渠仁甫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成年后经、史、子、集无所不读。对他喜爱的书籍,均要圈点眉批,故而国学基础深厚。他爱读书,尤喜诗文;善书法,尤精小楷;喜收藏,富藏古籍、书画、碑帖;还能行医看病,是一位典型的传统文人。
中国书协会员、山西省书法协会主席团成员、晋中市书协名誉主席、晋商研究中心学术顾问郭齐文先生看了他以工整小楷书写的读书笔记和手抄本后,甚为惊讶和感叹,在《晋商诗书画艺术》一书中写道:“我曾一页一页地徐徐翻阅过渠仁甫老先生的手笔,感触到的是其做学问的严谨、细致,试想,这种不知疲倦的吟读、抄写、求索、积累,是何等宏大的学问工程,若不是亲眼目睹这些遗存,真令人难以相信这是一位晋商所为。我想,正是这种文化底蕴的积累和传承,成为支撑晋商延续辉煌的原因之一。”
渠仁甫喜吟诗、和诗,他的诗均为古体诗,有的表达志向、遭遇和心情,有的表达对故地、故人的怀念,有的描绘田园景色,有的是宽慰自己,有的是与老友和诗为乐。他有《四不若斋吟草》手钞本两册,可惜如今仅有少数散页可见。现摘录他晚年的几首诗作。
柯定础见访因赠以诗并索画
(一)
夙皆闻名久,于今始识荆。
精神龙马焕,志节雪霜清。
章草堪娱老,丹青寄雅情。
羡君跻大耋,视听倍聪明。
(二)
鹤发童颜叟,居然地上仙。
摄生无异术,节食与酣眠。
张旭书称圣,郑虔画比肩。
敢将新缣素,乞绘好林泉。
柯定础(1876-1963),名璜,号缘天野人,浙江黄岩人。曾任山西大学教授,山西图书博物馆馆长,著名书画家。渠仁甫与柯璜先生相互早有所闻,相互敬重,并早有书信往来,但从未见过面。这次柯璜先生来访,他俩老年相遇,异常高兴,随即赋诗以赠之。诗中赞扬柯璜先生的品德与身体,并以张旭的草书与郑虔的绘画比喻柯璜先生的书画成就。著名书法家赵铁山早年亦曾有诗称赞柯氏的草书“挥毫日万言,墨每需一斗。草法源芝旭,十已得八九”。
春日雨后
好雨当春过一犁,风微云敛晓烟迷。
村边高树笼轻雾,道上行人踏浅泥。
鸭泛浮光塘水漫,莺沾馀湿柳枝低。
田家处处欢声起,共道渐渐麦秀齐。
1953年春,渠仁甫据回祁县途中所见,作了这首《春日雨后》,描绘了新中国农村的田园美景。
述怀
殉名为烈士,逐利羞贪夫。
花月供清玩,诗书足自娱。
幽潜甘蠖屈,竭蹶笑凫趋。
淡泊明吾志,慿人诮古愚。
这首《述怀》诗是渠仁甫对自己一生“诗书自娱”、“淡泊名利”的写照。
终老
并门景物最宜人,僻巷幽居总是春。
片片晴云舒且卷,濛濛润雨细还匀。
柴扉尽掩人踪少,小院宵深月色新。
即此可为终老计,茫茫尘海一闲身。
1956年公私合营后,“书业诚”的众同仁已迁至新华书店,他晚年仍闲居在靴巷30号,幽巷深深,云卷云舒,细雨无声,柴扉人少,小院月新,何等静,何等幽。诗人商海一生,“往事烟云成过眼”,作此终老之计,也是一种离尘脱俗之举了。诗,心声也,情之所动,发而为诗,不衫不履,明白如话,这就是他诗作的特点。
咏雪赠张贯三先生
琼英昨夜落云衢,皎皎冰精朗八隅。
大地装成银世界,层甍罨遍素氍毹。
寒光照眼无纤翳,玉屑沾衣似粉污。
祗有高人清白质,置身此景最相符。
著名藏书家张贯三(1872-1959),名籁,字贯三,以字行,山西平陆人,是山西文化教育界名人,著名藏书家。民国七年(1918)任山西大学文学院院长,以讲授经学为主。他讲的《四库全书简明目录》,深受学生欢迎。渠仁甫与其来往频繁,以相互赠诗为乐。此前张贯三先生曾赠《卧诵再章,迭韵枕和》一首,诗文为:“老张不敢貌堂堂,欲并为仁戒杜康。世味酸碱殊众嗜,诗情甘苦与君尝。班联玉笋思前辈,友契金兰有异香。小小唱酬新社会,杖朝杖国老都忘(老字重未改,天然隐喻我兄弟二老也。改则不吉,一笑)。立冬早刻,弟籁手渎。仁甫先生哂鉴。”《咏雪赠张贯三先生》一诗,是渠仁甫在雪后触景生情,回赠张贯三先生的一首诗,他把雪后的景色描绘成“皎皎冰精”、“玉屑似粉”的“银世界”,并以此称赞张贯三先生人品的高尚。
得荫桐知己迁居,意颇不惬,诗以慰之
茫茫何处为仁里,草草荒居寄病身。
天地蘧庐随所遇,蛟龙窟穴不求神。
聊栖湫陋习禅寂,且籍吟哦养性真。
近有诗书投赠我,还持旷达慰清神。
阎荫桐(1883-?),字澍恩,山西祁县人。精通俄语,善古诗文,民国时期在新疆工作14年,曾任新疆省政府秘书及山西大学外语系主任。阎与渠仁甫早年相识,兴趣相投,两人回山西后,来往频繁,互赠诗书。渠仁甫得知阎荫桐对住房不满,特寄诗宽慰,劝其练禅、吟诗。可见,两人关系之近、情感之深。
慰荫桐以诗代简
雪后寒光集,栖禽噤不声。
年衰恒恻恻,病久息营营。
努力加餐饭,端居养性情。
邱明亦病目,持此慰吾兄。
阎荫桐有目疾,行动不便,渠仁甫特以诗代信宽慰,并以左邱明喻之。
雨后
一雨炎氛歇,怡然脱苦辛。
山川齐秀媚,宇宙共鲜新。
天旷翻轻燕,溪清跃锦鳞。
近来人事少,吾亦乐吾真。
渠仁甫一生经历多次战乱,晚年适逢和平安详的日子。这首诗写了在夏日雨后凉爽、幽静的环境里,作者可以安静读书,正是乐得其所。
自悔
少时嬉戏不知检,岁月轻掷如鸿毛。
荏苒光阴惊迟暮,蹉跎学识无分毫。
而今追悔复何及,老去虽勤徒枉老。
寄语后生莫耽逸,英年立志不嫌豪。
此诗系学唐人近体,并间用古诗句法。作者自谦学识浅薄,告诫当代青年要珍惜光阴,立志成才。
夏昼偶成
市哄惊回午梦魂,披襟独坐寂无言。
晚风阵阵添清兴,小雨濛濛涤暑烦。
新涨澄时鱼影见,绿荫浓处鸟声烦。
休嫌长日炎蒸苦,爱把诗书仔细温。
渠仁甫晚年居太原,尘海闲身,幽居静养,唯以诗书为好。“无边风月闲中趣,老去诗书分外亲”、“聊借诗书娱晚景”,不少诗篇中都表现出此爱好,即使在病中,也“犹难忘积习,不断拈吟髭”。这首七律严谨工整,以“平水十三元”为韵,其晚风、小雨、鱼影、鸟声等形象,使本诗俨然成为一幅生机盎然的图画,置身其间,尽得读书吟诗之雅趣,也就不嫌炎热天长了。可见渠仁甫诗作功底之深厚。
怀成都故居
一去侨庐已五春,梦魂犹绕锦江滨。
前栽竹柏依新主,旧蓄禽鱼念故人。
积习能无三宿恋,相思难得再游因。
芙蓉城主何时遇,别后风光细细询。
人有怀旧之念,老来尤甚。本诗中尽写物是人非,“轩窗寄傲”,“竹树关情”,难免惆怅之感。
八十自悼
年跻七十时,已谓过所望。彼仓不我弃,复假十年贶。十年三千六百日,时序悠悠亦云旷。问我十年之中何事业,不觉颜赧气雕丧。
十年虽云久,愧无一善状。少壮已蹉跎,老去更颓放。
在昔十五二十时,亦曾有志振策九衢驰。读书冥观求
阃奥,下笔顾盼争雄雌。奋翼翱翔九霄上,俯身下视群雏儿。其如志强才力弱,尺鲤不得跃天池。更兼家屯世变相陵逼,劲气销尽双眉低。
垂老逢季世,外寇横莫制。封豕与长蛇,咨意相吞噬。乡国日益危,警讯朝暮至。上有八旬之孀亲,下有数龄之娇儿。
彷徨四顾,无以为计。终焉决策,弃家远避。奉母挈眷,仓皇而逝。览关中百二之形胜,历襄汉雄踞之重镇,仰夔峡之峻险,涉江河之巨浸。虽蜀道之多难,亦历险而奔进。成都初卜宅,复营灌口窟。惊烟尘之弥漫,近蛮方而循迹。孰意殃祸迅发,稚子夭折,琴弦再断,慈亲继殁。呜呼惨矣,天降酷罚,茕茕藐躬,抚膺泣血。成都再临,事业沦灭,十口飘零,生计顿劣。
愤凶焰之方煽,幸天心之已厌。降旗一竖妖氛靖,新旧递嬗市朝变。喜游子之得归,怅故乡之重见。痛亲柩之未还,负终身之罪遣。悼弟妹之雕伤,无颜再覩其颜面。
嗟呼,叹我命之不臧,值斯世而弗康。忧心惙惙其无己,年倏忽而臻耄荒。唯迂疏老悖之可厌,何有乎事业与文章。心如既死之寒灰,一用乃已朽之樗材。幸未涅而成缁,当无资其剪裁。虽则无裨于当世,或免贻诟于将来。无毁无誉,期为一太平之民而已哉。
这首古体诗是他80岁时的自我人生的回顾和总结,虽眼睛已犯白内障,仍用小楷工整书写,是《四不若斋吟草》的最后一篇。从头至尾反映了他一生的经历与志向。青少年时崇尚庄子《逍遥游》中的鲲鹏,“亦曾有志振策九衢驰”,“奋翼翱翔九霄上”,但不幸生逢乱世,“外寇横莫制,封豕与长蛇,咨意相吞噬,乡国日益危,警讯朝暮至”,日本侵略者摧毁了他一生的事业与梦想,令他“弃家远避”,“仓皇而逝”,“事业沦灭”,“稚子夭折,琴弦再断,慈亲继殁”,“茕茕藐躬,抚膺泣血”。经过八年抗战,虽然正义终究战胜了邪恶,“愤凶焰之方煽,幸天心之已厌。降旗一竖妖氛靖,新旧递嬗市朝变”,中国人民取得了抗战的最后胜利,他回到了久别的故乡,“喜游子之得归,怅故乡之重见”,但日寇侵略对他的打击和挫折太大,“心如既死之寒灰”,况且他已年老体衰,“年倏忽而臻耄荒”,“唯迂疏老悖之可厌”,已再无能力恢复他的事业,“何有乎事业与文章”,心情极其沉重与悲愤,这是他后半生的真实思想。与抗日战争前创办竞新学校,大展雄图,实现理想和抱负时期的心情是天壤之别。值得庆幸的是,他自己一生清清白白做人,坚守气节,没有和奸商同流合污,“幸未涅而成缁,当无资其剪裁”,虽对社会无所贡献,但也不致留下骂名,“虽则无裨于当世,或免贻诟于将来”。总结自己一生,能做一个安分守己的平民百姓足矣,“无毁无誉,期为一太平之民而已哉”。从这首诗中,我们清晰地看到了一个晋商的真实思想和精神境界。
渠仁甫写的文章、书信、对联很多,除书信部分外,其余绝大多数为古文体裁,可惜留存不多。现选完整的、有代表性的作品5篇,以说明其思想和文采。
§§§第一篇,《亡妻刘氏行述》,作于民国五年(1916),为怀念前妻所作。全文如下:
亡妻刘氏,讳增英,邑之塔寺村人也。考讳奋熙,字振翼,前清进士,贵州天柱县知县。妣麻太宜人。兄伟,字绩甫,廪生。妹增秀,适乔君卜臣,早卒。
妻生而聪颖,工女红,赋性孝友,十余龄时,事振翼公及麻太宜人,即能得重亲欢。兄妹有小过,拥护周至,以故父母钟爱特甚。既而振翼公以知县分贵州,间关万里,只身赴任,妻与兄妹奉母里居,年俱幼弱,家政纷赜,麻太宜人以一身兼理内外,倍极劬劳,妻以针黹佐之,往往至夜分不辍,麻太宜人恒戒饬之,弗悛也。
庚寅秋九月,先严弃养,次年春葬,有日矣,予祖欲使予缔姻望族,藉慰先严地下之望。以振翼公与先严交最契,且稔闻妻贤,遂委禽焉。逾月,先严告窆,妻来送葬,举止端庄,宛若成人,族戚见者誉之,皆不容口。葬毕归,适麻太宜人染疫病,昏瞀不省,妻左右奉侍,眠食俱废。病少瘥,始渐复常,度其孝行纯笃,天性然也。
岁丙申,予与妻皆十七,遂以十月二十九日来归。亲迎之日,贺者男妇百数十人,见妻貌丰体腴,性惠而婉,莫不称觞,颂新妇之贤。予母自先严逝后,茹痛抚孤,备极艰辛。至是覩新妇若此,喜甚。而妻先意承志,曲尽妇道。于予两妹亲爱弥笃。时予长妹已字,先期置备奁具,凡刺绣缝纫之役,妻悉任之,昼夜经营,弗以为苦。后予三妹出嫁,亦如之。
归予后三年,生长女宝琴,产后气血亏损,且积劳过度,遂遍体酸痛,弗良于行,妻昼则操作如恒,阖扉后,忍痛扶杖游行数十周至百余周,如是三四年,病竟霍然。洎生次女宝笙后,遂离婏厄,累产不育。时予年甫及壮,嗣续之计,殊不以为念,而妻则窃窃然忧之。壬子冬,宝笙染白喉暴殇,而妻复娠,乃以幅布缠腰数匝,又得良稳婆曹媪,遂生长子如心。逾年复生次子如意。妻慰甚,语予曰:“吾两人年齿既长,气体复弱,今幸举两男,嗣续无忧矣。此后当一意营养,以期日臻康健,将来白首偕老,致足乐也。”
熟意命之不,竟终已,不获少延,以遂所欲,悲夫!先是妻偶缘气郁,渐成臌胀,服峻攻之剂,下水数升,病虽就痊,而脾气日弱,停饮腹痛,遂成痼疾。岁己酉,麻太宜人逝世,妻哀毁过甚,兼以略感风邪,误服药饵,竟致呕血,自是两症时发,久而益剧。迨两儿既生,体益弱,不克任保抱之苦,而乳媪又遇人不淑,忧愤殊甚。不幸,如意疮疾大发,奄然无生气。于是,忧愤愈深,而病愈转剧矣。自民国三年五月,始则呕血,继以气逆痰嗽,嗽稍止,复呕,缠绵数月,终未稍瘳。至十月下旬,乃大呕两日,夜吐血盆许,惫不能兴,百法医治,血止,而嗽复大作,医祷罔效,不下寝榻者三月余。延至去年二月十四日,竟永诀千古矣。呜呼悲哉!
妻自十七岁来归,迄今二十年矣。此二十年中,以事母之道事予母,以爱妹之情爱予妹。予祖妣在日,年老多愁,恒假斗牌为消遣之具,妻终日陪侍以娱,祖姑体虽惫,弗恤也。予性孤僻,少所谐合,且疾恶太严,心有所弗善,则辞色俱厉,妻每以宽忍之道相劝勉,多所矫正。事之纠纷者,予猝不得解,妻批却导窾,常先予而得其理。衣服器用,予偶置之,过时辄忘,及有所需,乃张皇搜检,而妻则一索即得,无不各当其处,虽一丝半缕,经久不忘,其心思缜密,类如此。自奉甚菲,居恒未尝华服,布衣素裳数年一易,浣濯补缀,无异贫家妇。其待遇婢仆,宽而有恩,勤惰罔不知也,疾苦罔不恤也,奖借抚慰,从未以严辞相谴责,而婢仆等亦皆感恩怀惠,乐为之用,故有佣妇辞职数年,岁时,犹携食物来谒者,及其既亡,莫不同声悲悼,盖其慈惠之感人深矣。至遇事务,为卑弱,忿懥亢急,多所遣抑,不欲竞小利,怀小嫌,致愆于礼,以贻父母羞,则尤毕生所兢兢自持者也。
其于兄绩甫,友爱綦笃,自麻太宜人即世后,见兄境逆体羸,引为深虑,经旬睽违,则寝馈不安,易箦之夕,执予手哽咽而言,曰:“君与吾兄,谊虽郎舅,情犹胞也。吾逝后,当互相宽慰,勿过悲哀。吾儿、吾侄尤当悯其无恃之苦,善为抚视,则吾死瞑目矣。”呜呼!此妻垂绝之言,每一念及,辄不禁涕泗之汍澜也。嗟乎!
以妻之聪敏贤惠,竟不获寿享期颐,岂天既赋斯人以懿德,而故靳其报施欤?不然,世之愚而悍、谲而不正之流,转多康强,而考终者。何天之厚于彼,而薄于此也!其或小人道长之时,固不容聪敏贤惠之人久存于世耶。虽然,女未字,儿尚幼,遗此茕茕弱息,以为孀母累妻,固不可以死也。不可以死,而竟死,则予呼天之痛,为何如哉!呜呼命矣,夫复何言!
妻生于前清光绪六年,庚辰六月初一日寅时。卒于中华民国四年,乙卯阴历二月十四日卯时。年三十有六岁。卒后之一年又六阅月,予取妻之遗像,装潢成册,并述妻素行之大端于后,以志予不尽之哀。至于家庭琐行,殊多可述,惟以予文笔肤浅,不足以状万一,故略而弗载云。
中华民国五年,岁次丙辰阴历八月既望,愚夫渠仁甫抆泪述并书。
在我国古代,丈夫为已故妻子撰写文章虽有先例,但不多。宋代苏东坡曾为妻子王弗写过《亡妻王氏墓志铭》。渠仁甫这篇《亡妻刘氏行述》与它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相同之处是均为纪念爱妻所作;不同之处是,《亡妻刘氏行述》为一篇抒情之作,是思念亡妻之情的宣泄,文中流露出作者的真情实感,其中包括很多琐屑、阃内之事,且是一篇不准备公开的私密之作。由于这些不准备公开之事、阃内之事、琐屑之事,随着思绪的流淌、眼泪的流淌迸发出来的,才有许多动人之处,让后人看到一位看似不苟言笑、略显木讷之人,有着怎样丰富的感情世界。
第二篇是1930年,渠仁甫与著名晋商、书法家常赞春为其岳父乔尚谦的遗集《照息影园诗存》,所作之《后记》。
吾渠与乔氏累世婚姻,虽古之朱陈无以逾也。乙卯岁,山丧偶,续娶乔公筱山之次女。公婿山颇喜,顾山学殖荒落,无片长足副公望,而公乃情意殷渥,弥滋愧焉。时公适里居,祁中学校聘充教授,藉得朝夕趋侍居。无何,公膺督军公署谘议之聘,乃挈眷会垣,道里间隔,遂不获时侍杖履。然偶一趋谒公,见之甚欢,恒作竟日谈,或论诗,或研医理,或叙家人,语娓娓不倦,及辞归,则又惜别之情见于辞色。公之爱山,乃如此其挚也。甲子冬,山患病几殆,公闻之,遽命驾归,朝夕诊视,弥月始瘳。是时,公食量甚宏,并日饮生梨汁一大盂,而步履蹒跚,迥不复如前之健矣。山妻兄刘君绩甫私谓山曰,公运动少而食量增,且嗜食生果,是皆阴虚火炽之象,老年人如此非善征也,因相与窃叹者。久之后二岁余,山有事并门,甫卸装亟走谒公,犹手校《梦花轩诗稿》,且戏拟耦而耕制艺以示山,然饮食则锐减,消化力且微,精神亦时见委顿,诊其脉乃数大无伦。山窃窃忧之。因私与令侄卜承筹备其附身诸物,郑重而别。别未兼旬,而公之凶问至矣。呜呼!公之为人,和乐平易,无岳岳之持,虽村夫野叟,莫不乐与游。而天性之厚,情谊之笃诚,足使鄙夫宽、薄夫敦,殆得和圣遗风者欤?忆公在祁教授时,曾持其所著《半解集》、《研昀轩草》,命山楷录,云将剞劂以问世,书未竟,因事中辍,逮公卒后之三年,卜承请姻丈常子襄先生重为选定,而山复任缮录之役。既竣,聊书公之爱山者,因以志感也。若公之诗品,则常丈言之綦详,不学如山,乌敢妄赘一词也哉。
愚婿渠晋山谨志
乔尚谦,祁县乔家堡人,乔致庸之族侄,光绪二十三年(1897)举人,任陆军部主事,光绪三十二年(1906)帮助同学渠本翘积极组织山西保矿运动,从英商处夺回了矿权,后任保晋公司董事。辛亥革命后回里,任祁县中学教授。后又任山西省银行董事、榆次晋华纺织厂董事等职,是渠仁甫之岳父。他好诗文,善书法,现太原晋祠圣母殿前仍有其书写的匾额。曾与渠本翘、常旭春等组成诗会,相互切磋。也曾挂牌行医,任中医改进会理事,对求医者无论贫富,均不拒,甚至连贫者医药费全免。
渠仁甫的这篇《后记》,主要是表达他对岳父乔尚谦的崇敬之情,并且以传统的道德标准,如“公之为人,和乐平易,无岳岳之持,虽村夫野叟,莫不乐与游。而天性之厚,情谊之笃诚,足使鄙夫宽、薄夫敦,殆得和圣遗风者欤”等,对乔尚谦一生不分贵贱、平易近人的思想作风和不高高在上、为人忠厚的品德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第三篇是在1929年,渠仁甫为《竞新学校十周年概况》所作之《序》。
岁己未,余与二三同志,创设竞新两级小学校,以为青年儿童读书之所。迄至于今,已届十稔;举行高级毕业者五次,其毕业诸生,数逾百人;或升学,或就他业,颇不为各界所白眼。然则是校之设,虽不敢谓于社会有所裨益,其或者尚有寸善足录乎?
今值十周之年,校长韩君谋所以纪念之者;余以为似宜取吾校十年之历略,及各项规则,汇集而刊布之,俾各界人士,稍悉吾校之情况;以此纪念,不亦可乎?韩君颇以为然;征之同事诸君,亦佥以为可。书既成,韩君复属余为之序。
余学殖荒落,欲有所言,恒苦于辞不能达,无已,其一述余之所希望,可乎?盖余以为吾侪之于社会,亦犹幼弟之于家庭也;爱护之,培植之,使日进于光明强盛之境,此子弟之责也;不然者,非佳子弟也。个人之于社会亦犹是耳;爱护而培植之,斯无愧为社会之一分子矣。顾余犬马齿已长,学业一无所成,欲有所贡献于社会,而才诠识薄,无能为力,欲以不敏谢其责,则又为良心所不许;是以独资创设斯校,固非欲藉此而要誉于世也,不过为社会稍尽绵力焉耳。继此以往,苟余个人之力不敝者,则斯校其可永永存在乎,或犹可扩而充之乎,此则希望于余个人者也。夫青年儿童之学业,能否成就,其将来能否自立,能否为健全之国民,此皆小学教师之责也。吾校教职员诸君,在此过去十年中,类能各尽其职责,征之毕业诸生之成绩盖可知矣。然则以后校务日益发达,学生日见精进,已获之荣誉,保持而勿坠,将来之成绩,优美而可观,当皆于我教职员诸君是赖,而余不禁昕夕所希望者矣!至于吾校诸生,其已毕业而去者,虽人执一业,散处各方,然类能忠于其职,勤于其业;且有团结,有精神,是以去岁有留省同学会之组织,今复有毕业同学会之成立,其爱重母校之情谊,与夫同学互助之精神,诚足多也。而在校诸生,则勤勉学问,恪守校规,有活泼之精神,无嚣张之恶习,异日者,或升学,或就他业,必能忠于其职,勤于其业,有团结,有精神,必不使毕业诸同学,专美于前,可预知也。此又余所希望于诸生者矣。虽然,余之所希望仅此而已乎。苟使余个人之力不敝,而教职员诸君,及来吾校肄业之诸生,果能毋怠毋忽,精进不已,则安知后此十年之成绩,不更优于前此十年乎?来日方长,勉之勿懈!是为序。
民国十八年一月
仁甫渠晋山谨述
这篇序言首先讲述渠仁甫办学之目的是“盖余以为吾侪之于社会”,“欲有所贡献于社会”,“是以独资创设斯校,固非欲藉此而要誉于世也,不过为社会稍尽绵力焉耳”。由于办学目的明确,故而他不讲学生之成绩优等,不讲学校之排名,也不讲政府之褒奖,而是看重所培养之学生的品德和实际工作能力,“其已毕业而去者,虽人执一业,散处各方,然类能忠于其职,勤于其业;且有团结,有精神……诚足多也”。最后讲到对学校今后的希望时,他提到“异日者,或升学或就他业,必能忠于其职,勤于其业;有团结,有精神”,此教育方针在今日仍不落后。
他的这一篇《序》,是为当时“现代化”的“洋学堂”所作,所以他想力求通俗,还特意加了标点,是他第一篇最“白话”的文章。即使这样,还是出现了诸如“夫”、“学殖”、“不敝”、“类能”、“昕夕”、“精进”、“专美”等文言辞汇。
第四篇是1925年,渠仁甫为祁县“长裕川”总号所撰之嵌字对联,并请著名晋商、书法家常赞春以篆书书写,还并制成木刻对联,现仍挂在祁县“长裕川”西北院。其文如下:
长泽道蒙山石花喷顶
裕民资淮涌川液凝膏
渠仁甫喜作嵌字对联,这副对联构思巧妙,较能反映他的文采和思想。在这副对联中,一是将“长裕川”三字巧妙地嵌入联中;二是以历史典故点明了长裕川办茶和贩盐两项经营业务。如上联中“蒙山”在四川成都平原西部边缘的名山县,因“雨雾蒙沫”而得名,是我国古代茶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唐宋是蒙山茶的极盛时期,唐玄宗天宝元年(742)被列为贡品,作为天子祭祀天地祖宗的专用品,一直沿袭到清代。民间还有蒙顶茶可以返老还童的神话故事,所以旧时茶馆中常挂“扬子江心水,蒙山顶上茶”的对联。蒙顶茶品种很多,“石花茶”便是其中的一种,汤色黄碧,香气纯鲜,味甘隽永。
下联中“淮涌”指江淮流域,江边的十二圩(今属江苏仪征)是古代“盐都”。至今仍有古代盐栈的古门楼,装卸食盐的古栈道,通往长江的古运盐河。成千上万吨的淮盐、海盐从十二圩转运至安徽、江西、湖南、湖北各口岸,然后再陆运至华北、西北各地。“川液凝膏”,指将盐水熬成洁白的结晶盐。
概括起来,上联是说长久的泽惠来自于蒙山顶上的石花仙茶,下联是说商人的富裕靠的是千辛万苦贩运而来的淮盐。这副对联构思巧妙,寓意深远,对仗工整,堪称佳联。
第五篇是1923年,渠仁甫为太原“书业诚”书店撰写的一副嵌字对联,他亲自以楷书书写,以核桃木刻成对联,挂在太原“书业诚”院内。“文革”中被砸毁。其文如下:
书无尽藏,福地琅嬛钟惠业。
诚以将事,洞天清秘尝奇文。
在这副对联中,他引用了一个雅致的典故和唐诗中的一个词汇。据元代尹世珍所撰《琅嬛记》载:晋代人张华游洞宫,遇一人,随其引导,至一处,大石中开,乃别有天地。其中宫室嵯峨,划然分别,各藏奇书,为华前未所见,或多记汉以前事,如《历代史》、《万国志》等秘籍。问其地,答曰:“琅嬛福地。”华游毕甫出,石已自闭如初云云。故上联中的“福地琅嬛”寓意陈书满架的神仙洞。下联的“洞天”出自唐代大诗人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是指道教中神仙居住的地方。两联连贯起来,是说:任何藏书室都不可能收尽天下之书,但“书业诚”神仙般的藏书楼所藏之善书、好书,可赐惠于世人;“书业诚”奉行诚信经商理念,恭请世人到此地方来欣赏好书、好文章。
通过此联,第一可看出渠仁甫读书面之广,古典文学功底之深厚;第二可看到其清高淡雅之情趣,把“书业诚”书店比作“琅嬛福地”、“洞天”般的仙境;第三表现了他一贯为人诚信,为“书业诚”制订了最基本的经营方针。
读书写字是渠仁甫终生的必修课。渠仁甫的书法擅长行、楷,尤精小楷,其蝇头小楷更是精细秀丽,80岁仍练习不休,令人赞叹。楷法有隋唐之风,家藏魏钟繇书《宣示表》、东晋王羲之书《乐毅论》、东晋王献之书《洛阳赋十三行》、唐颜真卿书《小字麻姑仙坛记》、唐虞世南书《破邪论》、唐钟可大书《灵飞经》等著名小楷,他爱不释手,终日临摹,中年后楷书自成一体。虽几经沧桑,至今尚可看到他以工整小楷写的《古文便习》、《四不若斋杂录》、《文艺丛钞》、《四不若斋杂钞》、《清晖说诗》、《阳明先生语录节抄》,以及《昭明文选》等约四五十万字的墨迹。此外,尚有《四不若斋吟草》诗集手抄本、行书唐诗《宿天竺寺》四条屏、小楷《亡妻刘氏行述》册页、小楷《逍遥游》扇面、楷书《成都山西同乡义地营建始末记》碑拓、祁县“长裕川”博物馆南院北楼墙上的砖雕行书条幅,以及来往书信手迹、中药处方等。以上作品都透出他对书法的热爱,以及其书法造诣之深厚。山西省书法协会常务理事、晋中书协主席郭齐文先生所著的《晋商诗书画艺术》一书中评价渠仁甫的书法时称道:“小楷上溯魏晋,强化起笔之变化,左短竖轻起按回,呈斜三角,近乎点势,横折外方内园,雄强劲健,又不失中锋之圆丽”,其书法“爽爽有君子风”。
渠仁甫的“业余爱好”是钻研中医,常与地方名医切磋医道,并阅读、批注了大量古籍医书,如《本草纲目》、《千斤翼方》、《医宗金鉴》、《伤寒论》、《傅主青女科》等等,常为家人、亲友看病。他开的药方字体流畅、整齐、清晰,堪称一幅幅上好的书法作品。
从其书法作品中,既可看出其文人特色及文化底蕴,也可看出其做人、做事的精谨、细微和一丝不苟,这也是祁县渠氏在众多晋商之中坚持到最后的原因之一。
当今研究傅山书法的权威学者、《傅山书法艺术研究》的作者、山西省社会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书画研究室主任谢启源先生对渠仁甫的书法作品进行过细致的观察和分析,一一作了点评,并撰写了《渠仁甫先生书法论略》一文,现录于下:
渠仁甫先生书法,笔者所见不多,但观后令人肃然起敬。现仅所见者,不揣简陋,稍加论略。
(一)《亡妻刘氏行述》
此作寓悲恸于素笺,寄哀思于笔端,一丝不苟,笔笔送到,真情挚意,森然横入。清雅刚毅,字如其人。正中含奇,奇不失正。先生深悟奇正之变,遵法而不囿于法,故其书作,法度森严而法意交融。用笔沉着劲健,结体端严挺拔。真力弥满,字字秀朗,通篇章法气象高旷。胎息于大令《十三行》,源渊有自,挥运裕如,极具浩范。即入盛唐楷家之林,亦无逊色。书文均臻高境,是其代表力作。
(二)《四不若斋吟草》
此作笔法流畅遒逸,起笔藏露交错,转折方圆互济,笔锋多取侧势,笔姿英锐,潇洒利落。字体秀丽,笔画精到,信手拈来,饶有意味。综观通篇,诗书合璧,浓郁之书卷气,扑人眉宇。既得《兰亭》之韵度,复带董、赵之婀娜,真乃书家之字、才人之诗也。有性灵,有学养,有才情。境界高远,颇为难得。
(三)《欧阳永叔秋声赋》、《枚叔七发》、《苏子瞻前赤壁赋》、《左太冲蜀都赋》等册页
此等作品章法布局匀整恢弘,疏朗雄俊,结体端凝庄严,风骨铮铮,气象岩岩。动静交映,意态清刚雅正,风采爽爽,遒逸典丽,一派丰肌健骨。正锋回腕,顿挫提按,顾盼生姿,气脉贯通,用笔方圆兼备,笔法灵动多变,自然流畅,极为率意。颜筋柳骨,植于笔底;又深得《崔敬邕》、《元怀》、《刁遵》等元魏北朝墓志神髓。将晋唐楷法熔为一炉,而别开一新境界。令人观之,心胸豁然,直可与铁山、子襄比肩矣。
(四)《药方》及《川祜如见》、《季韶仁兄》等信札
此牍之类行草相间,苍秀俊爽,风神洒落。翘首举尾,直刺邪掣;点驻折拔,随意所适。煞锋翻毫,提按使转,锋出八面,下笔明快利落。或正或奇,或疏或密,随势变化,一任自然。尤其《药方》二札,锋芒逼利,猛历骏快,运笔振迅。左右揖让,倜傥权奇,戈戟犀利,进退自如,最为得意。纵逸舒放,风摇气挺,更有飞燕相逐之趣。清新活脱处,敢与南宫刷字抗手。
(五)《八十自悼》魏楷册页
此作真力弥劲,无一懈笔,老笔丰蕴,天然颓放。将钟太傅《宣示》、《贺捷》,王右军《乐毅》、《黄庭》融会贯通,袭古弥新,自成家法。魏晋风骨,旷朗无尘。披卷徐而视之,文墨交辉,灿然在目。晚岁目疾作此,真可谓人书俱老,炉火纯青。
(六)《庄子逍遥游》小楷扇面
此作元气浑然,一以贯之。用笔沉稳遒劲,结体工整精丽。气象雅宜闲静,韵度古穆,风神高逸。笔笔经意,字字呼应,行行贯气,脱弃凡近,无尘俗习。论其功性,秉承钟太傅《三表》遗绪,格调远不在董、赵之下,北魏名碑,有唐诸贤,历代法帖,靡不淹贯,陶冶熔铸,笔下时见端倪。古质今妍,小楷精能至此,难矣!
(七)《松柏乱岩》四条屏、《凡人·千古》砖雕屏
此作锋藏毫敛而内蕴深,含筋包骨而气势畅达。结字清劲而静穆冲和,不拘形貌,不露圭角,不激不励,不恣不肆,亦行亦楷,均不乏高致雅趣。支离率意处,简淡高洁,敛才就范,更有化境。中锋内敛,包裹锋棱,绝去姿媚,独标风骨。
渠仁甫先生以一代富商、一方名流而为世人瞩目,又集教育家、藏书家、诗人、学者于一身。他人品高、学养深,为人仁慈宽厚,为时所敬重,以利济之心为怀,扶扬文教,兴学育人,其功大焉。先生本不以书法自炫沽名,而其书法,尤其是楷书有如此高的成就,是晋人的光荣,更是晋商的光荣。他本应在山西书法史上占有崇高的地位,而由于种种原因,迄今一直不能得以彰显,不能不说是山西书法史上的缺憾。
由于渠仁甫喜读书,善书法,加之家境富裕,所以收藏古籍善本和书画作品就成为其必然的嗜好,这种收藏到“七七事变”前达到了顶峰,成为山西和国内著名的藏书家。当年藏有《四部丛刊》、《四部备要》、《四库全书珍本初集》、《百衲本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皇清经解》、《五礼通考》等古籍善本两千余部,共六七万册。他收藏的名人书法及历代著名碑帖特别丰富,除少数是继承祖传之藏品外,大多是清末民初从众多山西书画收藏家(祁县戴廷栻、太谷孙阜昌、代县冯志沂、平定李谷人、高平张承纶、祁县渠爵庵、太谷曹铁轩等等)家中收购的。他开办的书业诚古籍书画店,主要业务是收购古籍书画。凡书店收到书画珍品和古籍善本、珍本时,首先要让东家看,凡是他喜爱的就留下。在他所收藏的书画作品中,以书法作品居多,书法作品中又以行、楷书居多。著名书画家、鉴赏家杨仁恺所著《中国书画》中所提到的,从清初到清末的著名书法家的作品,他多数均有收藏。他尤喜傅山的人品与学问,仅傅山的书法作品和碑帖就有十件之多。
渠仁甫一生以结交文人雅士为乐。凡是著名的文人、学者、书法家,有机会他都要向他们请教索书。他与山西著名书法家赵铁山、常赞春、常旭春来往频繁,经常聚会。仅赵铁山写的书法作品和墓志铭等就收藏有十余件,其中不少是赵铁山专为渠仁甫所作,现在看来它们均是赵铁山的代表作。
第一件,金文中堂。是临《师寰铭》,绢本,长132公分,宽82公分,共119个字,下配有释文。笔势圆润,行款整齐,是极少见的具有强烈金石味的中堂。
第二件,隶书七言联。内容为“诗书于我为麹蘖,嗜好与俗殊酸碱”。纸本,长132公分,宽31.5公分,是仿清代山西著名金石家杨笃(秋湄)的汉分笔意,俏拔秀丽。此联的内容和书法,渠仁甫特别喜爱,复制成木刻对联,挂于室中。现挂在祁县“乔家大院”。
第三件,隶书四言联。内容为“君子无逸,吉人寡辞”。绢本,长161公分,宽40公分。此联的特点是赵铁山把汉《石门颂》刻石和《惠安西表》刻石的笔意糅在一起,又加入自己的艺术功底,形成了他在隶书中极为罕见的精品。
第四件,篆书十四言联。内容为“明理自平居,莫到有事时存两端念;置身须得地,当为古来第一等人”。纸本,长132公分,宽31.5公分,是丙辰年(1916),渠仁甫请赵铁山所作。赵铁山时年40岁。
常旭春是榆次“常家大院”的第十四世传人,字晓楼,也字孝麓,号卖炭翁,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与其兄常赞春同榜中举人,曾任山西保晋矿务公司经理。其行书由魏碑入手,后专李北海,笔势凌厉而宛转自如。渠、常两家还有姻缘关系,渠仁甫和常旭春二人为姻亲。1928年其子渠川祜结婚时,特邀常旭春书对联一副。此对联长139.7公分,宽30.4公分。上联为“一身而兼父师母”,下联为“两小定多福寿男”。上款写“任甫姻兄于其哲嗣吉席撰此联以自慰,兼致颂祷。戊辰秋,并门小聚嘱书之,作纪念焉”。落款为“孝麓常旭春书并识”。上联是说渠仁甫早年丧妻,他一手把儿子抚养成人,他既作父亲,又当母亲,而且从小教其念书,又是老师。下联是祝福小两口婚后多福、多寿、多子。这两句对联,既把渠仁甫父子两人的特定关系描绘得很清楚,针对性很强,又把祝福与希望表达出来。写得既风趣雅致,又吉庆祥和。
他还请清末六位著名文人、书法家,为其专作统一格式的中楷六条屏,每人各写一条,内容均为《资治通鉴》中的一个小典故。他们分别是同治十三年的状元、清代馆阁体书法的典型代表陆润庠;光绪二十九年状元、民国山东大学校长王彭寿;光绪十八年状元、晚清临桂派重要词人刘福姚;光绪十八年榜眼、著名收藏鉴赏家吴士鉴;光绪三十年状元刘春霖;光绪二十年探花、民国总统府秘书郑沅。
为了对渠仁甫文人特色有进一步的了解,再介绍几件有价值、有来历的藏品——傅山先生的三件书法作品。一是《太原三先生传》手卷,二是《丹枫阁记》册页,三是《临宋黄庭坚诗》立轴。这三件藏品均是从傅山好友、著名文人、收藏家、祁县人戴廷栻后人手中收购的。《太原三先生传》手卷是已知的、傅山在狱中所作的、难得的作品之一。《丹枫阁记》册页第一部分是傅山抄写戴廷栻的文章,以颜体笔意的行书写得认真仔细。紧接着傅山写跋,随想随写,越写情绪越激动,越写越流畅,越写越好,因此是傅山先生难得的佳作,许多著名书法家均认为此作是王羲之《兰亭序》后,中国行草书的最佳范本。《傅山临宋黄庭坚诗》立轴。傅山临颜真卿、王羲之的作品易见,而临黄庭坚的很少。这幅作品既表现了黄庭坚书法的特点,又有傅山先生浑厚、端严、朴拙的风格,是黄体、傅体书法的完美结合,实系难得。
另外,有价值的还有《吴伟业信札》册页(共两册)、明拓《郁冈斋帖》和乾隆御制《三希堂法帖》。《吴伟业信札》是研究吴伟业生平和思想的珍贵史料,同时也可欣赏到吴伟业秀丽的书法。该册页系渠仁甫从太谷富商、大书法家、大收藏家孙阜昌后人手中购得。此二册《吴梅村信札》上有孙阜昌的收藏印章,更增加了此册页的珍贵性。《郁冈斋帖》的珍贵之处有三:一是明代精刻之帖,且为初拓本,至今由花梨木盒装放,十卷完整无缺;二是曾为名人翁方纲收藏,并有多处记载和题跋;三是每卷分别有八位清代著名文人、书画家观赏后的题跋和印鉴,计有张照、姜宸英、王原祁、朱彝尊、伊秉绶、瑛宝、刘墉、姚鼐、姚元之等,既可看到他们对此帖的评价和对书法的论点,更能欣赏到众多名人的书法艺术。渠仁甫收藏的这部乾隆御制《三希堂法帖》的珍贵之处有五:一是由乾隆时最好的摹、刻、拓名手制作,勒刻、拓制、装裱极其精良,显得气度恢宏,呈现皇家风范。与历代诸帖相比,确系最佳;二是帖面乌黑发亮,为初拓浓墨本,亦称“乌金本”;三是该帖制成后,仅拓裱赐予朝中大臣,流传极少;四是为著名学者、大收藏家张承纶收藏,其三方印章极其精致,且对考证其人有极高的史料价值;五是至今已二百五十年,保存完整,品相极佳。
上述之书画藏品是日寇洗劫后所剩,日寇掠走的更为珍贵。据渠仁甫子渠川祜当年回忆,“民国初年,父亲非常难得用50两银子买到一幅傅山的精品佛像中堂,遗憾的是已严重破损,他专门派人到北京荣宝斋,请高手师傅重新揭裱完好,装在精致的红木盒中,单揭裱修补费又花了50两银子”。1937年日寇占据渠家大院后,凡带盒子的字画均被抢劫一空,这件珍品也在其中。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