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怕长得丑,就怕没人捧
读过前文之后,我们知道少年的曹操就是一个类似今天的地痞流氓的人物,但就是这样一个只有些小聪明,又长得其貌不扬的人居然也当了官,那么曹操凭什么能当官呢?
现代社会如果你想当官,就得参加公务员考试,在隋唐以后的中国如果你想当官同样得参加考试,有的读者会说买一个也可以啊,在封建社会买来的官其实是不被社会认可的。但是在曹操的那个年代,东汉末年的时候当官是不需要考试的,那怎样才可以当官呢?政府又怎样去选拔干部为国家工作呢?
我们给出的答案是察举制,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推荐制度。当时推荐制度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举孝廉,就是由各州郡的一把手负责推荐选拔一些孝敬父母、廉洁奉公的人出来为国家服务。可问题是这些领导平时那样忙,他们又怎么知道到底哪个人符合条件呢?这就需要一些在社会上有影响力的人推荐和自己家庭的努力。
首先因为曹操出身于一个显贵之家,从小就认识了许多显贵之人,或者是一些在社会上很有影响力的人,他们对曹操都作出了一些很有分量的点评和推荐,这些点评和推荐让曹操的名气大大提高,对日后能够举孝廉大有帮助。我们先来简单讲一下当时的点评和推荐,当时人们主要从两点来评价一个人:一是容貌,二是才华,其实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门第,就是说必须是显贵之家,平民是没有多少机会被人点评和推荐的。
如此说来,曹操先生在相貌比拼上根本就没有一点优势,更何况他的名声也不好,属于小流氓一级的人物。但大家也别忘了,事情没有绝对的,总有那么几个人是欣赏曹操的,因为他出身于显贵之家,还是有一些上流社会的朋友,也总是有人能看出曹操身上那不一般的才华的。那么曹操这颗珍珠是被谁最先发现的呢?又有哪些重量级人物给过曹操精彩的点评呢?
可以这样说,曹操的运气很好,因为在大多数人都不看好他的时候,他遇到了一个非常赏识自己的人,也是自己生命中的第一个大贵人,这就是桥玄。在曹操15岁的时候,他遇到了桥玄。桥玄是个很牛的人,品质很好,谦虚正直还很清廉,死后连棺材都买不起。官职也很高,因为平定羌族叛乱有大功,被封为太尉,全国最高军事长官,就是曹操的老爸花了一亿钱买的那个官。
回到正题,桥太尉见到曹操之后对他说:“天下马上就要乱了,没有杰出的才能就不能让国家恢复平静,我见过很多人,不过我觉得日后能够平定天下的人,肯定是你,你要好好努力啊!”
曹操听了桥玄的话,可以说是激动万分,感动得热泪盈眶,不知该说什么好。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桥玄这个人声望很高,属于大佬级人物,受到大家的尊重,重要的是他有许多亲戚和朋友都在朝中做官,很有影响力。他能够如此评价曹操,对曹操的前途是很有帮助的,这就好像是天上掉馅饼,还正好掉在了曹操嘴里。更为重要的是,曹操在不被大多数人看好,根本无人喝彩的情况下被桥玄称赞,就等于是给当时非常无奈茫然的曹操指明了一条金光大道,让他看到了生活的希望,让他有了人生的目标,让曹操坚信自己会成功。
桥玄还把自己的妻女很郑重地托付给曹操,让他在自己去世之后代为照顾,这又是何等的鼓励和信任啊!桥玄和自己看重的这个小青年这样调侃道:“我死了以后,如果你有机会路过我的墓地,一定要带上一只鸡和一壶酒来陪我聊聊天啊,不然的话你走出七步之外如果肚子痛,可不要怪我啊!”
30年后的春天,45岁的曹操带领军队驻扎在谯县,这里离桥玄的墓地并不远,想到了30年前的往事,曹操不胜感慨,于是就抽空带了少许人马并准备了一只鸡和一壶酒去祭拜桥玄,还写了一篇情深意切的祭文。曹操在桥玄的墓前哭的是稀里哗啦,足见他是多么地怀念自己人生中的第一个伯乐。
除了桥玄,还有一些人对曹操作了点评。比如说何顒,这也是一位挺牛的人,他是东汉末年知识分子的代表人物之一,官也做得很大,是东汉王朝的司空,三公之一,他对曹操也作出了同样高的评价。他在汝南避难时见到了曹操,他对曹操说:“汉朝的天下马上就要没了,能够安定天下的人,必定就是你吧!”
据说还有一个名人也看出曹操是个不平凡的人,这个人叫李瓒,他的父亲就是李膺,也就是当时太学生的偶像——“天下楷模李元礼”。李瓒在快要告别这个世界的时候对自己的儿子这样说:“天下就要乱了,能够平定乱世的,只有曹操,你们以后紧跟着他混吧!”
就这样,经过一系列的炒作和宣传,曹操从一个没有人看好的丑小鸭,变成了得到这么多重量级人物评价的黑马,因为他的起点实在是有些低,所以他这匹黑马黑得实在离谱。因为当时品评人物的风气很盛,而给曹操作出点评的这些人又都是当时的名流,所以他们的言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社会舆论,也慢慢改变了人们对曹操的看法。年轻的曹操开始慢慢有了些名气,这也是他人生中第一轮成功的舆论炒作。
但是这些炒作到底能不能帮曹操混入官场呢?桥玄和曹操心里都没底,他们想找一个可以一锤定音的人,找一个说话靠谱管用的人,于是他们就想到了许劭。
为什么要找许劭呢?他有什么特殊之处?许劭是当时点评界的泰山北斗级的人物,是大熊猫一级的人物。许劭是非常专业的人才鉴定专家,他和他的堂兄许靖在每个月的头一天都要对全国各地来的人作出全面的价值鉴定,美其名曰“月旦评”。如果谁能够得到许劭的赞许,就能立马身价倍增。如果说桥玄等人的赞许是一张大学毕业证,表明一个人有学位,有点能力,那么许劭的赞许就是专业资格鉴定证书,证明你绝对有能力胜任这个工作。
正因为这样,曹操才大老远地拿着桥玄的推荐信和一堆贵重礼物,赔着笑脸来找许劭,希望他能给自己赞许。许劭一方面觉得曹操有些与众不同,一方面可能也听说过曹操的一些事迹,心里很看不起他,但是因为曹操苦苦地纠缠,也碍于桥玄的面子,没办法只好对曹操说了一句很有名的话:“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
听到了这样的评价,曹操十分满意地大笑着走了。曹操能得到这样的评价,足以说明他身上存在着过人的才华和能力。由此,曹操的优秀能力正式得到社会的承认,后来曹操的老爹又给郡守大人送了好多礼物和钱财,因为曹操现在的名气已经很大了,所以郡守大人也就顺水推舟,向朝廷举荐曹操为孝廉,从此正式步入了东汉政府的公务员行列。20岁的曹操就这样在经过一番炒作之后很顺利地当官了。
不畏权贵的公安局局长
20岁的曹操被举荐为孝廉,可以说是少年得志。他很快就被任命为郎,经过朝廷的尚书右丞司马防先生(司马懿的父亲)推荐,做了东汉首都洛阳市北区的公安局局长,负责洛阳市北城区的治安工作,平时专管些查捕盗贼的事情。为什么司马防会推荐曹操做这个工作呢?因为按照东汉的法律,从孝廉的职位上被任命为郎官的人都要充任尉这个官职,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公安局局长的职务,这已经成为定例了。
曹操因为刚当官,心气很高,想做洛阳市市长,但是主管政府官员任命的政府人事组织部部长梁鹄先生根本就没给曹操面子,也因为司马防老爹也只是推荐曹操做公安局局长,所以梁鹄就还是根据司马防的建议任命曹操为洛阳市北区公安局局长。这件事让曹操一直耿耿于怀,一直等到自己62岁被加封为魏王的时候,还开玩笑地跟司马防先生说:“你看我现在还能不能胜任洛阳令,是不是还只能做洛阳北区的公安局局长?”司马防先生回答说:“我推荐你的时候你最适合做洛阳北区的公安局局长。”曹操听了这句话,哈哈大笑。
曹操第一次当官,就和第一次娶老婆一样,十分地兴奋。但是说实话,他的第一份差事并不好做,一个区的公安局局长官职不大,事情却很难办,因为处于天子脚下,显贵之家很多,他们这些人根本不把法律当回事,违法犯纪的事做了很多,以前根本没人敢管,杀人放火、偷税漏税什么的多了去了。
曹操可不管这些,他年轻气盛,憋足了劲去工作,一心想做出点成绩来给大家看,因为他迫切地需要做出点成绩来证明自己的能力。他一上任,就让手下人把官署的四个大门都修缮一新,该换的换了,该补的也补了,还刷了新油漆,总之是呈现了一种全新的气象。他还做了很多五色大棒,在每个门的两侧都挂上十几根。还将政府禁令也就是治安条例各抄几份,悬挂在大门旁边,再向大家宣传解释这些禁令,说明谁要是违反了这些禁令,那么不管你是皇亲国戚还是达官显贵,都要被乱棍打死。
说来也怪,过了没多久考验曹操的机会就来了。这是一件十分棘手的事情,大宦官蹇硕的叔叔违反了夜行的禁令,被曹操抓了个正着。那么到底杀不杀蹇硕的叔叔呢?这实在是一个大问题。因为蹇硕是皇帝宠幸的人,现在权势正盛。蹇硕这个人身体壮健而且非常有武略,这时候虽然只不过是一个领600石俸禄的小黄门,职位也不算高,但因为他常常随侍在皇帝左右,负责沟通朝廷内外和上下之间的联系,手中还掌握了一定的权力,是一个前途不可限量的人物(十几年后,蹇硕被汉灵帝任命为上军校尉,是负责统率禁军的西园八校尉之首)。
蹇硕的叔叔正是因为自己有一个如此有权势的侄子,才敢如此地嚣张。再说整个宦官集团这时候也正处于炙手可热,几乎只手遮天的时期。历史记载公元175年,宦官可以担任公职了,从此之后他们担任的职务越来越大,势力也越来越大。第二年,永昌太守曹鸾给皇帝上书请求宽恕党人,结果不仅本人被杀,他分散在全国各州郡的党人门生、故吏、兄弟也都受到了牵连,他们之中当官的人全都被免除官职,终生不得再做官。
形式如此的险恶,曹操却还是全然不顾,毅然按照禁令把蹇硕的叔叔用五色大棒乱棒打死。就这样整个洛阳城在一夜之间安静了下来,变得一片肃杀。这一招起到了杀一儆百的作用,打那以后每个人都记清楚了治安条例,不敢违抗,从此“京师敛迹,莫敢犯者”,洛阳城的治安状况大大好转。
曹操为什么敢如此果断地杀掉一个豪强呢?第一,他太想出名了,太想烧起第一把火了,他特想一鸣惊人。第二,他要摆脱自己身上的宦官之后的印记,所以只有勇于拿一个和宦官有联系的豪强开刀,才能向天下人证明自己和宦官势力是绝对对立的。第三,曹操骨子里有种好大喜功,不计后果的个性,让他做什么事都无怨无悔,他是一个充满了激情的人。
好了,曹操的目的达到了,他把自己当官之后的第一把火点着了,而且还很旺。曹操不畏权贵,杀了大宦官的叔叔,为自己赢得了一个好名声,也为自己赢得了士人的支持。
上书皇帝,扬名立万
曹操点燃了第一把火,烧了别人也烧到了自己。他杀了蹇硕的叔叔,惹得皇帝和宦官都很生气,后果很严重。他们不想在洛阳再看见曹操了,但又不公开惩罚他,因为他都是在按照国家的法律办事,所以就想了一个刁钻的法子,用明升暗降的方法把曹操调到了顿丘(今河南清丰县)做县令。曹操心里明白这是宦官们对自己的报复,但也无怨无悔,还是很认真地去工作,把顿丘县当成了自己的实习基地,干得也很不错。
公元214年7月,已经60岁的曹操要带兵南征孙权,临行之前他对奉命留守邺城的三儿子曹植说:“吾昔为顿丘令,年二十三。思此时所行,无悔于今。”这说明曹操对自己在顿丘时的工作还是相当满意的,可以说是引以为豪的。
过了没多久,曹操就得到了一个回洛阳的机会,朝廷征召他为议郎,专门负责给皇帝和政府提意见,属于查漏补缺型的小官员,因为没有固定的职务和工作,所以非常清闲,没有什么发挥的余地。但曹操这个闲官没做多久就因为一件大事被牵连,丢了官职。这是什么事情呢?我们简单地说一下。
因为在曹操24岁那一年,朝廷掌权的宋皇后和宦官发生了利益冲突,后来被宦官摆了一道,最后给废掉了,失去了权力。倒霉的是曹操有个堂妹嫁给了宋氏家族里一个叫宋奇的人,就这样因为这一点点亲戚关系,曹氏家族也被牵连了,如此曹操的官就没得做了。
丢官之后,曹操在洛阳没有事情可以做,就只好回到安徽老家去读书,这次回到家因为饱经世事冷暖,对人生也小有感悟,书是真的能读进去了,读了书之后,就免不了要写诗写文章,写得还不错。这时候的曹操已经是一名小有名气的文学青年了。
公元180年,朝廷需要一名议郎,条件是要熟读经典,还要能活学活用,经过多方采集意见,最后大家一致推举曹操,可见这时候的曹操已经比较有学问了,在家读的书没有白读。这次曹操也顾不上什么好马不吃回头草了,高高兴兴地去上任了。
第二次做议郎,曹操做了两件很有名、很牛气的事情,第一件事就是上书皇帝要为陈蕃、窦武平反。陈蕃和窦武在曹操14岁的时候被宦官杀害,他们本来想杀宦官,解除党禁,没想到因为做事犹豫,最后反被宦官杀死,从而引起了更大的党禁和流血事件。天下的名士和儒生被杀了100多人,而且还颁布了一个杀人令,这个命令一直持续了15年。
曹操想为陈蕃、窦武平反,就是要从根本上否定党禁和屠杀,否定宦官的行为,肯定清议派,这是一个相当有正义感的行动,也是需要很大的勇气才能做出来的。曹操之所以会这样去做,是因为陈蕃和窦武反对宦官的行动是得到天下名士和党人的肯定和赞赏的,上书为他们平反就可以得到名士和党人的支持和肯定,再者在曹操的内心之中也是十分赞赏陈蕃和窦武的,他心里十分地厌恶宦官。他这样做和他长久以来坚持的政治路线也是一致的。
可惜的是这个建议并没有被皇帝采纳。因为他将矛头直接指向了宦官集团,还隐隐地指责了汉灵帝,处处针砭时弊,所以在当时是根本不会被采纳的。一直到了公元189年,董卓入朝掌权的时候,陈蕃和窦武才被恢复了名誉。
这次上书虽然没有成功,但是却为曹操赢得了很高的声望,天下人都认为他是一个正直的人。所以,这次上书为他赢得了丰厚的政治资本,为他即将点燃的第二把火做了一次演习。
曹操第二次做议郎的时候,还曾经向皇帝上书指责政府高官举荐和任用的官员都不胜任,而且还贪赃枉法,还指责这些政府高官糊弄皇帝,颠倒黑白。因为当时有很多地方的行政长官在地方上祸害百姓,胡作非为,老百姓实在拿他们没什么办法,只好把他们的恶行编成歌谣传唱,以此来讽刺他们。人民的力量是伟大的,这些歌谣慢慢就传入了汉灵帝耳中,迫于民众的压力,汉灵帝只得下诏书让大家检举那些在地方上没有政绩,胡作非为的官员,以平息民怨。这本来是一件好事,却生生地让一些政府高官给办成了一件坏事。
原来东汉政府的太尉许戫(yù)、司空张济等人一方面投靠得势的宦官,另一方面大肆接受那些不法官员送来的美女、金银珠宝等。迫于整个东汉腐败官僚集团的压力,他们对那些激起了很大民愤的宦官子弟、亲戚、朋友、宾客根本不予起诉,他们也真的不敢管,而是把那些真正为人民谋幸福的好官、没有什么实力的官员,总共26个人揪出来做可怜的替罪羊,这些被诬陷的清官们当然不干了,纷纷上书鸣冤。
东汉政府的另一位高官——司徒陈耽先生实在是看不惯许戫、张济等人的所作所为,毅然上书汉灵帝,揭发他们的不法行为,但是昏庸的汉灵帝是非不分,对陈耽的上书根本就是不屑一顾。结果不仅许戫、张济等人依然逍遥自在,而且由于宦官的忌恨和诬陷,陈耽反在这一年的三月被罢官,两年之后失去官位的他又被诬陷而冤死在监狱里。
就在陈耽上书的上半年(公元182年),自然灾害在全国各地频频发生:二月份的时候瘟疫到处横行,四月份全国多个地方大旱,五月份太后居住的永乐宫发生大火。十分迷信的汉灵帝觉得这是天怒人怨的结果,认为这是上天在惩罚自己。于是就下诏求直言,就是向天下臣民广泛地征询对政府工作得失的意见,曹操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上书言事的。因为曹操对许戫、张济等人的行为早就看不惯了,借着这个机会不顾自己人微言轻,毅然上书。
灵帝这次或许是因为灾祸频繁发生,怕老天爷再次惩罚自己,于是他就把曹操的奏章发给了一些政府高官,他还严词指责许戫、张济等人,原来被诬陷的官员得到了平反,许戫还在稍后的十月被罢官。曹操因为抓准了时机,在这一个回合赢得了圆满的胜利。
这次上书又为曹操赢得了广泛的声誉,这是他点燃第二把火之前先放的一把小火。
此后,政府的工作越来越混乱,贪赃枉法的人越来越多,也越来越猖狂,政治一天比一天黑暗,东汉王朝的形势一天比一天坏了。看到这种情况,曹操心里知道形势已经无法挽回,再上书也没有用了,也就不再上书了,慢慢沉默下来。
难道曹操就只能这样默默地待下去,直到自己的生命在无所作为中终结吗?如果真是这样,曹操就不是曹操了。那个时代不同意曹操就这样沉默下去,历史的车轮疯狂地向前进,根本没有人能够阻挡。时代要让曹操成为一个英雄,要把他身上的潜力全部逼出来。这不,震撼东汉王朝统治的黄巾大起义爆发了。曹操生命中的第二把大火即将点燃。
仇人送他上战场
本来沉闷的官场生涯已经逐渐消磨了曹操的锐气。如果就这么发展下去,曹操很可能成为一个碌碌无为的官僚,在官场上混迹终老。但一场突然的变故改变了这一切,把曹操推上了战场。黄巾起义让无数豪杰在动荡的时局中脱颖而出,其中就包括曹操。战火点燃了曹操的生命之火,让他重新振作起来,把握机会,建功立业。
公元184年,冀州巨鹿(今河北平乡西南)人张角先生瞅准了一个在中国历史上留下自己名字的绝佳机会,带领一帮兄弟起义了,和东汉政府干起来了。
为什么会爆发大起义呢?因为人民实在是活不下去了,和历史上任何一个王朝的末代一样,东汉末年的政治实在是太黑暗了,各级官员疯狂地压榨人民,抢夺人民的血汗钱,各种徭役租税多如牛毛,统治者更是穷奢极欲,想尽办法去享乐。土地兼并严重,老百姓没有了土地,纷纷流离失所,没有吃的,已经发展到易子而食的地步。走到哪里都是个死,大家的心中充满了仇恨和愤怒,整个中华大地就像一大堆干柴,随时都有可能被点燃,演变成熊熊大火。张角就是看准了这样的形势和机会,毅然带头发动了起义。
历史给了张角这样一个机会,那么张角是个怎样的人呢?他其实是个江湖郎中,以自创太平教起家,称自己是“大贤良师”,办培训班广招学生,向这些学生传播自己的思想。潜心经营了十几年,到了公元184年已发展成为了一个非常庞大的政治及军事组织,在当时的青、徐、幽、冀、荆、扬、兖、豫等八州的广大区域,总共分布着数十万信徒,并且还十分严密地组织为三十六个方,一个大方一万多人,一个小方也有六七千之多,每一方都设立一个负责人,追随他们的人有百万之众。
张角早就在策划起义的事情,不料他们的筹划活动被内部的人无意之中给泄露了,无奈之下,张角只好决定提前起义。因为是提前起义,所以很多准备工作都没做好,为以后的失败埋下了伏笔。起义军全部头裹黄巾,所以又被称为黄巾军,这次起义就被后人称为“黄巾起义”。
就这样,起义军这团烈火直接烧到了原来就已经是干柴的民众身上,顿时中华大地风起云涌,大火趁风势,大风助火威,滚滚烈焰刹那间席卷天下。
张角的黄巾军大起义拉开序幕后,是一呼百应、应者如云,起义大军取得了无数的胜利,所经州县纷纷投降。起义军的主力全部集中在冀州、颍川和南阳这三个地区,冀州地区的起义军由张角兄弟直接进行指挥;颍川地区的起义军由波才指挥;南阳地区的起义军则由张曼成指挥,把矛头直接指向东汉的都城洛阳。一时之间朝廷上下震动。
起义军如此大的声势,可是这时候汉灵帝却一点都不知道。他正在宫内玩得高兴,猛然之间听说了黄巾起义的消息,害怕极了,但是害怕是没有一点用的,还得硬着头皮去面对。他首先停止了自己的娱乐活动,因为如果人家造反成功,自己就再也没法娱乐了。然后他马上召集平日里什么都不干、白领工资的政府高官都到朝堂商量对策,问他们怎么办?
一时之间群臣无语,后来还是北地市市长皇甫嵩提出了一个比较靠谱的主意:首先,马上调兵遣将,先加强洛阳周围的防卫力量,有力保证都城的安全;其次,加强各地重要关隘的防守力量,把国库里的钱都拿出来犒赏军队,把皇宫西园里的那些马都发给军队做战马。再次,解除加在党人身上的禁令,号召天下有才能的人都出来为国家效力,都去从军,讨伐黄巾军。第三条办法实施后,许多潜伏在民间的英雄豪杰开始踊跃参军,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后来在桃园结义的刘关张三兄弟。
只有办法是不够的,还得真刀真枪地去打。于是朝廷作出决定,派北中郎将卢植先生率军去冀州镇压张角,左中郎将皇甫嵩先生、右中郎将朱俊先生一起去颍川镇压波才。这时候曹操也经大宦官蹇硕推荐,被皇帝任命为骑都尉,也就是骑兵司令,从一个文官变成了一个武官。当然,官升了,工资也相应地涨了,由现在的年俸600石变成了2000石,率领军队和皇甫嵩、朱俊一起到颍川去攻打黄巾军。
说到这里,又出现了一个问题:那个蹇硕和曹操不是大仇人吗?蹇硕的叔叔不就是死在了曹操手里吗,他怎么还会推荐曹操呢?他是变成好人了,还是吃错药变傻了?其实蹇硕之所以会推荐曹操,就是想借黄巾军的刀杀掉曹操,因为他觉得黄巾军很厉害,曹操根本就不是黄巾军的对手。因为曹操本来就是个文职干部,突然被发配到前线,做战地指挥官,打胜仗和生还的几率不大。
然而历史证明他做错了,他给了曹操一个扬名于军界的机会,给了曹操一个证明自己军事才能的机会。
一战成名
这一年曹操30岁,他第一次穿上了军装,可惜当时没有照相机,没有能够留下非常有纪念意义的那一幕。曹操人生之中的第一仗打得很漂亮,当时曹操和皇甫嵩、朱俊这支军队面对的敌人是黄巾起义军中最厉害的一支军队,由波才和彭脱率领,异常剽悍,是一群亡命之徒。这时候他们已经进军到距离洛阳还不到300里的地方。
开始时右中郎将朱俊的3万铁骑并没有把这群泥腿子放在眼里,贸然发动进攻,想不到这3万铁骑却抵挡不住这群泥腿子的攻击。为什么正规军还打不过没有经过任何军事训练的泥腿子呢?因为当时是赤地千里,遍地白骨,黄巾军起义的目的就是要让全家老少吃饱饭,所以打仗的时候不太可能把全家老幼丢在后方,当时都是随军作战的。这样一来,黄巾军打仗都是很拼命的,如果不拼命就没饭吃,打不赢全家老少就得死,所以不得不拼命。
总而言之,朱俊的军队被黄巾军打得丢盔卸甲,哭爹喊娘,全面败退。他们这一退不要紧,他们囤积军事物资和粮草的后勤供应基地长社城(今河南长葛东北)就这样暴露于敌前,然而城中只有左中郎将皇甫嵩先生率领的步、骑兵3000多人,眼看寡不敌众,不免人亡城陷,所有的粮草物资就要送给敌人。
黄巾军将领波才是张角麾下的一员悍将,当然不会放过这个机会,他趁着大胜余威不失时机地带领全军倾巢出动,十几万人把一个只有3000守军的长社城围了起来,就像铁桶一样,并当众承诺部众:攻破城池之后,士兵们可以公开抢劫3天,抢到的东西全归自己所有。将士们每个人都欢呼雀跃,攻城的时候人人前仆后继,奋勇争先,个个都舍命求财。
而那左中郎将皇甫嵩先生却是一个非常会带兵的帅才,平日里对自己的属下是恩威并重,虽然这时候手里的兵很少,而敌人很多,但是却能够像平时一样镇静,一点都不慌张。凭借着墙厚城高、上下一心、将士效力,勉强守住了长社城。可是毕竟敌众我寡,时间长了就会支持不住。城里的军民在热切盼望援军的到来。
只是不知道援军什么时候能到,满城军民都把希望寄托在一个人的身上,这就是指挥着5000羽林军的骑都尉曹操先生。
那么这时候曹操在哪呢?他能不能成功援救城里的人?此时的曹操正率领着5000羽林军悄悄地靠近了长社城,离波才率领的黄巾军构成的最外围的包围圈已经不足10里。曹操没有贸然发动进攻,他熟读兵法,知道敌强我弱,敌人又是新胜之军,刚刚击溃了朱俊的军队,现在士气正盛,如果贸然进攻,肯定会惨败,就和飞蛾扑火差不多。况且自己带领的军队长途奔袭,现在已经是人困马乏。人是铁,饭是钢,不光手下的士兵需要吃饭、需要休息,战马也需要喂饮和休息。
于是他果断命令士兵停止前进,凭借着一大片树林的掩护,他们依傍着从林中流过的小河建立了一个临时应急的营寨,临河结寨就是为了解战马之渴。随后他又派人去了解城内的情况和敌军的情况,他得到了这样一条消息:长社城已经被围攻半个多月了,敌人多达10万之众。
这下子曹操放心了,因为长社城还没有被攻破,他对守城的皇甫嵩先生十分有信心,知道他是个足智多谋的将军。这样一来,曹操就不急于进攻黄巾军了,他需要找一个最佳时机发动进攻。然而,曹操现在要解决的问题却是解除士兵普遍存在的怯敌心理,因为朝廷的军队早就听说黄巾军打仗很厉害,好像还听人说黄巾军的战士是打不死的,所以士兵们普遍存在一种畏敌心理。
针对这种情况,曹操派出了两队骑兵去攻打外围的黄巾军,杀了一些黄巾军,还生擒了十几个。后来,曹操当着全体将士的面,命人斩杀了这十几个黄巾军,将士们看到黄巾军并不是传说中的刀枪不入,也能杀得死,没什么好怕的,所以原来的那种畏敌心理就烟消云散了。而黄巾军的首领波才获悉自己的军队被攻击的消息后,并没有放在心上,认为这些人只是被他击溃的朱俊的残部,在背后搞一些骚扰活动,就没有理他,也没有派兵去追击。
话说城内的皇甫嵩先生得知了城外围城的黄巾军有异动,就知道是援军到了。这时候他抓住了敌人的一个足以致命的漏洞,毅然发起了反攻。
那么,城外的黄巾军有什么漏洞被皇甫嵩抓住了呢?原来黄巾军的营寨是用草编成的,可以说是以草结寨。皇甫嵩先生高兴极了,心里面很是看不起这些泥腿子,嘲笑他们连《孙子兵法》也没读过,没文化真可怕啊!于是就选了一个刮着东南风的夜晚,向敌人发动了火攻,城外的黄巾军根本没想到城里的守军敢反攻,更没想到会发动火攻,于是这次他们真的抵挡不住了,开始四散奔逃,溃不成军,被烧死、杀死了很多人。
就在这时,曹操已经准确判断到城里的军队发动了反攻,而且还是火攻。他已经及时地把自己所率领的5000骑兵成功地织成了一张大网,牢牢地堵住了黄巾军南逃的必经之路。已经根本不用做什么战前动员了,5000名羽林军每个人都憋足了劲,都想凭借这场战役来升官发财。
谁都想痛打落水狗,每个人对此都非常有兴趣。这时候朱俊先生也带领他的残余军队加入了战斗。就这样杀到最后,据不完全统计,这场战役斩杀了几万名黄巾军。因为这一路起义军对东汉朝廷的威胁是最大的,结果最先被镇压下去,对全国的战局影响很大。此后,形势开始发生逆转,南阳、冀州的黄巾军在东汉政府优势兵力的不断围剿下,变得越来越被动,最后终于力量不支,被东汉军队各个击破。
黄巾起义军的主力被镇压下去以后,其他全国各地的黄巾军还是继续坚持战斗了很长时间,曹操后来还曾经多次率军与黄巾军作战,这是后话,在此就不多说了。
这次军事行动让曹操完美展现了自己的军事才能,他向世人证明自己不但能文,而且能武。这一仗之后,曹操成功地跨入了军界,成为一名年轻有为的杰出将领。至此,曹操人生的第二把大火被他成功地点燃了,他已经成为了一颗冉冉升起的政治新星。
雷厉风行的济南国相
因为镇压黄巾起义有功劳,皇甫嵩先生被加封为都乡侯,朱俊先生被加封为西乡侯,曹操也在这时候被提升为济南国相。应该说这时候曹操已经实现了年轻时的愿望:年轻时的曹操想做汉朝一个州郡的首长,想在一个州郡的地盘上去实践自己的政治理想。现在他终于实现了自己年轻时的愿望,得到了一个实现自己政治理想的机会。
汉朝沿袭了秦朝的郡县制,但又怕刘姓子弟的势力太弱,如果有外人造反,那怎么办?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汉朝政府同时还把一部分刘姓子弟封为藩王,到自己的封国就职,再把一部分有功的人封为侯,也给他们一些封地,当时的人把这些封地叫作“郡国”。东汉的时候,王国的封地就相当于一个郡大小。
按照政府的有关条例规定,被分封的藩王只可以享受封地内的各种赋税收入,并没有一点行政权力。一个封国的国相就是中央政府委派到封国处理地方政事的官员,职位和年俸2000石的郡太守是一样的,相当于现在济南及其周边十几个县市的最高行政长官。曹操马上就要上任的济南国不是一个容易混的地方,他的合作对象是济南王刘康,这个人可是个十分猖狂的王爷。前几任国相都是敷衍了事,到了任期就赶紧走人,平日做事都是得过且过。
为什么说济南是一个不好混的地方呢?除了有济南王刘康这个不好伺候的主之外,济南所属的10个县的大小官员对上勾结朝中的高官权贵和宦官,对下则贪赃枉法,勾结地方豪强,倚仗权势祸害乡里,鱼肉百姓,弄得声名狼藉。因为他们的势力很大,所以前几任国相都拿他们没办法,也不敢管。
但是曹操可不管这套,因为曹操出身于地位不高的宦官家庭,自己又不是什么隐居在深山老林,可以提高身价让政府前来礼聘的名士高人,因此他自从举孝廉从政后常担心别人看不起自己,认为自己是一个没有本事的人。他非常渴望得到一个郡太守的职位,以便自己能够实践平生的政治理想,做出一些政绩来树立起自己的声誉。所以他在洛阳市北区公安局局长、顿丘县县令以及议郎的职务上都是力图有所作为,而如今已经如愿得到了一个相当于郡太守的职位,他又怎么会退缩呢?
一上任,曹操就大刀阔斧地干了起来。他嫉恶如仇、做事雷厉风行,曹操到任之后就把济南市下属的10个县的县令一口气罢免了8个,这样一来济南政坛上上下下都震惊恐惧,违法作乱的人纷纷外逃,济南境内一时间变得非常安宁,治安情况大大好转。这就是强龙猛压地头蛇,济南境内的官员纷纷请求外调,没多少人敢在曹操手底下当官了。
这件事还不是曹操在济南国相任期内做的最牛的一件事,还有更牛的在后面。话说济南这个地方的迷信风气很浓,已经严重影响到了老百姓的生活。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在西汉初年的时候,朱虚侯刘章因为参与诛灭吕氏有大功,汉文帝就加封他为城阳王,他去世之后城阳国为他建了一个庙祭祀他。山东诸郡也纷纷效仿,于是也就盖了很多庙,其中济南国盖的庙最多,多达600余处,祭祀之风因此就越刮越厉害。
一些有钱的商人在祭祀的时候把排场搞得很大,他们坐上了只有年俸2000石的官员才能够坐的马车,穿上了只有2000石的官员才可以穿的衣服,还请了一些民间的鼓舞艺人来搞一些娱乐活动,搞得就像今天的庙会一样,把一件很严肃的事情弄得很不严肃。他们还利用祭祀标榜祖先的功德,努力抬高自己的社会地位,同时还欺骗百姓,伙同官员骗取无知老百姓的钱财。
因而祭祀的风气越来越奢侈,老百姓也就越来越穷,而历来的官员却没有一个人对这种活动加以禁绝。曹操查知了这种情况,就毅然摧毁了济南境内的所有用于祭祀的庙宇,并且还严禁官民去参加祭祀活动,一时之间济南境内再也没有人敢提奸邪鬼神的事情了。此外,曹操在济南还十分公平地选用廉洁的官吏,决心让政治变得比较清明,曹操所做的这些事都非常鲜明地表现了他廓清吏治的决心。
曹操在济南的所作所为,进一步显示了他高超的政治才干和过人的胆识与气魄,也为自己的人生点燃了第三把大火,照亮了以后的人生道路。
曹操的行动不可避免地大大得罪了政府里面当权的宦官,地方的各级豪强也对他恨得牙都痒痒。曹操很明白这些人都很恨他,他不愿意违背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去迎合那些权贵,去做一条听话的哈巴狗。但是他又不得不考虑到自己多次触犯了权贵的利益,再这样下去,自己的家人会遭到别人的报复。为了避免发生不可预测的祸事,曹操在当年借口自己得了病,向政府辞去了济南国相的职务,请求回到洛阳担任皇帝的警卫,实际上就是要求在家闲待着。
政府正好顺水推舟,批准了他的辞呈,但又再一次任命他为议郎。曹操虽然表面上接受了这个职务,但却常常装病,不去上班,白拿工资不干活。第二年,就是公元185年,政府让曹操去做东郡的太守,曹操这次还是说自己有病给推辞了。又过了些日子,他连议郎也不愿意做了,干脆就推托自己有病,辞了官回安徽老家读书去了。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