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病基本调理-乙肝的秋季治疗与康复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秋季是指立秋至立冬之间的一段时间,其中有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六个重要节气。秋季的气候特点是初秋湿热较甚;白露后雨水减少,气候干燥,昼热夜凉;寒露后天气很快变冷,一些人不适应秋季气候的变化,导致疾病纷至沓来。为此,大家应根据秋季的气候特点来进行防病。

    古往今来人们都非常注重养生,有的效仿外国人的养生方法,有的借鉴古人的养生“秘方”。“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东坡提出的四条养生“秘方”就颇有见地。

    一日无事以当贵。这就告诉我们在心情上要潇洒大度,随遇而安,不要过分在意荣辱得失。往往考虑越多,失去的也越多,尽量要保持一颗平常心。这对于老年乙肝患者来说有利于健康长寿,对于年轻乙肝患者来说有利于心理健康,提高自己抗挫折能力。

    二日早寝以当富。对于不同年龄段的人来说,养成良好的起居习惯是同等重要的,尤其是早睡早起,比获得任何财富更加宝贵。

    三日安步以当车。这一条告诉我们不要过于讲求安逸,能走路就不要坐车,能走楼梯就不要乘电梯,生命在于运动。

    四日晚食以当肉。苏东坡认为“人应已饥方食”。饥饿了以后再进食,即便是粗茶淡饭,其香甜可口会胜过山珍海味;吃饭时不要吃得太饱,如果吃饱了还勉强进食,即使美味佳肴放在眼前也难以下咽。

    苏东坡的四味“长寿药”,实际上是强调了情志、睡眠、运动、饮食四个方面对养生长寿的重要性,这种观点即使在今天仍然值得借鉴。

    秋季常见病防治

    秋天是寒暑交替的季节,入秋后必须注意保健防病。

    一、秋燥症

    秋天的干燥不仅使人感觉不舒服,而且还会诱发许多感染性疾病,如感冒、疖肿、鼻炎等。秋天必须养阴防燥。在饮食上宜常喝开水和菜汤,多吃些梨、葡萄、香蕉、银耳、青菜等滋阴润肺的食品,少吃辣椒、葱、姜、蒜等辛辣燥烈之物;在起居上要做到早睡早起。早睡以利养阴,早起以利舒肺,呼吸新鲜空气,使机体津液充足,精力充沛。

    立秋后,天气渐凉,雨水减少,气候干燥,空气中相对湿度会降低到60%以下(人们生活需要的相对湿度约为70%)。因而,人体津液易伤,可出现一系列机体“缺水症状”。如口干舌燥,鼻腔发干,嘴唇干裂出血,干咳少痰,皮肤干涩或有口渴欲饮、大便秘结等症状,中医称之为“秋燥”。秋燥是秋季常见病,涉及到西医所说的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等。中医认为多因气候干燥或秋令过食辛燥食物所致。肺在五行归属中属于自然界五气中的燥,所以燥之为病多在肺。

    古方清燥救肺汤是治燥名方由石膏15克,甘草3克,霜桑叶10克,人参6克,杏仁10克,火麻仁6克,阿胶10克,麦冬12克,枇杷叶10克组成,水煎温服。一日2次。临证加减,如伤经燥热而痰多,加贝母、瓜蒌以清润化痰;如阴虚血分有热,舌色红绛而干的,加生地黄滋阴凉血;如热甚而心烦躁扰或有谵语抽风的,加犀角(代)、羚羊角(代)或加牛黄以清心泻火、凉肝熄风。凡是病中以咳喘、吐白沫不爽、口干咽燥为主症者,则不论其为肺炎、肺结核、老慢支以及肺癌等,即用此方治疗,效果非常明显。

    百合固金汤配山药糊治疗秋燥病症,可谓金水并调,疗效显著。用百合固金汤(生地黄12克,熟地黄12克,麦冬15克,百合、炒白芍、当归、贝母、甘草各6克,玄参、桔梗各10克)酌情加味,用清水文火煎,每晚1剂,配山药糊(取新鲜山药250克,煮烂,捣如糊状,加糖,甜桂花少许拌和)午后口服,每日1次,连服5日为1个疗程。百合固金汤中百合、麦冬润肺生津;玄参、生地黄、熟地黄滋阴清热;当归、芍药柔润养血;桔梗、贝母清肺化痰。全方滋阴润肺。山药益肺气,养肺阴,《本草纲目》中记载山药能“益肾气,健脾胃,化痰涎,润皮毛”。现代医学报道山药含黏液质、胆碱、精氨酸、淀粉酶等营养成分,亦可作为养生保健之品。

    秋天上市的鱼、肉、蔬菜、瓜果品种繁多,但食用时应该选择防秋燥的护阴、滋肾、润肺的食物。鱼、肉应该是泥鳅、鲫鱼、白鸭肉等,蔬果应该是花生、山药、白木耳、橘子、白果、梨、红枣、莲子、葡萄、甘蔗等柔润之品。若出现皮肤干燥、皲裂和口角炎等症时,应多喝开水、淡茶、豆浆、牛奶、蜂蜜等;若秋燥引起肺虚时,可用百合、薏苡仁、山药、蜂蜜等益补肺气;若出现阴虚征象时,可用核桃肉、芡实、雪梨、藕汁及牛奶、火麻仁、海参、猪皮、鸡肉等分别滋养胃阴及肝、肾。

    用银耳10克,以温水浸泡30分钟,加冰糖和水,煮沸至银耳烂熟的冰糖银耳汤,具有润肺生津、滋阴养胃的功用。用红枣10个、大梨1只、冰糖适量,置火上煮熟即可食之,红枣炖梨,有润肺健脾、滋阴润燥的作用。用百合30克清水泡软、粳米100克,冰糖适量加水煮成的百合粥,每天早晚食用具有滋阴润燥、清心安神之功效。饴糖豆浆:饴糖一匙放碗中,将滚沸浓豆浆冲入,搅匀饮用。每日1次。能宽中益气,清热散血,润肺止咳。百合梨汤:梨1个,百合、麦冬各10克,胖大海5枚。将梨洗净切块与百合、麦冬、胖大海同煮,待梨八成熟时加冰糖,吃梨饮汤。能滋阴清热,利咽生津。蜂蜜萝卜汁:萝卜洗净切碎,用纱布绞汁。每次取30毫升,加蜂蜜20毫克,用温开水适量调服,每日3次。能健胃消食,顺气化痰止咳,清热解毒。竹叶石膏粥:鲜竹叶15克,生石膏40克,麦冬20克,粳米100克,砂糖适量。先将竹叶、石膏、麦冬加水煎煮,取药液150毫升,加粳米和水煮成粥,食时放砂糖。能清热养阴,生津液,解咽干口燥。

    此外,秋天还要多喝开水,多吃新鲜水果蔬菜,少吃辛辣煎炸食物。对于秋燥,除进行药物治疗外、家庭饮食调养也是十分有效的治疗手段,常可收到不医而愈的效果。

    二、呼吸道感染

    秋天温差较大,呼吸道黏膜不断受到乍暖乍寒的刺激,极易使人伤风感冒,还会引起扁桃体炎、气管炎和肺炎。在秋天应注意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服,加强户外活动,增强机体抵抗力。秋季气温渐渐变凉,逐渐进入呼吸道疾病的好发季节,此时预防呼吸道感染是很重要的,提出以下预防措施。①平时要加强体育锻炼,多到户外活动,呼吸新鲜空气,锻炼适应冷空气刺激,衣被不要太厚。②加强营养,多吃水果与新鲜蔬菜,不要偏食,少吃零食。尤其要控制冷饮。③加强室内通风换气,每日开窗2~3次,每次通风15分钟。④秋冬呼吸道感染流行期间,应少去公共场所,以免招致传染。由于流感病毒抗原极易漂移和突变,产生新的亚型毒株,因此疫苗所含有的病毒株必须顺其变化而年年改变,疫苗接种要在流行季节前1~2个月进行,每年接种1次。

    三、心血管疾病

    由于秋季天气变凉,血管收缩,导致血压升高。心血管病人要坚持服药,坚持进行力所能及的体育锻炼,积极防治感冒等,以免诱发加重心血管疾病。

    四、关节炎

    时入秋季,一方面暑湿蒸腾,另一方面又寒意袭人,极易发生外寒内湿的关节痛症。因此患者应注意防寒保暖,尤其是大汗后不宜立即接触冷水或用冷水洗澡。有关节炎症病史者,可选食猪蹄炖海风藤、木瓜鸡蛋酒,可祛风通络、化湿止痛,还可用当归、鸡血藤、桂枝、杜仲等煎汤药浴,对防止关节痛发作有积极治疗作用。

    五、秋愁病

    秋天会使有些人出现沮丧、抑郁情绪,精神委靡不振、忧愁消极。首先,生活要有规律,按时作息,早睡早起,尽量多做户外运动。其次,要适当多吃些高蛋白的食物。最后,不要总是一个人关在房间里,应多参加一些有益身心的娱乐活动,如跳舞、唱歌、听音乐等,还可多和朋友聊天,这样会使人忘掉忧愁,变得心情舒畅,精神振奋。另外,久居闹市的人们应该多到大自然中去走一走,呼吸新鲜空气既能增强人体的呼吸系统和血液循环功能,也能对神经系统起到调节安抚作用,从而消除烦人的秋愁。

    六、肠道传染病

    肠道传染病是病原体经过口腔侵入人体消化道,并能随粪便排出病原体从而具有传染性的一组疾病的总称。肠道传染病发病急,传播快,如果医治不及时,可造成大流行而危及千万人的生命。此类疾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尤以夏秋季居多,主要包括病毒性肝炎、痢疾、伤寒、霍乱,最常见的是细菌性痢疾。

    苍蝇传播:苍蝇可将垃圾、粪便、呕吐物中的病菌病毒带到食物上,起到传播作用。

    以上几种传播途径均由不同的病菌或病毒引起,症状各异,但都属“病从口入”。其发生和流行,主要是通过被病菌污染的食物和水而传播。但是肠道传染病也是可以防治的,预防为主、防患于未然。首先应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科学防病。注意搞好个人卫生,饭前、便后注意洗手,防止病从口入。不喝生水,不吃腐败变质食物,生吃瓜果蔬菜要洗净、去皮,不能去皮的用开水烫洗。注意自身防范,不随意购买摊贩的不洁食品。注意劳逸结合,保证睡眠,加强体质锻炼,增强防病能力。

    秋季乙肝的防治

    一、急性黄疸型肝炎

    病毒性肝炎是由甲、乙、丙、丁或戊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炎症和坏死病变为主的急性传染病。临床上以乏力、食欲缺乏、恶心、肝大及肝功能损害为主要临床表现。肝炎病毒型别不同,预后各异。人类感染甲-戊型肝炎病毒后均可引起急性黄疸型肝炎。潜伏期:甲肝平均30天(15~45天),乙肝平均70天(38~180天),丙肝平均50天(15~150天),丁肝可能与乙肝相似,戊肝平均40天(10~70天)。各型肝炎临床表现相似,临床上分为三期:黄疸前期、黄疸期和恢复期。总病程2~4个月。①黄疸前期:起病急,多有不同程度发热伴全身不适,1~2天热退,但乏力、食欲缺乏等症状加重,血清ALT明显增高,本期持续1~21天。②黄疸期:乏力、食欲缺乏等消化道症状加重,伴尿黄,巩膜、皮肤黄染,血清总胆红素增高,血清ALT明显增高,肝脏轻度肿大,质软。本期持续2~6周。③恢复期:起病4~6周后黄疸消退,症状好转或消失,肝功能恢复正常。本期持续1~4个月。肝功能检查:①血清GPT明显升高,黄疸前期即明显升高。②血清蛋白检测。急性黄疸型肝炎血清蛋白正常,部分患者可因肝损害合成白蛋白的功能下降,导致血清白蛋白下降,恢复期多正常。③尿二胆检查。急性肝炎早期,尿中尿胆原增加,黄疸期尿胆红素及尿胆原均增加。④血清直接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均增高。乙型肝炎(HB):单纯表面抗原(HBsAg)阳性,不能确诊为急性乙型黄疸型肝炎,尚须排除HBsAg携带者或轻型慢性乙型肝炎急性发作或与其他类型急性肝炎重叠感染。下列检查有助于两者的鉴别:①本次发病前曾做乙肝三系检查阴性,本次发病后HBsAg阳性,可诊断为急性乙型肝炎。②本次发病后HBsAg阳性,抗HBe-IgM阳性且滴度较高,抗HBc-IgG阴性亦提示急性乙型肝炎。如抗-HBc-IgM阴性或低滴度而抗HBc-IgG明显阳性者,则提示慢性乙肝感染的急性发作或重叠感染其他类型肝炎。

    丹参赤芍虎杖汤

    【功用】活血化淤,清热解毒。

    【主治】小儿急性黄疸型肝炎。

    【组成】丹参10克,赤芍10克,山楂10克,虎权6克,泽兰6克,大黄3克。

    【加减用药】若湿重者,加茵陈、泽泻、黄柏;呕恶者,加法半夏、竹茹;纳呆者,加砂仁、白术;腹胀者,加木香、陈皮。

    【用法】每日1剂,浓煎取汁250毫升,早晚分服。个别患儿呕吐症状严重的可结合输液支持疗法,呕吐改善即停。1个月为1个疗程。

    【疗效】此方治疗小儿急性黄疸型肝炎30例,1个疗程后,痊愈25例,显效5例,未见无效(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未有变化)者。总有效率为100%。

    【出处】霍益喜,活血化淤法治疗小儿急性黄疸型肝炎30例,江苏中医,2000,21(2):20。

    【按语】方中丹参活血化淤,利于黄疸的消退;赤芍清热凉血化淤;虎杖活血化淤,与赤芍同用清肝利胆,是退黄和改善肝功能的理想药物;大黄功专清热利湿退黄;泽兰活血化淤,疏肝解郁,祛淤不伤正;山楂味酸入肝,既可散淤又能消食。

    茵楂丹参二苓汤

    【功用】清热祛湿,健脾活血。

    【主治】小儿急性黄疸型肝炎。

    【组成】茵陈20克,山楂20克,丹参10克,茯苓10克,猪苓10克,甘草3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每次煮沸20分钟滤出取液,分早、中、晚3次服,7天为1个疗程。

    【疗效】此方治疗小儿黄疸型肝炎108例,治愈98例,其中1个疗程治愈10例、2个疗程治愈74例、3个疗程治愈14例;有效10例。治疗均在4个疗程内。

    【注意事项】对于不能进食,频繁呕吐、脱水症状明显者,可以补液对症支持治疗。

    【出处】李胜明,茵楂丹参二苓汤治疗小儿急性黄疸型病毒性肝炎108例,四川中医,2000,18(11):40。

    【按语】方中茵陈清热利湿,退黄疸,故为主药;丹参活血;山楂助丹参活血,且消食化积(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山楂有良好的降酶作用);丹参、山楂可改善肝脏微循环,保护肝脏;茯苓、猪苓健脾利湿。诸药合用,集清热祛湿、健脾活血于一方,避免了大量苦寒药克伐胃气。

    利肝汤

    【功用】利湿、泻热、化淤。

    【主治】小儿急性黄疸型肝炎。

    【组成】茵陈21~30克,萆薜6~15克,虎杖6~15克,赤芍6~15克,柴胡6~10克,泽泻6~10克,法半夏6~10克。

    【加减用药】纳呆者,加麦芽、鸡内金:肝肿大者,加丹参。

    【用法】每天1剂,水煎2次,分早、晚服。15剂为1个疗程。

    【疗效】此方治疗小儿急性黄疸型肝炎60例,临床治愈(主要症状消失,肝脾回缩,肝功能各项检查恢复正常)45例。基本治愈(主要症状消失,肝脾回缩接近正常,肝功能检查基本正常)9例,显效(主要症状、肝脾肿大及肝功能检查均明显好转)6例。服药最短者12剂。最长者24剂,平均15剂。

    【出处】岳在文,利肝汤治疗小儿急性病毒性黄疸型肝炎60例,新中医,1995,(1):48。

    急肝汤

    【功用】清热利湿解毒,活血化淤消滞,疏肝利胆益脾。

    【主治】急性黄疸型肝炎。

    【组成】茵陈10~30克,丹参10~30克,麦芽30克,山楂30克,板蓝根20~40克,蒲公英20~40克,白豆蔻3~12克,甘草6克。

    【加减用药】胃痞满者,加厚朴、白术、佛手;湿偏重者,加薏苡仁、茯苓;热偏重者,选加栀子、黄柏、龙胆草;淤血者,加穿山甲、郁金,重用赤芍;阴虚者,加南沙参、玉竹、石斛,去白豆蔻;体虚者,加太子参;便秘者,加大黄;肝脾肿大者,加鳖甲;余黄不退者,加秦艽;呕吐者,选加藿香、竹茹;合并胃炎者,加小陷胸汤;蛔虫性腹痛者,加乌梅丸;感冒者,加荆芥、防风。

    【用法】每天1剂,水煎服。

    【疗效】此方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138例,治愈135例,基本治愈2例,无效1例(重型肝炎)。总治愈率99.28%。

    【注意事项】适当休息,忌食酒、辛辣等助热之品。

    【出处】薛乐斌,急肝汤治疗黄疸型肝炎138例,陕西中医,1994,15(7):30。

    【按语】本组病例观察到,80%的患者服药后者出现食欲超常,随着肝功能逐渐恢复,食量也逐渐降至正常;食欲恢复越早、年龄越小,肝功能恢复就越快。本方煎后,药味清淡微甘,尤其适宜于小儿患者。

    利胆汤

    【功用】清肝利胆,化湿退黄。

    【主治】急性黄疸型肝炎。

    【组成】茵陈20克,泽泻20克,茯苓20克,厚朴20克,板蓝根20克,柴胡15克,栀子15克,龙胆草5克,大黄5克。

    【加减用药】湿重者,增加茵陈、泽泻、茯苓、厚朴、龙胆草的剂量;热重者,增加板蓝根、柴胡、栀子的剂量;便干者,大黄可增至10克;食欲减退者,加鸡内金、山楂等。

    【用法】每天1剂,水煎服。

    【疗效】此方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51例,痊愈(主要体征消失,肝功能各项指标全部恢复正常)49例,无效2例。

    【出处】翟辉,郑洪武,翟杰,利胆汤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51例,中医药学报,2001,29(1):10。

    【按语】方中茵陈清利湿热退黄疸;泽泻、茯苓、厚朴化湿利水,使邪从小便而化;龙胆草、栀子清肝胆湿热,泻三焦之火;柴胡、板蓝根透表解毒;大黄泄下通便,荡涤淤热。

    加味茵陈蒿汤

    【功用】清热利湿,疏泄肝胆,凉血散淤。

    【主治】急性重症黄疸型肝炎。

    【组成】茵陈60克,焦栀子15克,大黄15克,炒黄芩15克,黄毛耳草50克,柴胡15克,郁金15克,茜草15克,炒牡丹皮15克,炒白术15克,炒枳壳15克,谷芽15克,大腹皮10克。

    【加减用药】右胁胀痛者,加延胡索10克;纳呆,脘痞甚者,加焦神曲20克;口腻苔厚者,加青蒿、佩兰各10克;小便混浊者,加泽泻20克。

    【用法】上药用适量温水浸泡30分钟后,文火煮至将沸,改用大火煮约8分钟,取液等温热服,并随药液吞服进口犀黄(代)末、羚羊角(代)末各0.3克。配合外敷:采用新鲜毛茛全草1株,加白酒少量捣烂,取5克压敷右手内关穴,上覆直径为4厘米的圆形软盖,用纱布轻松固定。12小时后将药取下,可出现1个水疱,用75%乙醇消毒后,在水疱边侧刺1小洞,任其淌尽黄水,尔后重新纱布包敷,待水疱再充盈时,再刺1小洞。创面勿用紫药水。此法只能用1次。取梅根30克,美人蕉根50克,分别煮汁各1500毫升左右,昼夜代茶饮服。连服1个月。

    【疗效】此方治疗急性重症黄疸型肝炎12例,经2~4个月治疗,12例均达临床治愈。

    【出处】倪吾峰,中药内服外敷治疗急性重症黄疸型肝炎12例,浙江中医杂志,2000,(8):326。

    解毒利湿汤

    【功用】清热解毒、利湿化淤退黄。

    【主治】急性黄疸型肝炎。

    【组成】茵陈30~60克,栀子10克,柴胡10克,郁金10克,龙胆草10克,败酱草20克,虎杖20克,白花蛇舌草20克,板蓝根25克,泽泻15克,白茅根30克,丹参12克,大黄9克,甘草6克。

    【加减用药】若黄疸重者,重用茵陈;发热者,加黄芩、连翘、蒲公英;肝区疼痛者,加延胡索、川楝子、白芍;腹胀者,加砂仁、陈皮、炒莱菔子;恶心者加竹茹、藿香;肝脾肿大者,加鳖甲、三棱、莪术;转氨酶高而持续不降者,加五味子;食欲不振者,加鸡内金、谷芽、神曲。

    【用法】每天1剂,水煎2次,共取煎液400毫升,分2次服。小儿用药量酌减。

    【疗效】此方治疗急性黄疸性肝炎45例,临床治愈43例,好转1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7.77%。治愈时间最短者20天、最长者30天,平均治愈时间为25天,肝功能大部分在30天内恢复正常。

    【出处】陈宝林,郭志玲,解毒利湿汤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45例,陕西中医,2000,21(1):12。

    【按语】方中茵陈、栀子、龙胆草清热泻肝胆湿热,利胆退黄,促进病毒排泄;板蓝根、败酱草、白花蛇舌草、虎杖清热解毒、散淤消肿,增强肝脏的解毒功能,抑制肝炎病毒;丹参活血化淤,改善微循环,促进肝细胞的修复和再生;柴胡疏肝和解少阳;郁金行气解郁;大黄泻热通便;白茅根、泽泻清热利尿;甘草和胃,调和诸药。诸药共奏清热解毒、利湿化淤、退黄之功,使病获速愈。

    茵蓝苓术汤

    【功用】清热解毒,利湿健脾。

    【主治】急性黄疸型肝炎。

    【组成】茵陈30~50克,板蓝根20~30克,茯苓15~20克,白术15~20克,甘草5克。

    【加减用药】热毒炽盛者,加焦栀子、蒲公英;湿盛者,加泽泻、猪苓、苍术;腹胀嗳气者,加枳壳、厚朴、大腹皮;消化不良者,加焦山楂、焦神曲、焦麦芽;肝区痛甚者,加延胡索、青皮;大便溏泄者,加白扁豆、山药;头痛甚者,加柴胡;若有出血倾向(如鼻衄)者,加三七、牡丹皮,白茅根;黄疸指数高甚者,加重茵陈;谷丙转氨酶高甚者,加丹参、五味子;小便赤者,加郁金;郁滞日久或其他原因而致正气损伤者,加黄芪、党参;治疗期间,若有感冒者,加荆芥、防风等。

    【用法】每天1剂,水煎服。

    【疗效】此方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82例,82例中治愈78例,基本治愈3例,1例因种种原因,治疗断断续续,效果欠佳。总治愈率98.78%。

    【注意事项】适当休息,忌饮酒。

    【出处】张平,茵蓝苓术汤治疗黄疸型肝炎82例,陕西中医,1997,18(5):220。

    【按语】方中茵陈清利湿热而退黄为主药;板蓝根清热解毒为辅药;且遵循《金匮要略》“诸病黄家,宜利其小便”之意,用茯苓以渗湿利水;“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用白术健脾燥湿为佐药;甘草为使药。全方共奏清热解毒,利湿健脾之功,故必收佳效。

    肝炎解毒汤

    【功用】清热解毒利湿、疏肝利胆、活血化淤。

    【主治】急性黄疸型肝炎。

    【组成】茵陈30克,虎杖3克,金钱草30克,大黄10克,龙胆草10克,制香附10克,郁金10克,车前草25克,白芍20克。

    【加减用药】呕恶者,加法半夏、竹茹;纳呆者,加砂仁、谷芽、麦芽;腹胀者,加大腹皮;体弱者,加党参、黄芪;黄疸消退后去龙胆草,加茯苓、白术。

    【用法】每天1剂,水煎2次,共取煎液500毫升,早晚分服,4周为1个疗程。

    【疗效】此方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156例,治疗1个疗程后临床治愈148例,好转8例,总有效率100%。

    【注意事项】个别患者若呕吐症状严重,可结合输液支持疗法,呕吐改善即停。

    【出处】邱余新,肝炎解毒汤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156例,江苏中医,1998,19(5):2。

    【按语】肝炎清解汤中茵陈、金钱草清热利湿退黄。虎杖清热解毒,利湿退黄,祛淤生新;大黄泻热通便,凉血化淤,利胆退黄,有推陈致新之功;郁金、香附行气解郁调血。龙胆草清肝胆湿热。白芍柔肝缓急止痛。车前草清热解毒,利小便,使邪有出路。

    蒲虎汤

    【功用】清热退黄,疏肝利胆。

    【主治】急性黄疸型肝炎。

    【组成】蒲公英30克,虎杖30克,茵陈30克,车前草30克,制大黄10克,焦栀子10克,苦参10克,郁金10克,枳壳10克。

    【加减用药】黄疸偏深者,加岩柏草、田基黄、大黄(后下),并加重剂量,或用大黄20克,泡开水服之。热偏重者,加黄芩、黄柏;湿偏重者,加制苍术、厚朴、茯苓、薏苡仁;泛恶纳呆者,加姜竹茹、陈皮、焦山楂、焦神曲、焦麦芽;胁肋胀痛者,加炒柴胡、青皮、陈皮、木香;火毒甚者,加黄连、牡丹皮、赤芍等。

    【用法】每天1剂,重者2剂,水煎2次,早晚分服。

    【疗效】此方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450例,临床治愈315例,显效(同治愈标准,但停药3个月内肝功能复检中1~2项目有轻微波动)85例,好转38例,无效9例,死亡3例。

    【注意事项】对抗HAV阳性有特效。

    【出处】陈寿山,蒲虎汤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450例,浙江中医杂志,1995,(4):148。

    【按语】黄疸病的病机关键是湿。故以茵陈蒿汤为主,加蒲公英。虎杖根、苦参以清热解毒利湿;茵陈、大黄合用有增强利湿退黄作用;郁金与枳壳配合能行气解郁、宣中除胀;车前草通利小便,使湿热从小便外泄。诸药配伍,使湿去热除黄退。经临床证实,对急性黄疸型肝炎,特别是抗HAV阳性患者有良效。

    茵陈复肝汤

    【功用】扶正祛邪,宣上畅中通下。

    【主治】急性黄疸型肝炎。

    【组成】茵陈40克,茯苓15克,栀子10克,大黄10克,苍术10克,藿香10克,车前子10克,五味子10克,大腹皮20克,丹参30克。

    【加减用药】热甚者,加板蓝根、虎杖、赤芍;湿甚者,加薏苡仁或合五苓散化裁;纳呆者,加神曲、山楂、谷芽、麦芽;恶心呕吐,心中懊依加黄连、半夏、竹茹;肝区痛甚者,加川楝子、延胡索、郁金、青皮;皮肤瘙痒者,加防风、蝉蜕。

    【用法】每天1剂,水煎3次,分早、中、晚3次温服。

    【疗效】此方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158例,除1例重症淤胆型肝炎、1例诊为“壶腹癌”而转院治疗外,其余全部治愈。治愈率达98.7%。疗程最长52天,平均为19天。

    【注意事项】小儿随年龄减量,煎后频服。治疗期间要充分休息,合理营养。

    【出处】李方玉,茵陈复肝汤治疗湿热急性黄疸型肝炎158例,新中医,1995,(12):44。

    【按语】茵陈清肝胆之热,理肝胆之郁;栀子利湿退黄;大黄荡涤肠胃,推陈出新。车前子清利降浊,使湿热之邪从小便而去。茯苓利水渗湿,健脾补中;苍术其性走而不守,醒脾助运,宣阳泄浊,开郁宽中,疏化水湿。藿香芳香化湿,醒脾祛浊,和中止呕。大腹皮行气导滞,利水渗湿。诸药合用,扶正祛邪,宣上畅中通下,脾胃运化水湿的功能正常,湿热自去,黄疸自退。

    解毒活血汤

    【功用】清热利湿,解毒活血。

    【主治】急性黄疸型肝炎。

    【组成】茵陈60~100克,泽兰10~30克,大黄10~30克,桃仁10~15克,栀子10~15克,红花10~15克,柴胡6克,白术6~30克。

    【用法】每天1剂,水煎2次,分早、午、晚3次服用。若呕吐不能进药者,暂先外用瓜蒂7枚,赤小豆7粒,雀粪7粒,共研极细末吹鼻,2小时以内吹完,隔天1次。连续治疗4~8周复查肝功能1次,并记录其临床症状及体征,以评定疗效。

    【疗效】此方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100例,按照1984年全国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疗效评定标准统计。治疗4周,临床治愈67例,基本治愈31例,未愈2例。治疗8周,临床治愈94例,基本治愈4例,未愈2例。

    【出处】张子厚,解毒活血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100例,新中医,1995,(11):4。

    【按语】方中茵陈其气清芳,清热利湿,解毒利胆,净化血液,为退黄之要药;栀子清泄三焦而利尿,合茵陈使疫毒自小便而去;大黄清热通便,解毒祛淤,使疫毒从大便排泄;柴胡条达肝气,宣畅气血;白术燥湿健脾,意在“见肝之病,当先实脾”。方中重用桃仁、红花、泽兰化淤生新,改善肝脏的血供和抑制纤维形成。

    四草大黄汤

    【功用】清热解毒,除湿活血。

    【主治】急性黄疸型肝炎。

    【组成】白花蛇舌草30克,金钱草20克,益母草10克,甘草10克,大黄15克。

    【用法】每天1剂,水煎2次,分早、晚服。连服15剂为1个疗程。

    【疗效】此方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102例,2个疗程后,治愈94例,显效6例,无效2例。治愈率92.16%。疗程最长36天,最短15天。2年后随机追踪86例,未发现慢性或迁延性肝脏病变及其他损害,肝功能3次复查未见异常。

    【注意事项】若患者,呕吐而进食困难,则配合静滴10%葡萄糖500~1000毫升,加维生素C 1~3克,维生素B6200毫克,每天1次,呕吐止,能进食后停用。

    【出处】戴福海,黄培容,四草大黄汤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102例,新中医,1995,(10):51。

    鸡陈汤

    【功用】清热,凉血,活血。

    【主治】急性黄疸型肝炎。

    【组成】鸡骨草30克,白茅根30克,大青叶30克,田基黄30克,茵陈50克,栀子15克,甘草10克。

    【加减用药】热重于湿者,加龙胆草20克,大黄15克;湿重于热者,加佩兰15克,厚朴15克,滑石30克;湿与热并重者30克,龙胆草20克,郁金20克。

    【用法】每天2剂,上下午各1剂,水煎服。

    【疗效】此方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216例,全部治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时间最短18天,最长28天,平均23天。肝功能检查各项恢复正常最短21天,最长38天,平均29.5天。

    【出处】朱锡南,鸡陈汤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216例,新中医,1995,(10):52。

    【按语】方中鸡骨草、田基黄、栀子、大青叶、茵陈、白茅根皆能入血分,有清热、凉血、活血作用。而活血药能改善人体微循环,提高人体免疫力,可增加肾脏血流量而利小便,能增加组织细胞的通透性而清除肝内胆汁淤滞。本方组方简单,药源丰富,疗效确切,值得推广。

    茵佩都蓝汤

    【功用】清热解毒,利胆退黄。

    【主治】黄疸型肝炎。

    【组成】茵陈40克,佩兰20克,郁金20克,板蓝根60克。

    【用法】每天1剂,水煎取液频服,儿童剂量减半,治疗4周。

    【疗效】此方治疗黄疸型肝炎160例,显效126例,有效32例,无效2例。

    【注意事项】配合西药保肝。

    【出处】陈书文,范江勇,茵佩郁蓝汤治疗病毒性黄疸肝炎,湖北中医杂志,2000,22(7):21。

    【按语】本方是老中医柳学沫治“黄疸”的经验方。方中重用茵陈清热利湿退黄。现代研究证实,茵陈中含有多种利胆成分如茵陈烯、茵陈酮及对一羟基苯乙酮等。板蓝根清热解毒;佩兰芳香化浊,健脾醒胃;郁金入肝、胆二经,行气解郁,利胆退黄。郁金主要成分姜黄烯、茨烯等,有保护肝细胞、促进肝细胞再生的作用,并可清除血中过剩抗原及免疫复合物,减少体液免疫反应亢进引起的慢性肝损害,郁金挥发油还可促进胆汁排泄。诸药并用,具有显著退黄、改善肝功能作用,配合西药保肝,故可明显提高临床显效率。

    二、乙肝致胁痛腹胀的中医治疗

    胁痛是乙肝患者常见症状。胁痛部位常以右侧为主。也可表现为两侧疼痛,或牵引及背部疼痛。其性质常呈隐痛、胀痛、灼痛、钝痛或刺痛。少数疼痛剧烈者,常被误诊为急腹症或胆肾结石。

    中医认为,胁痛分虚实两类,实者因气滞、血淤、湿热而致;虚者多由阴血不足以养肝所致。总属肝络失和,不通则痛。针对乙肝胁痛特点,用药如下。

    湿热胁痛:胁痛以灼热为主,触之加重。常见于慢性乙肝活动期或急性肝炎,或兼胆道感染者。药用茵陈15~30克,炒栀子9克,黄芩10克,酒大黄6~10克,水煎服,每日2~3次,每次100~200毫升。

    气滞胁痛:胁痛以走窜为主,痛无定处,时痛时止。常见于乙肝迁延期。药用炒枳壳10克,川楝子12克,白芍15克,香附10克,痛甚加延胡索15克,郁金12克,煎服法同上。

    郁热胁痛:胁痛以闷胀为主,情绪变动时加重,大便不爽。常见于乙肝慢性迁延期。药用柴胡10克,牡丹皮20克,炒栀子10克,当归15克,白芍20克,枳壳12克,水煎,服法同上。

    血淤胁痛以刺痛为主,痛有定处,触之更甚。常见于乙肝迁延期、早期肝硬化或兼肝脾肿大者。药用炒蒲黄10克,桃仁10克,红花8克,炒穿山甲10克,鸡内金12克,三七粉3克(分冲)。

    气虚胁痛以坠痛不适为主,常见于乙肝慢性活动期,或兼腰膝酸软,下肢浮肿,或血浆蛋白低下,或有内脏下垂者。药用党参20克,升麻15克,柴胡10克,白术10克,黄芪12克。

    血虚胁痛隐痛绵绵,劳累后加重,伴眩晕失眠。常见于乙肝迁延期兼有贫血、出血或乙肝相关肾炎者。药用白芍15克,当归10克,生地黄、熟地黄各12克,川芎10克,枸杞子12克。

    无论何种胁痛,均可用清开灵注射液、复方丹参注射液,配肌苷注射液、门冬氨酸钾镁注射液、肝安注射液、黄芪注射液等静脉点滴,以获事半功倍之效。

    腹胀也是乙肝常见症状。因腹胀往往食欲减退,进食量减少,从而影响药物对乙肝的治疗。所以,治疗腹胀是乙肝康复的关键之一。

    中医认为,乙肝腹胀与湿毒内蕴、情志郁结、脾虚失运有关。中药治疗效果较好,且价格低廉,应辨证选用。

    湿阻腹胀腹胀特点是不分早晚和空腹及食后,为持续性闷胀,伴恶心、食少、乏力。药用陈皮9克,大腹皮20克,薏苡仁30克,茯苓15克,桂枝6克,水煎服,每日2~3次。

    食滞腹胀多在食后加重,或有口臭、腹痛,在吐泻后减轻,矢气恶臭。药用莱菔子9克,焦槟榔15克,瓜蒌皮10克,熟大黄6克,鸡内金15克,炒麦芽15克,当归10克,煎服法同上。

    气郁腹胀腹胀时轻时重,多在情志不舒时加重,嗳气或矢气后减轻,腹部叩之如鼓。药用广木香6克,枳实10克,青皮、陈皮各9克,制香附10克,厚朴9克,沉香粉1克(冲),煎服法同前。

    脾虚腹胀多在午后及劳累后加重,休息后减轻,伴食少、乏力、眩晕或浮肿。药用党参15克,山药30克,茯苓15克,白芍10克,陈皮9克,炮姜8克,当归9克,煎服法同前。

    肾虚腹胀多为下腹胀,遇冷加重,兼腰膝酸软或下肢水肿,见于乙肝日久或兼乙肝相关肾炎患者。药用熟附子9克(先煎)、白芍15克,白术12克,茯苓15克,肉桂6克,桑寄生15克,当归12克,沉香粉1克(冲),煎服法同前。

    三、肝纤维化

    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根据中医理论及临床经验,开展中医药防治肝硬化及抗肝纤维化治疗研究。迄今的研究表明,中医药抗肝纤维化治疗具有明显的优势。

    1.强肝软坚汤(韩经寰,1979)益气健脾利湿、养阴活血散结。由黄芪、白术、茯苓、生地黄、白芍、丹参、当归、郁金、牡丹皮、栀子、鳖甲、茵陈等组成。采用四氯化碳腹腔注射制备大鼠肝硬化模型,以自体肝活检的方法进行了3年的实验研究。经长时间治疗后,肝硬化固有的形态学特征已消失。而对照组动物在停止注射四氯化碳1年后虽有一定程度的恢复,但以后又有恶化倾向,直至2年半后仍呈现肝硬化的病理特征。

    2.复方861(又称复方丹参合剂,王宝恩等)由黄芪、丹参、鸡血藤等10味药物组成。临床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伴肝纤维化患者,坚持服药半年以上的49例患者治疗后症状改善率67%,血清P-Ⅲ-P及层黏蛋白含量较治疗前显著下降;ALT活性的恢复正常率达73%,有33%的患者门静脉管径缩小,脾大的回缩率为52%。用该方制成的冲剂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每次1袋(含生药8克),1日3次,连用6个月。12例于治疗前后做2次肝活检,肝组织学炎症计分由治疗前的18.25±2.07降至治疗后8.5±2.7,纤维化计分由10.0±9.92下降至2.98±2.07;而对照组治疗前后无改变。治疗前肝组织炎症区域有较多a-SMA阳染的肌成纤维细胞,治疗后显著减少。

    3.桃仁提取物合人工虫草菌丝(王玉润,刘平,刘成,等)我们于1985年临床应用该方法治疗21例血吸虫病肝纤维化患者,并以相同条件的21例患者进行双盲法对照。结果患者经6个月治疗后,肿大的肝脾体积及扩张的肝门静脉管径均显著缩小,血清白蛋白含量及白、球蛋白比值上升,肝大体外观纤维化程度显著减轻,有一例已接近正常,而对照组无显著改变。治疗组治疗后肝组织胶原酶活性、血清P-Ⅲ-P含量及尿羟脯氨酸排泄量均显著上升。进一步用此方法治疗肝炎后肝硬化,可显著提高患者血清白蛋白含量,使扩张的肝门静脉管径及肿大的脾脏显著缩小。增高的血清MAO活性、血清P-Ⅲ-P及羟脯氨酸含量显著下降,尿羟脯氨酸排泄量增加。5例患者于治疗前后腹腔镜下肝大体及活检肝组织的对照观察,治疗后有3例肝脏硬度减轻,色泽转红。肝表面纤维组织减少。光镜下有4例纤维隔减少,扩张的肝窦转为正常,治疗前在肝细胞间隙内有较多的胶原纤维,而治疗后仅在毛细胆管中见到。治疗后在狄氏间隙见到含有较多的脂滴的肝星状细胞,而其周围未见到胶原纤维。

    4.扶正化淤319方(刘平,刘成,等)益精养肝、活血化淤。由冬虫夏草菌丝、松黄、丹参及桃仁等6味药物组成。临床应用该方(胶囊制剂,每粒0.3克;每日3次,每次5粒)治疗肝炎后肝硬化患者40例。以条件大体一致、接受一般常规治疗的40例患者作为对照,疗程为3个月,有良好的治疗效果。①提高患者血清白蛋白含量,降低血清g-球蛋白含量。②调整患者血浆氨基酸谱的异常。③显著降低患者增高的血清LM和HA含量。④对患者免疫功能的异常状态具有良好的调整作用,提高周围血中CD3+、CD4+、CD4+/CD8+比值,NK细胞活性及补体C3含量,降低血清IgG及IgM含量,调节内分泌激素的异常变化。该方能显著地改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症状,有效地降低血清ALT活性及总胆红素含量,显著提高血清白蛋白含量及白、球蛋白比值。患者治疗前的血清MAO活性、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TIMP)、P-Ⅲ-P、Ⅳ型胶原、HA及LM含量均显著增高。治疗后观察组这些异常变化均显著下降。有12例接受319方治疗的患者于治疗前后进行了2次肝活检,与治疗前相比,12例中炎症活动指数治疗后有5例显著减轻,5例无明显改变,2例有所加重;纤维化分期有7例显著减轻(较治疗前降低3级的1例,2级4例,1级2例),4例无显著变化,仅1例加重。表明该方对慢性乙型肝炎尤其在抗肝纤维化方面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5.大黄赓虫丸活血化淤,养阴润燥。适用于血淤症明显的病人。每次4.5克,1日3次。可以显著降低慢性肝炎肝纤维化患者的血清HA及LM含量,尤其在降低血清TIMP1含量方面有显著的优势。

    6.丹参20世纪50年代末就有丹参治疗晚期血吸虫病肝硬化及脾大的报告(吴益生,中华医学杂志,1958)。近年来已较厂泛用于早期肝炎后肝硬化的治疗。临床上用丹参注射液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伴早期肝硬化(余亚新,1992),治疗前后5例活检肝组织的观察结果表明,药物能有效地改善纤维化的病理改变,纤维化分期由治疗前的4期降至治疗后的2期。运用超声多普勒动态观察肝炎后肝硬化患者接受丹参注射液静滴前后肝门静脉血流变化的结果表明,药物能有效地提高肝门静脉血流量。其中水溶性成分丹参酸甲具有很强的抗氧化活性,可显著抑制CC14致大鼠肝纤维化的形成,而丹参酸乙不但能抑制CC14大鼠肝纤维化的形成,也可逆转DMN大鼠肝纤维化。

    7.防己行水、泻下焦湿热。主治水肿肿胀。粉防己碱(Tetrandrine,Tet.)为钙通道的阻滞剂,具有解热镇痛、降压、抗菌、抗癌等药理作用。临床上用此治疗肝炎后肝硬化,发现可显著降低门静脉压力,每次50mg,1日3次。用药1周后,肝门静脉、脾静脉及肠系膜上静脉的血流量明显下降,1个月后下降更为显著,3个月后开始稳定。食管静脉曲张压力1个月后下降了11.2cmH2O(32%),普萘洛心对照组下降3.3cmH2O(9.3%)。对体外门静脉主干狭窄法造成的幼猪急性门静脉高压模型,己碱能迅速降低门静脉高压。对四氯化碳大鼠肝纤维化,可显著减轻肝细胞变性、坏死,炎症细胞浸润及纤维化沉积的程度。

    8.冬虫夏草菌丝冬虫夏草菌丝可显著提高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的血清白蛋白含量(刘成,1985)。可显著提高肝组织胶原酶活性,促进家兔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的逆转,对CC14大鼠肝纤维化具有良好的预防、抑制作用,对人白蛋白免疫损伤性大鼠肝纤维化具有一定的预防和治疗作用,减轻肝组织内炎性细胞浸润和肝实质细胞变性,抑制纤维结缔组织和I、III型胶原在肝内的沉积,促进胶原的降解与重吸收(王宝恩,1994)。冬虫夏草多糖能明显减轻免疫损伤性大鼠肝纤维化。

    秋季自我预防及护理

    秋季注意定期检测肝功能。

    秋季气温多变,容易降低免疫力,诱发感染。有关专家提醒:秋季,肝病患者尤其要注意随访肝功能。

    饮食不当是秋天乙肝高发的重要诱因,大量进补不当,反会加重肝脏的负担。因此,秋季进补一定要有节制。

    在刚开始变凉的初秋,人体免疫功能有一个抑制阶段,容易使人抵抗力下降,气温多变易诱发感染。而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免疫功能更容易受到寒冷影响。有关专家称,在免疫功能下降的情况下,很容易并发或重叠感染上述这些疾病,使原有的肝病加重。

    由于大部分慢性乙、丙肝复发无症状,要及时发现肝病复发,最好的方法就是在气候明显变化的秋季定期随访肝功能。未发病的乙肝病毒标志阳性的特殊人群,在秋天要时刻注意调整生活习惯,不要大量饮酒、生气、疲劳、睡眠太少。同时,注意定期复查肝功能,如感不适不要“硬扛”,更不能自己乱用药,应及时到医院诊治。

    秋季精神调摄

    时至秋日,听到秋风瑟瑟,望着枝枯叶落,常会使人有凄凉之感,但秋季也是金风送爽、硕果累累之季。人们应以哲人的眼光看待自然界的季节交替,可静思收获的喜悦,培养乐观的情绪。秋季的精神调摄对提高人体抗病能力,减少冬季疾病有着重要的意义。

    精神调养是通过调节人的精神、情绪及心理活动以使身心健康的养生方法。中医学认为,精神与形体的协调一致,是人体健康长寿的根本保证。精神的异常变化能够影响人体健康。因此,主张调身先调心、护形先守神。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已经认识到精神调养在养生保健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出了许多具体的摄养方法。如老子提出“见素抱朴,少思寡欲”、“致虚极,守静笃”的见解。庄子则指出“平易恬淡,则忧患不能入,邪气不能袭,故其德全而神不亏”。孔子认为“仁者寿”、“大德必得其寿”,强调道德修养在颐养天年中的重要意义。《内经》在继承先秦诸子养生的思想基础上,较为系统地确立了精神调养的理论和方法。此后历代不断加以丰富和完善。唐代孙思邈提出“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语、少笑、少愁、少乐、少喜、少怒、少好、少恶”十二少的摄生原则。历代重要的文献有梁代陶弘景《养性延命录》、宋代陈直《养老奉亲书》、元代王珏《泰定养生主论》。还有著者佚名的《彭祖摄生养性论》、石成金的《长生秘诀》,清代沈嘉澍的《养病庸言》、尤乘的《寿世青编》等。

    神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神是指人体整个生命活动的表现,狭义的神则指魂魄意志思虑智等。所谓调神,也就是调心。中医认为,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精神之所舍也。说明心神在人的生命活动中占主宰地位。正是由于心神的统率作用,脏腑经络气血津液才能维持正常的功能,并能与自然界的变化相适应。“神不疲则气不乱,气不乱则身泰寿延矣。”所以,历代医家都强调养生首当养心调神,“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神疲心易役,气弱病相萦”。此外,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是人对外界事物的反应,属于五脏在精神活动方面的正常表现。在一般情况下,七情并不会致病,而且有利于平秘阴阳,调和气血,疏通经络,协调脏腑功能,促进心身健康。但是情感刺激如果超过了人的调节能力,就会引起阴阳气血失和、脏腩经络功能紊乱,从而发生疾病,甚或促人早夭,所以精神调养旨在不使七情过激。

    精神调养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精神内守:使人的思想保持在一种少思、少欲、淡泊宁静状态的养生方法。调神贵在一个“静”字。恬淡虚无,在传统的精神调养方法中占有主导地位,并且深受道教和佛教思想的影响。但中医学的调神与道佛家消极的去世离俗、无欲无求、修仙行佛的方法有着根本的区别。人有各种欲望是自然的,只是不可过度,所谓“恬淡”是针对心神的易“躁乱”而言。凡人不能无思,但要适度用神、善于用神,摒除各种妄念,不奢求浮荣,不为利欲所诱惑,而“以公义胜私欲”,使心神专注于事业和工作等方面,自能“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或者在工作学习之余,闭目定志,在一段时间里处于心静神清的状态,也有益于身心健康。

    修德养性:通过加强品德修养以保健防病的养生方法。人的情操是否高尚及性格是否豁达,直接影响情绪的变化。大凡高寿者都性格开朗、情绪乐观,具有良好的品德修养。所以历代养生家都强调道德习性的涵养,如“修身以道,修道以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苟利国家,不求富贵”,“诚勤身心,常修善事”等。修德养性最主要的方法就是通过追求自己的生活目标以寻找精神寄托,这是增强理智、控制不良情绪的最根本措施。如果胸无大志、唯利是图,遇到不如意之事,便急躁、焦虑、忧郁,甚或暴怒不止,则易导致气血乖乱,疾病丛生,使人早夭。其次应当培养多种爱好,如琴、棋、书、画、钓鱼、旅游、音乐、养花、习练气功等,以怡情养心。

    调和七情:通过控制过激的七情活动以保持身心健康的养生方法。在人的一生中,常会遇到一些失意、悲观、愤怒、激动之事,对此要有所节制。首先是要放下各种精神包袱,勿患得患失,古代养生家强调薄名利、禁声色、廉货财、少滋味、摒虚妄、除嫉妒。人应当时常保持乐观,避免产生不良情绪。其次是要善于排除恼怒、悲哀、惊恐等不良情绪。对于忿怒之情,当避免。遇到不尽人意之事,要克制自己,或转移自己的注意力,还可采用“以情胜情”之法加以排除,做到心安而不惧,神清而气全。

    顺时调神:根据自然界的变化规律,进行精神调摄的养生方法。顺时调神是“天人相应”这一整体思想在精神调摄中的具体运用。它包括依据春夏秋冬四季气候的变化和一日昼夜晨昏更迭进行调摄两项内容。①依据季节变化顺时调神。基本原则是“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春天万物萌发、生机勃勃,人的情志也应愉快乐观,以促进阳气的升发。但肝旺于春,情志也不宜过分激动,免致肝之疏泄太过,而生诸疾。夏季万物茂盛、开花结果,人的性情也应充实欢愉,但夏季暑气酷烈。人体阳气发外、伏阴在内,易脱精神,宜常留空歇清静之处,以澄和心神。秋季天高气爽、万物萧条、阳气内收、阴寒渐生,人也应当收敛神气,勿外其志。此季因自然界的萧条凄凉,人也易产生悲凉抑郁的心情,如果失于调摄,往往引动宿疾。所以,秋季勿思虑愤怒激动太过,以使心志平和。冬三月,天地闭藏,阳气内伏,此时正是修养生机的最佳时令,更须调和心志,宜温暖衣衾、调配饮食、适其寒温,但也不宜过温过热,以免引火入心,使人烦躁,此季尤不宜暴喜暴怒,以免神气涣散、阳气受损。②按照一日昼夜晨昏的变化顺时调神。早晨及上午,人体阳气旺盛,其精神也应与之相应,精神焕发,振奋向上,以饱满的精神投入到生活学习中去;暮晚机体阳气收敛,人也宜静息休养,精神内守,减少或停止一些使人易于发生情绪波动的活动,以使人的精神与一日阴阳的变化相适应。

    不同人的调神:除上述原则和方法外,老年、妇女、儿童乙肝患者还须根据其特殊的生理和心理状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调养。心情忧郁摆脱有方:生活在大千世界里,人人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不顺心之事,而且往往会使心情陷入忧郁,影响身心健康。对付心情忧郁最有效的办法是进行心理调适。下面将7种具体做法介绍给大家,当你心情忧郁时不妨一试。①重读信件。再次阅读故人的信件,有时会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眼泪夺眶而出,遇到这种情况不必强行抑制,可做深呼吸数次,待情绪平静后,把信中内容反复阅读,这样可以减轻心头的思念之情,且易铭刻在心。以后当遇到不顺心之事时,可从记忆中搜索出来,得到一点儿慰藉。②重游故地。怀念和故人在一起的日子,可使心情沉醉于往事之中。重游故地能触发联想,回忆起和故人在一起时的情景,从而重享欢乐时光。③以文字抒发情感。文字是一种表达情绪的上佳工具,即使所挂念的人不能收到信息,但执笔者在怀念的一刻抒发了感受,会有释放的感觉。④绘画。假如忧郁的原因是因为惦念双亲,这时,可用笔绘出他们慈祥的面容,不要计较像与不像,只要绘画时全神贯注,感觉便犹如与他们共度佳节,从而消除了因身边没有他们陪伴而产生的不快。⑤聆听音乐。音乐能陶冶性情,使心情平和。若心情不好,就应听听喜爱的音乐,无论是流行歌曲、管弦乐,或是传统歌曲,最重要的是触动心灵,抛却烦恼,平衡心情。⑥自制书签。动手制作书签能帮助集中精神,遣去郁郁寡欢,也可借着挑选的图书或图案,展示自己的心意。譬如挂念的是父母,可以想想他们的教导,将有关图画配上文字制成喜欢的书签,夹在常读的书中,不时提醒和鼓励自己,便不会感到孤单和委靡不振。⑦静观自然景象。当你感到无助和抑郁时,可尝试独自置身于大自然,静听天籁,独观自然变幻,切身体验人类的渺小。生离死别和大自然转变一样是周而复始的事实,不要因此而堕入难以自拔的境况。

    秋季娱乐

    一、种花

    种花养草,既可锻炼身体,又可培养爱心;既可修身养性,又可赏心悦目,诚为健身养钵的好方法。陆游不仅非常热爱生活,而且善于创造生活,不仅创造文学的美,而且创造自然之美,并以此怡情。他在诗中写道:“芳兰移取遍中林,余地何妨种玉簪。更乞两丛香百合,老翁七十尚童心。”为了健康,不妨在庭院阳台养养花、种种草,它可以给你带来美的享受、绿的生机、花的芬芳,还可以带来好的心情和体魄。

    二、赏月

    幽幽的夜空下,靠窗静静地坐着,享受着这皎洁月光所馈赠的一份份柔情。月色如水般澄澈,如水般清凉。夜色深沉了。清亮的圆月,悄悄地挂在夜空中,像一个银盘,静静的倾撒下满地的皎洁,如诗如画。静静的夜,如丝般的柔滑,是那样的温柔、可爱。一切的欣慰和哀愁骤然间消失得无影无踪,唯有那温文尔雅的月光,情真意切地陪伴在左右。如水般的月光,毫不羞怯地泻落在眼前的这片土地上,给这片土地铺上了一层薄薄的洁白轻纱,银晃晃的一片,在晚风的吹拂下,正在婆娑缥缈着。月色真的好美!在秋夜,月光是多情的,在皎洁的月光下又怎能不思绪起伏,感慨万端呢?洁白如霜的月光,似梦,似幻,似痴,似怨。还有一份淡淡的醉。尽管已不是中秋月,如此雅丽的月色,已经令人陶醉了。月光如歌,使人陶醉……

    周梅村的《怀古月轩》说“于是楼迟偃仰,或居牙床,或凭玉栏,喜圆月之入牖,赏新月之穿帘,时与子女辈宴宴其中,敲诗检韵,训女课工,冉冉进等,陶工解颐,所序者天伦乐事,所兴者我躬康强,不使金樽空对月,何古今人之乐不相及也”,陈述了家庭赏秋月的乐趣,成就了家族,个人的幸福和谐,其乐融融。这无疑可使乙肝患者心舒神畅而利于康复。

    但见月生愁之乙肝患者不宜。

    秋季起居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说:“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形,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这就是说,在秋季三个月,秋风清肃,万物收藏,人起居调摄应与气候相适应,才能避免秋天肃杀之气对人体的侵害。

    一、早睡早起,以应秋候

    1.早睡以敛肺气秋季早睡,正合人体需求,又有安睡的条件,天气凉爽,舒心爽身,经过一个少眠的夏天,正好借此以补偿。秋季早睡,对于人体保健是有好处的,符合“养收之道”的。

    早睡可以“收敛神气”,早睡可以“使志安宁”。睡好的方法:清心安神。所谓“清心”,就是清除心中杂念;安神,就是稳定情绪,使心平气和,情绪稳定。睡具适宜:床不宜过硬,也不宜过软,老人、小孩在秋季最好睡木板床;被子软硬适中;床上的垫毯、被套要清洁。睡前六忌:一忌情绪不安定;二忌饮酒、茶或咖啡;三忌晚餐吃得过饱;四忌过于疲劳;五忌私欲;六忌噪声干扰。

    2.早起“使肺气清”秋季,为肺所主。秋季正是肺气旺盛之时,起来锻炼,将收到良好的效果。

    最省事的养生方式是不吃不动,闭上眼睛,一觉醒来就能达到养生效果,相信这对于怕麻烦的都市人非常有吸引力。其实,人的一生有1/3在睡眠中度过,正确的睡眠方式与良好的睡眠状态,与养生关系密切。中医提倡,“未病先防”与“上工治未病”,重视形体和精神的调养,主张“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强调提高正气与抗病能力为主的养生观点。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通过调节日常生活方式,可以养生防病。至于睡眠养生,中医自然也有独到秘籍。

    二、注重睡眠可养生

    “眠食二者,为养生之要务。”良好的睡眠能补充能量、恢复精力,有“养阴培元”之效。所以,掌握睡眠养生要领,便可踏上简单易行的养生之道。

    中医向来讲究“天人合一”的整体观,人体不仅要维持体内循环和谐,还要注意与自然界外部环境的和谐。广东省中医院传统疗法中心副主任陈秀华指出,随着春生、夏长、长夏化、秋收、冬藏四季的变化,人体必然与之相适应,故有“四时养生”之说。秋冬季节,自然界的阳气渐趋收敛、闭藏,此时起居作息要更注意保养内守之阴气,强调睡眠养生正当其时。

    “秋季早卧早起,冬季早卧晚起”是此时主要的睡眠养生之道。具体睡眠时间,建议每晚亥时(即9~11点)休息,争取在子时(11~1点)入睡。因为子时是阳气最弱、阴气最盛之时,此时睡觉,最能养阴,睡眠质量也最佳,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养生效果。

    关于睡觉的方位,有不同的说法,令人困惑。有研究指出,由于地球磁场的影响,人睡觉时采取头北脚南的方位,使磁感线平稳地穿过人体,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地球磁场的干扰。而我国古代养生学家却认为,人的睡觉方向应该随春、夏、秋、冬四季的交替而改变。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在《千金方》中提到:“凡人卧,春夏向东,秋冬向西。”这就是考虑到“应四时所旺之气而卧”的缘故,因中医的五季与五方相应,有春乐、夏南、长夏中、秋西、冬北之说,因此睡眠的方位也与当时节气相应。

    尽管这些理论都有一定道理,但在实际生活中受房屋朝向和家居布局的影响,而存在一定局限性,市民其实不必太过拘泥于这些理论,而导致不必要的担心。建议大家应注意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入睡前应“安神定志”、饮热牛奶或蜂皇浆,或用温水沐足,最好能辅以足底按摩等,以利“心肾相交”等等这些措施对于提高睡眠质量有更明显效果。

    三、洗足

    “足体相依,穴脉相通。”脚是人体的第二心脏,睡前用热水泡泡脚,能使双足温暖,气血通畅,舒经活络,既可促进新陈代谢,又能增强脏腑功能,还能达到安眠助睡的功效。

    秋季饮食

    四季气候变化,对人体生理、病理变化均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因证、因人、因地、因时施膳是保证科学进膳的根本。

    秋天,气候凉爽,这时五脏属肺,食物的五味中辛味散肺气之郁,应当“平补”。可食茭白、南瓜、莲子、桂圆、黑芝麻、红枣、核桃等。茭白能降低血脂、解热毒、利二便;南瓜能润肺益气,止痛安胎;莲子益脾养心,固精止泻,开胃安神;桂圆治贫血、神经衰弱、产后血虚;黑芝麻补肺助脾、润肠通便、益肌肤;红枣养脾平胃、安中益气、补血益阴;核桃补肾养皿、润肺润肌,防治神经衰弱和腰腿痛。

    秋三月气候干燥,因此秋末冬初可适当服用白木耳、芝麻、蜂蜜、冰糖、梨等食品,以滋阴润燥。老年乙肝患者脾胃虚弱者,宜食温热熟软的食物。

    患有慢性疾病的人可以进行食补食疗。没有病的健康人也可以进行食补,但应该用气平味淡、作用和缓的食物,从中吸取营养,输布全身,保持旺盛活力,减少疾病,推迟衰老。一般可常用豆蔻馒头、玉兰油鸡、山楂肉干、牛肉汤、虾仁等。

    秋季肝病患者宜食梨。秋季时节,天高气爽,空气中水分减少,此时人们易出现咽干鼻燥,唇干口渴、咳嗽无痰、皮肤干涩等“秋燥”现象。素有“百果之宗”的梨,对秋燥症有其独特的疗效。中医认为,梨有生津止渴,止咳化痰、清热降火、养血生肌、润肺去燥等功能,最适宜于冬春季节发热和有内热的病人食用,尤其对肺热咳嗽、小儿风热、咽干喉痛,大便燥结症较为适宜。现代医学研究认为,梨还有降低血压,清热镇静的作用。高血压患者,如有头晕目眩、心悸耳鸣者,经常吃梨,可减轻症状。梨含有丰富的糖分和维生素,有保肝和帮助消化的作用。对于肝炎、肝硬化患者来说,作为医疗食品经常食用很有好处。但是,因为梨性寒冷,对那些脾胃虚寒、消化不良及产后血虚的人,不可多食。

    秋季运动疗法

    秋季气候宜人,正是健身的好时机。对初练者来说,机体很容易适应,也易自此养成锻炼的好习惯。

    秋季是晨练的最佳季节:不冷不热,气温宜人;天高气爽,使人精神爽快。凌晨5时起床,选择清幽之处,或河畔江边,或林荫大道,进行锻炼,有益健康,怡神宁志。秋季早起,可接受大自然给予的美的享受,又有益于健康,获得乐趣。

    但是,在此季节进行体育锻炼须注意以下几点。①做好准备活动防拉伤。因为人的肌肉和韧带在气温较低的情况下会反射性地引起血管收缩、黏滞性增加,伸展度降低,关节的活动幅度减小,神经系统对肌肉的指挥能力下降,锻炼前若不充分做好准备活动,会引起关节韧带拉伤、肌肉拉伤等。准备活动的时间和内容可因人而异,一般以做到身体发热为宜。②注意衣着防感冒。清晨气温低,不可一起床就穿着单衣在户外活动,要待准备活动做完或锻炼一会儿身体发热后,再脱衣服,以防着凉感冒。锻炼后要及时回室内脱去汗湿的衣服,用干毛巾擦身,换上干衣,切忌穿汗湿的衣服在冷风中逗留,以免伤风感冒。③及时补充水分防秋燥。秋天气候干燥,温度较低,是肝气偏旺、肝气偏衰的季节,易引起咽喉干燥、口舌少津、嘴唇干裂、鼻出血、便秘等症。因此,运动后要多喝开水,多吃甘蔗、梨、苹果、乳类、芝麻、新鲜蔬菜等柔润食物,以保持上呼吸道黏膜的正常分泌,防止咽喉肿痛。如运动时出汗过多,可在开水中加少量食盐,以维持体内酸碱平衡,防止肌肉痉挛。此外,如进行长跑锻炼,还要饮用适量的糖开水,以防低血糖,出现头晕、出虚汗、四肢乏力等不良生理反应。

    适合秋季运动的项目有登高、慢跑、冷水浴、散步、太极拳、健美操、健身舞、各种球类运动等。

    一、登山登楼

    登高,一般就是指民间的爬山运动。作为一种体育锻炼,登高的保健作用是:能使肺通气量和肺活量增加,血液循环增强,脑血流量增加,小便酸度上升。秋日登高,由于气候的独特,气象要素的变化对人体生理功能还有些特殊的益处。秋日登高具有显著的心理保健作用。九九重阳节正值深秋,此时天高云淡,风轻气爽,丹桂飘香,红叶似火。宜人的气候,多彩的景致,令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难怪诗仙李白在重阳登高时诗兴大发,写下著名的《九日登巴陵望洞庭水军》:“九日天气晴,登高无秋云。造化辟山岳,了然楚汉分。”郊游登山活动能增强人体的呼吸和血液循环功能,使人的肺活量及心脏收缩力增大。特别是久居闹市的人,秋日郊游登山,能吸收空气中更多的负氧离子,对人的神经系统具有良好的营养和调节安抚作用。

    按照气候规律,我国秋季天气多半受高气压控制,虽然气压随着高度的上升而递减,但因为山脚气压基数较高,所以登山时气压的降低一般不会影响人体健康(包括那些对低气压敏感的病症)。相反,随着高度在一定范围内的上升,大气中的氢离子和被称作“空气维生素”的负氧离子含量越来越多,加之气压降低,能促进人的生理功能发生一系列变化,对哮喘等疾病还可以起到辅助治疗的作用,并能降低血糖,增高贫血患者的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数。

    秋季气温给人的感觉是不冷不热,但空气温度随着高度的上升而递减,加之秋季温度的日变化幅度本身就较大,山体温度受小气候影响也难以预料,所以秋日登高,温度变化最为频繁,这对人体健康本身是有益处的:使人的体温调节机制不断地处于紧张状态,从而提高人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中医上的“秋冻”也包含了这层意思)。当然,对年老体弱者,不可一味强调这种保健效果,登高时间要避开气温较低的早晨和傍晚,登高速度要缓慢,上下山可通过增减衣服达到适应空气温度的目的。高血压、冠心病等患者,更要量力而行,以防发生不测。

    二、慢跑

    慢跑也是一项很理想的秋季运动项目,能增强血液循环,改善心功能;改善脑的血液供应和脑细胞的氧供应,减轻脑动脉硬化,使大脑能正常地工作。跑步还能有效地刺激代谢,增加能量消耗,有助于减肥腱美。对于老年乙肝患者来说,跑步能大大减少由于不运动引起的肌肉萎缩及肥胖症;减少心肺功能衰老的现象;能降低胆固醇,减少动脉硬化,有助于乙肝康复及延年益寿。近来,科学家还发现,坚持慢跑者得癌症的机会比较少。

    三、冷水浴

    所谓冷水浴,就是用5~20℃之间的冷水洗澡。秋季的自然水温正是在这一范围内。冷水浴的保健作用十分明显。首先,它可以加强神经的兴奋功能,使得洗浴后精神爽快,头脑清晰。第二,冷水浴可以增强人体对疾病的抵抗能力,被称作是“血管体操”;第三,洗冷水浴还有助于消化功能的增强,对慢性胃炎、胃下垂、便秘等病症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秋高气爽,气温、水温与人体体温较接近,冷水对人体的刺激较小。如果从这时开始洗冷水浴,等身体对冷水的刺激有了一定适应能力之后,就可以向冬季冷水浴过渡。只要持之以恒,对适应寒冷的能力及预防感冒等疾病大有裨益。

    冷水浴锻炼必须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秋天气温逐渐降低,人体对寒冷和冷水也逐渐适应,以至于到了深秋和冬季,洗冷水浴也不感觉太冷。冷水浴应循序渐进,包括洗浴部位由局部到全身,水温由高到低以及洗浴时间的由短到长。皮肤对冷水敏感的人就不能进行冷水浴;此外,患有严重高血压、冠心病、风湿病、空洞性肺结核、坐骨神经痛以及高热病人都不可进行冷水淋浴。

    进行冷水浴锻炼,首先活动身体至热,如出汗应待汗干或用毛巾擦干才可入浴;然后双手快速地摩擦全身,从身体到四肢由上而下,均匀摩擦,用力适度。感觉发热时,可将冷水先抹在脸、手臂和大腿等处,或将毛巾放入冷水中拧干后擦身体,让身体逐步适应,然后就可直接用冷水进行冲洗,边冲边摩擦。冲洗时间一般为10分钟(冬天5分钟)左右,以身体能够适应为宜。浴后迅速用干毛巾擦干,双手摩擦全身关节部位,以预防关节炎的发生。

    秋季其他疗法

    一、扫地

    近日,英美两国的研究者认为,家务劳动可以替代健身运动。如果一个家庭主妇一周5天、每天进行30分钟的中等强度的活动,其运动量可以使人保持健康,比如做家务;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吸尘、洗洗涮涮可以将房间打扫干净,却不能将你的赘肉打扫干净。

    陆游一生笔耕不止,而且生活颠沛流离,却始终精力充沛,健康长寿,活到85岁。77岁那年,他脱落的头发甚至又长出来,动摇的牙齿又坚固了。陆游如此长寿,与他年老时喜欢扫地有很大关系。在他的晚年看书写作时,他总要在桌边放一把笤帚,过一会儿,就拿起笤帚洒水扫地,以此活动身体,促进血液循环。

    在《上海市民体育健身项目锻炼指南》中,首次尝试推出了拖地锻炼法,这也开了全国的先河。其实健身很简单,只要你充分地活动就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梳头

    头是“诸阳之首”,是指挥和调节人体各种活动的中枢神经系统。梳头是脑部运动最理想的项目,它可以刺激穴位,调节功能,增强分泌活动,改善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多梳头,可以增寿,还能使面容红润,精神焕发。此外,梳头还是治疗失眠、眩晕、心悸、中风后遗症和青少年白发的辅助手段。平时每天可梳头3~5次,每次不少于3~5分钟,其中晚上睡前应梳一次。

    三、伸懒腰

    伸懒腰会引起全身大部分肌肉的收缩,会使人体的脏器对心、肺产生挤压。持续几秒钟的伸懒腰,使很多淤积的血液被赶回心脏,从而可大大地增加血流量,改善血液循环,使更多的含氧血液供给大脑。所以,常伸懒腰在促使肌肉收缩和舒张、增进肌肉本身的血液流动的同时,还可带走肌肉的一些废物,从而消除人体的疲劳,使人感到全身舒展,精神爽快。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