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口味心理学-就这么傻傻地长大了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看穿熊孩子们的那点小心思

    幼儿胆小心理:不停地说“我害怕”

    卫玲家的孩子6岁了,胆子小得出奇,晚上从来不敢一个人去厕所,每次去时都要大人陪,如果没人陪他去他宁可憋着不撒尿,所以每次家人都得迁就他。

    有一次,为了锻炼他的胆量,卫玲和丈夫商量好了坚决不陪他去,孩子终于熬不住,自己向厕所走去,可刚走到厕所门口就大哭着跑出来了,还浑身颤抖。看着孩子没出息的样子,卫玲不禁生气地骂道:“胆小鬼!有什么可怕?”

    孩子听了妈妈的训斥更加大哭起来,抽抽噎噎地说:“里面有鬼……”看到孩子一直地哭个不停,卫玲只好又哄又劝,以后再也不敢不陪他上厕所了。

    现在,这孩子的胆子更小了,甚至书上丑陋的图画都让他感到害怕,比如小丑、张牙舞爪的巫婆、颜色暗淡的衣服、表情怪异的脸等。因为下个学期的英语书上有他害怕的图片,他竟然为此害怕上英语课。

    孩子这么胆小,让卫玲十分苦恼,她不知道怎样才能让他勇敢起来。

    在众多独生子女中,大多数孩子活泼好动,能言敢为。但也有一部分孩子胆小怕事,生性腼腆,说话声音低微,不敢一个人外出,怕出门见到某个东西,比如怕狗、怕黑等。这种情况与年龄是有关系的,研究发现,在10岁之前,几乎有一半的儿童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害怕心理,40%的2~4岁儿童至少有一种害怕心理,43%的6~12岁儿童有7种以上的害怕心理。惧怕与儿童身体发育的状况和应对能力有关,10岁之前孩子的认知还未成熟到能明确区分什么是实际,什么是幻想,所以通常会有某种惧怕心理。一般这种惧怕都会随着儿童体力、智力和经验的发展而不断消失。大致说来,正常发育过程中出现的害怕和恐惧,为时短暂,一种惧怕很少持续1年以上,大多数在3个月内就会消失,很少会对儿童的行为产生严重的影响。但对鬼怪的恐惧,大约有20%的人会持续到青年时期,有的甚至更久。

    造成孩子胆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与环境和教育有关,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个原因:

    1. 用恐吓代替教育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总会在一定的阶段惧怕某种事物,尤其2~5岁,一些不适当的教育行为会加重孩子胆小的性格。比如有的家长经常拿鬼、妖怪来吓唬孩子,给孩子讲“鬼怪”故事,本意是让孩子老实、听话,结果却造成了孩子性格上的缺陷,得不偿失。

    用恐吓代替教育是行不通的。所以胆小孩子的父母应该检讨一下自己,是不是把诸如“你再不听话,就会被妖怪抓走!”“你再不睡觉,半夜吸血鬼就会来找你!”的话作为教育孩子的习惯用语。

    2. 生气、嘲笑孩子的恐惧

    一些家长对孩子的恐惧,不但不给予关心,反而对他的恐惧进行嘲笑,或生气地指责,这种态度使孩子更加不敢面对恐惧的事物,使孩子的身心情感受到更大的伤害,进而影响孩子正常的生活和交往。

    3. 过度保护

    有的家长明白吓唬孩子是不对的,可他们却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过度保护。当孩子表现出胆小或正在害怕时,他们把孩子紧紧搂在怀里千哄万哄,不离左右,甚至把孩子爱吃的爱玩的都拿出来,想借此消除孩子的恐惧心理。殊不知,这样做只会适得其反。因为这样做,只是让孩子暂时回避了恐惧,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孩子为什么怕、怕什么的问题,下次遇到类似事物,孩子还会再次害怕。心理专家认为,当孩子恐惧时,采取回避态度,回避后又给他过分关照,给他吃平时吃不到的东西,其实是助长了他的恐惧心理。过度保护不但不会使孩子胆子变大,时间长了,甚至影响孩子的性格发展。男孩会变得胆小、自卑、孤僻,女孩会变得过分羞怯、过分依赖、过分娇气等性格缺陷,难以应付生活中的各种困难。

    4. 电视媒体影响

    以魔幻、灵异鬼怪为题材的电视剧盛行,由于孩子想象力丰富,这些都会加深他的恐惧。

    孩子胆小是正常现象,不是病,但对孩子全面发展是不利的,家长不应轻视这个问题,而应采用正确的教育方法,帮孩子摆脱恐惧。

    心理诊所

    处方一、渐隐法

    渐隐法是美国心理学家琼斯发明的。渐隐法是指一种逐步改变控制某一反应的刺激,最后使部分改变的刺激或完全新的刺激仍可引起原来相同的反应的行为塑造方法。

    举个例子说明,比如孩子害怕兔子,可以在孩子心情愉快时,给孩子看一只兔子,并天天坚持这样做,开始可以远距离地看,以后逐步让孩子接近兔子。开始时,孩子可能对兔子非常害怕,但天长日久,孩子的恐惧就会慢慢减弱。你会发现,渐渐地,孩子会容忍与兔子近距离接触了,最后他甚至能把兔子抱在怀里抚摸,孩子不但不再害怕兔子,而且和它做了朋友。

    处方二、端正教育态度

    首先,做到不吓唬孩子,也不过度溺爱保护孩子。

    其次,对孩子的恐惧不应训斥或嘲笑,也不应采取强迫手段,让孩子去做他害怕的事,勉强为之也不会有效果的。家长要做的是耐心地解释和鼓励,比如孩子怕图画,你可以指着图画告诉他:“你看,这不过是一张图画,没有什么可害怕的。”或者握着他的手温和地说:“人是最强大的,你是勇敢的小孩,他们会很怕你。”

    总之,家长不要操之过急,要慢慢进行引导。

    处方三、进行勇敢教育

    家长要对孩子讲一些勇敢故事,鼓励他做事的独立性,让孩子多与他人交往。孩子害怕一个东西,你可以让他亲自摸一摸,他觉得没什么危险,恐惧感就会自行消失。

    也可以有意地对孩子进行锻炼,比如孩子不敢上厨房,你可以说“去把那个草绿色的杯子拿来,我等着倒水呢!”这样孩子的注意力就会转移到他干的事情上,注意力会放在他拿杯子的颜色上,而忽略了去哪里拿。当孩子做了勇敢的举动,你要及时鼓励,对他讲“你真棒!”这样孩子的胆小就会逐渐纠正过来。

    儿童偷拿心理:管不住的小手

    康康读小学二年级了,他一直很乖,可最近发生的事情却让妈妈既生气又担忧,康康竟然不止一次地背着妈妈,偷拿家里的钱。

    一天下午,康康妈拿钱包想出去买东西,可发现少了50元钱。她记得没有别人来过,难道是儿子拿的?

    康康放学后,妈妈试着问了一下:“你拿妈妈的钱去买了什么?”

    康康愣了一下,害怕地说:“和同学去网吧打了会儿游戏。剩下买了点吃的,还剩10元钱。”

    康康妈又生气又震惊,真想狠狠揍他一顿,这么小的孩子怎么能学会偷呢?虽说拿的是家里的钱,可在家偷习惯了,谁保得准在外面不偷呢?长大了那还得了?康康妈越想越害怕,但想到孩子的教育不能光靠打,就努力使自己平静下来给他讲道理。

    从那以后,妈妈每周给康康10元零花钱。在以前康康家有个规定,康康每做一次家务都能得到1元钱,他原来是可以靠这种方式来自己挣钱的,可后来由于上了小学,作业多了,就没再做家务。妈妈猜想,可能由于这个原因,他才会偷钱吧。

    这样平静地过了一段时间,可前几天康康妈又发现他偷拿了钱,她很气愤,于是狠狠地打了康康一顿,康康也承认了错误,可康康妈还是很怕,怕他再犯毛病。她怎样做才能让康康不再犯呢?

    每个父母发现自己的孩子有了这个问题,都会震惊愤怒,犹如梦幻破碎。其实“偷窃”的行为在10岁以下的孩子中普遍存在,有的偷家里的,也有的偷拿商店的东西,但我们并不能就因此说他们是可耻的,因为每个人都要经过家庭、社会和学校的教育才能具有诚实的品格。孩子在10岁以下,价值观念还模糊不清,容易以自我为中心,所以,我们不必把这种行为等同于大人的同类行为,这和大人的偷是两种概念,不同性质的。一般说来这种现象会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而慢慢消失,但如果直至10岁仍未有改善的迹象,就必须寻找专业的指导与帮助了。

    在物质条件相对较好的今天,人们普遍过得比较舒适,按理说,孩子偷东西的行为是不会发生的。但是,据了解,即使生活条件很好的家庭也时常会出现孩子偷拿别人东西的事情,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1. 引起他人关注

    如果家庭不完整,父母酗酒、赌博或对子女照管不周,孩子为了弥补心中的爱,往往采取偷窃的形式引起父母与他人注意。

    2. 占有欲强烈

    对没有吃过、玩过的东西,有想获得、占有的强烈愿望,而又不能很容易地获得,在私欲的驱使下,便会悄悄地将别人的东西占为己有,发生偷窃行为。

    3. 叛逆的反抗

    有些孩子对父母过于严厉的教育方式不满,产生报复心理,故意做一些让父母难过的事情,这是一种叛逆的反抗。

    4. 强烈的冒险心理

    孩子认为偷拿东西是一种冒险刺激的事情,别人不知道的情况下,只有自己知道,多神秘呀!

    5. 不清楚偷盗的卑劣

    偷东西的行为多发生在孩子幼年时,他们还没有形成明确的尊重他人权益的概念,更不清楚偷盗这种行为的卑劣之处,所以有一种“我喜欢,就要得到”的强烈愿望,就不由自主地去“拿”了。

    当孩子有了这个毛病,不论偷窃物品是多还是少,都要让孩子明白这种行为是不正确的。一定要让孩子克服掉,而且越早越好。

    心理诊所

    处方一、采取平静、沉稳的方式教育

    很多父母发现孩子有这个问题时,都会盛怒异常,动辄大吼大叫、棍棒相加,其实这实在不是明智的做法。孩子在责骂下,可能会说谎话来掩饰自己的行为,或在你强烈的言语谴责下,产生深深的罪恶感,认为自己是天底下最坏、最可耻的孩子。这样做,其实对事情一点帮助都没有,倒不如采取冷静、理智的态度来处理这件事,没完没了的责备,不但会伤害他们的自尊心,还有可能激发他们的对抗和报复心理,或对自身产生厌恶,从而失去自信心,所以父母一定不要那样做。

    小明的姑姑开了一家超市,小明经常到那里去玩。有一次,姑姑发现小明趁人不注意偷拿了一包糖果,让她很吃惊,但她觉得孩子小,拿就拿吧。后来她又发现小明又拿笔记本、转笔刀、羽毛球,而且总是趁着周围没人时悄悄揣进怀里,等拿完了,他还假装很正经的样子,这分明就是个小偷嘛!姑姑觉得不能不教育这个孩子,否则他可能会走上歧路。那天店里只剩下了姑姑和小明两个人,姑姑趁这个机会走过去把小明抱在膝盖上,用温和的目光看着他,告诉他说昨天有个人从店里偷了东西,然后她又讲她在六年级时,曾经偷过同学的铅笔,她知道这是很严重的错误,内疚得很,以后好长时间她都觉得惭愧、悔恨,心里一直像背着一个包袱,那支铅笔一直也没有用。她被一种深深的罪恶感折磨着,她认为这很不值,所以她以后再也没有那样干过。小明听了姑姑的故事变得面红耳赤,说:“姑姑我错了,我以后再也不随便拿东西了。”

    小明的姑姑没有对他进行简单的斥责与批评,也没有让小明觉得自己是一个十恶不赦的坏人或小偷,他们一起讨论了为什么不该偷拿东西,以及偷东西对社会及他人造成的损害。她用这种温和、冷静的方式去处理,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良好效果。

    处方二、对症下药

    对症下药才管用,要想纠正孩子的偷窃行为,必须先确定孩子偷东西的症结所在,这样才能提出科学、合理的解决方案。分析他的偷窃行为属于下列哪一项:

    1. 想买一些东西,但是钱不够;

    2. 认知发展不成熟,不明白偷窃的意义;

    3. 寻求家长的注意和关爱;

    4. 寻求神秘感、刺激感;

    5. 模仿他人行为的结果。

    当你确定了是哪种症结之后,你就能做到有的放矢,提出科学的解决之道。下面几招供你参考:

    1. 首先让孩子认识到拿别人东西是可耻的行为,它会让一个人被人瞧不起,所以一定要改掉这个坏毛病,包括偷拿家里的钱,家里的东西。

    2. 给孩子合理数目的零花钱让他自己支配,告诉他需要什么东西可以说出来,并和孩子讨论哪些愿望是可以马上实现的,哪些不行,并告诉他原因。

    3. 平时多关爱孩子。当父母的要做的不仅是让孩子吃好、穿好,更重要的是关注他心灵的成长。

    4. 引导孩子交好朋友,给孩子建立一个良好的环境。父母给孩子做好榜样,做到有节制地生活,避免大手大脚地花钱。

    处方三、教导孩子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当孩子有不良行为时,家长要做的不是包庇孩子,而是教导他如何面对后果。让孩子归还偷拿的物品,必要时让他当面道歉,以培养他的羞耻心。警告他下次再犯会有什么后果。另一个可行的办法是惩罚他,取消他的某些权益,比如刷一个星期碗或取消一个星期的动画片等,都可有效地对孩子起到惩戒的作用。

    总之,对孩子偷东西的行为既不能反应过激也不能掉以轻心,把孩子偷东西看做是借东西与把孩子贬斥为贼的做法同样有害。对孩子偷东西的行为视而不见和夸大其词都是不可取的。

    儿童多动症:屁股上像长了刺儿

    松松今年上幼儿园了,妈妈想终于可以松一口气了,可却等来了幼儿园阿姨一连串的抱怨:“松松今天上课时,不停地在教室里跑来跑去,他根本就坐不住。”“松松今天上课时,从窗户跳出去到外面捉蝴蝶。”“松松下课就和同学追跑打闹,上课铃响了都喊不回来。”

    松松妈觉得,这个孩子可能有“多动症”,怎么管也管不住,真让她操碎了心,他从出生那天起就不让妈妈省心,日夜颠倒,白天睡觉,晚上就事多了,得全家老小不停地伺候他才行,轮流抱着溜达、唱歌。会爬、会走时就更厉害了,所有能摔碎的东西都不能让他碰,否则就会“性命不保”。

    那天,妈妈和爸爸去幼儿园看他,他在滑梯上爬上爬下,跑起来横冲直撞,让人十分担心。松松如此好动,爸爸妈妈该怎么办呢?

    一般来说,孩子在2~3岁时,都会有好动现象发生,但随着年龄增长,好动现象就会减少。但据调查,有5%~10%的孩子有“多动症”倾向,他们好动问题比一般孩子严重得多,如果不及时正确地引导,可能会带来严重的后果。

    据调查资料,半数以上的患儿早在新生儿时期就有兴奋、多动和睡眠障碍(如不易入睡、易惊醒等)。到幼儿时期,往往表现出异乎寻常的活跃,成天不停地活动,但多半无目的性,且其情绪不稳定,常带有冲动性,因而需要大人密切观察与监督。

    上小学以后,绝大多数患儿的注意力集中短暂,学习困难,成绩下降。他们在课堂上常常坐不安宁,不能专心听讲,小动作不断,常作怪声,挑逗邻位的同学,破坏课堂纪律;不能按时完成课堂和家庭作业,情绪常易冲动,易与同学争吵,甚至发生斗殴,很少有知心朋友。

    到中学阶段(少年时期),一般表征大体同前,但其“多动”症状从12岁开始有逐渐减少趋势。

    孩子好动因素有很多,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

    1. 生理上的原因

    这是由孩子生理特点决定的,有一类孩子大肌肉特别发达、精力充沛,在学校表现为坐不住,在需要身体运动的课程中往往成绩出色。在多动的孩子中,男孩数量是女孩的4倍,而且你无论使用什么招数,他多动的毛病就是改不了,是公认的“惹祸包”,这些都是由于生理上的原因。

    2. 学习快的原因

    有些孩子特别聪明,老师讲的内容,他很快就掌握了,当其他同学还在冥思苦想时,他已经把所有的题目都完成了,所以没事干时,他就会调皮捣蛋,这类孩子,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总想钻空子想坏点子,让老师们可气又可笑。

    3. 早期关怀不够

    还有一些孩子,是由于在早期生活中没有得到良好的照顾与关怀。这种类型的孩子上学后,会很不容易融入集体生活,会故意与老师作对来吸引别人对他的关注。这类孩子如果不进行及时科学的教育,有可能发展成为问题少年,我们要重视起来,并防患于未然,在孩子成长初期给予足够多的关怀与爱。

    4. 其他因素

    许多独生子女家长“望子成龙”心切,但由于教育方法不当及早期智力开发过量,使外界环境的压力远远超过了孩子的承受能力,是当前造成儿童多动症(注意力涣散、多动)的原因之一。另外,吃了食物中的人工染料,摄入含铅量过度的饮食(不一定达到铅中毒)也会导致多动。此外,国内资料表明,在多动症患儿的不良家庭教育方式中,家长中所谓的“严格管教者”占61.7%,放任不管者占3.5%,过分溺爱者占7.05%。国外亦有学者认为,暴力式的管教,会使患儿症状加重,并产生新的症状,如口吃、挤眉、眨眼。而家长对患儿漠不关心、放任自流或过于溺爱等,常可能促使症状出现,或使已有的症状加重。

    多动症是一种常见的儿童心理疾病,这类孩子一般智力正常,但存在与实际年龄不相符合的注意力涣散、活动过多、冲动任性、自控能力差的特征,以致影响学习。多动症发病率为3%左右,男孩多于女孩。

    多动症如果不及时治疗,30%的患者会持续到成年,所以应及早到医院就诊。当然前提是必须分清孩子是调皮还是真正的多动症,不要武断地给孩子贴上“多动症”的标签。如果孩子多动现象随年龄渐渐减少,注意力时间逐渐延长,上课能静坐听课,而且没有其他异常现象,就属于正常发育中的活泼好动,不是多动症。

    患多动症儿童和顽皮儿童的区别:

    1. 注意力方面:患多动症儿童在任何场合,都不能较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即使是看“小人书”、动画片时,也不能专心致志。但顽皮儿童却不同,在看“小人书”、动画片时,能全神贯注,还讨厌其他孩子的干扰。

    2. 行动目的性方面:顽皮儿童的行动常有一定的目的性,并有计划及安排。而多动症患儿却无此特点,他们的行动较冲动,且杂乱,有始无终。

    3. 自控能力方面:顽皮儿童在严肃的陌生的环境中,有自控能力,能安分守己,不再胡吵乱闹。多动症患儿却无此能力,常被指责为“不识相”。

    心理诊所

    处方一、 从小培养孩子一心不二用的习惯

    如吃饭时不看图书、不看电视,做作业时不玩玩具等。应根据患儿年龄及病情实施注意力集中训练。对注意力严重不集中者,开始可让其每日1~2次定时听故事,或让其自己读书每次5分钟,并逐渐延长时间。学龄期以后能每次集中注意力听故事或阅读45分钟以上者为达到了正常儿童的标准。

    处方二、 发泄的办法

    可以让孩子多参加一些体育运动,如游泳、跳舞等,既锻炼了他的身体,又让他表现了旺盛的生命力。

    处方三、 奖励的办法

    用这种方法之前,家长要向孩子明确提出希望他怎么办,比如不在大街上乱跑等。当孩子乖乖听话时,要马上夸奖他,例如“明明真听话,比隔壁的刚刚强多了”,当孩子听到这些溢美之词时,就会快乐无比,进而约束自己的行为。当孩子要求物质奖励时,你可以让孩子用代币的东西积累点数,当达到一定点数时,满足他的一个愿望,这样孩子有了一个期望值,也会自觉变乖。当然,每次解决一两个问题即可,不能太多。

    处方四、 想象的办法

    你可以这样说:“孩子,让我们一起想象空气中飘浮着黄色的快乐精灵,让我们把它们吸到肚子里,那样我们就会变快乐。来,深呼吸。”在呼吸时慢慢吐气,想象把黄色精灵留在了肚子里,深呼吸4~7次后,想象自己也变成了快乐精灵,在空气中快乐地飞来飞去……这样,孩子慢慢地就会平静下来了。

    需要注意的是,家长、教师及同学不要歧视打骂多动症患儿,更不能侮辱其人格,损伤其自尊心。发现其品质中的闪光点,应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但对患儿的打架伤人等攻击性行为、破坏公物等破坏性行为以及说谎、逃学等不端行为,应像对待正常儿童一样坚决制止,不可袒护。

    处方五、 饮食疗法

    研究表明,大量进食含有酷氨酸、甲基水杨酸盐的食物以及进食加入调味品、人工色素和受铅污染的食物,均可使具有发生多动症遗传素质的儿童发生多动症,或者使多动症症状加重。相反,对多动症患儿限制这类食物,其症状可明显减轻,因此,多动症患儿的饮食,应注意以下几点:

    1. 应少食含酷氨酸的食物,如挂面、糕点等。少食含甲基水杨酸的食物,如西红柿、苹果、橘子等。饮食中不要加入辛辣的调味品,如胡椒之类,也不宜食用含酒石黄色素类食物,如贝类、橄榄等。

    2. 应多食含锌丰富的食物。因为锌是人体内必需的微量元素,与人体的生长发育密切相关。锌缺乏常使儿童食欲不振、发育迟缓、智力减退。研究发现,学习成绩优良的学生,大多数头发中锌含量较高。所以,常吃含锌丰富的食物,如蛋类、肝脏、豆类、花生等对提高智力有一定帮助。

    3. 应多食含铁丰富的食物。因为铁是造血的原料,缺铁会使大脑的功能紊乱,影响儿童的情绪,加重多动症状。因此患多动症孩子,应多食含铁丰富的食物,如肝脏、禽血等。

    4. 应少食含铅食物。因为铅可使孩子视觉运动、记忆感觉、形象思维、行为等发生改变,出现多动症状,所以多动症患儿应少食含铅的皮蛋、贝类等食品。

    5. 应少食含铝食物。因为铝是一种威胁人体健康的元素,食铝过多可致智力减退、记忆力下降、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多动症患儿应少吃油条,因为制作油条需要在面粉中加入明矾,而明矾的化学成分为硫酸钾和硫酸铝的复盐。因此,吃油条对孩子的智力发育不利。

    童言有忌:孩子为什么会说脏话

    宝宝会说话了,家里的人都很高兴,不停地逗他说话,可是令人烦恼的是,宝宝学话快,学骂人也快,上周末的事让爸爸至今想来,仍觉十分难堪。

    宝宝爸一个久未联系的大学好友突然来北京出差,登门造访,爸爸自然十分高兴,盛情款待。爸爸的好朋友对宝宝赞不绝口。夸了几句,并抱起来亲了亲,可宝宝却出口成“脏”。好朋友开始好像没听懂,又摸了宝宝一下,宝宝又骂了一句。

    爸爸拉过宝宝打了两下,爸爸的好朋友也感到十分扫兴却又不好意思,忙着劝爸爸。他越劝,宝宝爸越生气,这孩子也太不争气,非好好教训教训他。

    结果,宝宝被打得哇哇大哭,宝宝爸和好朋友也不欢而散。

    对于宝宝说脏话的毛病,宝宝爸打过也骂过,可情况就是没有改善。无论家里家外,宝宝都脏话不离口,小脾气一上来更口不择言。现在上幼儿园了,老师也经常向他反映这个问题,令宝宝爸十分苦恼。

    孩子说脏话,虽然不是很严重的问题,但终究是一个不良习惯,如果不能及时改正,对他的学校生活与人际交往也会产生不良影响,进而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孩子脏话连篇呢?

    1. 新鲜好玩

    事实上,这时孩子还没有明确的是非观念,他们对于脏话代表的含义也不甚了解,他们说脏话时并不会意识到自己说的是脏话,只是觉得新奇好玩,故意用来取悦大人或表现自己。他们在看电视或与同学嬉戏时,甚至父母不经意的玩笑话,都会记住脏话并加以模仿,自以为学到了新鲜的词汇,用来卖弄。看到家长惊愕、气愤的表情,他们也不会意识到错了,反而觉得很好玩,“你看,我说的话起到了这么大的作用!”

    所以大家对孩子说脏话也不必暴跳如雷,只需找出症结,对症下药即可。

    2. 追求团体认同感

    在孩子上了幼儿园后,孩子就要学着与人交往,希望融入一个团体。假如他要融入的这个团体中,有人脏话不离口,孩子为了更快地被接纳,成为团体中的一员,就会自然而然用这个团体中大家都认同的语言说话,久而久之,就养成了脏话连篇的习惯。虽然父母认为孩子交了坏朋友,沾染了坏习惯,孩子却并不知道,他说脏话只是一种需要,而在主观上并没有要侮辱人的意愿。

    3. 发泄气愤的方式

    孩子在逐步长大的过程中,当他的口语和识字能力还不很强时,他总是难以找到合适的语言表达自己的不满与气愤,当他情绪激动时,总是采取最便捷的方式——说脏话,来表示他的不满。说脏话对大部分人而言是一种泄愤的方式,对孩子也是一样。

    4. 叛逆的年龄

    父母总是害怕这两个字——叛逆,它代表着孩子不再是个听话的乖宝宝,意味着孩子不听话,不服管教。而事实上,叛逆正是孩子开始长大成人的标志,说明他正在构建自己的世界与个性特色。有的孩子认为说脏话是“酷”,是为了表明自己更像一个大人,是孩子内心渴望独立的表现。也可能是对他们生活的环境,比如学校或家庭的制度不满的表现,渴望有所变化。

    要解决孩子说脏话的问题,首先要查明孩子说脏话的原因,做到有针对性地教育,才能成功地改正孩子说脏话的坏习惯。

    心理诊所

    处方一、净化孩子的语言环境

    孩子模仿力十分强,在今日资讯膨胀、信息力极强的社会,从根源上杜绝孩子说脏话也不太现实,但可以尽力去做。尽管他们会经常从电视、电影或小朋友那里学会许多不雅之语或不健康儿歌,但我们起码可以做到在家里给孩子一个清新干净的环境。所以,父母应做好榜样,让孩子养成说文明语言的习惯,带头说文明语言,并谨慎地选择电视节目,引导孩子玩文明健康的游戏。对孩子说粗话的行为,也要及时加以纠正。

    处方二、明确不赞同的态度

    当孩子说脏话时,可以先认同他们要表达的事情,但同时也要郑重严肃地告诉他,这些话不文明不好听,爸爸、妈妈和所有人都不喜欢听,希望他以后再也不用类似的语言表达情绪。然后,用成人的文明语言所要表达的情绪、思想重说一遍,教给孩子正确表达情绪的方式,教导他用文明话语表达自己心中的不满,例如说:我想打人,你没道理,我生气了……这样,孩子能运用文明语言表达自己时,就会减少说脏话的次数。若孩子仍使用不文明语言,你需要一再地表明你不认同的立场,让他明白这是错的,爸爸妈妈不喜欢。

    处方三、增强孩子的是非观念

    如果孩子说脏话只是因为盲从,而没有明确的是非观念,甚至根本不了解脏话的含义时,家长必须抓住每一个能增强孩子判断是非能力的机会,坐下来与孩子沟通,进而给孩子深刻有力的教育,向他解释这些词语坏在哪里。也可以和孩子一起分析孩子喜欢的英雄以及尊敬的成人是怎样说话的,利用榜样的力量,正面教育孩子。这样,从正反两方面教孩子明辨是非,使孩子在头脑中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念,对孩子形成良好的语言习惯大有裨益。

    处方四、惩罚屡教不改的行为

    孩子自制力差,即使经过了多次的警告和解释,也明白了骂人是一种不好的行为,有时脏话还会脱口而出,甚至一而再、再而三地使用这些不雅之词。对于这样屡教不改的孩子,家长可采取适当的惩罚措施,明确告诉他,如果再说脏话,就会失去某些权利,如取消例行的奖励或不让他看爱看的动画片等,并切实地贯彻你的决定。    也可以适当地运用隔离法,让他自己待在一个房间里不理他,当然必须确保安全。让他自己单独地思考、反省一番,也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任性心理:满地打滚在耍赖

    辉辉今年5岁了,非常任性,说一不二,动不动就一哭二闹,满地打滚,气得妈妈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一天,妈妈带辉辉去逛超市,他看上了一组智能小机器人,央求妈妈给他买,妈妈看了看标价,竟然上千元!妈妈说:“太贵了,等辉辉自己长大了,挣好多钱再买,好吧?”“不嘛,你现在就给我买。”他开始哭哭啼啼。

    妈妈把他往外拖,他马上拉开嗓门大哭大叫,引来了周围许多人的目光,看到妈妈坚决的神情,辉辉干脆躺在地上打起滚来。围观的人越来越多,妈妈感到颜面尽失,只好“乖乖”地掏出皮夹。

    家中有个“小霸王”确实让人头疼,孩子爱发脾气的毛病在2~5岁发展最厉害,这是由孩子的生理发展特点决定的。孩子进入2岁,开始寻求自我独立,但又由于语言表达能力不强,所以借发脾气来表达自己的情绪,从而使父母屈服于自己。5岁是孩子情绪发展的重要阶段,是他以后个性、情商、情爱能力的发展基础,为了孩子将来具有良好的性格,父母必须加以积极的引导,帮助孩子的情绪成长,为其成为一个高情商、心理健康的人打好基础。

    在5~12岁,孩子渐渐懂事,如果父母给予良好引导,这个问题是会解决的,但如果教育不当,也很可能贻害无穷。

    心理诊所

    处方一、适时引导

    当他“火山”爆发时不要理他,可以静静地看着他,两三分钟后,他的脾气发完时,告诉他发脾气一点都不好受,而且发脾气久了会很累。然后再问他为什么生气,并明确地告诉他,哪种情况下发脾气不可以。对孩子的无理要求千万不要答应,而是告诉他,如果不发脾气,和妈妈好好说,他的愿望本可以实现的。要让他明白,发脾气没有好处,好好商量更容易实现愿望,这样时间长了,孩子从不发脾气中受益,就会养成制怒的习惯,从而使控制情绪的能力更快地成长。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孩子发脾气时,父母不必和他大吵大嚷,只有温和的父母才会教导出温文尔雅的孩子。教育孩子需要的是方法,而不是单纯的训斥。

    处方二、转移注意力

    转移注意力,也是一种常用的方法,当你感觉孩子开始烦躁不安时,比如小小的抗拒、发牢骚,抓住时机,先下手为强,在他哭叫之前采取行动,用他感兴趣的事吸引他,比如引导他唱喜欢的歌,给他讲喜欢的故事,拿出他最心爱的玩具。

    处方三、适度的惩罚

    当耐心教导都无济于事时,适度的惩罚也是必要的,比如取消例行的奖励或吃点心等,并告诉他处罚的原因。处罚之后别忘记给他一个大大的拥抱或甜蜜的吻,让他明白,处罚归处罚,爸爸妈妈还是爱他的。但要记住,不要采取极端手段。

    处方四、发泄压力

    谁都有不高兴的时候,孩子也是一样,要引导孩子把情绪发泄出来,和孩子一起做深呼吸,也可以做一些运动,如跑步等。

    处方五、冷处理的办法

    可以先不去搭理孩子,让他尽情发泄,等他情绪稳定之后再进行说服教育。

    需要注意的是,父母一定要坚持原则,绝对不要因为孩子发脾气而迁就他们,答应他们不合理的要求,因为你的迁就其实是对他发脾气的一种奖励,使问题恶化。所以,爱他,就不要心软。

    缺失的爱:单亲子女的心理异常

    在萍萍很小的时候,爸爸妈妈就离婚了,没有了妈妈的关心、疼爱,萍萍过得孤单寂寞。她总是在心底里问自己:“既然我没人疼,为什么还让我来到这个世界上?”萍萍非常倔强,遇到伤心事时,总是一个人偷偷哭泣,不向任何人倾诉。

    萍萍的爸爸脾气不好,家务活基本上都是萍萍做。萍萍很想改变现在的生活,决定努力学习出人头地。可是,无论她怎么用功,学习成绩还是上不去。萍萍觉得自己被烦恼紧紧裹住,小小年纪脸上却没有一点笑容。

    萍萍经常恨这个世界,恨离她而去的妈妈,也讨厌暴躁无能的爸爸。她现在都不愿意和别人说话,也不爱去学校,只想待在自己的小屋里。

    在现代社会,单亲家庭越来越多,每年大约有150万对夫妻离婚。“幸福的家庭总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夫妻不和,离婚并没有错,错的是不应该对孩子造成伤害。

    不难发现,有些单亲家庭中的孩子,由于得不到全面的爱而变得孤独自闭,胆小畏缩,生活在压抑的情绪中不能释放;也有的孩子因生活在父母双方的仇恨和谩骂中而变得性格暴躁,悲观厌世,由此发展成为问题少年而走上犯罪道路;有的孩子因父母离异而对爱情和婚姻产生恐惧,进而对整个人生产生怀疑,生活在一种深深的危机感中,无法得到幸福。

    所以父母要爱护自己的婚姻,非离婚不可时也要想办法努力把这种伤害降到最低。不同层面的孩子对父母离婚会有不同的心理反应,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以帮助孩子更好更快地走出父母离婚的阴影。

    1. 婴幼儿时期

    这个时期的孩子,虽然还不太会说话,但他们的心理还是非常敏感的,能觉察到周围人和环境的改变。因此对这个时期的孩子,大人的生活作息尽量不要有大的变动。如果非改变不可,也要循序渐进让他们慢慢适应,尽量避免大变动给他们带来困扰。

    2. 幼儿园时期

    这个年龄层的孩子,是想象力高度发展的时期。他们常常分不清哪些是真实的,哪些是想象的,所以往往会认为是由于自己不懂事惹父母生气,父母才离婚的,他们往往把责任归咎于自己而陷入深深的自责之中,对于这个时期的孩子,必须告诉他们,父母离婚是大人之间的事,与他们无关。

    3. 小学阶段

    这时是孩子最无法接受父母离异的年龄,所以他们受到的伤害也最大。首先,他们此时不能像小时候那样用想象来安慰自己;另外,他们还不够成熟到有能力驾驭自己焦虑、恐惧的情绪。尤其是当继母或继父或新的兄弟姐妹闯入家里时,他们更感到恐惧和担忧,唯恐失去大人的爱,这时大人要反复地告诉他,你永远是他的爸爸或妈妈,你会永远爱他。这时让他们有安全感,体会到温暖和爱是非常重要的。

    4. 中学阶段

    这时的孩子,已经能够明白事物的变化是正常的,但他们还是无法摆脱不良情绪的困扰。亲情的不完整,加上青春期的焦虑与困惑,会让他们陷入深深的苦恼之中,进而怨恨、仇视父母,恨他们怎么自私地抛弃了自己。所以对这个时期的孩子,父母最好齐心合力,制定一个科学的教育方法。切忌相互埋怨,给孩子心里埋下仇恨的种子。

    生活在单亲家庭中的孩子,人格和心理一定会出现问题吗?

    据国外的心理学家统计,35%的诺贝尔奖获得者都出自单亲家庭,54%的美国总统和英国首相出自单亲家庭,比如:林肯、克林顿、丘吉尔……可见,单亲家庭的孩子不仅有容易出问题的一面,更有容易成才的一面。中国历史上也有许多出自单亲家庭的伟大人物,孔子、孟子都是出自单亲家庭。那么,单亲家庭的孩子为什么容易成才呢?

    首先,单亲家庭中,大人要加倍地为生计奔波,往往没有时间照顾孩子,孩子被迫要独立去面对许多事情,在这种情况下,有利于他们独立性格的养成,而独立性是成才的一个重要条件。

    其次,单亲家庭一般都不太富有,孩子过早地承担生活的压力,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所以他们更成熟,更有责任感。

    再次,单亲家庭中的孩子由于很早就从生活中体验到挫折和失败,所以更加坚韧、坚强,也能刻骨铭心地体会到“失败是成功之母”的道理,所以也更有百折不挠的毅力,这种品质是成功的重要保证。

    对于单亲家庭,我们要一分为二地看,单亲家庭既有消极的方面,也有积极的方面。在欧美,有很多单亲家庭的孩子很幸福、很成功,没有出现任何问题。我们的传统是容易给一个事物下定义,久而久之,形成一个思维定式,认定了单亲就是不幸的,单亲的孩子肯定会出问题。由于这种思维,本来可以健康成长的孩子都变得不正常了。实际上,无论是单亲家庭的孩子还是正常孩子,关键在于我们怎样对待他们。建立现代的观念,走出思维的误区很重要。

    心理诊所

    处方一、夫妻共同制定教育孩子的原则

    夫妻离婚是大人之间的事情,孩子是无辜的,所以无论你有多仇恨对方,也要压制怨恨,与对方制定一个共同教育孩子的原则。不要让孩子去仇视另一方,更不要断绝孩子与另一方的交往,孩子是否会受伤的关键在于父母婚后是否能以友善、谅解的态度共同爱孩子。所以,父母可以达成协议,允许孩子与另一方相聚,比如要求对方每周陪孩子一天,带孩子去看姥姥、姥爷或爷爷、奶奶等,让孩子感受到充分的爱。同时要尽量展示给孩子一个积极向上的面貌,这对孩子的精神状态会产生巨大的积极影响。

    处方二、告诉孩子父母离婚的事实

    许多家长害怕离婚会给孩子带来创伤,用谎言的方式欺骗孩子,隐瞒离婚事实。实际上,孩子们都很敏感,他们早晚会知道,再说孩子的心理也并非像我们想象的那么脆弱,坦白告诉他比隐瞒更好。法律上也有规定,他们有权利知道父母离婚的事实,也有权利表达个人看法和做出自己的选择。父母离婚后,孩子有权利选择由哪一方抚养。不可否认,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父母告诉孩子时尽量平静客观一些,不要带上个人情绪。

    父母离婚了,哪一个孩子都不可能平静地接受,他们可能会伤心难过、失落焦虑。父亲或母亲必须对孩子加倍地关心体贴,无论是在生活上还是在情感上,尽可能抽出时间陪着孩子,与孩子交流谈心,也可以安排一次旅游,带孩子去散散心。要让孩子了解人世间有许多种爱,有父母孩子之间的爱,有夫妻伴侣之间的爱,有师生朋友之间的爱,而你对他的爱不会因为夫妻分离而改变,爸爸、妈妈是永远爱你的,父母的爱和以前没有区别。同时强调,离婚是大人之间的事,与孩子没有关系,并不是他的错,他不必自责。有空可以给孩子讲讲林肯等单亲却成才的故事,让孩子知道,父母离婚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他们照样可以健康成长。

    处方三、给孩子耐心、持续的关怀

    许多父母因为离婚而心灰意冷,并期待孩子变得比以前懂事一点,独立一点。但实际上,孩子毕竟比我们脆弱,我们必须给他们足够的时间让他们适应,如果太急于求成,给孩子太大压力,反而会产生负面效果。所以,父母必须等待孩子成长。不管工作多忙,尽量抽时间与孩子交流谈心,关注孩子的心灵,让孩子感到关怀和安慰。如果孩子情绪不稳发脾气,就让他们尽情发泄,因为这样有利于缓解压力,当孩子平静时,再与他交流讨论,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处方四、不要怨恨对方

    有的家长离婚后,在孩子面前毫不留情地批评前夫或前妻,把所有的过错都推到对方身上,说“你爸爸抛下我们,跟一个狐狸精跑了”之类的话。大人之间相互仇恨谩骂,甚至限制孩子与另一方见面,殊不知,这样会在孩子心中留下仇恨的火种,让他对恋爱与婚姻产生怀疑与恐惧,进而影响他一生的幸福。

    处方五、不要给孩子施压

    离婚对大人也是个不小的打击,大人也需要一段时间去疗伤,但切忌把子女当成唯一的希望,这会使孩子压力重重。不要对孩子说“以后我就全靠你了,你要努力学习,出人头地”之类的话,这样会让孩子由于承受不了压力而烦躁恐慌。聪明的父母应该平静地看待离婚,给孩子一个轻松正常的环境,让孩子正常地过日子。

    处方六、取得老师帮助

    单亲的孩子,容易受到其他同学的歧视,所以,父母要及时与老师联系,取得老师的帮助,让老师给孩子特别关照,并注意了解孩子在校情况。建议老师为孩子的家庭情况保密,维护孩子的自尊心,老师在这方面责无旁贷。

    处方七、注重孩子的情感教育

    在单亲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往往对情感的需求更强烈,更需要人爱,所以发生早恋的可能性更大一些。因此应及时对孩子的情感进行疏导。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父母可以给孩子买一本性教育的书,放在孩子能发现的地方。对孩子与同学的交往,给予科学积极的引导,让孩子与异性同学正常地交往。

    单亲家庭中的孩子照样可以成长为健康成功的人,所以,不必自卑,也不必自怜,正确看待困难、挫折,“化悲痛为力量”,用困境激励自己,迎难而上,就会成长为一个坚强的好孩子。

    上学恐惧症:就是不愿去学校

    读小学二年级的乐乐最近一提到学习,脸上就出现烦躁神情。乐乐学习时瞌睡不断,应付了事,写起作业来拖拖拉拉,一支笔也能拿在手里看上半天。妈妈稍微批评他,他就说不想学习,不想写作业。老师也向妈妈反映,说他这学期上课听讲不专心,作业交得迟,即使交上也会错一多半。妈妈担心乐乐是不是患上了厌学症。

    孩子不愿意学习,这是每个家长都会遇到的问题。每个青少年在学习过程中都出现过不愿学习的情绪。什么是厌学症呢?

    厌学症指的是对学校的学习生活失去兴趣,产生倦怠情绪、冷漠逃避和对抗的心态及行为表现。具体表现为:不愿学习,学习动力不足;上课注意力分散,听课不专心,作业不用心;学习消极被动,思维缓慢;学习效率低,知识脱节无系统;考试及作业错误率提高,学习成绩较差。严重者,还可能有逃学、说谎、离家出走等不良行为。

    据一次调查显示,“喜欢学习”的小学生仅占8.4%,初中生仅占10.7%,而高中生仅为4.3%。可见厌学是在学生中间广泛存在的现象。

    长期的厌学,会使学生成绩下降,还会带来逃学、吸烟、沉溺网络等品行障碍,从而产生严重的后果。厌学产生的原因很复杂,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

    1. 客观原因

    从客观原因说,与我国国情有关。我国人口众多,教育资源不足,升学压力极大。大多数学校施行的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而是以升学、考试为中心的“应试教育”。教材内容陈旧单调,教学方式死板机械,以应试为目的的填鸭式教学,让学生失去了学习的乐趣。学校为追求升学率,延长学生学习时间,加大作业量使学生超负荷运转,长时间的疲劳过度,使学生厌学,学习效率低下。

    2. 主观原因

    一些学生由于在早期教育中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时经常遇到挫折,考试失利、成绩不高,努力却无济于事,加上父母的批评、老师的训斥、同学的歧视,使他体验不到学习的乐趣,从而认为自己笨,不是块学习的材料。越不想学越学习不好,越学习不好越不想学,如此恶性循环,导致厌学情绪加重。

    3. 教育因素

    厌学症的产生与教育因素也不无关系。一些学习内容和方法与儿童年龄不相适应使儿童厌学。父母对孩子期望值过高,孩子压力过大,从而厌学,老师对差生的歧视和另眼相看,使孩子不愿学习。

    另外,与家长、老师或同学关系不良也会造成孩子情绪不稳,从而学习时不能专心致志,记忆力差,思维缓慢,导致厌学。

    4. 迷恋网络游戏或电视等

    近年来,随着电脑及网络的普及,沉迷于电子游戏的孩子数量显著增加。游戏画面跳跃,五彩缤纷,刺激性强,长时间玩游戏,使孩子大脑疲乏倦怠,对学习的内容失去兴趣。“呆板”的知识激不起大脑的运转,所以学习差,厌学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了。

    心理诊所

    处方一、培养学习兴趣

    其实孩子不是不明白学习的重要性,而是提不起对学习的兴趣。对学习缺乏兴趣也是厌学的一个主要原因。学习兴趣可以使人的学习进入高能状态。研究显示,当人心情愉快乐观时,脑波是α波,α波是大脑处于最佳状态的标志,这时学习效率非常高。要想学习好,必须调动起学习的兴趣来。学习兴趣怎样培养呢?

    1. 找回成就感

    大多厌学的孩子,都是在学习中体验不到成就感,如果他有成就感,就会不断地努力。如果孩子在学习上经常受到老师与家长的批评、指责,很少受到表扬的话,就会挫伤他的学习信心。这时家长可以分析一下孩子没有成就感的原因,是由于学生学习困难还是家长要求太高。如果是学习困难,家长可以多指导孩子的学习,请家教辅导以提高成绩,如果是后一种原因,家长要适当地给孩子“松绑”,降低要求,少打击孩子,让他树立起学习的信心来。

    2. 多鼓励,少打击

    要多鼓励孩子。许多父母过于看重分数和名次,常常拿自己孩子与别的孩子比较,一而再、再而三地数落孩子,成天在孩子耳边说“你学习不好要抓紧”之类的话,说来说去他倒害怕学习了。父母要多鼓励,少批评数落,才能让孩子找回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父母要改变一味批评的教育方式,努力发现孩子的微小进步,对孩子的每一点努力与进步都要给予肯定与表扬。要让孩子认识到,他通过努力可以学习好,家长对他有信心,有耐心。对孩子成绩的提高不要急于求成,一位教授总结出了教育12字箴言:“低起点,小坡度,勤奋到,大发展”。所以要给孩子一个低起点,让他把基础的知识学好,上好课,把基础打牢。小坡度,就是让他从小进步中尝到甜头。所以,家长不应只是看重孩子学习的结果,关键是看到孩子向上的样子,只要孩子一直在努力,一直在进步,就应积极地鼓励。

    处方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如果孩子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对学习成绩的提高大有裨益,对抵制厌学的情绪也大有帮助。

    1. 学习要有始有终

    做任何事情,如果不能持之以恒,都不会成功,学习更是如此,“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是不会学习好的,培养孩子持之以恒的学习习惯,要从小抓起,对低龄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要通过办法纠正,这在前面我们已经论述过。

    2. 严把时间关

    父母要教会孩子合理地安排和遵守学习时间。要帮助孩子形成有规律的作息制度。可以为孩子制定一个合理的生活时间表,将每天起床、运动、吃饭、学习、游戏的时间安排好,并严格按时间表去做,就会节省时间,从而克服孩子无规律的拖拉习惯。

    3. 学会聚精会神地学习

    注意力集中可以提高学习的效率,所以一定要防止孩子有边做作业边吃东西,或者边做作业边玩的习惯。

    父母对孩子消极对付的学习习惯,要制定具体的计划来帮助孩子克服。可以通过检查作业等强有力的外在力量督促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孩子只要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厌学的情形就会大大改变。

    青春期叛逆心:偏偏喜欢对着干

    张阳是一名15岁的高中生。最近一年来他成绩退步了,对学习不感兴趣,上课不听讲,课后不做作业。他性格倔强,自尊心强,有强烈的抵触情绪。在学校常因为头发不符合学校要求,不按时完成作业及考试成绩不理想受到老师的批评。他总是一副不服气的样子,与老师顶嘴,坚决不承认错误。甚至因为有的老师对他说了一些过激的话,于是他就不上那门课,或是干脆上课睡觉,不听讲,不写作业。

    张阳的父母工作较忙,对他要求严格,说一不二,对他缺乏关心和理解。张阳小时候不敢跟父母顶嘴,现在一听到父母唠叨就发脾气,甚至一回家就进自己的房间,打个招呼都不愿意。问个什么,也都是“是”或“不是”,多问一下学习上的情况,他就不高兴地大声嚷嚷:“说个没完没了的,烦不烦啊。”别人的话都听不进去。总之,你让他向东,他偏要向西。

    前苏联心理学家普拉图诺夫在《趣味心理学》一书的前言中,特意提醒读者请勿先阅读第八章第五节的故事。大多数读者却采取了与告诫相反的态度,首先翻看了那些内容,这就是逆反心理在作怪。所谓逆反心理,就是指人们出于维护自尊的目的,对他人的要求偏偏采取相反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在逆反心理作用下,人们常与要求者“顶牛”、“对着干”,常做出以反常的心理状态来显示自己的“高明”、“非凡”的行为。

    根据心理学的解释,逆反心理是客观环境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具有强烈的抵触情绪。因此,逆反心理的客观条件有两个,即主体和客体。可以说,有思维能力的人存在于社会就会有逆反心理、逆反现象的存在,人的一生都存在着逆反心理。

    由于青少年学生正处在身心发育成长的不稳定时期,思维的发展和逆向思维的形成、掌握,为逆反心理的产生提供了心理基础和可能。因此,逆反心理在成年前呈上升状态。

    青少年学生的逆反心理有消极性,也有积极性。当逆反心理得不到合理调适就会呈现消极作用,使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不能顺利进行,进而转化为矛盾,严重者会造成事故,甚至酿成悲剧。青少年学生的逆反心理往往具有求异思辩的特点,是孩子智慧的火花,创造的源泉。因此,积极的逆反心理是一面明镜,如能加以正确的利用和引导,既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又能促进学校和家长改进教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因而,面对青少年学生的逆反心理问题,应采取积极的态度,科学地分析,做到扬长避短。

    青少年逆反心理常有如下多种表现:对宣传做不认同、不信任的反向思考;对先进人物、榜样无端怀疑,甚至根本否定;对不良倾向持认同感,大声喝彩;对思想教育蔑视对抗等等。

    逆反心理的产生原因包括以下几点:

    1. 强烈的好奇心。由于阅历和经验的不足,青少年们不迷信、不盲从,具有较强的求知欲、探索精神和实践意识。但家长或教师在教育孩子时,为了让孩子不走弯路,常用自己的所得经验阻击孩子的好奇心。孩子受好奇心的驱使,听不进大人们忠告,对于越是得不到的东西,越想得到,越是不能接触的东西,越想接触。这样,孩子不听劝告的逆反行为就形成了。

    2. 自我肯定的心理需求。对于青少年尤其如此。他们正处于性格形成和自我认识的时期,通过否定权威和标新立异可以满足自我肯定的心理需求。青年人不会满足于适应社会,他们还希望社会承认他们的价值和地位。因此他们往往有意采取逆反行为,以引起别人的注意。

    3. 教育的不足。教师的可信任度、教育手段、方法、地点的不适当,更容易引发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和行为。在当今,各行各业竞争激烈,家长为了让孩子打好基础,教师为了让学生出成绩,家长和教师多方加压,恨铁不成钢,教育方法失当。这样青少年学生的成长压力很大,成长历程被压变了形,失去了自由、失去了欢乐、失去了童趣。当压力超过青少年学生的承受能力时,矛盾必然产生,就会产生出逆反行为,甚至敌视父母、教师。

    4. 不良精神刺激。有的人遭受过种种挫折,受到了不良精神刺激,逆反心理变得十分严重。比如,有的人多次失恋,便认为人世间没有真正的爱情,如果谁说爱情美,他们就会大加否定。还有,当青少年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伤害时,往往反驳对方,以维护自己的尊严。如:老师在教室里或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批评某个学生;家长在朋友家或在孩子的朋友面前数落孩子的缺点。这些不当的教育方法都是引发孩子逆反心理的主要原因。

    青少年学生的逆反心理是正常心理,也是问题心理。在社会中,在青少年学生的成长道路上逆反心理是必然存在的,它是一种正常的心理形态。同时逆反心理也给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带来了一系列问题,是一个急需解决的心理问题。

    心理诊所

    处方一、作为家长和教育者

    青少年最大的变化是从儿童期间依恋父母,转向依恋朋友。因此产生了亲子关系冷淡,甚至有子女脱离家庭的倾向。此时,父母应善于引导,不仅关心他们的衣食住行,更要深入细致地观察他们的内心世界,经常与他们交流,同时也要尊重孩子“独立自主”的权利,允许他们有自己的一方天地,这样,才会使青少年顺利度过这段情感不稳定的时期。

    1. 教育者要了解、顺应孩子生理、心理成长的规律。有了爱心的同时更应具有童心,对于孩子的好奇心,教育者应适当给孩子提供探索实践的机会,不要以过来人的身份告诫孩子而阻击其好奇心,孩子在实践中虽然走了弯路,但其成长经验远比家长的说教强上百倍。随着孩子的成长,家长不要老是采用抚育婴幼儿的那种包办、监护的方式,留给孩子一定的独立空间,给他们一定的自主权利。

    2. 教育者要与孩子平等相处,不要用命令、训斥的口气,不要用粗暴和强制的方法管教孩子,真诚地做好孩子的知心朋友。特别是当孩子对大人提出一些要求、见解时,家长不要搪塞了事,使自己在孩子心目中丧失信赖度,阻塞心灵交流的通道。

    3. 教育者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特别是家长和教师,要看到孩子的长处,要多体谅孩子的难处,善于理解孩子。不要给孩子加压,不要老是以榜样与孩子作比较,如果榜样起不到作用就会伤害孩子的自尊而欲速则不达。让孩子有愉快轻松的心境,这样孩子才能正常健康成长。

    处方二、作为青少年自己

    逆反心理虽然算不上一种变态心理,但带有变态心理的某些特征,会使人出现多疑、偏执、冷漠、不合群的病态性格,使之信念动摇、理想泯灭、意志衰退、工作消极、学习被动、生活萎靡等,深一步发展还可能使人出现犯罪心理。所以,很有必要对逆反心理适时施以防治。

    1. 正确认识自己,努力升华自我。提倡自我教育,要求人们(尤其是青少年)学会把自己作为教育对象,经常思考自己,主动设计自己的未来,并自觉能动地以实际行动努力完善或造就自己。

    2. 自我完善,提高文化素质,丰富生活阅历。这是克服逆反心理的根本道理。广闻博见能使我们避免固执和偏激。一个广闻博见的人,会很理智地处理问题,不会一味逆反。此外,要提高心理上的适应能力,如多参加课外活动,在活动中发展兴趣,展现自我价值,这样,逆反心理也就克服了。

    3. 培养想象力。逆反者通常缺乏多渠道解决问题的想象力。思想一旦被逆反心理控制住,视野就会变得狭隘、短视和愚蠢。逆反心理使我们无法进行正确的思维和判断。对总是怀有逆反心理的人来说,努力培养起自己的想象力十分必要。它有助于开阔思路、摆脱偏执。宽容的思想方式和想象力可以通过自我思维训练获得。

    4. 理解父母和老师。作为学生、子女要学着从积极的意义上去理解大人,父母的啰唆、老师的批评都是善意的。老师、父母也是人,也有正常人的喜怒哀乐,也会犯错误,也会误解人,我们只要抱着宽容的态度去理解他们,也就不会逆反了。要经常提醒自己,要虚心接受老师父母的教育,遇事要尽力克制自己,要知道,退一步海阔天空。另外,还要主动与他们接触,向他们请教,这样多了一份沟通,也就多了一份理解。

    考试焦虑症:上考场就像上战场

    小叶是家中的独生女儿,从小性格内向,学习刻苦用功,但是每逢考试,都会备感焦虑,从而影响考试成绩。高考时按她平时的表现应该能够考入重点大学,可是就是由于紧张焦虑而刚刚上普通本科线。小叶进入大学后学习仍然十分刻苦,但她考试焦虑的症状进一步加重了。现在每逢考试都要频繁上厕所,严重时几乎没有办法完成考试。更为严重的是,由于焦虑引起的频繁上厕所,招致同学们的讥笑,戏称她为“厕所专家”,这在她的心理上又形成新的障碍,导致她认为自己“有病”,但是又无法克制。现在她又面临繁重的专业课的压力和英语等级考试,她的精神变得更加紧张,强迫症状也愈加明显,从而陷入一个痛苦的恶性循环中。

    考生在考试中过度紧张的心理状态,心理学上称之为考试焦虑症,会影响考试成绩。怎样防止和克服考试焦虑,对考生来说便是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

    轻度的考试焦虑症状有:肌肉紧张、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出汗、手足发冷、内心苦恼、无助感、担忧、胆怯、自感否定等。重度的考试焦虑症状有:坐立不安、头痛、头昏、无法集中注意力、思维阻滞等,以致产生逃避考试的行为。

    在生活中我们发现,有些同学容易出现考试焦虑,而且无论大考小考,总是容易紧张,而另一些同学对考试则应对自如,很少焦虑。也就是说,不焦虑的人总是如此,焦虑者也总是如此,好像是固定的。那么究竟哪些因素会导致人的考试焦虑呢?

    1. 先天神经类型的差异

    俗话说,天下没有两片同样的树叶。同理,天下也没有两个同样的人。由于先天的遗传因素的影响,有的人神经类型属于反应强烈但稳定的类型,即不同的神经活动可以灵活地转换,如从兴奋可以较快地转入抑制状态,这种人精力充沛,能有效地控制自己的情绪,虽然遇到重大事情时也有可能慌乱,但能很快地控制。另一种神经类型的人不易兴奋,即遇到重大事情,也不易动感情,表现沉稳和冷静,其反应能力可能不像前者那样快速,但所有的情绪都是适中的,所以每逢考试都不慌乱。只有第三种人是考试紧张型的,他们面对重要事情时反应强烈,但很不稳定,如果兴奋起来则好长时间都处于这种状态中,即便是诱发兴奋的事件不存在了,仍然可能长时间地处于兴奋中不能抑制。反之,如果一旦进入抑制状态,他们也不能立即变得兴奋。这种人面对考试时,非自主神经系统活动过于强烈,使他们的兴奋程度大于环境的要求,所以容易产生吃不香、睡不着的现象。他们常常觉得自己的考试焦虑是不可遏制的,他们也常常恨自己无能。

    2. 自我评价能力

    每个人的心情都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对现实的看法,客观事物本身不会引起我们的情绪反应,而你对事物的看法则会影响你的情绪。比如,丢了钱包的人自然会感到痛苦,但痛苦的程度取决于人对丢钱包一事的看法,如果你认为丢了钱包会消除灾难,即所谓的“破财消灾”,你就不会为丢钱包感到太苦恼,而是能平和地接受现实。关键在于让人们相信这一点很难。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的评价客观而全面,不依靠别人的评价而生活,相信自己的眼光,他就不容易产生考试焦虑。首先他不会认为自己必须取得好成绩,而是去努力争取好成绩。他不会把成绩看得很重,而是把努力看得很重,把责任看得很重,他就不会过多地去想与复习无关的事情。其次,他不会认为考试是为了超过其他人、证明自己优越的途径,而是对学习效果的检验。他不靠赢得考试来获取别人的尊重,而是用脚踏实地的努力来达成自己的目标。他的主要精力都放在目标上,因而忘记了自己的存在。

    3. 过去的考试经验

    如果一个人过去的考试总是失败,不尽如人意,他就容易产生考试焦虑,就会对自己越来越没把握,下次遇到重大考试,他就会变得更为紧张。如果过去的考试总是能取得好成绩,他就会以更为自信和从容的态度来对待考试。有人说失败是一件好事情,它可以使人接受教训,取得更大进步。其实这句话在更多的时候是一种精神鼓励,一个经常失败的人容易被失败所惊吓,根本没心思思考失败中的教训了。所以必须给他们成功的机会,让他们感到自己有时也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成功者。

    4. 应试技巧

    有些同学平时学习一般,但越是重大考试就考得越好,他们掌握了复习技巧和应试技能,复习有方法,学习有策略,平时会听课,知道每门功课的重点和可能的考试要点,学习效率高,考场上冷静沉着,能以正常的心态参加考试。

    就多数青少年来说,面临重要的或关键性的考试,总会引起一些心理压力,产生一定程度的考试焦虑,这是正常的,也是无害的。但严重的考试焦虑则会产生极大的危害,使人出现注意力分散、记忆过程受干扰、思维过程受阻等问题,并威胁着人的身心健康。怎样防止和克服考试焦虑,对考生来说是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

    心理诊所

    处方一、心理预防

    1. 考生要树立良好的学习、应试动机;

    2. 减弱或控制能增强考生兴奋的各种刺激因素;

    3. 平时注意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克服易激动、忐忑不安等内向性格特点,提高情绪的自我控制能力;

    4. 做好知识准备、信息准备及环境特征等适应性准备。

    处方二、心理治疗

    焦虑过度的考生经常出现“联想过度”,而且心理假设常是不良场景,一些恶性推测扰乱了自己的正常心态,因此可用心理暗示法进行中止,运用自控力把不良联想转移,摆脱过度紧张的困境。

    1. 场面替换假设法。把紧张的场面想象成轻松的场面,把失败的情景转换成成功的情景,把监考设想为助考,把陌生的环境设想为熟悉的环境等。

    2. 系统降低过敏法。即用气功中“意念放松”的反应克服恐惧的心理方法,达到暂时忘却焦虑完全松弛的作用。

    3. 情绪疏导法。用自我暗示考试成功的愉快场景来冲淡烦躁,复述或默诵准备好的学习内容、答案、图表,采用深呼吸法或默记数字来降低焦虑等。

    处方三、行为治疗

    通过考生的行为,使过度的焦虑得到缓解和消除。

    1. 宣泄法。如通过活动、锻炼、听音乐让考生心理压力下降。

    2. 精神胜利法。考生不断在心里暗示自己有巨大潜能,有“胜利心态”。

    3. 心理释放法。引导考生倾诉自己对考试的准则、看法,甚至苦恼,使其获得新的心理平衡。

    4. 信任支持法。对性格内向、心理脆弱的考生给以安慰、理解和信任,以减轻其心理负担。

    5. 足眠法。以睡眠充足来降低紧张焦虑。以多种方式改善其睡眠状况。如加强体育锻炼、运用松驰技术放松紧张情绪。找出自己的强项与弱项,然后应扬长而不避短,对自己的弱项不做过高要求,也不逃避,培养自己豁达大度的个性。并加强体育锻炼,通过体育锻炼增强体质,调剂神经系统的活动,以助于睡眠状况的改善。同时要有意识地放松,在考前不要人为地加剧紧张情绪,考前复习也要有劳有逸,适时进行休息、散步。

    人人都有自我把握的能力,都可能通过自身的努力创造一种最佳的心理状态去实现自己的目标。考生要相信自己能将考试作为一个增长才干、发展自己的机会,一个学习自我调节的机会,以良好的心态参加考试。

    青春期综合征:反应迟钝没精神,三心二意心事多

    初二的王涛为自己突然“变坏”十分不安。他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不由自主地胡思乱想,记忆力也不如以前。睡眠开始变得不规律,白天精神不振,上课易瞌睡,打哈欠,昏昏沉沉。夜晚卧床后,大脑却兴奋起来,浮想联翩,难以入眠,乱梦纷纭,甚至直到天亮,醒后又觉得特别疲困,提不起精神。此外,他还会经常冒出来关于性方面的想法,越想制止,却越是频频想起,甚至见到女同学也“心存幻想”,在频频的心理挣扎中,学习成绩受到了明显的影响。

    青春期综合征在青少年中广泛存在,它往往从初中一年级开始随着学习压力的加大,大脑负荷的加重,心理、生理,特别是性生理、性心理的发育而在不知不觉中逐步产生的。

    青春期综合征的产生时期恰恰是考高中、考大学的关键时刻,不少人因此败下阵来,许多家长不理解,认为孩子不努力、不争气、没出息……

    其实,这并不是青少年的错,不是孩子不努力,不是道德品质低下,不是意志薄弱,更不是孩子变坏、堕落,而是由于青少年时期独特的生理特点、心理特点和学习压力使心脑肾生理功能易于失衡造成的。

    大量的医学科学研究表明:

    1. 过度用脑导致脑神经机能失衡易于诱发青春期综合征。青少年时期身体生长迅速,大脑生理功能快速发育而不稳定,大脑皮层兴奋与抑制功能尚不健全,加之学习考试压力大,不会合理安排学习,长时间的读书、背诵、用电脑,各种信息知识大量灌输,使体内核糖核酸、多肽、多糖蛋白、多种酶及多种内分泌激素等脑能源过度消耗,脑髓空虚,脑神经机能失衡,人们就会明显感到大脑混乱、疲劳从而出现系列脑神经机能失衡的症状而诱发青春期综合征。

    2. 过度手淫导致性神经机能失衡易于诱发青春期综合征。青少年时期生殖器官迅速发育,性腺内分泌激素迅速产生,性心理迅速觉醒,性意识强烈冲动,加之现代社会色情信息刺激,性神经特别容易兴奋躁动,出现手淫难以克服,手淫过度消耗性激素,肾精大量流失,命门阴阳失衡,阴虚火旺,髓海失充,精气盈血亏虚,久而久之,中枢神经由兴奋亢进转向疲劳抑制,造成性神经机能失衡而易于诱发青春期综合征。

    3. 心理发育滞后导致心理机能失衡易于诱发青春期综合征。由于青春期生理与心理发育不同步,身高、体重等生理发育迅速,但心理发育滞后,仍处在幼稚、单纯阶段,二者不相协调,加之青少年特有的心理封闭状态使他们在出现生理机能失衡时不能正确认识和对待,又不好意思及时向家长或医生坦诚倾诉求得解决,从而产生一系列的不良心理情绪,这种不良心理情绪又严重地影响学习、睡眠等大脑功能,从而易于诱发青春期综合征。

    青春期综合征表现为:

    1. 记忆力、思维力、回忆再现力下降,注意力涣散,上课听不进去,思维迟钝,意识模糊,学习成绩下降。

    2. 白天精神萎靡,上课易瞌睡,打哈欠,大脑昏沉。

    3. 夜晚大脑兴奋,浮想联翩,难以入眠,乱梦纷纭,醒后大脑特别疲困,提不起精神。

    4. 头昏头痛,眼窝黯黑,视力疲劳,心悸气短,腰酸腿困,疲乏无力,无精打采,消化不良,体力下降。

    5. 心慌、胸闷、呼吸不畅、抵抗力下降、眼花、手足发凉、多汗、便秘、消瘦、脸色燥红或苍白。

    6. 心理状态欠佳,自卑自责,忧虑抑郁,烦躁消极,敏感多疑,缺乏学习兴趣,生活冷漠,好动肝火。

    7. 忧伤、恐惧、自暴自弃、厌学、逃学,甚至自虐。

    青少年和家长都要正确认识青春期综合征。首先,青少年本人要清楚地认识到青春期综合征虽然不会要自己的命,不会让自己卧床不起,但却会因此耽误自己人生成材的关键时期,影响自己后半生的人生轨迹。因此要痛下决心,及早从这种状态中解脱出来,千万不要再犹豫、麻痹、拖延下去,而且要克服那种怕让大人知道,怕加重大人负担,怕挨骂,而不好意思开口的心理障碍,要鼓起勇气坦诚地跟父母说自己的情况,让他们及早了解你的处境,了解青春期综合征的病因、病症和危害,及早得到父母的理解和帮助,及早进行有效的治疗,以免耽误宝贵的学习时机。

    其次,家长也要清醒地认识到,青春期综合征的产生并不是青少年学习目的不明确,不努力,不想学习好,不肯下功夫,更不是贪玩,不上进,道德品质不良,而是长期的心脑肾生理功能失衡而形成的一种病症。因此,要同情、关怀孩子的痛苦,理解孩子的苦衷,热情地帮助孩子,使孩子能够得到大人心理上的温暖和鼓励,树立战胜青春期综合征的信心,走出悲观、焦虑、压抑的心理阴影。同时治病求本,对症下药,积极治疗,纠正已经形成的心脑肾生理功能失衡的病症,使孩子的心脑肾生理功能恢复正常,这样才能从根本上祛除青春期综合征,使孩子的青春更美好,也使孩子尽可能地获得上进的机会,有一个平安、顺利、光明、美好的前途。

    心理诊所

    处方一、科学用脑,劳逸结合

    学习过程中及时做短暂有效的休息,适时变换学习方式和内容,使大脑皮层的各个部位轮流得到兴奋和休息,避免长时间使用同一个区域,从而避免大脑过度疲劳而诱发青春期综合征。

    处方二、睡前练习“静养功”,放松身心,帮助睡眠

    “静养功”以意气合一为手段,以静养元气为宗旨,可以积聚精力,平衡阴阳,放松身心,健脑安神,提高睡眠质量,有利于脑力和体力的恢复及能量的储存。

    静养功练习方法如下:

    姿势:取仰卧式,高枕卧位,头端正,两臂舒展放在身旁,两腿自然伸直,两眼轻闭,口自然闭合,上下排牙齿轻轻接触,舌尖自然抵住上颚。

    呼吸:自然呼吸,鼻吸鼻呼,基本上按平日呼吸的节律和深度,只要求呼吸调整的细(呼吸出入听不到声音)、匀(快慢深浅都调整的均匀)、稳(不局促、不结滞)。

    入静方法:意收小腹,默念字句,吸气时默想“静”字,呼气时默想“松”字,一边默想“松”字,一边有意识地放松身体,如此反复,身心舒松,心态入静,天天练习,不急不躁,持之以恒。

    练习次数和时间:每次睡觉前练习1次,每次30分钟左右,刚开始你可能不习惯,难以入静,别着急,只要坚持每晚练习,很快就会进入状态,甚至在练习过程中不知不觉睡着。

    处方三、注重课间活动

    有人曾经做过这样的试验,让脑子连续工作2小时,然后停下来休息,需要20分钟才能消除脑疲劳。如果改为运动,只需5分钟就消除了。这是由于体育运动能加速血液循环,使淤积在大脑中的代谢废物流出大脑从而改善大脑供血质量。因此,课间10分钟最好走出教室运动运动。

    处方四、努力控制自己的消极情绪

    良好稳定的情绪是心理健康的基本条件。控制自己消极的情绪,首先,应该是具有正确的思维方法,懂得万事不可能都按自己的主观愿望发展;其次,必须纠正自我评价的偏差,避免不必要的消极情绪的产生。

    处方五、要有意识地扩大人际交往的范围

    积极参加各种感兴趣的活动,如打球、下棋、游泳等,以分散青春期综合征对自己的影响,尽可能摆脱这种顽症。

    成就焦虑:将来我是一个成功者吗

    小超有一个十分出众的名字,系托着父母对她的无限期望。由于父母都很优秀,所以从小超出生的那一刻起,父母就为她安排了一切有益身心成长的活动,给她准备了父母认为最适当的环境加以培养。父母都喜欢古典音乐,小超的婴儿室里也天天播放莫扎特与巴哈。父亲头脑聪明,小超的玩具也全部是发展脑力的益智游戏;母亲精通几国语言,小超的故事也备有中、英、法、德语版本。

    小超是一个在放大镜下长大的孩子,她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逃不过父母的苦心观察,刻意启发。无疑,这是一对时时都处在成就焦虑中的父母,他们一心一意要把孩子培养成为最优秀的人。在他们的“厚望”下,小超也和父母一样常常处在焦虑中。

    小超聪明可爱,在班里也很优秀,是家人及老师的宠儿。只是,她很容易哭泣。很微小的事情,像铅笔芯断了,皮鞋的带子打了结,或她的书桌被人收拾过,都会令小超眼泪盈眶,抽泣不止。

    “成就”这个词,大家都不陌生。从小,父母老师就要我们努力学习,以便将来取得成就。“成就”往往是衡量人成功与否的一个标准,比如某人取得了很大成就,就会受到人们的尊敬甚至崇拜。

    然而心理学家们发现,有些人在追求成就时,因为总想超越他人,或者总担心被别人所超越,所以情绪上常常处于紧张不安的状态,搞得自己吃不香,睡不好,精神也不愉快。心理学家们把这种情形称为“成就焦虑”,并认为它对人的生存与发展有一系列的不良影响。

    美国心理学家尼科尔斯认为,成就行为的核心是能力,评价成就的大小需要比较,有内部标准,就是自己和自己比;也有外部的、社会的标准,即自己和他人比。成就焦虑者所追求的成就是由外部的、社会的标准来判断和检验的。也就是说,他们所追求的,是以个人能力或表现超过他人水平为标志的成就。

    成就焦虑者有这样三个特点:第一个特点是老和别人比较,生怕自己不能超过别人或者被别人超过;第二个特点是情绪总处在紧张、不愉快之中;第三,他们超过别人的手段就是取得成就。

    追求成就,超越他人,超越自己,是人正常的心理需要,也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问题是,人们追求成就的愿望不一定都能实现,不一定都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当人因此而产生焦虑时,就会对自己的生存与发展产生一系列不良的影响。

    “成就焦虑”有许多危害:首先,持续焦虑是一种不愉快、不健康的身心体验。当人处在严重焦虑状态中的时候,就无法正常地发挥自己的才能。

    其次,成就焦虑者总是把他人当作竞争对象。这样一种处事、处人态度,破坏了自己和他人的关系,也就破坏了自己的生存环境,损失了发展机会。

    再次,成就焦虑者们需要通过超越别人来获得价值感,因此他们往往只追求有明显社会效果的活动,对没有社会效果的东西不感兴趣。就拿学校教育来讲,由于一段时间内已经形成了“分数第一”的标准,有的学生完全成了考试机器,只追求高分,除了学习,别的都不感兴趣。学习的兴趣也局限在要考的科目上。为了确保成功,他们会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结果反倒影响了其他兴趣和能力的培养,限制了自身的全面发展。这样的人走上社会后,往往难以做出真正的成就。

    此外,成就焦虑者以成就为生活的目标,一旦做不到“最好”,就觉得生活没有意义,甚至完全感受不到生活的乐趣,并因为达不到理想目标而失去对当下生活、学习的信心和兴趣,小则使自己产生失败人生的不良体验,大则在学习中表现得浮躁,从而影响自己的发展。

    消除“成就焦虑”,首先要认清成就不是获得生存优势的唯一途径,协调关系也是生存的重要条件。要明白,强烈的成就意识,既会使自己产生焦虑,又使自己与他人处于一种潜在的或明显的对立关系,此二者恰恰破坏了自己的生存状态。

    如果我们把“生活质量”换成“生命质量”的话,可以说,成就的高低与生命质量并不成正比。人只有参照自己的能力和条件设立恰当的生活目标并为之努力,才能获得良好的生存状态。如果目标过高,根本无法达到,那么终生都会生活在失败与挫折的体验中,还谈得上什么生命质量呢?因此,生活目标定得过高,对个人生活实际上是一种破坏。

    此外,生命质量是由每一天的质量构成的。当我们能够珍视生命过程中的意义,发现和体验生命过程中的快乐,而不是总盯着那个目标或“结果”时,就会减少许多的焦虑。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