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诚的人生哲学-关于亲情——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百善孝为先

    虽然我的父母去世得早,但我知道我还有家乡,我永远都知道吃水不能忘了挖井人。

    ——李嘉诚

    有一种情感是很伟大的,那就是来自父母的爱。为什么父母会无私地给予自己的孩子所有的包容和爱,为了孩子的人生而改变自己的一切呢?

    很多人对此很困惑,包括李嘉诚。

    李嘉诚认为,这种人世间情感的付出被一种神奇的力量左右,而这种无形的力量会改变为人父母的人生观。成为父母,你会如同获得新生一般充满了力量,这种力量让你努力地投入到一切当中,为的就是那个与自己有着血脉联系的小生命。所以,你生命的全部意义将被此引导。

    为此,你应该善待自己的父母,因为他们的时间并不多了,一天比一天少,他们的泪水也将彻底地流干。那个时候,父母也就不会在你身边了。

    李嘉诚是个特别孝顺的人。他捐资港币2000余万元兴建潮安和潮州医院,捐资港币3000万元兴建香港李嘉诚专科诊所以及捐资逾1亿元兴建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其中原因之一,就是为了纪念他的父亲。

    抗战时期避难香港的父亲患肺病卧床不起,无力负担医疗费而病逝于香港。这悲惨的遭遇使他深深地体验到贫病乡亲少医缺药的痛苦。父亲去世得早,李嘉诚只能以此来缅怀父亲。

    李嘉诚的母亲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心地善良,耐苦耐劳,尝尽了人间的一切苦难。为了“略尽人子善志之责”,他以其母李庄碧琴的名义捐款200余万元港币资助修复潮州开元寺。

    平时,他对自己的母亲关怀备至,十分感人。凡是有人赠送来食物,他必即送母亲先尝,然后才自己起用。李嘉诚每天派人买活鱼孝敬他的老母亲。为了方便母亲养病,他看中了香港渣甸山一座价值约600万元港币的楼房。房主开始不肯卖,他一下子加价1000万元港币,用高价把它买下来。

    母亲病重入院治疗时,他亲自小心翼翼地抱上车、抱下车,生怕加重母亲的痛苦。无论工作怎么忙,他每晚必来母亲跟前叩安。母殁居丧,他叩首流涕,悲痛不已。丧礼完毕,送钱给念经和尚,他跪地道谢,丝毫没有大富豪的架子。

    每年春秋二祭他必定亲自拜祭父母,即便再忙也是风雨无阻,充分表现了一片虔诚的孝顺之心。

    孝顺父母不仅是我们对父母应尽的义务,同时也是在帮助自己。一个能够孝顺的人,在工作中肯定是负责任的人,和同事一定能够搞好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讲,孝顺能够帮助我们在日后取得一个好成绩,顺利完成自己的事业。

    李嘉诚说过:“一个人如果不善待自己的父母,拥有再多的钱都只是行尸走肉。不管对于他而言,还是对于别人而言,他都是最孤独的人,没有人会觉得他有多么的好。”

    我们年轻人应该扪心自问,你给父母买的第一件礼物是什么?你多久时间与父母通电话一次?节假日,你通常选择出去游玩,还是回家陪伴父母?你有牺牲工作时间,照顾生病的父母吗?也许你会以一个理由把这些问题完全地推掉,那就是——忙。

    很多年轻人在外打拼,每年只回家一次,回家的时候,也只顾着和朋友、同学聚会,却没有抽出多少时间陪陪父母。如此一来,如果父母可以再活二十年,那么与父母相聚的时间只有三十来次;如果父母可以再活十年,那么与父母相聚的时间只有十几次;甚至不知道哪一次相聚是最后一次。

    乌鸦尚能反哺,我们更应该趁父母健在,好好地孝顺与善待他们,别待到父母不在人世了,最后自己独自留下徒然的悲伤。

    敬爱身边的亲人

    作为父母,让孩子在十五六岁就远离家乡,远离亲人,只身到外面去求学深造,当然是有些于心不忍,但是为了他们的将来,就是再不忍心也要忍心。

    ——李嘉诚

    李嘉诚一直认为,金钱在一个家庭成员之间,弊总是大于利的。

    李嘉诚的意见是对的,他说金钱很容易疏远亲情,而能够利用有限的金钱去引导家庭成员对亲情的认识,会将金钱的价值发挥到极致。他一直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们都能好好珍惜自己的亲情,并希望他们能够将这种哲学一直传承下去。

    但是,人永远不是一种洒脱的生物,脑海里总有各种挥之不去的念头,心头也偶尔萦绕着苦闷的思绪,因此,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是渴望被关爱的。

    有一首歌曲唱得好:“有爱才有家,有家才不怕。不管漂泊到哪里,爱是永远的家。”

    因为关爱,我们不再孤独,不再惧怕困难,因为亲人能给我们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力量,因此请打开自己的心门,去接受关爱,去关爱亲人。让我们尽可能地去为所有我们爱的人,和爱我们的人,奉献一份最真诚的爱,去好好地珍惜他们赐予我们的情感。

    李嘉诚曾经说:“亲情,是一个人善心、爱心和良心的综合表现。孝敬父母,尊敬长辈,是做人的本分,是天经地义的美德,也是各种品德形成的前提,历来受到人们所称赞的。”李嘉诚不光在事业上的成功令人称道,而且他侍母至孝至敬,更为世人所称道。

    李嘉诚少年丧父,又饱尝贫穷、辍学之苦,眼见母亲在寄人篱下的艰难日子里,面对无情岁月,茹苦含辛地操持这个家,抚育年纪尚幼的两个弟弟一个妹妹,还经常在昏暗的灯光下缝缝补补,督促孩子温习功课做作业,苦口婆心地劝诫孩子们要恪守社会道德,学会做人,吃苦耐劳,奋斗成人。

    懂事的李嘉诚深知母亲的挚爱与凄苦!尽管不时有舅父庄静庵的关照,得解燃眉之急,能有三顿之安,但生活总还是过得甚为窘迫,时时捉襟见肘。而母亲从不向苦难低头,这更使李嘉诚刻骨铭心的是贤惠的母亲总是以积极向上的态度面对现实生活的严酷和拮据,不时谆谆教育孩子们要“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李嘉诚深深地敬爱他的母亲,从走上社会伊始,就痛下决心,认定“吃得苦中苦,来日报母劳”,期望帮助母亲撑起那个负担并不轻的家,扶持弟妹们长大成人。见儿子有志气、有毅力、能吃苦、尚俭朴、人聪明、有活力,自然使母亲万分高兴。李嘉诚拼搏的时候,母亲常常是他的精神支柱,常常是母亲的一句话就能够让他顿悟很多道理,所以,李嘉诚对母亲的感情非常深,他当初追求财富的唯一目的就是要让母亲过上幸福的生活。他取得成功后,首先就是尽孝道。

    一个真正的成功者,不会是一个没有感情的人,尤其是对身边的亲人,无论经历怎样的风雨,亲人都是这个人最坚定的港湾。所有为理想奋斗的人,都在为亲人寻找更多的温暖条件,已经成功的李嘉诚如此,所有可能成功的亦如此。

    与爱人相儒以沫

    我觉得幸福最紧要,生意起跌是小事。生意今日起,明日跌,一家人开心最紧要。

    ——李嘉诚

    在烦琐的生活中,年轻人总会听到爱人之间为了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互相抱怨对方。什么给谁父母家里的钱多了,谁给的少了;你赚的钱不如谁家的多,你没有谁家的妻子温柔……这都是生活中经常遇到的烦琐事情,这些也是正常的,如果不去用心处理的话,很容易积成激烈矛盾,最终会影响自己与爱人之间的幸福。

    1943年冬天,李云经病重,李嘉诚挑起全家生活的重担,李嘉诚明白没有人可以帮助他,他必须赤手空拳闯出一条路来。月明走的却是完全不同的另一条路,她以优异成绩从英华女子中学毕业后,进入香港大学,后来又留学于日本明治大学。

    但难得的是,她从来没有嫌弃过表哥。而且,她与李嘉诚两小无猜的纯真感情还随着年龄的增长转变为热烈的爱情。她一直牵挂着在香港拼搏的表哥。李嘉诚踏上谋生路后,不管是当茶楼的堂倌,还是当钟表公司的学徒,月明对李嘉诚都是一往情深。她在精神上对李嘉诚的慰藉和支持,鼓舞着李嘉诚。

    李嘉诚虽然事业有成,他与庄月明的爱情也本该瓜熟蒂落,但按世俗的眼光,他们并不门当户对。月明出身富贵名门,受过高等教育,才貌双全;而李嘉诚出身寒微,只读过初中,虽然事业初成,但将来还是未知数。而庄静庵和李嘉诚的母亲李庄碧琴也表示反对。

    转眼到了1963年,李嘉诚已经35岁,月明也已经31岁,他们对爱情的执著和真诚终于感动了庄静庵夫妇和庄碧琴,同时李嘉诚在商业上创造的奇迹也越来越让庄静庵感到惊奇,他们终于同意两人结婚。在一片祝福声中,李嘉诚牵着庄月明的手,幸福地踏上了红地毯。

    1972年11月,“长江实业”上市,这是李嘉诚事业上的重大转折点。庄月明出任执行董事,是公司决策层的核心人物之一。

    台湾著名女作家、流浪者三毛与荷西在撒哈拉沙漠演绎着一段非常清苦但为世人称道的爱情。

    荷西问三毛:“你想嫁给什么样的人?”

    三毛说:“看得顺眼,千万富翁也嫁。看得不顺眼,亿万富翁也嫁。”荷西想来想说:“那说来说去你还是想嫁个有钱的。”

    三毛看了荷西一眼说:“也有例外时候。”荷西问:“那你嫁给我呢?”三毛叹了口气说:“要是你的话,那只要有吃饭的钱就够了。”

    不要再说当今社会物欲横流,真诚的爱人到哪里去了。爱人就在这里,从未改变,只是你还没有遇到而已,或者即将遇到。前提是,你必须怀有真挚的情感,要一辈子与你所遇见的爱人相濡以沫。

    相濡以沫的爱人并没有被物欲横流的社会完全抹杀,这样的爱人包容而不放纵。关怀但不宠溺,他们相互交融、百感交集。真正的爱人,并不一定是在他人眼中完美匹配的爱人,而是相爱人彼此心灵的相互切合,是为了让对方生活得更好而默默奉献。这份爱不仅温润着他们自己,也同样温润着那些世俗的心。真诚的爱人,不会说华丽的语言,没有哗众取宠的行动,只是在点点滴滴、一言一行中让你感受到爱的存在。

    所以,请记住,对待自己的爱人,对待对方坚定的眼神,只需要一颗相濡以沫的心,仅此而已。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