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与意图:《红楼梦》对话研究-3本书研究的范畴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小说《红楼梦》的对话表达,其层面是广阔的。

    曹雪芹使对话不仅仅在刻画人物时起作用,他同时通过对话完成叙述,完成说明,完成描写,完成创作;并用来反映当时的社会现象:如求官、世袭、科举、才女、女子无才便是德、佛道僧尼的观念;反映朝贺、祭祀、婚礼、丧礼、节令等典制礼俗;甚至表现当时文学面貌、文娱风尚、诗词小令的风气、对戏剧喜好等。其对话的层面如下:

    (1) 每一组对话有它的作用;

    (2) 对话前后有一定的语境配合:

    (3) 每个人物发挥其对话力量;

    (4) 从对话达到行为的效果;

    (5) 从对话发展小说情节:

    (6) 对话反映人物性格、人物形象;

    (7) 对话衡量人物之间的关系;

    (8) 对话表现作者的才艺、知识、人生观。

    本书针对对话的作用和现象,深入地用横切面剖析,同时运用语境学、语用学、意图论、对话作用分析,在一定的程度上解释《红楼梦》对话的种种现象。

    语境学方面包括从对话看语言学的语境,看逻辑学的语境,语用学的语境和语义学的语境。

    语用学方面主要通过奥斯丁(Austin, John Langshaw,1911—1960)学派的言语行为论,看言语行为在《红楼梦》发挥很大的力量,尤其是对话,不但是贾母,王熙凤等主子人物,丫头如袭人、鸳鸯、平儿,甚至小红、芳官等,其言语都是力量,对话就是行为的效用;此外通过格赖斯(Grice, H。 Paul, 1913—1988)的会话合作原则看人物对话,在合乎对话原则时的人际关系、交际效果;并指出无论是言语行为论或会话合作原则,在反面的效果底下,更造成小说情节的波动和高潮。

    意图论方面,通过人物心理的意图的产生和实行的过程,从心理到哲学到文学,一层层用《红楼梦》人物对话分析。通过意图“Intention”和意图性“Intentionality”的概念,论人物意图带动小说情节,论人物意图形成对话,论对话呈现意图的心理状态,论人物意图和欲望的关系,意图中的“为什么”因素,以及个人意图为中心的小说事件,指出人物的个人意图开始故事,个人意图为中心的事件,并从对话反过来微观人物意图。

    对话作用方面,主要通过巴赫金(Bakhtin, Mikhail M。,1895—1975)的对话理论,福柯(Foucault, Michel, 1926—1984)的作者论,布斯(Booth, Wayne C。,1921—2005)的叙述论点,指出作者与读者对话,对话能代替作者完成叙述,使人物与作者作用平等,反映作者的审美观,并且人物对话完成小说结构,而人物与事件不能分开,不但如此,还交错一起。同时通过对话作用强调作者与读者的关系,叙述者与读者的关系,人物与读者的关系,因此就形成了一个大型的对话。注释

    [1] 痖弦等:《红楼梦研究的未来方向》,胡文彬、周雷编:《红学世界》(北京:北京出版社,1984),23—25页。台湾和海外有关研究《红楼梦》的重要人物都出席了这个座谈会,有周策纵、潘重规、李田意、宋淇、夏志清、赵冈、浦安迪、高阳、白先勇、余英时,由痖弦当主席。

    [2] 痖弦等:《红楼梦研究的未来方向》,胡文彬、周雷编:《红学世界》,17—30页。

    [3] 痖弦等:《红楼梦研究的未来方向》,胡文彬、周雷编:《红学世界》,45—49页。

    [4] 冯其庸:《红学的展望》,张锦池、邹进先编:《中外学者论红楼——哈尔滨国际红楼梦研究会论文选》(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1989),791—798页。

    [5] 郭豫适:《应当重视红学史的研究工作》,《中国古代小说论集》(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170页。

    [6] 胡文彬:《红学世界面面观》,郭豫适编:《红楼梦研究文选》(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801—802页。

    [7] 胡文彬:《当代红学研究刍议》,张锦池、邹进先编:《中外学者论红楼——哈尔滨国际红楼梦研究会论文选》,818—832页。

    [8] 杜景华:《坚持学术宗旨,进一步办好刊物》,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学刊编辑委员会编:《红楼梦学刊》(北京:文化艺术出版杜,1992),329页。

    [9] 林以亮:《新红学研究的定位》,《明报月刊》(1993年2月),90页。

    [10] 赵景语:《说不尽的红楼梦——兼谈红楼梦的研究方向与方法》,《红楼》1993年第3期,9—12页。

    [11] 见胡适:《影印乾隆甲戌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的缘起》,(清)曹雪芹:《脂砚斋甲戌抄阅再评石头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序言。

    [12] 冯其庸主编:《影印〈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己卯本序》,(清)曹雪芹:《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1页。

    [13] 冯其庸主编:《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汇校》(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1页。

    [14] 王毓林:《论石头记己卯本和庚辰本》(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7),9页。

    [15]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庚辰四阅评过(北京:文学古籍刊行社编部,1955),第十三、十四回眉批。

    [16] 冯其庸:《论以庚辰本》(上海:文艺出版社,1978),84—91页。

    [17] 王毓林:《论石头记己卯本和庚辰本》,1页。

    [18] 冯其庸主编:《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汇校》,1页。

    [19] 曹雪芹著:《戚蓼生序本石头记》(北京:文学古籍刊行社,1988年二版)。

    [20] 陈庆浩:《新编石头记脂砚斋评语辑校(增订本)》(北京:友谊出版社,1987),20—22页。

    [21] 陈庆浩:《新编石头记脂砚斋评语辑校(增订本)》,23—24页。

    [22] 陈庆浩:《新编石头记脂砚斋评语辑校(增订本)》,30—31页。

    [23] 冯其庸、李希凡主编:《红楼梦大辞典》(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927页。

    [24] 中国艺术研究红楼梦研究所、苏联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列宁格勒分所编定:《苏联列宁格勒藏钞本石头记》(北京:中华书局出版,1986),2页,《序》。

    [25] 中国艺术研究红楼梦研究所、苏联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列宁格勒分所编定:《苏联列宁格勒藏钞本石头记》,4页。

    [26] 陈庆浩:《列宁本石头记初探》,胡文彬、周雷编:《红学世界》(北京:北京出版社,1984),429—431页。

    [27] 韩进廉:《八十回后的补续和前四十回的增删》,《红学史稿》(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89),91页。

    [28] 周汝昌:《影印蒙古王府本石头记序言》,《蒙古王府本石头记》(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8),11—15页。

    [29] 冯其庸、李希凡主编:《红楼梦大辞典》,932页。

    [30] 程伟元:《原序》,曹雪芹、高鹗著:《红楼梦(亚东图书馆原版足本)》(海口:三环出版社,1990),4页。

    [31] 高鹗:《原序》,曹雪芹、高鹗著:《红楼梦(亚东图书馆原版足本)》(海口:三环出版社,1990),1页。

    [32] 俞平伯:《辨原本回目只有八十》,《红楼梦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9—10页。

    [33] 冯其庸、李希凡主编:《红楼梦大辞典》,933页。

    [34] 高鹗:《引言》,曹雪芹、高鹗著:《红楼梦(亚东图书馆原版足本)》(海口:三环出版社,1990),2—3页。

    [35] 胡适:《重印乾隆壬子(1792)本红楼梦序》,曹雪芹、高鹗著:《红楼梦(亚东图书馆原版足本)》(海口:三环出版社,1990),1—4页。

    [36] 冯其雕、李希凡主编:《红楼梦大辞典》,924—932页。

    [37] 冯其庸、李希凡主编:《红楼梦大辞典》,932—950页,王希廉道光壬辰年评《双清仙馆评本》。

    [38] 冯其庸、李希凡主编:《红楼梦大辞典》,955,933页。

    [39] 俞平伯:《辨原本回目只有八十》,《红楼梦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9—10页。

    [40] 俞平伯:《高鹗续书底依据》,《红楼梦辨》,16页。

    [41] 周汝昌:《从脂评认识曹雪芹》,《红楼梦新证》(香港:北斗书屋出版社,1964),583页。

    [42]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香港:新艺出版社,1985),245页。

    [43] 胡适:《红楼梦考证(改定稿)》,《胡适红楼梦研究论述全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116页。

    [44] 胡适:《红楼梦考证(改定稿)》,116—117页。

    [45] 胡适:《红楼梦考证(改定稿)》,117页。

    [46] 韩进廉:《八十回后的补续和前四十回的增删》,《红学史稿》,96页。

    [47] 冯其庸、李希凡主编:《红楼梦大辞典》,924页。

    [48] 周汝昌:《影印蒙古王府本石头记序言》,《蒙古王府本石头记》,14页。

    [49] 曹雪芹、高鹗著,中国艺术研究院和红楼梦研究所校注:《红楼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校注凡例》。

    [50] 定夺用何版本,特到北京拜见冯其庸教授,他给我明确的指引。

    §§2 从语境看《红楼梦》对话

    什么是语境?目前重视语境的学科有语言学、逻辑学、语用学和语义学。[1]由于不同的学科研究语境的角度不同,对语境的意义和作用就有不同的说法。以下说明各种学科对语境的看法,再从中找出《红楼梦》对话与这些学科所说的语境的关系。

    《红楼梦》的人物对话是根据语境发出对话,因此用这个方法也可以看出作者在写小说时,为人物设计当时所需要的语境的各种面貌。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