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诗-杜甫的律诗和他的伟大的抒情诗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我们在这里所讲的杜甫的律诗是指着一般包含八句的五言律和七言律,长律暂不讲。秦州律诗另外专讲,这里也不讲。

    说到律诗,一般都认为它是特别讲究声律的,所以才叫做律诗。这只能说明大家对于律诗的注意之点,注意它的语音方面,在语音上没有严格的限制就不能叫做律诗。其实律诗之所以能够成立,根本原因还在乎语法。如果不是汉语语法的规律适合于做对偶,律诗问题根本谈不上了。我们举两件最显著的事情来说,即汉语连接词的规律同主语的规律。汉语的连接词,不是两个或几个东西之间一定要用的,与外国语法的连接词比较起来,汉语是以不用为原则。象陶渊明的“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两句连起来中间加一个连接词“而”,是很好的句子,然而这样加连接词的情况反而是很少的,普遍是不要这个东西,因此杜甫的“烽火连三月”乃能与“家书抵万金”对起来,如果同外国语法一样两句之间非加连接词不可,那就没有法子作对偶了。汉语的主语常常是不写出来的,象陶渊明的“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两句都有主语,固然好,但“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也是很好的,很明白的,很普遍的句子,主语用不着写出来。因为主语用不着写出来,乃能作对偶,杜甫乃能作他的八句有六句都对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那首有名的律诗。——我们看,杜甫的这首诗的题目,“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其中主语“我”用不着写出来,“河南”“河北”之间用不着连接词,正是一个规范化的汉语的句子。律诗确乎是在这种语法规律之下发生作用。关于汉语语法的规律(因为它而能作对偶),不止我们在这里所说的两件事,我们不能多讲。我们只想指出来,中国的律诗之所以能够成立,汉语的语法是主要的事情。

    律诗在杜甫的时候,还是刚刚起来,杜甫对于律诗的写作是很重视的,他说他自己“颇学阴何苦用心”,他谈到李白说“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阴铿”,正是说明写作律诗的经验,所以说着“佳句”的话。李白杜甫是从何逊阴铿推陈出新的,我们可以指出显明的痕迹,好比阴铿有“瞻云望鸟道,对柳忆家园”两句,李白有两句诗则更好:“拨云行古道,倚树听流泉。”何逊有“薄云岩际出,初月波中上”两句,在杜甫的笔下则是:“薄云岩际宿,孤月浪中翻。”我们说明这一点,是说李白杜甫正在创造律诗。杜甫的五言律、七言律又真是伟大的创造,最显得汉语的光彩,在中国文学史上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我们当然没有意思鼓吹人家做律诗。杜甫以律诗这个体裁写了他的最伟大的抒情诗,也是过去中国文学史上一首最伟大的抒情诗,就是七律《登楼》,确也是事实,古代说诗人也多有这样说的,我们应该说明其所以然。原因其实也很简单,就是作者的思想感情伟大,加以他充分地发挥汉语的长处。是的,汉语根据它的语法的规律,它最宜于作对偶,在缺乏思想感情的时候,它可以做八股,具有伟大的思想感情也可以写杜甫的律诗。

    我们把杜甫的五律、七律在这里共选了十四首。我们是有我们的选择的标准的,就是要诗中语言是真实的反映,不能偏向于文字上的对偶相生。好比象“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便是偏向于文字对偶一类的,我们则不选。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这首诗是安禄山的兵占据了长安,杜甫陷在城中写的,其时正是春三月。到了这年(唐肃宗至德二载)四月里他乃好容易脱身西往凤翔了。身陷城中他写了一些诗,从这些诗里我们可以知道他的生活,有时到和尚庙里,所谓“即未免羁绊,时来矩奔走。”(《大云寺赞公房四首》)有时到人家家里,所谓“诸家忆所历,一饭迹便扫”,(《雨过苏端》)大约一家只能吃一回饭。有时他“出郭眺西郊”,看见麦子,看见“窈窕桃李花”,说道:“春夏各有实,我饥岂无涯!”(《喜晴》)这很象危城中没有饭吃的人说的话,然而杜甫是乐观的气概。大家所熟知的《哀江头》一诗,首两句叙他自己“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末两句“黄昏胡骑尘满城,欲往城南望城北”,把在敌人包围之下的行动和心理写得十分逼真,哭要“吞声”,走路要“潜行”,曲江要到曲江“曲”,往城南要望着城北。然而古今有名的还是我们现在选的五律《春望》。这个环境当然不能作为一个典型,因为国家的京城遭了敌寇的占领,是非常之事。既然有了这个非常之事,就应该有杜甫的这一首诗,这首诗在同一环境之中是写得最有概括性的了。诗题着“春望”,便表示诗人是春天的心,哀愁虽深,而信心不失,生气勃勃,祖国不会有什么动摇的。但春天的城里没有多的人民,草木都长起来了,国确是给胡人攻破了,这不能同做梦一样!这是事实!所以杜甫极其清醒地写着:“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诗人把国难记得清清楚楚,自己站在祖国的山河上又确确实实,诗人在这里作着“春望”。这是非常的遭遇,伟大的感情。我们看,就在这一年八月里,他居然到了鄜州自己家里,见了妻子,“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羌村三首》第一首)这是人情之常,对好事不敢相信似的,象做梦似的,就是说惊喜不定。而在胡骑满长安的时候,自己正陷在城中的时候,则非常沉着地描写祖国的山河“在”!这一个“在”字确是中国诗人杜甫写的,打动了若干年代的中国人的心!附带地我们还应该讲一讲《一百五日夜对月》,也正是杜甫在这个环境中写的,表现杜甫对恢复山河的信心。一百五日夜就是清明前二日的夜里,就是“城春草木深”的夜里,在这夜里杜甫想着他的远在鄜州的爱人,两人在地下相隔犹如牛郎织女在天上不能见面。然而杜甫在他的诗里最后两句写道:“牛女漫愁思,秋期犹渡河!”就是说到秋天就可以见面的。就在这年八月里回家见了妻子,又写了“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的话,不知还记得“一百五日夜对月”时怀着的希望否?大约未必记得,那也并不是“预言”,只是杜甫对国事的信心确可以看得出。所以“国破山河在”,一方面是哀国破,一方面是诗人在祖国的山河上走路,目中无“胡骑”,正是“北极朝廷终不改”一类的感情。

    司马光《诗话》说,“城春草木深”一句写得城中无人迹。接着“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也见城中无人,才使人对花落泪,听鸟惊心。这些句子都不是一般的对偶,是真的生活。中国诗是从杜甫才有这种句子的,也就是杜甫过了这种生活。杜甫这年四十五、四十六岁,他总是说他白头,现在的情况下“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把这一个老年人的“搔首踟蹰”写得多么可爱!

    自京窜至凤翔喜达行在所

    西忆岐阳信,无人遂却回。眼穿当落日,心死著寒灰。

    茂树行相引,连山望忽开。所亲惊老瘦,辛苦贼中来。

    愁思胡笳夕,凄凉汉苑春。生还今日事,间道暂时人。

    司隶章初睹,南阳气已新。喜心翻倒极,呜咽泪沾巾。

    死去凭谁报,归来始自怜。犹瞻太白雪,喜遇武功天。

    影静千官里,心苏七校前。今朝汉社稷,新数中兴年。

    这三首诗应该说是五言律诗最大的成功,就是就老杜说也应该说是“一鸣惊人”,在这三首诗以前他还没有过这样的成功了。他自己也一定自觉着,他本着他今天的生活,他本着他今天的感情,他今天要写惊人的诗了,写出来就是这三首律诗。这三首律诗震动了古今读诗的人。他自己后来说“语不惊人死不休”,象这三首诗真是拼命写的,乃写得那么好,把他的生活,把他的感情,把他的思想,同着人民的愿望,都写出来了。古来读诗的人爱读这三首诗,就是到我们今天它还不减它的吸引力量,这就说明什么叫做“美”。美是从真实的生活来的,美是生活的最好的典型。诗的典型性又借助于语言的规律。

    我们还要赞叹一句,把律诗这样表现生活,换句话说生活这样象杜甫的律诗,不但是杜甫的可爱,也确乎是汉语的可爱。“眼穿当落日,心死著寒灰”,把一个提心吊胆、时刻有性命危险、而又满怀希望的心的人,走路走到太阳快要落了,自己正是往太阳那个方向走,该写得多么真实,多么生动,同时是真实生动的语言的美,把不要的都精简了,要的便集中起来,——这不是汉语的特长吗?“茂树行相引,连山望忽开”,写一路遇不见人(上句有“无人遂却回”),写一个人夏天(杜甫是四月里从长安脱身的)行路,路上有树,远望尽是山,忽然前面的山敞开了,也就是说在望眼欲穿之际展出希望来了,——谁能比杜甫的两句诗,十个字,写得更好?最后两句,“所亲惊老瘦,辛苦贼中来”,也同“连山望忽开”的景色展开得那么快一样,把事情都说清楚了,不只是语言的精炼,精炼的语言乃是表现感情的集中。两句里面的“惊”字,“老瘦”字,“辛苦”字,“贼中”字,“来”字,首先还从上文想不到而突出以“所亲”,这一个“亲”字来得多么神速!在这第一首诗里,一个典故没有,一个生字没有。“无人遂却回”的“却回”是当时口语,杜诗里常用,如《舍弟观归蓝田》首二句:“汝去迎妻子,高秋念却回”,又如《热三首》第二首:“闭户人高卧,归林鸟却回”都是。

    第二首的首句我们在讲《后出塞》的时候曾提起注意,就是爱国诗人杜甫笔下的“胡笳”,我们千载下的读者容易读过去,在杜甫当时这个声音就代表“国破”。这在杜诗里确乎不是一次的记录,我们再看《洛阳》一诗里首二句:“清笳去宫阙,翠盖出关山”,便是指胡兵走了,唐玄宗又从四川回长安。这些都看得出杜诗的现实意义。杜甫写唐肃宗中兴,用汉光武中兴的典故,就是“司隶章初睹,南阳气已新”两句,象这样用典故也同用比喻一样,在修辞上(尤其是作旧诗)应该是许可的,否则旧诗的叙事要遭到困难,简直就没有法子写。“喜心翻倒极,呜咽泪沾巾”,这两句把今日生还者的形象都写出来了。杜甫的这个喜极的情形一生有两次,再一次就是后来蜀中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第三首也应完全算是白描。“犹瞻太白雪,喜遇武功天”,当然与“武功太白,去天三百”的成语有联系,但是写实际环境。“影静千官里,心苏七校前”两句,是真真经过危险又真真再有安全感的人说的话,在自己人的行列之中,在自己的武装保卫之下。这时自己对自己的影子乃不致于惊惧了。

    恨别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隔〔绝〕老江边。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我们翻开杜集,象这样的七律,在以前是没有的了。诗人到了成都后,因为他的生活,因为他的思想感情,很自然地写了这种律诗,——就是老杜到成都后新的创造。这首诗里所用的词汇,只有“变衰”二字我们现在不用,其余的词汇到今天都是用的。就是“变衰”这两个字,我们如果翻译它,还是找不到适当的词汇的,可见杜甫当时从楚辞“草木摇落而变衰”这句话里选择了“变衰”这个词汇,是选得确切的。那么这一首诗完全合乎汉语的语法,虽然是唐朝人写的律诗,到今日还是可以作为汉语的标准,写得多么生动,真切,把诗人的生活,把历史事实都告诉我们了。其中“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两句当然是因对偶而来的,但不是为对偶而对偶,反映情况反映得极真实,在极少的语言里有不少的动作。

    寄杜位

    近闻宽法离新州,想见归怀尚百忧。逐客虽皆万里去,

    悲君已是十年流。干戈况复尘随眼,鬓发还应雪满头。

    玉垒题书心绪乱,何时更得曲江游。

    从前说诗的人说这首诗:“字字排空,却字字蹠实,妙不可名状。”其实不是“妙不可名状”,所谓“排空”就是语言生动自然,所谓“蹠实”就是反映了生活的真实。这种诗也就是老杜写的《离骚》,不能说是个人的事情。通过这种诗我们可以看出,思想感情是最重要的,语言的技巧也是要学习的。

    不见

    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前一首《寄杜位》与这一首《不见》,我们不是因为这两首诗有什么连带的关系因而选出的,杜甫写这两首诗完全是各不相关的。不过这两首诗连起来读也很有意思,是杜甫的同一方面的思想感情的表现。我们则是本着杜甫的律诗是表现真实这一个前提而选出的。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白首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这首诗第五句作“白首放歌”是对的,作“白日放歌”不对,因为杜甫这首诗确实是“白首放歌”,也就是他最狂喜的一首《白头吟》。唐代宗广德元年正月,史朝义缢死,其将皆降,便是诗里说的“收蓟北”,历史上的安史之乱到这时告一结束了。所以杜甫的“青春作伴好还乡”是写这年春天的真实的愿望。“白首放歌须纵酒”也正是这个老年人狂喜的实际情形。这两句不是一般的文字上的对偶,是真正地写出了生活。其余的句子都是真正地写出了生活,写出了生活的愿望,更是不用说的了。“律诗”在伟大诗人的笔下不能叫做“束缚”罢,内容决定形式,这首诗应该算是一个例证罢。不承认格律的人正如看不见火车的轨道,火车正是在它的轨道上奔驰。

    登楼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

    玉垒浮云变古今。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广德二年春。广德元年冬,吐番陷长安,唐朝的皇帝逃了,郭子仪连忙又收复了长安,故诗曰“北极朝廷终不改”。在长安收复之同时,吐番陷松维保三州,剑南西山诸州亦入于吐番,故诗里表现着诗人的愿望:“西山寇盗莫相侵!”

    我们认为这首诗是杜甫最伟大的抒情诗,也是过去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抒情诗。异民族侵略中国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事情,这件事情激动着爱祖国的诗人的思想感情,这件事情又暴露了中国长期封建统治的腐败与无能,通过对侵略的抵抗又表现了中国广大人民的坚强的爱国力量。由于统治阶级的腐败与无能,人民的力量不能发挥作用,结果神圣的国土屡遭异族的践踏,人民的生活到了蹂躏不堪的地步。所有这些,都反映在杜甫的诗里,如我们所已讲过的。而诗人对祖国前途无限的信心,以及对封建统治没法寄以希望的苦闷,见之于这一首《登楼》。多么美丽的春天的诗呵!“花近高楼伤客心”,这一句是非常直接的,是杜甫当下的泪,当下的泪就是无言的花,一连几年以来总是如此,所谓“感时花溅泪”,所谓“春来花鸟莫深愁”,今日高楼一上仿佛把伤心的原故说得非常明白似的!其实一点逻辑没有。所以诗人接着必得说明“花近高楼伤客心”的所以然给我们听。有了一个“客”字本来算是说了一点,但爱祖国爱人民的杜甫不能是因作客而伤心,——是因为“万方多难此登临。”于是我们就不免同情诗人,诗人一个人在这里确是寂寞,然而诗人却替我们画出一幅热闹的世界来,完全不是玄学地设想,是唯物地认识问题:“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连忙就用了最强烈的语言(非常之能代表汉语的语言!)道出最强烈的感情:“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强烈的感情又有脆弱的因素,怕封建中国抵不住强寇侵略似的,——封建中国的历史正是如此!唐以后中国受了辽金元清的侵略,近百年又有帝国主义。只有今日伟大的中国人民在伟大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把中国历史完全换了新的一页,历史上中国爱国诗人的感情格外显着光辉。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这两句诗又真是素朴,真是美丽,表现着杜甫的感情同中国古今一般老百姓的感情是一致的。中国老百姓都是同情蜀汉的,蜀汉后主虽然懦弱无能,在成都老百姓还替他设了有庙,杜甫对这件事也觉得苦闷,——因为他是亡了国之君呵!故曰“可怜后主还祠庙”。然而杜甫是坚强的,是有信心的,尤其是涉及国家盛衰兴亡之事,故他不觉日暮而为梁甫吟。

    咏怀古迹之一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

    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像这一首诗,真显得老杜会写,学习写作的人可以从这里找窍门。然而首先还是要作者在选择语言时富有感情,善于形象化。好比这首诗的首两句只是说在荆门那里有昭君村,这样说就太不生动了,在杜甫的笔下则江流直下,群山竞秀,仿佛令我们看见了昭君村在那里,而昭君村就是昭君生长的地方了,仿佛没有看见昭君的人也可以想象昭君似的。接着底下两句真不容易写,难为老杜大笔一挥:“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我们看这一十四个字分作两句,一个对子,写了多么大的空间距离与时间间隔!空间是从汉宫一直到匈奴,时间是从古到今,从古到今而以“青冢”与“黄昏”的形象表出之。这就叫做会写。只有律诗才能达到这样的目的。接着“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又是非常有形象的,把故纸堆中的故事拿来这样利用,说得上“怅望千秋一洒泪”!总之同一般的空对对子太不同了。“省识”的“省”字与“空归”的“空”字相对,不是肯定的意义,是否定的意义,就是叹息,为什么你以为看画就看见了真人呵!悲剧从此产生,咱们中国的好女子结果在塞外外国“青冢向黄昏”了,这比起“美人为黄土”来又太悲痛了。所以最后说:“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这两句最表示杜甫懂得音乐,你在那里弹琵琶,他以为你在那里说话儿,他听得很难过!把这两句诗翻译出来就是:“千载下为什么还奏这一曲胡音呵!昭君当时听了怎么样呵!这分明是怨恨在曲中传!”“作胡语”的“语”字就是“永夜角声悲自语”的“语”字,因此“曲中论”的“论”字就是“传”字的意思,杜甫太懂得音乐的精神了。

    瞿唐两崖

    三峡传何处?双崖壮此门。入天犹石色,穿水忽云根。

    猱玃须髯古,蛟龙窟宅尊。羲和冬驭近,愁畏日车翻。

    杜甫入同谷写的诗,如《泥功山》,是古今罕见的,见诗人的伟大。现在写三峡的这一首律诗,也是古今罕见的,见诗人的伟大。这真配得上叫做“图经”。向天上望,天上是石头,因为峡高,峡狭。而向底下望,水里也是石头,因为峡深,峡狭。“猱玃须髯古”,无意间给杜甫看见了,那个一脸的胡公,他知道世上几千年呵!连忙叫人想到,那些人迹不敢至的深洞里,不是蛟龙所居吗?再看天上的冬天的日头,离石头太近了,羲和你不怕翻车吗?

    寄杜位

    寒日经檐短,穷猿失木悲。峡中为客久,江上忆君时。

    天地身何在,风尘病敢辞!封书两行泪,霑洒浥新诗。

    这首诗同“愁畏日车翻”的诗是在一个冬天写的。“天地身何在”就是飘流的意思。飘流不由己,而风尘之中病落在你的身上了,你辞得掉吗?杜甫当时的生活确是太可怜,一直飘流到楚湘,飘流到死。

    东屯北崦

    盗贼浮生困,诛求异俗贫。空村唯见鸟,落日未逢人。

    步壑风吹面,看松露滴身。远山回白首,战地有黄尘。

    我们可以把这首诗同《恨别》那首对看,那时初到成都,现在快离夔州,相隔有七八年。那时是“兵戈阻隔”,现在还是“盗贼浮生困”。第二句指当地农民不堪赋税。接着四句写地方环境的凄凉。最后两句“远山回白首,战地有黄尘”,真非杜甫不能写,又最显得汉语之长。此老一个人徘徊于祖国很远很远的偏僻的山边,他这时意识到自己鬓发“雪白头”了,把这头抬起来向战地一望罢,当然望不见,然而“战地有黄尘”,不难想见的。他看见的战地太多了。作诗的时候是唐代宗大历二年秋,吐番寇州灵州。在这首诗后同是在东屯写的诗里有“野哭初闻战”之句,可见“战地有黄尘”确与当地人民不是没有关系的,虽然不是当地的战争。我们千载下的读者真有感于当时“远山回白首”的杜甫翁。

    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这首诗是唐代宗大历三年冬杜甫漂流到湖南作的。过两年诗人就在这漂流之中死了。从来都认为这首诗写得极其阔大、自然、深厚,而且令人有一个整体感,——是的,整体感还是有名的《春望》所缺少的东西,《春望》给读者的印象要散些。《登岳阳楼》应是老杜会写的标准诗。

    写登山临水游古迹一类的诗,应该有不可移易的地方。好比登泰山,我们将写些什么,仿佛大家可以有共同的思想感情因而有相似的语言似的,登泰山的诗就决不是登别的山的诗,就是孟子“登泰山而小天下”的话也确乎只能是登泰山而说的话了。杜甫最早的时候写了一首《望岳》,我们设想他应如何下笔?他写道:“岱宗夫如何?”仿佛问候千古的泰山似的。确是应该有这样一问,这样问真说出了祖国人对有历史意义的泰山的感情。接着就道:“齐鲁青未了!”这一句又真回答得好,不成问题,今日的泰山仍是齐鲁时的山色了。杜甫是爱国诗人,爱国诗人就处处见祖国之可爱,祖国是有悠久的历史的。可惜的是这一句好诗给许多说诗的人说错了,他们把“齐鲁青未了”不当着时间的青未了,而当着泰山占的地域之大,包括齐和鲁。我们连带地讲两句《望岳》的诗,是为得讲《登岳阳楼》。诗人善于说出我们心之所同然的话。杜甫登岳阳楼本来是第一次登上的,然而洞庭水谁都是听说的,今日一上,正如小说上一句说不清楚、两句又显得重复的话:“闻名不如见面,见面胜似闻名!”杜诗则说得很清楚:“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我们人人都要这样说,倘若第一次登岳阳楼。接着两句真是伟大的诗:“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有人说这象写海,其实写海不能如此,海不能是“浮”,这乃是写洞庭湖,比海要显得动荡些。杜甫的这两句诗又并不是写景,这两句诗象征国家的不安定,杜甫见着洞庭湖乃一口说出“乾坤日夜浮”的形象了。这五个字又很象小孩子说的话,小孩子可能是这样认识大湖的。伟大的诗人每每是以童心说话,我们可以再举一例,好比杜诗里写边地这样写:“弱水应无地,阳关已近天”。(《送人从军》)仿佛弱水阳关就到了地尽处,天边头,很能给人一个“远”的形象。洞庭湖则给人一个“乾坤日夜浮”的形象。接着四句,《杜臆》解得很好:“三四已尽大观,后来诗人何处措手。下四只写情,是做自己诗,非泛咏岳阳楼也。”不过杜甫“做自己诗”总不属于个人范围。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