润泽还是干燥,以及明暗干润的程度。

    气至色不至者生,色至气不至者死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说“你今天气色很好”、“你今天气色不太好”等,都是把“气”和“色”放在一起说的,而且往往把“气”放在“色”的前面。说明“气”和“色”的概念有所不同。“气”是中医理论中一个十分复杂的概念。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就有数十种不同的“气”。其中,最重要的气就是脏腑经络之气,是指脏腑经络的生理功能。

    “相气”是色诊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技术。在色诊中,颜面五官的气是指颜面五官是否明亮、润泽、含蓄,以及明润含蓄的程度、颜色显现的层次、颜色的深浅、颜色显现的范围等。颜面五官的气是脏腑之气即脏腑功能在颜面五官的反映。

    “气”与“色”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我们从来不单说“色”,必须说“气色”。“色”是白、黄、赤、青、黑五种颜色,这些颜色都明显地显现在皮肤表面。比如我们经常说红黄隐隐是正常面色,白、黄、赤、青、黑是病色,就是说的色。“气”是五色的光华,就是各种颜色究竟是浅表还是深沉、是鲜明还是晦暗、是浅淡还是深浓、是分散还是集中、是润泽还是干燥,以及明暗干润的程度。这些情况都和颜色混合在一起,隐隐约约含在皮肤之内。虽然它是用来描述颜色的,但是在本质上和颜色并不相同。

    如果单纯谈颜色,那就是调色板上的缺乏生机的色彩,把气和色结合在一起,就是我们脸上充满生机的面色。分析面色变化,望色离不开相气,相气也离不开望色,气色变化同时存在、不能分离。只是我们在观察面色变化时,必须把气和色分开,先讲察色,再进一步讲相气,气色的变化分别有各自的规律,决不能混淆。“色”是指颜色的色调,“气”则是颜色的明度、层次、饱和度、含蓄润泽程度、显现层次与范围等,与之对应的是:望色与相气也是两种不同的技术。“相”是仔细察看的意思。“相气”就是仔细察看面部“气”的变化,就是察看颜色的明度、饱和度、润泽程度,以及颜色显现的层次和范围。

    气与色相互比较,气比色更为重要。相气与察色相互比较,相气比察色的价值更高。从气、色的有无,我们可以作出完全不同的判断。中医非常重视“气”,在临床诊病辨证的时候,常常以观察病人“气”的变化来判断病情轻重、推测预后好坏,将掌握相气技术的医师称为“良工”。“有气不患无色,有色不可无气”,也就是强调气化色更为重要,即使色正常仍然要考虑气是否正常。《医宗金鉴》说:“气至色不至者生,色至气不至者死。”在这里,“至”就是正常,“不至”就是不正常。可见气比色重要,即使色正常但气不正常仍然预后不好。

    说一个人“气色并至”,意思就是这个人的气和色都正常,面色之内隐隐发光,从纹路中映出明亮润泽的征象,就像玉一样,但是并不浮光油亮,意味着人体健康无病,形神俱备、精气平衡;说一个人“有气无色”,意思是他气正常、色不正常,表现是面色浅淡,但是皮肤内有光泽含映,意味着即使疾病严重,也不至于有什么凶险;说一个人“有色无气”,意思是他面色正常、气不正常,表现是皮肤有白、黄、赤、青、黑的病色,没有光泽,意味着即使没有严重疾病的表现,也有性命之忧。

    相气十法

    相气虽然很难,但是只要按照一定的方法,还是能够掌握的。浮沉、清浊、微甚、散抟、泽夭分别代表了气的十种相互对立的状态,是相气的基本要素,也就是汪宏所总结的“相气十法”。我在自己的著作《中医色诊学》一书中,在古人总结的“相气十法”的基础之上,又补充了光体、含蓄、胃气等相气要点,对气的变化、气色综合判断、气色善恶等相气技术作了系统总结。

    浮是病色明显,沉是病色隐约

    相气虽然很难,但是只要按照一定的方法,还是能够掌握的。浮沉、清浊、微甚、散抟、泽夭分别代表了气的十种相互对立的状态,是相气的基本要素,也就是汪宏所总结的“相气十法”。我在自己的著作《中医色诊学》一书中,在古人总结的“相气十法”的基础之上,又补充了光体、含蓄、胃气等相气要点,对气的变化、气色综合判断、气色善恶等相气技术作了系统总结。

    白、黄、赤、青、黑这五种病色显现在脸上,都有浮沉之分。浮或沉是病色在皮肤内外显现的层次,不是五种病色本身的分别,区别颜色的浮沉属于相气的范畴。

    “浮”是病色显现的部位比较表浅、病色在肌肤之间,比较明显,比较容易看出来。无论白、黄、赤、青、黑哪一种病色,凡是病色浮显在肌肤之间的就属于“浮”。“沉”是病色显现的部位比较深隐、病色沉隐在肌肤之内,不太明显,深沉而隐隐约约,不容易分辨。无论白、黄、赤、青、黑哪一种病色,凡是病色沉隐在肌肤之内的都属于“沉”。

    气色显现在皮肤,我们可以人为把它划分为四个层次。从外向内依次是:暴露→浮→含蓄→沉。正常的面色是隐约含蓄在肌肤之内而不浮不露,如果病色显现在第二层、浮在肌肤之外就叫做“浮”,比浮还要外露、浮露于肌肤表面就叫做“暴露”。如果病色深深隐含在肌肤之内,就叫做“沉”。

    一次,我们病房在同一天收进来两个孩子,两个孩子都是发烧了三四天而且也都让医生看过,医生都按照炎症给他们治疗,都给打了消炎针,吃了解热止疼的药,想给他们退烧,但是这两个孩子发烧就退不下来,问题在哪儿?就在于这两个孩子虽然色是一样的,但是气不一样,一个是浮,一个是沉。

    他们的脸上都有一种青光,而且青中还透着红。但第一个孩子无论是青也好红也好,都显得很表浅;第二个孩子同样也有青,也有红,但看起来很深,没有浮在皮肤的表面上。第一个孩子浮的部位基本上都集中在眉毛的下方、眉毛外端的里面、嘴唇的里头这些区域;第二个孩子基本上满脸都是一样,里面的颜色比外面的颜色还要重。

    第一个孩子得的是感冒,是一个热证的孩子。他感冒之后发烧,所以脸上有红的成分,但是他感觉到怕冷,中医管这叫做恶寒,所以就出现了又赤又青的面色,而且是浮在皮肤表层,标志病在肌表。与气浮相对应,他在当天下午从头到脚出了全身红疹,伴随出疹,体温迅速下降,“疹出热退”,是一个典型的幼儿急疹的病人。很快完全痊愈。第二个孩子在当天下午突然体温陡降,全身寒凉、四肢冰冷、神志昏迷、咳嗽气喘。确诊为疹毒内陷、小儿肺炎。经过紧急救治,解毒透疹,体温恢复,从耳后开始,全身出现麻粒样暗红疹点,实际这是一个麻疹病人。初病时原本面色浮青,涕泪较多,颊黏膜有环绕红晕的圆形白斑,因为医生没有察看颊内情况,也不懂色诊,误诊为感冒,错误地使用退热药退烧,因为误用退热药,体温下降、难以透发,以致疹毒内陷,病情垂危。他脸色的气沉,就是病情即将向内发展的预示。

    通过这两个实际病例我们可以看出:

    浮的气色很浅表,因此很容易看清楚,而且浮在颜面的外周部位比较明显。这是因为浮主外感“表证”,外感病的致病因素首先侵犯的是体表皮肤肌肉表层,也就是中医叫做“肌表”的部位,皮肉在人体四肢最多,形体肢节的色部在颜面四周,所以病色也就相应出现在颜面的外周部位。我们平时感冒了,分为寒、热、燥、湿等不同的感冒,各有不同,但是在一开始的时候,基本都是气色浮现在肌肤表层,说明病位在身体比较表浅的部位,叫做“表证”。

    “沉”与浮相反,气色很深隐,因此比较难以看清楚,而且沉的气色在颜面的中央部位比较明显,这是因为人体脏腑的色部,大多在颜面的中央部位,脏腑的病变叫做“里证”。

    浮和沉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病情的变化,浮沉也可能发生变化,浮沉的变化可以反映病位的变化。如果病色从浮变成沉,标志病邪已经从表入里,比如病人外感风寒,面色浮青,但由于没有及时正确治疗,由表寒转化为里热,面色就会从浮青转变为沉赤。

    在冬春之交,如果真有小孩发热不退,又检查不出原因,或者鼻涕眼泪很多,耳尖发凉,口腔内有环绕红晕的白斑,可以用鲜芦根一二斤煎汤给孩子当水喝,要尽量多喝,香香的、甜甜的,往往可以无疹预防、有疹透发。如果找不到鲜芦根,干芦根也可以。用香菜(芫荽)虽然可以起到同样的作用,但是有的孩子不喜欢,服后将来可能眼睛会发干。

    “清”主无病或轻病,“浊”主重病

    观察清浊变化,可以判断一个人是健康还是生病,属于燥证还是属于湿证,是轻还是重。

    “清”有两个含义:一般是指清明爽朗,也指清洁。无论白、黄、赤、青、黑哪一种病色,凡是病色舒展明快,如云开雾散、清爽晴朗的天空,或者清洁而不污浊,都属于清。“浊”也有两个含义:其一是指暗浊,无论白、黄、赤、青、黑哪一种病色,凡是面部病色昏惨晦暗的都属于暗浊。其二是指污浊,污浊就是指面色像油污浊水污染,污秽垢浊。

    曾经有一个病人,他自己并没有觉得有任何不舒服,也没有任何症状,在往年做常规体检的时候,也没发现有什么不正常。但是当我看到他的时候,发现他的脸色出现了暗浊,特别是人中和下颌这两个部位显得很暗很浊。于是我就催促他去做一下肾功能的检查。他去做了,结果确定他是肾功能不全,而且病情已经很重了。

    我们的肾是很辛苦的,即使它已经损害了20%、30%、40%、50%、60%、70%,仍然在踏踏实实工作,剩下的30%代替那70%做100%的工作,我们仍然不会出现任何症状,仅仅在化验时才会发现异常。这个时候肾功能实际上已经失常了,到发现的时候再去治疗已经晚了,到目前为止,无论西医还是中医都对此没有很好的方法。如果我们在脸色显现出来的时候发现了,就能避免恶化。肾有病的人,人中颜色暗浊、下颌颜色暗浊,如果再发展的话,还会向上发展到鼻和前额,甚至满面都暗浊,这个时候实际上就有生命危险了。

    除了清浊以外,在古代医书中还会经常看到“滞”的概念。滞,也属于相气的范畴,有时我们会把浊、滞一起说。滞是在暗浊的基础上深浅不均匀,浓淡相间。

    结石的人在脸上会出现抟聚的青黑色,也会出现这种滞色。滞的出现往往代表着人体内部有了有形可见的邪气。中药治疗这些病证效果是特别好的。中药里面有个药叫做金钱草。金钱草有很多种,其中四川有一种大叶金钱草比较好,每次用一二两,稍微煮几分钟,或者直接用开水冲泡,然后盖上盖焖几分钟。每天就喝大叶金钱草的水代替茶饮。它可以促进胆囊的收缩,促进泥沙样胆结石的排出。

    清主无病或轻病或燥证,浊主重病或湿证

    面色清明、爽朗的人,一般都是健康无病或者病情很轻。凡是面色清洁、有一种紧绷的感觉,可能是燥证的征象。浊的气色一旦出现,多数意味着病情比较严重。正如色诊谚语所说的“平人面色如灰尘者必病”、“气如烟雾者病欲缠身”。脸色污浊,则往往是湿证的征象。

    滞一般是气滞、血瘀、顽痰、结石等有形实邪的征象,也就是病邪凝聚有形的时候常出现“滞”象。我的一个病人,平时肝气内郁,经常爱生闷气,和同事们的关系也一直比较紧张,长期服用疏肝理气的中成药。一次药服完了,到医院开药。我发现他的面色与平时不同。平时只是肝脏色部发青,但是整体面色还基本正常;这次满面色青沉滞,而且胆腑色部显得尤其青滞暗晦。我催他立刻去做胆囊造影,结果证实有泥沙样胆结石。因为泥沙样胆结石手术效果不好,经过服用四川大叶金钱草排石,泥沙样结石逐渐排除而痊愈。

    中药治疗泥沙样胆结石效果很好。中药有种药叫做金钱草。金钱草有很多种,其中四川大叶金钱草比较好,每次用一二两,稍微煮几分钟,或者直接用开水冲泡,然后盖上盖焖上几分钟。每天就喝大叶金钱草的水代替茶饮。它可以促进胆囊的收缩,促进泥沙样胆结石的排出。

    从清转浊和从浊转清

    清浊是可以变化的,从清转浊有四种可能:一是原本健康的人得了重病;二是病由燥证转变为湿证;三是病证从腑入脏;四是病情由轻变重。

    从浊转清也有四种可能:一是病由湿证恢复健康;二是病由湿证转变为燥证;三是病证从脏出腑;四是病情由重变轻乃至痊愈。

    由滞转清,有三种可能:一是痰饮或瘀血逐渐消散,人体气机恢复通畅;二是结石排出或者消散;三是气血运行恢复通畅,疾病有减轻、痊愈的可能。

    “微”为虚证,“甚”为实证

    无论白、黄、赤、青、黑哪一种病色,只要颜色浅淡,就叫做“微”。判断微存在的唯一方法是自身三对照,也就是脸色比本人的手背肤色、脖子肤色浅淡。例如,面色淡白主血虚,面色淡黄主脾虚,面色淡红主虚热,面色淡青主肝虚,面色淡黑主肾虚,所有虚证的面色,都表现为浅淡的病色。

    比如一个人严重贫血了,她的脸色就会变淡。贫血有一个特别典型的表现,就是脸色由红黄隐隐、红光满面变成了白色,而且是一种淡白色,或淡黄色,这种颜色的变浅反映了血虚。当气虚的时候脸色也会变淡,任何一种虚证,脸色都会变淡,也就是说出现了“微”的气色。我们很少看到一个人病恹恹的,又红光满面;我们经常看到病恹恹的人面色有点儿苍白。

    无论哪一种病色,只要颜色深浓,就叫做“甚”。就是得病之后比得病之前,病色变深了、变浓了。怎样知道病人的脸色变深了呢?自身三对照时,脸色比本人手背肤色或脖子肤色深浓是唯一的方法。脸色变深变浓是由于病人的身体里的病邪比较盛。比如本来红黄隐隐,现在变成满脸通红,变成深红了,这肯定是有热,这时候病人肯定在发烧。满脸都变青了肯定是肝气不舒,满脸都黑了要不就是肾虚,要不就是有水饮,要不就是有严重的瘀血,一般来说都是实证,代表着邪气强盛。碰到这种脸色的时候就应该用祛邪的方法,调整内脏的生理功能,把邪气驱逐出体外去之后,人体内部阴阳自和,疾病就会痊愈。

    每个人的主色各有不同,面色改常、变浅变淡,才属于微;面色改常、变深变浓,才属于甚。当我们进行“自身三对照”时,面色比手背、颈部的肤色浅,就是面色变浅了,就叫做“微”;面色比手背、颈部的肤色深,就是面色变深了,就叫做“甚”。通过对照,就可以知道面色是不是改变了,没变就没病,变浅了就是微,变深了就是甚。不要把一个人的面色与周围的人比较,和别人比较没有诊断意义。

    我曾经治疗过一位病人,他找我看病的时候,跟我说自己就是渴,时时刻刻老想喝水。这样只是因为渴而找医生看病的人很少,而且这位病人是反反复复看了好几年,像这样的病人就更少了。他什么时候都拿着一只保温杯。通过观察,我发现他的气是“甚”气,他的面色是深浓的。我问他做过什么检查,吃过什么药,他回答说做过很多项检查,吃的都是补药,因为医生都认为他很虚。我说:“我观察你每次都只抿一小口,如果你喝多了,会怎么样?”病人回答说:“喝多了就会恶心、想吐。”这时候我就知道了,不是他身体里面缺水,而是水太多了。中医管这种情况叫“膀胱蓄水”,是膀胱里面有水饮的缘故。这个时候,人体里面的水不是正常的,是一种邪气,所以它不能滋润人体,反而妨碍水液的代谢,所以病人“渴不欲饮,水入即吐”。汉代名医张仲景曾专门针对这种状况制定过一首方剂叫五苓散。我给病人开了三剂五苓散,病人服后水饮消散,不再口渴,从此把杯子放下了。

    微和甚也会发生变化,这种变化能反映身体里邪正力量对比的变化。由甚转微,是疾病先属于邪气亢盛而正气未虚,后来转变为邪气逐渐损伤正气、正气渐衰,标志病情先实后虚。由微变甚则是先虚后实、因虚致实。

    “散”为新病或轻病,“抟”为久病或重病

    除了微和甚,气色还有散、抟之分,散和抟也是相气的重要内容。观察散抟可以判断病程远近,邪气是否凝聚,病情较轻还是较重。

    散是病色均匀分散于满面,满面病色均匀一致、疏离分散,就像马驹无拘无束、到处乱跑,又像篱笆开放疏离、无所阻隔,也就是病色均匀分散。清代医学家周学海说:“凡察面色,以初起如粟、如珠、如丝者为真。”就是形容病色初起,分散而尚未抟聚。我们前面说的满面病色,如满面白色、满面黄色、满面红色、满面青色、满面黑色,都属于“散”。

    抟是把东西使劲揉在一起、揉成一团。抟是病色显现在颜面某个或某些局部,聚集闭塞,成团成块,壅滞集中。可能是在色部,也可能不在色部。

    散主病近将解。凡是病色显现在满面,满面病色均匀一致、疏离分散的病人,不论白、黄、赤、青、黑哪一种病色,多数是新病或者轻病,而且病程较短、邪气较轻且分散于全身尚未聚集,如果并不夭浊的话,一般比较容易治疗。

    抟主病久逐渐聚积。凡是气色抟聚凝滞的病人,不论白、黄、红、青、黑哪一种病色,多数是久病或者重病,一般病程已经比较长久,邪气已经凝聚而难以消除,病情持续进展。即使病色本身并不严重,色病相应,一般也难以治疗。如果抟聚而且夭浊,多数主死。五色死证,多数已经抟聚。所以周学海说“不怕满面,而怕一线”。

    我在前面曾经提到过的“黑色出于庭,大如拇指,必不病而卒死”、“赤色出于颧,大如拇指,病虽小愈,必卒死”等病例,全部属于抟聚之色。赤色出于颧,往往是在颧骨附近出现了大小如拇指肚的抟聚的暗红色。这种情况可能在肺结核空洞的病人身上发生:肺结核空洞时好时坏,经过长时间治疗,往往会因为某一次肺结核空洞血管破裂大出血而死亡。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合并关闭不全的人,二尖瓣该开的时候开不全,该关的时候关不严,也会在两个颧骨出现暗红色,这种人往往会在第二次、第三次心力衰竭的时候突然死亡,这些病都要引起足够的重视。所以一旦发现自己周围的亲友,即使是你不认识的人,在他的脸上发现了有抟聚之色,这个颜色又不正的时候,一定要引起充分的重视,劝他立刻到正规的医院去进行检查,去进行治疗。特别是天庭和鼻子出现青黑的颜色时,一定要高度重视。

    随着病情的发生变化,病色的散或抟也会发生转变。散抟如果是骤然发生变化,那多数是病情恶化的征象。

    先抟后散,意味着病情已经好转,疾病即将痊愈。抟聚的病色消散,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

    1.满面病色的整体色彩逐渐由浓变淡。

    2.抟聚的色块中逐渐有浅淡颜色夹杂,随后浅淡气色逐渐扩散,最后取代抟聚的色块。

    3.抟聚的色块逐渐下行,在下行的过程中逐渐变淡最终消失,就像乌云逐渐散尽。

    病色先散后抟,意味着病势变深、病情转重。散色变为抟聚之色,主要有以下两种形式。

    1.病色由分散逐渐转变为抟聚,颜色由浅淡逐渐加深,范围也可能逐渐由大变小,变化逐渐进行,在较长时间内不知不觉逐渐变化,这标志病情逐渐进展、渐趋深重。

    2.病色在较短时间之内,颜色突然变深,病色范围也可能突然由大变小,这是病情急剧恶化的警示。

    如果病色抟聚不散,即使临床症状可能会暂时缓解或者暂时减轻,但是疾病并未好转,反而会很快复发或者恶化,发展到不可治疗的程度、最终病人死亡,这就是“病虽小愈,必卒死”。即使表面症状完全消失,看似“痊愈”,如果面色如煤烟、灰黑抟聚不开者,终究预后不良。

    精血充足为“泽”,精血耗竭为“夭”

    泽夭是很重要的相气纲领。泽是滋润、润泽,凡是气色滋润属于泽;夭是干枯、枯槁,凡是气色干枯属于夭。观察泽夭可以判断病人生死,治疗成败。与泽夭相近的燥湿则可以判断人体内部精血津液代谢正常还是发生了变化。

    “泽”标志体内的精血津液充足。我们每个人的生命活动都依赖于精血津液的滋养。女子从七岁开始,随着年龄的增长,脸色逐渐发生变化;从十四岁开始脸上日益滋润,十四岁到二十八岁是人生最好的阶段,是脸上最明亮、最润泽的时候;从三十五岁开始脸上开始发干,日益发黄、发暗,润泽的程度逐渐减弱,所以我们就要用保湿霜、保湿乳增加脸上的润泽程度,实际上它是人体内部精血津液不再充足的一个象征。所以我们经常会看到,很多美容品主打的都是补水,尤其是对于中国女性,中年女性都是补水再补水,好多年轻的女性为了减肥,到了饭馆吃菜叶,吃老玉米,只吃水果,不敢吃饭、吃肉,但是她们敢吃猪蹄,爱吃猪皮,因为她们知道猪皮美容,想让自己的脸色滋润一些,胶原蛋白更多一点儿。想办法使自己内部的精血津液充足,确实可以使自己的脸色到老了仍然是润泽的。精血津液充足了,颜面五官也会润泽。“泽”标志着一个人健康无病,即使有病,也比较轻,邪气不甚、正气未虚。所以对病人来说,脸色润泽,病就有生机,容易治疗,预后良好。

    “夭”有三个特点:一是颜面五官非常干,干到一点儿水分都没有了;二是颜色非常暗,一点儿光泽也没有,一点儿也不亮;三是病色完全暴露在皮肤的表面。夭色在过去中医的书上都是主死的。白色、夭色就像我们装修之后的墙面的颜色,白而干燥,或者像干枯的骨头一样;黄色就像黄土一样,或者像深秋干枯了的草一样,又干又暗,没有一点儿生机;红色就像一摊血放在那儿好多天了,暗红中透黑、黑中透青、青中透紫;黑色就像烧过了煤灰或者炭灰的颜色,发灰黑色,而且没有光泽,很干;青色就像是冬天的树叶青中透黑、干枯在树上。它们共同的特点都是非常干,非常暗,没有一点水分,没有一点儿光泽。所以又称作“恶”色。

    和恶色相对的是善色,我们看看好的颜色应该是什么样的:青就像孔雀的羽毛一样,明亮、润泽而又含蓄;赤就像是正要找地方打鸣的公鸡,或者正要找地方下蛋的母鸡的鸡冠子,颜色特别红,特别明亮,特别润泽;黄就像螃蟹肚子里的蟹黄,黄中透红、红中透黄;白就像是白天鹅的羽毛一样;黑就像是乌鸦的羽毛,黑亮黑亮的。得了病之后,如果出现了上面所说的善色,一般预后都比较好。

    为了说明善色、恶色的具体特征,《黄帝内经》用取类比象的方法,列举出许多自然界的事物作为模型,用以形容五色善恶。这些模型一直为后世所推崇。请大家看下表。

    五色善恶表

    五色

    常色

    善色

    恶色

    用薄纱包裹绀青

    绿色的羽毛

    枯死的草的颜色

    用薄纱包裹红色

    薄纱包裹鸡冠的颜色

    凝结的血块的颜色

    用薄纱包裹瓜蒌

    薄纱包裹蟹黄的颜色

    黄土的颜色

    用薄纱包裹白色

    鹅毛、猪油的颜色

    枯骨、盐的颜色

    用薄纱包裹黑色

    乌鸦羽毛的颜色

    地耳、炭的颜色

    特点

    含蓄、明亮、润泽

    明亮、润泽

    干枯、晦暗、暴露

    燥湿和泽夭意思相近,但是程度、意义不同。泽是润泽,润泽太过就是湿;夭是枯槁,干尚未枯就是燥。燥湿也反映人体内部精血津液代谢是否正常。燥是体内精血津液不足,湿是体内痰饮水湿停积。

    我们每一个人可能燥湿有所不同,但是基本属于泽的范畴,没有一个人属于夭,因为具有“夭色”的病人都在急救室或者重症监护室里在抢救呢!

    我们前面也说了,随着病情的变化,颜面的气色也在变化。只要及时、积极、正确地治疗,燥湿、泽夭也并非不能转变。

    1.将夭转燥渐泽,标志病情逐渐减轻

    病情危重的病人,脸色可能接近“夭”色。如果能够得到及时正确治疗,病情逐渐减轻或缓解,面色也会随之改变,色夭者颜面五官的气色可以由接近枯夭逐渐转变为干燥,再由干燥逐渐转变为润泽,这是精血津液逐渐恢复、病有生机的好兆头。

    2.先泽转燥渐夭,病情逐渐加重

    无论病情轻重,如果失治误治,病情加重或恶化,精血津液逐渐消耗,病色也会随着病情变化从润泽逐渐变化为干燥,再由干燥逐渐转变为枯夭,标志精血津液日益衰竭,病情日趋严重,甚至接近死亡。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