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说陇南-青铜器媲美中原,陶制品精巧伦奂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制陶和冶炼技术,是古代文明的重要标志。秦汉时,陇南的制陶工艺,已经达到很高水平,烧冶技术炉火纯青,可与中原媲美。这是陇南人为之荣耀的事,每每被考古学家所惊叹。

    此事还得从新石器时代说起。陇南已经发掘的新石器文化遗址达数百处之多,出土的陶制品有千百余件,几乎遍布整个陇南。有夹砂、泥质、细泥质灰、褐、红、黄色等彩绘的多种文化类型遗物,有壶钵、盆、罐、瓶、鬲等名目繁多的陶器乃至红铜器。这些彩陶,纹饰精美,造型独特,工艺熟练,堪称我国陶器的佳品。商、周时期的铜簋、铜鼎、铜壶、铜镈,更让人惊叹不已,顶礼膜拜。据考古发现,在今礼县西山,出土了史前陶窑8座。陇南先祖制作陶器和青铜器的年代十分久远,为陇南人留下数不胜数、精美绝伦的古代工艺品。

    先秦的青铜冶炼、铸造技术,领先全球。在大堡子山的西垂都城,发现了窑址2座,这大概是宫廷古窑。西山发现了窑址3座,或是秦人制作青铜器的古窑址。这两处古窑,规模之大,等级之高,颇有肃穆神秘之感。先秦的青铜器,不仅有簋、鼎、壶、簠、盒等,而且还有造型独特、工艺精巧、世所罕见的装饰盒青铜车,以及宫廷独有的青铜编钟、石馨等打击器物。青铜器上开始铸作铭文,如“秦公作铸尊壶”“秦公作铸宝簋”“秦公作铸用鼎”等,最典型的是秦公宗庙祭器簋和镈,秦公簋的器身与器盖铸有一篇祭祀文章达105字,秦公镈铭文的字数更多。它们是先秦青铜器制作的最高水平。铭文的书法和铸造价值很高。其铭文用印模在制范上打就,为古秦铜器中罕见。赵文汇《秦公簋与西县》认为,这些铭文,文体劲直为矢,弯曲若弓,体方笔圆,端正规则,挺拔俊俏,舒展大方,位置适中,布局得当。上承籀文之传统,下开小篆之先河,是学习篆文的优秀范本。秦公陵墓的里棺装饰物金箔饰片,浑厚凝重,富丽堂皇,精细灵巧,有金虎、鸱枭形、口唇纹鳞形、云纹圭形、兽面纹盾形、目云纹窃曲等形制,其高超精美的工艺技术,反映出秦人社会经济的发达,其工艺制品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

    先秦的铸造业并没有因都城东迁而衰败。礼县出土的战国时“石库工师”铜戈,署名“西工造”;陕西宝鸡出土的战国时期的铜戈,署名“西工室阉”;礼县崖城乡出土的铜方策,为战国时贵族墓葬车马坑带具的铜器件,阴刻“临洮”二字。西者,西县也。临洮即今岷县。西县和临洮县设立于秦昭王二十八年。这些青铜器应为战国晚期西县产物。既证明了战国晚期礼县仍有秦人贵族留守,更为西县青铜器铸造业的兴盛提供了实物依据,或者就是秦人作战武器的一个生产基地。

    汉代的铸造工艺是在先秦铸造工艺的基础上继承发展下来的。最具代表性的是今徽县的小河铁厂。小河铁厂位于洛河之滨,是古代重要的商旅通道,也是徽县古文化的重要象征。小河铁厂以冶炼制陶而闻名古今。1959年,小河厂附近出土汉代铁犁。铁犁长42.5厘米,宽36.5厘米,壁厚7厘米。证实了汉代徽县虽以氐人为主,已为农耕社会。又出土铁牛、铁猪等家养牲畜造型。铁牛卧于长方形铁座上,用铁水浇铸而成。牛体壮硕微曲,侧身闭目,长尾盘曲,神态沉静安详。铁猪作跪卧状,抬头前视,大耳沉垂,膘肥体壮,造型生动,形体完美。徽县泥阳镇出土羚羊顶灯,灯高12.8厘米,青铜质地。羚羊作卧式,昴首仰视,卷角竖耳,垂须抵胸,背腚部与灯体分离,灯盘翻起托于羚羊头顶。灯盘边缘有缺口,用以放置灯捻,腹部盛油,周身布有精细的斜刻线纹和菱格纹,造型古朴,构思精巧,为西汉时期贵重的生活用具。

    徽县出土汉代以前的各种陶器,其中有不少是酒器。如:可以用来发酵、储存和沥酒用的大口樽、瓮,底部有孔漏器的大型陶器制品。说明徽县西汉以前已经开始酿酒。有两件西汉时的酿酒器,被认定为蒸馏酒器,比上海市博物馆收藏的青铜蒸馏器要早几百年。该蒸馏器,其结构是土灶上置一底锅,上部大,下部小;上部设一个瓦罐可能是最早的天锅,下面锅中放一甑箪,上部盛装酿酒坯料,底部装水。由于两个罐子是口对口相接,接口又是密封的,用柴火加热下罐底部,煮沸的水蒸气通过酿酒坯料升到上部罐子里,含有酒精的蒸气通过导汽管冷却后,制出的蒸馏酒就流进放在一旁的酒坛里。西汉时的酿酒生产,设备简陋,工艺水平低,但它已经是蒸馏酒。据此推断,至少在西汉时期徽县就已经出现了蒸馏酒。

    随着农业的发展,冶炼规模扩大,酿酒器皿和饮酒器具已从陶罐发展到青铜器具。徽县出土的青铜器酒具,种类繁多,造型各异。泥阳镇、伏镇、城关镇出土的青铜方扁酒壶和觯、钫、罍、卤等,均与酒具有关。还出土了大口大缸和锅、灶的青铜残片,也就是蒸馏器甑箪。东汉时徽县已经用青铜蒸馏器酿造酒了。

    这些陶器和青铜器,很可能都是小河铁厂等古窑生产的。

    小河铁厂至唐宋明清,始终是徽县铸造业的基地,久传不衰,为徽县铸铁制陶工艺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最著名的有宋代的陶俑群和明代的铁钟。陶俑群出土于水阳乡牟坝村。共19尊。出土时分三排序列,最前排为一法神和一神龟,造型生动,栩栩如生;中排为男女老者座象,面目慈善,神态和蔼,似为墓主人造像;后排为文官儒生俑,拱手肃立,形态虔诚,似为墓主人之子。陶俑高者33厘米,低者为21.5厘米,全部施以淡青釉彩。根据墓葬结构和同墓出土之钱币,考证为南宋中晚期夫妻合葬墓。墓中出土之俑群为墓主人祖孙三代人物群像,以显赫本家族的身份。

    铁钟原悬于伏家镇北禅寺古柏之上。据钟铭记载,为明代成化16年(1480年)11月造。钟高1.48米,口径1.37米,厚0.12米,钟舞为双龙钮,二龙首背向,龙嘴及爪紧贴钟舞,躯体隆起。钟肩周饰莲花图案,有对称圆4个,钟钲分上下两层,各分八方格,上层有“皇图永固、帝道遐昌、佛日增辉、法轮常转”16颗篆书大字环布一周。16方格内布满楷书铭文,自右至左竖写,详尽记述了北禅寺铸钟始末及捐资人名姓。跣部有钟耳八朵,耳上浮铸缠枝牡丹花纹。钟体重四千斤。

    铁钟为一次性浇铸而成,浑然一体,其造型硕大匀称,古朴凝重。铭文笔触挺拔有力,映带转折法度甚严。显示了古代劳动人民精湛的铸造工艺,为陇南不可多得的古代铁钟之一。

    宋代陶制品还有画像砖和陶狮枕。画像砖1972年7月出土于小河厂附近的一座宋代砖式古墓中,作镇墓之用。由四块长宽均为31.5厘米的方砖组成,通高63厘米,浮雕秦琼、尉迟敬德,线条粗犷,形态逼真,英武雄壮,大有呼之欲出之势。两组画像镇墓砖保存基本完好。

    陶狮枕,小河铁厂出土。身长38厘米,体肥硕,空腹,内有陶丸,晃动则作响。侧首跪卧,通体弯曲如月形,尾自然下垂,枕面平滑,全身长毛纷披,颈脊部尤甚。刻工精细,神态昂扬。整个造型弧线饱满,给人以矫捷安详的感觉。全身呈淡黄色,原施彩釉大多剥落仅残留绿色斑迹。

    成县发现汉代窑址两处,一处在泰山庙,一处在周家河。泰山庙距县城3公里,窑址位于庙之左侧。窑址高1.7米,宽2米。出土少量残陶,如罐、盆之口沿及残片。泥质,有褐、灰、黑三色,纹饰为绳纹、线纹和附加堆纹。周家河窑址在红川之韩家庄,东距县城27公里。面积200余平方米。椭圆形,土层结构松散,出土有篮纹、旋纹灰陶片和篮纹红陶片。

    县内陆续山土汉墓葬无数,其中的陶制品或多为此两处陶窑所制。县城北郊的大坎楞墓葬为东汉墓葬。砖室墓,墓砖有纹饰。墓室中有陶鸡、陶井和陶罐口沿、陶盘及砖红色陶片等。县城北郊的砖瓦厂发现汉代墓葬,砖室,墓壁上有椅子形图案,室内外有灰陶罐、灰陶壶。县城东郊的冉家坪汉代墓葬,山土有灰陶罐等随葬品。店村之峁上堡村汉代墓葬群,均为砖室,有纹饰。出土有陶罐及泥质灰陶片。店村之大寨村汉墓葬,砖室,砖长36厘米,宽16厘米,厚5厘米,有几何图形。纸坊之府城汉墓群,均为砖室,砖长34厘米,宽16厘米,厚7厘米,有图形及文字。出土的这些陶器是汉代成县制陶技术的真实写照。

    城关汉代古窑址历时久远,非汉代仅有。从出土的器物、纹饰和色泽判断,与成县出土的齐家文化类型器物有诸多相同之处。70年代在此建砖瓦厂,出土了大量陶片,为泥质陶和夹砂陶,有红、褐、灰、转黄四色。纹饰为绳纹、细绳纹和交错绳纹。属齐家文化类型。齐家文化类型在成县已发现的有12处之多,可见当时的制陶工艺已很发达。

    在西和县的宁家庄发现了距今五六千年前的窑址。此时正值母系氐族公社繁荣时期,已经开始制陶。先民们用精调的泥巴制成陶器装在窑中烧成各种各样的生活用具。据出土的文物证实,多数为交叉绳纹陶器,属早期陶器的典型特征。与大地湾早期陶片完全一致。陶片较仰韶文化陶片疏松,火候不佳,陶色不纯,内黑外红,陶片分层。陶片口沿部位,有的呈锯齿状。这是陇南最早发现的陶窑之一。标志着陇南古人类生产生活水平的提高,与大地湾古人类一般无二。大地湾遗址清理出38座窑址,距今5000~7000年左右。西和宁家庄遗址应该是大地湾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县蒋家湾发掘出寺洼文化遗址,有陶窑、灰坑。尚德之水坝坪暴露有陶窑遗址,属石岭下文化遗址。文县的制陶业距今有三四千年。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