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口味心理学-自我较劲为哪般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揭密本能行为障碍

    失眠症:睡觉是件奢侈品

    方小姐在一家外企工作,和同事合租一套房。有个问题已困扰她三四年了,一直未能成功克服。她的睡眠通常很浅,稍有动静就会醒过来,醒来以后就很难再入睡。更糟糕的是,她还怕光,有一点儿也不行。由于室友们作息时间不一致,总有人很晚才睡,她也只好等着大家都睡了,所有的灯都关上了,周围一片黑暗时才能入睡。而一到早上,她又很早就被一点儿动静惊醒。长期如此,她苦不堪言。方小姐在白天总是无精打采,头昏脑胀,周身疲乏无力,工作效率也不高。她不知道自己这是怎么了,有心改善自己的睡眠状况,却又不知如何着手。

    失眠症是一种以失眠为主的睡眠质量不满意状况,其他症状均继发于失眠,包括难以入睡、睡眠不深、易醒、多梦、早醒、醒后不易再睡、醒后不适感、疲乏或白天困倦。失眠可引起人们焦虑、抑郁或恐惧心理,并导致精神活动效率下降,妨碍社会功能。失眠主要分成入睡困难与维持睡眠困难,会导致无法恢复体力与白天精神萎靡之后遗症。

    我们难以睡眠时数的长短,决定一个人的睡眠够不够,因一天中所需的睡眠时数因人而异,有人一天只睡四五个小时就够了,但却有人一定要睡上十来个小时,才觉得有饱足感。更多时候我们认为失眠是一种症状,而不是一种疾病,就像是发烧或腹痛一样,只是一种疾病的象征,必须找出潜在的病因加以治疗,不应只是治疗失眠的症状而已。

    失眠症表现为入睡困难、睡梦过多、睡眠浅、易醒、睡眠时间过少等。具体来说:

    1. 几乎以失眠为唯一的症状,包括难以入睡、睡眠不深、多梦、易醒,或醒后不易再睡,醒后不适感、疲乏,或白天困倦等。

    2. 具有失眠和极度关注失眠结果的优势观念。

    3. 对睡眠数量、质量的不满引起明显的苦恼或社会功能受损。

    4. 至少每周发生3次,并至少已1个月连续出现此种状况。

    5. 排除躯体疾病或精神障碍症状导致的继发性失眠。

    失眠症依病程时间的长短分为短暂性失眠(短于1星期)、短期性失眠(1~3星期)及长期性失眠(长于3星期)。短暂性失眠,几乎每个人都有经历,当你遇到重大的压力、情绪上的激动,都可能会造成你当天晚上有失眠的困扰;短期性失眠的病因和短暂性失眠有所重叠,只是时间较长,往往需要数星期;长期性失眠,是患者至失眠门诊求诊中,最常遇到的疾病类型,其病史有些达数年或数十年,必须找出其潜在病因,才有痊愈的希望。

    最容易出问题的地方在于不规则的睡眠模式、工作或学习得很晚、白天经常睡觉,或者睡得过多,早晨起得又太晚。容易出问题的睡眠会导致社会、职业、生理或者心理压力。失眠倾向于恶化,因为不利的影响会在你睡眠时反复出现在你的脑海里。你很担心睡不着,结果就更难以入睡。你越是努力入睡,越是难以使担心远离你。如果你白天所处理或遇到的事没有处理好,甚至带给你颇多的困扰,当累积到一定的程度后,你的思绪仍会持续到睡眠的时候,最后可能导致失眠症状的产生。失眠的困扰一旦来袭,代表着我们的心理困扰已超越了你能容纳的临界点,此时势必要对引起我们困扰的事物加以处理,勿使失眠的情况恶化。

    许多研究表明,失眠可能引起的对心理健康的伤害比起生理方面来要严重得多。一个人在失眠之后,往往感到情绪不稳定,容易激动,烦躁不安,好发脾气,造成所谓“焦虑”的精神状态。或者恰恰相反,对于什么事情都提不起兴趣,漠然视之,对事物的反应相当迟缓。失眠所引起的这种消极心理后果,其根本原因不在失眠本身,而恰恰在于不良的心理因素——对失眠的“自我暗示”。现实生活中,不难发现长期失眠的人,多是“自我暗示”极高的人。由于这种强烈的自我暗示,使失眠者在经历几次失眠后,变得忧心忡忡,对睡眠产生一种莫名的“恐惧感”,如此“失眠”和“暗示”交替复始,便形成了恶性循环,结果酿成严重的心理创伤。

    心理诊所

    处方一、缓解情绪过度的紧张

    睡眠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一种主动抑制过程,任何一皮层区域产生的抑制过程广泛扩散,并扩布到皮层下中枢时,才能引起睡眠。如果情绪过度紧张,焦虑不安,瞻前顾后,就会在皮层相应的区域形成一个很强的兴奋灶,干扰入睡抑制过程的扩散,会导致人难以入睡。无论多么重要的考试、比赛或其他重大事情,在经过反复认真的准备之后,直至临战前夕,都应充分相信自己的工作及准备,坚定必胜的信念,做些轻松的运动或娱乐,使精神放松,消除对成败的种种顾虑及杂念,这是得以安眠的重要前提。

    处方二、纠正对睡眠的种种误解,消除对失眠的畏惧心理

    失眠应被看作是一种心理障碍而不是生理疾病。尽管引起失眠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最主要的是精神因素、心理因素和环境因素三大类,也有一些是因为其他疾病和服用兴奋性酒精、饮料、茶水等所引起的。

    有人以为“要是少睡了多少时间,就得补多少时间,否则就会影响精力”,这是没有科学道理的。很多人有这样的体验,在非常紧要时期,即使少睡了一些时间,同样也会感到精力充沛,这说明人是有很大潜力的。人的精力和体力都具有一定的保险系数,所以即使一时难以入睡,也千万不要着急。相反,越急就越难入眠。

    处方三、创造一个较好的睡眠条件

    尽量养成每天同一时间上床睡觉,上床后除了睡觉之外,不想其他的事。

    不睡懒觉。睡懒觉是失眠的开始,不要有“由于昨晚没睡好第二天早晨多睡一会儿”的想法。不睡懒觉按时起床很重要。虽然次日可能出现头晕乏力,不想活动,但持续几天后反而会促发睡意。

    保持卧室环境安静,昏暗,温度适宜,床铺和被褥清洁、舒适,为快速入梦创造一个最佳环境。

    体力活动有助于睡眠,但睡前过度运动可使血液循环加速,精神兴奋,不利于睡眠。

    床是用来睡觉的地方,不要在床上观赏紧张、刺激、恐怖的电视、电影如恐怖片、凶杀片等,造成心理不安而影响入睡,也不要在床上思考问题,有些事应在睡觉前想好或干脆留到明天去想。当然,你可以看一本平时觉得特别无聊,一看就打瞌睡的书,或听一点儿轻柔的音乐这样会有助于睡眠。音乐通过听觉可怡神,可解除头痛脑闷,轻压眼球可使梦中产生五彩缤纷的梦境。这样,就可以使不良情绪和意识在梦幻世界中得到解脱。

    处方四、顺其自然,放松思想情绪

    有的人从上床之前就开始烦恼“今天晚上能睡着吗?”“万一睡不着怎么办?”等问题,这正是引起失眠的恶性循环的开始,结果越着急越睡不着。要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所做的事上。停止一些争取睡眠的努力,如“数数、想象气功”等方法。失眠的原因就是想睡着觉。把睡眠当成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放松心情,不要过于在意,睡眠就会自己来找你了。

    晚上如果实在睡不着也不要在床上翻来覆去,并尽量减少上厕所次数,最好的办法是闭上眼睛保持平卧的姿势,静静地躺着,这样可以达到与睡眠同样的效果。当你在床上翻来覆去辗转难眠时,躺在床上只会使你更加紧张、更难入睡。干脆起床离开房间做些轻松活动,如:看书、听音乐、静坐,等到累了再进房间。但如果你躺在床上无法控制脑中的思绪时,你也可以照以下方式做:

    平躺,不垫枕头,将双手双脚打开呈大字形,手心朝上,眼睛闭起,下巴往内收,将注意力集中在腹部,开始用腹部呼吸,并将每次的吸气、吐气的时间一次一次拉长变慢,约五六个回合。

    除了呼吸之外,一面想着自己身体的每一个部位,顺序从脚趾、脚板、脚踝、小腿渐渐往上,不漏掉身上任何一个部位,慢慢地在心中默念,请它不用力地放松,重重地掉在床上,渐渐地连腰部都可以平贴在床面上(需要多练习几次即可),渐渐地你会发现你已将心中的杂念都甩掉了。

    试试看,这是一个不错的方法,即使只有几个小时的睡眠也可以让身体各器官获得足够的休息。

    处方五、失眠食物疗法

    在日常的饮食中有几种食物是具有安神、镇静功效的,常吃可以对神经系统有安抚作用:

    1. 莲藕茶:藕粉一勺,水一碗,入锅中不断地搅匀,再加入适量的冰糖即可,当茶喝,有养心安神的作用。

    2. 玫瑰花茶:具有很好的清香解郁作用。

    3. 龙眼+百合茶:龙眼肉加上百合,很适合中午过后饮用,有安神、镇定神经的作用。

    4. 多吃钙质丰富的食物有助睡眠与安定神经的作用。如奇异果、豆浆、芝麻糊、玉米汤。每晚睡前若要喝牛奶来助眠,请搭配饼干、面包之类的甜点,因为虽然牛奶中的钙质可以安神助眠,但是因为牛奶还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反有提神的作用,如能搭配一些高糖食物,则可以促使血管收缩素的分泌,较能使人产生睡意。

    另外,中医中有“胃不和则卧不安”的说法,故睡觉前不要吃得太饱,因为吃得太多后胃肠运动会加强,以致影响睡眠;睡前避免喝太多的水,以免因尿频而影响睡眠;睡前不宜饮酒,虽然饮酒有暂时的催眠作用,但酒精的刺激会使人睡眠不踏实,早醒。

    嗜睡症:睡不醒的瞌睡虫

    王女士原本在一家公司做财务工作,但去年年底,由于公司经营状况不好,没能同她续签劳动合同。突然失去工作的王女士每天待在家里,有时一周都不出门,一向勤快的她也开始不爱打扫屋子,甚至从早睡到晚,并一改好客的个性拒绝朋友登门。

    王女士的生活作息规律大乱。要么没有食欲,要么老想大吃大喝;要么睡不着,要么疯狂嗜睡。

    睡眠是人体不可缺少的生理需求,而整日总是想睡觉,无论在开车、在吃饭、在打电话或在会议中都可以睡着,这就提示我们睡眠不足或存在了嗜睡症状。嗜睡不同于全身疲倦、无精打采或缺乏动力,它们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会在不适当的场合中睡着。嗜睡的特征是不分时间、地点犯困,哈欠连天,侧身便睡。

    嗜睡症指白天睡眠过多,但不是由于睡眠不足、药物、酒精、躯体疾病所致,也不是某种精神障碍(如神经衰弱、抑郁症)症状的一部分。多在青春期以后发病,发作年龄一般在15~25岁之间。除了爱睡觉的特点,猝倒是嗜睡最特异的症状,情绪激动、焦虑、恐惧等可诱发猝倒,如打麻将和牌、游戏时,在特别兴奋的一瞬间,虽然意识清醒,但支配不了自己而突然瘫倒在地。

    睡瘫也是嗜睡常见症状,在睡醒后或入睡时发生,人的意识虽然清醒,但全身无力,动弹不了,不能说话,一般数秒种至数分钟后会恢复正常。

    嗜睡症表现为似睡非睡,对弱刺激有反应,能叫醒并作简短应答,但不久又入睡。昏睡表现为对强刺激才有反应,但不能应答。具体来说嗜睡症的具体特征有:

    1. 白天睡眠过多或睡眠发作。

    2. 不存在从唤醒到完全清醒的时间延长或睡眠中呼吸暂停。

    3. 排除各种器质性疾病引起的白天嗜睡和发作性睡病,嗜睡症的发病多与心理因素有关。

    4. 每天出现这种睡眠障碍,持续1个月以上或反复睡眠发作,引起明显的苦恼或影响正常的工作或家庭生活。

    虽然嗜睡症在现代社会是一种常见病,但关于嗜睡症目前尚未见器质性病因,一般认为与心理因素有关。有些是病人白天心情不愉快,或在不恰当的时间入睡造成夜间睡眠过度延长。有的是由睡眠——觉醒的节律与本人所处环境要求不一致所造成。应注意的是这种障碍可能是抑郁症的一个症状。治疗首先要尽可能地找出原因,有针对性地进行治疗。

    造成嗜睡症的病因很多,多由睡眠不足症候群、发作性睡病、特发性中枢嗜睡症、反复性嗜睡症等疾病引起。嗜睡症通常由狂暴情绪刺激而发作,比如愤怒、绝望或者休克,或因为无法控制的大笑引起。

    在日常生活中,引起嗜睡症的主要原因还有:缺乏足够的睡眠,最常见于工作学习时间过长,睡眠时间过短者,目前这种现象在学生中发生的比较严重;周期性嗜睡,患有这种疾病的人,在发病的几天内整天不分昼夜地睡;夜间睡眠差,或睡眠时间过短也可引发嗜睡症。

    暂时无法查明嗜睡原因的人,也不必忧虑,但要对自己的生活重新进行调整,白天要集中精力工作,并安排一些有兴趣的活动,还要加强体育锻炼,中午可小睡片刻,夜间则要保证睡眠质量,这样白天就会有充沛的精力。

    心理诊所

    处方一、正确看待嗜睡

    不要把嗜睡的人看成是懒惰、不能发挥自己能力的人,要让他们感觉到别人对他们的支持和鼓励,只有这样,才对缓解嗜睡者的症状有好处。

    处方二、积极的生活态度

    每天给自己制定好生活学习计划并努力完成;要多参加体育活动,每天不少于1小时,使自己的身心得到兴奋;多参加集体活动,如唱歌、郊游等,主动与别人进行交往是非常重要的。

    处方三、肥胖是产生嗜睡的重要原因

    如果患者的体重超标,就要从健康减肥和控制体重入手来治疗嗜睡症。临床研究证明,有相当一部分嗜睡症患者在成功减肥之后都减轻甚至彻底消除了这种症状。

    处方四、顺其自然

    如果白天实在无法抑制自己想睡觉的欲望,可以顺其自然,在白天有规律地安排时间小睡一段或几段。只要形成规律,不影响正常生活,就不要把嗜睡当成病来看。

    贪食症:吃到呕吐才罢休

    小美,26岁,教师,身高165厘米,体重50千克。最近3个月来十分贪食,每天在吃饱晚饭的情况下无法控制,自己,将家中所有能吃的食物统统吃完。但她又害怕过多的进食会导致肥胖,被人笑话,所以在进食后,又躲在没有人的地方,用手指抠咽喉的方法,将刚吃的食物呕出来。她刚呕出时觉得非常舒服愉快,但过后又非常后悔。长此以往,小美感到非常痛苦,情绪低落,没有精神,工作和生活都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贪食症也称暴食症,是一种以反复发作性暴食及强烈的控制体重的观念为特征的综合症。此症为周期发作、不可控制地多食,包含两大主要特征,其一是不可抗拒地强迫自己多食,其二是自己设法进行呕吐以避免体重增加,有时则是滥用泻药。此类患者的体重常保持在正常范围之内,以女性较为常见。

    事实上,大多数人偶尔都会放量大吃一顿,狂喝一回。人人都有这样的时候。偶尔失去控制是没有关系的,不要因此而责备自己。这样临时和偶尔的放纵并不说明有贪食症,因为贪食症是经常和反复失去控制的暴饮暴食。暴食就像一场摄食狂暴活动一样,暴食者会失去控制,一直吃下去,直到胃疼起来,不得不停为止。然后,会呕吐,一切又重新开始。

    贪食症以反复发作性暴食和强烈的控制体重的愿望为特征,为防止暴食对体重的影响,患者采用各种措施,如呕吐、导泻、增加活动量等,致使体重反低于正常范围。具体来说,贪食症的特征有以下几点:

    1. 反复发作地暴食,饮食无法控制。一次可进食大量食物,但是没有明显体重增加。

    2. 过分看重体重,对自己的体形和体重持久地过度担心。

    3. 常采取引吐、导泻、利尿、节食或运动的方法,消除暴食引发的发胖。

    4. 身体症状。如体重不稳、用餐后马上呕吐、皮肤变差、委靡不振、容易疲劳、眼睛充血、女性经期不规律等等。

    5. 情绪波动。如抑郁,自我形象低落,羞耻内疚,常感觉孤立无助。

    6. 贪食后的后悔与冲动。可以说,难以控制的暴吃冲动和进食后的焦虑不安并存。

    贪食症是用来处理压力以及不愉快感觉的一种方式,患者在生理上并不需要进食,而在心理上却有长期饥饿的感觉。这种饥饿涉及心理需要,并非单靠食物便能解饿。病患者只觉饥饿难耐,但疯狂进食后,又会马上以抠喉、服泻药等方法拼命把食物呕泻出来,用尽各种方法避免体重增加。但这样做并不能真正起到解除心理压力的功能,反而使“吃”变成了处理焦虑不安、寂寞和生气的不当方式。由于很多贪食症患者暗地暴饮暴食然后排泄并且能够保持正常或超正常体重,所以他们可以隐藏问题很长时间。

    贪食症的罹患因素与厌食症类似,皆因各种问题所导致,不同的是,暴食症的发病因素较为严重与复杂,存在一种持续的难以控制的进食和渴求食物的心理需求,并且患者屈从于短时间内摄入大量食物的贪食欲望。此症患者有对自我要求完美、忧郁、焦虑、强迫人格等倾向。个性上厌食症者偏内向、敏感,贪食症者则较外向、易怒。一般来说,完美主义者、做事一丝不苟的人比较容易产生摄食障碍。拒食症患者通常往往认为能够自己控制饮食的行为非常完美,可是患有贪食症的人却会认为自己的行为很悲哀。所以一旦患有贪食症,患者往往会产生严重的自我厌恶感,会认为自己很差劲,甚至丧失生存的力量。

    大多数贪食症患者都认为自己没有吸引力,害怕变胖,觉得自己比实际体重要重。与厌食症患者相比,他们控制体重的努力是混乱的:克制的饮食行为常常被反复的、持续时间较短的不可控进食破坏,随后又会出现挽救其后果的行为。暴食中消耗的食物量是巨大的,他们吃东西并非为了寻求快乐,相反,他们吃东西都是秘密的、快速的和囫囵吞枣式的。这些行为发生之前通常会出现身体或心理紧张,进食只是为了缓解这种紧张。在暴食时,个体会感到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但吃完以后,负罪感、自责和抑郁便随之而来。不久,又会通过呕吐或吃泻药作为对暴食行为的补偿和惩罚。暴食行为和“抗暴食”的循环就这样完全控制了他们的生活。

    心理诊所

    处方一、找到暴食的内在原因

    改变对体形和体重的过分关注以及其他方面的认知歪曲。重新树立信心,改变我们错误的想法。由于神经性贪食症的患者一般来说都表现为有较为明显的自责、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与抑郁症有很大的关系。在平常的生活之中,应该注意放松自己,相信自己,不要给自己太大的压力,不开心的时候学会倾诉。

    处方二、调整饮食习惯,建立正确的饮食及体重认知观念

    控制进食行为,改变对饮食的态度。可以给自己制定一个计划,什么时候吃东西,吃什么东西,做到一日三餐、营养均衡,避免在两餐之间吃零食或者是高脂高糖的食物。养成三次正餐定时定量的习惯,用低热量的食物以取代高热量食物。避免患者独自进食且进食时不做其他事情。用有规律的饮食行为代替暴食。

    处方三、行为疗法

    旨在使患者吃以前回避的食物以及高热量的食物。可以建立一个食物等级来实现这个目标,最初是患者比较能够接受的,最终的则是此前会引起患者高度焦虑和暴食、导泻行为的食物。

    处方四、适当转移注意力

    暴食通常是由触发因素引起的。这样的触发因素有可能是情境式的,比如晚上一个人待在厨房里,或者看电视的时候,或者经过快餐店。也有可能是情绪式的,比如觉得孤独、嫌恶自己或者无聊的时候。要学会其他一些处理紧张和痛苦情绪的办法,可以用其他行为来替代暴食,比如给朋友打电话、出去散散步、听听放松情绪的音乐,这样也可以打破暴食循环。

    厌食症:瘦不下来就去死

    晓青今年19岁,身高1.61米体重却不到35公斤,只剩下皮包骨,可她还是认为自己太胖了。

    原来,晓青为了让自己的身材符合某些时尚杂志上提供的“优美标准”,开始瞒着父母买减肥药吃,偷偷吃了1个月后,为了不让体重反弹,从此严格控制自己的饮食。她规定自己每天早上只吃一个苹果、中午吃1两左右的米饭、晚上只吃水果和青菜。父母担心她营养不够,每天都变着花样做好吃的给她,但她总以吃多了会长胖为由,尽量少吃或不吃。

    偶尔,她忍不住的时候,也会买来大量的零食狂吃,但一吃完她又害怕长胖,又想尽办法把吃进去的食物吐出来,如此反复,发展到最后,她一见到食物就想吐。慢慢地,她开始出现头晕、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脸色也变得越来越苍白,学习优秀的她成绩一落千丈。

    厌食症是指一个人怕胖而少量或不愿进食,常有意地严格限制进食,使体重下降至明显低于正常标准或严重的营养不良,此时仍恐惧发胖或拒绝正常进食为主要特征的一种进食障碍。即使体重已减轻至标准体重的85%以下,仍主观地担心体重增加,且无视身体已出现部分不适症状,女性患者甚至会有连续3个月以上的停经。此症患者的年龄通常在13~20岁,女生比男生多10倍以上,并且发达国家或中上层阶级的家庭子女罹患此病的人数相对较多。

    你一定有过这样的经验:当碰到不如意的事或跟别人吵完架后,心情变得非常恶劣,这时你可能不太想吃饭或根本没有食欲。如果食不下咽的情况只是短暂的,其实并没有什么关系,不过如果你为了“瘦”而有意长期不吃或少吃,营养严重不良,这个时候就要多注意自己的心理状况,看看是否罹患了厌食症。

    神经性厌食临床表现核心是对“肥胖”的强烈恐惧和对体形体重的过度关注。最初患者有意限制进食,逐渐发展为不吃或采取过度运动避免体重增加,或采用各种方式避免体重增加。具体来说:

    1. 有意控制进食量,不吃或少吃,或通过采取过度运动、诱吐、导泻、服用药物等方法以减轻体重。

    2. 过分担心体重增加,即使体重已低于标准体重仍担心不已,常处于担心发胖的恐惧和烦恼中。

    3. 体重明显下降。因极担心肥胖,过分节食结果体重远远低于应有水平。

    4. 认识出现扭曲。尽管已经明显体重不够,但仍然觉得肥胖。自我价值观几乎完全取决于体重或者体形。

    5. 体重下降导致了各种生理功能的改变。严重时,出现一些病态身体症状。如女性出现闭经,男性则性功能低下等。

    与其他精神障碍相比,厌食症在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女性和高学历人群中最常见。他们对体形和体重持有主观歪曲的看法和态度。苗条和减肥是他们最为关注的,而个体的努力就是为了避免体重增加和变胖。对另一些人而言,对体重的过分关注和控制反映了他们缺乏自信以及力图控制生活某一方面的愿望。在他们看来,再瘦一点儿会让自己感觉更好——这使得他们永远都不会对自己的外貌满意,对于减肥的努力也就一直这么持续下去。

    厌食症一般是从“正常的”节食开始的,但慢慢就发展成了十分挑剔和严格的热量限制和剧烈漫长的生理活动。食物限制和身体锻炼形成了强迫性。开始的时候是不敢吃,到疾病后期,身体消瘦,对食物有强烈的欲望,这样的节食坚持不了几天就会禁不住食物的诱惑,大吃一顿。为了不导致发胖,就采用吃泻药或自我引吐的方法,使吃下去的食物迅速排出体外,然后再继续开始节食,控制不住了再暴吃一顿。如此周而复始,出现了贪食症的症状。到了后来,为了控制自己的食欲,干脆自行服用食物抑制药,但这些药却使人情绪低落,反应能力下降,甚至完全没有食欲,又开始厌食。也因此,厌食症俗称“减肥综合征”。

    虽然厌食症患者回避吃东西,但他们对食物还是很关注的。他们会花很多时间思考食物,并为他们自己或他人烹调,或看着别人把食物吃掉。他们承认自己会梦到食物,有饥饿的疼痛感,也保持着一定的食欲。大多数的厌食症患者存在歪曲的身体意象,他们过分高估了自己的体重,对自己的体形很不满意。轻度抑郁、强迫症以及焦虑等心理问题普遍存在于厌食症患者中。

    除了与某些遗传因素有一定的关系外,个体的易感素质是厌食产生的一种原因。这类患者常常争强好胜、做事要求尽善尽美、喜欢追求表扬、自我中心、神经质;而另一方面又常表现出不成熟、不稳定、多疑敏感,对家庭过分依赖、内向、害羞等。

    心理诊所

    处方一、找到厌食的根源

    意识到自己关于瘦的看法是扭曲的,或者承认这些看法有一些夸张,就会有助于患者增强进食意愿。可以通过改变患者的消极认知以及鼓励他们相信自己的直觉和情绪,来发展他们的自主性,从而相信体重的重要性,以及进食缺乏会造成的严重后果。要清楚体重减轻与厌食症状之间的因果关系。

    处方二、及时补充营养

    厌食症治疗的首要目的就是恢复患者的营养状态,因为由于长期进食不良而出现的脱水及电解质失衡会造成严重的问题,重者甚至可引起患者死亡。如果患者拒绝治疗,应采用劝说及强迫方式使其住院,以挽救病人的生命。

    处方三、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

    合理饮食,对体形和体重保持健康的、现实的态度。纠正饮食习惯,并形成健康进食的计划。

    处方四、认知疗法

    要找出关于食物和体形的扭曲想法并向其提出挑战。当你确信吃几块饼干都会使身体增加半斤重量时,需要有人告诉你应该如何看待这样武断的结论,并以现实一些的办法来对待这些错误看法。同样,你必须接受,自己已经失去了客观地评估自己体重和体形的能力。正如同色盲者不能够相信自己搭配衣服的能力一样,你也必须学会思量你对体重的估计是否错误。

    处方五、心理调节

    其目的是帮助患者建立更为健康的饮食习惯和恢复健康的体形。包括疏导自己的心理压力,对环境、对自己有客观认识,找到适应社会的角度及处理和应付各种生活事件的能力。另外,还包括对健康体魄的概念,标准体重的意义,以及对自己的身体状况有客观的评估。

    自伤:伤疤才是疗愈内心的神药

    半年前,家勇离开家乡到省城求学。都市的繁华让他感到了生活的美好,他对未来充满了美好的憧憬。可是,不到两个月,他就接到了父亲病重的电话。等他日夜兼程赶回老家时,父亲已经去世了。家勇不相信父亲真的会走,他后悔极了,说:“如果我不离开,这一切也许都不会发生。”带着深深的歉疚,带着母亲和亲人的希望,这使他再次回到学校,却再也找不到初来时的感觉,还时常接到母亲充满悲痛的电话,这使他难受极了。渐渐地他发现,每次用刀子把自己的胳膊划破,看到红色的血滴在地上,心情就会好转……一段时间过去了,家勇发现自己喜欢上了这种发泄心情的方法,同时,他也意识到自己的心理好像出现了问题。

    所谓自伤,就是有意识地以种种方式伤害自己的身体。故意在自己身上造成损伤,损伤部位可以自己达到,且多为机械伤,方向一致,范围较集中。其目的只是损伤自己的身体而不是要结束自己的生命。自伤的方式不同,可用刀或其他器械切割,或者吞食异物。在精神障碍病人中,自伤也很常见,其原因可能与病人的认知功能或精神症状(如幻觉、妄想、抑郁、焦虑等症状)有关。

    有一些人在遇到挫折打击的时候会选择自伤,比如用尖刀划伤自己、用头撞墙、用烟头烫、不吃饭、不睡觉、用针扎,或者以其他的方式伤害自己,这些都属于自伤行为。

    自伤行为一般会持续多年。可多次发生自伤行为,方式呈多样化,但致死性低,大多伴有情绪焦虑或不稳定。具体的特点有:

    1. 言语中有意无意表现出想死的念头,或谈话内容常以“死亡”为主题。

    2. 情绪不稳定,多数伴有憎恨自己,感到沮丧,有被抛弃感,或者抑郁、愤怒等。绝望、焦虑、愤怒及认识狭隘是主要的心理状况。

    3. 实施自伤时的故意性。也就是说患者对所采取的自伤行为应该是有意识的,而非在自动的、无意识的情况下发生的。

    4. 自伤直接造成对于身体的伤害,并非像抽烟、酗酒一样过段时期才表现出来。

    5. 自伤损害的程度有限,且具有重复性。应对身体造成轻微或中度的伤害,而重大、致命性的伤害应排除在外。

    6. 无自杀动机,不是要造成自己死亡的严重后果。虽然自伤的个体偶尔也会出现自杀意念,但他们还是能够清楚地意识到自我伤害行为不同于自杀。

    自伤是自我发泄比较极端的一种方式,用自身的痛苦来麻痹外界带来的痛苦。它甚至是一种想活下去的呐喊。希望自己藉由这些方法,摆脱纠缠不去的不愉快感觉。自伤的危害是非常大的。同时,在心理上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它会造成自伤者的一种依赖心理。当遇到痛苦的时候,会依赖于用自身的痛苦来抵御外界的痛苦。

    自伤行为的产生与个体的个性特征有着密切关系。有些患者因有强迫性格或太过追求完美主义而自伤;另有些依赖性格过重,会以自伤行为来吸引别人的重视。自伤者多认为自己是无能的,自认为有缺陷或是能力不足,他们觉得情感上没有人可以依赖或信任,给人的印象总是紧张害怕。而为了缓和持续不断的紧张害怕,自伤者经常背负着深沉的愧疚感,怕别人视自己为危险人物或极度厌恶自己,这些害怕带来经常且毫无根据的愧疚感。此外,自伤者对情绪的痛苦是极端敏感的,他们无法信赖别人,宁可选择自己来掌控体验伤痛的过程,以及伤痛之后留下的麻木感。疼痛与自我伤害就是为了产生宽慰与安全感。

    至于自伤的外部原因,有学者指出,自伤者最初可能为疏解压力、发泄愤怒。我们认为,自伤大致经历以下几个阶段:

    1. 诱发事件,通常是真实的或感觉到将要失落、受拒绝或被抛弃的感受。

    2. 无法忍耐的情绪越来越高涨,可能是情绪低落或麻木的感觉。

    3. 开始想尝试自我伤害行为。

    4. 执行这些行为,执行时个体通常感到“部分疼痛”或“完全麻木”。

    5. 得到短暂的心情舒解。

    创伤经验通常可以在冲动性的自我伤害行为中看到,不论是在行为的不久之前发生或是发展过程中,这些经验都和自伤行为有一定的关联性。而一旦自伤的行为出现,就会出现模仿效应,自伤的次数和频率会快速增加。

    心理诊所

    处方一、保持良好的心情

    要知道良好的心情对健康的积极作用是任何药物都无法代替的,恶劣的心情对健康的危害则犹如随时将要发作的病原体。其实,日常生活中保持良好心情的“砝码”就在自己手中。

    处方二、重拾对生活各方面的积极情绪

    对于感到“生活单调、缺乏挑战性”的个体,这类自伤的预防就是让他们学会生活。缓和自我伤害的冲动、念头,使自己恢复到正常的日常生活状况。

    处方三、心理治疗是重要的治疗方式

    要让患者表达其不良心境和自伤的冲动和想法,使其明白自伤的想法纯粹是自我心境所致。帮助患者认识其思想方法是错误的,并要使患者得到保证,随时准备帮助他,希望积极配合,争取早日恢复健康。

    患者应认识自己的病情,以缓解抑郁、愤怒、恐惧等不安情绪,及增进自控能力。诉说引起焦虑、抑郁、愤怒的原因和内心感受。清除环境中的危险因素和物品。

    处方四、要适度、合理地宣泄

    妥善使用心理防御机制。换一种利人利己的宣泄方式,如体育活动、体力劳动、娱乐活动等。还可以升华这种心理防御机制,经典的做法便是“化悲痛为力量”。

    处方五、调节挫折

    调节挫折即调整对挫折的认知方式,提高适应能力。关键是认识挫折的两面性,它一方面使人痛苦、忧伤、失望,但另一方面,会给人以教益和磨练,使人变得聪明、坚强、成熟起来。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