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习惯 好成绩-读书,“写”万里“录”——阅读写作学习习惯的培养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好习惯52 孩子晨读的好习惯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这句谚语,是中国人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的,我们从小就从父母口里听得,并一直成为激励我们珍惜大好光阴,努力读书学习,勤奋做人的谆谆教诲。

    春天,是万木复苏、充满生命力的季节,春播、夏种、秋收,我们的祖先最知道春天的可贵。清晨,是一天中最好的时刻,这是为什么呢?我们都知道,24小时为一个昼夜,白天,我们忙于工作或功课,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劳其心志,累其体肤,身与心都处在高度运转之中。作为学生,每天有满满的课程,大量的作业和太多的思考,使我们的头脑与思维不得闲。白天,我们的大脑已被太多的信息、太多的思考、太多的问题挤得太满。因此,一天紧张的工作或学习下来,我们会感到疲倦,需要休息,需要睡眠。于是,夜晚的睡眠必不可少,以使我们的精力得以恢复。经过一夜的睡眠后,当我们清晨醒来,脑子会是一片清新,当天的记忆还是一片空白。这就好似一张白纸,好似最新最美的图画。再加上早晨的空气经过了一夜的净化,也是最清新的时候,特别让人感到清醒。人的精力就像上紧了弦的发条,充沛而且旺盛,在淡淡的晨雾或晨光中,我们最应做的便是阅读。

    晨读的效果,比一天中任何时刻都好,既少杂念,易于理解,又无记忆负担,最能留下清晰、深刻的记忆。晨读一遍的效果,会比白天在嘈杂声中读10遍都好。正因如此,古人、今人都有晨读、晨练的习惯,也才有那句“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的经典之言。

    一位高中同学在一篇名叫《快乐的晨读》的作文中这样写道:“清晨,我被窗外竹林中清脆婉转的声声鸟鸣唤醒,睁开双眼,已见一抹晨曦从窗户中射进来。我赶紧起床,搞好个人卫生,便拿了书坐到向着东方的阳台上,细细读起来:‘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读着读着,我竟没有意识到这是在做功课,因为老师布置了这一课《荷塘月色》的精彩段落要求默写。我这时读来,感觉是在清爽宜人的晨曦中享受名作,品味生活,毫无一点累与闷,反而是一种快乐,两遍读完,我竟可以背得。我又一次享受了晨读的美妙。我于是在心里感谢我的爸妈和我自己,让我从上初中起,就养成了这一良好的晨读习惯。”

    这位叫李娜的同学说,几年来的每日晨读,她从未间断过。她为自己算了一笔晨读的账:她每天晨读15分钟,一年便相当于有了将近122节课的快乐的阅读,几年来,她从相当于几百节晨读的阅读课中,不仅熟悉了课文、定理、定律,更大大丰富了自己的课外阅读——诗词阅读、名人名言与名著的阅读。这使她真正尝到了读书破万卷的好处。在晨读中,她丰富了自己的知识,积累了大量的词汇,陶冶了美好的情操,享受了清新怡人的上千个美好清晨。这不仅有助于学习,更有助于养成自己良好的生活习惯。

    人是有惰性的,必须要凭借一种毅力,来战胜自己的惰性。晨读,是培养自己战胜贪睡恋床坏习惯的最好方法。通过长期的晨读,获得的不光是知识,更有对时光的珍惜,培养了我们作为一名学生特别需要的那种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其实,良好的晨读习惯的养成,还可以培养我们生活的规律性,并通过每天快乐的晨读,来消除心中的郁闷、烦恼,并为新的一天生活、工作或学习奠定乐观饱满的积极情绪,带着良好的心态,投入到新的生活中。

    记住,清晨是一天的精华,少睡15分钟对一天的精力绝无影响,但15分钟的晨读,对你一生都大有帮助,但关键在于不可随意间断。所谓一日暴十日寒,好习惯绝难养成。

    下面是家长指导孩子之法:

    1.与孩子一道提早15分钟起床

    法国哲学家卢梭说:“你要记住,在敢于担当培养一个人的义务之前,自己就必须要造就成一个人,自己就必须是一个值得推崇的模范。”家长要求孩子做的,自己应该先做到。每天早上,如果母亲或者父亲,能够有一人与孩子一道提前15分钟起床,将这15分钟用来晨读,那么,你的孩子就会被你的良好行为和晨读习惯所影响,也乐意让自己这么做了。

    2.好的习惯贵在坚持

    所谓“习惯”,就必须要在一天天、一月月、一年年的时间过程中习以为常,坚持不懈,形成规律,养成惯例。这需要努力,需要支持,需要督促,需要帮助和有榜样。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还缺乏生活的磨砺与岁月的锤炼,因此,作为家长,就要敢于用行动来要求孩子,教育孩子,带动孩子,不要只当督察者,而是要与孩子一起去做。

    3.鼓励孩子,把晨读的习惯坚持到底

    孩子作为未成年人,总是有要求自己不够严格的时候。家长则应把好坚持关。要鼓励孩子别放弃,别间断,关键时刻咬咬牙、挺一挺也就过去了。如果放弃,好习惯绝难养成。假若你的孩子以前没有晨读的习惯,那么,你最好选择春、夏、秋三季的天气让他开始,因为气候好,开始阶段的难度会相对小些,孩子也容易接受。

    好习惯53 孩子读杂书的好习惯

    广泛的阅读,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砝码之一。当你得到了这个砝码,就意味着你通向成功的路上少了一些曲折。

    有这样一个例子:在某高中,有一位学生王伟,进校时成绩优异。但他本人在乎课本里的东西,其他的知识一概不去过问,知识体系单一,导致其学习成绩渐渐下降。虽然学习努力刻苦,但还是未能摆脱高考失败的命运。而班内另一名同学徐亮,喜欢读杂书,并且能把课外的东西应用于课内,学习成绩稳定,成为“千军万马”中的胜利者。

    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我们在学习过程中都会遇到这个问题——该不该读杂书。其实读杂书可以丰富一个人的阅历,扩充知识面。在读杂书的过程中,是应该有很大收获的。

    据2001年全国中学生调查结果表明,在中学生中能坚持读杂书的同学只有8.32%,当然整天沉沦在武侠、凶杀、艳情、暴力的除外。这仅有的一部分同学,他们平时成绩都很不错。由此看出,读杂书是一种可以养成的习惯。这样的习惯可以使你学到更多的东西,同时,也会让同学在日常学习中受益。

    培根曾经说过,当你孤独时,读书可以作为消遣;当你高谈阔论时,读书可以作为装潢;当你处世行事时,正确运用知识就意味着力量。

    一个人能有意识地去读杂书,就说明他对知识有着强烈的渴求欲望,这也是要求上进的体现。在对自己知识储备不满足的情况下,应当根据自身情况来选择书籍,培养良好的读杂书习惯,会使你的阅历不断增长。

    古今中外的名人志士,大都有着良好的读杂书习惯,而且他们对杂书的需求量,不管从数量上还是从种类上看都是惊人的。

    毛泽东从少年到晚年,都未间断过读书。就是在他不断地充实自己的情况下,成就了一位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和领导者。同时,在文坛也树立起了一面高扬的旗帜。

    拿破仑在少年时专心苦读,凭自己所学到的东西,从一个平凡的炮兵练就成一名驰骋沙场的优秀的军事指挥家。

    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

    歌德曾这样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一本好书,绝对是一位出色的教师,我想有谁会拒绝“一位出色的教师”和“许多高尚的人”呢?

    鲁迅有过这样的话:“我读杂书,有时甚至比正书还有劲,杂书中的笔记,我是手不释卷,午梦初回,清斋寂会,及至入睡之前,真仿佛是一席清谈,处处悠然了。”

    著名的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有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读书,随时要读。”

    当我们在读杂书时,应当有目的性,自己在哪个方面有欠缺,自己在哪个方面知识不到位,那么就选择自己需要的书籍去读。

    在一次考试中,有一道关于《水浒》人物的题。而在这个班中,能做出答案的只有区区两名同学,这两名同学也正是平时有着良好的读杂书习惯的同学。不可否认地说,读杂书会让你受益匪浅。“书到用时方恨少”的道理在这时已经很明了了。那从现在开始养成这样一种习惯,何乐而不为呢?

    其实,一个人并不要求上通天文,下知地理,更不苛求天上的知一半地上的全知。但懂得中华乃至世界的文明史发展史是非常必要的。这就要求多读书,读杂书。书读得越多,你的文化背景知识就越广阔,文化底蕴就越深厚。

    记住古人的话:“勤于读书,逸于作文。”

    下面是家长指导孩子之法:

    1.寻找富有激情的导师

    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还很年轻,对书的判别还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家长应给予适当的帮助,帮助孩子寻找一位富有激情的导师,给孩子正确的选择。这会使他们看到,世界那么的大,而属于自身的东西还很少。让他们有着一种对知识强烈渴求的欲望。从而养成读杂书的习惯,在通往成功的路上少走一些弯路。

    2.要有耐心,找到自己需要的东西

    孩子往往缺乏的就是耐心,或许在他们养成了读杂书习惯的时候,已经走进了误区。因此,家长要教导孩子,在对自己需要的东西的选择上一定要有耐心,不能盲目。读正书也好,杂书也好,有目的地读,收益才大;寻求一时趣味,于身心都没有多大好处。

    3.孩子,我们支持你

    在孩子的耳边常常会有这样的话:“一天别不务正业,学点有用的。”“别拿起那些不三不四的书不放,学点有用的。”“老是看闲书,有什么用啊?”……其实家长应该给孩子们的更多的是支持,应该鼓励孩子养成读杂书的习惯。使孩子能在多方面发展,知识体系的多元化会更利于孩子的健康发展。

    好习惯54 孩子查阅工具书的好习惯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这里所引的一段话,对于高中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它是战国后期著名的思想家荀子在其名著《荀子》里《劝学》篇中的一段名言。荀子告诉我们,善于利用车马当交通工具的人,并不是因为他的腿脚有多利索、快捷,却能致千里之远。善于利用舟船的人,并非他们会游水,却能横越江河或行走于江河之上。这些聪明的人,并不是他们生来跟大家不一样,而是他们善于凭借相关的物质,相关的工具而已。荀子为何在他《劝学》的文章中讲到这些呢?这位古代先哲就是在告诉人们要善于利用工具。

    应当说,工具的发明,是人类智慧的体现,劳动与创造的结晶。人类之所以为人类而高于任何其他动物,正是因为人类在劳动、学习、生活中,能够运用思维与知识,创造发明工具。这些人类发明的工具中,除了荀子所举的古代交通工具,还有千百年来人们发明制造的生产工具、学习工具。在我们用于学习的工具中,每一位学生都要接触和使用的,便是工具书——学习中能够当作工具来使用的一种书。

    工具书十分多,如语文方面,便有《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成语词典》和更丰富、更完善的《汉语成语大词典》等,这些工具书,都是我们学习相关知识时不可或缺的工具,就像我们出门要乘车,上天要乘飞机,过河要乘船一样。每一本工具书,都是这一类相关知识的高度总结和具体阐释,并教导你怎样运用这些知识。如上面所举的几种字典、词典,就集中了语言文字与文学方面的字、词、音、义和相关知识、成语典故、历史、文学等等。在学习中遇到相关疑难,你只要打开它们,便会得到专家、学者、教师们百问不厌地帮助、讲解,让你在工具书的帮助下,解惑释疑,完成作业,增长知识。

    最忌一种坏习惯,是对学习中的问题似是而非,一时不懂,又不愿凭借工具书仔细弄懂,结果不是一时不懂,而是一世不懂,以至在学习与生活中话说错了,字读别了,意会错了还全然不知。例如有的人,对于“恶”、“好”、“为”这些一字两音两意甚至多音多意的字,总是搞不准确,“凶恶”与“可恶”不分,“很好”与“喜好”不分,“为了”与“作为”不分等等。其实,这些都是非常容易解决的问题,只要打开工具书,就都会让你明明白白,可不少学生就是养不成查阅工具书的好习惯。有学者们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说,知识就是知道如何去学习,如何去查找,如何去运用工具书。能正确、熟练地使用工具书,知道你所需要学习的东西在哪里,这就是知识。专家、学者、科学家能够从无到有地发明、创造出机器、车辆、飞机、轮船、科学仪器和各种工具书,而我们连使用都不会,都不愿的话,那岂不是辜负了这些人类的宝贵财富。

    打开《现代汉语词典》,你便打开了现代汉语的知识宝库。从中学到大学以至今后的工作与长期学习中,它都能够成为我们最忠实的老师和帮手。只要你养成了查阅它的习惯,有事要查,无事也查,那么,天长日久,积累下来,你的相关知识就会日渐丰富,用之不完。一本《汉语成语大词典》,是近40名语言学家毕生所学的专业知识的集大成。它收录例举、阐释了古今所用的17000条常见成语及其变体,并包括古今常用的俗语和谚语。这本词典的知识性、科学性、实用性,对我们学习、使用汉语词汇进行交流、表达、写作都是极有帮助的,关键在于你是否有使用即查阅它的习惯。

    应该说,我们要拥有必需的工具书并不难,难的是是否养成了查阅它、使用它的习惯。

    记住,工具必须使用,否则它便会失去价值。不要忘了先哲的教诲:“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只要你善于运用学习的工具,你就一定能比别人聪明、博学而多才,就是这个道理。

    下面是家长指导孩子之法:

    1.让孩子自己查阅工具书

    可以肯定地说,任何一个孩子在学习中都会碰到这样那样的疑难,如果是在家长身边,也许许多家长乐于解答,以为这就是在帮助孩子学习。但作为家长,首先要看看孩子遇到的疑难属于哪一类,凡是通过查阅工具书可以解决的,家长一定不要代劳,让孩子自己查阅工具书。这有三个好处:其一,培养独立自学能力;其二,不养成依赖性;其三,形成查阅、使用工具书的良好习惯。

    2.为孩子准备工具书以外的相关学习资料和参考书

    帮助孩子丰富知识,并在独立的自学中扩充课本以外的相关知识,养成查阅工具书和相关资料的习惯,就是对孩子一生最好的学习指导。应该明白,一个人仅凭记忆要记住太多的东西实在太难,但查书是不难的,只要知道你所需要的东西在哪里能够找到,这就可以了。做学问、搞写作、从事科研工作,光凭模糊的记忆是不行的,记忆有时似是而非,并不可靠。只有查阅资料方可准确无误。

    3.告诉孩子别轻信记忆

    记忆有时会出错,有时会张冠李戴,有时会是假象,没有谁没被记忆欺骗过。因此,别轻信记忆,尤其是生活中久远的东西,知识性的东西,需要准确与精确的东西。

    好习惯55 孩子搜集学习资料的好习惯

    学习,是一个由表及里、由少到多、由浅入深、由薄至厚,逐步积累和丰富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积累知识——即搜集学习资料乃是其中的至关重要的阶段。

    大家都知道《高中化学》是一门知识面较广、知识点较零碎的课程,许多学生为该课成绩的提高大叫头痛,李明在高中时曾亲身遇到过这样一件事:

    李明的同学张亮,平时除了认真听讲外,并不像其他同学一样在课下赶班加点,甚至通宵达旦地学习,但其成绩尤其化学成绩一直是年级700多人中的拔头筹者,后来其化学成绩为全省第一名900分(实行标准分制考试)。很多同学向其讨教学习经验时,他模仿卖油翁说的一句话:“无他,唯积累也!”大家都跟着笑起来。

    他说的“积累”就是学习资料的搜集,李明亲眼见他把《中学生数理化》(报)、《高中化学》等资料上的典型例题剪下,粘到一本专门笔记本上,然后进行对比和总结,及至掌握。

    任何事物都有其规律性,遵循其规律则成,反之则败。在学习中也是如此,抓主要矛盾,对症下药,便可妙笔生花,“法”到“题”解了。

    蜜蜂之所以能酿蜜,是因为它辛勤地采集了许许多多的花。如只采一朵,所得就有限。我们要学习蜜蜂的勤奋精神,广泛地收集古今中外知识之“花”,吸取其营养,为祖国,为人民,为社会酿造出更多更好的“蜜”。

    大海之所以宽广无垠,是因为它不厌其烦地接受涓涓细流,哪怕是一点半滴都不肯轻易放过。我们的学习也应像大海一样,尽情尽量地收揽知识的浪花。只有这种坦荡的胸怀,只有这种勤奋的精神,才能汇成知识的海洋。

    前人说过这样一句话:“读书先务精而后务博,有余力乃能纵横。”只精不博,常易走进狭窄的死胡同里去。因此,在精学深研的同时,也应广泛涉猎,博览群书,做到厚积而薄发。把别人的东西转化成为自己的东西,将会受益终身。

    提炼一公斤紫色染料,需从深水海底采集8000个海螺;获取一公斤胭脂红染料,要在仙人掌上捕捉40000只细小的胭脂虫。这些不争的事实,都表明了善于积累的重要性。

    人们点滴真知的积累,又何尝不是在博览广识的基础上加以总结和吸收的呢?

    卢邦在总结“学习十忌”中写道:“八忌笔之高搁,不善积累。”

    道家创始人老子也曾说过:“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而在现实生活中,却有很多人浅尝辄止,尝到一点甜头,便不思进取,直到有一天后悔莫及,为时已晚。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这些至理名言都在告诉我们一个亘古不变的道理:要掌握知识,就要积累,就要搜集学习资料,做到触类旁通,成就一番学业。

    从现代科学发展的特点看,学科的渗透、交叉、分化与综合都很迅速,新学科不断兴起。恩格斯说:“科学在两门学科的交界处是最有前途的。”科学知识结构的综合化,决定着学生的知识结构也要综合化。

    为了适应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不被社会所淘汰,能胜任将来所担任的工作,作为学生必须把知识面拓宽掘深一些。

    我国地质学家李四光,对数学、力学、声学和电磁学都有很深的涉猎和研究。正因为他基础扎实,知识面广,所以创立了“地质力学理论”,为我国找到了大量石油,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鲁迅先生说过:“应做的功课已完而有闲暇,大可看看各样的书,即使和本业不相干的,也要泛览,比如学理科的,偏看看文学书,学文学的偏看看科学书……这样子,对于别人别事,也可以有更深的了解。”

    李政道教授也说过:“我是学物理的,不过我并不专看物理书,还喜欢看些杂七杂八的书。我认为,在年轻的时候,杂七杂八的书多看一些,头脑就能比较活跃。”

    知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你掌握了多少知识,也就反映你对外界外物了解通晓多少。现就以恩格斯为例,他能用12种语言说话和写文章,能阅读20种文字,直到70多岁还在学习挪威文。他借助外语知识,广泛地阅读世界各国的报刊书籍,充分利用大量的原始资料来研究多种理论问题,及时有效地指导无产阶级革命斗争。

    集邮者,可以通过一枚枚小小的邮票了解各国各地的风土人情;收藏家,可以通过一件件古老的物品洞悉各朝各代的历史情况。同样,我们对资料的学习、收集、研究,也可掌握高效的学习方法和规律,并对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一一解决,查漏补缺,使得学习更上一层楼。

    知识像鱼网中的鱼,网眼越密,网的鱼越多,鱼网越大,解决的问题愈多,在学习中,我们应将“鱼网”的网眼织得更多更密,才能捞起知识海洋里的一条条大鱼。

    要谨记:浩瀚的海洋来自涓涓细流,渊博的学识全凭日积月累。

    下面是家长指导孩子之法:

    1.为孩子预备一个资料剪贴本

    用一个16开的硬壳书写本,再配上剪刀和胶水,作为提供给孩子的资料剪贴工具,并帮助孩子把有助学习的相关资料进行剪贴、收集。在孩子有空时和他一起翻看,熟悉自己的资料集里都有些什么内容,需要时,便可派上用场,使课堂上的知识得到补充与延伸。

    2.将有用的资料为孩子准备着

    家长在平常的报刊阅读中,要做个细心人,把自己认为有用的资料搜集并保留下来,提供给孩子。凡提供给孩子的资料,最好与孩子一起看一遍,并说明一下搜集它的目的和意义,加深孩子对该资料的印象,然后将资料进行剪贴。

    3.协助孩子将搜集的资料整理分类

    资料的搜集、整理,实质上是一个学习的过程,通过整理,将所搜集的资料分类、建档,有利于需要时的使用。如果将资料长期放置,时间长了,连自己也不清楚你有些什么资料,真正需要时又满世界找。其实,它就在你的资料集里,伸手可得。

    好习惯56 孩子记日记的好习惯

    日记,是一条用文字铺成的人生之路,写日记如同生活一样,既是一件简单的事,也是一件繁琐的事。

    有这样一篇报道,在一次高等院校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供需见面会上,有一家杂志社收到了20多份自荐书及相关资料,包括学生在校期间发表过的作品,让人吃惊的是,其中有13份自荐书及作品内容大致相同。调查后发现,这些自荐书、材料、作品都出自于一人之手。惊奇之后有些疑惑:现在的天之骄子怎么了?连最基本的自我介绍都不会写。另据报道,在大学里,很多毕业论文都不是学生自己写出来的,要么是请人代笔,要么是誊抄现成的。不会写假条、不会写求职书、不会写启事……这样的现象时下并不少见。青少年的写作能力十分欠缺。提高写作水平,尤其是青少年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已经是一件十分紧迫的事了。

    提高书面表达能力,就要养成这种写作的习惯,常动手、常练笔。写日记以其随意、自由、轻松等特点成为培养写作习惯的一种便捷、高效的办法。

    记日记就是把每天发生在自己身上或周围的事情记录下来。

    孩子把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不顺心的事,写进日记本里,在字里行间宣泄自己的情感,倾吐自己的心声,这样可以缓解学习带来的压力,消除紧张、焦虑的情绪,以最好的状态投入到学习中。常写日记,还能够促使我们随时随地观察周围的人和事,培养观察能力,提高写作水平,训练看待问题的方式,同时也是收集资料、积累知识的重要途径。

    法国著名文学家巴尔扎克在他的长篇巨著《人间喜剧》的后记里写道:这一幕幕“人间喜剧”都是有生活味道的,它们是我无数个白天和黑夜行走于社会各阶层的真实笔录。据说,巴尔扎克为完成这部世界文学史上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品,他几乎走访了整个塞纳河地区。他将每天听来的、看见的都写进日记里,最后形成了几大本极具价值的日记簿,为他以后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真实的素材。

    日记虽然是由一篇篇各自独立的小文章组成,但它的作用却不可轻视。日记需要天天写,这对学生而言是一种练习写作、培养观察力及增强学习效果的很有效的办法。生活中许多学生害怕写作文,写篇500字左右的文章花几个小时还不能完成,普遍感到无话可说。记一个人、记一件事,只写几句话就结束了。原因是什么呢?很明显,他们的脑子里没有“货”,积累太少。没有进,哪有出呢?假如平时养成记日记的习惯,随时注意身边的事,然后记录下来。这样日积月累,就有了非常丰富的资料库。写起作文来,就不愁没有材料,没有话说,只须信手拈来。要写好日记,就必须留意身边的事,做一个有心人。只要养成了记日记的习惯,久而久之,就会发现自己写文章的速度快了,字数多了,内容丰富了,质量提高了。从此,写作就不再是刀山火海,而变成了一次次轻松愉快的旅行。

    日记是个百宝箱,不仅指它的容量大,装满了许多有价值的材料,更是指它对提高孩子写作等各方面学习能力是一件法宝。

    许多孩子都有过记日记的经历。刚开始还非常有兴致写几篇,慢慢地就变成几天写一篇,再后来就干脆不写了。因此,记日记,关键在于坚持。

    徐霞客一生游历了中国的大江南北,每到一处,都把当地的自然地理、风土人情各方面情况记录下来,坚持每天动笔,一生中从未间断过。在这些日记的基础上诞生了《徐霞客游记》这部集地理、文学于一体的辉煌巨著。达尔文随船周游世界,坚持每天写一篇日记,把当天所考察的生物种类记载下来,其中许多内容后来都写进了《物种起源》中。

    现在是一个信息时代,新知识像潮水一般涌现出来。而且许多东西,我们还来不及领悟,就一闪而过。如果能把这些知识写进日记里,那么我们就有充足的时间、充沛的精力去学习、研究。“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孩子们在学习中特别要注意用笔说话,养成坚持写日记的习惯。

    下面是家长指导孩子之法:

    1.让孩子走出家门,深入生活,积累素材

    写日记必须有可写的内容,这些内容来自于家庭、社会,尤其是后者。广阔天地大有作为,让孩子多接触外边的世界,了解社会方方面面的情况,开阔眼界,增加见识。积累多了,就有话可写,日记内容也就充实、丰富了。

    2.督促孩子坚持每天记日记

    人的惰性是不可能被完全消除的。孩子有时候会因为懒惰而不写日记,家长就应该教育批评并督促孩子按时完成。即使孩子偶尔一次没写日记,做家长的也不能迁就他。

    3.博览群书,扩大阅读面

    书籍是传承人类文明的使者。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指导孩子多读书,读好书,扩大阅读面,从书中吸取养分,增加知识。”“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广泛阅读可以为记日记提供更多的有价值的素材。

    4.尊重孩子的“隐私权”

    这是家长对待孩子的日记的最重要、最正确的态度。孩子应该有自己的精神空间,作为家长应该给孩子充分的自由。如果家长不尊重孩子充分的自由,不尊重孩子的隐私,私下偷偷地翻看孩子的日记,会引起孩子强烈的反感,导致孩子对日记失去兴趣,或者孩子为保护自己的隐私而不再记日记了。

    好习惯57 孩子摘录的好习惯

    学习如掘宝,摘录是最好的工具。

    攀登高山,就要采摘果实;遨游大海,就要寻找珍宝;学习知识,就要摘录精华。

    常听不少人这样评价时下的青少年:知识浅薄,能力欠缺,目光短浅,见识少,思维幼稚,精神空虚……究其原因,许多人都认为主要是不喜欢读书,阅读面狭窄,涉猎不多,见少识浅。

    现在孩子的知识储备、思想深度、思维水平的确不能使人满意。但对于造成这种现象的真正原因,笔者的看法与大多数人恰恰相反。作为语文教师,笔者多次在学生中对他们的日常阅读情况作过调查。发现现在的青少年十分喜欢阅读。

    他们经常谈的书籍、报刊、杂志不下10种,还包括一些有一定品位的书籍、报刊,如《基督山伯爵》、《三国演义》、《水浒传》等中外名著;《读者》、《散文》、《青年一代》、《少男少女》等一批当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期刊,还有《参考消息》、《中国青年报》等思想价值较大的报纸。如此看来,孩子们不但喜欢阅读,而且阅读面也较广,涉猎的知识领域比较多。但为什么他们在知识储备、思想见识等方面没多大长进,依旧肤浅、幼稚呢?笔者认为,这其中的原因在于孩子是读得广,说得多,却吸收少,没有把他们所说、所听的化为已有,如同孩子进果园,虽置身枝繁叶茂、硕果累累的环境,最后却收获甚微。那么,如何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呢?专家认为:阅读要重摘录。

    1.摘录,手脑的合作

    古今中外,典章经文,名著大作,精深博大,浩如烟海。我们要想在有限的时间内读有所获,学有所成,就必须讲究方法。书山文海,光靠爬得快,游得慢,是不会有多大收获的。

    面对大量的书籍、报刊杂志,怎样的阅读才是有效的?答案是:摘录。任何一部书、一本杂志、一篇文章都不可能是字字千金、句句经典,其中有些内容有价值,另有些内容可能没有太大的价值。对于前者,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应该摘抄下来,收集在一起,便于更深刻、更全面地研究、掌握。如果每一次阅读都能摘录出其中的精华,那么,日积月累下来,我们就拥有了一笔可贵的财富,可以说是一座座没有杂质的、精华荟萃的宝藏,这对我们以后的学习有莫大的帮助。

    摘录,既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更是一种科学的学习方法。它不但能丰富我们的知识,而且还能深化我们的思维,提高学习能力,对学生提高成绩有巨大的作用。有一位校园诗人曾说:我最初的诗句都来自于我的摘录本。那里面收集了古今中外无数诗坊大家最精彩的吟唱。

    有一个一直畏惧写作文的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一边阅读大量的书籍,一边作大量的摘录,每天对当日摘录的句子、文段仔细分析、深刻品味,并尝试写作。后来,他的作文里也出现了一些颇有文采、有内涵的句子,最后,他的写作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

    摘录不是简单的抄书,它是有选择、有判断的吸取。摘录不仅仅是手的任务,也是脑的责任。读一篇好文章,首先,也是最关键的一步是筛选出文中最具价值的部分,或者是新颖独到的观点,或者是精致巧妙的构思,或是流光溢彩的语言……然后将这些内容抄写到自己的摘录本上,并反复品读,领会其中的奥妙,化为己有。长期这样,自己思考问题的角度、思维的深度广度、语言表达的能力、知识的丰富程度等方面定会有长足的发展。

    2.摘录,是一条学习的真理

    其实,摘录不是一个新鲜事物。纵观历史,革命导师、科学大家、文化智者在学习中无不重视摘录的方法。

    列宁在研究无产阶级革命最核心的问题——土地问题时,花费了大约十年的时间来详细摘录了美国、法国、德国等国家的大量文献著作和统计资料。《列宁全集》中有大约三卷的内容都来自于摘录。这些摘录来的资料在指导无产阶级土地革命中发挥了巨大的参考作用。

    名人的经验是经过时间考验的,对我们现实的学习、生活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文学史上有这样的说法:“司马一人,史经两部。”司马迁写《史记》之前参考了国家收藏的文献、图书,从中摘录了很多内容,包括各家学派观点、故事、人物、文章的体制、不同风格的语言等等,汇总在一起,装订成册,据说其厚度与后来《史记》相当,其价值也不可小视。

    前人将他们对生活的理解记录在书中,通过吸取,可以少走很多弯路。学习亦是这样,将别人的经验摘录于本,摘录于心,是成功的捷径。二战后的日本之所以快速复原,高速发展,原因在于直接吸取了各国尤其是美国在经济方面的先进经验。与之相似,我们学习也应这样。摘录前人的成果,创造先进的方法,成就自己的业绩。站在巨人的肩上就更接近成功的巅峰。

    下面是家长指导孩子之法:

    1.给孩子提供健康、丰富的阅读资料

    资料越多,孩子见识就越广,对孩子有用的东西就越多,孩子可吸取的知识就越丰富。积极健康的阅读内容能净化孩子的心灵,陶冶孩子的性情,充实孩子的精神世界,对孩子良好的个性、积极的人生态度的形成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家长们应提供这样的阅读内容,让孩子的身心在健康、积极的阅读氛围里全面发展。

    2.培养孩子“四动”的阅读习惯

    所谓“四动”依次为:动眼、动脑、动手、动口。

    在孩子平常的阅读中,家长要注意强调阅读不光是用眼睛看,还要动脑筋思考,动手动笔摘录。在反复品读、理解的基础上,还要大声朗读,达到形神兼备。这“四动”是阅读卓有成效的保证。只有做到“四动”,才能真正从所接触到的阅读资料中吸取有价值的知识。

    3.孩子正确科学的摘录方法

    摘录是有选择性的吸取。如果不加以区别,不加以筛选地摘抄,那么就不能突出知识的重点,难以达到快速、准确、高效地掌握知识的目的。读一本书,有价值的内容应细研细读,需先摘录下来,收集下来。对自己用处不太大的东西只需稍作了解,不必花费太多的精力和时间。有些内容只可走马观花,有些内容必须深思熟虑,突出重点要害,舍弃细枝末节。这是家长要不断提醒孩子注意的方法问题。

    4.准备摘录专用本

    知识归类,集合成册,这是摘录的一个重要环节。作为家长应该要求孩子用一个专用本作为摘录本,把平时听到学到的知识工整有序地整理在专用本上,而且一目了然。摘录本要保管好,内容要完整。

    5.纠正孩子不正确的阅读习惯

    有些孩子读书没有良好的习惯,尤其是读书只用嘴,没有随时动手动笔勾画、标号的习惯。这样孩子在读书时过目即忘,知识如过眼云烟,在脑海里没有留下任何印象。因此家长要随时纠正孩子只读书不摘录的习惯,要培养孩子读书就动笔的习惯,加深对所见知识的印象。

    6.反复阅读已摘录的知识

    有些孩子有摘录的好习惯,摘录的内容甚至有几大本,但是他们的知识面仍然非常狭窄,这是为什么?因为他们只为摘录而摘录,所摘录下来的内容很少去复习甚至根本就没有再去理会。摘录的东西成为了一堆毫无用处的废物。摘录的知识要化为己用,才是摘录的目的,所以摘录之后还要花大量的时间去温习、掌握。家长在此方面要起到督促的作用。

    好习惯58 孩子正确书写的好习惯

    书写,是一个人的第二面孔。父母要注意培养孩子的书写能力,尤其是刚上学的孩子。字不一定漂亮,但一定要工整清楚。

    在信息大爆炸的年代,父母都面临着一个可能,即他们所教授的东西很快就已过时,成为历史。有一点是肯定的,父母都认为儿童不应花太多的宝贵时间练习机械的技巧,其中包括书写。由于生活和社会的命运似乎不依赖于书写,他们给书写设定了一个更实用的标准——达到可辨认的程度。但有些孩子连这一点都做不到。

    有的孩子不爱“写字”,父母就要引导。有一位叫扬扬的孩子,每次做功课都是在哭声中进行的,最后再麻烦姐姐“收拾残局”,直到三年级下学期,他才“慢慢”习惯自己做功课。当时有位老师告诉他:“字写得不错,不过如果是老师,可能会写得再干净一点,你不妨试试看!”老师又说:“字不在漂亮,但一定要工整,清楚。”从那一次以后,姐姐就不再是他的超级替代手了。也就是说,老师不着痕迹的“鼓励”,让他开始觉得写字也有一点点好处。

    下面是一位母亲帮助孩子积极参与书写的例子:

    她的孩子希望学写自己的名字“乐善”。母亲说:“你的名字写出来是这样的(在一张大纸上用彩色铅笔写),看着我写,念出每一个偏旁,我们来数一下有几个偏旁,演示给孩子怎样识别偏旁。现在我们来看一下哪些偏旁是相像的(帮助孩子注意到两个偏旁“ノ”)。你是不是要自己试着写呢(这给孩子一个机会审视纸上的感觉区域)?写给我看哪一个偏旁最先出现(帮助孩子识别“ノ”,将其余部分遮盖住)?你开始写之前能不能告诉我“ノ”看起来是什么样的?”

    孩子:“嗯,它有点像眉毛,又有点像胡子。”母亲:“你看得很仔细呀!你要不要先写出第一笔?”

    孩子们写字一般喜欢从下向上写,要鼓励他们从上向下写。这是视觉分析的第一课,训练孩子在做事情前先对外界的信号进行分析和组织。你有没有意识到这样做,使孩子在这件事上觉得自己有控制权,他不仅仅学会复写一个字母,同时还在学习用感官进行分析的技巧,还在进行口头的信息转换。这种学习能够帮助他记得更牢,并避免在阅读时对相似的字母有识别的困难(如N和M)。大多数学校不会用这种方法教孩子书写,因此这是父母可以发挥独特作用的地方,但一定要等到孩子足够大(大约4~5岁),这样你同孩子都可以得到一个成功的享受。

    感性学习的原则也可应用于还没有养成良好书写习惯的年龄大一些的孩子身上。有些十分聪明的孩子却对字母的组成形式感到困难,许多孩子在小学的高年级,甚至初中时,仍然在这样一些细节处挣扎,如M和N中有多少转折等。如果你能细想一下这些字母在印刷体和草书中有多么不同,这样的困惑就很容易消除了。对字母和单词的“视觉记忆”每个人都有很大不同,这对书写和拼写有明显影响。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写得一手漂亮的好字,孩子也不例外,但是字写不好与很多因素有关。对于低年级孩子而言,他们的小肌肉发育尚不完全,手部精细活动不协调(不同的儿童存在着一定差异,但整体发展的规律是这样的),因此,写作业时即使有写好的愿望,书写质量依然较差,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孩子写字非常卖力气,有时本子都被字迹穿透,一有错字就拼命地擦,最后弄得本子又黑又破,字还是歪七扭八的;有的孩子书写差与坐姿、书写姿势的错误有关,例如:歪着(或趴着)身子、本子没有放正、头和书本的距离过近、执笔姿势的不正确等;字的笔顺、笔画、结构掌握不好也是书写差的原因之一;另外,有的孩子为了及早完成作业,只求写完,这种孩子虽然能把字写得较好,但对书写没有一个认真的态度,因而造成作业质量低下。

    我们给父母们的建议是:

    1.让孩子喜欢写字

    孩子之所以不喜欢写字,一部分是因为生理发育还未成熟,以致眼手协调不良。如有可能,不妨和孩子多玩“沙地写字”、“海滩作画”的游戏,让孩子在广阔的沙地中,快乐地写下他刚刚学会的“国”字。这可比在笔记本上,一笔一画的勾勒,要有成效。因为孩子多半不喜欢有框框框住他们的写字空间。等他们会写那些字后,对老师交待下来的作业,自然不会有太大的抗拒,否则你和孩子之间的战争,不知还要持续多久咧!

    2.用故事来教育孩子

    在故事中,你可以告诉孩子一些写字能博取父母喜欢的情节,让孩子有机会从中“顿悟”写字的潜藏功能,如此绝对比逼他就范有效得多。

    3.字不一定漂亮,但要工整清楚

    对孩子的书写问题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是态度不端正的,首先应告诉孩子写作业和书写工整漂亮的目的,让孩子知道,作业不单是为了巩固所学的知识,仅仅保证正确是远远不够的,作业还有提高书写能力的作用,写得一手好字可以让人受益终身。在讲道理的时候尽可能多举一些实例,避免简单的说教,让孩子觉得与自己无关而不能引起足够的认识。父母可在一段时间内,对孩子每天的作业书写情况加以点评,对孩子在书写上的点滴进步给予表扬,不断激励孩子以正确的态度对待作业的书写。

    4.注意培养孩子正确的书写姿势

    如果孩子的书写姿势有问题,一定要及时进行纠正,这样既可以保证孩子的视力,也可以使孩子通过简单的儿歌来记忆书写的正确姿势,并时刻提醒自己注意。例如:书写要求“三个一”,即眼睛离桌面一尺远,胸离桌子一拳远,手离笔尖一寸远。另外可以给孩子缝制一个“一尺带”(用彩带按一定尺寸缝起的环形带子),在书写时,带子的一端套在孩子的脖子上,另一端套在写字手的腕部,在写字时要让一尺带绷直,使头部与书本保持一尺的距离。

    5.孩子的书写能力也可加以训练使之提高

    每天可让孩子专门练写几个字,每个字书写遍数不求多,少到5个,最多不超过一行。写的时候要求孩子先看,了解字的框架结构,还可让孩子说说每一笔画的位置、笔顺的先后,父母及时发现错误立刻予以纠正,在做完这些准备后再开始动笔书写,经过这一过程,孩子对所要书写的字有了较详细的了解,写起来自然胸有成竹,根据他书写的情况可以提一些建议,如:落笔时用劲的大小,用橡皮时要注意轻一点,橡皮一定要常常清洗等。

    好习惯59 孩子写作的好习惯

    写作是一种重要的表达。父母要鼓励孩子“即兴”写下自己的想法,不必在乎语法和拼写问题。

    请看一位母亲的叙述:儿子从上二年级开始,按老师要求写周记。刚开始,真是不伦不类,连流水账都写不利索。我看了每每又勾又改,帮他整理一番,整理的结果自然是他的周记被老师夸赞。

    可儿子并不领情,总认为我对他吹毛求疵。我想俗话说外来的和尚会念经,儿子莫不是犯了这种意识上的错觉,干脆报个作文启蒙班,学去吧。

    儿子开始很不情愿。听了一堂课后突然宣布这个班好玩。我去听,细一打听敢情是老师采用趣味教学方式,堂堂课讲故事,不过讲故事的代价是临下课时老师会单讲一个故事梗概,请同学们按自己的想法补充内容,当然我看了两次儿子的作文作业,个别的有明显错误的,也没能纠正,反而都打着大大的5分。我又开始自作多情了,每每儿子写作文时我就站旁边指点一二,儿子呢,照样颇不耐烦。有一天儿子回来很得意地宣布,自己的作文被老师当范文了,题目是《妈妈教我写作文》,摘抄如下:

    我妈妈是一家小报的编辑,听说是专门给人改作文的。

    我上二年级的时候,学校有了作文课,每次我写完,妈妈都要先替我看一遍。一边看一边挑毛病:这加点细节,这用词不准,这缺乏自己的看法。至于什么叫细节,什么叫看法可就不管了。

    我烦了,不听妈妈的。妈妈给我报了个作文班。真奇怪,我写的作文总能得5分,老师还夸我不错呢。

    我老是想:妈妈说我不好的作文,还能得5分,肯定是妈妈说错了。那妈妈是怎么给别人改作文的呢?她要是老给别人改错了,她们的领导批不批评她?

    我边看边笑,觉得儿子这篇作文确实不错,最起码文通句顺,写出自己的感情来了。

    不过,要细琢磨儿子这篇东西,我想我这种教学法是不是有点欲速则不达呢?从那天开始,我对儿子的作文都是等老师阅后再作评点,美其名曰:让你们老师了解你真正的水平。对此,儿子并无异议,反而悄悄地议论:我妈对我的作文放手了。

    用写作来表达自己的想法是对孩子的思想和语言背景的最终检验。如果想成为一位文章作者:①必须懂得并能将信息和想法综合起来;②组织出原始的陈述内容;③找到正确的语句;④将内容按顺序排列起来;⑤这些想法要在头脑中保持足够长时间以便将它们写在纸上。孩子是否有能力完成这样复杂的练习取决于三个因素:对想法的理解,语言的表达,还有基本写作技巧。

    孩子们最开始是写一些自己的经验,再后写一些想像中的故事、诗歌和“评注性文章”。一个孩子如果不能轻松地口述一件事,往往在试图写下它时也会发生困难。学校里的教学是不可能弥补孩子成长环境中的语言缺陷的。

    我国当代著名文学家、教育家叶圣陶有三个孩子,一个叫至善,一个叫至美,最小的叫至诚,都小有名气。说起叶老对孩子的写作训练,对父母们很有启示。

    一天,吃罢晚饭,叶圣陶戴上老花镜,坐下来开始给孩子改文章。至善、至美和至诚兄妹三人,各居桌子的一边,眼睛盯住父亲手里的笔尖儿,你一句,我一句,互相指责、争辩。父亲并不责怪他们,说是改文章,实际上是和孩子们商量着共同措辞,提炼思想。

    叶圣陶给孩子改文章不像老师那样在文章上画画改改,而是边看边问:这儿多了些什么,少了些什么,能不能换一个比较恰当的词儿?把词儿调动一下,把句式改变一下,是不是好些?……遇到他不明白的地方,还要问孩子:原本是怎样想的,究竟想清楚了没有?为什么表达不出来?怎样才能把要说的意思说明白?有时候,至善、至美他们让父亲指出了可笑的谬误,孩子们就尽情地笑起来。每改完一段,父亲就朗诵一遍,看语气是否顺当,孩子们也就跟着父亲默诵。

    父亲循循善诱,孩子们自然进步很快。兄妹三人很小的时候,他们的文章就得到朱自清、宋云彬的好评,出版社还出版了他们的习作《花尊》和《三叶》,宋云彬和朱自清分别为两本集子写了序。

    在美国一家普通的幼儿园,刚刚入园的孩子被老师带进孩子园图书馆,很随便地坐在地毯上,接受他们的人生第一课。一位孩子园图书馆的老师微笑着走过来,她的背后是满架满架的图书。“孩子们,我来给你们讲个故事好不好?”“好!”孩子们答道。于是老师从书架上抽下一本书,讲一个很浅显的童话。“孩子们,”老师讲完故事后说:“这个故事就写在这本书中,这本书是一个作家写的,你们长大了,也一样能写这样的书。”老师停顿了一下,接着问:“哪一位小朋友也能来给大家讲一个故事?”一位小朋友立即站起来,说:“我有一个爸爸,还有一个妈妈,还有我……”幼稚的童声在厅中回荡。然而,教师却用一张十分好的纸,很认真、很工整地把这个语无伦次的故事记录了下来。“下面,”老师说,“哪位小朋友来给这个故事配个插图呢?”又一位小朋友站了起来,画一个“爸爸”,画一个“妈妈”,再画一个“我”,当然画得很不像样子。但老师同样很认真地把它接过来,附在那一页故事的后面,然后取出一张精美的封皮纸,把它们装订在一起。封面上,写上作者的姓名,插图者的姓名,“出版”的年、月、日。老师把这本“书”高高地举起来:“孩子,瞧,这是你写的第一本书。孩子们,写书并不难,你们还小,所以只能写这种小书;但是你们长大了,你们就能写大书,就能成为伟大的人物。”人生第一课结束了,在不知不觉之中,孩子受到了某种“灌输”。

    父母鼓励孩子写作,要善于引导,我们给父母们的建议是:

    1.打好基础

    为训练孩子具有最初的表达能力,当孩子稍大时,就应该要求其尽量说出完整的句子,不要任其总是说孩子话。如把猫说成“咪咪”,把凳子说成“凳凳”。这是因为小孩掌握的词汇少,只能用一些简单的字或象声词来代替。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父母要适时教他更多的词汇和正确的表达。为了孩子,父母平时说话速度不要太快,发音用词尽量准确规范,因为父母的语言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若父母说话常常颠三倒四,胡乱用词,词不达意,很难要求孩子不这样。语言环境对孩子学习语言有着最直接最重要的影响。父母常常给孩子朗读儿童读物,并常常讲故事,然后让孩子复述,可以丰富孩子的词汇量和锻炼其表达能力。孩子只要语言表达清楚准确,写作就有了良好的基础。对小学低年级学生来说,能把想说的意思写下来,就是一篇不差的作文了。到三四年级之后,提高孩子的写作水平,主要在两方面用点力气。一是让孩子多读与其水平相适应的课外书籍,熟能生巧,看多了自然而然地会提高文字表达能力。二是常带孩子走出家门,让其能有更多的实际感受,以增加写作题材。应要求孩子写真情实感,描写要生动而有特点,不宜成天让孩子读范文、写作技巧一类书,不能总是模仿别人。

    2.帮助孩子提高写作水平要讲究方法

    在讲写作主题时,要耐心启发,先让孩子自己谈想法,父母再作些提示。讨论时要尊重孩子自己的意愿,不要以大人的构思习惯,去套住孩子活跃的思维。哪怕你是一个作家,也不要这样做。

    3.在帮助孩子修改作文时,千万不要包办代替

    切不可大笔一挥,又砍又添,最后不知是孩子的作文还是你的文章。

    4.增加孩子词汇

    为了增进小孩子的词汇,父母应该多用心注意听小孩子讲话的内容,多和孩子做游戏,彼此互相交换心得。由于小孩子非常容易模仿父母亲所说的日常用语,因此大人们必须小心地使用适当的词句。

    5.从零岁开始的写作:记日记

    日本一家儿童俱乐部研制出一套从零岁开始培养优秀孩子的教育方法。他们的做法是从婴儿零岁起就给他们听录音和看画册,以挖掘和启发儿童的潜能。

    6.鼓励孩子写

    新学写作的孩子的父母能为孩子帮些什么忙呢?不要错过鼓励帮助孩子的机会,我们可以做很多事:定期给孩子朗读;鼓励孩子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给孩子写条子和信;创造一个有书桌、纸张、铅笔等物品的书写环境;建议孩子将自己想写的题目先对着录音机讲一遍,讲后重复放一遍,再将内容写下来;手头有一本字典;养成孩子互相讲故事的习惯,等等。

    好习惯60 孩子即兴写作和用电脑写作的好习惯

    帮助孩子解决作文难的问题,丰富孩子的写作素材是关键。要鼓励孩子即兴写作和用电脑写作。

    现在,电脑在家庭中基本普及。父母应该鼓励孩子即兴写作或用电脑写作。

    1828年8月28日,托尔斯泰出生在图拉城附近的雅斯纳·波良纳。托尔斯泰2岁的时候,母亲就去世了,还不满9岁的时候父亲离开人间,托尔斯泰成了孤儿,生活阴影笼罩着他,就在万分危急时他的一位远房亲戚收养了他。

    托尔斯泰的文学才能是在小学时被老师发现的。有一次上文学课,老师问:“谁读过莎士比亚的剧本?”托尔斯泰站起来说:“老师,我读过。”全班同学都用惊奇的目光看着他。老师接着说:“你能把剧本大体意思说一下吗?”他非常自信地说:“能!”他大声背诵莎士比亚剧本中的精彩段落,似天上流云。当他背完时,教室里寂静无声,同学和老师都惊呆了。

    从此,文学老师鼓励他在文学上继续发展,他也由此树立了人生的目标。他不懈努力,苦练写作,积累素材,创作了《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等一系列巨著,成为世界最伟大的文学巨匠之一。有人问托尔斯泰:“你能成为伟大作家,肯定头脑特别灵,有文学天才是吗?”托尔斯泰说:“文学天才是不可否认的,但这种天才最好在少儿时期便能被发现,尔后树立目标,为之奋斗,便多半能够取得成功。”

    现实生活中,父母常常有类似这样的抱怨:“他在每周的测验上拼写得很正确,同样的词转眼在他的报告里却给拼错了。太不用心!”是不用心吗?不一定。测验时所有的注意力和推理都集中在单词上。然后再与写作的要求比较一下,写作时大脑高级中心都集中在写作内容上。孩子不是有意不经心,他的拼写能力还没有达到足够的下意识程度,因此不能充分利用记忆中的词汇去服务于文章的内容和结构。

    对这样的问题有几种纠正方法:鼓励孩子“即兴”写下想法,不必在乎语法和拼写的问题;父母可给写作技巧上有问题的孩子当检查员;在孩子开始时与结束时总找出一些要点进行表扬;父母可以多看孩子写的作文,对文中可取之处及时给予肯定、赞赏,并试着让孩子养成愿意修改作文的习惯,在修改之中才能精益求精;孩子的作文水平提高之后,他的文学鉴赏能力也会有所长进,对文学的兴趣会更强烈,这样,文学修养必然会得到提高。

    好的作者在写出满意的作品前要写出很多底稿。一个原稿在“清晰之前必是一团糟的”。将字打入电脑可以省去许多对大脑提出的工作要求——这些要求使一些人感到写作是件非常困难的事,用电脑写作可以将工作记忆解放出来对想法进行组织并将它们形成文字,再加上电脑中的拼写检查可以充当自动检查员,它可以强迫孩子检查和重拼单词的系统能有效地鼓励“一写就对”的准确性和教孩子怎样进行修改。计算机打出的文章十分漂亮,这对书写很差的孩子是一种鼓励。孩子们从中感到骄傲,从而激励他们更进一步地纠正错误和改写,而计算机可以帮助他们避免每次修改都要重新抄写的劳苦。

    孩子们应从什么时候开始接触键盘呢?如果是自己探索着开始的,没有经过正确方法的指导,他们会在自己的神经中植进低效的习惯。视觉是一个重要感官,用眼睛去寻找键码,不但速度慢而且比用下意识的触键动作等消耗更多的大脑皮层的能量。一些教育家建议即便是6岁的孩子也能够开始学键盘,但对此并无一致结论。还是倾向于孩子应通过学习用铅笔书写得到足够的手臂上的感觉。

    有些人在将语言和视觉结合起来时能够写得更快,这是将左右脑功能结合使用的全方位处理方法。有一种非常有趣的方法可以引发孩子对写作的爱好,那就是让孩子先画图画,然后试着描述它们,这可以激发孩子的想法并促进一些基本的组织能力的发展,这对于觉得有困难发现写作题目的孩子,或者对一些学习风格偏重于视觉而非听觉的孩子尤其有效。

    但在孩子的乐趣中,最重要的是读书。不过应特别注意书的选择,一个人喜好什么样的书,往往取决于他第一次读的是什么书,而且幼年时期读的书往往能够左右这个人的一生。

    应使孩子从小养成看报的习惯。有人禁止孩子看报,我却相反。但是美国报纸在星期日的副刊中不良的报道和画儿较多,应很好地注意。再者,孩子们最喜欢讲故事,特别是对于年龄较小的孩子,讲故事更为重要。它不仅能丰富孩子的知识,而且往往成为引导孩子看书的桥梁。我在讲故事时,经常是讲到最有趣的地方就打住,并告诉孩子这个故事在哪本书中,鼓励她看书。

    我们常看到这样一种现象:老师布置了一篇作文,孩子回到家苦思冥想,抓耳挠腮,好半天也无法下笔。有的甚至急得哭了,作文对他们来说简直是一种“煎熬”,做父母的有时也急得手足无措。这到底是为什么?究其原因也许是多方面的,但其中关键的一点就是因为缺乏习作素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呀!所以,要帮助孩子解决作文难的问题,丰富孩子的习作素材是个关键。作为父母如何切实有效地指导孩子积累习作素材,这当中还有不少窍门呢!

    我们给父母们的建议是:

    1.要写好文章,孩子必须学会在头脑中进行一场与自己的私下交谈

    优秀的写作来源于作者脑中的一种独特的内在声音,它不同于写下来的谈话。惟一能获得这种内在声音的方法是阅读和倾听优秀范文。

    2.对阅读和写作的熟练与喜好来自于听与说的基础

    如果你的孩子已经大了,不要丢掉一些欣赏好的诗歌与文学作品的机会。设法使写作成为每天生活的部分——一个令人喜爱的个人智能上的探索。即使对大一些的孩子,也要经常同他们一起坐下探索文学头脑的宝库,在培养孩子对写作的兴趣上没有“为时已晚”的时候。

    3.让孩子博览群书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是一句至理名言。莎士比亚也曾形象地比喻说:“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地球失去了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小鸟失去了翅膀。”可见书对于人们是多么的重要!如今父母都十分重视子女的教育,但指导孩子读书并不是给孩子买几本书那么简单。要引导孩子把书读好,父母至少得做两方面的工作:首先,帮助孩子选择可读的书,帮孩子选书不仅要注意书的价值还得兼顾书的涉猎面;其次,还必须教给孩子读书的方法,让孩子学会读书,有些书甚至得与孩子一起读。真正能把书读好了,书中的很多事迹、人物、景物等都能成为孩子平时习作中的素材。不仅这样,读好书对提高孩子的习作技巧,丰富孩子的语汇也同样大有裨益,这也许就是古人所说的“开卷有益”吧!

    4.看好电视

    电视是一种有教育意义的工具,它能丰富孩子的习作素材,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所以消极地控制孩子看电视并非上策,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引导孩子看好电视。例如一些有意义的记录片、历史剧、人物介绍,一些新闻、动画、喜剧,还有些体育、文化、科学节目,都可以有选择地引导孩子看。要引导孩子观察电视中有特点的东西,如山峰、树木、花朵等。另外,看完一个节目后,父母也可以让孩子写写内容提要,然后再与电视报刊上的介绍对比。当孩子对节目特别感兴趣时,父母还可引导他写写观后感。这些对切实提高孩子的写作能力,丰富孩子的习作素材都大有帮助。

    5.促膝长谈

    带着孩子去感受生活、参加活动、指导孩子读书、看电视,显然能够为孩子增加一些习作素材,但这一切仍有局限性。如果父母能把自己平时的所见、所闻和所感,通过聊天与孩子进行交流,也能切实丰富孩子的写作素材。因为很多事情都是孩子目前所无法直接经历与体验的,只有通过这种方式让孩子间接地来感受,积累一些间接经验。

    好习惯61 孩子阅读学习的好习惯

    孩子对文字的冷漠态度就像一种隐形液体,正慢慢地渗透到社会文化中。当逃避阅读成为习惯,孩子的阅读能力便会退化,从而直接影响他们的成长。

    作家赵丽宏在其散文《永远不要做野蛮人》中不无忧虑地写道:“我曾经担心,现在的中学生课外阅读的范围越来越窄,能用于课外阅读的时间也越来越少,许多人已经丧失了阅读文学名著的兴趣和欲望,而其他与课程和考试无关的书,他们更是难有机会涉猎。这是一个令人担忧,也多少使人感到悲哀的现象。”实际上,伴随着电子产品(尤其是网络)长大的孩子,他们不但阅读时间和阅读范围日益减少,而且他们的阅读兴趣也随着“读图时代”的来临而削弱,许多孩子甚至养成了排斥文字的坏习惯。他们的课余时间被影(音)像、电子游戏和卡通占据着,文字在他们的阅读中只是一种小点缀而已。

    这是高科技所带来的一种普遍趋向,人们对文字的冷漠已随处可见。据盖洛普公司调查显示:1999年只有7%的美国人每周阅读一本或以上的书。59%的被采访者声称,他们读书是偶尔发生的事情。美国生物伦理学家佩莱格尼针对这一现象解释说:“电脑加上电影、录音带和电视等其他非文字主流传媒,使人们毋须阅读便能吸取大量的信息,是它们加快了人们阅读技能的萎缩速度。”

    《中国青年报》在2001年8月6日刊登的一篇题目为《网络与影视横行的年代,你冷淡了文字吗?》的文章中提到:“只要留心人们就会发现,如今两三岁的孩子简直都是‘古怪精灵’,一张小嘴表达能力特强。教育学家认为,这是电视大量信息对儿童刺激的结果,电视使他们的语言能力得到开发。但奇怪的是,这些孩子长到十几岁时却大多归于平庸,读写能力尤差,例如前段时间传出的某次全国性考试,有学生面对考题无话可写,竟引用《大话西游》里的台词!教育学家认为,清晰表达思想的能力,必须通过大量的阅读才能获得,而电视无法培养人们的这种能力。在与电视‘依存’的日子里,人们养成了一种远离书籍的坏习惯,就像与一位朋友在一起待久了,他的坏毛病会沾染你一样。”

    家长帮助孩子养成喜爱阅读文字的好习惯,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父母首先要有阅读习惯

    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因为孩子会不断地询问:“书里到底有什么有趣的故事?”如果父母不读书,却想让孩子读,他就会说:“你们都不看书,凭什么让我看?”

    2.关掉电视,去阅读伟大的著作,它会开启你的智慧之门

    这是美国作家理查德的真诚劝告。种种迹象表明,电视是使孩子们冷落文字的罪魁。据一些美国学者的调查显示,如今一个20岁左右的人,至少已经花了20000小时看电视。可见,电视已经疯狂掠夺了孩子宝贵的阅读时间。电视总是扮演着这样一种角色:企图主宰人们的思想,人们有意无意就被它牵着鼻子走。它虽然给了人们感官上的愉悦,却无情地消耗了人们宝贵的时间。

    3.让孩子们在阅读文字的过程中感受到文字的非凡魅力

    因特网尽管模糊了时空的疆界,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便捷。但是,对文字的疏远,必然会让我们失去欣赏文字所蕴藏着的深沉的魅力的机会。电子产品和书籍的最大不同在于:电子阅读物缺少了一种富有质感的触摸感,只有纸制阅读物独具一种令人备感踏实的亲和力。当你静心阅读,以平和的心态在字里行间徜徉,你就能发现你已经不知不觉走进了一片迷人的宫殿,那里面的奇幻,会令你流连忘返。

    4.和孩子一起制定阅读计划,指导孩子阅读经典

    孩子的阅读习惯应从识字开始,随着孩子识字能力的增加,家长就需要有意识地指导孩子阅读。在全面了解孩子的阅读兴趣的基础上,和孩子一起制定阅读计划。古今中外的文学经典,自然是孩子阅读的首选。让孩子们的心灵与大师们交流、碰撞,让他们深切地感受到文字里所蕴藏着的瑰宝。

    没有什么能比阅读经典更能够使孩子汲取人类智慧的精华了,没有什么比阅读更能够丰富孩子的精神世界了。孩子浓厚的阅读嗜好是比什么都更能够促使拥有他们自觉主动地求知的无穷魅力。

    孩子的阅读冷漠症是现代文明所造成的危害,父母只有理性地认识这种危害,才能采用正确的方法引导孩子纠正逃避阅读的可怕习惯。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