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学知识大课堂:西欧现代文学大作-爱尔兰现代文学精品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巴巴拉少校

    《巴巴拉少校》是爱尔兰作家萧伯纳的作品,集中表现了萧伯纳的思想矛盾。

    剧本描写的是爱尔兰上层社会的故事大资本家、大军火商安德谢夫的女儿巴巴拉参加了宗教慈善事业,在救世军里担任了少校的职位。她为了拯救人类的肉体,在大街上向穷人施舍,不使他们挨饿受冻。她更要拯救人们的灵魂,决心拯救他的父亲安德谢夫。她要他放弃军火制造,参加救世军弃邪归正。她满以为救世军的事业无比高尚,甚至不愿接受父亲给救世军的捐款。后来。她发现救世军原来是她父亲一类的资本家出钱兴办的,她的幻想破灭了。巴巴拉的未婚夫是一个希腊文教授,原来他也反对安德谢夫,后来他和巴巴拉一样向安德谢夫投降,一并且继承了他的事业。

    剧本成功地塑造了安德谢夫这个形象。安德谢夫一家世世代代经营军火,靠战争发了财。安德谢夫毫不掩饰他的生财之道,恬不知耻地公开声称自己没有道德标准。只要谁出钱公道,军火就卖给谁,他的武器杀人越多,就越对他有利。他把自己的军火事业说成是百万富翁的宗教,扬言社会离不开他,宗教、议会、法律都是为他服务的。巴巴拉称呼他是“混世魔王”,指出从穷人吃的面包到社会上的一切,无一不是在安德谢夫一类资本家的控制之下,人们无法摆脱他们的势力而生活。萧伯纳赤裸裸地撕掉英国民主制度的假面具。把英国内阁说成是由一群为安德谢夫等人所豢养的有杀人勇气的混蛋所组成。在艺术手法上,萧伯纳通过安德谢夫的自我标榜揭示了垄断资本家的本质。安德谢夫把自己的力量吹得越强大,萧伯纳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揭露和批判也就越深刻。

    萧伯纳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是犀利的、辛辣的,但是,由于他在政治上是个改良主义者,他在剧本中提出了“百万富翁的社会主义这个反动口号”,他认为“社会主义”会给百万富翁带来最大的利益,也只有依靠百万富翁才能建设社会主义。巴巴拉和她的未婚夫开始想拯救安德谢夫的灵魂,结果向安德谢夫妥协了。在剧本中,工人阶级是作为社会中的消极力量出现的,只要谁给他们好处,他们就受谁支配。安德谢夫军火工厂里的工人待遇优裕,他们满足于现状,根本不想改变社会制度。在萧伯纳看来,安德谢夫是体现了生命力的“超人”,他和理想主义者巴巴拉形成鲜明对照。解决社会问题的办法是靠象安德谢夫这样的百万富翁和象巴巴拉跟她的未婚夫这样的知识分子的合作,“由百万富翁出钱,知识分子进行管理。”这反映了萧伯纳的改良主义思想。

    伤心之家

    《伤心之家》是爱尔兰作家萧伯纳的作品。这部剧本开始写于1913年,完成于1916年。剧本是按照俄国剧作家契诃夫的风格写成的,副标题是《一部用俄国风格写成的英国主题的狂想曲》。

    故事从老船长肖特菲的家里开始。剧本描写老船长肖特菲家里来了一群悠闲的知识分子,他们对英国社会不满,但是又没有勇气面对现实。他们攻击社会,诅咒自己。他们玩世不恭,丈夫欺骗妻子,妻子欺骗丈夫。他们对一切失去信念,希望生活快快结束,想在毁灭中找寻出路。老船长肖特菲把他的家安排得象一条船的模样,但是这条船已经失去当年乘风破浪的雄姿。老船长说这条船的“船长喝醉了,船触礁了,船上腐烂的木板被折得粉碎,生锈的钢板也撞裂了,船员们也淹死了,样子就象被捕鼠机夹住的耗子一样”。这正是大英帝国没落的写照。一个女青年艾黎来到老船长家里,她原来天真无邪,为了替父亲报恩,准备牺牲自己,嫁给一个年龄比她大一倍多的资本家。但是在肖特菲家里,她发现这个资本家原来是一个造成她父亲破产的卑鄙无耻的市侩。她看到肖特菲家里的一群人都是在互相欺骗,自欺欺人,她悲愤地喊出这是“伤心之家”。在这种普遍的失望情绪下,这个伤心之家的成员在敌机前来轰炸时,打开了所有的电灯,给敌机指示目标。但是最后被炸死的,却是那个卑鄙无耻的市侩和一个到伤心之家来行窃的小偷,这两个很想活下去的人反倒被炸死了。

    这个剧本反映了资本主义面临危机的形势。

    尤利西斯

    《尤利西斯》是爱尔兰小说家乔伊斯的作品。《尤利西斯》乔伊斯是小说创作的主要成就,被誉为意识流小说经典。作品标志着意识流真正成为小说的唯一描写对象和基本创作方法。小说早在1906年即已开始构思。具体写作从1914年起,花了7年时间完成。小说出版后在英、美各国长期被列为禁书,直到1933年底,经法庭判决方才解禁。

    《尤利西斯》以爱尔兰首府都柏林市民一天的生活为艺术焦点,透视现代人的心灵活动。这一天是1904年6月16日,乔伊斯与娜拉第一次幽会的日子。但对他人而言,这不过是历史上极普通的一天。作品情节淡化,主要纪录斯蒂芬·代达罗斯、利奥波德·布卢姆和妻子莫莉3个人物的日常琐事和内心生活。斯蒂芬思想敏锐,富于艺术家气质。他总是在对一切进行思考,又总是找不到出路,渴望寻求心灵的指导和依靠。布卢姆是一个广告经理,多年前幼子夭折,后来妻子红杏出墙,他深感痛苦。作为犹太人,他始终有一种流落异乡的失落感,渴望家庭的亲情和温暖。莫莉是一个生命力旺盛的女人,由于丈夫性无能,常与情人幽会,渴望全身心的爱。

    全书共3部。第一部3章,以斯蒂芬为中心,写母亲过世、生父好酒贪杯,他因绝望而离家出走,在布卢姆那里找到了一种心灵上的父子的感觉。第二部12章,以布卢姆为中心,展现他自上午8时至子夜后两点的活动。他起床后做好早餐,送到妻子床头。莫莉是个歌手,小有名气。她的代理人兼情人安排她最近到外地演出,下午要上她家来。布卢姆整天为妻子与情人幽会这件事烦恼。他10点钟出门,先去邮局取回他的情人的情书,然后乘马车参加迪格纳穆的葬礼,中午到报馆向主编汇报广告预案,下午接着在城里奔波,先后去了图书馆、奥蒙德饭店、基尔南酒店和海滩。晚上10点,到医院看望难产的麦娜·普里福伊夫人。斯蒂芬和医学院的学生在食堂高谈阔论,喝得酩酊大醉,又请大家去伯克酒店继续喝酒。布卢姆不放心,便一起跟去。夜半12点,斯蒂芬在妓院被英国士兵打倒在地。布卢姆产生错觉,把他当作自己夭折了的儿子鲁迪,从地上扶他起来,找到了一种温暖亲情的感觉。第3部3章,写布卢姆带斯蒂芬到一家通宵酒店喝咖啡,然后带他回家。斯蒂芬酒醒,两个人在客厅促膝而谈。布卢姆留斯蒂芬过夜。斯蒂芬感激然而辞去。布卢姆回卧室,上床后思绪万千。凌晨两点多,莫莉似醒非醒,在梦幻中找到了一种全身心的爱的感觉。小说在她的朦陇意识中结束。

    小说有意与荷马史诗建立对照性关系。书名取自奥德修斯的拉丁名,人物、情节与结构都与《奥德修记》形成对照。史诗原本也分三部分,写忒勒马科斯外出寻父,奥德修斯返乡途中10年历险,父子联手除掉无赖全家团聚。只是到了乔伊斯笔下,斯蒂芬失去母亲又对父亲绝望弃家出走,形同被流放。布卢姆平庸凡俗,无所作为,谈不上英雄气概。莫莉水性杨花,得过且过,随遇而安。有阐释者认为,这里的作用在于使现代资产阶级的“反英雄”与古代英雄在对照之下显得更加卑微渺小。然而在乔伊斯看来,两者之间或许并不存在实质性差别。《尤利西斯》是《奥德修记》的现代翻版。所谓英雄主义,古往今来,其实只不过是花样不同的各色谎言。

    《尤利西斯》以日常生活的平凡琐事为意识流主题,其间找不到可歌可泣的英雄业绩。“没有任何重大的事件,没有任何重要的人物,没有任何重要的思想。”乔伊斯的现代性,或许恰恰体现在这里。早在20世纪初年,他已经通过自己的意识流小说实践证明,只有日常生活才是艺术创造的真正领域。只有意识流描写才能找到生活的真实。

    《尤利西斯》运用了成熟完善的意识流技法。意识流即“未经审查的、未经理性控制的,或未经逻辑编排的”先于理性层次的心理活动,是自由联想的真实纪录。乔伊斯大力发展了这一技法,从而对人无时不在流变的内在自我做出了深入探索。他用第一人称把人物纷繁凌乱的思绪感受直接展现出来。读者所看到的,往往是回忆、印象、感觉,思绪经过自由联想汇聚为一股飘忽不定、变幻莫测,如行云流水般的意识流,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当然,意识流并不意味着漫无边际地想,事实上,乔伊斯的创作章法严谨,意图明确。《尤利西斯》仅第15章就修改了8遍才定稿。

    上述特点,在乔伊斯本人认为最具吸引力的全书最后一章,写莫莉似睡非睡状态下的意识流时有集中表现。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