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去世不久,你又身患重病,我怎忍心在此时离开你啊!”这时有很多同志觉得姗姗的情怀是可以理解的,劝张茜把女儿留在身边,出国可以推迟一些时候,等手术后身体恢复一些再让姗姗出去也好。可是,张茜没有同意,她为了女儿的前途,将自己置之度外,坚决要姗姗按期出国。她表示:宁可在自己临终时见不着女儿,也不愿耽误女儿的学业。张茜这种泣血牺牲自己的情怀,深深地教育着姗姗,鼓励着姗姗,促进她忍痛别亲的决心。
在姗姗出国之前,张茜躺在病床上构思了一篇为女儿送行的长诗《送姗姗出国》:
丹淮昔离家,父写送行诗。
儿今出国去,父丧母孤凄。
临别意怆恻,翻检父遗篇。
与儿共吟诵,追思起联绵。
名标丹青史,诗传千百春。
遗风留天地,化育后来人。
父丧永默默,诗教仍旦旦。
寥寥虽数言,根源于实践。
写诗送儿行,吟罢泪涟涟。
汝父平生事,愿儿记心间。
这首诗长达80行,除了表达张茜对女儿即将远行的怆然情怀外,更主要的是概述了陈毅自留法勤工俭学以来的整个经历,极大地鼓舞着女儿奋勇前进。
姗姗出国后用的是“从军”这个名字,她带着母亲的谆谆教导和鼓舞,身在异国他乡,心怀祖国,无论在学业上、还是在品德上,无论是在学校和回到我驻英使馆时,参加劳动等各种活动和待人接物上,都表现极好。我驻英使馆的同志们在内心默默地称赞她真不愧为陈毅元帅和张茜同志的好后代;英国人称赞她是一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有一次,外国老师感到从军的英语基础打得很扎实,就问她到英国前在哪儿学的英语,她开始低头不语,接着她泪盈满眶地说:
“我的英语是我妈妈教的。”
“啊!真的?你妈妈现在哪里?”
“妈妈现在病重,住在医院里。”外国人看到姗姗流露出难过的样子,便同情地说道:
“啊!真抱歉!我问了这些使你伤心的事情了!”
“噢,没关系的。”她忍着泪水,平易地回答着的同时,强迫自己立刻又把感情转移到学习上面去了。她就是这样顽强地奋斗着,在任何情况下也不让自己分散精力,所以,她在学业上没有辜负慈母对她的期望。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