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工工作技能提升指导读本-附录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通才也和天才一样,可遇而不可求。我们应该努力的是,学会如何善用那些专精于某个领域的人。

    ——〔美〕彼德·杜拉克

    学习楷模

    1.科技创新的工人王洪军

    1981年,21岁的王洪军技校毕业后,在一汽大众公司做了一名“白车身”钣金维修工人。他在这个平凡的岗位上一干就是二十几年,2003年,他创立的“王洪军轿车钣金快速修复法”,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006年,该成果被授予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王洪军本人则成为第一位登上国家最高科技领奖台的一线工人。

    钣金整修是轿车生产中一道重要工序,需要为轿车做“漆前美容”。这种“美容”可不轻松,工人常要抱着十几斤重的高频打磨机来回打磨,噪音刺耳,粉尘飞扬。尤其是夏天,40多米长、布满300多个灯管的整修通道像一个大蒸笼,闷得人透不过气来。不少人因受不了这苦,改行干了别的工种。

    那个时候的所有技术型工作都得靠德国专家来操作,中国工人只能给他们当助手。吃苦没有吓倒王洪军,干活伸不上手让王洪军难以忍受。他强烈地感觉到只是敲敲打打当不了合格的钣金整修工。

    一天下班,专家刚走,他壮着胆子把外国专家修不了的“白车身”修了起来,可是忙了半夜也没弄好。第二天,德国专家发现后很不高兴,讽刺他自不量力。但车间领导鼓励他:“别灰心,‘中国功夫’是练出来的,功到自然成。”王洪军暗自发誓:一定要干出个样子来,决不能让外国人把中国工人瞧扁了。

    从此,王洪军业余时间自学热处理、机械制图、金属材料等相关知识。一进厂,他像着了魔似的,上班也练,下班也鼓捣,中午都不休息。

    日复一日的积累和磨练,王洪军的钣金整修技术迅速提高。几个月后,一台白车身终于被他修好了。消息传开,将信将疑的德国专家用挑剔的目光反复打量了修好的白车身,随即又分段用仪器全面检测,结果是完全符合标准。一向傲慢的德国专家们向王洪军露出了钦佩的目光。

    说起王洪军自创钣金整修工具,工友们能说出一串故事来。

    进厂不久,王洪军就发现,钣金维修既要保证车体钢板强度、厚度,又不允许存在波浪磨痕等缺陷,整修工具至关重要。有几次由于一些特殊部位的缺陷没有合适的工具修复,价值几千元甚至数万元的设备眼睁睁地报废。王洪军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想,进口工具一套就得四五万元,品种还不全,而且两个月才能到货,有些缺陷根本无法修复。我们为什么不能自己根据实际需要创造呢?

    王洪军制作的第一件工具是修车体侧围的钩子。他用新工具整修门槛时,刚使劲前端就折断了。德国专家看到后说:“中国的,不好,德国的,OK。”工友们劝他,你也别白费劲了。王洪军倔强地说:“不做永远不行,做了总有一天能行。你们瞧着,中国的肯定也会OK。”

    王洪军一边向技工学校老师请教,并查阅金属材料和热处理方面的书籍,一边对新工具的不同部位进行不同的热处理,终于做成第一件整修工具。当时德国类似的工具要2500多元,而王洪军创制的新钩子用的是废料,分文不花,还能修复报废车。德国专家得知后,又专门进行了反复实验,最后不得不竖起大拇指:“好,中国的也OK!”

    汽车博览会历来是各大汽车生产企业角逐的舞台,它不仅展示企业产品,扩大品牌影响,而且是企业综合实力的较量。多年来,一汽大众的展车都是花大笔钱聘请德国专家来做,而且每次都不让中方员工参与,理由是怕影响展车质量。

    “外国人能做到的我们也能做到。”抱着这样的信念,王洪军悄悄地开始揣摩探索。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几年的反复实践和摸索,王洪军掌握了压痕、划伤、波浪、坑包等“白车身”表面缺陷的处理绝技,总结出“手掌放平,着力点集中,匀速运行,出手慢,回手快”的整修操作方法,创造出包括轿车“白车身”表面缺陷修复法、漆后钣金缺陷修复和喷漆方法、车身间隙平度超差调整方法、展车制作方法等4个部分50多项100多种简捷适用的轿车钣金快速修复法,并出版了《王洪军轿车车身维修调整方法》。

    2003年4月,王洪军的创新成果经一汽大众中德质保专家组严格评审鉴定,被正式命名为“王洪军轿车钣金快速修复法”。专家一致认为,这一成果具有重大的理论突破,对车身表面修复有很高的应用价值,整体研究成果居国际先进水平。

    从这年开始,一汽大众启用了王洪军的展车制作法,从此结束了聘请外国专家做展车的历史。当年,王洪军只用两周就出色地完成了德国专家要1个月才能完成的展车制作任务。几年来,王洪军制作展车189台,为公司节约费用700多万元。

    王洪军用他的智慧和汗水为一汽争得了荣誉,为祖国的汽车工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他先后荣获吉林省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被授予全国机械行业“技能大师”、技术创新“十佳能手”等荣誉称号。面对接踵而来的各种荣誉,王洪军说,荣誉属于过去,创造和奉献才是应该永远追求的。

    2.走在SAP系统管理前沿的周燕妮

    2004年9月1日,全球最大的企业管理软件德国SAP公司和美国德勤公司联合在沈阳召开新闻发布会,向国内外新闻媒体、互联网、汽车制造业发布沈阳华晨金杯汽车有限公司实施SAP系统全面成功,高度赞扬华晨金杯公司已融入了世界优秀企业先进管理的行列。主持人向到会人员介绍本次新闻发布会的特邀嘉宾:华晨金杯公司SAP系统项目经理周燕妮。所有新闻记者都以惊奇的目光注视着面前这位身体单薄、面目清癯,而又青春焕发的年仅28岁的知识女性。

    1997年吉林工业大学管理信息系统专业毕业、年仅22岁的周燕妮,被分配到华晨金杯公司计算机信息处担任一名普通的技术员。公司在合资以来10余年的发展历程中,坚持自主开发与广泛全球合作并举的汽车发展战略,全面推行日本丰田公司TPS精益生产管理方式,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独具华晨金杯特色的现代化汽车企业。然而在世界各大企业运用信息化网络进行市场竞争的大环境条件下,公司原来的信息网络已完全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建立一个快速、有效的信息管理系统,成为公司经营发展的战略任务。为此,公司新建ERP信息管理系统的重担,历史性地落在了到公司一年有余、新提升为计算机专业组主管的周燕妮肩上。

    周燕妮凭着自己对公司的挚诚热爱和在大学掌握的信息专业技术,勇敢地挑起了公司ERP系统总体规划、总体设计的重担,在公司领导充分信任和全力支持下,她带领全体信息技术人员义无反顾地踏向了ERP系统方案实施的征程中。经过9个多月的艰苦奋战,建立起了公司ERP系统的各个信息功能模块,使公司经营管理迈上一个新台阶。生产系统JIT模块的生产流程、工艺流程、生产过程控制效应在国内汽车同行业达到领先地位;物料采购系统I.V模块的实施使库存周转率提高30%,延期交货减少50%,采购提前期缩短30%;财务核算GLD模块经过周燕妮对其核心技术的刻苦钻研,又成功进行二次化开发升级,每年为公司节约资金10万元;公司OA管理系统成为每名员工工作的有效工具,仅2001至2003年的三年间为公司节约办公经费70余万元。

    加入“WTO”后的中国汽车市场,已成为世界各大汽车厂商激烈竞争的战场。为把华晨金杯公司打造成一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与国际接轨的独具华晨金杯特色的一流管理的现代化企业,实现公司发展战略目标,应对国内外汽车市场的竞争与挑战,公司审时度势做出新的战略决策:引进国际最先进的SAP信息管理系统。负责引进SAP系统的重任再一次历史性地落在了刚任信息部部长的周燕妮身上,任命她为公司SAP项目的项目经理。

    德国SAP公司是全球最大的企业管理软件与协同商务解决方案供应商,SAP信息系统融合了世界最先进企业管理及业务实践经验。华晨金杯公司实施SAP系统管理,无疑将跨入全球优秀企业管理的行列。周燕妮深知肩负的担子有多重,她在德国SAP公司和美国德勤公司技术专家的支持、帮助下,带领信息部全体同事研究、制定了公司SAP系统的总体规划与总体实施方案,她把信息部人员组成7个项目实施工作小组,于2003年11月开始分别到各部门、各系统,从“项目准备”入手,历经“业务蓝图”、“系统实现”、“上线准备”、“上线及支持”五大项目实施工作阶段。在公司SAP系统即将完成上线的最后冲刺时刻,周燕妮和项目小组全体成员连续三昼夜奋战在微机操作台上,没有一人叫苦叫累,没有一人走下操作台,表现出了无私奉献的高尚职业道德风尚。

    2004年7月1日,公司SAP系统全面上线成功,标志着华晨金杯在实现企业现代化管理的道路上又跨入了历史性前进的一步。公司经营工作效率展现了质的飞跃,如公司财务结算原需15天的工作量,SAP系统上线后仅3天多的时间即可完成;海狮冲压车间成本核算原4天的工作量,SAP系统上线后仅用40分钟左右即可完成。对于华晨金杯SAP系统成功实施,德国SAP公司大中国区总裁西曼先生高度评价说:“华晨金杯SAP系统实施项目的成功上线,不仅让我们看到了SAP公司与合作伙伴德勤之间的出色合作,也让我们热切的期待着华晨金杯这颗积聚先进管理和生产方式的汽车行业明星的闪耀”。

    “梅花香自苦寒来”。周燕妮以她高度的敬业精神和无私奉献精神,以她对所学专业的充分发挥,从默默无闻的信息技术员成长为公司的IT总监,为提升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作出了卓越贡献。先后荣获“沈阳市杰出女职工”、沈阳市“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先进工作者、“沈阳市劳动模范”、“辽宁省劳动模范”和“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3.中国焊接机壳拼装制造第一人杨建华

    杨建华的最大贡献是研制了“离心压缩机、鼓风机机壳拼装制造技术”,完成了我国风机行业的一次重大工艺革命,使他所在的沈鼓集团成为我国唯一拥有这一制造技术的企业。他先后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后来,他还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1969年冬,杨建华怀着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初中刚一毕业就迈进了沈鼓大门,被分配到结构车间当工人。

    杨建华白天细心观察师傅的操作,学习看图纸、放大样,晚上回到家再把白天学到的东西温习一遍,记扎实了才去睡觉。刚进厂时,一般都是一个师傅带一个徒弟,然而,杨建华却不满足只跟一个师傅学习,稍有空闲,他就到别的师傅那儿“偷艺”。

    那时,有关铆工的技术书籍非常少。他从师傅那儿弄来的铆工技术书,硬是用3年背进了脑子里。靠这种惊人的毅力,杨建华自学了机械制图、铆工工艺学、金属工艺学、焊接工艺学等专业理论,写了几十万字的学习笔记。

    杨建华是个善于用“脑子”干活儿的人。他出师后干的第一个活儿是“50A集流器”。这种集流器的“进风口”用5块扇形板拼在一起,拼完后的形状就像“喇叭花”。

    当时的铆工完全是手工操作,一般两个人一天能做4个。杨建华就琢磨上了:干“进风口”最费时的就是拼那5块扇形板,如果能搞一个“拼装模具”将“喇叭花”形状固定,只需将扇形板往上一对就行了。他悄悄找来一些废旧材料,制作了一个“拼装模具”,一个人一天就能干5个。

    接下来的事让杨建华名声鹊起。他们为煤矿制造的通风机高4.5米,最难干的是装“加强筋”,需要一个人一手把着天车吊钩,一手装“加强筋”。

    杨建华发现,通风机虽然有4.5米高,但却是由两节拼起来的,一节也就两米多。如果干第一节时就开始装“加强筋”,那是在地下干,工人能施展开,又安全。他开始试着用这种办法干,结果大获成功:其他组两人4天干完一个,他们两人半天就完成了。

    1992年夏末秋初,沈阳鼓风机厂召开誓师大会,中心议题是将压缩机机壳由铸造改为焊接拼装。参加会议的绝大多数是工程技术人员,杨建华作为操作工人应邀参加。

    那时,机壳完全是铸造的,一件小则十几吨,大则几百吨。每生产一个铸造机壳,就要经过造木型、砂型,周期长、造价高,而一旦铸造机壳加工时出现“砂眼”就得返工,不仅影响工期,还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

    会议结束的第3天,杨建华来到工会主席赵计生办公室,提出要担当“铆焊拼装机壳”试制任务。杨建华是技协骨干,与工会打交道多。在他看来,铸造机壳与焊接拼装机壳只是制造工艺不同,但其制造原理是相同的。他反复研究后,认为有办法完成这个任务。

    杨建华主动请战,让赵主席大吃一惊,他知道,一台机壳造价不菲,一旦出问题非同小可,他提醒杨建华慎重考虑,“我有信心!”杨建华斩钉截铁地说。

    “既然你有信心,我为你请战!”赵主席成了支持他的第一人。

    当时,见过国外铆焊拼装机壳的只有少数领导,大多数人包括工程技术人员还没见过铆焊拼装机壳什么样。因此,杨建华能找到的图纸也比较简单。按图纸要求,要把150多个零部件拼装成一个高3米、长4米、宽3米、重20吨的机壳。

    杨建华努力与攻关组的同志一起细心“吃”透图纸,反复琢磨各部位支撑、连接关系,分析探求各零部件之间相互作用力,并制订了三套方案。然而,尽管做了充分的准备,还是一步一个坎儿。

    “中分法兰反变形”是一个很大的技术难题,而变形超过10毫米产品就报废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们先将板材拼成产品形状,用圆钢进行刚性固定,然后再焊接;焊接时为防止受热不均匀产生变形,采取按不同顺序分段焊接,焊一道,量一次;同时采用“反变形”技术……杨建华连续攻克了“中分法兰反变形”、“进出口风管压型”、“筒体两端板曲率”、“下壳内孔加工”、“壳体焊接变形”五道难关。

    每天,杨建华他们都要干到晚上八九点钟,到了攻关的关键时刻,他们干脆就不回家。冷了,烧几块包装板,烤烤火;困了,车间有一装焊条、杂物的仓库,就到里面躺在棉门帘上眯一会儿。

    三个月后,鼓风机厂第一台铆焊拼装的压缩机壳诞生了!经有关部门检验,各项数据和几何尺寸都达到了技术要求。厂领导称赞说:“这台机壳完全可以与国外产品相媲美。”

    杨建华成功了,好事也接踵而来。一张大红纸写的公告轰动全厂:奖励杨建华住房一套。接着,组织部门也连续找杨建华谈话:让他当车间干部。

    获奖住房,让杨建华非常兴奋,因为他住房太困难了。可让他当干部,他却犹豫了。经过反复分析,他觉得自己最适合的岗位是当一名技术工人。同时,铆焊拼装技术初告成功,还有很多技术需要完善。鼓风机厂压缩机、鼓风机订单不断增长。1993年时是4台,接着15台、30台、140台、200多台……一个多月才能搞出一台的速度远远满足不了市场需要。

    杨建华决定,不当干部,就当一名好工人。

    1997年,杨建华创造性地推出压缩机机壳“一、四拼装法”工艺方法,即“一套控制变形系统,四步拼装方法”,形成一套规范性操作规程,机壳生产从此实现质的跨越。

    此后,伴随着沈鼓产品进入大型化、高等级的新阶段,焊接机壳的体积越来越大,技术的难度越来越高,杨建华的技艺也越来越纯熟。第一台国产化36万吨乙烯裂解气压缩机,第一台国产化10万吨甲醇压缩机,第一台国产化MA80轴流压缩机,第一套国产化4万空分空压机组,第一套国产化800万吨炼油装置用机组,沈鼓那些具有共和国里程碑意义的大型离心压缩机,其中大部分机壳都由他领衔制造,他也因此被誉为“中国焊接机壳拼装第一人”。

    德国西门子公司的业务人员带着他们设计的图纸找到了沈鼓,希望杨建华领衔为他们制造机壳。日、美、意等国的制造商也同样把订单投向了沈鼓。杨建华的创新技术,不仅给企业增加了经济效益,也为国家增了光。

    4.电气设备的“神医”李泽峰

    李泽峰是山西同煤集团四台矿电气队综采检修班班长,人称电气设备的“神医”。

    “检修工不能只会检修”

    20世纪90年代初,21岁的李泽峰从大同矿务局技术学校毕业,进入了四台矿电气队,成了一名普通的电气检修工。

    在工作单位,没有谁更多地留意刚刚走出校门的李泽峰,这位憨厚老实的小伙子话不多,上班时毕恭毕敬地管班里的每一个人都叫“师傅”。

    在平静的外表下他的心海深处同样起着波澜,“我一定要成为一个技术顶呱呱的好工人,我也在追求人生的成功。”

    电气技术改造是一项高难度的技术攻关课题。经李泽峰对相关设备进行改造后,一些设备隐患被彻底消除,甚至纠正了厂家在设备出厂后滞留的缺陷和不足。“检修工不能只会检修,还要能改造设备的缺陷。”李泽峰如是说。

    队友们说,李泽峰的创新和技术改造虽然没有很高的科技含量,但这些从实践中得来的革新成果,可以使电气设备在煤矿安全生产中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每次处理完故障,李泽峰都要把故障可能发生的原因,以及怎么找、怎么处理都写在他的工作日志上面,这也成了新来的员工必看的“教材”。

    在给综采准备电气设备时,他碰到许多问题,但都能一一化解,问有什么秘诀时,他却说:“没有秘诀。认真、细心,运用所学的一切知识就可以了。”

    三分钱的元件也不浪费

    提起李泽峰在工作上的“抠门”,那可是尽人皆知。因为每次检修换下来的废旧配件,他从来不舍得扔,而是放在“宝贝”工具袋里,拿上来放到库房,一开始工友们弄不明白他在干什么,但以后发生的几件事,却让队友伸出了大拇指。

    由于大型开关里的插件保护比较多,开关启动次数多了以后,里面的插件保护容易导致损坏。每个保护插件贵的1000元一个,便宜的也得300元一个。

    坏了就换,没了再买,库房一大堆坏保护插件,谁都没觉得有什么不正常,可是李泽峰就是觉得这样花钱不正常。下班后,李泽峰把保护插件拿回家研究,经过两个多月的研究,他终于确认了出现故障的电子元件——而这个小电子元件在市场上的价格仅为0.03元!

    接着他又马不停蹄地把先导插件、漏电插件、过载插件等各种保护插件所发生故障点都找了出来,而发生故障的电子元件最贵的几块钱,最便宜的只有1角钱,仅此一项,企业可以节约几十万元资金;同时减少了由于插件而引起的电气故障。

    多想别人想不到的点子

    工作中的他不但用心,而且还肯用大脑想出别人想不到的点子。

    2007年7月,一条300多米6000V的高压电缆要铺设到303盘区的2号高压室,但电缆存在漏电现象,来回查了好几次,也没发现有破损处。但用摇表一摇,还是漏电,这可麻烦了,如果替换,不说人力物力,光电缆就几十万元,而且还影响生产。破损处在电缆里面,300多米,怎么找?队员们想了几个办法都失败了。这时李泽峰灵机一动:如果在外施加压力,屏蔽层就能碰到破损处,用万用表可以显示出来,从而找到它。“用橡皮锤敲打电缆外皮,把它打出来!”就这样一米一米地敲打,在打到100米处的时候,万用表的指针动了,破损处找到了,这个难题顺利解决了。

    由于长时间在湿冷井下奔走,李泽峰患上了关节炎,可他硬是忍着痛每天在岗位上奔走,工衣不能及时晒干,他每天就穿着潮湿的衣服下井,时间长了他还起了满身的湿疹,反反复复几次,背上还留下了不少抓破的疤痕。

    更为严重的一次,一个新员工打错了开关手柄,正在检修开关的他,瞬间被强烈的电弧灼伤了脸部和双手。赶到医院看望的妻子认了好几次都没认出来,见丈夫的头肿得大了一倍有余,双眼只剩下了一条缝,双手连筷子都拿不住,便失声痛哭,他7岁的儿子怎么都不肯认这个爸爸。

    “你想过自己未来会是个什么样子吗?”面对这样的提问,李泽峰微笑地答道:“那太远了,不是我现在要想的事。”他那朴实的脸上,自信的神情已经毫无掩饰地浮现出来。

    当今,煤矿企业正以前所未有的渴求与热情,呼唤并期待着高级技术工人的出现。当年相信要当“技术顶呱呱的好工人”的李泽峰,用自己的成长经历做出了一个响亮的回答:当个有技术的好工人,成功!

    5.想当“工人专家”的郑久强

    曾经有人称他“亿元炉长”,这倒不是说他的身价,而是说他当炉长以来为国家作的贡献!

    他拥有“贡献富翁”、“精神富翁”的赞誉,他以为国家贡献为乐,他的“精气神”影响着一群人以他为目标。这个人就是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炼钢状元、唐钢第一钢轧厂炼钢车间副主任郑久强。

    参加完党的十七大后回到岗位上的郑久强,不久又被唐钢评为“首席操作技能专家”,享受中层干部待遇。“一线工人也要当专家”是郑久强的梦想,现在他的这个梦想实现了,这在唐钢数万职工家属中引起了很大的震动。

    “新型劳动者应该是知识型、技能型的劳动者。以前一提工人就是‘出大力、流大汗’,这种吃苦耐劳的优良传统当然要继承,但新型劳动者也应该用新知识、新技能充实自己、提高自己,成为专家型工人。”郑久强说。

    郑久强1989年进唐钢当工人,23岁时成为唐钢历史上最年轻的炉长。

    32岁时,“全国冶金系统炼钢职业技能大赛”在唐钢举行,钢花飞溅,炉焰烈烈,比赛扣人心弦,上场的郑久强走到炼钢转炉前,仔细观察了炉内的钢水液面,然后充满自信地说:“炉温1648摄氏度。”评委和观众的目光迅速聚集到测温仪表上,不偏不倚指针恰好停在这个刻度上,顿时掌声、叫好声超过了炼钢炉响。他在这次全国20多家100吨以上大转炉的企业大赛中摘取了“全国炼钢状元”的桂冠。

    “是知识在不断改变和改造着我,只要刻苦学习认真钻研,没有攀不上的高峰,这是我的信念,我的目标就是要当个‘工人专家’。”郑久强说,“我19岁第一天上班时,转炉平台上恶劣的环境打破了我对炼钢的浪漫想象,辐射热像钢针刺得眼睛、皮肤生疼,飞溅的钢花不光是五彩缤纷,落到身上就是一个燎泡。”可上班仅仅只有几个月的时间,郑久强就被身边老师傅热情传授技术的精神感动了,他下决心把火红的青春和飞溅的钢花紧紧连在一起,暗暗立下了“学好一流炼钢技术,当一流炼钢工人”的志向。

    他在班上,细心观察老工人的一招一式,虚心请教;下班后挑灯夜读炼钢书籍,第二天又在操作实践中摸索。他把全部的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半年后炼钢三助手以下的活计已经得心应手。

    入厂刚一年,他就被破格提拔为炼钢二助手。

    1998年,唐钢开发生产了一系列低合金品种钢,由于多种原因全厂的正品率不到50%。郑久强带领小组的工友们一遍遍地试。终于摸索出了一套简单实用冶炼低合金钢的“519”操作法,使正品率一下子提高到95%以上。全厂推广后,16个炼钢小组的炼成率都超过了90%,每年多创效益800多万元。他成为唐钢历史上第一个炼钢操作技能专家。

    唐钢一钢厂150吨转炉建成投产了,当时这是河北省容量最大、工艺最先进的炼钢设备。厂领导决定让郑久强小组炼第一炉钢。如何从操作6吨转炉生产快速转向操作150吨转炉生产?如何从经验炼钢转移到科学炼钢上来?郑久强夜以继日地学习研究。他又捧起《炼钢原理》、《炼钢500问》等书籍挑灯夜战。

    当唐钢150吨转炉第一炉合格钢水滚滚涌出时,工友们忘情地拥抱在一起,泪流满面:“成功了!”

    焊条钢是唐钢首创的高附加值产品。过去沿用8吨小转炉冶炼,在大转炉、连铸工艺条件下,能否继续大批量生产?两个炼钢小组3次实验失败后,郑久强接过了这个担子,摸索出了“焊条钢冶炼两步脱氧操作法”,不仅大批量生产,而且质量大幅度提高,正品率达到100%。

    他反复试验,摸索出了“大渣量、低温度、全程化渣冶炼法”,在全国率先实现了转炉一次成功冶炼气体保护焊丝钢,降低了吨钢生产成本。

    他和科技攻关小组攻下了溅渣护炉技术,不仅实现了全程不补炉,每年仅节约补炉料一项就增加效益2000万元,而且一个班还节约炼一炉钢到一炉半钢的时间,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他当炉长以来创造新的工作法,为国家创造的效益、节约的资金已高达一亿多元。人称他是“亿元炉长”。

    郑久强从一个技校生,成为一名炼钢操作技能专家,他拒绝了年薪百万元的聘请,甘愿在这里挣月薪几千元的工资。他说:“我还年轻,不能老想着挣钱,要有更高的追求。是唐钢给了我一个锻炼发展的平台,我离不开这里,这些年的感悟是‘炼钢也是练人’,我是一名共产党员,得对得起这个光荣的称号。”

    当郑久强被提拔为炼钢车间副主任时,他说:“我实际上还是个大炼钢炉长,我天天还在一线。待遇怎么变,我并不在乎,我在乎的是钢水而不是薪水。”

    6.“土专家”毛纪治的传奇

    在2004年11月19日结束的全国电力行业技能大赛上,他率领的江苏队包揽了变电检修的团体冠亚军和个人前三名,被人们称为“检修专家”。

    在上海、无锡等全国供电企业,他帮助解决了许多变电所设备运行中的老大难问题,成为名扬大江南北的“毛专家”。

    他从检修工做起,始终坚守一线,在工作中学习、创新、提升,从一名高中生成长为江苏省内唯一的变电检修技能一级专家、高级技师,被誉为“土专家”。

    在技工短缺现象日益凸显、“金蓝领”奇缺的情况下,他不仅自己攻下30多个技术革新项目,而且带出了一批学有专长的中青年技工佼佼者,被人们称为“实干家”……他就是江苏省启东市供电公司检修工区主任毛纪治。提起这位“土专家”,业内人士无不翘指,而将个人理想、企业重担、行业使命、社会职责融为一体的毛纪治,始终将自己定位于一个普通工人,做得多说得少。淡泊名利的他,已习惯于用实干来注解旁人眼中的事业“传奇”。

    以“要给千家万户送好电,自己首先要‘充电’”为座右铭的毛纪治,善于在实践中积累、提高。多年来,他记下的学习心得笔记就足有几十本之多。在单位他是攻坚好手,越有疑难问题,他劲头越足,非把问题搞清楚才罢休。在长期的工作和学习过程中,他对于液压、气动和弹簧机构等高难度故障处理有独到之处。一次,公司110KV江海变电所LW14-110开关气动机构安全阀漏气,几班人马前往,几经周折处理,均未解决问题,而他凭着对本系统设备的熟悉和精湛的检修技术,运用所学知识和以往经验,经过具体对照分析,根据阀门结构重新车制零件,竟然神奇地手到病除,彻底解决了困扰大家多时的漏气难题,此事在企业中一时传为美谈。

    此外,他研制的声光“五防装置”使公司多年未发生任何误操作事故,创下了多年来安全运行的历史纪录。

    毛纪治深信,只要用心,肯钻研,行行能够干出一番事业。在他带领主持下,完成了变电所移动开关插头放电严重、气动机构安全阀漏气、穿墙套管电场不均匀,造成尖端放电等三十几个技术革新项目。这些项目为他所在的企业解决了一系列多年困扰的技术顽症,更替同行解决了无数燃眉之急。

    变压器渗漏油是变电运行中的顽症,也是电力行业的老大难问题,引起电力同行的高度重视,但一直悬而未决。毛纪治经过700多个日夜的反复试验,终于攻下了这个难关。消息传开,同行纷纷慕名前来邀约,他先后十多次主动上门传授经验、解疑释难,使许多企业摆脱了几十年为之苦恼不已的大难题,相继跃升为无渗漏企业,使他成为知名的“行业功臣”。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在多年的工作实践中,毛纪治已深切感到:电力企业正面临着技能人才梯次结构不尽合理、断层现象依然存在等新情况和新问题,只有培养和造就更多实用型人才,才能为加快电力工业发展多作贡献。为此,作为江苏省内变电检修行业唯一的“一级专家”,他在平时的工作中主动去发展和帮助年轻技工成长、成才,身体力行地教大家如何做人,并通过培训班讲课、工作中传授、事故现场处理、业余讲解等多种途径,把道理、经验与知识手把手、毫无保留地传给年轻人,他的徒弟们都尊称他为“精英师傅”。

    毛纪治心里一直记着全国电力行业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一位负责人的嘱咐:“获奖选手是我们的骄傲,培养他们的人更值得我们敬重,为事业发展无私地传经献艺,是我们这代人的责任。”对此,他深有同感。

    毛纪治对启东电力事业的未来充满信心,他说:“在启东电力事业的发展进程中,必定会涌现出更多的学习型、知识型的专业人才,呈现出‘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的喜人景象。”

    心理测试

    1.什么工作能充分发挥天赋本测验之目的,是看我们在哪一方面的工作具有最大的倾向或潜力,以便帮助自己胜任它。请对下面的题目回答“是”或“否”。

    (1)当我们在看一本有关谋杀案的小说时,自己常能在作者未告诉之前便知道谁是凶手吗?

    a.是b.否(2)我很少写错字、别字?

    a.是b.否(3)我宁愿参加音乐会而不愿待在家闲聊?

    a.是b.否(4)墙上的画挂歪了,我会想着扶正吗?

    a.是b.否(5)我宁愿读一些散文或小品文而不去看小说?

    a.是b.否(6)我常记得自己看过或听过的事实?

    a.是b.否(7)愿少做几件事,但一定要做好,而不愿意多做几件事而马马虎虎地完成?

    a.是b.否(8)喜欢打牌或下棋?

    a.是b.否(9)对自己的预算均有控制?

    a.是b.否(10)喜欢钻研能使钟、开关、马达发生效用的原因?

    a.是b.否(11)喜欢改变一下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习惯,使自己有一些充裕的时间?

    a.是b.否(12)闲暇时,较喜欢参加一些运动,而不愿意看书。

    a.是b.否(13)对我来说数学难不难?

    a.是b.否(14)是否喜欢与比你年轻者在一起?

    a.是b.否(15)我能列出5个你自认为够朋友的人吗?

    a.是b.否(16)对一般我可办到的事是乐于帮助别人还是怕麻烦?

    a.是b.否(17)不喜欢太细碎的工作?

    a.是b.否(18)看书看得快吗?

    a.是b.否(19)我相信“小心谨慎,稳扎稳打”是句至理名言吗?

    a.是b.否(20)我喜欢新朋友、新环境与新的东西吗?

    a.是b.否答案与分析

    这个测验的答案没有对与错之分,只是在看自己的倾向。

    (1)圈出全部答“是”的答案。

    (2)算算前10题中有几个“是”的答案。(此为第一组)(3)算算后10题中有几个“是”的答案。(此为第二组)(4)比较这两组答案。如果第一组中的“是”比第二组中多,那么表明自己是个精深的人,能从事具有耐心、谨慎与研究的琐细工作,诸如:医生、律师、科学家、机械师、修理人员、编辑、哲学家、工程师、技术人员等。

    如果第二组中的“是”比第一组多,那么表明自己是个广博的人,最大的长处是成功地与人交往。我们喜欢有人来实现自己的想法,工作包括:人事、顾问、运动教练、计程车司机、服务员、演员、推销员、广告宣传的执行者等。

    如果自己在两组中的“是”大致相等,那就表明我们不但能处理琐碎细事,也能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你能从事的工作包括:护士、教师、农民、建筑工人、秘书、商人、美容师、艺术家、讲师、图书馆管理员、政治家等。

    2.检测你是否有工作成就感

    这个测验包含40个陈述内容,描述过去一年中可能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情。仔细读下去,碰到符合自己状况的命题,就做个记号,作答完毕,再按计分方式算出得分。

    (1)我获得意外加薪。

    (2)我的职务有了晋升。

    (3)我买了一部新车。

    (4)我买了一部个人电脑。

    (5)我的感情生活相当稳定,或我的婚姻渐入佳境。

    (6)我招揽了一些新客户。

    (7)我逐渐接近理想体重。

    (8)我有了新的嗜好。

    (9)我搬到更好的社区。

    (10)我重新整修布置了房子(包括租来的)。

    (11)我的意见和想法越来越受领导重视。

    (12)我换了更好的工作。

    (13)我控制了自己的饮食习惯。

    (14)我比前一年看了更多书(小说除外)。

    (15)我被指定负责某些事情。

    (16)我开始穿着更贵的服饰。

    (17)我的领导更依赖我的专才。

    (18)我的投资获利可观。

    (19)我到国外旅游或考察。

    (20)我的网球球技(或其他运动)有显著进步。

    (21)我对自己的身体健康情形更加满意。

    (22)我在各种社交场合里越来越能处之泰然。

    (23)我成功地完成了生平最大的计划。

    (24)我比一向视为榜样的人赢得更多名利。

    (25)我达到了一项个人的体能目标。

    (26)我对我的性生活比以前感到满意。

    (27)我买了从未想过要拥有的东西。

    (28)我的同事开始尊重我的判断。

    (29)我比过去更会存钱。

    (30)经过我的努力,我的专业能力更受肯定。

    (31)我提出意见或看法时更有自信。

    (32)我戒除了一个坏习惯。

    (33)我比以前更会运用时间。

    (34)我摆脱了一个会拖累我的朋友。

    (35)我结交了一些益友。

    (36)我比以前更能控制遭遇困境时的情绪反应。

    (37)我对我的工作品质更有自信。

    (38)我比以前更能控制情绪与压力。

    (39)我在同行之间小有名气。

    (40)我更能保留自己的想法并广纳众议。

    计分方法

    在你的答案里,有记号的陈述可以得到一分,没有记号不计分,把记号的数目加起来,就是你的总分。

    得分0~5分,算是相当低。

    得分在6~10分,算是得分低。

    得分在11~17分,算是得分中等。

    得分在18~22分,算是得分高。

    得分在23分以上,算是得分很高。

    根据统计,在高收入者的答案里,以下列成就出现的次数最多(以次数多寡排列)。

    (6)我招揽了一些新客户。

    (15)我被指定负责某些事情。

    (36)我比以前更能控制遭遇困境时的情绪反应。

    (37)我对我的工作品质更有自信。

    (39)我在同行之间小有名气。

    (40)我更能保留自己的想法并广纳众议。

    对成功的人而言,下面的成就出现次数最少(由次数少往多排)。

    (12)我换了更好的工作。

    (9)我搬到更好的社区。

    (25)我达到了一项个人的体能目标。

    (30)经过我的努力,我的专业能力更受肯定。

    (34)我摆脱了一个会拖累我的朋友。

    (2)我的职务有了晋升。

    (8)我有了新的嗜好。

    不管是获得奖状、考100分或加薪,成就都可以带来正面的积极作用,增加自信。

    但是成功的人都知道,仅仅设定目标并设法达成,并不能保证带来成功,重要的是要设定切合实际的目标,好让自己更接近成功专家建议,最好每12个月就设定一些实际且有重心的目标,按部就班地去做。目标若没有重心,力量就会分散,成就也会显得凌乱而没有方向。

    国外的测验结果显示,在成功的人当中,得分高并不代表最有成就。事实上,最成功的人在一年当中成就的事项不一定很多。

    (1)得分很低者。除非这些人已经登峰造极,无须再有什么成就,否则得分太低的人有必要提升自己的成就水准。如果你得分落在此组,可能是因为缺乏方向感或尚无目标,所以没有成就。你可能尽力了,但就是太分散而无所成。

    (2)得分低者。在成功的人当中,得分低的人通常年纪较大。这些人由于已经有高水准的商业经验,以至于减少他们想获取实际成就的意愿。或者,他们比较重视分析,不会急于获取成就。不过,如果你得分落在此组,你的成就水准比得分很高者还令人感到乐观,只要集中精力,设定更明确的目标,成功还是指日可待的。

    (3)得分中等者。就获致成功的可能性而言,得分中等的人比其他人的机会大。他们能结合充沛的精力和明确的目标,且以过去的一年的成就作为未来成就的有效脚踏板。他们会利用实在的知识根基,再扩展视野,朝既定目标迈进。如果你得分落在此组,加油!成就就在眼前。

    (4)得分高者。这种人正卯足劲在增加自己成功的机会,但力量有必要更集中一点。他们就像手持散弹枪,什么目标都想达到。只要不会产生焦急,这样做还算没什么不好。如果得分落在此组,最好心中谨记,成就的品质比成就的数量还重要,如果能好好确定方向,成功就会到来。

    这些人通常年纪较轻,急于成功,并很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由于他们比较没有安全感,所以容易胡乱忙,各种目标都想达到。有的人比较幸运,会误打误撞闯出一片天地来,但多数人总是忙得忽略了不错的成功机会。如果你的得分落在此组,不妨与专家谈谈,或许你的成就动机强烈,但却欠缺必要的知识和方向。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