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心·与心灵对话-让生命笑靥如花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正念就是要求我们所起的每一个念头都要和天地大道相吻合,不要做违背规律的事情;利他,就是奉献。一个能奉献的人,收获才是最大的。

    利他

    奉献,在佛教来说,就是布施。

    被称为日本经营之圣的稻盛和夫,一生创办了两个世界五百强企业,在七十多岁的年纪还接手了日航公司。这个公司在此之前已经连续多年亏损,但是在稻盛和夫的经营下,短短五个月,日航便实现了扭亏为盈。他是怎么做到的呢?

    他将企业管理的精髓归纳为简单的几个字:正念、利他、厚德、坚持。

    正念就是要求我们所起的每一个念头都要和天地大道相吻合,不要做违背规律的事情。

    利他,就是奉献。一个能奉献的人,收获才是最大的。

    常常听说一些动物利他的故事。比如有一种叫汤姆逊瞪羚的动物,当它们中的任何一只首先发现天敌时,所做的不是逃跑,而是马上不断地原地起跳,以自己的身体为目标提醒周围的伙伴:有天敌,快跑。但是那只起跳的瞪羚就会成为豹子的目标,被天敌吃掉。这种瞪羚一直都是以这种利他的生存法则在草原上生活,用自己的身体保护同伴的安全。

    动物尚且如此,而身为万物之灵长的人又是怎样的呢?从媒体的报道中可以读到,地震中、起火的手术台上,个别不负责任的老师和医生不顾学生或病人的安危,首先逃离现场,这是纯粹的利己主义行为,应当谴责。从舆论的一片声讨中也不难看出,奉献之人受人尊重,利己之行人人唾弃。

    比如有这样一种说法,一个人交了好运,大家会说那是因为他祖上积德。这种说法乍一听有点迷信色彩,实际上却是值得思考的。“祸因恶积,福缘善庆”,因为祖上善良、平和的人生价值与信念在无形中得以传承,这才是家族兴旺的真正缘起。一个家族越是行善,周围的善人就会越多,正面的能量也就越大。记住,积德比积财永远重要得多。

    我认识一个从商的朋友,年轻时没有什么钱,是开拖拉机的。当他开始想做一点生意时,身边就有几个朋友一直帮助他。他心里想,等自己有了钱一定要回报他们。等他有了业绩以后,真的开始回馈给以前帮助他的人。他越是付出,身边的推动力就越大,久而久之,他的企业也就越来越兴旺。他说,现在之所以自己的企业能够做那么大,完全不是因自己的意念所成,而是旁边的人无形中成为他的推动力,不断地推助他前进。这样的情形,是不是善念的延续呢?

    中国人为什么要建一个祠堂供奉自己的祖先?除了具有纪念的意义外,每当祭拜时,就会想到他身上某种优点值得学习。久而久之,祖先就成为我们的榜样,在塑造我们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用圣人的品质来对照自己,见贤思齐,这就是祭祖祭天的内涵所在。

    佛学的智慧也一样。我们拜佛菩萨不是拜一尊木像,而是拜他们的精神。拜佛最终还是要反求诸己,依靠自我觉知,自我提升。

    奉献、布施并不是非得用金钱给予别人,孩子、老人、穷人也一样可以布施。孩子可以用纯真的笑容来布施,老人可以用人生的经验来布施,穷人可以用自己的力气来布施。如果能够以布施的心态来看待人生,就会发现一切圆满。

    人往往纠结于失去,认为失去是一件不快乐的事情。但是世间的事情本来就有正反两面,有失去才会有得到的喜悦,不是吗?有人对我说:“我最近身体不好,感到非常苦恼。”我对他说,身体不好就是一件好事。因为身体不好,我们才能够感受无常,更加珍惜自己的健康,使自己过上有规律的生活。

    有一位朋友说,他是做家装生意的,一年的营业额有两个多亿,但是净利润只有五百多万。他每天都要遇到很多客户不断和他交涉,觉得烦不胜烦,生意简直做不下去。我说,你为什么不换一个角度想呢?客户找你交涉,说明你所做的东西与他所想要的还有距离,这个距离越大,你努力的空间也就越大,利他的空间也越大。

    境随心转。遇到麻烦时转变一种观念,改变一种思维,更正一种态度,变换一种角度,人生就自然洞明豁达,左右逢源。

    幸福不是一件固有的、恒定的事情。所谓“甲之蜜糖,乙之砒霜”,有些事情在自己看来是幸福的,在别人看来却是痛苦。所以在人生的道路上寻找幸福感,需要觉知,需要不断地观照自己的内心。

    觉知

    在人生的道路上寻找幸福感,需要觉知。

    因为幸福本不是一件固有的、恒定的事情。所谓“甲之蜜糖,乙之砒霜”,有些事情在自己看来是幸福的,在别人看来却是痛苦。比如大家一起来这里听课,有人觉得可以放下工作来学习,非常开心,相信今天所听到的能够改变他的人生;有人则认为还有那么多工作没做完,那么多事情没处理,他又不想出家,特地过来听一个和尚讲课,就会觉得如坐针毡。在这个过程里是什么在起作用呢?是觉知。

    有一个叫杰米扬的人,他做的鱼汤很好。朋友来做客时,每个人都夸奖他做汤的手艺。于是他沾沾自喜,觉得自己的汤天下无敌。他是一个好客的人,以后每个朋友来就做鱼汤,而且给每个人准备很多很多鱼汤,喝得大家都反胃了。他却浑然不知,仍然感到自己的手艺很好。这也是由于觉知不足造成的。

    有一次,我给上海交大的公共管理硕士讲课。他们多是一些年轻的公务人员,工作繁忙,学习背景优秀。我开始上课时,马上感到他们注意力完全地集中在我身上,听得非常仔细,全神贯注,这种氛围令人感动。我并不认为自己讲得有多么动人,但是他们对于未知知识的学习力和吸收力却非常惊人。他们对于知识的高度觉知力使我感到,这是一群非常具有前景的年轻人,前途不可限量。

    很多人一遇到某种工作,首先想到的是抱怨。比如我让他去扫地,他就觉得扫地是下等人做的事,我怎么可以去做呢?于是地就扫不干净。连地都扫不干净的人,如何去扫天下?转变觉知,就是在接到工作的当下、遇到事情的那一刻,马上让自己去接受它,喜欢它。只有喜欢一件事,才能将它做好。大家是做建筑的,能够在一片平地上盖起摩天大楼使人们有地方可以安居乐业,这是多么令人激动的事。每一次,你的付出,都能改变世界。这样的人生多么有意义。

    当如是看待自己的人生,人生的意义就展现出来。人生就喜乐富足,无所怨怼。这种快乐,需要觉知,需要不断地观照自己的内心。

    内心柔软的时候,别人与你交流都会感受到慈悲,你的笑容因为真实而让人感到柔美动人,每个人都愿意和你在一起,也愿意帮助你,这就是慈悲的力量。如果能够做到慈悲,那么生活中所有的问题都能迎刃而解。

    慈悲

    我们的小册子上有《日诵警策文》,其中的第一条是:“我用全身心的爱来迎接今天,我赞美敌人。我在心里默默地为每一个人祝福。我爱自己,用清洁与节制来珍惜我的身体,我用智慧和知识来充实我的头脑。”这就是爱,就是尊重,就是付出,就是慈悲。

    佛教的慈悲是爱的升级。都知道佛教中的观音菩萨以慈悲称著,她对待每一个人如同自己的孩子一般。她自己离开苦海以后,依然愿意寻声救苦,倒驾慈航,以每个人都能够接受的样子示现,来帮助大家。慈就是给予快乐,悲就是拔除痛苦。慈悲是柔和的,是默默无声的包容和理解。

    内心柔软的时候,别人与你交流都会感受到慈悲,你的笑容因为真实而让人感到柔美动人,每个人都愿意和你在一起,也愿意帮助你,这就是慈悲的力量。如果能够做到慈悲,那么生活中所有的问题都能迎刃而解。

    有这样的比喻来说慈悲:大海上有两艘船。如果两艘船上都没有人,即使撞到,也不会有冲突;如果一艘船上有人,一艘船上没有人,撞到以后也不会有什么冲突;但如果两艘船上恰好都有人,撞到之后,必然爆发口舌之争。双方都会指责对方的过失,这时没有法律来仲裁,那以什么来化解呢?只有慈悲,只有包容。

    生活中也是一样。生活并不常有绝对的对错,大部分的矛盾都是因为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所导致。我们所遇到的矛盾,有一半是自己的责任,所以不要总是去指责对方。化解矛盾的方法,首先就是要进行自我反思,把自己变成一艘空船,把自己变空、变无,把一切矛盾化作无形,这就是佛教的思考方式。

    只有当心打开时,才发现自己的思维不会被局限,此时,思维就会变得非常开阔,对人生的理解也就会提高到另一个更高层面上。所以,千万不要把自己封闭在某一个角落,应该要学会打开,学会放下,学会接纳,学会体验。

    悦纳

    为什么很多科学家能够几十年如一日泡在实验室里面?因为他在科学实验里得到了许多乐趣,忘记了时间,所以创造的业绩是无法估量的。

    如果不喜欢坐在这里,即使只坐半小时也会受不了,如果不喜欢寺院,让他在这里呆一天,就会度日如年。吃的是白饭、青菜、豆腐,不能吃肉、吃荤,不能打电话,不能看电视,不能上网,甚至不能说话。

    当内心在抵触的时候,最痛苦的是谁?是自己。去年我去上海参加一个新年祈福法会,那里聚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500个企业家,我在中间教他们念六字大明咒,念了半个小时,直到新年的钟声响起。念的过程中为自己祈福,为自己的事业祈福,为世界祈福。第二天我到义乌参加一个聚会,有位小姑娘告诉我她是天主教徒,家里几代人都是。昨晚在上海跟我念六字大明咒时,感到晕头转向。我首先说真的很抱歉,然后我告诉了自己的经历。我以前到欧洲去,参观那边的教堂,感觉很喜欢,教堂很清净很漂亮,坐在里面,听他们的唱诗班唱诵时,觉得很舒服。这是因为什么?不正是自己打开了心量来悦纳这些与我们文化相殊异的东西吗?我们在念六字大明咒的时候,比如第一个字吽,当你发出声音时,有没有感觉到脑部在震动?如果你长期受这些震动,便会开启智慧,这个字不仅仅佛教有,瑜伽也有。性灵方面的教法经常借用这些语言。我跟她讲,当你的心打开,能够完全接受时,就会体验到完全不一样的感觉。

    还有一次,我参加培训课程的时候有个休息的环节,建议大家打坐。参加的人里面有个基督教徒,他说:“我是基督教徒怎么能像佛教徒那样打坐呢?”我说:“没关系的,你打坐的时候,观想上帝正在和我合而为一,观想神我合一的状态,身体的形式完全不重要,你就专注地感觉自己内在的宗教体验。”打坐以后,他显得很高兴,跟我分享说:“我要介绍我的牧师参加这个课程,还要把牧师带到你的寺院和你交往。”其实只要完全打开自己的心,每种体验都是完全不同的生命历程。如果心在排斥在拒绝,有成见,最难受、最痛苦的恰恰是自己。

    有人会说我是什么宗教的,你们佛教的道场我不进去;我是党员,这种宗教的书我不看。当这样认为的时候,人的知识结构就很狭窄,思想会很封闭。所以我除了对寺院的同修讲佛教思想外,也要求他们了解其他宗教的思想,就算不学佛也不要紧,只有通过了解,通过对比,才能了解什么思想是最究竟的,什么才是值得一生去学习的。

    我的书房里有《圣经》,也有《古兰经》,我从来不拒斥其他宗教的思想,也不拒斥任何一个哲学派别。只有当心打开时,才发现自己的思维不会被局限,此时,思维就会变得非常开阔,对人生的理解也就会提高到另一个更高层面上。所以,千万不要把自己封闭在某一个角落,应该要学会打开,学会放下,学会接纳,学会体验。禅修就是觉察,觉察自己的身体,心灵,自己的种种情绪。比如和家人吵架的时候,就可以马上觉察自己的内心,为什么那个嗔火会把自己牵引住,为什么情绪波动那么大呢?

    开心悦纳并不意味着就不可以表现出威严的样子。佛教主张慈悲与智慧的统一。就像从寺院的山门殿进来,中间是笑呵呵的弥勒佛,代表着慈悲;旁边则是怒目金刚,威武震慑,象征一种智慧。这是相辅相成的。怒目金刚看似威严,但是他的心中并没有嗔火,他即使笑着,也是怒目圆瞪的样子。弥勒教人放松自己的情绪,金刚教人生起肃穆之心。都是同样重要的。

    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感受不同的人生历程,然后在生命的过程中建立起良好的心态。这个世间没有十全十美的人,心怎么去解读他,他就是怎么样的人,世界就是怎么样的世界。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