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七大宰相就是会掌权-第二位宰相 诸葛亮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千古贤相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他是一位气宇轩昂、羽扇纶巾、才华横溢的饱学之士,一位工于文韬武略、胸中自有百万神兵的军事家,一位未卜先知、妙计安天下的策士谋臣,一位风骨奇高、鞠躬尽瘁的政治家,一位唇枪舌剑、口若悬河的外交奇才。他就是三国时期蜀国的宰相——诸葛亮。

    小档案

    姓名字号: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

    籍贯:山东临沂市沂南县

    出生日期:公元181年7月23日

    逝世日期:公元234年8月28日

    属相:鸡

    职业:三国蜀汉丞相

    父亲:诸葛珪,国家公务员

    母亲:章氏,家庭妇女

    妻子:黄月英,有点丑

    代表作品:《出师表》

    最爱歌曲:《梁父吟》

    人生信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主要经历:

    181年—207年种地务农;207年—221年当军师;221年—234年当丞相

    结局:病逝五丈原

    引子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公元760年春天,大诗人杜甫来到武侯祠前,写下了这首名垂千古的《蜀相》诗,抒发了诗人对英名垂世的诸葛亮的仰慕之情。

    世人心目中的诸葛孔明大都是《三国演义》里的诸葛孔明——胸中韬略万千,几无败绩可言,而历史上真实的卧龙,却被掩盖在虚幻的雾纱之下。

    鲁迅先生曾说过,《三国演义》状诸葛之智胜似妖,戏台上诸葛亮的形象更是以道人的姿态出现,两者合而观之,孔明无异于妖道矣!相信,这绝不是诸葛亮的本色形象。

    不可否认诸葛亮是个牛人,知识丰富(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谋略广大(精熟兵法),使敌人闻其名而丧胆,而且对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对人民体恤优抚,简直是个完人。《三国演义》里描写他更加离谱,呼风唤雨,禳星延寿,无所不能。但,这不是他。

    那些光环都是虚无缥缈的,都是那个叫罗贯中的强加给他的,或许代表了民心向善的一种美好意愿。但历史来不得半点掺假,有就是有,是就是是。那么,作为历史人物的诸葛亮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一、身世坎坷,诸葛卧龙缔结姻缘

    渐渐地,她的身子因欢欣而展开了,她的每个毛孔无不畅快地舒展着,她的生命之花骤然间为他绽放了。对黄小姐而言,这从未体验过的热烈仿佛骤然涌上海岸的巨浪,劈头盖脸地吞噬了她,于是惊惧的心完全被另一种博大占据了。她的心平静了,因为在丈夫眼里,她是美妙动人的,她是妖娆无比的。这一切,她都从丈夫的躯体中体察到了,想到这里,她的眼角滚下了几滴热泪。

    1.司马中计

    魏国大将军司马懿沟壑纵横的脸上,终于现出了笑模样。

    他的脸一向是老阴天,新来的部将还以为他天生这么一副尊容。其实这不能怪司马懿,因为他担子太重,这次出来打仗所受的不止是肉体之苦,还有精神之苦。

    魏太和五年(公元231年),司马懿奉命前往魏国西境,打退蜀国的进攻。不料一去三年,战事连连被动,如意的时候少,忧愁的时候多。为了实行坚壁不战的御敌方针,他在敌人进攻面前一让再让。敌人派人送来女人的衣物,嘲笑他不是男子汉大丈夫,他硬着头皮收下了。部下愤愤地指责他,公然当面嘲笑他看见敌军就像看见老虎一样,他厚着脸皮不吭气。

    司马懿不愧是司马懿,他知道,忍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终于,痛苦忍耐之后传来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敌方统帅去世,敌军正在撤退回国。

    司马懿对此早有预感,他早就觉得对方的统帅就像是秋后的蚂蚱——蹦跶不了几天了,但没想到这么快就成为事实!他立即调兵遣将,率领大军,追击敌军。远远望去,只见他们正在缓缓退兵。司马懿兴奋不已,但他生性多疑,仍仔细观察着,突见敌军旗幡反指,回军转阵,擂进军鼓,显然要同他交战。

    不好,敌人又要玩阴的,又中计了!司马懿立即挥军退兵。

    过了几天,探子陆续报告说,敌军已经退去。于是司马懿传令前往敌营遗址巡视,亲自看看老对手遗留下来的营垒、处所,探寻他致胜的奥秘。

    登上五丈原,眼前是对手撤退前的营地。只见营垒、井灶、厕所、藩篱、障塞,一应俱全,处处构思巧妙,符合立营列阵的法度,丢弃的营垒像大军到达时那么井井有条。司马懿内心完全折服,不禁脱口而出道:“高!实在是高!”

    司马懿的对手,比他小两岁,是一位病逝的蜀军统帅,叫做诸葛亮。他在生命最后的时刻,还将了司马懿一军,而此事也被魏人当作笑话传开了:“死诸葛吓走生仲达。”司马懿一时之间成了大家茶余饭后的聊天热点,简直比打了胜仗回来还要火,成了街头巷尾的新闻人物,大家都想目睹这位仁兄的真面目。

    诸葛亮凭着足智多谋、用兵如神,赢得了敌人尊敬。死后千百年来,他的故事通过小说、诗歌、戏曲的传播而广为人们传颂,他也因此成为历史上最具知名度的宰相之一。人们不禁要问,这位影响深远的政治家,是怎样成为天下奇才的呢?

    答案在他一生的实践中。

    2.乱世出生

    东汉灵帝光和四年(公元181年),诸葛亮出生在琅琊郡阳都县(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一个依山靠海的小村子里。在中国历史上,但凡是名人出生时地上不冒点香气儿,天上不来点电闪雷鸣,似乎不能说明自己的与众不同,但诸葛亮却没享受到这个待遇。他出生那天和风习习,阳光灿烂,绝对是外出郊游的好天气。

    可是诸葛亮的老爹诸葛珪的心情并不像天气那么灿烂,看着怀里这个大脑袋、小短腿、大身子的新生儿,他沉沉地叹一口气:家里已经有了一个小子、俩丫头,现在又多了一张嘴,在这么一个乱世要为子女提供稳定的生活可不容易呀。当时诸葛珪是一个吃国家财政的政府官员(在泰山郡当郡丞),虽然吃穿不愁,家里还有些存款,但他十分清醒地认识到自己服务的这个政府即将垮台,不远的将来可能就没人给他发工资、发福利、养活他一家老小了。

    这时的中国正处在外戚党和宦官党两党轮流执政的时代,一方得势,就要把另一方杀个鸡犬不留。最让人痛心的是,不管谁掌权,都是换汤不换药,总是除了整人以外,都要变着戏法残酷地统治、欺压人民,好像他们在进行着一场看谁干坏事多的竞赛一样。人民无法生活,只好造反,全国各地的农民起义不断,规模最大的要算黄巾起义。

    黄巾起义被扑灭后,东汉王朝已经是岌岌可危了。这时候,朝廷外的军阀开始割据混战,今天张三李四联合打赵五,明天李四赵五联合打张三,后天李四就可能吞并了其他二人。这些当权管事的军阀不管廉耻、不讲道义,他们所在乎的只是握在自己手里的究竟是多大的权力,能带一个团,还是一个连。

    这样一个时局当然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但诸葛珪忧心归忧心,小诸葛亮还是健硕地成长起来了。他每天的大部分时间都用来读书,因为诸葛珪认为教育应当从娃娃抓起,尤其是在这个动荡的年月里,只有多读书才能提高素质,将来才能找个好工作。而小诸葛亮也是个听话的孩子,何况从小他就显示出神童特质,读书对他来讲实在不是什么难事。

    俗语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诸葛亮十二岁那一年夏天,父亲诸葛珪死在任上,灵柩由泰山送到家中。丈夫去世的消息,对诸葛夫人来说犹如晴天霹雳,她立时晕了过去。埋葬完丈夫后,她就卧床不起了,没过两个月也追随丈夫而去。父母双亡,家境立刻败落下来,五个年幼的孩子(诸葛亮先有一个哥哥诸葛瑾和两个姐姐,后又有一个弟弟诸葛均)没办法生活,被叔叔诸葛玄收养。

    第二年,叔叔因为工作变动,担任了豫章太守,诸葛亮又随着搬去了豫章。这个时候,汉朝天下更加动荡,战争连年不断,太守这个官也不好当。后来因为征集军粮晚了一些,叔父诸葛玄被皇帝撤了职。叔父丢了官,不能在豫章呆下去了。经人介绍,他又携带一家老小,到荆州投奔了刘表,暂时在荆州的首府——襄阳安了家。

    诸葛亮就这样过着颠沛流离的日子,一路走来到处可见战争留下的创伤,他亲眼见证了东汉末年的黑暗和腐败、破落。历史以最生动的画面、最强烈的声音撞击着少年诸葛亮的心,让这个身世坎坷的少年早熟了。

    3.襄阳生活

    诸葛亮的叔父诸葛玄能说会道,很善于交际,他到襄阳没多久就结交了一大批的名士,与他们称兄道弟,很吃得开。诸葛亮借着叔父的关系,也先后结识了不少当地以及外地来的知名人士。其中,有南郡襄阳县的大名士庞德公,从颖川迁居来襄阳、号称“水镜”先生的司马徽。

    庞德公一直是荆襄的名人,而且学问渊博,他很喜欢诸葛亮,将毕生所学都教给诸葛亮。而司马徽也与诸葛亮一见如故,很快成了忘年之交,也毫无保留地将自己多年以来在学术上的独到见解传授给诸葛亮。

    建安二年(公元197年),诸葛亮的叔父在襄阳病逝了。好在叔父病故之前,两个姐姐均出嫁了,都有了个好的着落。他的大姐嫁给中庐县的蒯祺,蒯家世代书香,是荆州地区的名门望族。二姐嫁给庞德公的儿子庞山民,庞山民也是一位名士。这使诸葛亮感到十分欣慰。

    亲人之中,除了去年到江东做事的哥哥诸葛瑾常使他惦念外,剩下就是他身边的小弟弟诸葛均了。为了养活他的弟弟,为了承担起一个男人应该承担的责任,诸葛亮就去找诸葛玄生前的朋友——荆州太守刘表,看能不能给他找个工作,让他先干着。

    当时诸葛亮只有17岁,虽然还是未成年人,但那时候又没有劳动合同法规定不能聘用童工。何况在荆州,刘表说他是老二,谁敢争自己是老大?他要想给诸葛亮安排个工作,那不是一句话的事吗?

    但刘表这个人很不厚道,自己明明有这个能力,就是不肯让诸葛亮沾一点光,每次诸葛亮提起工作的事,他总说现在政府不景气,不要着急、再等等之类的废话。后来,诸葛亮也看出来了,这是个小心眼儿的主,只能自己好,不乐意帮助别人。

    诸葛亮分析得很对,作为一个全国范围内的知名人士,刘表重视教育、发展生产,工作做得很到位,把荆州治理得有声有色。再加上此人长得也不错,冷不丁地一接触,感觉像是个儒雅之士,但此人有一个很大的毛病,就是目光短浅。

    在刘表眼中,只有名人,没有贤人。诸葛亮现在一穷二白,他觉得这个小子闹不出什么名堂,而这个穷小子居然还吃饱了撑的喜欢瞎咧咧,动不动就当着大伙的面跟刘表谈天下大事、今后的政治走向,很遭人烦。既然这样还聘用他干什么,不如让他在这儿住几天,找个借口打发了算了。

    刘表是一个很容易满足的人,他只要老婆孩子热炕头,每天有吃有喝,一家人其乐融融,偶尔还能贪污点公款,建个别墅,买个新交通工具(轿子)就够了。这样一个安于现状又没爱心的人怎么能立足于乱世呢?迟早得被灭掉,跟着他混恐怕也是自取灭亡,他不要自己说不定还是件好事。诸葛亮想通后便卷卷铺盖,扛着行李,带着弟弟离开了刘表家。

    诸葛亮本想带着弟弟回老家去,但又北方形势还不稳定,兵荒马乱的不便行走。诸葛亮不禁想起了庞德公。庞德公在他叔父死后再三表示对他的关心,希望他能留下来。其他的一些铁杆粉丝,如崔州平、徐元直、孟公威、石广元等,也都希望他不要走。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之后,诸葛亮决定不走了。

    就在叔父死的这一年,十七岁的诸葛亮带着弟弟诸葛均,搬迁到襄阳城西边二十里的隆中山村,在这里盖起了几间草屋,开始了长达十年的隐居生活。

    4.结庐隆中

    隆中山环水抱,的确是一个美丽幽静的地方。

    这沉静的山村里,搬来一户外乡人,自然引起乡邻们的注意。于是,来访的人络绎不绝。年仅十七岁的诸葛亮,以家长的身份接待了来访的宾客。他总是诚恳地向乡邻们介绍自己的身世和打算,乡邻们也都对这新来户表示深切的关怀。不久,诸葛亮兄弟便和所有的乡邻相处得亲亲热热,很快就实现了自力更生的愿望,终于迈出了艰苦奋斗的第一步。

    诸葛亮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恬静、闲适的田园生活,并不是他理想的尽头,他时刻想着社会上的一切事情,他有山鹰那样的凌云大志。他要蓄积更大的力量,准备迈出更大的第二步。

    诸葛亮平时除参加田间的耕作外,多半是在草堂内掩门攻读。为了争分夺秒学习,诸葛亮简直达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清晨,万物刚刚苏醒,他已爬上了茅庐西侧的大岩石上,在放声朗读了,算是隆中第一个早起的人。深夜,万籁俱寂,他还在油灯下低吟,也是隆中睡得最晚的人。

    就这样,春去冬来,他从没有间断过。案头上堆集的书本越来越多了,笔底下写出的文章也越来越厚了,而诸葛亮的脸庞却越来越瘦了。

    在十分疲倦的时候,诸葛亮会弹奏起流传在老家的一首《梁父吟》古曲,来排解一下疲劳。诸葛亮之所以喜欢这支曲子,不仅仅是寄托了他对故乡的怀念之情,而且由于这首古曲的内容讲的是春秋时齐晏子“二桃杀三士”的故事,因而就更能激起他对国家命运的关注。

    为保大齐国富民强,丞相晏子只好痛下杀手,除去国家的隐患——三位勇士,这种做法孰对孰错?孔明啊孔明,他年有朝一日,你位及人臣,会不会也能顾全大局、铲除豪强呢?唉,天道如此,又岂是人道所能左右的呢?

    有时,诸葛亮也应学友相邀外出游历,或自个儿出去寻访师友。当然最常去的是庞公家里,一方面是去看望他的二姐,更主要的是去向庞公讨教。而居住在鱼梁洲之南的水镜先生处,也是他喜爱去的地方。诸葛亮和司马徽在一起交谈,感觉到别有一番雅致的情趣。庞公的渊博精深,固然使他钦佩之至,而司马徽的清奇之论,又格外使他明目爽心。

    过了不久,庞德公深感诸葛亮学识不凡,把他看成是隐藏在隆中山林中的一条龙,这条龙一旦飞腾,必将响震寰宇,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业绩。因此,庞德公美称诸葛亮为“卧龙”,而把他的侄儿、被司马徽称为“南州士之冠冕”的庞统也称为“凤雏”,与诸葛亮齐名。由于庞德公、司马徽等人的器重,诸葛亮的名气在荆州地区一天天大起来。

    5.恩师提亲

    有句老话说得好,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在诸葛同学倘徉于知识的海洋里忘记时间时,时间也把他给遗忘了。眼看着周围同龄的人娶媳妇的娶媳妇,抱孩子的抱孩子,诸葛亮虽然没有眼红,但他的两个姐姐急坏了。不管是大姐或是二姐,每次来隆中总要向他提起这件终身大事,说二十多岁的老爷们了,怎么能没有个媳妇当家主事呢?

    这件事说得多了,也使诸葛亮有所触动。但他想到婚姻乃人生大事,处理得不好,会直接影响到自己在学业上的长进。因此,他在配偶的选择上,有他自己的独到见解,不轻易作出决定。

    随着亲事一天天地拖下去,周围的人都在观望、都在等待,这样一个年轻英俊、风度翩翩而又才学不凡的青年,最终将选择怎样的一个女子做为自己的伴侣。

    由于亲友们的关心,诸葛亮择亲的事,象他的名气一样在远近流传着,引起了沔南黄承彦老先生的注意。原来,黄承彦没有儿子,只有一个女儿黄月英,小名阿丑,今年十八岁,已到了婚嫁年龄,可婚事到现在八字没一撇,怎能不叫当父亲的心中忧虑焦躁呢?

    黄承彦是天下闻名的大学问家、战略家,他熟读兵书,深通兵法,只因朝政腐败,才辞官在家。他和荆襄名士庞德公、司马徽都是朋友,庞德公自知在行军布阵等方面不如黄承彦,就把诸葛亮介绍给黄承彦,请黄承彦多加指点。

    经过多次交往,黄承彦见诸葛亮才华出众,聪明过人,好学不倦,从心里喜欢他,早有意招他为婿。但自家女儿的长相过于抱歉,而诸葛亮一表人才,他可能看得上我的小女吗?虽然小女智商很高,但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诸葛亮能有识别真金的慧眼吗?黄公为这件事徘徊考虑了许久,仍然没有主意。

    最后,黄公一拍大腿,道:“罢了,罢了,为了女儿能得到一个如意郎君,老夫豁出去这张老脸了!”

    主意既已打定,过了几天,黄公便径直去了诸葛亮的草堂。

    宾主落座,寒暄了几句之后,黄公便微微一笑,说:“孔明,听说你还没有娶亲,我有个女儿叫黄月英,相貌一般,但有点才能,如果你愿意,我就把她许配给你吧。”

    骤然听到恩师这番话,诸葛亮霎时脸红起来,说话变得支支吾吾:“这……”。

    黄公坦然一笑,说:“孔明如果为难,老夫绝不勉强,一切全由你自己定夺,但无论如何,明天请务必到寒舍一叙,老夫恭候。”

    言毕,黄承彦起身,整理了一下衣冠,告辞而去。

    6.黄门惊魂

    第二天,沿着乡间的崎岖小道,穿着一新的诸葛亮来到了黄承彦的家。只见大门紧闭着,他轻轻敲了两下,门“吱呀”一声开了,刚刚迈进庭院,门又戛然关上。

    正当诸葛亮纳闷时,从院内的花坛边突然蹿出两条狗,向诸葛亮身上扑来。诸葛亮东躲西藏,脸上憋得通红,出了一身的冷汗。此时,从厢房内跑来一个丫鬟,朝着狗的脑门上拍了一下,两条狗立刻蹲伏下不动。

    “哦,原来是假狗。”诸葛亮此时才发现两只狗是木头做的,外面缝着狗皮,像真的一样。他刚要问话,丫鬟笑着跑了。

    诸葛亮拍拍身上的尘土,继续往里走,忽见怪石耸立的假山上,两只斑斓老虎,大吼一声,气势汹汹地向他扑来。

    这一次诸葛亮有了经验,他学着丫鬟的样子,不慌不忙地拍拍虎的脑门。这一拍不要紧,老虎猛啸一声,张开血盆大口立了起来,前爪紧按着诸葛亮的肩膀不放,尖利的牙齿逼近他的脸边。

    诸葛亮吓得魂飞魄散,身子不由自主地倒下去。在这万分危急的关头,又跑来个丫鬟拍了拍老虎的屁股,一瞬间,两个老虎不再凶猛暴躁,十分温顺地走回原处,趴下不动了。

    诸葛亮长吁一口气,镇静一下情绪,不好意思地对丫鬟说:“你们宅院太难进了,请帮我带带路好吗?”

    丫鬟说:“对不起,我正在那儿磨面呢!”

    诸葛亮顺着她的手一看,只见磨房里一头木驴拉着石磨正在转圈磨面,两个木头人你推我拉,正不停地筛面。

    诸葛亮十分惊奇,他不由得赞叹说:“只知道黄老先生学问大,还不知道他会做这么多的巧东西,真是天下一个奇人,实在令人钦佩!”

    丫鬟在一旁“哧哧”发笑,她说:“哪里是老先生做的,这是我家小姐……”

    话没说完,从屋内走出一位穿着朴素的高个子姑娘问道:“请问,您是哪里来的客人?”

    诸葛亮抬头一看,这位姑娘虽然皮肤是黑了点儿,但配着那满口碎玉般的牙齿,显得别有韵致;头发是黄了些,而那闪亮的光泽,与她那超凡脱俗的气质却很协调。他急忙躬身施礼道:“我是卧龙岗的诸葛亮,前来拜谒黄老先生,请问小姐芳名?”

    “哦,您就是诸葛亮,俺……俺是黄月英。”姑娘羞涩地说完话,一抹红云飞上了脸颊。

    听说眼前的姑娘就是黄月英,诸葛亮心头猛一颤动,他被姑娘巧夺天工的奇技折服了,痴情地望着黄月英。

    黄月英呢,从她看到诸葛亮的第一眼起,就打心眼里喜欢上了他,诸葛亮是那样的英俊文雅,和梦中的想象一样。两双眼睛在久久地互相注视着,都充满了甜情蜜意。

    站在走廊上的黄承彦,已看到了院中的情景,他乐呵呵地走下楼来。诸葛亮从迷怔中猛醒过来,红着脸说:“见到恩师可真不容易呀!”

    黄承彦一听哈哈大笑,他说:“我那丑闺女尽搞些古怪玩意儿,让你受惊了,实在是不好意思呀!”

    诸葛亮听黄老先生这么一说,脸顿时变得更红了,不禁脱口说道:“小姐智能过人,才华横溢,真是举世无双,令孔明万分佩服。”

    黄承彦说:“老师对学生谈婚姻,谈的又是自己的女儿,想来可真是难堪啊!但不知你现在如何打算?”

    还没等黄承彦把话说完,诸葛亮慌忙施礼说道:“学生今天特来拜见岳父大人!”说完,跪下去就磕头。

    “快快请起。”黄举彦高兴地把女婿搀了起来。

    7.龙岗成亲

    建安十年(公元205年)三月的一天,风和日丽,澄碧的天空没有一丝云彩。宛城西郊的卧龙岗上,突然传出一阵劈劈叭叭的竹炮声,接着笙乐齐奏,平时寂静的草庐内外,立刻喧闹沸腾起来。这天,诸葛亮的众多友人都来到草庐之中,为孔明举行了十分隆重的婚礼。

    众人散去之后,只剩下了一对新人。诸葛亮十分虔诚地为新娘揭去大红盖头,新娘却粉颈低垂,羞答答地不肯抬头。

    诸葛亮伸手拉起端坐在床榻之上的新人,来到桌前。桌上红烛高燃,照得屋里暖洋洋的。他斟了两杯喜酒,端一杯递与新娘,低声说:“娘子,请。”

    新娘方才抬起头来,盯着诸葛亮,眼角眉梢都带着笑意。

    夫妇两个相视一笑,共同将美酒饮了个干净。

    诸葛亮就着烛光再次仔细端详,只见黄小姐今日平添了几分妩媚。

    黄小姐发觉诸葛亮在盯着自己看,不好意思的妩媚一笑,将目光瞥向一边去。诸葛亮在那一瞬间懂得了一个少女所有的娇羞与矜持,还有一种渴望和期待。诸葛亮觉得一团火灼热了他的双眼,他以前所未有的激情拥住了黄小姐。

    怀里的娇躯微微颤抖着,诸葛亮双臂一用力,抱起黄小姐,一言不发地走向绣榻。

    当诸葛亮醒来时,黄小姐已经变成了诸葛夫人。她正散着一头青丝,捧着昨夜铺下的白绢痴痴地笑。诸葛亮重揽她入怀,一手抚着她光滑的背脊,一手扯过白绢看。只见雪白之上星星点点散落几点殷红,仿如几朵寒梅,令人怦然心动。

    二、三顾茅庐,南阳布衣义辞隆中

    光阴如流水,转眼间寒冬过去,春回大地。刘备准备三访诸葛亮。当他一提出这个打算时,立即遭到关羽、张飞的一致反对。他们认为诸葛亮不过是徒负虚名的狂徒,所以两次去访问他,都故意回避了,劝刘备不必盲目听从他人的传说,死了这条心。但思贤若渴的刘备,怎么会听从武夫愚见呢?二人终于扭不过刘备,只得勉勉强强跟着他第三次来到隆中。

    1.皇叔惊魂

    公元204年,襄阳西边的大道上传来一阵急促的马蹄声,随着声音由远而近,只见一位穿灰色长袍的人骑着一匹骏马奔驰而来。远处窜起漫天的尘土,在那滚滚烟尘中,一个头戴金盔的武将,领着一支人马,紧紧地尾追过来。

    忽然有一条河挡住了灰袍人的去路,这就是檀溪。骑在马上的灰袍人看着这条溪,见它水面宽阔,水流湍急,附近既没有桥也没有船,实在无法过去,只好调转马头朝回走。可是远处尘烟滚滚,追兵就要到了。灰袍人心里顿时紧张起来,不得不再转回马头来到了溪边。情况危急,又无计可施,他只好闭着眼睛等死。

    说来也怪,这匹马突然仰首嘶鸣一声,“嗖”的一跃,跳过了三丈宽的檀溪。

    后面追赶的人,也来到了河边。这里既没有桥,也没有船,水又流得这样急,他们是过不去的,只好回去了。

    这追赶的一伙,便是刘表后妻蔡氏的兄弟蔡瑁。这被赶过了溪水的人,便是威震一时的刘备。

    说起刘备,很有一番来历。当诸葛亮耕读隆中的时候,正是中原地区的军阀混战达到高潮的时期。在这些不断争夺的豪强中,刘备也是其中的一个。不过,他的势力最小。刘备力量虽弱,但说起他的社会地位来,却有一层特殊的保护色。这是因为他的远祖是汉景帝刘启的儿子——中山靖王刘胜。在他同其他势力进行争夺时,自然可以冒称保护皇权的代表人物。

    虽然刘备名气不小,但终于没有抢到地盘,往往被各军阀集团赶得东奔西跑,连个喘息的日子也没有。建安五年(公元200年),他又被迫南逃到荆州去依附刘表。

    刘表虽然也热情地接待了刘备,但嫌他名气太大,对自己不利,便把他派到新野(今河南新野),以防曹操南下,对他的许多合理建议和主张,也不采纳,致使刘备闷闷不乐,一筹莫展。

    今天蔡瑁为什么要追杀刘备呢?原来,刘表有两个儿子:刘琦和刘琮。刘琦是刘表的长子,是前妻所生,按封建社会的规矩,他应是刘表的当然继承人。而次子刘琮是后妻蔡氏所生,由于蔡氏的挑唆拨弄,兄弟俩为了权力,明争暗夺的现象日益表面化了。

    有一次,刘表向刘备吐露了自己的心事,向他请教该让哪个儿子继承位置。刘备毫不犹豫地说:“当然是长公子刘琦。自古以来,凡是废长立幼的,都必然引起内乱。您如果怕蔡氏家族权势太重,可以慢慢地夺回权势嘛!”刘表听了以后,默默无语。

    没想到,刘备说的这些话全被躲在屏风后面的蔡夫人听见了,她气得咬牙切齿,直跺脚。于是,便与兄弟蔡瑁商议,趁刘备由新野来探望病中刘表的机会,要拔掉这颗眼中钉。

    蔡瑁谋杀刘备的阴谋既已破产,只得哀声叹气地回去了。

    2.二荐诸葛

    刘备越过檀溪落荒而逃,心里感到特别的沮丧。他想着走着,不知不觉地走到了荆州名士司马徽的门前。这时,天色已晚,再向前走是什么地方呢?他犹豫起来了。

    正在这时,司马徽走了出来。他仔细地端详这陌生人,从他的穿戴、神情以及马匹等判断出这不是一般的人,便主动搭话,并挽留他在家过夜,还为他添酒掌灯,热情地款待了他。

    从彼此的交谈中,司马徽认为刘备不愧为当代的英雄,之所以长期处于狼狈境地,是因为缺乏出谋划策的人才。司马徽建议他寻找一位能出谋划策的军师,帮助自己领兵打仗。

    刘备也正有这个想法,司马徽就向他推荐了卧龙诸葛亮,并介绍了诸葛亮的一些情况,说诸葛亮可以跟周朝的开国功臣姜子牙和汉朝的开国功臣张良不相上下。

    刘备听到司马徽的介绍激动极了,急忙打听诸葛亮的住所。司马徽笑了笑,没有直接回答。他知道,要使象刘备这样一位年近半百、饱有阅历的老英雄,对这一位年轻的山林隐士感兴趣,从而引起他足够的重视,还得有一个过程。

    所以当刘备想进一步了解诸葛亮的情况时,司马徽只是叫他不要着急,希望他再多方打听打听,看他说的这个人是否真行,够不够得上称之为俊杰。

    这是刘备第一次听到了诸葛亮的大名,并在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过了些时侯,司马徽的同乡、也是诸葛亮的好友徐庶到新野投归刘备。一番交谈之后,刘备对徐庶的学识见地十分佩服,因此很器重他。

    徐庶也向刘备再三推荐他的好友诸葛亮,并对他说:“这个人只可以到他那里去会见,不可以委曲地让他来到这里。将军应该亲自去恭请才是。”

    徐庶的话更激起了刘备对诸葛亮的倾心和向往,于是决定按徐庶临行前的叮嘱,去寻访诸葛亮了。

    一天,刘备带着关羽、张飞,叫人挑着礼物,径直朝南阳卧龙岗走去。刘备骑在马上观看隆中景色,只见山川秀丽,水流清澈,层峦耸翠,鸟鸣清幽,好一处人间佳境。

    正当刘备他们沉醉于这美丽的景色的时候,耳边传来嘹亮的山歌:

    蓝天似回盖,大地象棋盘。

    世人分黑白,来往争谁强。

    胜者自安逸,负者徒奔忙。

    隐居南阳界,高眠卧龙岗。

    刘、关、张三人听得出神,便停马观看,原来是三五农夫一边在田间耕作,一边放声歌唱。刘备上前打听歌词是什么人写的,农夫告诉刘备说,这是卧龙岗卧龙先生所作。

    刘备非常高兴,并向他们打听,卧龙先生住在哪里。

    “岗前疏林中的茅庐,就是卧龙先生的住所。”一个农夫指了指说。

    三人又走了几里路,只见山脚下一片绿树丛中,有几间新翻盖过的草屋。屋子四周环绕着一片茂林修竹,清新耸翠,十分的幽静。这一切,给戎马倥偬的刘备一个很好的印象。心想,隐居在这山清水秀中的卧龙先生,一定是一位高人。然而,这次出访却扑了一个空,原来诸葛亮外出了。

    3.再顾茅庐

    刘备三人回到新野后,每天都派人去卧龙岗打听,这一天派出去的人回来报告说诸葛亮已经回家了。刘备听后高兴万分,便吩咐即刻备马,前往拜见。

    此时正值隆冬季节,大雪纷飞,天气寒冷。在通往隆中的山道上,奔驰着三个骑骏马的人——刘、关、张三兄弟。

    走了好一阵,张飞抱怨说:“天寒地冻,还走这么远的路,去见个没什么了不起的人,不如回新野避避风雪。”

    刘备转过头来瞪了他一眼,说:“怎能这样无礼!求见贤人,就必须亲自前往,这才能显示出我的诚心。如果你怕冷,那你就先回去吧!”

    张飞知道刘备生气了,便赶紧说:“死都不怕,还怕什么冷!我只怕哥哥空跑一越,白费心思。”

    刘备扬鞭催马,说:“不要多话,只管跟着走。”

    就这样兄弟三人冒着大雪,又来到了卧龙岗前,只听得草堂上隐隐约约地传出了吟唱声。刘备一听这歌声,满心高兴,认为这一定是诸葛亮,便叩门求见。

    “久仰先生高雅,刘备等特冒风雪,前来求见,望多指教。”刘备恭敬地说着。

    只见这个青年赶忙回礼道:“辛苦了!辛苦了!家兄外出未归,我是他的弟弟诸葛均。”

    “刚才吟诗作赋的难道不是卧龙先生吗?”

    “那是我在诵吟家兄的诗作。”

    不过从诸葛均的吟唱中,刘备更觉得诸葛亮是一个高人,想见到他的心情更迫切了。因为人不在家,刘备只好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求贤的诚意,惆怅而返。

    在风雪中漫游归来的诸葛亮见到刘备的信,思绪很不平静。他想:“刘备居然冒着风雪又来访问我了,对他敦请贤能的诚意是不应该有什么怀疑的了。从这封信的内容上看,他似乎是一位胸怀大志的人,那么我应不应该去回访他一次呢?”他转过头来详细地询问起刘备等人来访的情形。

    诸葛均说:“从表面看,刘备对兄长是很崇敬的。没见到你,感到很失意,说还要来拜访你。同来的两个人,显得不很耐烦,特别是那个黑脸大胡子。”

    “哦!既然是这样,我还是等待一个时期吧。”诸葛亮沉吟着。

    晚间,诸葛亮将白日刘备来访一事说与黄氏听,黄氏道:“相公,我曾听父亲说过,刘皇叔仁厚,海内皆知,你为什么不去见他呢?俗话说‘良禽择木而栖’,今刘皇叔将梧桐种到了你家门上,你这只凤鸟还不栖落上去,还等什么?”

    孔明一听大笑道:“娘子之言不差,但我也想借此机会考验刘皇叔的诚心。另外,这样也可以彰显我生平的志向,定要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想不到相公也如此看重权位?”

    “不是看重,只是凤鸟不栖俗禽之枝。娘子你懂吗?”

    黄氏默然点头。

    孔明不再说话,手抚黄氏柳肩,眼望着窗外。

    4.隆中对策

    光阴如流水,转眼间寒冬过去,春回大地。刘备准备三访诸葛亮。当他一提出这个打算时,立即遭到关羽、张飞的一致反对。他们认为诸葛亮不过是徒负虚名的狂徒,所以两次去访问他,都故意回避了。二人劝刘备不必盲目听从他人的传说,死了这条心。但思贤若渴的刘备,怎么会听从武夫瞎咧咧呢?二人终于扭不过刘备,只得勉勉强强跟着他第三次来到隆中。

    这时,只见烂熳的山花开遍了山岗,紫云英与油菜花如地毯一样的铺展着,山雀蹦着、唱着,象是欢迎这远道而来的客人。

    三人来到卧龙岗前一打听,诸葛亮正在睡午觉咧!这真叫刘备喜出望外。等到诸葛亮醒来之后,他才求人通报。诸葛亮慌忙出来迎接。

    这两个具有共同身世、共同理想和抱负的人相见以后,那高兴劲就甭提了。于是,他们各自倾心相交,作了第一次畅谈。

    “我该如何才能得天下呢?”刘备虚心请教,毕竟快50岁的人了,实在是折腾不动了,得尽快去整个家业出来安度晚年。

    请葛亮气定神闲,眼前这个人不辞辛劳三次来找他,可见还是很重视招揽人才的,但是他到底有没有明君的底子呢?“我想先听听你的意见。”高手总是不轻易发言。

    刘备当然不能在未来下属面前示弱,虽然肚子里实在是墨水不多,但还是得拿出劲头,来对当今局势和今后的打算作一个简单的陈述。

    没有立即开口回应,诸葛亮在心里为眼前这个人打分做评估:不是一个聪明的人,从他屡战屡败的战绩可以看出;不是一个自负的人,从他屡次来请自己可以看出;不是一个坏人,从他的模样可以看出。总之一句话,这是个没有多大能耐但志存高远的好人,总分六十分。

    接下来便是诸葛亮先生发言了,他首先精辟地分析了当前的形势,提出了先夺取荆州,益州作为根据地,和孙权、曹操三分天下,加强自己的实力后,再联合孙权,南抚夷越,西和诸戎,等待最佳时机,最后两路出兵北伐曹操,从而达到统一全国的目的。

    刘备无限景仰地望着诸葛亮,对这一战略思想叹为观止,知识分子就是厉害啊,就算自己再修炼五十年也无论如何达不到这境界啊,这个人我要定了,谁敢抢我跟谁拼命。他猛地站了起来,紧紧地握住诸葛亮的手,连声说道:“高见!实在是高见!先生啊,你是盖世高才,不能长期空老于林泉之下,出来助刘备一臂之力吧!”

    对于诸葛亮来说,匡扶汉室,拯救黎民于水火之中,这本身也是他的夙愿。况刘备忠诚宽厚,素有大志,跟着这样的主公打天下,绝不会埋没才华。于是,诸葛亮满脸庄重地对刘备说:“将军既然这样看重我,我愿为您效犬马之劳。”

    两只长时间紧握的手松开了,窗口里飞出了爽朗的笑声。诸葛亮,这位二十七岁的青年志士,从此结束了在南阳躬耕的布衣生涯,踏上了政治仕途。

    5.博望立功

    “主公请来了军师,听说是南阳的卧龙先生,这样一来,刘皇叔可就有帮手了。”新野的百姓纷纷奔走相告,对诸葛亮抱有很大的期望。

    诸葛亮住进县衙三间宽敞的房子,离刘备的住室只隔一道墙,刘备对诸葛亮百般尊敬,一起吃饭,一起睡觉,关系十分密切。

    关羽、张飞看到刘备这么尊重诸葛亮,都很不服气。你初来乍到的,领导对你又嘘寒又问暖的,凭什么啊?论资排辈是官场的优良传统,凭什么你一来就比我们高出一截来?不公平,真是太不公平了。

    一天,张飞很不耐烦地对刘备说:“诸葛亮这家伙徒有虚名,别看他整天拿个羽毛扇装文化人,其实没啥学问。他能带兵打仗、出关斩将吗?不信,叫他来和我比试比试,我一定打得他找不着北。”

    “诸葛亮年纪还轻,喜欢胡吹说大话,又没有实战经验,还需要培养、锻炼,哥哥可千万不可为他的花言巧语迷了心窍……”关羽附和着说。

    刘备听了,好一会没有说话。他想起了廉颇和蔺相如的故事来,他懂得将相不和,是会坏大事的,于是就苦口婆心地劝说二人。

    诸葛亮也深知刘、关、张三人情同手足的关系,因此,在关、张面前表现得十分谨慎、谦虚。暗中较劲的关羽他们也抓不到他的什么把柄,反倒显得像是自己欺负新同志一样,弄得很不好意思,渐渐也就不针对诸葛亮了。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秋,曹操派夏侯惇领兵10万,杀奔新野而来,想灭刘备。刘备此时只有数千兵马,怎能抵挡10万之敌?怎么办?刘备望着诸葛亮,其他人也跟商量好似的不吭气,诸葛亮知道这是大家都指望他一个人了,希望他能用智慧将曹操赶走。诸葛亮先吩咐关羽、张飞、赵云如此行事,又令关平、刘封各引500士兵,预备引火之物,于博望坡(今河南方城县境内)后两边等候,等敌兵一到便放火。

    夏侯惇率大军至博望坡前遇到赵云,赵云按诸葛军师的事先吩咐,边战边退,引诱夏侯惇兵进博望坡。此时天色已晚,浓云密布,又无月色,夜风已起,夏侯惇只顾催军赶杀,行至狭窄处,只见树木丛杂,两边都是芦苇。忽听背后喊声震天,霎时四面八方尽皆熊熊烈火,又值风大,风助火势,愈烧愈猛。曹军人马自相践踏,死伤不计其数。赵云见火起立刻回军冲杀,夏侯惇冒烟突火而逃。关羽、张飞见火起,依计分别烧了曹军的辎重粮草。诸葛亮初出茅庐第一把火,烧退了10万曹军。

    从此以后,关羽,张飞也逐步认识到这个随时随地拿把羽毛扇的家伙有些深不可测的本事,不能小看,还全力支持诸葛亮的工作,服从他的调遣和安排。

    三、出使江东,几番舌战联吴抗曹

    此时的黄月英在诸葛亮眼中宛若洛神一样缥缈,比巫山仙女更加多情。她的明眸如水,腮颊绯红,两排牙齿轻咬着丁香之舌,却抑制不住几声宛转莺啼从喉间发出来。诸葛亮怀抱着这个水一样柔媚的女人,连日来的操劳和疲倦顿时烟消云散。他什么都忘记了,只剩下一副健硕的躯干与黄月英缠绵着,像藤缠绕着树,像水绕着山……

    1.败走江夏

    曹将夏侯惇领着残兵败将回到许昌,到曹操面前请罪。曹操知道夏侯惇中计,因此不加怪罪。但曹操一心想要扫平江南,免除后患。第二年(公元208年),他又起兵五十万,兵分五队,再次扑向新野。

    曹军走到半路,还未到达荆州时,刘表就病死了,由他的次子刘琮继位。刘琮是个没种的主儿,被曹军的浩大声势吓破了胆,结果不战而降。

    刘备在曹军到达宛县(今河南南阳县)时,才知道刘琮投降的消息,但已经来不及组织抵抗,在襄阳一带也无法立足,就急忙向江陵(今湖北江陵县)撤退,城中百姓也一同随行。

    太慢了,我们得快点。诸葛亮给刘备提意见,他似乎已经能听到曹军的脚步声了,现在时间就是生命,如果还这样拖沓下去,不但救不了百姓,连自己也要搭进去。诸葛亮建议刘备命关羽带领一万水军,从水路先行,迅速退往江陵。

    曹操听说刘表在江陵屯积许多军事物资,他恐怕落入刘备手中,就放下辎重车辆,亲自率领五千名轻骑兵,一天一夜走三百多里路,追赶刘备。

    轰隆隆,轰隆隆,闪电夹着雷鸣,狂风夹着暴雨,猛烈地抽打过来。从襄阳通往江陵的大道上,以刘备为首的十多万军民,肩挑背负在密集的大雨中艰难地行进着。这铜钱大的雨点,打在脸上、身上,冰凉冰凉,引起一阵抽搐。

    他们原想在襄阳城暂时定居下来,谁知来到城下,刘琮闭门不纳,还命令军士向人群中放箭。刘备没法,只得继续向南推进,却又碰上了这倒霉的大雨,现在才来到离襄阳不满三百里的当阳(今湖北当阳县)长坂桥边。疲惫不堪的老百姓,再也走不动了,只好依景山(当阳县境内,紧靠长坂桥)驻下。

    不久,曹操的轻骑兵赶到,冲散了刘备的队伍。连刘备本人也被打得焦头烂额,在张飞的护卫下才冲过长坂桥。

    这一场恶战,不仅十数万老百姓被冲得七零八落,连刘备的老婆和儿子阿斗(后主刘禅的乳名)也丢了。亏得赵云单枪匹马,原路返回去给他找。结果老婆死了,儿子倒是找回来了,赵云却是身受重伤,差点挂掉。这一来,刘备只得放弃了奔退江陵的计划,和诸葛亮等人向侧面的汉水撤退。

    到汉津口,恰好与关羽水军船只相遇,渡过汉水后又和刘表的大儿子刘琦的军队会合,刘备同他们一同退到夏口(今武汉市武昌),又从夏口遇到樊口(今湖北鄂城县西)。曹操的军队占领了江陵后,对刘备更是围追堵截。

    当时刘备只剩下关羽的水军一万多人,加上刘琦的兵马,总共不过两万人,力量大为削弱,并且是孤军自守,粮尽援绝,处境十分危急。这时,初出茅庐的诸葛亮挺身而出,建议刘备马上实行他在“隆中对策”中提出的联孙抗曹的策略,并主动承担了出使江东、说服孙权联合抗曹的任务。

    2.夫妻温存

    夜里,一钩弯月悬挂在天空,向大地射下了道道寒光。顶着袭人的冷气,诸葛亮回到了家中。他见室内灯烛微弱,便没有惊动侍女从人,轻手轻脚地走进房去。

    长夜过半,灯火半灭,屋里悄无声息,只有黄月英半倚着香腮偎在案旁。不管自己归来到了什么时辰,妻子总是无怨无悔地守候着,任诸葛亮怎么劝说也不理会。诸葛亮的心中一阵怜惜,他柔声唤道:“夫人!”

    黄月英不语。

    诸葛亮行至近前,却发现她双眼微闭,已然迷迷糊糊睡着了。诸葛亮抬手把她的一缕青丝掠到脑后,张开臂膀拥住她的纤腰,又用嘴轻轻叼住她的耳垂,轻轻地咬了几口。黄月英一怔,恍然醒来,见自己身在丈夫怀抱中,不禁莞尔一笑。

    “你何时回来的?”

    “刚刚进门。”

    黄月英伸手略略推开丈夫一些,扭过身子关切地问道:“可曾吃过晚饭?让人送些茶水、点心给你吃吧!”

    诸葛亮含笑摇摇头,道:“早用过了!”

    黄月英上上下下打量着诸葛亮,最终盯住他的眼睛,脉脉含情地说:“相公,你何时出发去江东啊?”

    诸葛亮目不转睛地注视着黄月英的眸子,沉声道:“明天。”

    黄月英的眸子里立即流露出惊恐与失落、担忧交织在一起的复杂表情。她知道丈夫要出发了,但她没想到来得这么急切,这么突然。她想稍加掩饰自己的失态都来不及,索性垂下头去,不再与诸葛亮的目光相碰。过了一会,她又抬起头来,故作镇定地说:“相公,待我去收拾一下你的衣物吧!”

    诸葛亮按住她温圆的肩头,说道:“夫人,我都收拾好了,你坐下,坐下!”

    说着,双臂轻托黄月英柳腰,将她拥于自己的怀中,不慌不忙地移身至床前。

    帐内一股温热的幽香缓缓地弥散开来,诸葛亮不禁目眩神迷,他半睁着朦胧的双眼,醉了似地倒在软玉温香之中……

    3.舌战群儒

    孙刘联合,共拒曹操,虽然符合当时的客观形势,但是,在孙权内部,却充满了主战、主和两派的矛盾,就是孙权本人也还在犹豫不决。正在孙权决断不下的时候,诸葛亮作为形象大使来到了柴桑(东吴国都,今江西九江市)。

    这一天,阴云密布,冷风呼啸,一片紧张而沉闷的气氛笼罩着江南大地,诸葛亮怀着急切的心情去拜见孙权。不料,刚进门就被以张昭为首的一群人围住了。

    张昭在袁绍部下被曹操吓破了胆,才逃到江东来的。到江东以后,他还胆战心惊,一听到曹操要进攻这里,唯恐自己的妻室儿女遭殃,自已的脑袋搬家,就一心主张降曹。因此,他一见主战的诸葛亮,便以讽刺的语调说:“刘豫州(指刘备)未得先生前,也曾纵横一时。自先生下山以后,只弄得丢新野、走樊城、败当阳、奔夏口,丢盔弃甲,连个容身之地也没有,十几万老百姓跟着你受拖累。听说先生自比管仲、乐毅,难道管、乐的才识与成就,就是这样的吗?”

    诸葛亮十分平静,他知道张昭是东吴第一谋士,如果不驳倒他,恐怕很难说服孙权。于是他笑着说:“鹏鸟有展翅高飞的大志,屋檐下的家雀怎么能理解得了呢?我主刘豫州在新野小县,人马不过千人,将领不过关羽、张飞、赵云几位。但就在这种情况下,博望坡前用火烧,新野城东用水淹,叫曹操没少吃亏。管仲、乐毅行军作战,也不过如此吧!当阳之败,是我主不忍弃十数万老百姓,这是大仁义。不像某些夸夸其谈之徒,大敌当前,不设计退敌,反而临战屈膝,真是百无一能,还在这里争辩什么?”

    孔明这一番话,有紧有慢,有条有理,有情有景,只说得张昭无言以对。

    沉静了片刻,忽然又有一人站起来反驳孔明说:“现在曹操拥军百万,战将千员,虎视眈眈,要踏平江东,你认为是随便可以对付的吗?”

    孔明扭头一看,见是东吴谋士虞翻,于是接着他的话回答说:“曹军数量虽多,但素质较差。大部分是从战场上收集到的残兵败将,是没有经过训练的乌合之众,有什么值得害怕的呢?

    虞翻冷笑一声说:“刚刚兵败于当阳,逃到夏口,到处求助于人,先生仍说‘不可怕’,这不是说瞎话吗!?”

    孔明见虞翻当面讽刺他,立刻反驳说:“我家主公以数千仁义之师,抵挡数百万残暴之众,一时失败而退守夏口,等待时机,这是不足为怪的。你们东吴兵精粮足,而且有长江之险,作为谋士不劝主公抗曹,反而劝主公降曹,这将被天下人耻笑。由此看来,真正害怕曹操的是你们这些劝主投降的人!”

    孔明这番话直刺得虞翻脸红心跳,只得悄悄地坐下了。

    这时,一旁的薛综抢着说话了:“现在曹操已拥有三分之二的地盘,人心都归向他,刘备想以区区兵力和他争天下,不过是以卵击石,自取灭亡而已。汉朝经历了三百多年,要玩完了啊!”

    虞翻惧怕曹操兵多将广情有可原,而薛综竟然赞美曹贼,孔明顿时怒从心头起。他厉声回驳说:“你怎么能说出这种话!人生天地间,以忠孝为本。你既为汉臣,就应忠于汉室,这才是做人之道。那曹操,祖宗几代拿汉朝俸禄,可是他不思图报,反而犯上作乱,这是天下共愤的事。你却以天数已尽为借口,吹捧曹操,我都替你害臊!”

    这话说得薛综羞愧满面,感到无地自容。

    下面还有一些人想继续为难诸葛亮,这时来了一位主战派的鲁肃,他严辞厉色地对大家说:“如今曹操大军压境,大家不想办法对付敌人,却在这儿较量口舌,太不像话了!”众人挨了一顿训,灰溜溜地走散了。

    4.说服孙权

    经过与儒士们的一番舌战之后,外围的压力击退了,诸葛亮感到轻松多了,下一步就看如何说服孙权了。

    在主战、主和两派的夹攻下,举棋不定的孙权,在豪华的大厅中,很客气地接待了诸葛亮。诸葛亮一看孙权,只见他目光明亮,相貌堂堂,威风凛凛。心想:要说服这样的人,靠乞怜、求援是办不到的,只能用激怒的办法,去刺痛他的自尊心,再以孙刘的共同利益和目前形势来打动他,去掉他的疑虑,鼓舞他的信心。于是,又一场紧张、严肃的论战开始了。

    孙权一见诸葛亮,就很坦率地问:“先生在新野辅佐刘豫州和曹操作战,一定知道他的虚实情况,请你详细地告诉我。”

    诸葛亮恭敬地说:“曹操的兵力估计在百万左右。”

    孙权有点吃惊,不敢相信这个数字。

    诸葛亮解释说:“曹操原有二十万人马,平了袁绍后又增加了五六十万,又在中原招了三四十万,占领荆州后又得了二三十万,加起来总共有一百五十多万。我只说一百万,是怕江东各位惊慌。”

    鲁肃站在一旁,急得脸色急变,因为来东吴之前,他曾嘱咐过诸葛亮千万不要用曹操兵多将广的话吓他。因此他直向诸葛亮眨眼睛,示意他不要再说下去,可诸葛亮却当作没看见。

    孙权听了,皱起了眉头,眼光停在公案上的作战图上,接着又问:“你估计曹操在夺取荆州之后,下一步怎样走?”

    诸葛亮回答道:“现在他沿着长江驻扎军队,一定是看中了江东!”

    “如果他有并吞江东的企图,那么我们是打还是和呢?”孙权显得有点坐不稳了。

    诸葛亮说:“曹操的势力与日俱增,如果将军实在没有能力抵御曹操,我看还是像你手下的那些谋士说得那样,趁早投降算了。”

    孙权听后,满脸不高兴,说:“你既然这么说,为什么刘备不投降曹操呢?他的兵马不是比我江东更少吗?”

    诸葛亮见孙权生气,暗暗高兴,心想:我这激将法已经起作用了,要让孙权下决心抗曹,必须再加他一把火。于是,诸葛亮说:“刘备是汉室王孙,当世英雄,怎么能随便投降曹操呢?”

    这句话倒真把孙权给惹急了,他站起来,“哼”了一声就走了,大家不欢而散。

    鲁肃一见孙权生了气,也很着急,连忙斥责诸葛亮说:“先生说这样的话,实在太藐视我们主公了。幸好是我们主公器量宏大,没有当而责备。”

    诸葛亮脸朝天,笑着说:“这样的器量还算大吗!我自有破曹的计划,他不问,我当然不谈。”

    鲁肃说:“真的有好办法,我就再请主公来求教。”

    鲁肃走进后堂,见孙权怒气还没平息,对他说:“主公不要生气,否则诸葛亮会笑话您的。其实,诸葛亮尚有良计妙策还没对您说呢。”

    孙权一听诸葛亮有破敌之计,马上高兴了,急忙叫鲁肃把诸葛亮请到内室,以酒相待。宾主入座以后,边酌边饮,话题始终没有离开“抗拒曹操”这件事。

    孙权意味深长地说:“曹操现在的主要对手就是刘豫州和我,虽然我希望与刘豫州合力抵抗曹军,但刘豫州刚刚打了败仗之后,还怎能抵抗强敌呢?”

    诸葛亮认真地分析道:“豫州最近虽然打了败仗,但是关羽手下还有精兵万人,刘琦在江夏的战士少说也有万人;曹操的大队人马,从老远的地方跑来,疲倦得很,也就减弱了力量。而且北方人不惯水战,荆州的兵马所以跟着曹操,只不过是形势所迫,并非心里情愿。现在将军真能诚心和豫州协力同心,一定能打败曹兵。”

    孙权听了诸葛亮的分析,非常高兴地说:“先生的话,顿时使我开窍,如今我的主意已定,再没有其他疑虑。马上商议起兵,同灭曹操吧!”

    5.智激周瑜

    孙权退进内宅,睡觉饮食都不正常,只是犹豫不决。虽说由诸葛亮谋划了破曹之策,他心中仍不踏实,害怕兵少将寡,抵挡不住曹操大军。若让他降曹,更是一百个不情愿。

    孙权的母亲吴国太知道了这个情况,对孙权说:“我姐姐临死时不是说过:内部事务,可以找张昭;外部事情,可以问周瑜。现在为何不去请周瑜来问问?”孙权如同大梦刚醒,便派人到鄱阳请水军都督周瑜前来商议。

    夜凉如水,星斗满天。周瑜刚回到柴桑,下人就报说鲁肃和孔明前来拜访。周瑜出中门迎接,叙礼毕,分宾主而坐。开始,周瑜主张投降,鲁肃主张抗战,两个人争辩很久,诸葛亮只管袖着手在一旁冷笑观战。

    周瑜问:“先生为什么要笑?”

    诸葛亮说,“我不笑别人,是笑子敬(鲁肃字子敬)不识时务。曹操非常会用兵,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只有刘豫州不识时务,硬要同他对抗,所以屡遭惨败。孙将军若不降曹,其下场与刘皇叔一样;若早日开城纳降,定可保得江东六郡平安,又使人民免于战火,何乐而不为?”

    鲁肃非常生气地说:“你要让我家主公屈身为奴吗?”

    周瑜目光一闪,流露出痛苦与忧虑、焦躁杂合在一起的神情,但仅是一瞬间,惯有的孤傲又浮现在他的脸上。他冷冷地笑着,眼睛在诸葛亮与鲁肃身上游移不定。

    诸葛亮见鲁肃气得面红耳赤,心里暗道时机到了,于是他手摇羽扇,假装漫不经心地说道:“若要曹操退兵,其实也不是什么难事!只要送两个人过去就行了。曹操得到这两个人,百万大军立即就会退兵。”

    周瑜问:“哪两个人?”

    诸葛亮坦然地望了一眼周瑜,不紧不慢地说道:“二乔!”

    周瑜闻听此言,宛若遭了当头一棒,头皮发麻,双眼发黑,几乎摔倒。原来,这二乔是江东一对姊妹花,有倾国倾城之色,乃绝世佳人。大乔昔日嫁与孙权之兄孙策,那小乔正是都督周瑜的爱妻。

    诸葛亮的话一下子戳到了周瑜的心尖儿上,他美玉一样的脸庞被一层青色所笼罩着,阴郁极了。他狠狠地咬着牙关,一字一顿地问:“先生如何得知曹操欲得二乔?”

    鲁肃递了个眼色给孔明,可孔明装作没有看见,接着往下说:“我听说曹操是好色的人,他曾在漳河造了个‘铜雀台’,并发誓说一定要得到江东二乔,放在铜雀台上,供他享乐。曹操的小儿子曹植,很会写文章,他曾作《铜雀台赋》,其中有文句也含有这个意思……”

    “哪些文句?”

    “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

    周瑜一听,非常生气,离开座位指住北面大骂说:“老家伙欺我太甚!”

    诸葛亮连忙阻止他说:“将军为什么要爱惜这两个女子呢?”

    鲁肃忙对诸葛亮说:“先生不知道,大乔就是孙策将军的夫人,小乔就是周都督的妻子。”

    诸葛亮装作惶恐的样子说:“我真不知道,不小心讲了出来,死罪死罪。”

    周瑜说:“我跟老家伙誓不两立!其实我刚才所说,只是试探你们而已。我自从离开鄱阳湖,就有北上抵抗的打算,现在更不会改变主意。明天见了主公,便建议起兵。”

    第二天清早,孙权召集文武官员商议。周瑜拜见了孙权,先问孙权对曹操动兵的看法与打算,孙权说:“接连几天都议论此事,有的劝我投降,有的劝我作战,我的主意还没定,请你帮我决断。”

    接着周瑜表明了自己的抗敌主张,指出了曹操出兵的四项弱点,分析了制敌取胜的可能。孙权听了,拔起宝剑,砍掉桌面的一角说:“众将官有再说投降的,就跟这桌面一样。”

    这一来,那些主降派再也不吭气了。

    经过几番舌战的诸葛亮,终于为孙刘联盟打下了基础,为赤壁之战奏响了前奏曲。

    四、刘备辞世,诸葛丞相辅孤治蜀

    诸葛亮明显地感觉到肩头的担子重了几分。他清楚眼下小皇帝完全倚重着自己,天下黎民苍生也同样眼巴巴地望着自己,蜀汉的命运完全握于自己一人之手。大业未成,故人已去,看来只有自己抖擞精神、重整旗鼓去完成他们的心愿啦!

    1.辅佐刘备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赤壁一战,不可一世的曹操被打得焦头烂额,元气大伤,败回许昌之后,一时不敢轻举妄动了。刘备趁机取得荆州及长沙、零陵、武陵、桂阳四郡,终于拥有了自己的地盘,诸葛亮被刘备任命为军师中郎将。

    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刘备率军入蜀,诸葛亮和关羽受命留守荆州。三年以后,诸葛亮留关羽镇守荆州,与张飞、赵云溯江而上,与刘备会师于成都城外。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五月,围困成都十多天的刘备终于进入了成都城。刘备进入成都后,大肆封赏,好不容易当了主人,当然要显摆显摆,所以人人有封赏,个个有房住。在这欢声笑语的大好时刻,诸葛亮似乎预感到了即将要面临的危机,为了预防那一天的到来,必须要做好充足的准备。

    和所有杰出的政治家一样,诸葛亮知人善任、爱惜人才,以自己的宽容和理解为刘备吸引了一大批才俊之士。

    刘备手下有一个叫法正的谋士,十分聪明能干,曾数次为刘备出谋划策,使刘备摆脱困境。刘备攻入成都后,法正当上了蜀郡太守,他原在刘璋手下干过,成都城中有不少他过去的朋友和冤家。也许是小时候有过什么难言的坎坷,导致法正养成了有仇必报的性格,记性不错的他把每个骂过他、小看他、不服他的人都记在心里,逮住机会就大肆报复,一时间怨声载道,大家纷纷去找刘备投诉。

    对于法正的这种行为,诸葛亮也早有耳闻,心底里他是很不赞成的。但是他想,法正料事如种,确实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刘备要拓展他的事业,这样的人只少不多。如果为了这么一点问题而去惊动刘备,使刘备对法正产生恶感,对于今后的事业发展不利。

    于是,他便和颜悦色地劝前来告状的人说:“法正这几年出生入死,为主公立下了不少功劳。现在他想把过去的恩恩怨怨一笔勾销,这是人生一大快事,法正即使做得稍微有点过火,又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呢?”

    诸葛亮过一番话,虽然不一定能让每一个人都心服口服,但是看到功劳远比法正高的诸葛亮对法正都这么体谅,告状的人也就放弃了到刘备面前告御状的念头。后来,法正在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的定军山一役中,果然又为刘备屡献奇计,再立了新功。

    还一次,刘备外出游玩,突然来到了广都(在成都正南方约五十里)。刘备见广都的街道十分破烂,作为地方官的蒋琬又是喝得烂醉如泥,便断定蒋琬是个昏聩无能的糊涂官,心里十分震怒,当即就叫人把蒋琬扣起来,准备回成都后好好治罪。

    跟随刘备一起出游的诸葛亮知道蒋琬其实是一个非常能干的人,广都街道有碍观瞻另有原因,不能全怪在蒋琬头上,于是就劝刘备说:“蒋琬有大才能,让他管理方圆不过百里的小地方实在是屈才了。再说,他身为地方长官,凡事以让百姓休养生息为主,而不去搞什么表面文章,这也无可厚非。希望主公重新考虑对他的处罚。”

    诸葛亮的这一番话,不但是在为蒋琬开脱,简直是在为蒋琬请功了,刘备虽然对蒋琬的酗酒无法释怀,但出于对诸葛亮的敬重,终于同意仅将蒋琬就地免职而不另外治罪。

    正是这个蒋琬,十多年后当上了诸葛亮手下的长史,在诸葛亮带兵外出征战的日子里,他在后方为诸葛亮筹集军粮、招兵买马,出色地完成了后勤供应工作,诸葛亮对他深为感激。

    2.白帝托孤

    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曹操去世了,他的儿子曹丕篡汉称帝,正式干起了皇帝这个职业。跟风一向是我国的传统,刘备看见别人比他抢先了一步,眼红得不得了,我才是正儿八经的汉室后人呢,凭什么他姓曹的就先坐上龙椅了?他也赶紧准备了一下,在第二年(公元221年)的时候,于成都称帝,立国号为汉,史称蜀汉。然后,刘备立长子刘禅为太子,拜诸葛亮为丞相。

    刘备称帝后,第一件大事就是在当年7月率军10万出川东进,向东吴雪仇。刘备如此大动干戈是有原因的。这是因为,刘备称帝前不久,东吴趁镇守荆州的关羽出兵襄樊、大败曹军之机,单方面破坏了孙刘联盟,偷袭并占据了荆州,将返军回救的关羽围困于麦城(今湖北当阳东南),最后将其杀害了。关羽一向与刘备情同手足,关羽之死使刘备万分悲痛,一心要为关羽报仇。当时,蜀汉有很多人都曾劝阻刘备不宜向东吴用兵,但刘备不听,一意孤行。

    就在刘备调遣人马准备出川东进时,又传来另一个使他痛不欲生的消息,即他的另一员猛将张飞被其部下张达所杀,该叛将杀死张飞后投奔了东吴。这一来可说是火上浇油,使刘备更是怒火中烧,决心向东吴讨还血债。

    这次东进是刘备一生中的最后一仗,也是败得最惨的一仗。当他领兵进抵猇亭(今湖北宜都)后,竟在沿江谷地700里的范围内相继安营扎寨。这种长龙式的安营法明显犯了兵家之大忌,是很容易被敌方截断而围歼的。结果,东吴大将陆逊果然瞅准弱点,采用火攻,火烧蜀军联营。刘备大败,几乎全军覆没,连夜逃到白帝城(今四川奉节)。

    失败的痛苦和不悦,使刘备不久即病倒了,而且病情一天天加重。公元223年,自知不久于人世的刘备将丞相诸葛亮召至白帝城。

    这一天,细雨蒙蒙,愁云惨惨,远山近树都笼罩在雨雾中。人们的心都紧缩着,眼里都饱含着泪珠,但谁也没有哭出声来。年过六十、满头白发的刘备,躺在床上,已经奄奄一息了。但他还不时地睁开眼睛看看,好像在寻找什么,等待什么。是的,他在强打精神,等待着心腹谋臣诸葛亮的到来。

    刘备出征以后,诸葛亮一直留在成都,治理内政,保证军需。接到刘备的诏令以后,他不避风雨,日夜兼程地往白帝城赶去。

    诸葛亮一进永安宫,久病的刘备像打了强心针一样,翻身坐起,一把抓住诸葛亮的手,让他坐在床边,哽咽着说:“孔明,我……我好后悔啊……一时复仇之心冲昏了我的头脑,我没能听你的劝告,以致于今日落魄白帝城,我……”

    跪在刘备床前,诸葛亮心情复杂,一直叫你回去,你偏不听,现在知道后悔了吧。可是刘备那一句忏悔让诸葛亮无话可说,唯有叹气,毕竟走到这一步是谁都不愿意看到的。

    “好好养病吧,我们还有机会,将来还是我们的。”诸葛亮的安默分量不够,就连他自己都不信如今这副模样的刘备还可以再重新上战场。

    刘备知道,自己失败了,不但输了战争,也赔上了性命,这就是他最后的劫数了,他将写好的遗诏交到诸葛亮手中,对大家说:“诸位爱卿:这是朕的诏书,朕将后事都写在上面……现在交给丞相……”

    室中文武众臣的目光倏地集中在诸葛亮的身上,这目光中有景仰,有期待,也有难以言传的复杂情感。诸葛亮陡然感到了刘备这句话的份量与周围众人火辣辣的目光,他定定心神,匍匐在地跪接遗诏。

    “孔明,我快不行了,你将遗诏交给太子刘禅吧……刘禅生性懦弱,缺乏主见,望丞相多多教诲他……如果他实在没有出息,不值得辅佐,你就自己取代他,我是绝对信任你的。”

    诸葛亮听后,汗流遍体,手足无措,泣拜于地说:“我当竭尽全力,辅佐幼主,以图大业,直到我死去的那天为止。至于取代的事,那是绝对不会发生的,请您放心吧!”说完,竟叩头出血。

    不久,刘备在白帝城去世了,诸葛亮把他的灵柩运回成都安葬。从此以后,便毅然挑起了辅孤治蜀的重担。

    3.智退强敌

    公元223年,刘禅即位,大赦天下,大封文武百官,老百姓立刻从刘备去世的阴影中摆脱出来,为了蜀汉立了新皇帝而欢欣不已。

    诸葛亮仍任丞相之职,但他明显地感觉到肩头的担子重了几分。他清楚眼下小皇帝完全倚重着自己,天下黎民苍生也同样眼巴巴地望着自己,蜀汉的命运完全握于自己一人之手。大业未成,故人已去,看来只有自己抖擞精神、重整旗鼓去完成他们的心愿啦!

    正当诸葛亮踌躇满志的时候,边关的告急文书,像雪片一样飞来。原来,曹魏利用刘备去世和蜀国国内不够安定的机会,便联合东吴,拼凑了几十万人马,分五路来攻蜀国!后主刘禅急得象热锅上的蚂蚁,不知如何是好,最后只得命人召诸葛亮入宫相议。

    然而,诸葛亮突然身染重病,无法上朝面君。刘禅心里一点主意都没有,只得传太医到丞相府为孔明治疗,盼望他早日康复。第二天,刘禅又派人去相府打听情况,听说丞相已不能起身下床,病情十分严重。这下子刘禅方寸全乱,许多大臣也急得搓手跺脚,想不出办法来。

    无奈之下,刘禅只得带着一些大臣们亲自到丞相府问计。谁知进了府门一看,只见诸葛亮扶着手杖在观看池里的游鱼。刘禅面带怒色,把上述情况说了一遍,然后追问说:“丞相,您看该怎么办?”

    诸葛亮听了,大笑不止。

    刘禅更是生气,连连追问:“怎么办?怎么办?”

    诸葛亮见刘禅如此不安,才慢慢地对他说:“这五路兵,我已打退了四路,只有东吴一路未退,我正在想办法!”

    刘禅一听,大吃一惊:“不见您调一兵一卒,是用什么奇谋退的兵呢?”

    诸葛亮见刘禅那疑惑的神情,便进一步说道:“先帝托重任于我,我怎么会怠慢呢?行军打仗,贵在神速。而且,军事行动是不可泄露的。曹魏想趁火打劫,这是意料中的事。我早已吩咐马超、魏延、李严、赵云等人,分别用奇兵、疑兵、伏兵等方法,把他们打发走了。目前,我正为东吴一路而苦恼,我哪有心观鱼呢!”

    刘禅一听,好像满天的乌云都散了,脸上露出了笑容。

    究竟怎样对付东吴,诸葛亮着实费了一番脑筋。由于与东吴争夺荆州,破坏了孙刘联盟,给曹操提供了各个击破的机会。现在要重新建立这一联盟,必须在维护蜀国尊严的基础上进行交往,出使的人选是十分重要的。而他自己又重任在身,不能亲自去。那么,谁可以去完成这一外交使命呢?

    正当诸葛亮为物色这样一位外交使臣而感到苦恼的时候,一天,户部尚书邓芝来探望他,并陈述了联吴拒魏的主张。听了邓芝的意见,诸葛亮情不自禁地拍手大笑道:“我找到人了!我找到人了!”

    他这副眉飞色舞的神情,使邓芝感到莫明其妙,连连问道:“您找到谁了?您找到谁了?”

    诸葛亮笑着说;“就是您啊!我考虑这个问题,已经很久了,苦于找不到合适的人去完成这个任务。你既然提出了这样的建议,一定经过了一番深思熟虑,你一定能出色地完成这一使命。”

    不久,邓芝带着诸葛亮的使命到了东吴。他想方设法,不亢不卑,战胜了傲气十足的孙权,恢复了吴蜀的睦邻关系。

    这一消息,传到魏国,气坏了曹丕,他的如意算盘落空了,只得缩回那贪婪的手,另打别的主意了。

    4.骂死王朗

    曹魏想趁刘备刚死之机,采取两个拳头打人的办法把蜀国吃掉:一是用武力征服,一是用攻心术,从内部瓦解。第一个办法失败以后,就转而使用第二个伎俩。

    一天,两名魏国的专使带着金珠、宝玉、丝帛,鬼鬼祟祟地混进了丞相府,口称有机密事,要求面见诸葛丞相。对这种来历不明的人,诸葛亮向来存有戒心。于是,他带领丞相府的官员,在大厅中接见了他们。

    “是谁派你们来的?你们来干什么?”诸葛亮严词厉色地问。

    这两个人原想单独会见诸葛亮,谁知在座的有这么多人。因此,被诸葛亮问得瞠目结舌,说不出半句话来。最后,这两个家伙犹犹豫豫地从怀里摸出一封信来,递给了诸葛亮,并捧上了礼品单,然后说;“我们受主人的派遣,前来参见丞相,万望恕罪!”

    诸葛亮当面拆阅了来信之后,眉头紧皱,露出一脸不高兴的神情。过了好一会,诸葛亮才以十分严厉的语气告诉这两个人说;“这封信就留下来吧,我以后会给他们答复的。至于那些礼品,你们统统拿走,我丝毫不取。”这两个家伙连忙叩了几个头,连滚带爬地滚回去复命了。

    这封信究竟是谁写的呢?信里写了些什么呢?原来是魏国的几个高级谋臣:司徒(官名,掌管国家土地和人民)华歆、司空(官名,掌管工程)王朗、尚书令(官名,掌管章奏文书)陈群、太史令(史官,掌管天文历法)许芝等人的联名信。这几个人,原都是汉献帝的宠臣,现在又都是为魏国出力的走狗。他们想蛊惑、来引诱诸葛亮投降,为了驳斥他们,诸葛亮写了《正议》一文,公开驳斥了他们的阴谋。

    但是,不甘心失败的王朗,还企图作最后一次尝试。有一天,王朗在无数将校的簇拥下,来到两军阵前,要求与诸葛亮对话。诸葛亮坐在四轮车上,由侍从推着,也来到了阵前。

    王朗见孔明出阵,振作精神,打马往前行进几步,在马上拱手施礼道:“前面可是孔明公吗?我是久仰您的大名了!”

    诸葛亮也恭敬有礼地道:“司徒大人,幸会!”

    王朗听得孔明的话软中带刺,心中极不舒服,他强压心头怒火,平静地道:“当今曹魏取代汉室政权,是天意决定的,像蜀国这样擅自建立国家,自称皇帝,公然与魏国对抗的作法,是违背天命的。所以,我劝你早日向魏国投降。”

    诸葛亮坐在车上,不禁哈哈大笑道:“我原以为你这位汉朝大元老,今天会说出一番惊天地、泣鬼神的道理来,没想到你是如此的卑劣。”

    诸葛亮故意把声音放大,让两边的军校们都能听见,实际上是想在众人面前出王朗的丑。

    诸葛亮说:“当桓帝、灵帝在位的时候,由于宦官专权,给国家造成了许多灾难。以后又是董卓、李傕、郭汜、曹操等劫持汉帝,残杀生灵。可是,朝廷大小官员,都是一些腐朽不堪的东西,他们享受着国家的俸禄,控制着朝廷的大权,而背地里屈从曹魏,出卖汉室的江山,这算得上仁臣义子的行为和品德吗?”

    诸葛亮这一番话,明着骂朝廷官员,暗中却刺中王朗。王朗听着脸上一阵阵发烧。

    诸葛亮继续提高嗓音说:“听说你是读孔孟之书出身的人,理应为安汉兴刘而出力,为什么却帮助曹魏来篡夺汉室江山呢?现在我们正以‘刘汉’的正义之师,来讨伐逆贼。你这个只会阿谀奉承的无耻之徒,只配缩着头、夹着尾,躲到角落里去苟延残喘,哪有脸皮挤到军士中来瞎说胡道呢?”

    王朗听到这儿,已经气喘吁吁,掩面擦汗了。

    诸葛亮又大声骂道:“你不想一想,自己已经满头白发了,还能活几天,快滚到一边去吧。不过,我得提醒你一句,你死了以后,是没有资格去参拜汉室皇灵的。”

    这一番话,简直象一支支利箭,射进了王朗的心窝,只见他大叫一声,口吐鲜血,从马上滚了下来,一命呜呼了。

    五、决计南征,孔明攻心七擒孟获

    诸葛亮一路上思绪翻腾,他在想那蛮夷不习教化,单凭武力可以灭掉他,但却收服不了人心。这一股反贼倒下去,照样会有不避刀枪的站出来,此起彼伏,何时是个尽头?所以,我要亲征蛮地,使边民放弃与我们的对抗,心甘情愿地与我们共存共荣,和好如一家。

    1.定计南征

    在发展外交、排除外患等一系列问题得到处理后,诸葛亮便着手解决内部问题。

    刘备去世前后,一些地方官吏,如汉嘉太守等举兵叛变,南中诸郡聚居的少数民族也起来闹事,这些也使诸葛亮感到头痛。加上后主刘禅这个小祖宗是光长身体不长心眼,光长年龄不长智商,当皇帝也有一阵子了,可是基本业务还是完全不会,更谈不上如何治理蜀国。这一切,都要求诸葛亮作出处理。

    诸葛亮为了解决这些矛盾,首先起用了一批有声望的益州人出来任职,并通过他们去联系益州各阶层的人,以促进内部的团结。其次就是健全法制,实行赏罚严明的政策,以改变刘焉父子统治时期法禁松弛的情况。由于采取了这些果断措施,蜀国的新政权得到了巩固。

    诸葛亮还致力于发展社会生产和自然资源的开发,积极鼓励老百姓种桑、养蚕、织锦,使蜀锦的生产有了很大发展。以致大批蜀锦运销吴、魏,成了蜀国财政收入的来源之一。此外,诸葛亮治蜀期间,还对当时社会上流行的奢侈腐化风气,进行了坚决的抵制。他提倡节约,主张丰收之年不浪费,平时注意贮备,以防灾荒。

    经过诸葛亮的苦心治理,贫弱的西蜀地区,出现了一片兴旺景象。

    建兴三年(公元225年)春季的一天,丞相诸葛亮来到议事大厅,召集文武官员,商讨军机大事。

    后主刘禅身着皇冠龙袍,在一群宫娥彩女的簇拥下,也来到了议事大厅。群臣们行过朝拜礼后,就转入到议事正题。

    这时,只见诸葛亮手捧表章,呈给后主,并恳切地提出:“先主去世已经两年了,现在国家贮备的粮食比较充足,军需器械也有足够的准备,因此,我主张抓住时机,平定南中叛乱,请陛下批准。”

    缺乏远见的刘禅,露出难色道:“由于丞相的辅佐,现在日子正过得安逸,又何必南征呢?”

    “先主在世时,一直想统一天下。但不平定南中地区的叛乱,安定后方,哪有条件北伐曹魏,进而统一天下呢?”诸葛亮耐心地说服刘禅。

    听诸葛亮这么说,刘禅不再说什么了,但在用兵方法上,其他朝臣还有各种想法。

    有的主张以招抚为主,辅以强征;有的主张“快刀斩乱麻”,一杀了之。在这个问题上,诸葛亮已考虑过很长时间了。现在他坐在一旁,倾听大家的意见,以便统一思想和行动。正当大家争论不休的时候,曾担任过越嶲(今云南西昌)太守的马谡发言了。

    只见他不慌不忙地说:“南中依靠地势险要、偏远,不服从朝廷已经很久了。即使我们今天用武力打败了他们,大军一退,他们还会要反叛的。因此,我希望丞相这次出征,应以攻心为上,攻城为下,不要专用武力,要注意征服他们的心。”

    诸葛亮连连点头说:“幼常(马谡的字)和我想到一块了。”于是南征的行动计划和用兵策略就这样决定下来了。

    2.临别缠绵

    究竟南中是个什么地方?诸葛亮为什么要进行南征呢?

    原来在蜀国的西南部,有个南中地区,相当于今天的云南、贵州和四川的南部一带。定居在这里的少数民族一向骁勇,所以免不了就会在边境上时不时地出来杀几个人,劫几车货。毕竟,人家是无业人员,成天总是没事骑马来回溜达,从来都是流动作战。事情虽然不大,但也影响到了边区人民生活的安定,得摆平他们。

    当时因刘备刚死,不便兴师问罪,直到诸葛亮辅孤治蜀取得一定成效,同时又恢复了与东吴的联盟之后,才为平定南中作好准备。

    从朝堂上议事归来天已黑了,诸葛亮一路上思绪翻腾,他在想那蛮夷不习教化,单凭武力可以灭掉他,但却收服不了人心。这一股反贼倒下去,照样会有不避刀枪的站出来,此起彼伏,何时是个尽头?所以,我要亲征蛮地,使边民放弃与我们的对抗,心甘情愿地与我们共存共荣,和好如一家。

    回到府中,诸葛亮换下朝服,舒舒服服地伸个懒腰,略带倦意地叹口气,然后才迈步回到内室。

    黄夫人还未曾睡下,她在昏黄的灯烛下坐着发呆,似乎有什么心事。见孔明进来,她脸上露出一丝笑,利落地站起身来,走到丈夫面前,道:“听说你要带兵南征?”

    黄夫人的话语里有些凄凉的味道,她一面说话一面用探究的目光盯住孔明。诸葛亮笑了,他轻轻地拉黄夫人在书案前坐下,抚慰似地说:“别这么紧张,没什么大不了的,我这一生注定要辗转于沙场之上的。你放心,我一定平安归来……”

    黄夫人不放心地说:“你听说过民谣怎么描绘夷地吗?‘蛮夷多瘴气,泸水多妖魅。鸿雁飞不过,征者不复回。’孔明,我……真不放心你啊,非你亲征不可吗?”

    诸葛亮轻轻点头,道:“非我去不可……民谣嘛,无非是以讹传讹,其可信成分有多少呢,谁也无从知道!况且,大汉天下早在蛮地设有府郡,这就说明那里去得,并不像传言中所说的那样恐怖吧。好了,别再胡思乱想了,夫人,夜深了,快些睡下吧……”

    黄夫人苦笑着,抬手拢拢鬓间的散发,脚步轻盈地铺床展被,那身姿远远望去,与二八年华的俏佳人并无多大区别。

    诸葛亮带着幸福的疲倦一下子便坠入梦乡中,酣声如雷;黄夫人伸开双臂揽过被衾,独坐在床头,再也无法安心睡去。

    天很快亮起来,黄夫人蹑手蹑脚地爬起来,悄悄出去为丈夫准备早餐了。当诸葛亮神清气爽地从自家府门口出发的时候,他不经意间回头瞅见妻子深陷下去的眼窝儿平添了几分憔悴之色,孔明的心便被一阵难以言状的内疚撕扯得抽搐成一团。

    3.兵发南蛮

    建兴三年(公元225年)三月的一天,阳光灿烂,百花争艳。明媚的春光,装扮着成都平原。阅兵场上,战旗高高飘扬,战鼓咚咚作响。一批身强体壮的士兵,排列得整整齐齐,铠甲银枪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三通鼓响之后,只见诸葛亮已端立在点将台中央。他极目四望,扫视了整个校场的盛况,然后以高昂而又激动的语调向全体将校宣布:“为了稳定我们的大后方,平定南中诸郡的叛乱,今天我们就要出征了。现在我命令马忠为东路统帅,领一支军队攻打益州东面的牂牁郡;命令李恢为中路统帅,佯攻叛乱分子的老巢益州郡,以牵制益州的叛乱分子,使它不敢抽出力量去援助越嶲郡的叛乱分子。西路大军由我亲自率领,攻打越嶲郡。然后三军汇合,攻打叛军的最后据点——益州。”

    三军将领在接受命令以后,高举战旗,敲起军鼓,人人怒不可遏,雄纠纠、气昂昂地分别朝指定的方向出发了。诸葛亮的南征,就这样开始了。

    马忠一路,并没有费多大力气,就攻下了牂牁,李恢一路,虽然进展不大,却断绝了益州郡与越嶲郡的联系,使叛乱分子陷于孤立。诸葛亮的西路大军由安上(今四川屏山)经水路进入卑水(今四川昭觉)以后,就停止前进,以诱惑高定决战。等到高定把分散的各地军队收拢到一起以后,诸葛亮便采取突然行动,歼灭了这股叛军,杀死了高定,占据了越嶲郡。雍闿等人,也被高定的部下杀死了。

    自牂牁、越嶲平定之后,诸葛亮的南征,就进入到第二个阶段。这时,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由于受雍闿等人的蛊惑,影响远没肃清,隔阂尚未消除。于是夷人孟获便收集高定与雍闿的余部,继续在益州郡骚动。为了安定益州郡,建兴三年五月,诸葛亮率军穿过人烟稀少的山岭,渡过波涛汹涌的泸水(金沙江),经过艰苦的行军,终于逼近了益州郡。马忠、李恢两军来汇,与孟获展开了一场赛意志、比智慧的斗争。

    孟获这个人生得熊腰虎背,性格倔强,而且勇敢善战。他本来不是夷族的贵族,只是听了雍闿等人的挑拨、煽动,才参加了骚乱。雍闿、高定死后,他被夷人推为首领。他的部将大都是能骑善战、能泅善攀的能手,他们世世代代聚居在南中四郡的山区里,过着落后的甚至是原始的部落生活。

    这里峰峦迭宕,奇石嶙峋,洞穴深邃,绵亘的大森林里虎豹成群,蛇蝎毒草到处都是。穿山过峡而来的泸水,犹如脱缰的野马,呼啸奔腾,惊险异常。过河渡江,需要选择适当渡口,靠皮筏竹排才能强渡。一到夏天,炎热难熬,瘴气蒸人,瘟疫流行,即使是长期定居这里的人,也难免遭到毒蛇猛兽的袭击和疾病的折磨。诸葛亮的南征就是在这样一个特定的环境下进行的。加上语言不通,地理不熟,这需要多么大的毅力才能克服这些困难呀!

    4.七纵七擒

    勇敢的孟获听说有帮汉人要来他的地盘上惹事,当下就火了,这不是找揍吗?二话没说纠集了一帮弟兄就杀了过去,可惜出师不利,还没怎么打呢,自己就先被诸葛亮给抓住了。看着那个摇把羽毛扇子的汉人,他气急败坏地说这次不公平,是自己没准备好。而诸葛亮也出人意料地赞同了他的看法,并且放他回去了。

    回到老窝的孟获气得几天没吃下饭,发誓此仇不报,誓不为人。结果誓言的回音还没结束,他就被他的副将给捆了起来,送到了诸葛亮那里。

    原来,当初一同被抓住的还有这个副将,诸葛亮悄悄给副将咬了个耳朵,说孟获认为这次失利全是副将的不是,才能被否定了的副将被拉回去后心里越想越生气,我都是听你的指挥作战的,你被抓了就把责任赖在我身上,我冤不冤啊我?一时冲动就又把孟获绑到诸葛亮这儿来了。

    孟获真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怎么样,你还是不服吗?”请葛亮气定神闲地看着底下被捆的孟获。

    “不服,不服,你这是耍诈。”孟获大喊大叫表示抗议。让他意外的是,诸葛亮再次放了他,还说他尽管放马过来。

    看着孟获一溜烟跑掉的身影,诸葛亮镇定自若地笑了,这个人虽然勇猛,却无谋,不过总的来说不是个坏人,只要他真心诚服,日后说不定还是个好帮手。

    孟获两次被俘,知道了诸葛亮的厉害,再也不敢鲁莽行事了。他把队伍撤到泸水南岸,在南岸筑起了土墙,准备抵抗蜀军。然而,诸葛亮一直按兵不动。

    孟获有些倦怠,于是便从后方弄来几十名娇艳丰韵的蛮女。蛮女们嫌天气酷热,只戴着个薄薄的扶胸,下面系一条草裙,光腿带着沉甸甸的银环。她们疯狂地摆动着腰肢,极富诱惑力。那一头头瀑布似的长发飘来甩去,令人神往。

    诸葛亮率军追到了泸水,他来到岸边察看敌情,看到孟获的营寨十分坚固,又有泸水阻挡,易守难攻,于是他命令一部分将士趁着夜色乘船渡河,佯攻敌营,又命令其余部队兵分二路,从左右两翼偷袭敌营。

    孟获只顾日夜与蛮女们嬉戏取乐,根本没想到蜀军的主力会从后面进攻,结果又被打了一个措手不及,第三次作了俘虏。孟获还是不服,诸葛亮再次放了他。

    这样一捉一放,一连搞了七次。到了第七次,诸葛亮连问也不问,立即放他回去,要他再来决战。经过七战七败和七次被俘的孟获,尽管性子很倔强,还是深深地受了感动,他回答说:“不!不!我不回去了,蜀国的军队是不可战胜的。诸葛丞相,你真有了不起的智谋,实在叫我佩服,从今以后,我们这些南人再也不造反了。”

    诸葛亮见孟获再也不肯回去了,而且态度也比以前恭敬、顺从,知道他已经心服了。

    从此,南中地区豪强地主和少数民族上层分子分裂割据的叛乱活动,被彻底粉碎了。

    六、北伐惊涛,诸葛亮病逝五丈原

    诸葛亮觉得寒气逼人,他下意识地抱紧了双臂,叹息不已。人之将死,连丝丝凉意都抗熬不过,怎不教他心生悲凉?!诸葛亮当夜回到帐中,又连吐了几口血,昏睡过去。半夜醒来,不顾侍卫阻拦,扶病给后主刘禅写奏折,向刘禅报告了自己的病情,并对日后国家许多军机大事一一作了交代;另一方面,他又周密部署了他死后蜀军的退兵之策。

    1.北伐失利

    刘备死后只有几年,诸葛亮辅佐后主刘禅治理蜀国,就已取得显著成绩:同南中少数民族的关系融洽了,刘焉父子在益州留下的积弊,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改变,国内秩序安定了,社会生产恢复了。这就为北伐曹魏准备了条件。

    建兴五年(公元227年),诸葛亮就把大部分能征善战的将校士兵,移驻到汉中平原上来进行操练,积极组织北伐。

    建兴六年(公元228年),诸葛亮经过周密策划,采取声东击西的战术,派大将赵云与邓芝领一支军队驻扎在箕谷(今陕西褒城县西北),作出要从斜谷进攻魏国眉县(今甘肃眉县)的架势,给对方造成错觉。魏明帝一听,吓慌了手脚,赶快派大将曹真集中兵力进行堵截。实际上,诸葛亮自己却率领大军,从箕谷的西面北上,直指祁山(今甘肃西和县西北),造成从西北包围长安的军事态势。

    这次出兵,由于选择好了时机,又避开了魏国的主力,使得祁山一带的魏兵纷纷退败,不仅招降了魏国的名将姜维,而且使魏国的天水(今甘肃甘谷东)、南安(今甘肃陇西东)及安定(今甘肃泾川一带)三郡都宣布脱离魏国,接受诸葛亮的指挥,真可谓“旗开得胜”。

    可是,不幸的事情发生了,拒守街亭的马谡失利了。

    马谡是以自己的政绩和见解,博得了诸葛亮的赏识。刘备死后,诸葛亮立即提拔他为参军,要他参加军国大事的研究与讨论。在第一次北伐曹魏的时候,诸葛亮便选用马谡作先锋。

    但是,老天爷就喜欢捉弄人,一向表现稳重的马谡居然在关键的时候掉了链子。他拒绝了副将王平于大道口修栅进行堵截的建议,自作主张地把军队屯驻在街亭一侧的一座孤山上。结果,魏军来攻,把这座孤山围得铁桶一般,首先截断了水源、粮源。蜀军处在不利的地理位置上,军心早已乱了。

    魏军还纵火烧山,将蜀军都当成了烧猪来烤,蜀军死的死,伤的伤,逃的逃,乱成一团。驻扎在另一处的王平看到马谡被魏军包围起来,便心生一计,传令士兵使劲擂鼓,造成一个强大的声势,并亲率军士拼命冲杀。魏军听到震耳的鼓声,害怕是诸葛亮的追兵到了,只好赶快撤围,这才救出马谡和他的残兵败将。

    但街亭一失,不但使刚刚从曹魏手中夺来的天水、南安、安定三郡不能驻守,连对长安形成的包围圈也随之瓦解,而且连蜀军归路也有被切断的危险。战略上的优势既已丧失,诸葛亮只好匆匆撤军。

    2.痛斩马谡

    诸葛亮撤回汉中以后,终日愁眉苦脸,仔细思考着如何处理马谡的问题。对马谡的才能,他是知道的、赏识的。作为一个将领,偶然打几次败仗,也是不奇怪的。然而,这一次他给整个战斗带来的损失太大了。他是自己一手提拔起来的将领,如果不进行严肃处理,其他同志那里怎么交代?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之后,诸葛亮决定处斩马谡,以明军纪。

    “刀下留人!刀下留人!”参军蒋琬骑着马风驰电掣般地赶来并高声地喊着。刀斧手听到喊声,迟疑了一下,收回了正要挥去的大刀。

    蒋琬进帐以后,向诸葛亮哭着求情道:“现在天下未定,便杀掉有才能的将士,多可惜啊!”但是,诸葛亮并没有接受蒋琬的请求,一面流着泪,一面宣布了处斩马谡的命令。

    后主刘禅早已得知北伐失败的消息,心中不免忧虑难当。正这时候,诸葛亮来到了成都。见到久违的丞相,刘禅心里有些激动,说道:“相父!您一路北伐辛苦了!”

    诸葛亮一脸愧疚,请求皇帝给他降三级处分,以示他用人不当之过。刘禅无奈,勉强同意了诸葛亮的请求,把他降为右将军,代理丞相之职。

    诸葛亮将一应事务处理以毕,才返回家中。儿子出世快一年了,他还不知道自己的骨肉长得是什么模样。

    黄夫人见丈夫久别归来,自是十分高兴,从内室抱出来幼子给诸葛亮看。

    诸葛亮小心翼翼地接到手中,仿佛抱住一件稀世之珍,老来得子的他欣喜若狂地低呼着儿子的名字:“瞻儿,瞻儿——”

    但是那个小家伙却对父亲不理不睬,大模大样地将一根粗肥的手指含在嘴里,香甜无比地吮吸着。

    众人不禁大笑。

    “夫人,我不久便要回汉中去了……”

    诸葛亮说出这句话的时候,心里的愧疚蜂起云涌,搅得他十分不是滋味。黄夫人自己一人操持家,何等辛苦,况且还要孤寂地熬过一个个难眠之夜。这份艰难诸葛亮感同身受,然而他身不由己,汉中是一定要去的。

    “啊……好,汉中军务繁忙,你回去也是应该的……”黄夫人强颜欢笑,终于忍不住别过脸去偷偷拭去一滴清泪。

    诸葛亮轻轻扳过黄夫人的肩头,道:“夫人,我对不住你,不能陪在你身边,我……北伐败绩,有负先帝圣恩,我意欲在汉中练兵,再图讨贼之事!所以就辛苦你了……”

    黄夫人强挣出一丝笑容,道:“相爷,你别担心我,我如今守着咱们的儿子心里很踏实,很知足,也不觉得日子难熬……你去忙你的大事吧,不必牵肠挂肚!”

    夫人如此深明大义,诸葛亮更加内疚,将夫人抱在怀里轻轻抚慰着。黄夫人自诸葛亮出征之后再也没有见过丈夫的面,若说不想念那是谎言;被丈夫一下子抱紧,黄夫人便再也无法抑制心头的潮水,贴在他的胸口轻轻啜泣起来……

    3.空城迎敌

    诸葛亮回到汉中,日夜操练,几月后又率军进行第二次北伐,但终因粮草不济,又不得不退兵。

    公元228年,诸葛亮率军进行第三次北伐,占领了原魏国据守的武都(今甘肃成县西北)、阳平(今甘肃文县)二郡,并将其正式划入蜀汉的版图。此次虽没打到关中,却也取得了局部的胜利。

    建兴九年,即公元231年,诸葛亮又组织了第四次北伐。这次北伐,诸葛亮遇到了一个劲敌——曹魏方面的统帅、曾受遗诏辅政的司马懿。此人深知兵法,且有谋略,稳而不躁,善于思考。

    两军在陇西相遇,司马懿深知诸葛亮厉害,只在险要地方下寨据守,不出战。在这一段时间内,蜀国的主力由魏延率领沿汉水而下,去寻找战机,诸葛亮只留下二万老弱病残驻守在阳平关。

    雨后初晴,林木清新,百鸟争鸣,柔和的阳光照射着大地,依山傍水的阳平关显得分外妖娆,它扼守住南北通道。这里是北出秦川、南通巴蜀、东据汉中平原的咽喉,也是军家争夺的战略要地。

    这一天,正在进行整休的蜀国士兵,和往常一样地在进行操练,百姓们打柴、汲水、碾米、磨面,相安无事。忽然一名探子飞骑来报:“大事不好!于六十里外,发现了敌人。”

    不一会儿,接二连三的探子来报告:“约二十万大军,在司马懿的亲自率领下,朝阳平关直逼过来了。请丞相定夺。”这一突然出现的军情,使得在场的人,为之大惊失色。

    阳平关处在万分危急之中。区区二万老弱残废,怎能抵挡住二十万大军呢?人们的心紧缩着。

    诸葛亮脸色阴郁,一言不发地登上城楼,凭栏而望,只见天地相接之处烟尘滚滚,仿佛天翻地覆一般。诸葛亮觉得他就像孤岛上惟一的一棵树,所有人不约而同地抓紧了他,希望他救自己渡过此劫!

    诸葛亮心里在盘算着:守吧,城小、人少,是万万守不住的;逃吧,马缺、车少、时间短、距离近,也是万万跑不掉的。弄得不好,等于向敌人提供了兵少、城空的情报。其结果,只会是丢地失城,全军覆没。那么,求援吧,主力已经东移,远水也救不了近火。

    诸葛亮被前所未有的矛盾与犹豫深深地困住了,经过一番紧张而急促的思索之后,终于作出了“空城迎敌”的决策,来一个“铤而走险”。

    于是,诸葛亮下令将校把所有的军旗卷起来,大开四面城门,所有留守的军士都回到营房里去,不准随便出入,也不准高声说话。然后每一个城门处,派二十名化装成老百姓的士兵清扫街道,老百姓也和往常一样,准许自由出入。这一切,显得那么平静、安祥,一丝儿也看不出有什么惊慌失措的地方。军士们对足智多谋的诸葛亮,从来是深信不疑的。今天见丞相镇定自若,看来定是早有准备,心里也就踏实了。

    诸葛亮安定了人心之后,就带领两名小童,登上了城楼。只见他脱下了往日的征袍,披上了鹤氅,戴着一顶高高的儒士帽,潇潇洒洒、若无其事地在那里焚香弹琴。

    袅袅琴音缓缓振荡开来,如同一只温柔的小手儿轻轻地撩拨着人的心弦,让人忍不住侧耳倾听。琴音悠远、绵长,在宁静的天地间飘荡着,飘得很远……

    那双手捧剑和手执尘拂的两个小童,正全神贯注地在倾听这悦耳的琴声。他俩在心里说:“丞相整日整夜为国事操劳,难得有今天这样的雅兴啊!……”其实,这时的诸葛亮心里却似那万马奔腾。

    4.司马中计

    司马懿的前哨见到这一情景,立即向他报告。吃够了苦头的司马懿听了并不怎么相信。他命令将士原地待命,他要亲自去看一看。他在一群将校的簇拥下来到了城边,果然看到诸葛亮笑容可掬地在焚香弹琴。既看不到城内艳丽的军旗,也看不到明晃晃的刀枪,那些打扫街道的老百姓,是那么悠闲自得,军士们都到哪里去了呢?……一个个疑团,在司马懿的胸中升起。

    “伏兵!”“必有伏兵!”司马懿来不及与他的下属们商议,就作出决策:“后队变前队,前队变后队,沿山北小路,迅速撤退。”

    这时,和他同行的儿子司马昭进行干涉道:“我看诸葛亮真象是没有什么军队据守,他在故意作出这个姿态给我们看的。”

    司马懿正怕中了伏兵,一听这话就火了,恶狠狠地瞪了他儿子一眼,然后说:“你懂得什么,兵书上常说‘虚则实之,实则虚之’,你不想一想,一生谨慎的诸葛亮,他能大开四门来迎接我们吗?他一定在引诱我们去攻城,其中必有埋伏。我们一进去就会中他的诡计,到那时城内城外伏兵齐发,那是很难对付的。”

    想起诸葛亮的伏兵计,司马懿只觉得毛骨悚然,好像阳平关的山林中尽是伏兵,正要把他们吃掉似的。他再次传令:“沿北路急速退兵!”

    诸葛亮遥望魏兵走远了,一块千斤巨石从心上放了下来,他长长地吁了一口气,又不禁拍手大笑起来。军士们一齐围了上去,望着兴致勃勃的丞相议论道:“奇怪!有趣!司马懿领二十万人来攻城,见了丞相在焚香弹琴,二话不说就走了,丞相的琴声威力真大呀!”

    诸葛亮笑着说:“哪里是琴声的威力呢,司马懿是怀疑我有埋伏才退兵的。这一次可真有点危险,但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现在你们赶快关上城门,遍插旌旗,要显示出实力十分雄厚的假象来,以防止司马懿回过头来攻城。”

    果不出诸葛亮所料,司马懿走着走着,似乎悟出一个什么道理来了。他觉得诸葛亮今天的态度虽然很自然,但从琴声中却流露出不少忧虑情绪。当他再派探子侦察时,诸葛亮已经闭上了城门,作好了迎战的准备。就在这时,得到情报匆匆赶回阳平关救援的关兴、张嶷碰上了司马懿的后续部队,他俩从斜谷里直冲出来,追杀了一阵,又掠得了不少辎重。

    过了一段时间,司马懿得到确切情报,知道诸葛亮那天据守的确实是一座空城,他懊恼异常,捶胸顿足地连声斥骂自己:“蠢猪!一头蠢猪!”

    最后,他不得不承认诸葛亮确实是一位深通兵法,又不为兵法所束缚的、善于机变的军事家。

    5.死而后已

    公元234年,即建兴十二年,已50多岁的诸葛亮决定再次率军北伐。经过3年的准备,他已将大量的粮草囤积在斜谷口,以备军用。另外,他还进一步研制出一种运粮的四轮小车,叫“流马”,以供在山地运粮之用。在进行了充分准备之后,他亲率10万大军从陕南出发,这一次他不再西出陇地,而是直插陕西渭水南岸的五丈原(今陕西岐山南)。

    这次魏军统帅仍是司马懿,当两军在渭水边对峙扎营后,司马懿故伎重演,坚壁据守,就是不出战,而诸葛亮却希望早早决战,不宜久拖。为此,诸葛亮使尽所有的手段,甚至派人送了一套妇人服饰给司马懿,嘲笑他像妇人一样胆小。但司马懿已吃过诸葛亮的亏,即使受辱,也忍住不战。

    司马懿采取拖延战术,的确抓住了诸葛亮的致命弱点。由于战争旷日持久,加之诸葛亮办事谨慎认真,所有军政大事,事无巨细,都是自己亲自处理,这使他日夜操劳,身体渐渐虚弱,很快就因操劳过度而病倒了。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东吴那边军情报到蜀军营里。原来东吴出兵助蜀的事被曹睿得知,他当下派大将分引三路大军迎敌。东吴军在前方受挫,无功而返,如今正在撤退。

    诸葛亮听罢,一口气憋在胸膛,登时面皮胀紫,两眼翻白,叹息着昏死过去。众人大惊失色,七手八脚地将丞相救起来,扶到床上,抚胸捶背半晌才醒来。

    诸葛亮又合上眼皮,长嘘短叹不已,此次北伐又注定是无功而返……然而还有下一次吗?自己还能支撑到那时候吗?天数,一切都是天数,天数难违啊……

    第二日,诸葛亮执意要出帐巡查,众人苦劝不住,只好将他扶上四轮木车,遍游营盘。一夜秋风劲,吹得萋萋芳草枯黄萎凋,空气里多了几分萧索,让人顿生寒意。四野里的万物似乎都在哀鸣,都在摇曳着将尽的生命。长空孤雁飞过,叫声凄厉惨绝,让人不忍入耳。然而这叫声、这悲鸣更易牵扯人的伤秋之感,一刹那间春荣秋枯、人世轮回的情愫便将人紧紧裹挟,让人几乎窒息。

    诸葛亮正沉浸于其中不可自拔。

    秋风漫卷五丈原,原上的秋色便又多了一份。

    诸葛亮觉得寒气逼人,他下意识地抱紧了双臂,叹息不已。人之将死,连丝丝凉意都抗熬不过,怎不教他心生悲凉?!诸葛亮当夜回到帐中,又连吐了几口血,昏睡过去。半夜醒来,不顾侍卫阻拦,扶病给后主刘禅写奏折,向刘禅报告了自己的病情,并对日后国家许多军机大事一一作了交代;另一方面,他又周密部署了他死后蜀军的退兵之策。

    当这一切料理停当,诸葛亮就在这北伐前线的军旅病榻上,怀着对北伐未竟事业的伤感和遗憾,怀着对先帝的无限追忆,怀着对亲自创立的蜀汉政权的隐隐忧思而匆匆离开了人世,享年仅54岁。

    诸葛亮的灵柩运回成都,成都老百姓、公卿显贵都出城相迎,众人无不涕泪横流,捶胸顿足。后主亲自扶灵入城,停丧于丞相府,让众人吊唁凭仰。

    七日之后,后主遵照诸葛亮遗愿,亲自送他的棺柩往定军山安葬,后主刘禅特赐谥号忠武侯,并立庙堂四时祭拜。

    诸葛亮遗令不准厚葬,众人也就没有违拗他的心愿,定军山的坟墓简洁古朴,一如他平淡清静古雅的品性。这坟墓不饰浮华,然而却令人肃然起敬!

    一生恬淡无争、两袖清风的蜀汉丞相就这样长眠于这块土地上,他面对着汉中辽阔的土地,背倚苍莽群山,眼望遥远的长安。蜀汉丞相生不能复兴汉室,死后也要远眺北方,兴汉之心永存!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