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别
王维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1]?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2]。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注释】
[1]饮君酒:劝君喝酒。之:去,往。[2]南山陲:终南山边。
【鉴赏】
这是一首送友人归隐的诗。表面看来语句平淡无奇,然而细细品味,却是含义深刻,词浅情深。
“下马饮君酒”,这里的“饮”是使动用法,拿酒请君饮之意。饮酒话别,紧扣题意。下句“问君何所之”,这是席间的问话,你准备到哪去呢?用问句引出下文。这一句也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关切之情。三、四句是友人对问话的回答,交代今后的去向——“归卧南山陲”,并交代了归隐原因——“不得意”。这两句看似平淡,但是却隐含着他失意不满与无奈的情绪。同时,也从侧面暗示诗人对友人的同情与对现实的愤懑不平之情。
五、六句“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是诗人对友人的安慰之辞。你只管去吧,我不再问了。世间的那些“不得意”之事有什么关系呢,不要放在心上,隐居山间的生活足以尽兴,足以自娱,看吧,那白云在山间无穷无尽。友人自言欲归隐南山,诗人不但不加劝阻,反而说“但去莫复问”,在这种支持归隐的态度中,隐含着诗人对隐居生活的羡慕,和对功名利禄、荣华富贵的淡漠。白云在诗歌中素来就是一个代表着自由自在、悠闲飘逸的意象,所以,历来就有“云无心以出岫”、“去留无意,看天外云卷云舒”等句。在这一句里,白云又成了隐居生活的象征,诗人自己也厌倦了仕途的起伏纷争,也向往着像白云那样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生活。这里隐隐约约地又流露出诗人惯有的归隐感情。
这首诗写自己失志归隐,借以淡化功名,抒发陶醉白云、自寻其乐之情。前四句写得比较平淡,似乎是无甚意味,至后二句作结,诗意顿浓,韵味骤增,不尽之意溢于言表。
青溪[1]
王维言入黄花川,每逐青溪水[2]。随山将万转,趣途无百里[3]。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
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4]。
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5]。请留盘石上,垂钓将已矣。
【注释】
[1]青溪:在今陕西沔县之东。[2]言:发语词,无实意。黄花川:在今陕西凤县东北黄花镇附近。[3]趣:同“趋”。[4]葭苇:初生的芦苇。[5]澹:静止不动。
【鉴赏】
这首诗大约是王维初隐蓝田南山时所作,一题为《过青溪水作》。
开头两句“言入黄花川,每逐青溪水”,诗人以非常简洁的笔墨对这首山水诗描写的对象作了一个交代。一个“每”字交代出作者常常循青溪进入黄花川游历。三、四句“随山将万转,趣途无百里”,写这一段路程不足百里,但是溪水循着山势蜿蜒曲折,千回百转。这是勾勒青溪。
中四句转而细描青溪的姿态。“声喧乱石中”写的是溪水冲进乱石滩里发出阵阵喧哗;“色静深松里”写溪水淌进一片深幽的松林时,却是静谧无比。这两句一静一动,一明一暗,相映成趣。“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表现的是溪水在平阔地带的另一种形态。青青的菱叶荇菜随波荡漾,澄澄的波光映着随风摇曳的芦苇,一派安谧肃静的景象。诗人非常巧妙地捕捉到溪水的不同动态,并将这些形象组合为一个清新淡泊之境。
作者在这种清新淡泊的意境中,自然而然地联想到了自己。于是后四句作者转而言志。“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诗人在青溪的淡泊自在中印证了自己的夙愿,也暗示了作者喜爱青溪的原因。至此,心与境合,情与景融而为一。末两句“请留盘石上,垂钓将已矣”,借用东汉严子陵垂钓富春江的典故,表明诗人也想以隐居青溪作为自己的归宿。这一句固然是在表现诗人对青溪的喜爱,却也暗示了诗人仕途失意,欲归隐山林之情。
诗人借颂青溪之淡泊,喻自身之夙愿安闲。青溪并非闻名的景点,但在诗人王维的笔下却是曲折有致,韵味淡雅。全诗自然清淡朴素,写景抒情皆看似不甚着力,然而韵味却隽永,耐人寻味。
渭川田家
王维
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1]。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2]。雉雏麦苗秀,蚕眠桑叶稀[3]。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选,怅然吟《式微》[4]。
【注释】
[1]墟落:村落。此句一作“斜阳照墟落”。穷巷:隐僻的里巷。[2]荆扉:柴门。[3]雉雏:野鸡啼叫。
[4]式微:《诗经·邶风》中的篇名,中有“式微,式微,胡不归”句。这里表明自己有归隐之意。
【鉴赏】
这是一首田园诗,诗人用白描手法,描绘了一幅春末夏初渭河流域农村农家薄暮景致。面对农家安闲的生活,作者顿生羡慕之情。
全诗共十句,用笔好像信手拈来,却形象之极,读来跟前如一段电影画面在徐徐滑过。“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用的是一组远景镜头对这幅农家晚归图刻画了一个总的背景。温暖的夕阳笼罩着小小的村庄,仿佛给小村披上了一层暖暖的柔纱,远远地可以看见有人赶着牛羊归来,隐入小巷深处。镜头慢慢地推近,便看到一位慈祥的老人拄着拐杖,倚着柴门,望着远方,等着放牧的孙儿归来。接着镜头平移,我们看到绿油油的麦苗正在抽穗,而蚕儿成眠桑叶已经稀疏。这时,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鸡的啼叫,田埂上,农夫们扛着锄头回来了,他们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说着絮絮闲话。而不远处,一位诗人正看着他们,感慨地摇着头。
诗人为什么会油然而生惆怅之心呢?这得联系诗人写作这首诗的背景。王维早年在政治上接近张九龄,倾向进步,但自开元二十四年(736)宰相张九龄被排挤出朝廷后,王维深感在政治上无依无靠,进退两难。在这种心绪下,他信步来到田野,看到这样一幅农家晚归图,看到农家的生活是如此安然闲逸,而自己在仕途上却是坎坷波折,身心俱疲,不由得又陡生羡慕之心,退隐之情。
全诗前八句是写景,后两句是抒情。最后以“式微”暗扣第二句“穷巷牛羊归”的“归”字,首尾呼应,情景交融。
老将行
王维
少年十五二十时,步行夺得胡马骑[1]。
射杀山中白额虎,肯数邺下黄须儿[2]。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当百万师。汉兵奋迅如霹雳,虏骑奔腾畏蒺藜[3]。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4]。自从弃置便衰朽,世事蹉跎成白首。昔时飞箭无全目,今日垂杨生左肘[5]。路旁时卖故侯瓜,门前学种先生柳[6]。苍茫古木连穷巷,寥落寒山对虚牖。誓令疏勒出飞泉,不似颍川空使酒[7]。贺兰山下阵如云,羽檄交驰日夕闻[8]。节使三河募年少,诏书五道出将军。试拂铁衣如雪色,聊持宝剑动星文[9]。愿得燕弓射天将,耻令越甲鸣吾君[10]。莫嫌旧日云中守,犹堪一战取功勋[11]。
【注释】
[1]步行句:汉名将李广,为匈奴骑兵所擒,广时已受伤,便即装死。后于途中见一胡儿骑着良马,便一跃而上,将胡儿推在地下,疾驰而归。见《史记·李将军列传》。[2]射杀句:用晋名将周处除三害事。南山白额虎是三害之一,见《晋书·周处传》。数:让,亚于。邺下黄须儿:指曹彰,曹操第二子,须黄色,性刚猛,曾亲征乌丸,颇为曹操爱重,曾持彰须曰:“黄须儿竟大奇也。”邺下,曹操封魏王时,都邺(今河北临漳西)。[3]蒺藜:本是有三角刺的植物,这里指铁蒺藜,战地所用障碍物。[4]卫青:汉代名将,汉武帝皇后卫子夫之弟,以征伐匈奴官至大将军。卫青姊子霍去病,也曾远入匈奴境,却未曾受困折,因而被看作“有天幸”。“天幸”本霍去病事,然古代常卫、霍并称,这里当因卫青而联想霍去病事。李广句:李广曾屡立战功,汉武帝却以他年老而暗示卫青不要让李广抵挡匈奴,因而被看成无功,没有封侯。缘,因为。数,命运。奇,单数。与偶相对,指不吉,不顺当。[5]飞箭(一作“飞雀”)无全目:鲍照《拟古诗》:“惊雀无全目。”李善注引《帝王世纪》:吴贺使羿射雀,贺要羿射雀左目,却误中右目。这里只是强调羿能使雀双目不全,于此见其射艺之精。垂杨生左肘:《庄子·至乐》:“支离叔与滑介叔观于冥伯之丘,昆仑之虚,黄帝之所休。俄而柳生其左肘,其意蹶蹶然恶之。”柳,借作“瘤”,且“杨”“柳”通假,这句意思是说,老将久不习武,肘上肌肉松弛下垂,如长肉瘤一般。[6]故侯瓜:召平,本秦东陵侯,秦亡为平民,贫,种瓜长安城东,瓜味甘美。先生柳:晋陶渊明弃官归隐后,因门前有五株杨柳,遂自号“五柳先生”,并写有《五柳先生传》。[7]誓令句:后汉耿恭与匈奴作战,据疏勒城,匈奴于城下绝其涧水,恭于城中穿井,至十五丈犹不得水,他仰叹道:“闻昔贰师将军(李广利)拔佩刀刺山,飞泉涌出,今汉德神明,岂有穷哉。”
旋向井祈祷,过了一会,果然得水。事见《后汉书·耿恭传》。疏勒:指汉疏勒城,在今新疆疏勒。颍川:指汉景帝时将军灌夫,家住颍川,为人刚直,失势后牢骚不断,后被诛。使酒:恃酒逞意气。[8]贺兰山:又名阿拉善山,在今宁夏中部。[9]星文:指剑上所嵌的七星文[10]耻令句:意谓以敌人甲兵惊动国君为可耻。《说苑·立节》:越国甲兵入齐,雍门子狄请齐君让他自杀,因为这是越甲在鸣国君,自己应当以身殉职,遂自刎死。鸣:这里是惊动的意思[11]云中守:指汉文帝时的云中太守魏尚。魏尚深得军心,匈奴不敢犯边,后因事被削职为民,得冯唐鸣不平,始官复原职。取功勋:一作“立功勋”。
【鉴赏】
这首诗作者主要采用叙事手法勾勒了一位老将的一生,写他年少勇战,转战沙场,后因“无功”被弃。然而他自不服老,在边地烽火重燃时,壮心复起,仍想为国立功的念头。
全诗可分三部分,开头十句是第一部分,写老将青少年时代的智勇、功绩和不平遭遇。作者连用李广、周处和曹操次子曹彰的典故,说他少年之时便智勇双全,步行夺过敌人的战马,射杀过凶猛的白额虎。而“一身转战三千里”是说他征战劳苦;“一剑曾当百万师”是说他战功显赫;“汉兵奋迅如霹雳”是说他用兵神速;“虏骑奔腾畏蒺藜”从反面写他布阵破虏。作者在这里从四个方面一再渲染老将征战之苦,战绩之大,是在为后文写老将未得应得之赏作一个反面衬托。“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李广战功显赫,不但未得封侯之赏,反而最终得罪自尽,实在是命运不济呀。作者感慨老将的命运,也抨击了封建统治者用人惟亲,赏罚不明。全诗至此一下子急转而下,由前面的豪气勃发转而写老将遭遇的不幸。
中间十句为第二部分,写老将被遗弃的清苦生活。“自从弃置便衰朽,世事蹉跎成白首。”在诗人概要的笔墨中,老将年华老去,业已白头。“昔时飞箭无全目,今日垂杨生左肘。”昔日有后羿射雀的本领,但久不习武,双臂如生肉瘤,很不利索了。仍是用了对比手法,让人一看之下,顿生惋惜感慨之念。“路傍时卖故侯瓜,门前学种先生柳。苍茫古木连穷巷,寥落寒山对虚牖。”作者写老将被弃后的清苦生活,用了秦东陵侯召平和陶渊明的典故,并用“古木”、“穷巷”、“寒山”、“虚牖”四种景物组合成一个清冷萧条的环境。但是,在这样的境遇下,老将仍想着“誓令疏勒出飞泉,不似颍川空使酒”,想像耿恭一样,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终出绝境,决不像灌夫一样,借酒一味地使气。
最后十句为第三部分,写边烽未息,老将时时怀着请缨卫国杀敌的衷肠。先写边关战事又起,告急文书不断送往京城。次写朝廷在三河一带招募青年入伍,奔赴边关。在这样的形势下,老将再也坐不住了,他开始“试拂铁衣”,让铠甲现出雪亮的颜色。“聊持宝剑动星文”,他又开始练起武功。他希望得到燕弓“射大将”,消灭敌人的头目;决不让“越甲鸣吾君”,让外敌惊动朝廷。末句“莫嫌旧日云中守,犹堪一战取功勋”,借用汉文帝时云中太守魏尚的典故,表明只要朝廷肯用老将,他一定能前仆沙场,卫国立功。
全诗用典较多,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诗的容量,而且使全诗显得含蓄典雅,在展现老将的沉沦抑郁的内心世界和他那慷慨激昂、以身许国的壮志的同时,又指责了统治者对一个身经百战的将军的冷漠无情,抒发了诗人对仕途不满的失意。
桃源行
王维
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去津[1]。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青溪不见人[2]。山口潜行始隈隩,山开旷望旋平陆[3]。遥看一处攒云树,近入千家散花竹。樵客初传汉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居人共住武陵源,还从物外起田园[4]。
月明松下房栊静,日出云中鸡犬喧[5]。惊闻俗客争来集,竞引还家问都邑。平明闾巷扫花开,薄暮渔樵乘水入。初因避地去人间,及至成仙遂不还。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不疑灵境难闻见,尘心未尽思乡县。出洞无论隔山水,辞家终拟长游衍[6]。自谓经过旧不迷,安知峰壑今来变。当时只记入山深,青溪几度到云林。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
【注释】
[1]逐水:顺着溪水。去津:古渡口。[2]坐:因。
[3]隈隩:山崖的弯曲处。[4]物外:世外。[5]房栊:窗户。[6]游衍:游乐。
【鉴赏】
这首七言乐府作于开元七年(719),王维十九岁。桃源,即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所写的桃花源。诗以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为蓝本,取其大意,变文为诗,进行艺术的再创造,开拓了诗的意境。在叙述《桃花源记》中原故事的同时,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卷。
“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去津”,一叶小舟顺流而上,古老的渡口附近,两岸桃花盛开。正是因为有这样的春之美景,渔人才“逐水爱山春”,继而“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青溪不见人”。这是事件的开端:渔人赏玩春景继而发现桃源之所在。
“山口潜行始隈隩,山开旷望旋平陆”,是事件的进一步发展。渔人弃舟上岸,进入幽曲的山口,渐行渐远,忽然豁然开朗,发现桃源。“遥看一处攒云树,近入千家散花竹”,远远望去似有高大的树木攒聚在蓝天白云里,近处却是千家万户种满花卉竹林。这两句由远及近,写了云、树、花、竹,相映成美丽安宁的世外桃源之景,写景极为生动。而桃源中所遇之人仍使用秦汉时的姓名,所穿衣服也还是秦汉时的服装。
接下来的十二句是全诗的主要部分,重点写渔人在桃花源中的见闻。“居人共住武陵源,还从物外起田园”承接上下文。“月明松下房栊静,日出云中鸡犬喧”写桃源中白天与晚上,以白日与夜里,安静与喧闹作对比,突出桃源中与世无争却又生机勃勃的景象。“惊闻俗客争来集,竞引还家问都邑”,以一连串的动词来强调作为外界来客的渔人的到来在桃源中造成的轰动。“平明闾巷扫花开,薄暮渔樵乘水入”,这里的“扫花开”、“乘水入”,很好地写出了桃花源的地理特点,能充分激发读者的想象。“初因避地去人间,及至成仙遂不还。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是补充交代桃源中人的来历。在叙事中,诗人又夹杂抒情的笔调。
末十句是全诗的最后部分,诗人至此叙事的节奏加快,扣紧渔人的心理活动来写渔人因思乡离开桃源,继而又怀念桃源,寻觅桃源而不得的怅惘和茫然,情事景于此完全融为一体,特别是后六句,“自谓”、“安知”、“只记”等词连用,把渔人对桃源的思念与遍寻不着懊恼的心情形象展现出来。末句“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加入抒情成分,美景仍是当日美景,可是桃源却是不再,无限感慨都在文字之外了。
王维的诗以抒写山水著称,此诗尤胜。历来评价王诗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说法,这首诗内容与陶潜的散文相仿,但画面却比陶文来得生动优美,绚丽多彩。全诗笔力舒健,韵脚多变,平仄相间,活跃多姿,从容雅致。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1]
王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2]。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3]。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4]。
【注释】
[1]辋川:水名,在今陕西蓝田南终南山下。[2]潺湮:水流貌。[3]墟里:村落。[4]接舆:即楚狂接舆,这里指裴迪。五柳:即陶潜,陶潜号五柳先生,这里王维以陶潜自比。
【鉴赏】
这首诗是他与裴迪相酬应和之作,表现的就是这段生活的情趣。
首联“寒山”、“秋水”点明季节。“转”字极巧妙地表现出天色渐晚,山色慢慢“转”深的情状。寒秋中的河水日复一日静静地流淌着,给这份寒秋添上了动作美。
颔联作者塑造了一个隐逸的自我形象。“倚杖柴门外”,王维时年未过五十,应是尚未有策杖的必要,但“倚杖”这一动作却很好地表现出王维当时消沉退隐的心态。“柴门”二字,则隐隐透出乡野隐居的意味。倚着杖,迎着风,听着风中隐隐的秋蝉的呜叫,而他身后是一道柴门,或许还有一座小屋——诗人很好地塑造了一个乡间隐士形象。
颈联接着写景。这两句是历代传诵的名句。“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对仗工整。而渡头在水,墟里在陆,落日是自然景观,孤烟是人为景象,描绘的虽是常见的乡村田野日暮时分的景色,但是景物的选取却见心机。王维是一位有名的山水画家,对景物的感觉敏锐,观察细致,善于抓住景物最美、最动人的一瞬。此联前句一个“余”字,写出夕阳转瞬即逝的动感,让人眼前顿现一片波光霞影;后句一个“上”字,画出炊烟在空中缥缈浮动上升的形态。这句化用陶渊明“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之句,但陶诗用的是拟人手法表现炊烟萦绕,不忍离去的形态,而王诗纯用白描,抓取乡村傍晚最美的一瞬,各有各的意境,各有各的形象。
尾联又转而写人。这里作者化用典故,将裴迪比作楚狂接舆,不仅形容裴迪的醉歌之态,还说明作者认为裴迪思想上正如楚狂接舆,藐视圣道,超然物外,不无赞赏之意。“五柳”,即五柳先生,出自《五柳先生传》,是陶渊明的自称。这里诗人自比陶渊明,表现出一心退隐、蔑视官场的清高心态。两个典故的化用用笔极简,却是形象地抓住了两个人物最显著的特征,同时也使得诗题中的“赠”字有了落脚点。
这首五言律诗,首联与颈联写景,描绘辋川附近山水田园的深秋暮色;颔联与尾联写人,刻画王维与裴迪两个隐士的形象。风光人物交替行文,相映成趣,形成物我一体、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极写诗人的闲居之乐及与友人志趣相投的深情厚谊。
酬张少府
王维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1]。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2]。
【注释】
[1]自顾:自念,自视。长策:良策。空:只。[2]穷通:穷困或显达,得意与失意。
【鉴赏】这首诗是王维晚年居辋川时与友人的应和之作。全诗作者自述“好静”之志趣。前四句全是写情,隐含着抱负不能实现之后的矛盾苦闷心情。首联起始便说“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看似极端消极,但一个“惟”字暗示了作者一种不得已的情绪,似乎这个“静”也是不得已的。为什么呢?诗人在下一句作了解释——“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联系诗人王维的生平,在他早年,也曾有过效君报国的志向,但在奸相李林甫当政的时代,这样的志向是无法实现的。因此诗人感叹“自顾无长策”,以己之力无法改变这样的社会局面,且也到晚年,只好退隐山林了。
然而,诗人的情绪仅仅是一沉,随即想起隐逸生活的情趣。诗人很巧妙地选取了隐居生活中一个相当闲适安逸的场景来写。“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松风”、“山月”皆是象征高洁的意象,暗衬诗人的形象。作者不停留于写景,而是在写景中融入了自身的活动——在徐徐的清风中轻解衣带,在皎洁的月光下独坐弹琴。一“吹”,一“照”,便将“松风”、“秋月”写活了,它们似乎是有意地参与诗人的活动的呢。情与景、人与境于此便非常自然地结合在一起了。
末联是借助景物来体悟感情,以问答形式作结。前句“君问穷通理”,照应标题,“君”指的是“张少府”。面对友人问及穷困或显达时该如何面对,诗人却并没有正面回答,而是以不答作答。“渔歌入浦深”化用《楚辞·渔父》典故:“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这个典故在人们的脑海里勾勒出一幅画面:一个渔人撑着小舟,慢慢逝于烟波浩渺处。隐隐地,我们似乎可以听到渔歌的回响,问什么穷通之理呢,还不如就像我这样归隐去吧,以安宁的心境来面对一切。全诗以这样的末句收结,含蓄而富有韵味,洒脱超然而让人三思。
送梓州李使君[1]
王维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2]。
汉女输橦布,巴人讼芋田[3]。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贤[4]。
【注释】
[1]梓州:唐代州名,治所在今四川三台。[2]山中一夜雨:一作“山中一半雨”。杪:树枝的细梢。[3]橦:木棉树。其种子表皮长有白色纤维,可织成布。[4]文翁:汉景帝时为蜀郡太守,政尚宽宏,见蜀地僻陋,乃建造学宫,诱育人才,使巴蜀日渐开化。翻教授:反复教育。
【鉴赏】
这是一首送别名篇。历代送别诗开篇往往由景写起,借景抒情。这首诗也是从写景起笔,却起得不凡。诗人一反通常由身边之景写开的套路,而是想象友人将去的四川之景,气势博大。
首联“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互文见义。千山万壑大树参天,处处可闻杜鹃的啼叫。颔联接着描绘“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山中一夜雨过,飞泉百道,远远望去好似悬挂在树梢上一般。王维曾入蜀,他结合自己在蜀地的生活经验,为友人描绘了一幅极具蜀地风情的美景,画面鲜明,极具立体感。还特别喜爱和擅长描写听觉中的事物,把这当作构成诗境的一个重要的艺术手段。这四句诗,使人仿佛置身巴蜀胜地,身旁是参天古木,群山重重,耳边是响彻千山的杜鹃啼鸣,声震层峦的崖巅飞瀑,大有目不暇接之感。
作者在以略带羡慕的口气描绘了一番蜀地美景之后,王维转而写蜀地的民情政事。诗人在颈联选用了两个极具蜀地特点的事件——“汉女输橦布,巴人讼芋田”。蜀地的妇女向官府交纳橦布,而蜀地产芋,蜀人常为芋田之事打官司。“汉”、“巴”皆蜀之别称,仍是紧扣友人将去之所。而征收赋税,处理讼事,正是“使君”职责所在。这里诗人开始想象友人到任后的生活情状。
末联“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贤”,用了有关治蜀的典故。文翁是汉景帝时蜀郡太守,政尚宽宏,见蜀地僻陋,乃建造学宫,诱育人才,使巴蜀日渐开化。王维在此以文翁比李使君,官同事同,极是妥贴。他以此勉励李使君效法文翁,尽职尽守,有所作为,不要倚仗先贤的成绩而泰然无为。这两句化用典故劝勉友人,委婉曲折,真情尽显。
全诗的情绪积极开朗,格调高远,前半首尤胜,是唐诗中写送别的佳作。
过香积寺[1]
王维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2]。
【注释】
[1]香积寺:故址在今陕西长安。[2]曲:隐僻之处。安禅:佛家语,指心安于清寂宁静之境。毒龙:佛家语,喻妄念烦恼。
【鉴赏】
诗题“过香积寺”说明这首诗是一首记游之作。“过”即探访、探望的意思。
开头四句“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写出了诗人并不知道香积寺的确切位置,仍是信步走去。“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是写游中所见,但也侧面交代了香积寺的位置及环境——寺院位于云峰深处,周围环境古朴。至此,诗人还未有一字提及寺院。走在无人的古径上,心头正有一点疑惑——山中真有寺院么?忽然听到深山中隐隐的钟声,才明白香积寺确在山中。这四句一气呵成,把“探访”的曲折写得淋漓尽致,却是不着痕迹。
后两句“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是历代被誉为炼字典范的名句,其中“咽”与“冷”字尤为精到。山泉在峥嵘的石缝中流淌,泉声自不能轻快流畅,那声音极像若有若无的呜咽之声。而“冷”字用得更妙。这里是古木森森的深山,到处是高耸的“青松”,日光自是不能普照。且是“薄暮”时分,返照的夕阳涂抹在青森的松林上,岂不“冷”哉?这一联非常准确地把握住景物的特点,表现传神,构造出一个宁静幽深、远离尘世的意境。
末两句“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表明了诗人在傍晚终于到达寺院,面对一潭空阔幽静的潭水,不禁想到《涅槃经》中所说的佛门高僧以无边的佛法制服了其性暴烈的毒龙的故事。想到佛法可以制服毒龙,也可以制服世人的痴心妄想,不觉又悟到禅理的高深。这两句掺入佛语,反映了诗人一直想要离尘绝世的离愁别绪。
这首诗题意是写山寺,然而并没有一字写寺,而是通过“云峰”、“古木”、“深山”、“钟声”、“危石”、“青松”、“空潭”的描写来表现山寺之手笔不凡,深僻清幽。
山居秋暝[1]
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2]。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3]。
【注释】
[1]暝:日落,天黑。[2]“竹喧”句:浣衣女子结伴归来,竹林里传来一阵喧笑。“莲动”句:指溪中莲花摇动,知是渔船顺流而下。[3]“随意”二句:《楚辞·招隐士》:“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乃招致隐士之辞。这里反用其意,是说春天的芳华虽已消歇,秋景也佳,王孙自可留在山中。
【鉴赏】
这首诗是王维居辋川时的作品。描绘的是秋天傍晚的山居之景,是王维众多吟咏山居生活的诗中最为得意的名作之一。
诗题《山居秋暝》,指明了这首诗所写的地点与时间:山居之景,秋暝时分。
首联“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林木茂密,掩盖了人迹。一个“空”字,强调了山中如世外桃源般的幽静。这是一个秋天的傍晚,刚刚下过一场雨。“新雨后”、“晚来秋”淡淡几字,一阵清新、凉爽之气扑面而来。“后”、“秋”两个拖音字相对,读来语气舒缓,抒写了诗人悠闲自在的心境。
颔联也是此诗流传很广的一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雨后的松林显得格外清新,皎洁的月光从密密的松林中洒下,清澈的泉水从光滑的岩石上静静淌过,泉水映着月色,发出银亮的光。这一联写月光如水,是写“静”;写清泉流淌,是写“动”,动静结合,简简单单的十个字塑造了一个明净超脱理想情境。
接下的两句描绘山中人们的生活:“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这两句从视觉、听觉两方面进行描写,使诗中的形象更加逼真,更富有生气。这一联先写果后写因,利用人们的期待效应,制造了一个恍然大悟的效果。“归”和“下”字原本应分别放在“浣女”和“渔舟”之后,但是诗人有意将它们倒装,不仅使这一联音韵和谐,同时有一种动感美。
雨后的空山如此清新高洁,山中的人们是如此安逸自在,诗人顿时感到找到了一个世外桃源,他忍不住抒发自己的情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这句诗化用了《楚辞·招隐士》的典故,并反用其意,含蓄地将自己留恋山林的心情淋漓尽致地进行了表达。
这首诗不但写了秋日傍晚雨后山中的美景,同时流露出诗人自己领受这种佳景的愉快和对山林生活的依恋。与王维后期的山水诗相比,少了几分孤寂,多了几分清新、几分生活气息。全诗不事雕凿,天然之妙。高步瀛评曰“随意挥写,得大自在”(《唐宋诗举要》)是非常恰当的。
终南别业
王维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1]。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2]。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3]。
【注释】
[1]中岁:中年。陲:边。[2]胜事:美好的事,快意的事。[3]值:遇见。
【鉴赏】
诗评家们常常以为王维诗歌最突出的风格便是“清淡自然”四个字。这一风格首先体现在诗人那些反映隐逸生活情趣的山水田园之作中,而《终南别业》便是这类诗歌中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
第一联“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叙述自己中年以后就厌倦俗世而信奉佛教,晚年退隐终南山边。
第二联“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描写诗人隐居终南别业的生活。“兴来”是说随意而行,“每”是说常常这样做,“独”与“自”两字,写出诗人自得其乐的心态,“胜事”强调了这种生活的快乐。在这里,诗人并未荡开笔墨细写所见之美景、所遇之快事,然而一个悠然自得的隐者形象已跃然纸上。
第三联“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进一步描写诗人寻访的意趣与雅兴。简单两句勾画出一个心境闲适、随意而行、自由自在的隐士的形象:他溯流走去,不知不觉竟走到水的尽头,看样子是无路可走了,那干脆就坐下来吧,闲看眼前朵朵白云徐徐升起……白云在诗歌中素来就是一个代表着自由自在、悠闲飘逸的意象,我们的诗人又何尝不是这样自由自在、无忧无虑呢?这一联最为人称道的是它表意简洁,诗中有画,且蕴含生活哲理。
最后一联写“偶然”遇“林叟”,便“谈笑”“无还期”了,写出了诗人淡逸的天性和超然物外的风采。对句既纯属自然,又隐含着丰富的哲理。
全诗写景、述情,皆似平平道来,不费功力,可谓平淡自然,但诗中作者那种悠闲自得的雅兴与超然出尘的心态却已跃然纸上。所以元代方回称赞此诗“有一唱三叹不可穷之妙”(《瀛奎律髓汇评》),纪昀也说“此诗之妙,由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瀛奎律髓汇评》),确实如此。
归嵩山作[1]
王维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2]。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3]。
【注释】
[1]嵩山:又称嵩高山,在今河南登封北。[2]薄:
草木丛。闲闲:从容自得的样子。[3]迢递:遥远的样子。关:本意指门闩,这里代指门。
【鉴赏】
这首诗作于开元二十二年(734)秋,写作者辞官归隐嵩山途中所见的景色和当时心情的写照。
首联“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写归隐出发时的情景。“清川”,清清的流水。清清的流水围绕着草木丛生之地。这是写所见之景。“车马去闲闲”,这是诗人写自己的车马悠闲自得地行走在路上。车马本无心,何来“闲闲”之感?这正是王国维所谓“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脱离了官场是非,诗人感觉就像清川一样自由,就如同车马一样悠闲。
颔联承上写景,依然是托物寄情,写自己归隐之情如流水归海之心不改,如禽鸟至暮知还。这句似化用陶渊明《饮酒》其五中名句“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化用得不着痕迹。“暮禽”二字也包含着“鸟倦飞而知还”之意,暗示出自己退隐的原因是对现实、对仕途的厌倦与失望。
颈联接着描写荒城古渡,落日秋山。王维非常善于选择适于表现自身心境的景物,并加以组合。四个景物,城是荒废多日的,渡口是许久以前的,阳光是夕阳西下,已近黄昏,连眼前的山景都是秋景,草木凋零。四个景物组合在一起反反复复地都在说一个词——萧索。这两句诗是寓情于景,反映诗人感情上的波折变化,不知想到了什么,渐渐诗人的心绪又开始低落了。
末联“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写诗人来到嵩山下安家落户,打算退隐山林。“迢递”二字,暗示归隐之高洁和诗人从此与世隔绝、不问世事的宗旨。而“闭关”二字不仅指关门的动作,而且含有闭门谢客的意思。这句在叙事写景中仍在表达归隐后的心情,我们可以看到,诗人此时的心情又转向恬淡和平和了。
全诗前四句写归山途中所见风景,情调闲适;后四句通过对荒城古渡、秋山落日萧索景象的刻画,表现出诗人归隐后的落寞心情,景与情契合交融,字里行间隐约地显示了作者心绪的细微变化:由闲适自得,到落寞凄清,最后又转向平和与恬静。
终南山
王维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1]。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2]。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3]。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注释】
[1]太乙:即“太一”,终南山主峰,也是终南山别名。
天都:一说指帝都,即唐都长安;一说指天庭。海隅:海边。[2]霭:云气。[3]分野:古时以地上的州国同天上的星辰位置相配,谓之分野。
【鉴赏】
开元二十九年(741),王维归京后,曾隐于终南山,本诗写于是时。
沈德潜《唐诗别裁》卷九说:“右丞五言律有两种,一种以清远胜,如‘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是也;一种以雄浑胜,如‘天官动将星,汉地柳条青’是也,当分别观之。”
全诗旨在咏叹终南山的宏伟壮大。首联写远景,“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这里用了夸张的手法。清沈德潜说“近天都言其高,到海隅言其远”,山高到接近天庭,当然是极高了;山脉绵延不断,能从长安附近延伸到海边,当然是极远的了。以艺术的夸张,写出了山之高远。
颔联写身边的景物,写身在山中之所见,铺叙云气变幻之妙。“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云雾在回望中合成一片,但走近了却是看不到。王维以简简单单的十字,却唤起了有过游山经验的人的印象。这一联用了互文修辞,“青霭入看无”与前句“白云回望合”交错使用,起到了互为补充的效果。
颈联依然是写景。这首诗首联从大处着手,写终南山全景;颔联从细处人笔,写云雾之妙;颈联又从大处着眼,进一步写山之南北辽阔和千岩万壑的千形万态。“分野中峰变”,乃作者立足中峰,纵目四望的感受——终南山之大,使得中峰所隔,分野就变了;“阴晴众壑殊”仍是写其大,大到全山沐浴在同一片阳光下,由于山势有遮隔,各山阳光强弱有无不一,这边阳光普照,那边却是乌云密布。
末联笔锋突然一转,不再写景,而写诗人自己想投宿山中人家,隔着水问对岸的樵夫。这句粗看似来得突兀,但细细品来,至少有三个好处:一是写出山的辽廓荒远;二是为原本无声之景加入声音,而且是“隔水”的空远之声;三是点出了主人公的活动,给全诗又添一种动态的美。
而这首诗之所以可以于四十字内无所不包,其关键正在于诗人并非重于细绘山的各种形态,而是极度渲染山之神韵,终以劲健笔力、磅礴气势为偌大一座终南山作了一个传神写照,写出了终南山的高大、雄峻、幽深,这正是所谓的“尺幅具万里势”的完美体现。
汉江临眺[1]
王维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2]。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3]。
【注释】
[1]汉江临眺:一本题作《汉江临泛》。[2]楚塞:指古代楚国地界。三湘:湘水合漓水称漓湘,合蒸水称蒸湘,合潇水称潇湘,故称三湘。荆门:在今湖北荆门南。九派:九条支流。[3]襄阳:在今湖北襄樊。山翁:指晋代山简,是竹林七贤山涛之子。他曾曾镇守襄阳,好饮,每饮必醉。
【鉴赏】
这首诗是王维于开元二十八年(740)路过襄阳时的作品。诗题《汉江临眺》中的“汉江”即汉水;“临眺”,即登高远望。可见这首诗写的是在襄阳登高远眺时所看到的景色。
首联“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写奔涌而来的三湘之水接连荆楚要塞,又在荆门一带与长江九派支流汇合。这一联虽无一字提及汉水,却已给人以浩瀚汉水雄浑壮阔的整体印象,为全诗渲染气氛。汉水接三湘通九派,都不是单纯的登高远眺所能看到之景,倒像是从飞机上俯瞰所见。诗人通过想象将这样一幅大的画面仅用两句五言就表现出来,这便是所谓的“尺幅具万里势”了。
颔联结合自身的印象与感受来写眼前所见之远景。前句“江流天地外”,用了夸张手法写汉江极浩瀚空阔,看起来好像都流到天地之外去了。后句“山色有无中”,写在江边眺望远山,山色淡到极点,若有若无,似隐似现。
一句“有无中”将那由于距离极远而迷离朦胧、变幻不定的山色逼真传神地写了出来。
颈联转而写近景:“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写眼见江水一片浩淼,郡城(指襄阳)好似浮在水波上一般;波涛激荡滚动,远方的天空似也被撼动了。这里诗人的笔法极灵动,一“浮”一“动”,全从个人主观的印象与感觉着笔,令诗人笔下之景似乎都动起来了,更能唤起读者的想象,传达出汉水神韵之浩淼。
末联“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引曾镇守襄阳的晋人山简的故事,言欲与山翁共谋一醉,表现出对襄阳风物的热爱之情。此情与前三联之景相应,意境极其深远。
全诗意境优美,格调清新,在描绘景色中充满了乐观情绪,给人以美的享受。其中“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历来为人们所传诵。
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
王维
绛帻鸡人报晓筹,尚衣方进翠云裘[1]。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2]。日色才临仙掌动,香烟欲傍衮龙浮[3]。朝罢须裁五色诏,佩声归到凤池头[4]。
【注释】
[1]绛帻:红色头巾。鸡人:古代宫中,于天将亮时,有头戴红巾的卫士,于朱雀门外高声喊叫,好像鸡鸣,以警百官,故名鸡人。晓筹:即更筹,夜间计时的竹签。尚衣:官名。隋唐有尚衣局,掌管皇帝的衣服。翠云裘:饰有绿色云纹的皮衣。[2]衣冠:指文武百官。冕旒:古代帝王、诸侯及卿大夫的礼冠。旒:冠前后悬垂的玉串,天子之冕十二旒。这里指皇帝。[3]仙掌:掌为掌扇之掌,也即障扇,宫中的一种仪仗,用以蔽日障风。衮:指皇帝的龙袍。[4]五色诏:用五色纸所写的诏书。
【鉴赏】
这首诗作于乾元元年(738)春末,时作者任中书舍人。贾至当时写过一首《早朝大明宫呈两省僚友》,当时王维、岑参、杜甫等都有应和之作。王维此诗与岑参所写同题,都是描写朝拜庄严华贵的唱和诗。全诗按照时间的顺序,通过细节描写与场景的渲染,分早朝前、早朝中,早朝后三个层次,描绘了皇帝的威仪与大明宫早朝时庄严华贵的氛围。
一、二句写早朝前的情景。作者选取了“报晓”与“进裘”两个细节开始为将要写到的早朝渲染气氛。在古代宫中,天将亮时,有头戴红巾的卫士,于朱雀门外高声喊叫,以警示百官,取公鸡打鸣意,故名鸡人。尚衣局是专门掌管皇上衣服的部门。翠云裘,饰有绿色云纹的皮衣,这里专指天子衣饰。诗人用了一个“方”字准确地表达出早朝前那种有条不紊的秩序感与时间感。王维有意用了“绛色”来与“翠云”形成颜色上的鲜明对比,突出了皇家环境之华丽。
中间四句从正面描写了早朝的情景。在前两句中,诗人用“九天阊阖”喻皇宫,为早朝设置了一个神圣的背景,以万国使臣朝拜来进一步衬托天子的尊严。诗人在此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恢宏壮丽的场景。“九天”两句所描写的朝见的磅礴气势,古来无出其右者。后两句着意细节,写蔽日的障扇在晨曦照耀下向前移动;香炉的轻烟萦绕,皇上的龙袍中所绣之龙好似浮游于烟雾之中。在这里,诗人用“才”字来强调了时间的准确,同时,在细节描绘中注意突出了光与影的效果。“香烟欲傍衮龙浮”一句,一个“欲”字把香烟简直写活了。
最后两句“朝罢须裁五色诏,佩声归到凤池头”,主要写朝拜后贾舍人就用五色纸起草诏书,可听到服饰铿锵声时他便已回到中书省。贾至原诗末两句:“共沐恩波凤池里,朝朝染翰侍君王。”写到中书舍人起草诏书的职责,王维和诗结尾也照应了贾至原诗,也归结到中书舍人的职责上。但看起来却是比贾至原诗生动许多。
他用“五色诏”写色,“佩声”写声,并未直接写到贾至,但在这声色的描写中却把贾至的活动生动地展现了出来。
这首和诗不和其韵,只和其意;用语堂皇,造句伟丽,格调和谐,别具艺术特色。
赠郭给事[1]
王维洞门高阁霭余晖,桃李阴阴柳絮飞。禁里疏钟官舍晚,省中啼鸟吏人稀。
晨摇玉佩趋金殿,夕奉天书拜琐闱[2]。强欲从君无那老,将因卧病解朝衣[3]。
【注释】
[1]给事:即给事中,门下省的要职。[2]奉:通“捧”。[3]无那:无奈。
【鉴赏】
此诗题为《赠郭给事》,给事,即给事中,乃唐代门下省要职,掌宣达诏令,驳正政令之违失,地位相当显赫。从诗题便可以看出,这是一首酬和诗,是王维赠与给事中郭某的。在王维晚年半官半隐的生活中,此类应酬性的诗甚多。这类诗内容上大都是称赞对方,感慨自身。
首联意在写郭给事的显达。第一句“洞门高阁霭余晖”,“洞门高阁”是皇家的写照,“余晖”乃皇恩普照的象征;第二句“桃李阴阴柳絮飞”,“桃李阴阴”是写郭给事桃李满天下,“柳絮飞”是写他的门生个个飞扬显达。这两句看似写景,实乃运用象征手法形象地写出郭给事上承皇恩,下受门生拥戴,突出了他地位之显赫。
颔联“禁里疏钟官舍晚,省中啼鸟吏人稀”,着意写郭给事奉职贤劳,居官清廉闲静。这里除了用“疏”与“稀”两字来渲染这种闲静的气氛外,还着意描写了“省中啼鸟”这一现象。省中本应是政务繁忙,人来人往之所,但现在居然是清闲安静得听得到鸟叫。这是一种侧面描写,因为讼事无多,时世清平,所以吏人稀少,省中清闲。这一句明里是在描写郭给事居官的环境,写他居官清闲,其实是在暗写他政绩卓越,时世太平,乃至衙内清闲。酬和之作往往都免不了赞谀之词,但王维这样的写法,却有婉转曲折不落俗套之妙。
颈联“晨摇玉佩趋金殿,夕奉天书拜琐闱”,这是直接写郭给事本人,早晨盛装朝拜,傍晚捧诏下达,不辞辛劳。两个动词“趋”、“拜”形象刻画出郭给事毕恭毕敬的样子,而“晨”、“夕”二字又使人很容易想到郭给事从早到晚侍奉在皇帝左右,深受皇上重视。
尾联“强欲从君无那老,将因卧病解朝衣”,诗人感慨自己老病,无法相从,间接地表达了诗人的出世思想。唐人许多酬赠诗中,往往在陈述了对对方的仰慕之后,立即表达自己希冀引荐提拔之意。然而王维此诗,却一反常见套路,别有一番避俗从雅的艺术效果。
积雨辋川庄作[1]
王维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2]。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3]。
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4]?
【注释】
[1]积雨:久雨。辋川庄:即王维在辋川的宅第。[2]空林:疏林。藜:一年生草本植物,嫩叶可食。这里指蔬菜。黍:这里指饭食。饷东菑(zī):往田里送饭。菑,开垦了一年的田地,这里泛指田亩。[3]朝槿:也叫木槿,落叶灌木,其花早开晚谢,古人以为人生无常的象征。露葵:即绿葵,一种绿色蔬菜。[4]野老:指作者自己。
【鉴赏】
这首诗是王维在隐居辋川蓝田期间所作。这首诗便是其中代表作之一。全诗意在描写积雨后辋川庄的景物,叙述隐退后的闲适心情。
首联描写怡然自乐的田家生活,乃诗人山上静观所见。“迟”字不仅写出连日的雨天使得树枝与空气都极潮湿,烟火不易燃烧,而且形象地表现出在这样潮湿的空气中,烟气上升徐缓滞涩的画面。后一句“蒸藜炊黍饷东菑”,写村妇正忙着蒸藜炊黍为东边田里劳动的男人们送饭,点明了烟的由来。
颔联“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描写了广漠平畴,白鹭飞行,深山密林,黄鹂唱和,积雨后的辋川,画意盎然。“漠漠水田”、“阴阴夏木”,构成一片青绿的背景,而“白鹭”、“黄鹂”为这片青绿描上几笔白色与黄色,色彩极为鲜明,似乎还能听到“黄鹂”婉转的啼叫。“水田飞白鹭,夏木啭黄鹂”已足诗味,前缀“漠漠”、“阴阴”四字,更觉气象万千,给人面目一新的感觉。
颈联“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描写了诗人独处空山之中、幽栖松林之下,观早开晚谢之木槿而悟人生之短。栖松林,食露葵,以避尘世之纷繁。这两句诗强调了“静”、“清”二字,这也正是诗人退隐和闲适生活的写照。
末联“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野老是诗人自称,这里连用两个典故。一见《庄子·寓言》:杨朱从老子学道时,旅店中的客人都争相给他让座;学成归来后客人不再让座,却与之争座为乐,说明杨朱此时已无心机,与人无隔膜了。二见《列子·皇帝篇》:
海上有人与鸥鸟亲近,互不猜疑,每日有百来只鸥鸟与他相游。一天,他父亲要他把海鸥抓回家去,他再到海边时,鸥鸟都在天上飞舞,不肯停下。说明他心术不正,破坏了与鸥鸟的关系。两典正反结合,抒写了诗人淡泊名利的心情。
全诗共八句,前四句静观所见之景,后四句写诗人的隐居生活,将辋川的山中风光与自己的隐居生活相结合,形象鲜明,韵味清远,表现了诗人与世无争、自然淡泊的自由生活。
鹿柴[1]
王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2]。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3]。
【注释】
[1]鹿柴:“柴”通“砦”,“砦”通“寨”,即栅栏,篱障。鹿柴是辋川的一个地名。[2]但:只。[3]景:通“影”,指日光。
【鉴赏】
这首诗作于王维隐居陕西蓝田辋川别业时,是王维后期山水诗代表作。鹿柴是辋川的一个地名,是王维当年常游历的地方。
诗里表现的是鹿柴附近山林中傍晚的幽静景色。“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王维好像非常喜欢用“空山”这个词,比如“空山新雨后”、“夜静春山空”。在这些诗句中,“空”往往都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什么也没有”,而含有“寂静、空明”之意。这首诗中也是这样,既有人语,山非是“空无一物之山”,而是“空寂之山”,可见,这里的“空”字是为了强调山的宁静。既然是写山“空”,为何又写有“人语”呢?一个人处于这样一片寂静的深林之中,周围什么声音也没有,突然,远远地传来几声人语,再细听听,似乎又没有了,只剩下长久的空寂——那样的几声人语不是更能提醒人身边的那份空寂么?在这里,诗人以有声来反衬无声,那无声更能渗入人心。这里是从声的角度而言。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这是写景。一束夕阳的余晖透过密林的缝隙,射在林中的青苔上。深林本已是阴暗,而林间树下的青苔,更突出一分阴暗。但在突出阴暗的同时,诗人笔下却闪出一缕斜照,投射在青苔之上。这样的写法其实与上句相近,仍是用了反衬手法。阳光本给人以温暖的感觉,可是这是夕阳的余晖,已不再有太多热度;再者,在密密深林之中,周围是大片的阴暗,被大片阴暗包围着的小小光斑不是更显得弱小,从而也更突出周围阴暗的强大了么?这是用有光来描写无光。
王维不仅精通诗画,同时擅长音律,在这首五言绝句中,他以音乐家对声的感悟,画家对光的把握,诗人对语言的提炼,刻画了空谷人语、斜辉返照那一瞬间特有的寂静清幽的境界,令人回味悠长。
竹里馆
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1]。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注释】
[1]幽篁:深密幽暗的竹林。
【鉴赏】
这是王维《辋川集》二十首中的名篇。它表达了诗人隐居辋川时闲适的淡薄生活。
作者借用一个相当典型的场景来表现。“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幽篁,指幽静的竹林,诗人仅用两个字便烘托出一个清新出尘的环境。作者写景并不是仅仅为了写景,他在这样的环境中加入了自身的活动——独坐,弹琴,长啸。这三个动作也是高雅脱俗之士所常有的。这里并没有多作刻意的描画,仅用了三个简简单单的词,但是一个潇洒自在的隐士形象已是跃然纸上。而长啸这一动作的使用尤为精彩,在那样的深夜中,静谧的深林里,隐隐地有几声琴声,间或一声清越的啸声划破夜空,是何等潇洒出尘的意境。这里是用了动静结合的写法。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这里作者又引入了一个新的意象——明月。在这里,皎洁的明月不仅仅是一个象征高洁的意象,烘托着诗人的形象;在这里,它更像是和诗人志同道合的一个友人,在幽林中陪伴着诗人。一个“来”字将明月写活了,月儿好像是有意识地参与诗人的活动呢。细读这一句,似乎可以瞥见诗人的情怀:我高雅出尘的情致在世间得不到理解,但是有什么关系呢?自有高洁的明月明白我,以明亮的月光安慰我、陪伴我。这一句仍是用了反衬的手法,以深林的黑暗来反衬明月之亮洁,明月更加显得明亮。
这首诗共四句,在遣词造句上,非常平淡无奇。但是它的妙处也就在于以自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一个清新的月夜幽林的意境,并使环境的形神与诗人的隐逸的情致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给人以天衣无缝的感觉。
山中送别
王维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1]。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2]。
【注释】
[1]柴扉:柴门。[2]年年:一作“明年”。王孙:贵族子孙,此指送别的友人。
【鉴赏】
这是一首送别名篇。与一般送别诗不同的是,它并未刻画离亭饯别、执手相看、依依不舍的场景,而是别出心裁地选取了与友人别离后的一个细节。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送别友人后,作者自己慢慢地回到住处。时已近暮,诗人回到家里,轻轻地关上柴门。这两句平淡如白话,但看似平淡的字里行间却隐含着汹涌的感情。有过送别经验的人都知道,送别最黯然销魂的那一刻,并不是离人动身,看着离人渐行渐远的那一刻,而往往是送别归来的那一刻,感觉离人似乎还在身边,而其实“他”已然远去,那种孤寂与失落,远胜送别之即的伤感。王维正是以诗人敏感的心捕捉到这种感受并用一个简单的动作“掩柴扉”加以表现,从中看出诗人别后的落寞与黯然。诗中交代送别归来正是“日暮”时分,夕阳西下,暮色袭来,令诗人又添几分伤感。在这里,写景为气氛做了极好的铺垫。
“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一个“绿”却是用得意象飞动。这两句是写诗人送别归来的心理活动。回到家里,他不禁想起,明年春草绿了的时候,友人会不会归来呢?这句话本来应该在送别之际问的,却没有问,友人已远去,这句话又浮上心头,有一分欲说还休的情致。唐汝询在《唐诗解》中概括这两句的内容为:“扉掩于暮,居人之离思方深;草绿有时,行人之归期难必。”刚刚送别,就盼望明年能再相聚,情意之深可想而知。正是因为“归期难必”,所以“离思方深”。这两句主要是采用直抒心声,以情语成文的表达方式,抒发了朋友之间的情深意长。
这首诗题为《送别》,并无一字写离别情态,而别时的依依不舍与别后的无尽想念已是见于言外;字字明白如话,令人回味无穷。
杂诗
王维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1]。
【注释】
[1]来日:指动身前来的那天。绮窗:雕饰精美的窗子。
【鉴赏】
王维的《杂诗》三首是一组描写游子思妇相思之情的五言绝句,意思互有关联,此乃其二,主要表达游子的怀乡情怀。
本首诗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位久居他乡的游子,这一点从头两句的两个“故乡”中可以感知到。在他乡忽然遇到来自故乡的友人,一下子激起无限思乡之情。多么想多知道一些故乡的事呀。于是,“我”便急切地问开了——“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两个“故乡”叠加,打破一般小诗用字忌重复的常规,发语自然,反而表现出一种问话的急切,进而令人感受到乡思之殷切。“应知故乡事”这一句表意上近乎啰嗦,隐含着的仍然是那么急切的思乡之情——甚至是一点点的担心,你不会不知道吧?所以在问话里,便先把“不知道”的可能给堵死了。这种心态有些近乎孩子气,然而却是非常准确地还原了生活的本质状态。
后两句才是对“故乡事”的正式提问。渴望知晓的“故乡事”有好多,家人健康?友人安好?山川景物、风土人情是否依旧?可是这些,“我”都没有问,而是选取了一个似乎无足轻重的问话:“寒梅著花未?”你来的时候,我家窗前那株梅花开了没有呢?不从最关心的家人问起,而问起梅花,看似反常,其实细细想来,却也不然。有的时候,我们往往会有这样的一种心态,越是关心的事,可能反而是越怕说出口,只好问起看似不相干的梅花来。这样的一种反常很容易引起读者的思考:为什么呢,这株梅花是否有什么独特之处,是往日美好生活的见证抑或其他?这些,“我”都不再说了,全诗戛然而止,留下无限想象的空间。绮窗,寒梅,构成一幅古典而精美的画面,让人禁不住联想,那梅下或有佳人如玉?或有佳节之聚?——梅花在这里成了往日生活的一个见证。在这里,游子对于梅花的记忆,反映出游子浓厚的乡情,真是“于细微处见精神”,寓巧于朴,韵味浓郁,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全诗皆用口语,真乃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看似信手拈来,实则经过艺术的提炼,表达了丰富的情意。
相思
王维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1]?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2]。
【注释】
[1]红豆:又名相思子,一种生在岭南地区的植物相思木所结出的籽,像豌豆而稍扁,呈鲜红色。[2]采撷(xié):采摘。
【鉴赏】
唐代绝句名篇经乐工谱曲流传于世者非常多,王维的这首《相思》便是其中非常著名的作品之一。据唐范摅《云溪友议》言,安史之乱后,著名歌者李龟年流落江南,“曾于湘中采访使筵上唱:‘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赠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歌阕,合座莫不望行幸而惨然”。由此可知,此诗作于安史之乱爆发之前。
这是一首借助咏物而遥寄相思的诗。一题为《江上赠李龟年》,可见是抒发对友人眷念之情。起句“红豆生南国”,因物起兴,语虽单纯,却富于想象——南国也是友人所在之地,想起了红豆也就想起了友人。第二句“春来发几枝”以设问寄语,衔接自然。这样的一句问话是意味深长的,明里是问红豆发了几枝,暗地里却是在说相思几许?第三句“愿君多采撷”,仍在和友人对话。一句殷勤叮嘱,是在暗示珍重友谊,表面似乎嘱咐友人勿忘相思,背里却深寓自身相思之重;不说自己相思,反嘱别人相思,相思之重又添一重。最后一句“此物最相思”是对前句“多采撷”做的解释。这一句行文自然但又巧夺天工。一方面它回扣诗题,“相思”且与首句“红豆”(红豆别名相思子)相应,有回环曲折、反复咏叹之美,又关合相思之情,一语双关,婉曲动人。此外,两个表示程度的副词“多”、“最”准确表达了诗人奔放的内心情怀。
这首诗巧妙地借助红豆来比喻,委婉含蓄地表现出了深长的相思之情。全诗情调健美高雅,思绪饱满奔放,语言朴素无华,韵律和谐柔美。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1]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2]。
【注释】
[1]山东:指华山以东。[2]登高:阴历九月九日重阳节,民间有登高避邪的习俗。茱萸:一种植物,传说重阳节扎茱萸袋,登高饮菊花酒,可避灾祸。
【鉴赏】
这首诗作于开元七年(717)。与王维后期那些精美的山水田园诗相比,这首诗显得质朴自然,但是感情敦厚。其中“每逢佳节倍思亲”一句已成为自古至今离乡背井的游子表达思乡之情的名言。
先看诗题。“九月九日”是重阳节,“山东”指“华山以东”。当时王维正在长安,长安地处华山以西,故称故乡蒲州(今山西永济,在华山之东)的兄弟为“山东兄弟”。由诗题可见,这首诗是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写作本诗的。
首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来强调作者在长安的孤独远亲的感受。开篇便是一个“独”字,是一重强调;“客”字,是第二重强调。连用的两个“异”字是第三和第四重强调。在简简单单的七个字中,这样反反复复的强调是有着相当大的艺术震撼力的。特别是两个“异”字的重复使用。试想若是换去一个,不说异乡,而说“他乡”,这种震撼力便大大减弱了。联系王维生平,当时他正在长安谋取功名,长安是繁华帝都,但是周围的环境越热闹,就越显得诗人孤独无依。这正是所谓“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表达了自己的一无所有。
第二句“每逢佳节倍思亲”,描写了一种人人皆有的体验,并用简洁质朴的七字表现了出来。思乡之情或许时时天天都有,但是往往在佳节到来之际会显得格外浓烈。这或许是因为佳节是家人团聚的日子,或许是佳节连带着许多美好的回忆。诗人敏感地捕捉到这种感受,用一个“倍”字突出佳节时分的思乡之情的激烈程度。
第三句与第四句进一步联想,不再说自己思念家乡亲人,而是想象家乡的亲人思念自己。他描绘了想象中的一幅画面:远在华山以东的兄弟在重阳节插着茱萸登高,他们会想起身边少了我一个呀。这两句构思极巧,仍是写思乡,却不说自己思念,反说家人对自己的思念,表情达意曲折有致。前人评这两句道:“不说我想他,却说他想我,倍加凄凉。”实在非常独到。
此诗尽管好像简单平易,却蕴含思乡的浓烈之情。千百年来,多少作客他乡的人都被这首诗深深感染,这种艺术力量,来自于它的质朴、自然与高度的巧妙结合。
渭城曲[1]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2]。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3]。
【注释】
[1]渭城:在今陕西西安西北。[2]浥:湿润。[3]阳关:在今甘肃敦煌西南,为自古赴西北边疆的要道。
【鉴赏】
这是一首送别佳作。诗人的朋友元二将赴安西都护府(治所在龟兹城,即今新疆库车),诗人在渭城相送。首句“渭城朝雨浥轻尘”,描绘的是渭城雨后初晴的景象。这是春天的一个早晨,刚刚下过一场小雨,把空气中的浮尘都打湿了。这一句交代了送别的时间、地点。“客舍青青柳色新”,雨水洗去叶上的浮尘,柳树显出它不同往日的青翠的本色,所以说是“柳色新”。在柳色的映衬下,客舍都显出青青之色。与常见的送别诗不同,这首诗一反往常送别诗常见的黯淡笔调,而是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清新轻快的景象。句中所用的“轻尘”、“青青”、“新”等词,声韵明快,读者的感受非常深刻。
在前两句分别写了送别的时间、地点,并渲染了气氛之后,后两句笔调一转,匠心独运,不言其他,单写酒席即将结束时主人的劝酒辞:“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的送别诗往往都善于抓取一个特别的、富有感染力的场面。比如他的《送别》,抓取的是别后一个人回家的场面,“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而这首诗也别具特色,他不写执手相看泪眼,不写席间的殷勤话别,不写别后的瞩目遥望,而只是抓取席将结束时主人的一句劝酒辞,其他的话似乎不用多说,都已尽在不言中。这种写法容易让人想起海明威的冰山风格,留下大片的空白让读者自己去思索。
这一句劝酒辞包含了诗人强烈、深挚的惜别之情。沈德潜评此句云:“阳关在中国外,安西更在阳关外,言阳关已无故人矣,况安西乎?”这杯酒里是千头万绪,忧伤、惆怅、鼓励、劝慰,不知从何说起,还是干了这杯酒吧,都在话语之外了。
这首诗后来被收入汉乐府,广为传诵,成为饯别的名曲,或名《阳关曲》,或名《阳关三叠》。李东阳在《麓堂诗话》中评价王维的这首诗说:“此辞一出,一时传诵不足,至为三叠歌之。后有咏别者,千言万语,殆不出其意料,必如是方可谓之达耳。”虽然过誉了些,然而还是很能说明这首诗的影响力是极大的。
送綦毋潜落第还乡[1]
王维
圣代无隐者,英灵尽来归。遂令东山客,不得顾采薇[2]。既至金门远,孰云吾道非[3]。江淮度寒食,京洛缝春衣[4]。置酒长安道,同心与我违[5]。行当浮桂棹,未几拂荆扉[6]。远树带行客,孤城当落晖。吾谋适不用,勿谓知音稀。
【注释】
[1]綦毋潜:唐代诗人。[2]东山客:指隐士。东晋谢安,曾隐居东山。采薇:指殷末伯夷、叔齐采薇西山。[3]吾道非:我的主张不对么?[4]寒食:节令名,清明前一天或两天。[5]违:离别。[6]棹:船桨,也指船。
【鉴赏】
“圣代无隐者,英灵尽来归”,那些英明之士纷纷弃道下山,以求报效国家。这两句一方面反映了盛唐政治清明、国力强盛的社会环境;另一方面则反映了这个时期文人们普遍的精神状态。三、四句中的“东山客”及“顾采薇”借用了东晋谢安曾隐于东山及伯夷、叔齐采薇西山的典故,既是对綦毋潜高洁品质、渊博学识的赞誉,同时也点出他急于在政治上建功立业的心情。
但是綦毋潜满怀信心地入京赴考,却名落孙山。五至八句写诗人反复安慰友人。“既至金门远,孰云吾道非”,未能金榜题名并不是因为我们没有学识与才华。这里的“既至”、“孰云”二词词意肯定,充满对友人的理解与同情。王维想到友人为了参加这一次考试,离家整整一年多了,在“江淮度寒食”,在“京洛缝春衣”,历经了多少艰辛,却未能及第而归,为了朋友非常伤心。
诗的后八句才开始点出送别主题。置酒送别,知心的朋友又要离开了。一个“违”字,多少离情别绪与感慨伤怀尽在其中。伤感之中,王维仍然不忘安慰友人,“行当浮桂棹,未几拂荆扉”,不用太伤心了,很快我就会乘船来看你的。
“远树带行客,孤城当落晖”,送别之时,放眼望去,远山的树木渐渐把你的身影遮盖,夕阳余晖笼罩着孤城。这里诗人连用“远树”、“行客”、“孤城”、“落日”四种景象共同营就了一幅辽阔荒漠、令人倍感孤独的画面。就在这临别之际,诗人还是没有忘记再一次叮咛友人,“吾谋适不用,勿谓知音稀”,千万不要因为一时失意,便认为世无知音而消沉凄迷。
这首诗安慰落第的友人,层层铺叙,婉转亲切,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谊一览无遗。沈德潜评曰:“反复曲折,使落第人绝不怨尤。”虽绝对了些,却比较好地说出这首送别诗的独特之处。
西施咏
王维艳色天下重,西施宁久微[1]。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贱日岂殊众,贵来方悟稀。
邀人傅脂粉,不自著罗衣[2]。
君宠益娇态,君怜无是非。当时浣纱伴,莫得同车归。持谢邻家子,效颦安可希[3]。
【注释】
[1]宁:岂。微:卑微。[2]傅:着,搽。[3]持谢:奉告。安可希:怎能希望别人的赏识。
【鉴赏】
这是一首借咏西施,以喻为人的诗。采用比兴寄托的方式,抒发了怀才不遇的下层士人的不平与感慨,具有深婉含蓄的特点。
诗开首四句,描写了西施有艳丽的姿色,绝对不会久处卑微的境地。“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此句对仗工整,一“朝”一“暮”,写出时间之短,仅是一天之间。“越溪女”对“吴宫妃”,写出身份变化之大。两句形成鲜明对比,写出了人生浮沉,全凭际遇的不正常的世态。
次六句描写了西施一旦得到君王宠爱,就身价百倍。
“贱日岂殊众,贵来方悟稀”,两句仍用了对比手法总写。“邀人傅脂粉,不自著罗衣”,用西施受宠后化妆更衣的细节,细描西施受宠后的娇态。“君宠益娇态,君怜无是非”两句,点明西施际遇变化的根源全在“君”恩。
末四句写姿色太差者,想效颦西施是不自量力。“当时浣纱伴,莫得同车归”,昔日一起在越溪浣纱的女伴,再不能与她同车来去。“持谢邻家子,效颦安可希”一句,化用典故。据《庄子·天运》载:“西施病心而颦其里,其里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颦其里。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走。”此处用这一典故,除说明西施的美态是无法仿效之外,更主要是说西施的际遇不可希求。
全诗读来语句尽管浅显,但是寓意深刻。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说:“写尽炎凉人眼界,不为题缚,乃臻斯诣。”此评实在恰当。
洛阳女儿行
王维
洛阳女儿对门居,才可容颜十五余[1]。
良人玉勒乘骢马,侍女金盘脍鲤鱼[2]。画阁朱楼尽相望,红桃绿柳垂檐向。罗帏送上七香车,宝扇迎归九华帐[3]。狂夫富贵在青春,意气骄奢剧季伦[4]。自怜碧玉亲教舞,不惜珊瑚持与人。春窗曙灭九微火,九微片片飞花琐[5]。戏罢曾无理曲时,妆成只是熏香坐[6]。城中相识尽繁华,日夜经过赵李家[7]。谁怜越女颜如玉,贫贱江头自浣纱。
【注释】
[1]才可:恰好。[2]良人:丈夫。[3]九华帐:华丽的帐子。[4]季伦:晋石崇字季伦,家甚富豪。[5]九微:灯名。花琐:指雕花的连环形窗格。[6]理:温习。[7]赵李家:汉成帝的皇后赵飞燕、婕妤李平两家。这里泛指贵戚之家。
【鉴赏】
这首诗作于开元六年(718),王维十八岁。本诗描写洛阳贵妇生活的富丽豪贵,夫婿行为的骄奢放荡,揭示了高层社会的骄奢淫逸而空虚无聊生存状态。
诗的开头八句是叙述洛阳女儿出身和娇贵的生活。头两句交代洛阳女儿年方十五,“良人玉勒乘骢马”,通过写她夫婿的青白色马戴有饰以美玉的笼头,借以言她夫婿的豪奢。后几句则分别从食、住、行三个方面来描绘洛阳女儿娇贵的生活。其中“罗帏送上七香车,宝扇迎归九华帐”两句用了互文手法,意在说洛阳女儿出门与返回,乘坐华贵的七香车,用宝扇作为仪仗。
“狂夫富贵在青春”以下八句是叙洛阳女儿丈夫行为之骄奢放荡和作为贵妇的洛阳女儿的娇媚无聊。前四句借用了晋石崇的典故。诗中写道“意气骄奢剧季伦”,是以此典故为衬,言石崇(字季伦)的豪奢已是极致,但洛阳女儿丈夫的豪奢有过之而无不及。后四句着意写洛阳女儿的生活,“春窗曙灭九微火,九微片片飞花琐”,写她们通宵欢娱,到天亮才灭灯,灯灭以后,灯花片片飞到窗上。但是她也常常有“妆成只是熏香坐”的空虚无聊的时候。诗的主旨意在讽喻,然而诗句间还是流露出对洛阳女儿的怜惜之情。“城中相识尽繁华,日夜经过赵李家。”赵李家,指汉成帝的皇后赵飞燕、婕妤李平两家,这里泛指贵戚之家。这两句是写她们的交往都是上层人士。
末两句“谁怜越女颜如玉,贫贱江头自浣纱”,以越女西施出身寒微作为反衬,在贫富不均、世事不平的感慨中寄寓诗人不得志的抑郁之情。
秋夜曲
王维
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1]。
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
【注释】
[1]桂魄:月的别称。
【鉴赏】
这是一首婉转含蓄的闺怨诗。
首句“桂魄初生秋露微”,这是一个秋天的晚上,开篇便已扣题。相传月中有桂树。魄,是月牙儿,“桂魄”是月亮的别称。这一句着意写“桂魄”和“秋露”,渲染出一种宁静柔美的气氛。同时,也暗示在这样一个秋夜里,有一股淡淡的凉意,淡淡的凄清笼罩在周围。这样的描写为后面写的思妇之怨已作了伏笔。这一句是在写环境,为下一句引出诗的抒情主人公作了铺垫。
“轻罗已薄未更衣”,“轻罗”一词暗示了主人公身份,那是一名美丽的女子。前句说秋夜微凉,这一句承前句之意,诗人并未正面对其形貌作一丝一毫的描绘,但是一个美丽的女子形象跃然纸上。作者选用了一个极简单的描写——懒换秋衣,却是足见其百无聊赖的状态。
第三句“银筝夜久殷勤弄”,表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她还在殷勤地拨弄着银筝。寂静的晚上,银筝的声音越发清脆,声声切切,似在拨动着她的内心世界。
这一句为前句营就的画面中加上了音乐,然而毕竟还甚是平常,但末句便奇了,“心怯空房不忍归”。这第四句便好似谜底一般,一下子点出全诗的中心:原来秋夜独坐,原来懒换新衣,原来久弄银筝,都是因为“心怯空房”。而所谓的“心怯空房”,其实是无人临幸的委婉解释。
全诗在写思妇的幽隐与孤寂,语极委婉,情极细腻,把羞涩的情感掩蔽得严严实实。一经点破,怨情即跃然眼前,是一首流传极广的闺怨诗。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