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的裂变 华夷天下-公元九六〇年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后周显德七年,后蜀广政二十三年,南汉大宝三年,北汉天会四年,辽应历十年,宋建隆元年

    陈桥

    周恭帝柴宗训正与群臣共贺新春正旦之际,镇州、定州突然有使者来报:辽人大举南下,北汉军也倾巢而出!群臣大惊,皆议论纷纷。小皇帝柴宗训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只是坐在符太后的怀中瞪着一双大眼睛四处乱看。范质、王溥、魏仁浦三位宰相认为,侍卫军主帅李重进此时正在淮南,侍卫军副帅韩通身体不适,只能命殿前都点检赵匡胤率领侍卫军北上御敌。

    赵匡胤领命,命殿前副点检、镇宁军节度使慕容延钊率前军先行出发,他则亲率大军随后跟进。此时,赵匡胤典掌朝廷侍卫军有一段时日了,深得士卒之心,再加上他多次跟从世宗皇帝柴荣征伐,屡建大功,人望也颇高。

    大军刚一离开大梁,京师中就谣言四起,到处都有人聚集在一起,而且,所传的都是一句话:点检做天子!谣言还传说:去年世宗皇帝回军之时,世宗皇帝曾见过一块木牌,木牌上写着五个字:点检做天子!

    京城中如此,赵匡胤军中更甚。赵匡胤帐中幕僚苗训自称能观天识星,他手指着日头对客省使潘美、散员都指挥使王彦升、散员指挥都虞候罗彦环、都押衙李处耘、楚昭辅等人道:“你们看,红日之旁又有一日,新天子就要崛起了!此乃天命,不可违拗。”

    当晚,大军扎营于陈桥驿。王彦升、罗彦环、潘美、李处耘、楚昭辅等将商议道:“主上幼弱,我等出死力破敌,谁又能知道我等之功?不如先立点检为天子,然后再北征。”随后,李处耘便将此事告知赵匡胤之弟、供奉官赵匡义及掌书记赵普。话还没有讲完,诸将即手持兵器闯了进来,高声说道:“军中已经商定,准备拥立太尉为天子。”

    赵匡义趁机说道:“异姓拥立,虽说是天命,也是人心所向。你等须得严明军纪,禁止剽掠,只有这样,京城之人才能心安。京城一旦安定,各地藩镇也就安定了,你等才可共保富贵。”

    诸将皆满口答应,各自去安抚部众。随后,赵匡义遣牙队军使郭延赟驰往京城,将此事告知殿前都指挥使石守信、虞候王审琦。石、王二人自然皆是赵匡胤的心腹。

    当夜,将士们手持兵器环列在赵匡胤大营四周,等待天亮。次日,天刚破晓,赵匡胤尚醉卧帐中,诸将便全身披挂地拥到帐前,直叩寝帐之门,高声叫道:“诸将无主,我等愿立太尉为天子!”

    赵匡胤被吵醒,大惊而起,尚未反应过来,诸将即举着一件黄澄澄的长袍一拥而入,不由分说,便将黄袍披在了赵匡胤身上,然后纷纷跪倒在地,高呼:“万岁、万岁、万万岁!”接着,众人又起身拥着赵匡胤出帐,将其扶上战马,率领大军往南而行。

    赵匡胤这时也不再推辞了,揽辔对诸将道:“你等贪图富贵,立我为天子,我也只好依了你们,不过,现在我有号令,你等能听吗?”

    众人纷纷下马,齐声应道:“唯陛下之命是从。”

    赵匡胤高声道:“太后、主上,我曾北面事奉;朝廷大臣,也都是我比肩的同僚。你等不得惊犯宫阙、侵凌朝贵,也不得侵犯府库。若能听命,必有厚赏,若是违犯,格杀勿论。”

    诸将皆应声答道:“诺!”

    赵匡胤遂整军南下,一路上秋毫无犯,很快就到了大梁城下。仁和门守将乃石守信心腹,早就在城楼上等着了,因此,大军一到,即大开城门,引领大军进入城内。赵匡胤进城之后,一面遣潘美去拜见执政大臣,告知事情原委;一面命楚昭辅率数千兵士将家人保护起来。

    大宋

    赵匡胤大军抵达大梁城下时,众宰相、群臣正在早朝,闻听赵匡胤擅自回军,不禁大惊失色,不知发生了何事,正要遣人咨问,突有军士前来禀报:“北征大军发生军变,已经拥立赵点检做天子了!大军已经进城!”

    范质一听,浑身颤抖不止,良久方才紧握着王溥的手道:“我等仓促遣将,才有如此大变,此乃我等之罪啊!”说话之间,手指甲已经深入王溥的皮肉之中,差一点扎出血来。王溥却毫无知觉,竟然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韩通此时病情已经稍有好转,正与诸将商议军务,闻听军变,慌忙从内庭奔出,准备率部众抵御乱军。半路之上,韩通正撞见王彦升。王彦升知道韩通忠于周朝廷,且为朝廷侍卫军副帅,一旦让其到达军营,必会煽动各军群起对抗,连忙率军紧追,一直追进了韩通的府第。韩通一看他进来,大骂道:“背主逆贼!”拔剑就与王彦升格斗,但他哪里是闻名天下的“王剑儿”的对手,没几个回合,就被王彦升刺死了,众兵士则早已将韩通妻儿全部杀死。

    诸将护卫着赵匡胤回到都点检公署,不一会儿,罗彦环率兵簇拥着范质、王溥、魏仁浦等众臣进入公署。赵匡胤一见,登时满眼流泪,呜咽道:“我受世宗皇帝厚恩,却为六军所逼迫,才至如此地步,甚感有负于天地,真不知如何是好!”

    范质等人正准备说话,罗彦环却手按剑柄,抢先厉声喝道:“我等无主,今日就得有天子!”

    范质等人面面相觑,不知如何是好,王溥、魏仁浦率先下拜,范质不得已也只好下拜。三位宰相既已如此,群臣也忙不迭地跪地叩头,山呼万岁,随后,即簇拥着赵匡胤前往崇元殿,行禅代之礼,并遣人召集文武百官。

    一直到日落时分,群臣才相继到达。翰林学士承旨陶谷早已起草好了周恭帝柴宗训的禅位诏书,待群臣到齐后,即高声宣读道:

    天生蒸民,树之司牧,二帝推公而禅位,三王乘时以革命,其极一也。予末小子,遭家不造,人心已去,国命有归。咨尔归德军节度使、殿前都点检赵匡胤,禀上圣之姿,有神武之略,佐我高祖,格于皇天,逮事世宗,功存纳麓,东征西怨,厥绩懋焉。天地鬼神,享于有德,讴谣狱讼,附于至仁,应天顺民,法尧禅舜,如释重负,予其作宾,呜呼钦哉,祗畏天命。

    宣徽使昝居润引着赵匡胤至龙墀北面拜受,赵匡胤身穿衮袍,头戴冕冠,即位为皇帝。群臣皆山呼万岁,参拜庆贺。

    赵匡胤因领宋州节度使,遂以州名“宋”为国号,改元建隆,大赦天下。

    赵匡胤即位后,奉符太后为周太后,迁居西宫;以周恭帝柴宗训为郑王,不久又将其迁往房州。柴宗训十八岁时卒于郑州,葬于新郑城北廓店的顺陵,也称柴陵。宋朝庆历年间,翰林学士李淑曾作一绝咏叹道:

    弄楯牵车挽鼓催,不知门外倒戈回。

    荒坟断陇才三尺,犹认房陵半仗来。

    华山通往大梁的路上,陈抟乘坐白驴,带着一百多个弟子,正在到处游玩。半路之上,恰好遇到宋太祖赵匡胤遣往华州的使者,这才得知赵匡胤登基一事。陈抟听罢,突然大笑不止,竟然从驴背上摔了下来。众弟子忙将其扶起,问其为何大笑。

    陈抟拍手大笑道:“好了,好了,天下自此可以安定了!”爬上驴背后,仰天而歌道:

    日为箭兮天为弓,射四方兮无终穷。

    但见天将明月在,不觉人随流水空。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