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中医美容小全书-平衡阴阳—要做平衡美人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第一节 人生有形,不离阴阳

    中国古代哲学经典巨著《易经》告诉我们,万事万物都离不开运动与平衡。阴阳平衡是女人生命活力的根本。阴阳平衡则人健康、美丽;阴阳失衡人就会患病、早衰,甚至死亡。所以维系阴阳平衡是女人健康和幸福的根本宗旨。

    人生有形,不离阴阳。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黄帝内经》

    阴阳源于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认为万物都有阴阳两个对立面,以阴阳来解释自然界的各种现象,例如天是阳,地是阴;日是阳,月是阴。阴阳的对立和统一,是万物发展的根源。凡是旺盛、萌动、强壮、外向、功能性的,均属阳;相反,凡是宁静、寒冷、抑制、内向、物质性的,均属阴。其实关于阴阳的观念,在原始社会后期就已经出现了。这一词语的出现,则最早见于《国语》。

    史书记载,在周幽王时,有一次发生地震,百姓恐慌不已。幽王向大臣询问地震的原因,大臣伯阳甫解释说,是因为天地之气失序,“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意思是说,地下的阳气伏在阴气的下面,被阴气所逼迫,想出出不来,两股力量争斗,所以发生地震。

    可见,当时阴阳的概念已经被用来解释自然现象。其实,阴阳的原始意义很朴素,所谓山之南、水之北为阳,山之北、水之南为阴,其根据就是日光的向背——面向太阳的一面为阳,背对太阳的一面为阴。

    阴阳学说亦应用于中医学上,用来解释人体生理现象及病理变化的规律。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内部充满着阴阳对立统一的关系,故《黄帝内经》有“人生有形,不离阴阳”。人体脏腑组织的阴阳属性,就大体部位来说,上部为阳,下部为阴;体表属阳,体内属阴。就其背腹四肢内外而言,则背属阳,腹属阴;四肢外侧为阳,四肢内侧为阴。就脏腑而言,五脏为阴,六腑为阳;就五脏而言,心肺居于上部属阳,肝脾肾位于下部属阴。

    由于阴阳二气的升降运动及其相互作用,推动着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推动着人的生命的进程。阴阳平衡就是阴阳双方的消长转化保持协调,既不过分也不偏差,呈现着一种协调的状态。

    阴阳状态的四大特点是:气血充足、精力充沛、五脏安康、容颜发光。阴阳平衡的具体表现为:生命活力强、生理功能高、心理承受能力强。具体就是能吃能睡,气色好,心情愉快,精神饱满;应急能力强,对不良情况适应能力好;耐受疲劳强,抵抗一般疾病能力好。

    阴阳平衡不是静止的,绝对的,二者是相对的、动态的。这种平衡需要呵护,一旦养生不慎,就很容易导致营养失衡而危害健康。

    明代杰出医学家汪机曾经说过:“阴阳之道,天地之常道。术数者,保生之大伦,故修养者必谨先之。”他认为我们想养生,要治病,达到良好的效果,就必须先从阴阳开始。

    中医美容小提示

    阴阳是一切事物的根本法则,事物的生成和毁灭都是来自于这个根本法则,所以要想治好病,就必须从根本问题——阴阳上求得解决。女性养生也是这个道理,必须从阴阳着手,通过各种方法维护人体的阴阳平衡。

    §§§第二节 阴阳失衡是致病根源

    阴阳平衡是生命活动的根本。阴阳要是平衡,人体就能够健康;如果阴阳失衡,就会患病,就会早衰,甚至死亡。所以养生的宗旨,最重要的就是维护生命的阴阳平衡。

    ——杨力

    在正常情况下,阴阳是互根、互补、互制的,说得通俗一点,正常人体的生命功能与物质之间是互补互制的,也就是说阳气与阴精是互根的,一旦出现一方不足或有余,人体的另一方就会来代偿弥补,目的在于纠正失衡,维持阳气与阴精的平衡。如果阴阳不能相辅相成,就会出现阴阳失调而产生种种健康问题。

    《黄帝内经·素问》:阳胜则阴病,阴胜则阳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它的意思是人体内若阳气偏旺,阴气就必然受损;相反阴气为主,阳气则受抑制。阳气旺盛会产生热症,阴气至极会产生寒症。寒到极点会生内热,热到极点也会生内寒,即寒症。

    阳盛阴虚:身体机能过度活跃,精神亢进,内热,损耗体内液体,症状是发热、口渴、大便燥结、头痛、失眠、烦躁不安等。

    阳虚阴盛:身体机能衰退,活动力减弱,内寒,症状是疲乏无力、畏寒肢冷、自汗、小便清长、大便稀溏等。

    阴阳轻度失衡可导致长期亚健康状态,阴阳中度失衡会导致疾病和早衰,阴阳重度失衡可导致重病,阴阳离决则生命中止,即死亡。

    建国初年的任弼时就是因阴虚阳亢而去世。任弼时患有严重的高血压病,脑血管有明显硬化之症,心脏初期机能障碍,肝脏肥大等。1950年10月25日早7时,任弼时突发中风现象,右半身瘫痪,失语,大汗,病情严重。10月27日去世,享年46岁。任弼时之死,与劳累过度有关,由于过度的操劳和费神,使其阴阳失衡,而导致疾病的发生,突发脑中风而死。

    中医美容小提示

    亚健康虽然是轻度阴阳失衡,但如果发展下去,长期重度亚健康也可发展为中度阴阳失衡,所以对于现代女性来说要重视对亚健康的调理。例如,保证充足睡眠,调整心态、减慢节奏、避免紧张等。

    §§§第三节 “上火”意味着身体阴阳失衡

    上火乃身体营养失衡。

    ——朱丹溪

    人体里本身是有火的,如果没有火那么生命也就停止了,也就是所谓的生命之火。当然火也应该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比如体温应该在37℃左右,如果火过亢人就会不舒服,会出现很多红、肿、热、痛、烦等具体表现。从某种意义上说,有火则生、无火则死。从正常意义上来说,火在一定的范围内是必需的,超过正常范围就是邪火。不正常的火又分为虚火和实火,正常人体阴阳是平衡的,然而阴是正常的但是阳过亢,这样就显示为实火。另一种情况阳是正常的阴偏少,显得阳过亢,这样就显示为虚火。

    上火中的“上”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表现的部位,再就是表示的一个动词,也就是产生火了。一般人认为上火的具体表现一般在头面部居多,比如咽喉干痛、两眼红赤、鼻腔热烘、口干舌痛以及烂嘴角、流鼻血、牙痛等等,实际上中医认为人体各部位是有联系的,身体各个部位都应该有不同程度的表现。

    中医把头昏、咽喉肿痛等偏上部位的火热症状叫“上焦火”,把烦热口渴、胃脘痛等中间部位的叫“中焦火”,把便秘、尿赤等偏下部位的叫“下焦火”。又按脏腑开窍,把目赤肿痛称“肝火”,鼻扇气喘称“肺火”,口舌生疮称“心火”等等。

    邪火大部分还是由内而生的,外界原因可以是一种诱因。外感火热最常见的就是中暑,通常都是在温度过高、缺水、闷热的环境下待的时间过长,体温也会升高。这就是一种典型的外感火热症。但一般来说内生的火热情况比外感火热多。现代人压力变大、经常熬夜、吃辛辣食物等,内生火的因素比以前要大得多。可见邪火还是由身体的阴阳失调引起的。

    中医认为:人体生长在大自然中,需要阴阳平衡、虚实平衡,而人体的“阴阳”互为根本,“虚实”互为表里。当人体阴虚阳盛时,往往表现为潮热、盗汗、脸色苍白、疲倦心烦,或热盛伤津而见舌红、口燥等“上火”的症状。此时就需要重新调理好人体的阴阳平衡,滋阴降火,让身体恢复正常。

    很多人认为上火是小毛病,吃点药或者自我调节一下就可以了。实际上,有的情况不太严重,通过自我调节可以让身体状况恢复正常,但是对于一些特殊人群来说,比如老年人或者有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的人,还是应该引起注意的。

    治疗“上火”要注意两点:

    一是选用中药,而不盲目用西药。因前者是调理全身以治本,后者却只能针对症状治其标。

    二是遵照中医理论辨证施治。如治“中焦火”宜用清胃散等,治“心火”用导赤散等,治“实火”用三黄片、牛黄解毒片等药,最好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若见“火”就用三黄片之类,有时并不奏效,反而误事。

    在生活中则要注意劳逸结合,饮食上要注意多吃含维生素的蔬菜、水果,多喝水少喝酸甜饮料,少吃辛辣煎炸食品,少抽烟喝酒。

    此外,上火和心理状态也密不可分,保持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其实是人们最好的灭火剂。

    中医美容小提示

    冬季吃些冷饮来消“火”,不但效果较快,而且也是一番别致的享受。当然,冬天吃冷饮也要因人而异,尤其是胃肠功能欠佳的女性需慎食。同时,冷食只能起到带走体内一部分热量的作用,治标不治本,所以,不妨再吃些性冷的食物,如萝卜、莲子、松花蛋等。

    §§§第四节 亚健康是轻度阴阳失衡

    亚健康发展下去就是疾病,但是亚健康的特点是具有逆转性,也就是说亚健康经过正确的养生保健的干预可以恢复为健康。

    ——杨力

    杨力教授认为亚健康尚属于轻度阴阳失衡,是健康与疾病之间的过渡阶段,又叫第三状态,也称“灰色健康”。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记忆力减退,经常感觉疲劳和头晕,免疫力低下,心理承受能力下降等。

    王小姐在一家合资企业工作,27岁的她已经坐到了部门经理的位子上,无论是地位还是收入都让很多同龄人羡慕,可是她最近常常觉得乏力,去医院检查也没有查出什么,但就是打不起精神,任何有趣的事情都吸引不了她,工作时的注意力很难集中起来。

    实际上,王小姐正处于亚健康状态,亚健康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饮食不当、精神刺激、体力或脑力透支、睡眠不足、环境污染等。

    亚健康发展下去就是疾病,但是亚健康的特点是具有逆转性,也就是说亚健康经过正确的养生保健的干预可以恢复健康。有效方法如下:

    第一,补钙可安神。

    饮用牛奶、酸奶等乳制品,食用鱼干、骨头汤等富含钙质的食品,可以避免发怒,防止攻击性行为的发生,起到镇静作用。

    第二,应酬过后多调理。

    常在外应酬就餐者获得的维生素和矿物质不足,平时应食用蔬菜、水果、豆制品、海带、紫菜等食品。

    第三,碱性食物可抗疲劳。

    大量的体力劳动后,人体内新陈代谢的东西蓄积过多,造成体液偏酸性,让人有疲劳感。为了维持体液的酸碱平衡,可食用以水果为主的碱性食物,如西瓜、桃、李、杏、荔枝、哈密瓜、樱桃和草莓等。

    第四,晒太阳可提神。

    日光照射可以使人情绪高涨,愿意从事富有挑战性的活动。上午光照半小时对经常精神萎靡、有抑郁倾向者效果尤其明显。

    第五,午后打盹事半功倍。

    午睡半小时左右可以保证午后的工作效率。睡时最好能平躺在床上或沙发上,将身体伸展开来,不要趴在桌上睡,这样会使空气受限,颈项和腰部的肌肉紧张,醒后很不舒服,易发生慢性颈肩病。

    第六,学会主动休息。

    列宁曾经说过:“不会休息就不会工作。”休息是一种对健康的保养,就像汽车一样,若是风里来雨里去,不注意维护、保养,新车便会变为旧车,行程中随时会出现“抛锚”。因为工作和休息常有人为的调节控制因素,因此,必须学会主动休息。

    第七,要做到心理平衡。

    应该保持心情开朗。民间谚语说得好:“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生气催人老,笑笑变年少”。要做到心理平衡,应该多想一些高兴的事,不要在过去“想不开”的思想圈子里打转转,应学会从另一个角度看问题,这样你会豁然开朗。

    另外,每天抽出一段时间静坐放松,一年或一月抽出几天时间到远离城市的森林里去,在大自然里调节神经,这都有利于消除亚健康状态。

    中医美容小提示

    有规律的生活是摆脱亚健康的一个重要方面,那么,具体来讲什么才是有规律的生活呢?

    1.每天起床和入睡的时间应该有规律,成年人保证每天7~8小时的睡眠。

    2.工作、学习、劳动的时间有规律,不开夜车,不过劳。

    3.一日三餐有规律,定时定量,不偏食,不多食,讲究饮食卫生。

    4.不强求午睡,有条件的中午可平卧休息,减轻心脏负担。

    5.每天应尽量定时排便,保持腹中舒适。

    6.早晨和晚间应适度参加力所能及的体育健身活动。

    7.每天有放松、娱乐、阅读和交谈的时间。

    8.保持情绪的相对稳定和乐观向上。

    9.安排好休闲时间。

    10.夫妻间保持适度的性生活,不纵欲,不禁欲。

    §§§第五节 女性阳虚调养谨记“五纲要”

    阳虚质女性的养生原则是祛阳法寒,温补脾肾,因为阳虚者关键在补阳。五脏之中,肾为一身的阳气之根,脾为阳气生化之源,故当着重补之。

    ——杨力

    在寒冷的气候环境中,有的人衣着单薄,却精神抖擞,精力旺盛,甚至年过花甲还到江河冬泳,也有的人年纪轻轻就特别怕冷,刚一入冬,就全身捂得严严实实,却还手脚冰凉,甚至缩手缩脚,冷得发抖。

    特别怕冷的人,尤其是女性和中老年人,免疫与抗病能力下降,极容易患感冒,并往往出现头部发沉、肩臂酸痛、全身乏力以及头晕目眩等症状。

    中医学认为“阴虚则外寒”,也就是说,人体阳气衰微,气血不足,不能温煦肌肉以抵抗外来寒邪侵袭,人就特别容易怕冷。由此可知,特别怕冷的人多属于阳虚质的人。

    阳虚质的人多见于形体白胖的女性,主要表现为面色淡白无华、口淡不渴、怕寒喜暖、四肢倦怠、小便清长、大便时稀、常自汗出、脉沉乏力、舌淡胖。其人患病则易从寒化、可见畏寒蜷卧、四肢厥冷、或腹中绵绵作痛、喜温喜按;或身面浮肿、小便不利;或腰脊冷痛、下利清谷;或阳痿滑精、宫寒不孕;或胸背彻痛、咳喘心悸;或夜尿频多、小便失禁等。

    阳虚质女性的养生原则是补阳祛寒,温补脾肾,因为阳虚者关键在补阳。五脏之中,肾为一身的阳气之根,脾为阳气生化之源,故当着重补之。

    具体养生方法如下:

    1.精神调养

    《黄帝内经》中说“肝气虚则恐”,意思是肝脏功能差的人,容易恐惧,又指出“心气虚则悲”,这是说心脏功能低下者精神上易出现悲哀的情绪。中医认为,阳虚是气虚的进一步发展,故而阳气不足者常表现出情绪不佳,易于悲哀,故必须加强精神调养,要善于调节自己的情感,去忧悲、防惊恐和喜怒、消除不良情绪的影响。

    2.环境调摄

    此种体质多形寒肢冷,喜暖怕凉,耐春夏不耐秋冬,故阳虚体质者尤应重环境调摄,提高人体抵抗力。有人指出,若在夏季进行20~30次日光浴,每次15~20分钟所得的紫外线将能使用一年。对于年老及体弱的女性,夏季不要在外露宿,不要让电扇直吹,亦不要在树阴下停留过久。

    3.加强体育锻炼

    因为“动则生阳”,春夏秋冬,每天进行1~2次体育锻炼,具体项目因体力而定。

    4.饮食调养

    多食有壮阳作用的食品,如羊肉、狗肉、鹿肉、鸡肉,根据“春夏养阳”的法则,夏日三伏,每伏可食羊肉附子汤一次,配合天地阳旺之时,以壮人体之阳。

    5.药物治疗

    偏心阳虚者,宜用桂枝加附子汤;偏脾阳虚者,选理中汤;偏肾阳虚者,宜服金匾肾气丸。

    中医美容小提示

    阳虚质的女性应忌吃或少吃鸭肉、兔肉、甜瓜、鸭血、鸭蛋、阿胶、牛奶、酸奶、甲鱼、螃蟹、田螺、螺蛳、蚌肉、柿子、柿饼、柚子、香蕉、无花果、西瓜、青苦瓜、地瓜、菜瓜、生藕、生萝卜、丝瓜、冬瓜、紫菜、地耳、金针菇、草菇、落葵、莼菜、发菜、罗汉果、荸荠、薄荷、金银花、菊花、槐花等。

    §§§第六节 女性阴虚调养坚持“五步走”

    阴精为人身之本,阴虚为百病之因与果。

    ——章真如

    已上班两年的小莲自幼体弱多病,高中学习紧张、功课繁忙时,便有耳鸣、失眠等症。至今仍如此,晚上睡眠多梦,白天精神不振,常常头疼头昏,呼吸道疾病时有发生,并且爱出汗,稍加运动就大汗淋漓。

    小莲的这种症状其实就是阴虚引起的。

    阴虚质的女性形体消瘦、面色潮红、口燥咽干、心中时烦、手足心热、少眠、便干、尿黄、不耐春夏、多喜冷饮、脉细数、舌红少苔。若患病则上述诸症更加明显,或伴有干咳少痰、潮热盗汗(肺阴虚);或心悸健忘、失眠多梦(心阴虚);或腰酸背痛、眩晕耳鸣、月经量少;或胁痛、视物昏花。

    著名中医专家章真如认为“阴精为百病之因与果”,阴虚导致的疾病,在临床中屡见不鲜,如高血压、冠心病、慢性肝病、慢性胃病、糖尿病等。

    他认为阴虚质的女性的养生原则是补阴清热,滋养肝肾。五脏之中,肝藏血,肾藏精,同居下焦,所以,以滋养肝肾二脏为要。

    具体养生方法如下:

    1.精神调养

    此体质之人性情较急躁,常常心烦易怒,这是阴虚火旺,火扰神明之故,故应遵循《黄帝内经》中“恬淡虚无”、“精神内守”之养神大法。平常在工作中,对非原则性问题,少与人争,以减少激怒,要少参加争胜负的文娱活动。

    2.环境调摄

    此种人形多瘦小,而瘦人多火,常手足心热,口咽干燥,畏热喜凉,冬寒易过,夏热难受,故在炎热的夏季应注意避暑。

    3.饮食调养

    应保阴潜阳,宜清淡,远肥腻厚味、燥烈之品;可多吃些芝麻、糯米、蜂蜜、乳品、甘蔗、鱼类等清淡食物,对于葱、姜、蒜、韭、椒等辛味之品则应少吃。

    4.节制性欲

    因为精属阴,阴虚者应当护阴,而性生活太过会伤精,要节制性生活。

    5.药物治疗

    肺阴虚者,宜服百合固金汤;心阴虚者,宜服天王补心丸;肾阴虚者宜服六味地黄丸;肝阴虚者,宜服一贯煎;其他滋阴生津中药女贞子、山茱萸、旱莲子亦可选用。

    中医美容小提示

    凡阴虚体质的女性还应忌吃或少吃狗肉、羊肉、雀肉、海马、海龙、獐肉、锅巴、炒花生、炒黄豆、炒瓜子、爆米花、荔枝、龙眼肉、佛手柑、杨梅、大蒜、韭菜、芥菜、辣椒、生姜、砂仁、荜拨、草豆蔻、花椒、白豆蔻、大茴香、小茴香、丁香、薄荷、白酒、香烟、红参、肉苁蓉、锁阳等。

    中医美容箴言

    ◎《黄帝内经》中认为:“人生有形,不离阴阳。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明代杰出医学家汪机说:“阴阳之道,天地之常道。术数者,保生之大伦,故修养者必谨先之。”他认为我们想养生,要治病,达到良好的效果,就必须先从阴阳开始。

    ◎杨力说:“阴阳平衡是生命活动的根本。阴阳要是平衡,人体就能够健康;如果阴阳失衡,就会患病,就会早衰,甚至死亡。所以养生的宗旨,最重要的就是维护生命的阴阳平衡。”

    ◎《黄帝内经·素问》中说:“阳胜则阴病,阴胜则阳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它的意思是人体内若阳气偏旺,阴气就必然受损;相反阴气为主,阳气则受抑制。阳气旺盛会产生热症,阴气至极会产生寒症。寒到极点会生内热,热到极点也会生内寒,即寒症。

    ◎朱丹溪说:“上火乃身体营养失衡。”

    ◎杨力说:“亚健康发展下去就是疾病,但是亚健康的特点是具有逆转性,也就是说亚健康经过正确的养生保健的干预可以恢复为健康。”

    ◎杨力说:“阳虚质女性的养生原则是祛阳法寒,温补脾肾,因为阳虚者关键在补阳。五脏之中,肾为一身的阳气之根,脾为阳气生化之源,故当着重补之。”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