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宝拾趣-铁打丹青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一张不同寻常的照片背后,是一副举世无双的巨幅铁画;一件工艺卓绝的无价之宝,引出一段鲜为人知的动人故事。一幅《迎客松》丹青铁画究竟出自何人之手?一种流传三百年之久的铁画绝技究竟走过了怎样的沧桑历程?

    导读:

    一棵由两百公斤熟铁打造的松树,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究竟是谁锻制出了这幅不同寻常的铁打丹青呢?当年的铁画艺人身上又发生过何等不同寻常的故事?

    铁打丹青

    眼前的这张照片,是周总理生前与访华的国际友人在人民大会堂的合影。照片的背景是一幅巨大的“迎客松”画作。这幅照片太著名了,以至于这样的场景已经被定格在人们的记忆中。那么在这幅为中国人所熟知的照片中,迎客松何以能够扮演如此重要的“背景”角色?如今 “迎客松”又身在何处呢?

    芜湖铁画

    四十多年来,这幅《迎客松》一直屹立在人民大会堂的安徽厅内,几代国家领导人都曾在这幅巨画前与众多国内外宾客合影留念。

    当我们走近“迎客松”,才会发现它竟然是一幅铁画。据工作人员介绍说,它是由 200 公斤熟铁,用最原始、最耗时、最耗工的锻钢技术锻造而成的。这幅《迎客松》上面那成千上万个松针都是用铁锤一根根敲出来,又逐个锻接在一起的。这件被珍藏在人民大会堂里的无价之宝究竟是什么人的作品?又是怎么打制出来的?在铁画的落款处我们没有发现工匠的名字,只看到了“芜湖铁画”四个字。

    “铁到芜湖自成钢”,当人们为了追踪铁画“迎客松”的制作之谜来到芜湖时,最先听到的就是这样一句话。

    原来,在历史上,芜湖的钢铁锻造业就非常有名,这里曾经是江南一带钢铁铸造、生产和销售的集散地。在当时,炼钢技术是当地工匠们秘而不宣的一种要术。那么,这种所谓的“恒密之术”究竟隐藏着什么秘密呢?

    芜湖市东部有一座山叫做神山,山上有一个淬剑池,传说几千年前,铸剑名匠干将曾经在这里设炉炼剑。因为久炼不成,干将的妻子莫邪便将自己的头发和指甲投入炉中,终于炼成了神剑。这个铸剑的故事到底只是个传说还是其中真的有什么绝密的技术呢?如果确有这样的绝技,它会不会就是芜湖工匠秘而不宣的“恒密之术”呢?

    不过,今天凭借科技手段,用简单的数据就可以揭开这些古老的秘密。决定铁能不能炼成钢的关键因素在于其中含碳量的多少。现代冶金分析结论是,含碳量在2%以上的为生铁,在0.4%以下的为熟铁,在0.4%和2%之间的为钢。

    芜湖史书中记载,明代铁工“善铁,去渣滓,看火候,听声音,直至生璞锤成钢”。这句话其实是在称赞明代的铁匠善于铸造铁器,将铁矿中的渣滓去除,观看铸铁的火候,聆听打铁的声音,直到将生铁锤打成钢。

    而这种凭长期的实践经验掌握的脱碳和渗碳技术,其实是炼钢工艺中一种最为复杂的技术。据说,人民大会堂的《迎客松》正是采用这种技术锻打出来的,而今天,在芜湖已经几乎找不到掌握这种炼钢技术的铁匠了。

    丹青铁画出世

    芜湖北边有一条窄窄的街道,叫做花街。芜湖史书上记载,明中叶到清初,这里铁业兴盛,有大型钢坊16家,中小型钢坊更是数不胜数。现今,花街依旧延续着当年的繁荣,街面上弥漫的,是几百年不变的生活气息。叮叮当当的打铁声已经在这巷子里回荡了三个多世纪,据说三百多年前,芜湖铁画就是在这条巷子里诞生的。当时,一个名叫汤鹏的年轻人从江苏溧水漂泊到芜湖,在花街的一个铁匠铺子里当了一名小学徒,并改名为汤天池。

    那时,铁匠铺对面的巷子里住着一位叫肖云从的画家,汤天池从小就对绘画非常感兴趣,于是经常找借口到肖家去看肖云从做画。肖云从是江南新安画派中的丹青高手,当时的他仕途失意,情绪低落,看到一个下九流的铁匠经常出现在自家门前难免显出些厌烦。有一天他终于忍不住了,生气地对汤天池说:“你一个穿皮裙的铁匠看什么画?回家打铁去吧!”

    汤天池羞愧地回到自己的铁匠铺,从此发誓一定要成为一名画家。但是,他没有钱买笔墨,于是他便在干完铁匠活后试着用手里的铁锤,比对着从肖云从家里捡来的画稿打起铁画来。

    几个月后,当汤天池拿着亲手打制的一幅铁画山水来肖家求教时,肖云从惊呆了。

    他惊喜地发现,新安画派点线相连与块面结合的画风,正好适合打制铁画!这个意外的发现激发了他的极大热情,从此,肖云从便经常和汤天池一起切磋技艺,研究铁画技法。

    “晴窗流竹露,夜雨长兰芽”是芜湖市工艺美术厂里珍藏的唯一一幅汤天池的作品。从那一蹴而就的笔势、顿挫交叉的笔画中,可以看出汤天池的锤底工夫。汤、肖结合创造了铁画,将铁画后面附上衬板。从此,这独特的作品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铁打丹青,为芜湖铁画艺术创造了第一次辉煌。肖云从这位新安派画家绘画成就虽然很大,但是他在艺术上所取得的真正的也是最大的成就,却是帮助汤天池完成了铁画事业。他们一起研究打制的铁画,显示出精湛的锻打技艺和独特的艺术品位,铁画也因此作为当地的贡品开始供奉给宫廷。

    芜湖铁画的诞生,反过来繁荣和推动了当地的铸造工业,铁工们竞相仿制,铁画铸造在汤、肖两人去世后持续繁荣了一百多年。

    但是从今天保存下来的铁画作品上看,其画面内容多为线条单一的山水,打制工艺上也显得略为简单粗糙,在艺术风格和打制技巧方面都与人民大会堂中的《迎客松》有很大差距。我们不禁会产生疑惑,这幅《迎客松》真的是用那三百年前流传下来的传统工艺手段打造出来的,还是使用了某些现代工具,采纳了某些现代工艺技法呢?

    新“汤肖组合”

    王石岑曾经是安徽省著名的新安派画家。1959年的一天,正在创作的王石岑突然接到了一个特殊的任务,让他创作一幅大型国画迎客松。当时,人民大会堂落成在即,每个省为了装饰本省的大厅,都拿出本省最具特点的手工艺绝活,而铁打丹青是安徽省最具代表性的工艺品,黄山松又是享誉海内外的一个独特树种,于是安徽省省委书记赖少奇决定,组织人员打造一幅巨幅铁画《迎客松》。

    王石岑接到这个指示以后,便开始了往返于芜湖与黄山之间的旅程。因为王石岑是新安派山水画中的高手,在山水画中,“树”只起到点缀作用,所以他从来就没画过迎客松,更别提是将迎客松作为主要对象来描绘。深感任务艰巨的王石岑在焦急之下,去黄山写生多达几十次,寻找创作灵感。

    王石岑的烦恼不仅来自于对绘画题材的陌生,还在于他了解到,在铁画的发展史上,每一件优秀作品的诞生,都是一位画家和一位能工巧匠通力合作的产物。而此时,谁又能和他一起担当起这个重任呢?

    新中国成立之初,铁画手艺在解放前的连年战乱中已经逐渐失传。解放后当芜湖市政府准备恢复铁画工艺时,芜湖城里却已经找不到一家铁画作坊。为了挽救这门独特的传统手工艺,市政府开始动用各种渠道寻找铁画艺人。就在这时,一位年近花甲的老人出现了,他就是储炎庆。当时并没有人知道,这位在供销社默默无闻地工作了几十年的老会计会打铁画,更不可思议的是他的手艺竟然是“偷”来的。

    当时的铁画艺人都很保守,为了生存,他们从不轻易把手艺绝活传给外人。储炎庆的偷师学艺始自他28岁从老家沈阳来到芜湖帮工,这份工作就是打铁。帮工过程中,储炎庆看到师傅家保存有沈义兴家的铁画,而且师傅每当要制作重要的铁画活件,都会留到夜晚11点钟做,在天亮前停工。之所以只在夜里施展绝活,就是为了防止外人偷学。在这样的情况下,有心计的储炎庆便开始装病,因为养病的房间是制作铁画房间上方的一个阁楼,储炎庆在养病的阁楼楼板上偷偷地挖了一个小洞,这样就可以在夜晚直接看到铁打丹青的绝活。日久天长,这门绝技也就被储炎庆学会了。

    1959年,储炎庆毛遂自荐肩负起了打制《迎客松》的重任,带着他的八个弟子,扛着八把大锤子走进了省城,开始了那场改变他们命运的大会战。那时,储炎庆虽然掌握了铁画工艺中的诀窍,但是在绘画方面,他还是一个门外汉。

    对于铁匠储炎庆和画家王石岑来说,这都是一场特殊的战役,因为王石岑当时并不了解铁画的制作工艺,因此他很难一下子就拿出符合铁画特质并便于实际操作的画稿,而储炎庆虽然熟悉铁画的制作工艺,但是在绘画艺术方面却是刚刚入门。在这样的情况下,两个人的磨合就成了作品成败的关键。

    从此,为了完成这巨幅铁打丹青,铁匠储炎庆和画家王石岑一起同吃同住了两年。

    王石岑不懂铁画,画出来的作品不适合打铁画,储炎庆和弟子们便会一一指出:哪个地方不行,打铁画效果不好;哪里树头枝杈太多,需要删除缩小;哪里要厚,哪里要空……凡此种种,都要经过画匠、铁匠反复讨论,不厌其烦地修正。

    和三百年前铁画的诞生一样,这又是一次大画家和小铁匠的合作。铁画之所以能在它三百多年的历史中呈现出一次又一次的辉煌,就是因为它所蕴涵的浓郁艺术品质,每一幅精湛的铁画作品都渗透着精湛的铁工技艺和画家的优雅意境。这种刚中带柔,将平面和浮雕融合得浑然一体,写意与工笔和谐统一的艺术风格,正是三百多年来铁匠艺人和画家互相磨合、通力合作形成的一种特殊艺术境界。在铁画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迎客松》也不例外,它是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和传统铁工技艺相结合的巅峰之作。

    火铸“迎客松”

    这是一场规模空前的大会战,一次铁与火的较量。储炎庆根据他的八个弟子的技术特点,为八个人作了详细的分工。

    吴智祥,是当年那八个弟子中最年轻的一个,在打制铁画《迎客松》之前,他打制的大件铁器已经显示出相当精湛的手艺。但是,制作如此宏大的铁画,他还是平生第一次。

    张得才,靠着一手打制铁钎子的绝活,在当时的芜湖已经小有名气。迎客松上面那成千上万根松针,几乎每一根都出自他的锤下。虽然已是身怀绝技,但是第一次打巨幅铁画,张得才也曾坦言他当时有一点畏难,毕竟,这幅作品将来是要摆放在人民大会堂的。铁画锻打的过程很有讲究,哪个地方要打重,哪个地方要打轻、打粗、打细,都有严格的规定。锻打出来的每一个部件都要跟画稿相比对,画稿要求的每一个细微的变化都要纤毫毕现地表现出来,而这些都是靠熟练工的过硬功夫来掌握的。

    于是,在合肥市模型厂的一间厂房里,八个炉子生起了火红的炉火,这项规模浩大的工程开始了。

    当第一炉火点燃时,储炎庆师徒要面对的第一道关口是拉风箱。拉风箱是控制火候的,而火候控制得好坏则是打铁成败的关键。

    拉风箱的程序尤其重要。风箱非常沉重,当把风箱的拉杆拉出来的时候,一定要在感觉到拉杆全部拉到位的关键时刻,用极快的速度迅速把拉杆再送回风箱去。如果把拉杆拉出来后稍微停顿一下,那么炉内的火苗就会倒下来。打铁就是靠那接近顶点的热度、火候完成的,如果说这火候需要100%,那么哪怕不小心停顿了一下拉杆,让火候只达到90%,铁与铁之间就无法连接到一起了。

    八个风箱到了这八个人的手里分别奏出了八种旋律,每一个来回就好似画家在运笔做画。不同的是,画家在运笔中把韵律渗透在画卷上,而他们却把这拉风箱的节奏印刻在了铁画上。

    在这场空前绝后的大会战中,八口炉灶,火焰缭绕,八座锻台,众锤齐发。厂房内一派火气蒸腾的壮观景象。师徒们每天光是裤头就要换三条,流的汗、付出的辛苦自不待言,人从地上站起来,身后就是一滩水,擦汗的毛巾也从白色变成了黑色。

    八个人面对的都是重重难关,而这只是挑战的开始。当他们很快克服了心理上的压力之后,紧接着面临的就是锻打技术上的挑战。这幅《迎客松》不仅是一件艺术品,更是对他们锻打技术的一次考验。要把手中这百炼钢化成精细的绕指柔,并不只是一件体力活。这八条汉子要面对的,是比绣花还要精细的手艺。

    杨光辉是当年参加打制迎客松的储炎庆的八个弟子之一,今年已经74岁高龄。在那场大会战之前,他只是铁匠铺子里一个打制铁锅的小铁匠,不过师傅储炎庆深知他的技术和技能特点,大胆起用他参与这一浩大工程。杨光辉对当年打树干的情景记忆犹新,因为树干是由一圈圈的铁环一环套一环地接起来的,这些铁圈在炉内接起来相当困难。如果遇到树冠、树干上面的树枝非常多,需要在一个火炉内打造时,那么在炉内接火的难度就会大大增加。所有拥有一个节点的枝干全部要集中起来在炉子里煅烧,有时枝干过多还需要两个火炉一起开工。煅烧之后就是反复的锤打,形成一个又一个的枝条,众多枝条累积起来后,就要焊接在一起了。这么多同一树节生长出来的枝条要想连在一起,有时会需要好几个人共同作业,两个火炉并肩作战,把这些枝枝杈杈聚在一起摆好位置,层层叠叠地锤打起来,才能最终形成一个统一的树节,工程浩大而无比繁琐。

    而且,杨光辉还负责打造了铁画中最细小的部分——胡须。不论是松鼠的胡子还是老鼠的胡子都比头发丝还要细,不仅要细致入微地锻造出来,还要在焊接的时候费一番工夫,这更是考验铁画匠硬功夫的时刻。当然,最终杨光辉与他的师兄弟完美地完成了这一任务。

    今天,我们看到《迎客松》上面那密密匝匝、千头万绪的松针,每一根都是在成百上千锤之下成型的。“百炼成钢”这句成语中的“炼”指的就是锻打,它是百炼成钢的关键性程序。每锻打一次,熟铁中的非金属杂质就去掉一些,铁的强度和韧性就会发生变化,当其中的杂质含量达到一定的比例,铁就成了钢。

    全长4.5米、宽2.5米的巨幅《迎客松》,正是由二百多公斤熟铁锤炼出来的精品。 一幅重达200公斤的铁画,是由成千上万个锻接点连接而成,每一个锻接点都是采用的难度最高的飞火锻接技术,每一个锻接点对创作者们来说都是一个考验。为了打造精品,储炎庆和他的弟子们曾经面临一次又一次艰难的挑战。当所有的零件都打好之后,储炎庆意识到,最关键最困难的紧要关头到了。

    当所有的零件全部打好,就要把它们连接起来成为完整的作品,铁匠们称这最后一步为“接火”。这也是整幅铁打丹青的“关键一笔”。

    厂房里的八个炉灶起码要起用三个,一个用来连接大的树枝,一个用来连接小树枝,最后还需要有一个炉灶连接树干。这三个炉灶集中在一起接火,不是用电焊机把抬到一起的各部件接头烧牢就算完工,而要用炉灶喷出来的火花烧铸才行。烧铸放出来的一次火花坚持不到一分钟就会落下去,这时大家就会将两部分枝干抬到一起拼命敲打,就这样乒乒乓乓地放出十几次火花,最后才能接牢一个部位,而众人身上的衣服也都被火花燎得直冒火苗。

    但是,就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却出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失误。

    接火的时候,不容许铁匠的眼睛有一丝一毫的眨动,因为眼睛要盯牢炉火,既要保证火候掌握非常准确,又要保证各人敲打的频率和次数保持一致,只有这样才能进行接火。就在这个关键时刻,杨光辉却出现了疏忽,将树皮烧化了,结果树皮上就出现了一个洞。这下,储炎庆师傅又气又急,简直要抡着锤子向杨光辉头上打下去了。

    几个月来的辛苦和努力在这一刻功亏一篑,合肥模型厂里的人们在经历了短暂的沉默和失落之后又重新甩开了大锤……两个月之后,这最后的一锤终于在电光火影中成功地落下。

    1960年,一幅完美绝伦的惊世之作《迎客松》终于竖立在了人民大会堂安徽厅内,树干和树枝苍虬如龙,锤迹凹凸起伏,两万支松针磊落层叠,远山和巨石虚灵飞白,云烟空阔。整个画面谋篇布局虚实相映,刚柔并济,传神而巧妙地运用钢铁这种特殊材料,营造出了独特的质感。

    “奇松傲立玉屏前,阅尽沧桑色更鲜。双臂垂迎天下客,包容四海寿千年。”从此,这幅铁打的《迎客松》就屹立在人民大会堂中,历经风云变幻依旧保持着坚韧挺拔的姿态,敞开胸怀迎接八方来客。登堂入室的迎客松,已经成为中国与世界人民和平友谊的美好象征。

    行走视点

    神山铸剑遗址位于芜湖市东北郊,与神山、火炉山、马鞍山连绵一体,山势逶迤,充满历史古韵。相传春秋时期,干将、莫邪在此设炉造剑,经三年铸成雌雄二剑。至今山上仍存“淬剑池”、“砥剑石”、“铁门槛”等古遗址。神山以其特有的古韵和秀色,以“赤铸青峰”之名列入 “芜湖十景”。芜湖市内没有直达景区的公交车,想一览干将铸剑遗址风采的游人可乘坐当地出租车或包车前往。

    说到芜湖,它可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四大米市(芜湖、长沙、无锡、九江)之一,稻米、棉花、油料、丹皮、刀鱼、鲥鱼、螃蟹是芜湖的代表性特产。它还被誉为“瓜子城”,著名的“傻子”瓜子就产于这里。另外,还有创制于清代的芜湖铁画,因神似国画而备受国内外旅游者青睐。

    芜湖中山路步行街与北京王府井步行街和上海南京路步行街齐名,是全国三大步行街之一,全长960米,与镜湖风景区、鸠鹚广场融为一体,具有旅游、休闲、购物、餐饮等多种功能。

    芜湖小吃闻名已久,凤凰美食街更是让芜湖小吃美名远播海外。全长666米的凤凰美食街由一条废弃的铁路改造而成,在这里不仅可以品尝到正宗的芜湖菜,还能吃到全国知名的其他菜系,如巴将军的火锅、毛家菜馆和洞庭人家的湘菜、绿柳居的素菜、巴道鱼、杭邦菜等。芜湖本地的一些传统老字号也在美食街上落了户,“耿福兴”、“四季春”、“马义兴”、“同庆楼”……虾子面、酥烧饼、鱼丝饼、小笼汤包、牛肉锅贴这些小吃成了备受欢迎的美味佳肴。

    凤凰美食街上的美食要品尝,隐藏在各条弄巷里的小吃也不能错过。北门的三姐妹牛肉面、劳动路上的老鸭汤、国货路的凉粉、解放路旱桥的大肉面、双桐巷口的炒鱿鱼、新芜路的炒面皮、东门街的斩鸭子……都是让人垂涎欲滴、欲罢不能的美味佳肴。

    芜湖的最佳旅游时间是秋季,不仅秋高气爽,而且正值菊花盛放时节,朵朵竞相争艳的菊花绽放于芜湖的大街小巷,为这一片青山绿水装点上了更娇艳的颜色。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