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说陇南-一通国粹奉辑四库,入宫廷张授值班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张授,字佩青,号南坡居士,徽县城关人。生于乾隆十二年(1747)。自小方才出众,人称神童。八九岁时,就能阅读“四书”“五经”等经典,看后即能通晓大意。14岁参加童生考试,阅卷后受到县令的格外赏识,将张授递补入廪膳生,并逢人说:“张授才学不凡,远远超过他人,将来必定是个了不起的人才。”从此,张授的文章名气越来越大。乾隆四十五年(1780)中举人,第二年进士及第,被皇帝亲点为翰林院庶吉士。乾隆四十九年(1784)翰林院甄别考试,以成绩优异授翰林院检讨一职,并提任《四库全书》词垣分册校集编辑,能尽职尽责,深得乾隆皇帝器重。嘉庆二年(1799)春,升任右春坊右赞善大夫。嘉庆皇帝令大臣翰林赋姜慕铁笛诗,张授的诗深合帝心,又传旨任上书房行走,入皇宫廷值班。张授以办事恭敬,勤劳谨慎而闻名,不计严冬酷暑,每日征集经典,查考史籍,成绩卓著。嘉庆四年(1799)春,张授随皇帝对诗联句,颇得赏识,就任日讲起居注。嘉庆五年,任国史纂修、文渊阁校理,九月迁任侍读学士,侍奉皇帝左右。次年又任咸安宫总裁。

    张授长期在皇帝身边任事,多次受到嘉许奖赏,殊荣频频,赐予的福字书画扇坠、檀香珍珠手串、荷包、笔、墨、纸卷等无计其数,并赐有玉杯、玉如意等御器。

    嘉庆六年(1801)秋,张授出任广西学政。皇帝勉励他说:“我素来深知你的品行才能能够担当此任,去了好好干吧。”到任后,立即革除了送礼拜见的规矩,每到一地课考生员,对考场各关节的防范甚为严密,广西巡抚谢某密奏朝廷称赞他的德政。不久,张授病逝于广西学政任上,终年54岁。据县志载,张授为人淡泊自安,不习惯奔走争逐。担任词垣20余年,工作之暇总是手捧所编词集高声朗读。着有《梨雨书屋古文集》《梨雨书屋今文集》以及古文、馆课、诗赋等。

    张授在徽县留诗六首,成诗年月不详。其中写徽县山水风物四首,题天水南郭寺一首,还有《应制铁笛诗》一首。

    环徽皆山哉,山高何险绝。当南峙双峰,望之色如铁。

    鸟道与羊肠,层层势盘折。危梯架悬岩,飞湍声幽咽。

    上有千年松,蜿蜒对罗列。隐雾而吞霞,天造亦地设。

    怪石生其间,林腰藏虎穴。虎出张乃威,令人肝胆裂。

    下有武家坪,居民多朴拙。茅檐八九椽,半在山之凸。

    其西曰虞关,嘉陵江派别。万里通巴门,荡荡孰与决。

    我闻宋吴公,兄弟何勇烈。破敌曾在兹,磊落千人杰。

    今我来铁山,步步苦据拮。计里五十余,险巘亦尽阅。

    我曾促晓装,骡困脚力竭。我曾数心期,谁能为我说。

    相逢一笑时,衣衫任宕跌。造物多闲情,低徊思往哲。

    底事久飘蓬,千载如同辙。我宿太平庵,晚凉罢炎势。

    风风雨雨凄,兑复立秋节。本非薄俗尘,独洒且怡悦。

    翘道望京华,缩地术难窃。话到夜初分,钟声远近彻。

    渺渺兮予怀,挥毫忘谫劣。

    ——《登铁山》

    铁山在徽县城东南二十里处,又名青泥岭,为唐蜀道最艰险者,李白《蜀道难》中“青泥何盘盘”即指此地。《登铁山》以张授独自登临铁山的所见所感,描写了铁山地势的高峻,道路的险绝,以及在战略和交通上的重要位置。诗很长,几乎将铁山的自然风光、风土人情、历史遗迹,囊括殆尽,对自己登临时的艰难困苦着墨尤多。

    全诗贯穿着“险绝”二字。一至十四联,写铁山地势的险绝。其中一二联写铁山的高峻险绝。徽县“山高何险绝”,而南面的铁山双峰耸峙,色青如铁,具万山之首,更为高峻险绝。“当南峙双峰,望之色如铁”。点出铁山,出笔不凡。三四联写铁山盘道的艰难险绝。“鸟道与羊肠,层层势盘折。危梯架悬岩,飞湍声幽咽”。羊肠鸟道,层层盘折而上,一路上危梯悬空,飞湍淋漓。五至八联写铁山之上奇异森烈的自然景象。写“千年松”,“蜿蜒对罗列”。写云霞,“天造亦地设”。写怪石,写虎穴,令人肝胆断裂。下山路上的所见所闻,也令他感慨万千。九十联写山下所见风物民情。武家坪民风朴拙,居住的茅屋只有八九根椽,悬卧在半山的崖台上。十一至十二联,写虞关和嘉陵江在水陆交通上的险要地位。“万里通巴蜀,荡荡孰与决”。是何人开通了这样险要的蜀道。十三至十四联,写虞关和嘉陵江在战略上的重要地位。因为险要,南宋朝廷在此设关陈兵以御金人南下取蜀。宋将吴玠、吴磷在此击败了金人10万大军,打破了金人借此南下灭宋的美梦。“兄弟何勇烈。破敌曾在兹”,张授称他们是“磊落千人杰。”

    十五至二十联,写张授登临铁山的艰辛,仍以“险绝”二字领之。诗人以“步步苦据拮”形容登山的辛劳,以“险巘亦尽阅”,描述50里盘道上看不尽的险绝崖石。以“骡困脚力竭”,见出拂晓出发走了一整天的骡的疲惫情状。以“谁能为我说”反问自己,天天期盼着登铁山,没有料到竟然有如此的艰苦难熬。以“衣衫任宕跌”,描绘路途遇上行人之后的难堪和不顾,只能相互一笑而已。以下二联,诗人面对登山的艰辛,发出了沉思和感叹:“造物多闲情,低徊思往哲。底事久飘蓬,千载如同辙”。由“多闲情”“久飘蓬”,唤起他“思往哲”“如同辙”的人生感慨。

    诗人历经上山下山50余里的辛劳跋涉,应该说身心已十分疲倦,该是早早歇息的时候了。可是恰恰相反,多年的梦幻实现了,又有如此独特奇丽的铁山风光可览,虽然疲劳不堪,心情却是特别的愉悦和舒畅。二十一至二十六联,是写张授夜宿太平庵后的愉悦和洒脱。巧遇山雨欲来,“晚凉罢炎势”,又正好是立秋,“风风雨雨凄”,此时的诗人,“独洒且怡悦”,心情格外地好。这里远离京城,没有什么话可以躲躲闪闪的。“话到夜初分,钟声远近彻”,谈得很投机,一直到夜分时,远近寺庙奉香的钟声响起而话犹未尽。“渺渺兮予怀,挥毫忘谫劣”。不顾才疏学浅,挥毫写成此诗,以表达他小小的胸怀。洋洋近二百字,内容如此丰富,描写如此逼真,感情如此饱满,文字又如此优美,如果不是神来之笔是很难一挥而就的。可见张授驾驭诗歌语言的能力是多么的纯熟。

    古寺出峰腰,悬岩近碧霄。一村烟漠漠,半峡水迢迢。

    雨不淋檐瓦,门还对柳桥。山花兼紫白,石径杂渔樵。

    市远未氛少,云低暑气消。老僧何处去,村底有鸣蜩。

    ——《勃鸽岩》

    勃鸽岩,又名勃鸽崖,因野鸽在悬崖上筑窝群居而得名。《徽郡志》载:勃鸽岩,南五里,多穴窟,鸽居之。

    该诗写勃鸽岩寺和村舍的幽美和恬静。

    全诗以“悬岩近碧霄”为背景,描绘了峰腰的山寺,尤以重墨浓彩描绘勃鸽岩村的山情水势和优美恬静的自然景观,极富人文情趣。一联写勃鸽岩及勃鸽岩上的山寺。“近碧霄”者,崖峰插入蓝天。所谓“悬岩”是指高大的悬崖突出崖壁,成穹窿之势。古寺就建在峰腰间,有居高临下之险。山村在悬崖的底下藏着。二联写山村的幽雅。“一村烟漠漠,半峡水迢迢”。山村笼罩在淡漠的烟雾中,村底的峡沟里终年流淌着涓涓溪水。三联写村舍的奇丽。“雨不淋檐瓦,门还对柳桥”。因为有悬岩遮挡,下雨时檐瓦淋不湿。村前有峡有水,村舍的门对着长满柳树的小桥。四联写村野的情趣。“山花兼紫白,石径杂鱼樵”。山坡上开满了各种颜色的野花,石径上是来来往往忙碌的村民和打柴归来的樵夫。五联写山村淡雅爽洁的神韵。“市远未氛少,云低暑气消”。这里远离城市的纷扰,山高云低,暑气消融,是避暑休闲的好去处。六联又回到山寺。“老僧何处去,村底有鸣蜩”。山寺很幽静。到了山寺,老僧不在,万籁俱寂,只听见村底蜩儿在鸣叫,打破了山寺的宁静。

    二里过前庄,暗川引趣长。凭鞭残句读,到眼野花香。

    柿树围村舍,竹篱护水秧。悠然风景别,会意在沧浪。

    ——《牟家坝》

    牟家坝是万山丛中闪出的一片川坝,大有田园风光之美。诗人被这里的自然景色所吸引,马上吟成了这首诗,以表达自己的钟爱之情。一联写诗人看到牟家坝后的惊喜。离开前庄,行程二里,便是满目一新的牟家坝。“晴川引趣长”。晴川很长,有壑然开朗之美,引起他极大的兴趣。二联写诗人由到眼野花香激起灵感,在马上吟诗连句。“残句读”,指诗人在马上灵感突发,边看边吟,连句成诗,急不可待的心情跃然纸上。三联写牟家坝村舍的景色。“柿树围村舍,竹篱护水秧。”村舍围拱在满目的柿树中,围起来的竹篱,护着一畦畦稻秧,准备插秧。牟家坝以生产水稻为主,水田映影,一望无际。四联写诗人此时此刻悠然自得的心情。“悠然”的原因,是因为这里的田园风光别处是看不到的,诗人于心领神会间,情思别出。“会意在沧浪”。沧浪是指青绿色的田园。犹如沧浪之水,绿波荡漾。

    未获参同契,从游杖履前。韵流松外月,笔老岭头烟。

    远树交村密,高峰入座颠。低面怀往哲,长此颂尧天。

    ——《次熊师旦韵》

    这是一首和诗。张授陪熊师旦游览玉皇山。熊氏作《玉皇山即事》诗,诗中有“因恩姚姚世,另一圣人天”句。张授和诗《次熊师旦韵》,表达了他“长此颂尧天”的思想境界。正是乾隆盛世,张授比乾隆盛世为尧天,“长此颂尧天”表达了他的一种思想,一种追求,一个愿望。一联,张授旗帜鲜明地指出:“未获参同契,从游杖履前”。虽然他为熊师旦陪游领路,但他和熊氏意气不投,思想不合。在熊氏的笔下,玉皇山引不起他的兴趣。张授则反其道而行之,以主要笔墨描绘了玉皇山的诗情画意。二联写玉皇山的胜景。那些“松外月”“岭头烟”极富诗情画意,或“韵流”纸上,或“笔老”心间。三联写坐在山巅看到的胜景。“高峰入座颠”,坐在高耸入云的山巅,看到的是“远树交村密”,远远的树林和树荫中连村接舍的无数村庄,引人入胜。观赏了玉皇山的胜景之后,张授发出了自己的感慨,“低面怀前哲,长此颂尧天”。唐尧、虞舜为古代传说中的贤明帝王,“尧天”比喻理想中的太平盛世。“长此颂”尧天,以康乾盛世比尧天,诗人希望这样的康乾盛世长久不衰,给国家和人民带来长久太平。

    寂寞清道心,虚无泯诸相。含景复藏形,白业真无量。

    法自归我用,神亦并吾丧。于释称大道,于儒契无妄。

    披图题咏罢,尧然空所向。

    ——题南郭寺(天水)僧画像

    该诗是张授应邀为天水南郭寺僧所画的佛像题诗。这首诗是用佛教术语写成的,通过为画像题诗,宣传了佛教思想,表达了诗人对宗教的看法。一联写无量寿佛画像所表现出的精神境界。“寂寞清道心,虚无泯诸相。”清静无为为道,无所爱恶为虚无,这是治之本源。泯者,尽也,典范也。“相”与“性”是相对的,一切事物外观的形象状态,可以识别,如火的焰相,水的流相等。从画像上表现出的是佛教寂寞的清静无为的道心,即佛教无所爱恶的虚无思想,形象地表现了佛教与“性”相对的“相”,即外现的形象状态,从精神境界表现了画像的逼真。二联写画像表现出来的外部形象。“含景复藏形,白业真无量”。白业,形容一种清澈明朗的境界。真,指肖像。无量,指无量寿佛即阿弥陀佛。三联写诗人对法和神的看法。“法自归我用,神亦并吾丧”。诗人看重法的作用,认为神也伴随他的一生,他死了,神也消失了。四联写佛教与儒教所遵循的思想。“于释称大道,于儒契无妄”。大道是指常理、正理。无妄,是指世有无妄之福,又有无妄之祸,这是不能预期的事实。诗人之所以有“神亦并吾丧”的看法,是因为佛教遵循的是人世间公正的常理,儒教所默契的是人世间不能预期的无妄之福,无妄之祸。五联写题诗后诗人心中的画像。“披图题咏罢,尧然空所向”。尧,远望。远望画像,看到的是“空所向”。

    西羌地接陇头水,朔管制作从兹起。后有铁笛老道人,谁知杨氏复米氏。

    米氏爱石不爱笛,此物何年来袖里。黝然古光如发硎,寒风飕飕随落指。

    泊舟将毋过青溪,造于三弄处近是。裂石穿云隐者心,按之寥亮有遗音。

    乐府歌声久销歇,杨柳梅花思不禁。拈笔自写凉州曲,瞻言桑梓一沈吟。

    ——《应制铁笛诗》

    该诗就是张授于嘉庆皇帝令翰林们为姜慕铁笛赋诗时所写的诗,故而题名《应制铁笛诗》。铁笛是一种古乐器,历史久远。初,西羌人制朔管。后来老道人杨氏制铁笛。米氏制作的铁笛曾享誉一时。再后来,铁笛失传。皇帝令姜慕重制铁笛,张授为其作凉州曲。《应制铁笛诗》,描写了铁笛一二千年的演变过程,语言优美,极富诗意。一联写朔管的来源。“西羌地接陇头水”。西羌指凉州一带的羌人,属于陇上西羌。朔管是羌人自制的乐器。二联写铁笛的制作情况。后有西羌老道人杨氏和米氏制铁笛。三联写米氏制铁笛的情况,米氏最初爱石,不知道什么时候又爱上了铁笛。四联写米氏制铁笛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黝然古老如发硎,寒风飕飕随落指。”寒光侵指光彩如硎。硎是说其光泽如打磨的一样。五联写米氏为铁笛作曲的情况。“泊舟将毋过青溪,造于三弄处近是。”“三弄”即“梅花三弄”,依晋人笛曲改编而成。六联写乐曲震撼人心的力量。吹奏时如“裂石穿云”,打动了隐者心,“按之寥亮有遗音”。七联写铁笛久失不传的情况。“乐府歌声久销歇”,杨柳梅花的情思再也听不见了。八联写诗人自作凉州曲的情况。铁笛的民歌曲子失传了,张授仿西羌的民歌调为铁笛作了凉州曲,也算是对陇上老家的吟唱。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