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说陇南-秦国养马天水湖,始皇西巡陇西郡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秦昭王二十八年,秦国始设陇西郡,西县属之。西县为西汉水上游先秦故居,战国晚期,先秦后裔仍然在此繁衍生息,秦人贵族始终经营着这块土地,孜孜不倦,颇有建树。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秦人西县的状况如何,这是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可惜史料所载太少,只能凭地下的遗物考察。

    鸾亭山西周至汉代的祭天遗址,属秦人贵族或王室的祭天台。鸾亭山遗址跨度时间达数百年,面积约500平方米,遗迹20处,有墓葬81座,灰坑21处,夯土遗迹7处,出土文物丰富。在接壤的西北坪,还发现马坑7处,牛坑1处,狗及其他动物坑3座。西山坪雷神庙遗址出土一商鼎,有铭文“保父辛口”四字和图案。贵族王室的活动可推及至商代。既然是秦汉祭天台,不排除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秦人在此祭天的可能性。

    红河谷地的王家东台,出土了秦人祭器簋。近几年的西垂宫故都考察,把红河流域的六八图至费家庄列为重点挖掘考察遗址之一,有人以为红河流域的天台山就是秦襄公祭天所设的“西畤”遗址。如果此断能够成立,天台山的“西畤”与秦始皇在西县所设神祠有没有必然联系?

    西县是秦人青铜器铸造基地,工艺熟练,人才荟萃。战国晚期仍然是秦人重要的兵器铸造中心,署名“西工造”的兵器源源不断运往作战前方。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这些铸造中心仍在铸造兵器,还是用于铸造铜铁诸器?

    最为可靠的出土文物证明,秦朝,西汉水上游仍然是秦人养马的牧马场。这里有丰美的水草,气候适宜,盐官的盐水溢出地表,四处流淌,可供骡马就地食用。北京收藏家梦斋新近购得封泥“西共丞印”和“西盐”印各一枚,被确认为秦统一六国至秦二世时期的文物。“西共丞印”为西县县丞印,“西盐”是西县盐官之印。西县盐井设官有记载的是汉武帝元狩四年(前119)。《西盐》封泥印将西县井盐的开采提前至秦代,且置盐官管理。这对西县养马确有得天独厚之利。

    1971年底,礼县永兴乡蒙张村,在墓葬中挖得铜鼎一个,史称“天水家马”鼎。高22.5厘米,口径22厘米,重4.5公斤。盖表、器腹上部各刻篆隶书十三字:“天水家马鼎容三升并重十九斤”,被专家学者考证为秦器。

    该器铭文为人们传递了三个信息:一曰,该鼎为“家马”鼎。据《汉书·百官公卿表》载:“太仆,秦官,掌舆马,有两丞,属官有大厩、未央、家马三令,各五丞一尉”。“家马令”为秦初设置的仅次于太仆的高级马政官,与大厩、未央二令同属秦国朝廷委任的重官。这就明确告诉人们,秦统一六国后,继续在西县设牧马场,置家马令。二曰,秦初时,西汉水上游称“天水”。古人称天河为“银河”“银汉”。银河为天上的河,而汉水则为流在地上的天水。该“鼎”告诉人们,“天水”之名缘于西汉水。汉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将“天水”一词借用为郡名,“天水”始为行政建置之名。此时的西县一直为天水郡所辖。

    1996年夏,距蒙张村二十里的盐官附近,发现一铜鼎,铭文曰“天水人家”。

    1997年秋,在距蒙张村更近的祁山出土一铜鼎,阴刻“天水”等字样。

    近年又在距蒙张村三、四里的文家出土一铜鼎,口径14厘米,高17.5厘米,鼎盖表铸十二字:“天水家马鼎容三升并重十斤”。

    1990年,在礼县红河乡草坝村出土宋代《南山妙胜廨院碑》,高95厘米,厚12厘米。碑文称:秦州南山妙胜院,敕额古迹,唐贞观二十三年赐额“昭玄院”“天水湖”;宋太祖建隆元年赐敕“妙胜院”,称“天水湖”为“天水池”;元符三年十月二十七日,秦州经略安抚使周渤夜梦降龙尊者具天水池,特奏朝延。“大观元年八月十二日降御封香,令则近祷于天水池佛殿焚香”。九月六日圣旨降到,敕皇天水池佛殿赐“惠应殿”。宣和三年正月十九日奉旨将“惠应殿”改名“法祥殿”。殿因池而尊,池因殿而显。此时的天水池已经是宗教文化胜地,下自百姓上至朝廷都十分敬重。碑文又载:天水池在“茅城谷”即今峁水河流域,《南山妙胜廨院碑》山土于草坝村,草坝村属峁水河流域,“天水池”应在草坝村一带。

    出土的铜鼎和庙碑雄辩地说明,“天水”一名起源于西汉水。初以水名,后以湖名,嬴秦时整个西汉水上游统称天水,家马令所辖养马牧场,大概也在这一带的丘陵、河谷地区。

    秦始皇之前,秦人先公有三大陵园,今陕西宝鸡有雍城陵园,凤翔有芷阳东陵园,最早的襄公、文公陵园为陇南礼县的西垂陵园。西垂是秦人发祥地,秦人就是从这里走出去,最终实现了一统天下的霸业。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首先想到的是巡游全国,祭祖,祭山,以炫耀自己的武功文治,更在不忘先祖之德。

    出巡之前,令全国大修“弛道”。“弛道”者,天子之道也,“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椎,树以青松”。统一六国的第二年(前220),首开西巡。《史记·秦始皇本纪》载:秦始皇“巡陇西、北地,出鸡头山,过回中”。陇西今定西、天水和陇南北部等地。北地今平凉、庆阳和宁夏东南一带。此处所指陇西、北地,应是泛指陇西郡和北地郡地,非专指郡治。西垂陵园在陇西郡西县(今礼县)之地,所指陇西亦包括西县。

    秦始皇西巡的目的《史记》没有明确告诉,但从秦始皇所经之地推测,他不远千里西巡,其目的主要是寻根问祖,怀念祖先艰苦创业的根基。绝非单纯的巡游。第三年,他又东巡泰山,其目的是很清楚的,即泰山封禅,并立有《泰山刻石》。祭祖在先,封禅在后,这是顺理成章的事。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到达云梦(今湖北境)祭舜帝。又到会稽山祭大禹。这些都是秦始皇称始皇后必须要办的“国之大事”。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令祠官常祠奉天地、名山、大川、鬼神,在西垂建立神祠数十处,说明他对先祖的西垂陵园是刻骨铭心的。

    “陇西”“北地”指出了西巡的郡治,“鸡头山”“回中”,点明了往返的路线。一个“出”字,一个“过”字,起到画龙点睛的意思。“出鸡头山”并非登鸡头山游览,而是路经鸡头山道。鸡头山必须有道,而且是重要的交通干线。“过回中”者,回中不是终点,回中是设在今宝鸡市陇县的秦宫,《辞海》云:回中,“秦宫名。故址在今陕西陇县西北。秦始皇二十七年(公元前220年)出巡陇西、北地(今宁夏和甘肃东部),东归时经过此处。汉文帝十四年(前166年)匈奴从萧关(今宁夏固原东南)深入,烧毁此宫。”秦始皇在此入驾行宫。

    鸡头山在哪里?唐代李泰《括地志》载:“鸡头山在成州上禄县东北二十里”。李泰时期的上禄县在今西和县汉源镇。西和县东北20里,正好是西和境内的鸡头山。鸡头山是通往西县的必经之道,从关中翻越秦岭大散关后到达今陇南北部诸县,途经西和县境的鸡头山,才能到达西县。《辞海》曰:大散关,在“陕西宝鸡市东南大散岭上。当秦岭咽喉,扼川陕间交通孔道,为古代军事必争要地。东汉初延岑自汉中北出散关走陈仓;蜀汉建兴中,诸葛亮出散关围陈仓,皆指此”。秦汉时,大散关已是入蜀交通要道。鸡头山又称鸡头道。后汉光武帝建武八年夏闰四月,王孟塞鸡头道。南宋嘉定元年,宋金议和,四川宣抚使安丙上书朝廷,西和境内“又增鸡头山,咸以民卒守之”。嘉定十年,金陕西行省破鸡头山,取西和州、成州。嘉定十一年,金人取道鸡头山,拔西和州。

    由此可知,秦始皇是循着南线西巡的:出大散关,途经今凤县、两当、徽县、成县、西和县鸡头山,抵达西县的西垂陵园。因其目的地是陇西,首先到达陇西地界。在西县的西垂陵园祭祖后,又沿着北线返回。其路线应该是:从西县的西垂出发,经北地,入驾陇县的回中宫。“出”与“过”是《史记》提供的两个关键字。“出鸡头山”,是指出发后沿途所经具有标志性的地方名称,“出”字最能说明秦始皇从南线西巡的路线图。司马迁为什么要把“鸡头山”特别点出:一是指出西巡路线,是南线而不是北线;二是当时的西和鸡头山已颇有点名气,以鸡头山为路标,具有代表性。

    秦始皇祭祀西垂陵园之事,还有待于出土文物和史料证实。史书曾记载这样一个故事。秦始皇嬴政出驾东游,曾令神人召太行之石造桥渡海以观日出处。神人执鞭驱石,数十座石山拥拥簇簇,相随而行。近年,在古东海之滨发掘出秦始皇行宫,行宫正对着大海中的三座石峰,石峰与行宫之间有一道很长的石桥相连。这道石桥是用巨石在海水中堆积而成。据专家考证,中间的石峰为碣石。圆者为碣,方者为碑。碣石经两千多年风蚀浪浸,面目全非。石桥的石头经人为拆移后,只留下海水中可触的残石。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称霸天下,不可一世,以为东海日出处就是天的尽头,所以他要在东海造桥渡海,以观日出处。且访寻仙人以求长生不老之药。这个发掘与神话故事基本相同。秦始皇西巡先祖陵园之事,大概也会大白于天下的。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