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与道家学派-道家概说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道家又称“道德家”。道家学派起始于春秋末期的老子,但先秦时期并没有“道家”这一名称,只有“老子之学”与“庄子之学”的名称。用“道”一词来概括由老子开创的这一学派是由汉初开始,这时,道家也被称为“德家”。老子曾做过周的史官,因此,《汉书·艺文志》云:“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

    在先秦百家争鸣中,道家虽没有众多徒属和显学地位,但他们对宇宙和社会、人生的独特领悟,其他各家都难以企及。因此道家才能呈现出永恒的价值与生命力。西汉太史令司马谈在《论六家要旨》中评“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采,事少而功多”,“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无成埶,无常形,故能究万物之情。不为物先,不为物后,故能为万物主”。

    道家学派以老子关于“道”的学说作为理论基础,直接从天道运行的原理侧面切入,以“道”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本源、构成和变化,也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道”本来是无名无形的,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道家认为天道无为,万物自然化生,否认上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张道法自然,顺其自然,提倡清静无为,由此衍化出“人天合一”、“人天相应”、“为而不争、利而不害”、“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等思想。

    道家政治理想是“小国寡民”、“无为而治”,要求君主舍弃自己的意志欲望,听任百姓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使百姓处于自然状态。道家体系中,无为与自然是关系密切的概念,无为是对道或君主的要求,自然指道或君主无为下万物或百姓的自主状态。君主无为,百姓生活就自然。

    道家重视人性的自由,提出了“谦”、“弱”、“柔”、“心斋”、“坐忘”、“化蝶”等生活方式来面对世界,主张“齐物”、“逍遥”,对万物的态度是“无所待”。庄子在《逍遥游》中,认为天地万物都是“有所待”的,大至鲲鹏,小至蜩鸠,都需要凭借一定的外部条件才能活动。而人生乃至万物的最高境界是“无所待”,这样才是真正的“逍遥游”。

    自老子创始以后,道家学派又分化出不同派别,著名的有庄子学派、杨朱学派、宋尹学派和黄老学派四大派,代表人物有关尹、庄周、列御寇、杨朱、彭蒙、田骈等。道家的著作,东汉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共列出37种,993篇,除《道德经》(又名《老子》)、《庄子》之外,还有《管子》中的《心术》上、《心术》下、《白心》、《内业》诸篇,汉初的《淮南子》、晋人的《列子》以及1973年长沙马王堆出土的《经法》、《道原》、《称》、《十六经》等。

    道家及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仅次于儒家,影响深远。西汉初年,汉文帝、景帝以道家思想治国,而有“文景之治”。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道家从此成为非主流思想,但对统治者、知识分子和下层社会的影响却经久不衰,许多有作为的皇帝,如唐玄宗、宋徽宗、朱元璋、康熙都曾专门给《道德经》作注,而以董仲舒为代表的汉儒及以周敦颐、朱熹等为代表的宋儒在构造宇宙论或本体论体系时,都明显吸取道家思想。

    此外,道家以其独特的宇宙、社会和人生领悟,在哲学史上影响深远,魏晋玄学、宋明理学都是糅合了道家思想发展而成。佛教传入中国后,也受到了道家的影响,禅宗在诸多方面受到了庄子思想的启发。道家思想更为道教所吸收,道教尊老子为太上老君,奉《道德经》为道教的基本经典,奉《庄子》为《南华真经》,并且用老庄的哲学来论证道教的神仙学,建立了道教的宗教哲学体系。道家思想中,“清静无为”、“返璞归真”、“顺应自然”、“贵柔”等主张,对中医养生保健也有很大影响和促进。总之,道家对中国政治、宗教、医学、文学、哲学和美学等,均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直到今天,人们还不断从中汲取营养。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