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海里的肝胆相照-陈云与马寅初:崇高的友情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关于‘有所不同,一视同仁’的说法,后来我改过了一些,改为‘既要有所不同,又要在一些方面一视同仁’。因为在一视同仁前面加‘在一些方面’几个字,更合乎事实些,决不可能在一切方面都一视同仁。所以加‘在一些方面’几个字,更合乎事实些,立论更牢靠些。”

    一九五五年,马寅初在外地视察工作期间,发现农村人口增长过快,感到是个问题,当时他就提出节制生育;一九五七年五月,马寅初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浙江组就中国的人口问题作了发言;之后,他又发表了《新人口论》的文章……

    当马寅初得知在陈云等中央领导同志的直接关怀下,党中央已为他彻底平反、恢复名誉时,竟激动得热泪长流,放声大哭……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陈云同志,同我国著名的经济学家、教育家马寅初(1882—1982年)先生,在新中国成立后,曾经有一个时期在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一起工作过。在这期间,陈云同志非常尊重马先生的意见和主张,十分关心马先生的工作。因此,他们之间结下了深厚而崇高的友情,这种友情直至几十年之后,相互都难以忘怀;即使马先生在弥留之际,仍怀念陈云同志,陈云同志始终在各方面关怀着马先生……

    一

    1949年10月19日。

    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三次会议,正在中南海古香古色的勤政殿举行。会上,通过了一系列任命事项。其中有一项是任命陈云为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主任、薄一波和马寅初为副主任、李富春等50人为委员。

    从此,陈云同志和马寅初先生就在一起共事了。

    马寅初被中央人民政府任命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后,紧接着又担任了华东军政委员会副主席的领导职务,同时他还是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和浙江大学校长。他所担负的工作分别在北京、上海和杭州三个地方。因此,他总是在京、沪、杭之间奔忙。

    马寅初先生经历过清政府闭关自守、腐败无能、任人宰割的时代;经历过军阀混战、烽火四起、生灵涂炭的时代;经历过国民党反动派独裁统治、中国人民苦难深重的时代!他从青少年时代起,就立志要强国富民;为了学习强国富民的本领,实现这一崇高理想,曾到大洋彼岸的美国,勤工俭学,苦读十年;学成后,又不顾西方优裕的物质生活和工作条件的诱惑,毅然返回祖国。三十多年来,他为了中华的腾飞,先后在“教育救国”、“振兴经济”的道路上探索。但残酷的现实总使他的理想化为泡影……在蒋介石统治的时代,他竟做了阶下囚,险些变成刀下鬼;而如今,他却是新中国的真正主人,还担任了多种重要领导职务。

    马寅初从党和人民政府给予他的信任,受到极大的鼓舞,为能给新中国出力感到莫大的荣幸!因此,他自任职以来,无时不在竭尽全力协助陈云同志工作。当他在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的工作告一段落后,便向陈云同志报告,又到上海、杭州去工作。

    1949年12月17日下午,上海市。

    马寅初正在宽敞的华东军政委员会副主席办公室研究上海、杭州、南京等地报来的财政经济有关情况,准备向陈云同志和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写出报告。突然,秘书将一份从北京发来的急电,放到他的宽大的写字台上。马寅初打开一看,原来是陈云同志发来的电报。

    电文共有五个方面的内容:首先叙述了陈云同志和周恩来总理共同研究的关于对原大华民航公司问题的处理意见。紧接着告诉马寅初:为了解决明年的缺粮问题,政务院在12月16日通过救灾指示,中财委正在北京开农业会议、粮食会议和城市供应会议,中财委并决定从东北、华中调运粮食,及时组织运到需粮的华东、华北等地。

    陈云同志给马寅初的电报说:“公债条例昨日政务院已通过,即可于报上发表。各方反映,目前经济虽有困难,但发行公债是较好之一。沪杭反映如何,便中乞告。”电报在谈完了中财委所管各部已经和即将召开的专业会议情况后说:“届时您如能来京出席则最好。专业会议所定要点,当陆续奉告。”电报还谈到当时全国铁路修复进展较快的情况等。

    电文最后说:“以上各项均系你离京后财经工作的要事,希望您把对中财委工作的意见以及南方所反映的意见,随时告诉我们。”

    马寅初读罢陈云同志给他的电报,心中十分高兴,顿觉一股暖流流遍全身!他被陈云同志在工作上对他的信任、尊重和关怀所深深感动;他为新中国刚刚成立,就能够如此迅速地在恢复财政经济工作中打开局面,取得成就感到欣慰和自豪;他决心为此作出自己最大的努力。他将电报放入公文夹之后,随即拿起笔在一张印有华东军政委员会公用便笺上写道:

    陈云主任:

    来电收到,阅后非常高兴!关于华东财经情况,我正在给您和中央起草报告,近日内即可电告。望以后在工作上多给指示。

    马寅初

    十二月十七日

    他请秘书向北京发电后,便继续伏案,给中央写有关华东地区财经情况的报告。

    二

    陈云同志不仅在工作上同马寅初合作得很好,给马寅初以多方面的关怀和很大的帮助;而且作为专家,他们两人在经济科学研究中,又能彼此切磋,共同探讨解决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有关经济政策和实际问题。

    陈云同志生于1904年,是上海青浦人;马寅初生于1882年,为浙江嵊县(现改为嵊州)人。从年龄来看,陈云同志比马寅初小二十几岁,但他既是党和国家卓越的领导人,又是我们党内著名的理财专家。陈云同志在长期领导中国的经济建设工作中,不仅学习到并积累了大量的有关经济方面的知识,而且还用马列主义总结并提出了一整套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观点、主张,以及正确的方针、政策。实践证明,他的这些主张和意见,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曾经起了重大的作用,作出了难以估量的贡献。

    马寅初是著名经济学家,虽年长于陈云同志,但他在经济科学的研究工作中,凡遇到重大问题,或是撰写有关指导实际经济工作的重要科学论著时,都要向陈云同志请教,要陈云同志指正。

    1955年年初,马寅初在研究我国资本主义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问题时,曾预见到我国政府将本着一贯政策,对民族资产阶级迟早会采取和平改造的方式,而且一定采取逐行逐业改造方式。为此,他把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成果,在这年的四月底撰写成了一篇题为《我国资本主义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经济科学论文。

    如同以往马寅初在写出重要论文之后,要向陈云同志请教一样,这次他也把这篇论文于五月份照例送请当时担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陈云审阅,并请陈云同志指正。

    陈云副总理尽管工作繁忙,但他在收到马寅初的这一长篇论著后,还是挤出时间很快就将文章仔细地读完了,并且专门就此给马寅初写了回信说:

    “你的这篇文章中许多关于政府方面公布过的或讲过的政策,我看了之后,觉得符合情况。关于‘有所不同,一视同仁’的说法,后来我改过了一些,改为‘既要有所不同,又要在一些方面一视同仁’。因为在一视同仁前面加‘在一些方面’几个字,更合乎事实些,绝不可能在一切方面都一视同仁。所以加‘在一些方面’几个字,更合乎事实些,立论更牢靠些。”

    马寅初读罢陈云同志给他的回信,真是喜出望外,本来在他撰写这篇论文时,对这一提法总觉得有点拿不准,可是一时又想不出更好的说法;现在经陈云同志这么一指点,他在思想上便豁然开朗起来,真有说不出的高兴。他当即就依照陈云副总理的意见,把原来的“有所不同,一视同仁”的标题,改为“既要有所不同,又要在一些方面一视同仁”。

    事过几年之后,马寅初在这篇论文中提出的全行业合营的主张和预见都已变成现实。为此,他极其兴奋地说:

    “我平日喜欢读经济史,以史学研究者的身份,不能预见最近经济发展的趋向,则何贵乎有此史学研究者耶?”

    马寅初非常感激陈云同志对他的帮助和指导,并把这些事情永远铭记在他的心中。

    三

    时间虽然过去了二十几年,但岁月的流逝并未冲淡陈云同志对马寅初先生的关怀。因为陈云同志在与马寅初先生的相处过程中,已经深刻地了解了这位著名的学者。

    1979年6月21日,新华社的一份题为《马寅初的家属希望尽快为马寅初落实政策》的内部调查报告,送进了中南海,又送到陈云同志处。

    陈云同志当即聚精会神地读了起来:

    “……最近,马寅初先生的家属向新华社记者谈及马寅初曾经在全国一些报刊被点名批判的情况。他们希望有关方面对马寅初的问题,能够尽快进行复查,予以平反。

    马寅初是我国著名的经济学家、教育家,也是最早主张我国要节制生育的有识之士。他现年九十八岁,因患有老年病,现在北京医院住院,但精神尚好,还可以讲话和阅读少量东西。

    据北京大学党委和中央统战部四局的有关同志说……一九五五年,马寅初在外地视察工作期间,发现农村人口增长过快,感到是个问题,当时他就提出节制生育;一九五七年五月,马寅初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浙江组就中国的人口问题作了发言;之后,他又发表了《新人口论》的文章……

    从一九五九年马寅初被批判而免去职务起,至今已二十年。这期间,他一直闲在家里,他的家属也因他的问题受到影响和歧视。

    中央统战部和北大一些曾经主管和批判过马寅初的同志认为:“马寅初是国内外知名人士,他提出的‘新人口论’、主张节制生育等问题,实践证明是正确的,当时对他的批判和处理都是错误的。因此,对马寅初的问题应该尽快复查,予以平反,公开恢复名誉。这样做,不仅对马寅初本人和家属是落实政策的一件大事,而且在国内、国际上都会产生良好影响……”

    当陈云同志读完新华社记者的这份调查报告后,显得有些激动。他边在手里转动经常握着的那副已磨得发亮的核桃,边在他的静静的办公室踱起步来。过了一会儿,他便坐在办公桌前,提笔在这份材料上写了这样的意见:

    耀邦同志:

    马寅初的问题,应该平反,如何请酌。

    陈云

    一九七九年六月二十一日

    陈云同志作完批示之后,让秘书将这份调查报告送给胡耀邦同志。当天下午胡耀邦同志就看完了这份报告,并在陈云同志的批示下面批注意见:

    任穷同志:

    请即同统战部商量。我赞成恢复他的名誉。

    胡(耀邦)六月二十一日

    第二天,宋任穷同志便组织有关部门具体而明确地安排落实了贯彻陈云和胡耀邦同志指示的工作。

    很快,中央组织部就召开了有中央统战部、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教育部、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大学党委等单位负责同志参加的讨论关于如何落实对马寅初先生平反问题的会议。并在会上决定,马寅初先生平反的问题,由有关单位分别进行:对马寅初先生历史评价由中央统战部提供材料,北京大学党委为马寅初先生作出平反决定,报中共北京市市委转报中共中央审批。

    在党中央和陈云同志的直接关怀下,经过有关部门一段时间紧张而细致的工作,终于在一九七九年的九月十一日,党中央最后批准了北京大学党委《关于为马寅初先生平反的报告》。九月十四日,通过电台广播和报纸,公布了为马寅初公开平反和恢复名誉的消息。

    中共中央批准了北京大学党委《关于为马寅初先生平反的决定》。

    当马寅初得知在陈云等中央领导同志的直接关怀下,党中央已为他彻底平反、恢复名誉时,竟激动得热泪长流,放声大哭……他平静以后说:“一样东西平反过来是很不容易的事情,无论是学术问题还是政治问题,都是这样。这需要有宽阔的胸怀和巨大的力量。中国共产党能有这样大的气魄、这样大的力量,实事求是地为曾经批判错了的人平反,公开地改正自己的错误,这在中国历史上是没有过的。这说明中国共产党是大有希望的,不愧是伟大、光荣、正确的党!”

    四

    陈云同志一直关怀着马寅初先生。马寅初更是忘不了陈云和党中央其他领导同志对他的帮助、指导和关怀。即便在他生命垂危之际,仍于1982年3月,在北京医院由他口述,由他的儿子代笔,向陈云同志写了他一生中最后一封信。信中,马寅初向陈云同志汇报了自己的情况,也谈了一些希望陈云同志帮助解决的事情。

    当陈云同志收到马寅初的信后,立即向马寅初表示慰问,并请秘书转告马寅初说,来信收到,所谈之事,尽力帮办。但陈云同志没有想到,这竟是他最后一次同马寅初先生的交往。

    马寅初先生不幸于1982年5月10日在北京逝世。陈云同志不仅给马寅初送了花圈,表示沉痛的悼念,而且专门给马寅初家里打电话,向家属表示亲切慰问。

    1986年6月份,陈云同志为杨建业著的《马寅初传》题写了书名,又亲笔在该书的扉页上题词:

    坚持真理

    严谨治学

    陈云同志高度赞扬了马寅初先生的一生。

    (杨建业)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