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海里的肝胆相照-朱德与王葆真:“我们不会忘记老朋友”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一进入根据地,看到田里苗青麦壮,山上山下飘扬着红旗,劳动群众歌声笑语不断,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景象。王葆真一行在根据地受到了极为隆重、热情的接待与欢迎。

    队伍途经我根据地时,一路上均有众多军民迎接欢送,村中遍贴“欢迎朱总司令视察”、“抗战必胜”、“日寇必败”等标语,而通过国民党防区时则冷冷清清。

    在连续十几天的行军中,王葆真亲眼目见总司令敦厚慈祥,对官兵体贴关怀,作风优良;目见八路军中“官兵一致”,总司令夫人康克清身着灰军衣,绑腿布鞋,腰挎短枪,飒爽英姿,步行于队伍中,与官兵亲密无间。

    抗日战争爆发不久,王葆真奔赴第五战区,担任了李宗仁的顾问。王葆真是中国国民党的一位元老。第一次国共合作后,他长期从事反独裁斗争,几十年来,一直关注着中国时局的发展变化。他在研究抗日战争战略时,获得了毛泽东《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及朱德《论抗日游击战争》、《八路军半年抗战的经验与教训》等论著。他反复研读,被论著的精辟阐述所吸引,不禁钦佩之至,感到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有救了。中国共产党有毛泽东、朱德领导进行全民战争,抗战必胜。尤其在台儿庄大战前后,他经历战地实际体验,了解到为策应国民党第五战区作战,朱德下令八路军派出得力部队,出平汉线以东向津浦线敌人进行袭扰,有力地支援了徐州战区友军作战。他盛赞中国共产党团结抗日的方针,对朱德更为敬佩。受毛泽东、朱德的思想影响,王葆真写出了《民众抗战的胜利与全民政治》、《发动民众的认识与抗战必胜的信念》两文,发表于武汉《新华日报》上,力主国共合作,开展民众运动,发动全民抗战。

    1938年冬至1940年春,国民党顽固派掀起了第一次反共高潮。蒋介石推行限共政策,不断制造反共军事“摩擦”。抗战出现了复杂、困难的局面。中国共产党为了尽可能争取蒋介石集团继续抗战,朱总司令决定亲赴洛阳,与国民党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卫立煌谈判。王葆真当时任国民党战地党政委员会委员兼冀察分会副主任,为了促进团结抗日,在国民党战地党政委员会副主任李济深的支持下,去晋东南解放区拜会八路军总司令朱德和副总司令彭德怀。

    1940年4月9日,王葆真率战地党政委员会冀察分会一行十数人,从山西晋城出发,前往晋东南抗日根据地。一进入根据地,看到田里苗青麦壮,山上山下飘扬着红旗,劳动群众歌声笑语不断,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景象。王葆真一行在根据地受到了极为隆重、热情的接待与欢迎。他们所到之处,到处贴着欢迎标语,沿途受到八路军各级首长的热情迎送。更令王葆真感动的是,4月19日,当他们即将抵达十八集团军总部所在地武乡时,朱总司令与彭副总司令亲自出郊外五里相迎。当晚,朱总司令、彭副总司令与王葆真畅谈至深夜。朱总司令纵论抗日形势,坦诚指出,只有发动民众,国共合作抗日,才能拯救民族危亡;还忆叙了辛亥南北方革命。武乡夜谈,朱总司令的雄才大略以及待人的热情和蔼、友好坦诚,给王葆真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颇有相见恨晚之感。在武乡,朱总司令陪同王葆真检阅了一二九师;八路军总部为王葆真一行召开了有两千多人参加的欢迎会,演出了精彩的文艺节目;安排王葆真等人参观了抗日军政大学;参观了伤兵医院,慰问了伤病员。武乡之行,使王葆真看到了朱总司令团结一切力量抗日的赤诚意愿;看到了八路军确是一支真正抗击日寇的强大部队;看到了根据地的勃勃生机。

    1940年4月下旬至5月上旬,王葆真陪同朱总司令去洛阳与卫立煌谈判。一路历尽艰险。

    4月25日,朱德偕同王葆真一行,从八路军一二九师司令部出发前往洛阳。同行的有总司令夫人康克清、八路军总供给部政委周文龙等人。一二九师挑选了一个武器装备良好、战斗力强的连队担任警卫护送。

    行军第二天,当朱总司令一行经过平顺时,即遭敌机低飞侦察,全队坚持前进。次日,原拟途经的树掌、平城遭日寇袭击侵占,经我军英勇反攻收复,但战火未熄,朱总司令一行遂改经安口转至郭家坨。途见我八路军新一旅缴获敌人大批辎重枪支,战绩辉煌。平城收复,蒋军二十七军四十六师向八路军新一旅驻地进行攻击,制造了“摩擦”事件。八路军以大局为重,致使冲突未扩大。朱总司令指示继续前往洛阳。队伍途经我根据地时,一路上均有众多军民迎接欢送,村中遍贴“欢迎朱总司令视察”、“抗战必胜”、“日寇必败”等标语,而通过国民党防区时则冷冷清清。

    行军途中,王葆真目睹朱总司令一路不失时机地向国民党将领讲解抗日救国道理,宣传共产党抗战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目睹了我八路军英勇抗击日寇的情景;也目睹了蒋军在我八路军驻地制造所谓“摩擦”的真相。

    4月29日,朱总司令与王葆真、国民党二十七军军长范汉杰进行了划界谈判。商定:(1)以石河为界,双方不越界,消除摩擦,团结抗日;(2)双方互派联络员,共同打击敌人;(3)国民党释放在“摩擦”中被俘的八路军人员及枪械。这一协议的达成,对于揭露国民党顽固派,团结友军,起了很大作用。

    5月3日,朱总司令一行到达了一个叫水掌的地方。这里山高坡陡,道路崎岖。队伍不能骑马,只能紧抓马尾艰难地攀登上山。傍晚到达天井关东南10余里处的山顶,遭敌人炮击,朱总司令指示部队隐蔽。当天深夜穿越敌人封锁线,惊险紧张至极。紧急低沉的口令在行进部队中一个接一个地传送,在急行军中,人人都汗流浃背。通过博晋公路晋庙铺敌人封锁线后,为尽快脱离日军警戒区,由老乡带路,在无月之夜,靠着微弱的星光隐约照路,翻沟穿林,急速行进。每人袖缠白布,无路处压白纸以示方向。全队肃然有序,除马蹄嗒嗒声外,寂无人声,就这样神不知、鬼不觉地绕过了敌人的宿营地和巡逻区。

    5月5日,朱总司令一行抵达离黄河不远的河南济源县刘坪,才脱离了危险地界。在几天的行军中,部队始终士气高昂,组织严密,军纪整肃,令王葆真及战地党政分会人员赞叹不已。快要过黄河了,朱总司令漫步山野,遥望黄河,心潮起伏,当即赋《出太行》诗一首:

    群峰壁立太行头,

    天险黄河一望收。

    两岸烽烟红似火,

    此行当可慰同仇。

    两天以后,朱总司令一行渡过黄河,这时卫立煌已派副官备车到黄河边迎接。5月7日傍晚抵达洛阳。

    在连续十几天的行军中,王葆真亲眼目睹朱总司令为了抗日救国,不顾个人安危,千里冒险,轻骑渡黄河;目睹总司令指挥若定,胸中自有雄兵百万;目睹总司令敦厚慈祥,对官兵体贴关怀,作风优良;目见八路军中“官兵一致”,总司令夫人康克清身着灰军衣,绑腿布鞋,腰挎短枪,飒爽英姿,步行于队伍中,与官兵亲密无间;目见根据地军民团结一致,鱼水相依;同时也深感总司令对友人、友军的相见以诚,循循善诱,使人如沐春风。他对总司令更加敬佩了。

    在洛阳,朱总司令一行受到了卫立煌的热情款待。为便于交谈,朱总司令、王葆真下榻于卫立煌的长官部,总司令随行人员和党政分会人员则分别住在第九军司令部和洛阳办事处。抵洛当晚,朱总司令与卫立煌叙谈至深夜,气氛融洽。次日晚,卫立煌召开了盛况空前的欢迎联欢大会:安排朱总司令与国民党华北军事将领见面晤谈。在各种场合,朱总司令与卫立煌多次亲切交谈,有时一谈就是一整天。双方就合作抗日、停止摩擦、划分作战区域、给八路军继续发放军饷等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谈判。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也有一些人不快,妄图破坏谈判,甚至妄图扣押、谋害我八路军代表。朱总司令根据不同人的不同态度,采取“又团结,又斗争”,“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策略,团结了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王葆真参加了朱总司令与卫立煌的会谈,深深佩服朱总司令高超的斗争艺术。

    武乡、洛阳之行,使王葆真终生难忘。他深情盛赞朱总司令文精武备,心胸似海。朱总司令对王葆真力主团结抗日,不惧危险,不畏艰难,往返国共两党之间,也深加称赞。受朱总司令的熏陶,王葆真团结抗日的决心更为增强。但是却因此遭到了蒋介石及其特务头子的忌恨,他们散布王葆真已“近朱者赤”,在为共产党作宣传。诱逼王葆真发通电诬蔑共产党、朱总司令不抗日,八路军制造摩擦,等等,遭到王葆真的严词拒绝。蒋介石在对王葆真采取高官拉拢、重金诱惑、威胁暗害等卑劣手段均告失败后,撤掉了他战地党政委员会的职务。不久,李济深也愤而辞去战地党政委员会副主任一职。

    1949年10月1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之际,王葆真被邀请登上天安门城楼,又见到了朱总司令。朱德同志紧紧地握住王葆真的手,询问他在上海国民党监狱中被摧残的情况(1948年1月,王葆真参与发起创建民革,被推为民革中央常务委员,接受了从事策动蒋军起义迎接解放的工作。因工作暴露,于1949年2月在上海被国民党逮捕入狱,判处死刑。那时他已年近70高龄,在敌人监狱中,王葆真矢志不渝,威武不屈。表现出了一个正直的爱国者的高尚情操。直至上海解放,王葆真始被我解放军营救出狱),问候他现在的工作、生活安排。面对朱总司令,王葆真心情十分激动,看着天安门广场上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回顾一生经历的民族兴衰,心中感慨万千。参加大典返家,王葆真即兴赋词一首,赠予朱总司令:

    震天雷响,

    八一红旗飘起南昌。

    高呼武装革命,

    建军在井冈山上。

    海波沸腾晓日,

    照明黑暗东方。

    艰苦奋战廿载,

    丰功伟烈人民武装。

    新中国成立后,朱总司令虽职高位显,公务繁忙,但对老友仍不忘旧谊。时与王葆真往来。1954年,王葆真以人大代表、政协常委的身份,去白洋淀等地视察水利建设,适逢保定附近□园菊花盛开。王葆真赋词一首,寄赠喜爱花卉的朱德同志:

    芳菲满院霜时居。

    仙葩绿艳迎诗酒,

    偏自学东篱,

    孤舟诵好词。

    蒹葭秋水远,

    漫忆黄花面。

    遥祝爱花人,

    寒秋胜似春。

    词作寄去不久,即获朱德同志亲笔复函:“葆真先生:来信及寄□园词句均收阅,盛意极为感谢。在河北视察水利和灾情中倘有所见,望随时示知。”

    1955年9月,王葆真75岁寿辰时,朱德同志亲到他家祝寿,共叙旧情,情深意厚。朱德同志还赞扬他一生关心农田水利,指出水利建设是农业的重要问题,鼓励他继续积极提出治理水患的建议。王葆真极受鼓舞,爱国热情倍增。

    朱总司令对于祖国的水利事业极为关注。早在全国解放不久,即对我国的水利建设提出了设想和要求。1949年11月12日,《人民日报》上就曾发表朱总司令《在各解放区水利工作联席会议上的讲话》,这对解放前就关心河北水患的王葆真,是个很大的启迪。接获朱总司令信函和想起贺寿时朱总司令对他的鼓励,王葆真立即赴河北省20个县进行水利考察。他虽已逾古稀之年,但凌霜冒雪不以为寒,腰酸足痛不惧其苦。调查结束,写出了10万字的考察报告,呈送毛主席、朱总司令和周总理。报告寄出10天后,收到了中央办公厅的复信,告知他的建议很好,已转交水利部参考。

    不料,在“左”的指导思想下,王葆真对水利工作提出的意见,竟被视为向党进攻,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蒙冤20多年。王葆真被撤销了全国政协常委、河北省政协副主席、民革中央委员、人大代表等职务,只保留了全国政协委员一职。但是,每次国宴或大型活动,周总理都指定他为特邀代表。在这些场合遇到朱德同志,朱总司令总是一如既往,走过来亲切地和他握手,对他说:“我们不会忘记老朋友。”朱总司令的亲切话语,犹如一股暖流涌遍王葆真全身,使他顿感党的温暖,感到没有被老友遗忘,打消了悲观情绪。他常感慨: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文化大革命”中,造反派曾多次到王葆真住处,威逼他写歪曲朱德同志的假材料。王葆真不畏强暴,严词拒绝。1976年7月6日,朱德同志不幸逝世,王葆真得知这一噩耗,悲痛万分,含泪赋词哀悼英灵:

    党失优秀军失首,

    英烈忠魂直上重霄九。

    八一红旗震全球,

    光垂万代永不朽!

    (王若林 朱菊娥 王振林)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