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2]。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3]。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4]。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注释】
[1]白草:西域牧草名,秋天变白色。胡天:指西域的气候。[2]都护:镇边都护府的长官。[3]瀚海:地名,今准噶尔盆地一带。阑干:纵横的样子。[4]辕门:古代军营前以两车之辕相向交接成门,后遂称营门为辕门。
【鉴赏】
这首诗是岑参任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时的作品。武判官是岑参前任,这首诗是岑参送他回京复命的送行诗。全诗意象异常雄壮,想象奇绝,堪称咏雪诗歌之佳作。
全诗开头就有了非常奇瑰的基调。第一至四句:“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用盛开的梨花来比喻满树的雪花,一幅壮丽的北国冰雪风光顿时展现在读者眼前。“一夜春风”很写实,同时也暗含惊喜之意。平淡的北国经过一夜的银装素裹,让早起赏雪的诗人想起了观赏春天梨花盛开的好心情。梨花是慢慢地在等待中开放的,而雪花中的北国是一夜即成,欣喜之情自然更胜一筹!这种想象又是何等的神奇!春花烂漫本是春天的胜景,把冬天的肃杀无情换成春意盎然,实际上是诗人乐观的人生态度的表现,同时也是盛唐时蓬勃向上、极度自信心理的自然流露。第五至八句:“散入珠帘湿罗幕”四句紧扣塞外风雪的奇冷,用具体的所见所闻来描写雪天的冰寒刺骨,读来亲切自然。“散入珠帘湿罗幕”把视线从室外拉到室内,雪花带着寒意“入珠帘”、“湿罗幕”,场景过渡非常流畅自然。“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从出征将士自己的感受来写塞外的严寒,让人感同身受。将军和都护是互文见义,将军所处远好于普通将士,他尚且感觉“不得控”、“冷难着”,何况衣着单寒的士兵呢?但是非常奇特的是,我们读到这样的诗句,不仅不感到将士生活的艰苦,反而能体会到将士们驻守边塞的豪情壮志,是诗人“好奇”的诗风和昂扬的激情自然流露。
第九至十句:“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也夸张之极,不是写实,而是虚拟人所不能见的全景,虽然是想象,却又显得合情合理,让人赞叹。“翰海”指沙漠的广阔,“百丈冰”形容冰川的高峻,再加上万里不散的愁云,就像现在电影里面的全景镜头一样,给读者带来全新的视角体验。同时,诗人用一个“愁”字又为即将到来的送行做了情感的铺垫。第十一至十二句:“中军置酒饮归客”下面开始进入正题,描写送别的情景,用“胡琴”、“琵琶”、“羌笛”这些非常典型的西域乐器形象地渲染出了送别的场景和气氛,让人感觉到迥异于中原内地的边塞送行气氛。第十三至十四句:写营门外的冰雪寒风,天气奇寒。“风掣红旗冻不翻”更是塞外才能感受到的奇妙景象,连红旗都被冻住了,在狂风中一动不动,多么地神奇!而不动的红旗和狂风中飞舞的雪花正好成了绝妙的对比,动静相配,给人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美感。第十五至十八句:写轮台东门送别的情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从壮丽的雪景回到送行的主旨,感情真切而感人。
全诗句句咏雪,写出别前、饯别、临别、别后四个不同画面的雪景,用语绮丽,想象神奇,不愧是唐代边塞诗歌的代表力作。同时,它也是我国古典诗里咏雪诗歌的代表名作。全诗充满奇情妙思,有生动真实的想象,又融合了作者本人强烈的主观感受,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在音韵上,全诗诗随韵转,韵随诗行,每个场景的转换都和韵的转换连在一起,让人读来跌宕生姿,耐人寻味。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1]
参参
君不见走马川,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2]。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3]。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4]。
【注释】
[1]走马川:地名。封大夫:封常清,蒲洲人,唐代名将。[2]金山:即阿尔泰山。汉家:这里实借汉以指唐。[3]五花、连钱:都是指马身上的斑纹。砚水:墨水。[4]慑:恐惧,害怕。车师:唐安西都护府所在地,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伫:(长时间)站立。
【鉴赏】
这是诗人第二次出塞任安西节度使判官时,节度使封常清领兵出征播仙(唐代古地名),他即写下这首诗为其壮行。诗人在诗中极力描写走马川一代环境的恶劣与艰苦,以此来衬托出征将士的英勇无畏,并预祝将士出征的最后胜利。全诗气势豪放,节奏急促有力,行文如流水奔腾激荡,又像进行曲一样豪迈乐观。全诗意境雄壮,想象神奇,堪称岑参边塞诗歌的名篇佳作。诗人开篇用重墨渲染边疆环境的恶劣,“平沙莽莽黄入天”非常形象生动,“随风满地石乱走”更是大漠烈风的真实写照,没有身临其境的人是写不出来的。接着写匈奴借草黄马壮之机入侵,而封将军不畏天寒地冻、率军出征。先写烟尘,后见将军,人未到,而声势已出,就像舞台的背景一样,用出场前的声威渲染了唐朝大军的威严和正义,有先声夺人之感。“将军金甲夜不脱”下面五句描写战争的残酷和艰辛,歌颂了为国效命将士的赤胆忠心。“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一方面写环境的险恶,同时又暗示了大军夜晚行军的声势浩大,“戈相拨”三字很好地渲染了气氛,人们仿佛看到了唐军顶着凛冽的寒风,人马杂沓,三军用命,尽皆向前的赫赫军威。“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继写大漠风霜的严酷之后,又描述严寒的可怕,汗气蒸发掉了马毛上的雪花,但汗水又很快凝结成冰挂在马皮上。帐外苦寒如此,帐内写字的砚台里的墨水也很快凝固成冰。最后三句写敌军闻风丧胆,预祝封大夫凯旋荣归,“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军师西门伫献捷。”有了前面唐军威严军威的铺垫,封将军出征胜利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全诗风格豪迈,感情真挚,真实动人。全诗句句用韵,三句一转,节奏急切有力,激越雄壮,洋溢着乐观的浪漫精神。
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岑参
轮台城头夜吹角,轮台城北旄头落[1]。羽书昨夜过渠黎,单于已在金山西。戍楼西望烟尘黑,汉兵屯在轮台北[2]。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虏塞兵气连云屯,战场白骨缠草根[3]。剑河风急雪片阔,沙口石冻马蹄脱。亚相勤王甘苦辛,誓将报主静边尘[4]。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
【注释】
[1]旄头:即“髦头”,指二十八宿中的昴宿,旧时以为是“胡星”。旄头落:意谓胡人败亡之兆。[2]戍楼:驻防的城楼。[3]虏塞:敌方要塞。[4]亚相:封常清于天宝十三载(754)以节度使摄御使大夫,御使大夫在汉时位次宰相,因此岑参美其为“亚相”。
【鉴赏】
和《走马川行》一样,岑参此诗也是有关唐代边塞战争的千古名篇。和《走马川行》不同的是,此诗直写战斗场面,具体手法也不一样。这首边塞诗虽题为送行,却描写了整个战争的过程。诗起首六句先写战前两军对垒的紧张状态。连续两个“轮台城”让人感到节奏很紧,极力渲染了战前的紧张气氛。据《史记·天官书》“昴为旄头,胡星也”,用“旄头落”来预言胡军的必败,强烈的爱憎跃然纸上。三、四句解释紧张的原因,“单于已在金山西”,而出征的汉军就在轮台北,两个“在”字,刻画了两军对垒的紧张和肃杀。紧接四句描写大军的出征和战斗的激烈。“雪海涌”、“阴山动”都是以虚写实,没有“左骖殪兮右刃伤”惨烈场景,但和岑参飘逸俊秀、夸张好奇的诗风非常合拍。“虏塞兵气连云屯”极言敌军之多,同时也暗示了战争胜利来之不易。“战场白骨缠草根”很耐人寻味,刚刚倒下的战士遗体是不可能马上变成白骨的,但这累累白骨又从何而来呢?原来岑参在这里所见到的和要暗示的已经不是简简单单的一场战争、一次出征,他的视线已经放到了边塞无数次的战争岁月里,眼前所见到的是边塞无数次的征战和杀伐,所以两军交战之地也就是在古代无数无名将士倒下的战场,细细品味,历史的沧桑感油然而生。最后诗人再次呼应主题,用“青史谁不见”和“功名胜古人”来赞颂封将军的神勇和无敌,全诗有了一个圆满的结尾。
本诗在艺术手法上张弛结合,音韵上抑扬顿挫,结构上严谨完美。有描写,有烘托,有想象,有夸张,手法极其多样,充满着深沉的历史感和浪漫主义情怀。
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1]
岑参
火山六月应更热,赤亭道口行人绝。知君惯度祁连城,岂能愁见轮台月[2]。脱鞍暂入酒家垆,送君万里西击胡[3]。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注释】
[1]碛(qì)西:即安西都护府(在今新疆库车附近)所在地。[2]惯度:习惯于在某地度过。祁连城:在今甘肃张掖西南。轮台:唐代在庭州置轮台,县治在今新疆轮台东南。李副使赴碛西从甘肃武威郡的赤亭起身,必经火山和轮台。[3]脱鞍:即下马。垆:放酒坛的土台。
【鉴赏】
这是一首送别诗。既不写饯行时的歌舞盛宴,也不写分手时的难舍离情。作者只是以知己的身份说话行事,祝酒劝饮,然而字里行间却使人感到一股激情充斥在里面。
首二句是点明时间地点。李副使(其名不详,应是岑参的朋友)将离武威赴碛西任职,他的旅途从赤亭开始,必经火焰山和轮台,路途十分艰辛。“火山五月行人少”,诗人早有吟咏,何况“六月”酷暑?这里以赤亭、火山起笔,造成一个特殊的背景,烘托出李副使不畏艰辛、毅然应命前行的豪迈气概,而一路珍重的送别之意也孕育其中了。
三、四句称赞李副使。在写法上是一转折,明写李氏不平凡的经历,激励其一往无前:知道你经常出入边地,岂能见到轮台的月亮就惹出乡愁来呢?“岂能”二字是故作反问,其实是暗示李氏长期驰骋沙场,早已把乡愁置之脑后了。第四句是盛唐时代人们积极进取精神的反映,是盛唐之音中扬的一笔。
五、六句是劝说李副使,挽留他脱鞍稍驻,暂入酒家饮酒话别。诗人超越一般送别诗多诉依依不舍之情的藩篱,直接点出李氏此次万里西行的使命就是打击屡兴边患的胡人。这就化惆怅为豪放,在送别的诗题下留下了一处丰碑。
末二句诗人直抒胸臆,顿觉气贯长虹:功名只有从马背上求取得来,在沙场上拼搏,才算得上一个真正的男子汉、大丈夫。“只向”二字语气坚决,既可看作诗人在鼓励李氏立功扬名,创造英雄业绩,又其实是在抒发诗人自己的理想壮志,还将全诗的意境推向巅峰。其英雄豪气使后世多少人物为之激动和振奋。
全诗熔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其口语化的语言也让人感到亲切洒脱;悠扬流美的声调、自由活泼的韵律、跌宕有致的节奏,都显示一种豪迈的气势,传达出一种奔放的激情,无疑给了当时的远行者和现在的后来者极大的鞭策和鼓舞。
寄左省杜拾遗
岑参
联步趋丹陛,分曹限紫微[1]。晓随天仗入,暮惹御香归。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圣朝无阙事,自觉谏书稀[2]。
【注释】
[1]趋:小步快行,表示上朝时的敬意。丹陛:宫殿前涂红漆的台阶。分曹句:时岑参为右补阙,属中书省,在殿庑之右,称右省,也称紫徽省。紫微:本指星座,因其成屏藩的形状,故取象以为喻。微:一作薇。曹:官署。限:界限。[2]阙:通“缺”。补阙和拾遗都是谏官,意思就是以讽谏弥补皇帝的缺失。
【鉴赏】
唐肃宗至德二年(757),诗人由杜甫的推荐而任右补阙。当时杜甫任左拾遗,属门下省,岑任右补阙,属中书省。两人既是同僚,又是朋友,这首诗是他们的相互唱和之作。虽然他们都是朝廷官员,但是“拾遗”和“补阙”都是跟随皇帝,为皇帝指正小错误的无聊闲职,诗人对于官场生活的厌倦和郁闷也就值得同情了。
全诗开篇用了许多华丽的辞藻,如“丹陛”、“紫薇”、“天仗”、“御香”,表面看,诗人非常满意他自己和杜甫的现实生活,但细细读来,在华丽背景的后面却显现了宫廷生活的极度空虚与无聊。同时,诗人也通过陪随皇帝身边人的无聊生活间接暗示了皇帝不问正事,留恋于宫廷犬马的荒淫无度。“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诗人终于压抑不住内心的愤懑,表达出对于宫廷无聊人生的厌倦和自由生活的钦羡。诗歌的最后两句也非常耐人寻味,如真的像诗人所言,当时的朝廷是“圣朝”,皇帝无“阙事”,那么诗人自己又何必“青云羡鸟飞”呢?因此,诗人这里是故作反语,实际上要表达的恰恰是对皇帝不善纳谏的伤感和绝望之情。
本诗词藻艳丽,雍容华贵,用语曲折,笔法隐晦,平易之中见骨气。诗人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愤懑与不满,又很有分寸,有“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的意味。
山房春事二首(其二)
岑参
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1]。
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注释】
[1]梁园:又名兔园,俗名竹园,西汉梁孝王刘武所建,故名。故址在今河南商丘东,周围约三百多里,园内山明水秀、宫观相连,奇果佳树错杂其间,珍禽异兽出没其中。梁孝王曾在园中设宴,一代才人枚乘、司马相如等都应召而至。到了春天这里更是百鸟鸣啭,繁花满枝,车马迎轸、任女云集。
【鉴赏】
这是一首吊古诗。
首二句展现了一派萧条的景象,往日的繁华已经不再。站在梁园高处,仰望空中,暮色中群鸦乱飞,聒噪不已;平视前方,只有三两处人家,一片萧条。当年众多的各色飞禽不见了,宫观楼台也荡然无存。不言感慨,而今古兴亡、盛衰无常的感慨自在其中了。用语精巧:一个“乱”字,描出群鸦聒噪。人们对事物的注意,常常由听觉引起,“乱飞”之鸦群,引得诗人抬起头来,故先写空中。“日暮”时分,众鸟投林,从天空多鸦,自可想见地上少人,从而自然引出极目远望也只看到三两户人家的萧条景象。
次二句将目光收回,就地察看梁园的情景。只见庭园中的树木依然繁花满枝,春色不减当年。这突然闯入视野的绚丽春光,进一步加深了他对梁园极端萧条的印象。梁园已改尽昔日容颜,为什么春花却依旧盛开呢?诗人不说自己深知物是人非,却偏从对面翻出,说是“庭树不知”;不说今日梁园颓败深可伤悼,自己无心领略春光,却说庭树不知道社会现实,只知道自然规律,偏在这一片萧条之中依然开出当年一样的繁花。感情极为沉痛,但是出语非常含蓄。
本来梁园的萧条是诗人所要着力描写的。然而首二句已经把话说尽,要顺着原有思路再写,势必有叠床架屋之嫌,于是于紧要处别开生面,在画面的主题位置上添上几笔艳丽的春色。以乐景写哀情,相反而相成,梁园的景色愈见萧条,诗人的悼古之情也愈见伤痛。这种反衬手法运用得非常恰当。
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1]。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2]。
【注释】
[1]故园:指长安。龙钟:淋漓沾湿的样子。[2]凭:托。
【鉴赏】
天宝八年(749),岑参第一次踏上西域之途,就任安西节度使高仙芝的幕府书记。本诗即是写在他去西域的路途之中。
此诗很有韵味,诗人向西而行,却与向东还家的京使不期而遇。可以想见,回家的使者越走越兴致勃发,而离家渐远的诗人自然是越行越感伤。两人的相遇,更增加了这种对比的心理,因此,“双袖龙钟泪不干”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同时,诗人“泪不干”一方面是为了故人的不期而遇,更大的原因应该是这种意外邂逅让他更加思念远在长安的家人和朋友。诗歌最精彩的当数最后两句,在那个“家书抵万金”的年代里,能够给家人报个平安,让家人放心是多么幸福的事情啊。诗人随手写来,不事雕琢,显得感情真挚感人。“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很平常的生活琐事,很口语化的句子,却又妙手得来,富有诗意,读后让人久久难忘。
岑参这首绝句之所以千古传唱,感人至深,和它本身浑然天成的质朴是分不开的。诗句来自生活,反映生活,信手写来,亲切有味。生活里不起眼的小事一经艺术提炼概括,就变得如此地感人至深!
戏问花门酒家翁
岑参
老人七十仍沽酒,千壶百瓮花门口[1]。
道傍榆荚仍似钱,摘来沽酒君肯否[2]?
【注释】
[1]沽:买或卖。首句里是卖的意思;尾句里是买的意思。花门口:花门楼的楼口。花门即指花门楼,凉州(今甘肃武威)馆舍名。[2]榆荚:榆树的果实。春天榆树未生叶时,枝条间便开花结荚,形状似铜钱,色白成串,俗称榆钱。
【鉴赏】这是一首轻松幽默、别具一格的抒情小诗。首二句写诗人经历辛苦旅程来到凉州花门楼馆驿歇脚时,看到有位白发红颜的七十老翁还在当垆卖酒,酒店门口摆满了许多酒壶酒瓮,有的装满了酒,有的已经卖空了。诗人用白描的手法,描出了馆舍门前这个酒店的兴旺情况和老翁和善待客、店内美酒飘香的融融情景,堪称是盛唐时代千里河西一幅生动感人的风俗画,字里行间烘托出西部边塞安定、和平的时代气氛,为下文点明“戏问”的诗题作了铺垫。后二句诗人不是索然无味地实写付钱沽酒的过程,而是在偶见道旁春色的刹那之间,立即从榆荚形似铜钱的外在特征上抓住动人的诗意,用轻松、幽默的语调戏问卖酒老翁:“老人家,摘下一串榆钱来买你的酒,你肯不肯呀?”这丰富的想象,把生活高度诗意化了,读者可以从中充分感受到盛唐时代人们乐观、开阔的胸怀。
全诗用口语化的诗歌语言,写眼前景物与人物,使人物的音容笑貌栩栩如生。朴素的白描手法和生动的诗意想象相结合,在虚实相映中显示出既平凡又亲切的情趣,读来有一种既轻灵跳脱又幽默诙谐的艺术表现力。
与高适薛据登慈恩寺浮图[1]
岑参
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登临出世界,蹬道盘虚空。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四角碍白日,七层摩苍穹[2]。
下窥指高鸟,俯听闻惊风。连山若波涛,奔凑如朝东[3]。
青槐夹驰道,宫馆何玲珑。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4]。
五陵北原上,万古青蒙蒙。净理了可悟,胜因夙所宗[5]。
誓将挂冠去,觉道资无穷[6]。
【注释】
[1]慈恩寺浮图:唐高宗时,为文德皇后立塔,故名慈恩,浮图即佛塔。[2]突兀:高耸。峥嵘:高峻的样子。鬼工:非人力所能。碍:遮蔽。[3]凑:聚合。[4]宫馆:宫阙。苍然:青色。[5]净理:佛理。胜因:善缘。
夙:向来。[6]挂冠:辞官。觉道:佛道。
【鉴赏】
天宝十年(751),岑参第一次出塞回到长安,此诗即留在长安期间同诗人杜甫、高适、薛据、储光羲同游慈恩寺塔而作的写景名篇。
首二句写未登之前仰望全塔,状塔之外势,从地下“涌出”到“高耸”入天,动感强烈,非常具有可视效果,就像现代摄影大师的作品,首先从远景上给人以震慑之感。三四句写登塔石级的陡峭艰险,“出世界”、“盘虚空”对登塔石级的超出凡尘之势,作了文学上的大胆夸张。一个“盘”字又很形象地说出了登塔石级的九曲回肠的险峻。五至八句写塔之高耸雄峻,气势浑雄。“压神州”句把一个塔的力量和整个神州大地的力量加以对比,很有创意。“碍白日”、“摩苍穹”也是神气想象的结晶,大可以挡住太阳,高可以直上苍天,对塔的礼赞到了无以复加的境地。九、十句写登塔俯看,用“高鸟”、“惊风”写来,极言塔之险峻。试想,登塔之后,连飞得很高的鸟儿也在人的脚下,天空的风云变换也只有俯身才能够看见。塔之高耸,大概只有传说中的巴比伦“通天塔”才可以媲美了。十一至十八句,写在塔顶向东南西北各方所见的景物,长安全景,一览无余。“青槐夹驰道,宫馆何玲珑”,地上看来高大巍峨的宫殿和会馆这个时候都成了积木一样,娇小玲珑,这是用对比的手法来烘托塔的高峻。“五陵北原上,万古青蒙蒙”,又为后面的归隐之情作了很好的铺垫。最后四句点明主旨,写忽悟“净理”,甚至想“挂冠”而去,辞官学佛,其实是暗寓对国事无可言状的内心世界。
杜甫讲:“岑参兄弟皆好奇。”这首咏塔诗就充分展示了岑参诗歌好奇的一面。这种奇瑰的诗风和佛塔的神秘莫测非常和谐,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内在情感和外在表征和谐统一的诗歌境界。诗在描摹慈恩寺塔的巍峨高大方面,可谓匠心独运。“如涌出”、“耸天宫”、“碍白日”、“摩苍穹”等等,语语奇绝,令人有身临其境之感,让人为之赞叹不已。
奉和中书舍人贾至早朝大明宫
岑参
鸡鸣紫陌曙光寒,莺啭皇州春色阑[1]。金阙晓钟开万户,玉阶仙仗拥千官[2]。花迎剑佩星初落,柳拂旌旗露未干[3]。独有凤凰池上客,阳春一曲和皆难[4]。
【注释】
[1]紫陌:皇宫的道路,古时皇帝住的地方叫紫宫,故得名。皇州:帝都,指长安。[2]仙仗:指皇帝的仪仗。[3]剑佩:精美的宝剑饰物。[4]凤凰池:也称凤池,指中书省。
【鉴赏】
这是以咏“早朝”为题的唱和诗,诗围绕“早朝”两字作文章,“曙光”、“晓钟”、“星初落”、“露未干”都切“早”字;而“金阙”、“玉阶”、“仙仗”、“千官”、“旌旗”,皆切“朝”字。末联点出酬和之意,推崇对方。表示谦卑,都恰到好处。
“鸡鸣紫陌曙光寒,莺啭皇州春色阑。”从宏大处开篇,充分展示皇宫的富丽之象,同时暗示天下大治的兴旺和繁华。“金阙晓钟开万户,玉阶仙仗拥千官。”曙光初露,天气犹寒,在上朝的路上,听见鸡鸣报晓;时值春末,黄莺在长安上空鸣声婉转。春已降临,一派升平,反映了诗人渴望唐朝中兴的心境。以景寓情,蕴藉深沉。“花迎剑佩星初落,柳拂旌旗露未干。”着力渲染上朝的情景,这两句诗给人们展现了一幅繁华的上朝盛况。人们仿佛可以看到各色英才,荟萃一堂,一起上朝议政,盛唐气象,跃然纸上。“独有凤凰池上客,阳春一曲和皆难。”末联点出酬和之题,表示谦卑,恭维对方而又不失礼仪和雅致,曲折隐晦,用意颇深。
本诗是宫廷唱和之作,内容平淡,无独特之处。艺术上却对仗工整、辞藻华美、音韵婉转,在盛唐广为滥觞的酬和之作里,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