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烦恼:我的人生哲学-人生之有为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此前,提供的多是“否定式的忠告”,这无疑是一种人生哲学的“排除法”。如果人的一生能够知道不要去做什么,不能去做什么,不应该去做什么,那么就称得上是大智者、大哲人了。在本章中我提出了“人生即燃烧”的命题,并从我如何决定了自己的一生的选择的经历,讲述了如何把握自己命运的道理和怎样去获得成功;讲述了“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悲壮话题,这也许会为哪一片“死水”激起新的浪花吧!

    人生即燃烧

    这本漫谈人生哲学的小书快要结束的时候,我产生了一种担心:我是不是讲得太消极太老庄了?无为呀,等待呀,不这个不那个呀,快乐健康而又放松呀,这会把读者特别是青年读者带到什么地方去呢?

    是的,我侧重于讲不要做那些不该做的事了,我对于应该做什么除了学习以外都谈得比较松弛。然而有一点是明确的,无为可能对某些人是关键,因为他被各种煽动、混乱、愚蠢和野蛮、自私、狂躁占据得太多了。但是我们的目的不是无为而是有为,不是消极而是积极,不是否定此生而是更好地使用和受用此生,不是一味等待而是主动创造,这是没有疑问的。

    也可以换一种说法,无为呀、等待呀、无术呀、自然呀,都是为了扫清道路、清理困扰,而后能够投入地做一些有意义、有成就、有滋味、有光彩的事情。

    从生命个体来说,我们能够支配的关键岁月不过那么几十年,然后再无第二次机会。对于人的一生来说,那才是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生命由于它的短暂和不可逆性、一次性而弥足珍贵而神奇而美丽。虚度这样的生命,辜负这样的生命,这是多么愚蠢多么罪过!一个人丢了一百元人民币都会心痛,那么丢失了生命中的有所作为的可能,不是更心痛吗?

    在儿童时期,人们的差异并不太多,大家都在同一条起跑线上。此后呢,差得就愈来愈远了,有的光阴虚度,深悔蹉跎;有的怨天尤人,郁郁不乐;有的东跑西颠,一事无成;有的猥猥琐琐,窝窝囊囊;有的胡作非为,头破血流……有几个人成功?有几个人满意?有几个人老后能够不叹息: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而人生的不同的类型不同的结局,大体上是青年时期就可以看出点端倪来的。青年时代,谁不愿意投入生活、投入爱情、投入学习、投入事业、投入社会、投入人间?

    即使生活还相当艰难,爱情还隐隐约约,学习还道路方长,社会还明明暗暗,人间还有许多不平,你也要投入,你也要尽力尽情尽兴尽一切可能,努力去争取一切可以争取到也应该争取到的,以使你能够得到智慧和光明,得到成绩和价值。我并不笼统地赞成古人立大志的说法,但你总该希望自己对社会对人群对国家民族人类多做出一点贡献,至少是确实竭尽了全力,就是说至少是充分燃烧了,充分发了热发了光,充分享用了使用了弘扬了你的有生之年。一个人就是一个能源,人的一生就是燃烧,就是能量的充分释放。能量应该发挥出来,燃烧愈充分愈好。从无光热,不燃而去,未免是一个遗憾;而刚一冒烟儿,就怠工熄灭了,能不痛苦吗?

    人生就是生命的一次燃烧,它可能发出美轮美奂的光彩,可能发出巨大的热能,温暖无数人的心,它也可能光热有限,却也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发一分电,哪怕只是点亮一两个灯泡,也还照亮了自己的与邻居的房屋,燃烧充分,不留遗憾。而如果你一直欲燃未燃,如果你受了潮或者发生了霉变,那就不但燃烧不好,而且留下大量的一氧化碳与各种硫化物碳化物,发出奇奇怪怪的噪声,给人类环境带来污染,乃至成为社会的公害,这实在是非常非常遗憾的。

    也许你不能留名青史,但至少应该对得起自己的这仅有的几十年。也许你未能立德立功立言,但至少是充分发挥出了自己一生的能量。也许你的诸种努力未能奏效,例如从事艺术创作但未能被社会承认,经商却始终未能成功,从军但最终打了败仗,但是最后“结账”的那一天,你至少可以说我已尽力了,你的失败如楚霸王垓下之战,非战之罪也。我始终不赞成以成败论英雄,我也无能帮助读者乃至我自己着着皆胜。但是至少心里应该有数,你是有志有为而且选择了正确的道路,但终因条件不具备未能大获全胜呢,还是你上来就不成样子,无志气,无作为,不学习,不努力,意志薄弱,心胸狭窄,企图侥幸,却又愤愤不平,最终一事无成?如果是前者,我愿向你致以悲壮的敬意,我还愿意把你的故事写下来,让读者为之洒一掬清泪。如果是后者,谁能纠正?谁能弥补?谁能同情?

    我的长篇小说《活动变人形》中的主人公倪吾诚,在他的生命到了后期末期之时,他突然说:“我的生活的黄金时代还没有开始呢。”这实在太恐怖了。一个人的成就有大有小,然而你应该尽力。尽力尽情尽兴尽一切可能了,这就是黄金时代,这就是人生的滋味,这就是人生的意义价值,这就是辉煌,燃烧的辉煌,奉献的辉煌。你尽了力,你就能享受到你尽力后的一切可能性,哪怕是“天亡我也,非战之罪也”的悲壮感和英雄主义。你享受到了尽力本身带来的乐趣,尽了力至少能得到一种充实感成就感,你也就赢得了,必然赢得了,首先不是别人,而是你自己的尊敬和满意。比如你是一枚炮弹,被尽力发射出去了,而且爆炸了,即使没有完全命中目标,也是快乐的。你是一粒树种,落到了地上,吸足了水分养分,长成了树苗,长成了大树,即使没能长到更大就被雷击所毁,你也可以感到某种骄傲。你的形象是一株树的最好的纪念碑,你的被毁至少是一次大雷雨的见证,是一个悲剧性的事件。人生是一个过程,是一个时间段,是一次能量释放反应,重在参与,重在投入,重在尽力。胜固可喜,败亦犹荣,只要尽了力,结账时候的败者,流出的眼泪也是滚烫的与有分量的。而没有尽力,蹉跎而过,那可真是欲哭无泪了!

    我是怎样决定了自己的一生

    我曾经与一个嫁给中国人的美国女士交谈,她说她的中国的翁姑对孙儿最常讲的词是“不要”——“不要爬高”“不要点火”“不要玩儿水”“不要动这动那”“下来,太危险”。而美国家长对孩子最喜欢讲的话是:“try it”“do it”(“去试试”“去干干”),他们要求孩子的是勇于尝试勇于动手。这是值得深思的。

    我常常回忆起我刚刚过完了十九岁生日,决定写一部长篇小说(《青春万岁》)的情景。当时我觉得它像一个总攻击的决定,是一个战略决策,是一个大胆的尝试,是一个决定今后一生方向的壮举,当然也是一个冒险,是一个狂妄之举。因为所有的忠告都是说初学写作应该从百字小文千字小文做起。

    我高兴我的这个决定,我满意我的这个决定。我从小就敢于自己决定自己的命运。十四岁还差五天我就唱着冼星海的歌儿参加了地下共产党:

    路是我们开哟

    树是我们栽哟

    摩天楼是我们亲手

    造起来哟,造起来哟

    好汉子当大无畏

    运着铁腕去

    创造新世界哟

    创造新世界哟

    而在一九六三年秋,我与妻子用了不到五分钟时间就商量好了,举家西迁去新疆。

    然而年轻人的热情又太洋溢了。我决定了要写作以后,那最初一年写出草稿的过程简直就和得了热病一样。志向一经确定就不再是幻想梦境,而是巨大的实践,是一系列问题的挑战与应答,是沉重如山的劳务。这样,才知道自己离志向有多么远,即自己实行志向的准备是多么可怜。文学如海,志向如山,我知道我自己的那点敏感和才华积累不过是大地上的一粒芥子、海浪中的一个泡沫、山脚下的一粒沙子。一部长篇小说,足以把一个十九岁的青年吞噬。结构、语言、章节、段落、人物塑造、抒情独白,这些东西我一想起来就恨不得号啕大哭,恨不得从楼上跳下去。原来写一部书要想那么多事情,要做那么多决定,要让那么多人活,让他们出台,让另一些人走开,甚至让另一些人死掉。而每一个字写到纸上以后,就有了灵气,就带上了悲欢,就叫作栩栩如生啦。栩栩如生是什么?就是文字成了精,头脑成了神,结构成了交响乐,感情获得了永生,你的声音将传到一间又一间房屋一个又一个心灵。而小说成了一个你创造的崭新的世界,你的写作过程只能与上帝的创世过程相比!

    学而后知不足,立志而后知不足,投入而后知不足。如果当初就知道文学有这么大的胃口,文学需要这么多的投入,文学要用去我的这么多生命;如果知道文学需要我冒这么多风险,需要我放弃青云直上、颐指气使、驾轻就熟、八面威风的可能,我当初还敢做出那样的决定吗?然而这里并没有疑问,我只能也一定会那样决定:我以我血荐文学。我的回答是:“是的。”我有许多话要倾诉、要抒发、要记录、要表达,我压根就期待着翻山越海,乘风破浪,全力搏击,一显身手。向自己挑战,向自己提出大大超标的要求的正是我自己!这就是我的人生,这就是我的价值,这就是我的选择,这就是我的快乐,这也就是我的痛苦。活一辈子,连正经的痛苦都没经历过,岂不是白活一回?岂不是枉走人间?我什么时候都没有忘情过文学,文学也就没有忘记过我。我不会忘记一九五三年十一月的那个初冬季节,它改变了决定了我的一生。

    “冷”与“热”的平衡

    然而青年人的热情又实在是太热烈太洋溢,并从而变得太可怜了。青年时期的热情就像大火,像涨潮,像霹雳,像一种病。这种病像是疟疾,使你一会儿冷一会儿热,一会儿觉得自己即将成功,身材也突然猛长,一会儿觉得自己纯粹白费力气,灰溜溜地抬不起头来。因为与热情同在的是极端幼稚的急于求成,那样的热情、那样的燃烧是难以持久的。你总是希望第二天最多是下一星期就见成效、就见成功、就一鸣惊人、就呼风唤雨起来。急于求成的另一面必定是灰心丧气,一次急于求成不成,两次急于求成不成,三次四次五次……十次八次不成,你能不灰心丧气吗?任何事情,急于求成都是幼稚的幻想,急于求成的结果一定是不成,对此不应该有任何怀疑。而灰心丧气同样也是幼稚的表现,是不堪一击脆弱单薄的表现。毛泽东在总结中国革命的道路时说:“斗争,失败,再斗争,再失败,直至胜利,这就是革命人民的逻辑。”我从第一次接触这个命题的时候就疑惑、就琢磨:为什么毛泽东不说是斗争,胜利,再斗争,再胜利……呢?我们更爱说的套话不是什么“从胜利走向胜利”吗?一直失败,最后能胜利吗?然而,毛泽东的总结是深刻的与实在的,在最后胜利到来之前,与其说是一个胜利接着一个胜利,不如说胜利就是来自一系列失败更实际也更有教益。科学实验也是如此,在最后的胜利到来之前,也许是几十次几百次的实验的失败。急于求成,侥幸取胜的企图,只能造成灰心丧气、小战即溃的结局。

    与投入的决心、与重大的试验、与奋力的一击共生的是无法扑灭的热情,这样的热情应该说是利害参半。没有足够的热情也许难以做出重大的决定,该出手的时候出不了手,而过度的热情却只能帮倒忙。待到你开始了重大的但毕竟还是极为初步的行动、试验、搏击以后,热情的过度已经是害多益少的了,这个时候最重要的是冷下来,是多想一想事情的不利的方面,知道自己离成功离顶点还有十万八千里,远远没有到激动的时刻。而且,想一想吧,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即使你开始做了一点事,离真正的成就还远着哩。

    冷与热,这也需要一种平衡。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不如意事常八九,这是因为人的心气总是高于实际,越是年轻的时候越是高涨。眼高心高志高情热,投入到一个事业里就是难解难分如醉如痴。我年轻时写完一篇东西,几个月过去了,全文还能背诵下来。现在呢,看到旧作,有时候甚至于自己怀疑:“这是我写的吗?”

    投入的热烈程度与获得的果实恰恰不一定成正比。你疯着哭着闹着、夜以继日加班加点不吃不喝搞出来的东西、写出来的文字、做出的决策、提出的方案就一定好吗?恰恰相反,多半还是心平气和地、冷静地、审慎地与按部就班地工作,成果更靠得住些。契诃夫有一句名言,叫作:“热得发冷了再动笔写。”这话真好,不仅文学创作如此,世间许多事都是要热得发冷了再做才能做好。

    一个人的志向、热情、期待、经验、能力、信心、意志、精神的承受力有时是不均衡的。年轻的时候,热情高,志向大,期待殷切,然而经验不足,本事不足,信心不足,相对有些脆弱,就是说精神的承受力也不足。一年一年过去了,对自己已经干出点门道的事情比较胸有成竹了,有点把握了,也不怕某些挫折了,然而也就司空见惯了,没有多少激动,甚至也没有太多的新鲜感了,再让自己燃烧起来又谈何容易?

    总的来说,年轻人苦一些,因为客观条件年轻人也不如上了点年纪的人。随着年龄的增长,你在某个领域里总会得到更多的承认、更多的信赖、更多的方便。尤其是在中国这样一个有敬老传统的国家,老了好办事一点。这样年轻人更容易愤愤不平,骂骂咧咧,口出狂言,而实际又做不出什么太大的花样。如果我向年轻人进言,就劝他们更老到一点、更耐心一点,他们能不能接受呢?

    不要以为自己就是尺度

    人最容易犯的错误有三个:第一是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力量,过低地估计了与自己不同的人的力量;第二是以自己为尺度衡量旁人;第三是面对严重的问题常常抱侥幸心理。

    现在谈第二个问题,即以自己为尺度的问题。说来有趣,你所喜爱的,你以为旁人也喜爱;你所恐惧的,你以为旁人也恐惧;你最厌恶的,你以为对旁人也十分有害。其实,事实往往并非完全如此。

    我曾经竭尽全力地把我年轻时候喜欢唱的歌、喜欢读的书推荐给我的孩子们,孩子们嘲笑我唱过的“胜利的旗帜,迎风飘扬”和“灿烂的太阳,升起在东方”之类的词,他们说:“您那时候唱的歌的歌词怎么这么水呀?”我感到奇怪,因为我觉得他们唱的歌的歌词才不成样子呢。直到过了很久了才悟到,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歌,他们有时会接受一点我的所爱,但是他们毕竟有自己的所爱。生活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背景下面,不可能各方面都一致。

    我发现人的这种以自己的好恶为尺度来判断事情的特点几乎可以上笑话大全。一个母亲从寒冷的北方出差回来,就会张罗着给自己的孩子添加衣服。一个父亲骑自行车回家骑得满头大汗,就会急着给孩子脱衣服。父母饿了也劝孩子多吃一点,父母撑得难受了就痛斥孩子太贪吃。父母寂寞了责备孩子太老实太不活泼。父母想午睡了越发觉得孩子弄出的噪音讨厌。父母想读书了发现孩子不爱学习。父母想打球了发现孩子不爱体育。父母烦心的时候就更不必说了,一定是更看着孩子不顺眼了。

    上一代人对下一代人的消极评价,究竟有多少是靠得住的?有多少是以己度量人度量出来的?反过来说,下一代人不是也以自身当标尺吗?当他们看到上一代人已经发胖、已经白发、已经少懂了许多新名词的时候,他们是多么失望啊。你怎么不想一想,老一代也大大地火过呢。英语里有一句谚语:“Every dog has its own time.(每一条狗都有它自己的时代。)”上了年纪的人与年轻人之间,多么需要更多的相互了解。

    我无意用简单的进化论观点来认定新的一代一定胜过上一代,但是至少,人们是发展变化的,社会是与时俱进的,科学技术、思想理论、生活方式直至价值观念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你高兴,认为它越变越好,它会变化;你不高兴,断定它越变越坏了,它照旧变化。你给予很高的评价,它要变;你评价极差,认为是一代不如一代,全是败家子,它也要变。这里我不想轻率地对这种变化做出价值判断,前人的许多东西都是需要继承需要珍惜的,后人的变化中在得到进步得到崭新的成果的同时也会失去一些好东西,付出一些也许是太高太过分了的代价。但是想让下一代人不发生任何变化是不可能的,只有理解这些发展变化,才能占据历史的主动性,才能取得教育或影响下一代的主动权,也才能赢得下一代人的信赖和尊敬。同时年轻人也只有把前人的一切好东西继承下来,才有资格谈发展和创造。

    超脱是一种更大的境界

    我赞美投入,我赞美献身,我赞美燃烧与义无反顾,我也赞美超脱。超脱不是自私,不是消极躲避,不是莫管他人瓦上霜,而是一种更大的境界。

    历史的眼光,不是只看到一时一地,而是看到历史的长河,看到前因与后果,弄清一个现象一个命题一个争论在历史上的位置和真正含意,避免鼠目寸光。

    人类的眼光,不是只看到一个人一组人一群人的利益,而是看到一切人的利益。

    宇宙的即哲学的眼光,看到事物发展的必然性、规律性、可能性、偶然性与变异性,看到选择的必要与可能,看到事物的变迁与稳定,看到冥冥中的大道的运行。

    超脱就是从一时一地一人一圈一阵热闹中跳出来,尤其是从个人的利害中跳出来,保持冷静,保持全面,保持思考和选择,保持分寸感。从近现代史来看,如果我们的同胞都能做到这样,我们会少走多少弯路!

    超脱,即使在最热烈的投入中,也同时保留着、保护着清醒和自制,力争自身具有全面与更高的把握。现在很时兴歌颂片面,美其名曰片面的深刻性。难道只有片面,只有强不知以为知,只有一叶障目瞎子摸象才是深刻的吗?对于什么事都是抓住一点皮毛,抓住只言片语,对于意见不同的人则是抓住一点辫子,就大呼小叫煽情哄闹一番,爆炸一番,这能是片面的深刻而不是片面的浅薄吗?深刻与全面更靠近,还是与片面更接近呢?深刻是要靠理性还是靠蛮横呢?

    我们不要动不动以片面的深刻自居,记住,那多半是片面的浅薄。我们还是追求全面的深刻与深刻的全面吧,我们还是相信全面有助于深刻,而深刻也会大大有助于全面吧。

    悲壮的“知其不可而为之”

    在中国的古语里,没有比“知其不可而为之”更动人更悲壮的了。从古至今,由于种种原因,某些情况下,会出现整体的不公正不清醒不健康的形势。还有一种情况是由于主观方面的实力不足,一件事能否成功太无把握。怎么办?是知难而退还是知难而进?是do it,try it,还是望而却步?而一些仁人志士、爱国者先行者革命者、大师大家,明知正确的主张处于劣势,正义的事业处于劣势,清醒的思想处于劣势,自己的实力还远远不够,还是怀着必死的决心,必败的估计,挺身而出,做出完全没有成功希望的努力,叫作知其不可,知其必定不能成功,知其会给自己带来危险,知其不能被很多人理解,其处境真叫恶劣了,而不放弃,而为之,仍然那样去做。多少民族英雄是这样做的:岳飞、文天祥、史可法……他们在本朝代已经全无希望的情况下做出了挽狂澜于既倒的努力,只能是以身殉职。这里有一个被康德称之为绝对命令的东西,无条件无保留无商量,我们无法想象他们可以有别的选择。多少革命志士也是这样做的,比如秋瑾,比如李大钊,他们在最艰难的情势下没有惧怕付出代价。还有如韩愈谏迎佛骨、海瑞罢官,也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科学实验科学研究中,艺术创造中,学理探讨中,新理论体系的形成过程中,使自己成为一个垫脚石、成为铺路的石子、成为划时代的突破的一个序曲的例子不胜枚举,没有他们的知其不可而为之,就没有后人的为而使之可,就没有历史的前进与科学的进步,就没有人类文明的积累与辉煌,就没有可歌可泣的历史、今天与未来。

    前边我们讲了一些做人的道理和原则,但是千万不要误以为学上一点高尚和高明,就可以得心应手,所向无敌,百战不殆,如入无人之境。不,不可能的,理想不是一蹴而就的,标杆不是一跃就达到了的,你不可能什么都学会了学精了学妙了才做事情,你只有在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中,在碰壁中,在失算与挫折、失态与丢丑中学习。你做了十件事,其中最后一件做到了行云流水,游刃有余,无为而无不为,发必中,行必果,这也是值得赞美和满意的。那么前九件呢,你追求的是化境,做到的仍有生疏;你追求的是瓜熟蒂落,做到的仍然有些勉强;你追求的是不言之言,却仍然费了许多唇舌;你追求的是不战而胜,却仍然是颇费力气。这不但是不足为奇的,而且几乎是必然与必须的。这说明什么呢?除了化境,除了因势利导,除了心平气和与理性的微笑以外,你必须具有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必须在追求成功、追求高妙、追求高境界的同时具有不怕碰壁、不怕失败、不怕风险、不怕付出、不怕投入的决心和勇气。

    这里还有一点,沉重的一点,我必须告诉读者:虽然我坚信美德是必要的,智慧、光明、心胸和境界都是必要的和有着奇妙的效用的,但是这些好东西并不注定它们一出现就所向披靡,它们的被承认,它们的发挥、运用和成功仍然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开始之前、之中乃至之后,仍然有人痛恨美德,痛恨智慧。原因很简单,你的善良反衬了他或她的恶毒,你的智慧凸显了他或她的冥顽,你的博大提示了他或她的褊狭,你的光明照耀着他或她的阴暗,你的学问、好学更比较出了他或她的昏乱刚愎不学无术。这样你的存在就成了对恶人蠢人糊涂人的挑战,成为他或她的奇耻大辱,成了他或她的眼中钉。怎么办呢?能够因而就不善良不好学不智慧不光明不宽广不高妙起来吗?能够向愚蠢和恶毒投降吗?不,不可能,只能知其不可而为之。

    “不可”——在这里留下你的“记录”

    外国人其实也是讲做人的,虽然他们用另外的词语概念。英语国家就很重视“record”(记录)一词。就是说你做什么不做什么,不仅有就事论事的责任和后果,而且会留下记录,长存人间。而考查一个人,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看他的记录。而我们讲的立德立功立言,归根结底,就是留下记录。

    我在前面讲了很多等待、自然、耐心……但我完全不是不分条件和场合提倡一种枯井无波的死寂、不食烟火的清凉,虽然在某些场合某些事务上我也很羡慕枯井无波与不食烟火的境界。但是,毕竟还有另一种情势、另一种考验、另一种严峻与试炼,那时候你不能仅仅凭智慧凭机智凭信心凭从容来解决问题,那时候那场合你毕竟有一种良心的震荡,有一种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的激烈,你必须倾听自己的良心的绝对命令。而那个时候,当你挺身而出的时候,叫作成败利钝,在所不计,叫作怀着必败的决心去做一件必须做的事。因为这里除了具体事务上的成败利钝,毕竟还有一个记录存在。你的记录是一个佐证,是一个纪念碑,是一个永远燃烧的火炬,它必须永远面对昭昭天日。

    这里的必败,这里的知其不可是一种冷峻、冷静、凛然正气,这里的留下记录,这里的而为之则是一个热烈的献身,是一次勇敢的燃烧,是冷燃烧,是冷峻后面的热度。而失败通向的是最终的胜利,“不可”通向的是无限的可能性。

    我绝非勇者,那些自身并没有见过什么世面更毫无壮烈记录可言的站着说大话不腰疼却拼命要求别人冲啊杀啊的人为我所不屑一顾。但是我仍然不计代价地做了一些自己认为该做的事情。例如,在一个斗争气氛如火如荼的背景下面提倡理性、宽容、费厄泼赖,就远不如号召滚地雷更叫好。在一些读过几本书的人一个个惺惺惜惺惺地哭丧着脸互慰互捧互相抚摩乃至集体撒娇的时候,你发出不同的、企图从另一个角度探讨问题的声音,也是触犯了大忌。把人们背后议论不已,当面却是好好好地夸赞个不停的对于某人某事某书的看法讲出来,摆在台面上,这样的傻事也不是那么多见的了。

    我反感的只是滥用悲壮,活得已经很滋润很全面很细腻入微了,偏要轻率地做出“临行喝妈一碗酒”的样子,视周围的人都是鸠山的样子,就不必了吧。知其不可而为之,身教胜于言教,这并不是日常的常见的全天候方式,更不要变成口头禅。你总不要以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姿态与心情吃饭、穿衣、买股票、领奖、出席宴会和做爱吧。爱叫唤的猫不捉老鼠,大勇无功,大德无名,不到那种时刻先闹腾一个六够,这就和一面抢着麦克风一面高声提倡孤独一样,或者可以免了吧。

    对于年轻人来说,生活的交响乐才刚刚开始演奏,不论资质和处境有什么样的差别,无疑你可能做出在你的具体条件下能够做出的最佳成果,留下你的最佳记录。只要正视历史,我们就有理由为今天的年轻人感到庆幸。你们面临的较少是“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宿命,而大多是知其必可,知其必胜,知其大可,奈何踌躇不为,不为则莫知其可!另一方面,有许多确实不可为的诱惑在干扰着我们,诸如蝇营狗苟、同流合污、违法乱纪、伤天害理……你能不能有所作为,能不能获得智慧和光明,进行你的一次有声有色的明朗航行呢?你能不能至少是避免邪恶、狭隘、野蛮、愚蠢和犯罪呢?一定能的!

    衷心祝愿着你们!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