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思录·青少版-卷五 理性动物的善就在于社会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遵循本性,是境界也是智慧

    我按照本性经历所发生的事情,直到我倒下安息,直到我呼出的气息化为我每日吸人的那种元素,直到我倒在这块大地上——我的父亲从它收集种子,我的母亲从它获得血液,我的奶妈从它吸取奶汁,在许多年里我从它得到食物和饮料的供应;当我践踏它,为许多的目的滥用它时,它默默地承受着我。

    别人对你做了错事吗?让他去注意它吧。他有他自己的气质,他自己的活动。我现在有普遍的本性要我有的,我做我的本性现在要我做的。

    沉思录中的沉思

    遵循本性不是跟随,而是顺其自然,不怨怒,不躁进,不过度,不强求;是不悲观,不刻板,不慌乱,不忘形。遵循本性就是顺其自然,顺其自然是听从命运的安排,更确切地说,顺其自然是寻求生命的平衡。很多时候,顺其自然也是一种境界。

    从某个角度看,人的烦恼的产生来源其实只有一个,不愿顺其自然,不愿接受冥冥之中的安排。遵循本性不仅仅是一种境界,更是一种智慧,刻意雕琢则反而是意味着一种累。

    白石老人有一把飘然若仙的美髯,睡觉时一向是顺其自然的:或安于被内,或露于被外,悉听尊便。但某一天,一个友人突然问他:“将长髯放在哪里睡觉更舒服?”白石老人开始琢磨长髯摆放的最佳位置。这一琢磨,竟觉得无论放哪儿都不再舒适。结果,一向睡眠挺好的白石老人,竟被那美髯的位置折腾得彻夜不眠。

    佛法云:一切随缘,顺其自然。世间万物皆有其自身的规律之所在,水在流淌的时候是不会去选择道路的;树在风中摇摆时是自由自在的,它们都懂得遵循本性的道理。因此,拔苗助长固不可取,逆流而上也是一种愚蠢。

    成长故事苑

    三伏天里,禅院的草地已经是一片枯黄。

    “快撒点草籽吧!好难看啊。”小和尚说。

    “等天凉了。”师父挥挥手,“随时!”

    中秋的时候,师父买了一包草籽,叫小和尚播种。秋风起,草籽边撒边飘。

    “不好了!好多种子都被风吹飞了。”小和尚喊道。

    “没关系,吹走的多半是空的,即使撒下去也发不了芽。”师父说,“随性!”种子撒完,就飞来几只小鸟啄食。

    “要命了!种子都被鸟儿吃了!”小和尚急得直跳脚。

    “没关系!种子多,吃不完!”师父说,“随遇!”

    半夜下了一阵骤雨,小和尚一大早就冲进禅房:“师父!这下全完了!好多草籽被雨水冲走了!”

    “冲到哪里,就在哪里发芽!”师父说,“随缘!”

    转眼一个星期过去。原来光秃秃的地面,居然长出了许多嫩绿的草苗。一些原来没播种的角落,也泛出了绿意。

    小和尚高兴得拍起手来。师父点点头:“随喜!”

    哲理背囊

    每个人都有自己特殊的指导原则,有自己特殊的生存本性,既然要做到顺其自然,就不要重视别人是怎样看你的,而是直接前进,遵从你自己的本性,判断每一符合自己本性的言行,不要环顾左右看是否有什么人将注意它,也不要期望柏拉图的理想国。而只是满足于只要最小的事情进行得很好,而如果做或说一件事是好的,那么这件事对你来说就是有价值的。

    好运气只是好的灵魂、情感及行为的好配置

    幸运只意味着一个人给自己分派了一种好的运气:一种好运气就是灵魂、好的情感、好的行为的一种好的配置。

    《沉思录》中的沉思

    你知道什么是幸运吗?幸运意味着一个人一种好的运气,而这种运气不是别人带来给你的,而是你自己好的灵魂、好的情感和好的行为的一种合理的配置。

    好的灵魂是要相信本性,好的情感是要有一个善心,好的行为是你做出的符合宇宙本性的行为,只要这三者有效结合,那么幸运就会不请自来。

    证明这种理论最主要的一条就是:我们一生所作所为,有善有恶,不好的行为必然会导致不好的结果,而好的行为也自然会带来好的结果。当一个人干了好事,或干了坏事之后,心里就会留下一种影像。干坏事的人一天到晚不得安宁,干好事的人心安理得。也就是说,当一个人干好事或干坏事的时候,这种行为会折射成影子,回归到自身的思维里。当我们干好事或干坏事的时候,就种下了善的或恶的种子。此外,善恶的行为还会产生不同的社会效应。当我们伤害一个人,对方不是受到伤害就完事了,他会怀恨在心,甚至等待机会报复,一旦因缘成熟,内心的种子跟客观条件产生感应,恶果就成熟了,厄运也更容易发生。

    我们总是抱怨自己不够幸运,而事实上,我们只要顺乎自然本性,做人该做的事情,幸运自然就会来临了。

    成长故事苑

    有一个人走在漆黑的路上,因为路太黑,他被行人撞了好几下。他继续向前走,看见有人提着灯笼向他走过来,这时候旁边有人说:“这个瞎子真奇怪,明明看不见,却每天晚上打着灯笼!”

    行人被那个人的话吸引了,等那个打灯笼的人走过来的时候,他便上前问道:“你真的是盲人吗?”那个人说:“是的,我从生下就没有见到过一丝光亮,对我来说白天和黑夜是一样的,我甚至不知道灯光是什么样的!”

    行人更迷惑了,问道:“既然这样,你为什么还要打灯笼呢?是为了迷惑别人,不让别人说你是盲人吗?”

    盲人说:“不是的。我听别人说,每到晚上,人们都变成了和我一样的盲人,因为夜晚没有灯光,所以我就在晚上打着灯笼出来。”

    僧人感叹道:“你的心地多好呀!原来你是为别人!”

    盲人回答说:“不是,我为的是自己!”

    行人更迷惑了,问道:“为什么呢?”

    盲人答道:“你刚才过来有没有被人碰撞过?”

    行人说:“有呀,就在刚才,我被两个人不留心碰到了。”

    盲人说:“我是盲人,什么也看不见,但我从来没有被人碰到过。因为我的灯笼既为别人照了亮,也让别人看到了我,这样他们就不会因为看不见我而碰我了。”

    哲理背囊

    做出好的行为,得到幸运的方法:第一,孝顺父母:做儿女的要孝养、顺从,令父母欢喜、安慰;第二,敬重师长:做学生的要敬重师长,接受教导;第三,爱护妻子:做一个好助手,夫妻要互相敬爱;第四,善待朋友:对待朋友要诚实、互敬;第五,善待身边的人:对待他人要宽容,尽可能让他人感到愉悦。这五种人是我们生活中心的人物,和他们相处得合理,会有快乐的家庭、美满的人生。

    一个人必须在社会环境中生存,必须顺乎本性,学会与他人相处、共事,才能平稳地在社会中立足,而一个人若总是做一些违背宇宙本性的行为,也就不可能有幸运可言。

    不要将对他人的恩惠记在账上

    有一个人,当他为另一个人做了一件好事,就准备把它作为一种施惠记到他的账上,还有一个人不准备这样做,但还是在心里把这个人看做是他的受惠者,而且他记着他做了的事情。第三个人在某种程度上甚至不知道他所做的,他就像一株生产葡萄的葡萄藤一样,在它一旦结出它应有的果实以后就不寻求更多的东西。

    《沉思录》中的沉思

    不妨问问自己:太阳给了我们那么多那么久的温暖和诗意,它可得到了我们什么回报?大树和小草给我们那么多绿色和芬芳,他们得到了我们怎样的回报?

    想想自然界中的其他生物,一匹马在它奔跑过,一只狗在它追猎过,一只蜜蜂在它酿造蜜以后就不再回忆和惦记自己做过什么有益于他人的事情。

    太阳的伟大,母亲的崇高,大树小草的无私,正在于他们本来并不求回报。

    那为什么我们人类偏偏要记住这些自己曾经给予的恩惠呢?既然我们和所有生物一样都只是自然界中的一分子,那么在我们做了一件好事之后,也不应要求别人知道或者记住,而是要继续做另一件好事,正像一株葡萄藤在下一个季节继续结果一样。既然我们不应该将对一个人的恩惠记在账上,那么是说一个人必须以某种方式如此行动且不注意它吗?——是的。而且这也是必要的,不求回报,是付出之后登临的至高境界.

    当你做了一件好的事情,另一个人由此得益,其实这就已经够了,这已经就是对你付出的最大的回报了。你为什么还要像傻瓜一样寻求除此之外的第三件事——得到做了一件善行的名声或获得一种回报呢?

    给别人恩惠的目的就是为了让他得到帮助,摆脱窘境,由帮助别人而得到的一种心灵的自我愉悦与满足,本身就已经是对自身的回报。

    河水阻隔了路,架起一座桥,给了行人方便就是回报,何必硬要去听人们的赞叹,去看在桥头立下称颂的碑文.

    春天播种,夏天耕耘,收获了秋天的丰硕和冬天的酝酿就是回报,何必硬要强求农人都像诗人一样在天高云谈下和雪花飞舞中礼赞和放歌。

    如若非要把对别人的恩惠记在账上,等着别人的某种回报。那便扭曲了付出的本意,是对这种帮助的亵渎。

    成长故事苑

    1963年,一个小女孩写信给一家报纸的总编:她帮妈妈摘回了一篮子草莓,妈妈只是夸了她一句“好孩子”,却给调皮贪玩的弟弟一个大苹果。她不禁怀疑她和她周围的好孩子都被上帝遗忘了吗?

    总编收到小女孩的来信,看了以后心里十分难过。可是他也不知道该如何回答这一个问题。就在第二天,一位朋友邀请他参加了一场婚礼。就在这场婚礼上,总编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牧师主持订婚仪式,新娘和新郎开始互赠戒指,或许是他们太激动了,两人都阴差阳错地把戒指戴在了对方的右手上。旁边的牧师看见了,幽默地插了一句:“右手已经够完美了,我想你们还是用它来装扮左手吧。”

    牧师的话让总编觉得眼前一亮,他想:“右手本来已经非常完美了,没有必要再用饰物装点右手了。同样,那些有美德的人,之所以常常被大家忽略,不就是因为他们已经非常完美了吗?”总编终于找到了小女孩要的答案:上帝让右手成为右手,就是对右手的最高奖赏;同样,上帝让好孩子成为好孩子,也就是对好孩子的最高奖赏。

    总编发现这一真理后,兴奋不已,当天晚上立即给小女孩回了一封信。他在信中安慰小女孩说:“你不要烦恼,不要忧愁,上帝让你成为一个好孩子,就是对你的最高奖赏!”

    哲理背囊

    如果你抱着“我帮你一寸,你要还我一尺”的心态,若最后你帮助过的人达不到你的要求,你可能会心理不平衡。最好的办法就是在我们做了一件好事之后,不要寻求什么名声或者回报,而是应该要继续做另一件好事,正像一株葡萄藤在下一个季节继续结果一样。

    做了一件好事之后,不吹嘘自己的高尚,不企求他人的赞美,只是默默地沿着自己的生活轨道继续前进,尽其所能地接着做另一件好事,这样的做法才符合人的本性。

    帮助他人,首先要充分了解情况

    不要不加考虑地被事物的现象牵着鼻子走,而是根据你的能力和是否对他们合适而给所有人以帮助。

    《沉思录》中的沉思

    人的本性要求人要行善,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但在帮助别人的时候我们首先要做的事情是了解客观情况,看看我们的能力是否能给他合适的帮助以及怎样做才算是真正的帮助了他们。

    从前,日本有一位名叫丰臣秀吉的将军,有一次,带着部队长途行军,找到一所寺庙,将军一进去,因为又累又渴,便大声叫嚷,要人端茶出来,一位小和尚端上一大碗的冷茶,将军喝完之后还觉得意犹未尽;第二次时小和尚端出了一碗温茶,第三次,小和尚端上了小碗的热茶,将军喝完之后,便纳闷的问小和尚,为何三次呈上的茶水,容器大小及温度皆不同。小和尚答道:“将军长途跋涉,口渴之际,大碗的冷茶最能解渴,至于第二碗,就不再适宜喝冷茶,免得胃寒,所以我用中碗装着温茶奉上。待将军喝完两碗茶水之后,不会再急着牛饮,我才呈上小杯的热茶,不至于烫伤将军的唇舌,又可藉由茶香,恢复将军旅途劳顿后的精神。”

    试想,如果小和尚把三碗茶的顺序颠倒一下,或者三次都端上同样的茶,那将军还能喝的如此惬意吗?

    另外,给予别人帮助是我们应该做的,但我们还要看看自己是否有帮助别人的能力,如果没有这个能力,还答应别人,那最后不仅你会花费很多的精力和时间,还有可能会不能给别人正确恰当的帮助,以至于耽误了别人的事情。

    成长故事苑

    一位少年去拜访年长的智者。

    他问:“我如何才能变成一个自己愉快,也能够给别人带来愉快的人呢?”

    智者笑着望着他说:“孩子,你有这样的愿望,已经是很难得了。很多比你年长的人,从他们问的问题本身就可以看出,不管给他们多少解释,都不可能让他们明白真正重要的道理,就只好让他们那样好了。”

    少年满怀虔诚地听着,脸上没有丝毫得意之色。

    智者接着说:“我送给你四句话。第一句话是,把自己当成别人。你能说说这句话的含义吗?”

    少年回答说:“是不是说,在我感到忧伤的时候,就把自己当成是别人,这样痛苦就自然减轻了;当我欣喜若狂之时,把自己当成别人,那些狂喜也会变得平淡中和一些?”

    智者微微点头,接着说:“第二句话,把别人当成自己。”

    少年沉思一会儿,说:“这样就可以真正同情别人的不幸,理解别人的需求,而且在别人需要的时候给予恰当的帮助?”

    智者两眼发光,继续说道:“第三句话,把别人当成别人。”

    少年说:“这句话的意思是不是说,要充分地尊重每个人的独立性,任何情形下都不可侵犯他人的核心领地?”

    智者哈哈大笑:“很好,很好,孺子可教也。第四句话是,把自己当成自己。这句话理解起来太难了,留着你以后慢慢品味吧。”

    少年说:“这句话的含义,我一时体会不出。但这四句话之间有许多自相矛盾之处,我用什么才能把它们统一起来呢?”

    智者说:“很简单,用一生的时间和阅历。”

    少年沉默了很久,然后叩首告别。

    后来少年变成了壮年人,又变成了老人。再后来在他离开这个世界很久以后,人人都还时时提到他的名字。人们都说他是一位智者,因为他是一个愉快的人,而且也给每一个见到过他的人带来了愉快。

    哲理背囊

    把别人当成自己。这样就可以真正同情别人的不幸,理解别人的需求,并且在别人需要的时候给予恰当的帮助。

    但事有大小,事有种类,事有难易。在帮助别人的时候,我们不但要知道哪些事该帮,哪些事不该帮,而且还要知道应该怎样帮。

    如果你觉得能够帮助,就应该毫不犹豫地去帮。

    如果你觉得要帮的事情把握不大,就要给自己留下回旋的余地。

    如果你觉得要帮的事情你没有能力帮到,就不要勉强去帮。

    如果你不能满足别人的需要,这是很正常的,不必过于苛求责备自己,觉得对不起别人,每次见到被拒绝的人,总有一种负疚感。不必太在意别人怎么说。自己问心无愧就好了。

    如果原则是正确的,失败了就不必沮丧

    如果你根据正确的原则没有做成一切事时,不要厌恶,不要沮丧,也不要不满;而是在你失败时又再回去从头做起,只要你所做的较大部分事情符合于人的本性,就满足了,热爱你所回到的家园,但不要回到哲学仿佛她是一个主人,而是行动得仿佛那些眼疼的人用一点海绵和蛋清,或者像另一个人用一块膏药,或用水浸洗一样。

    沉思录中的沉思

    爱默生说:“伟大人物最明显的标志,就是坚定的意志,不管环境变化到何种地步,他的初衷与希望,仍然不会有丝毫的改变,而终至克服障碍,达到所企望的目的。”

    1934年,当希特勒统率军队时,丘吉尔喊出战争的危机,英国的政客们一笑置之。当德军侵入奥地利时,英国首相张伯伦与希特勒签署了以牺牲捷克斯洛伐克换取欧洲和平的“慕尼黑协议”,得意洋洋地向英国人民宣布:战争不会发生了!但丘吉尔却警告说,战争快要来临了!政客们对他怒目斥之。丘吉尔因而竞选失败。他坚持己见,又引起公愤,以至于被报纸指责为“缺乏谨慎和判断力”。

    丘吉尔的远见卓识竟被因循守旧、苟且偷生的一些人当成了一文不值的垃圾。这种失败的境遇足以使一个人垂头丧气或是气得发疯,可是丘吉尔却像得胜回朝,依然衔着雪茄,悠然自得,还跑回家乡的别墅度假去了。他兴致勃勃地画画、看书、写作。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了,人们才想起丘吉尔这个不受欢迎的人。因为他是唯一能在和平时刻洞察战争危机的人,只是他的预言和警言世人领悟得太晚了。

    在失败面前,丘吉尔镇定自若的风度,令我们钦佩,也值得我们借鉴。如果我们根据正确的原则做事,那么结果失败也只是小伤小病。就像是一个健康的人得了眼病一样,只需要用一点海绵和蛋清敷一下就可以了。因为这样你将不在遵守理性方面失败,也就是说你行事的大方向是没有错的。你将在理性那里得到安宁。

    成长故事苑

    一个屡屡失意的年轻人沮丧地对智者说:“人生总不如意,活着也是苟且,有什么意思呢?”

    智者静静听着年轻人的叹息和絮叨,最后智者烧乐一壶温水过来。

    智者抓了茶叶放进杯子,然后用温水沏了,放在茶几上,微笑着请年轻人喝茶。杯子冒出微微的水汽,茶叶静静浮着。年轻人困惑地询问:“宝刹怎么是温茶?”

    智者笑而不语,年轻人喝一口细品,不由摇摇头:“一点茶香都没有。”智者说:“这可是闽地名茶铁观音啊。”年轻人又端起杯子品尝,然后肯定地说:“真的没有一丝茶香。”

    智者于是又烧了一壶沸水过来。智者又取过一个杯子,放茶叶,倒沸水,再放在茶几上。年轻人俯首看去,茶叶在杯子里上下沉浮,丝丝清香不绝如缕,望而生津。

    年轻人欲去端杯,智者作势挡开,又提起水壶注入一线沸水。茶叶翻腾得更厉害了,一缕更醇厚更醉人的茶香袅袅升腾,在房间里弥漫开来。智者如是注了六次水,杯子终于满了,那绿绿的一杯茶水,端在手上清香扑鼻,入口沁人心脾。

    智者笑着问:“施主可明白,同是铁观音,为什么茶味迥异吗?”

    年轻人思忖着说:“一杯用温水,一杯用沸水,冲沏的水不同。”

    智者点头:“用水不同,则茶叶的沉浮就不一样。温水沏茶,茶叶轻浮水上,怎会散发清香?沸水沏茶,反复几次,茶叶沉沉浮浮,最后释放出四季的风韵:既有春的幽静、夏的炽热,又有秋的丰盈和冬的清冽。世间芸芸众生,又何尝不是沉浮的茶叶呢?那些不经风雨的人,就像温水沏的茶叶,只在生活表面漂浮,根本浸泡不出生命的芳香;而那些栉风沐雨的人,如同被沸水冲沏的茶,在沧桑岁月里几度沉浮,才有那沁人的清香。”

    哲理背囊

    真正的巨人并不是他从未倒下过,而是他能在每一次倒下之后又能迅速地、坚定地站起来,这才是真正的勇气。

    生活中从不失败的人根本不存在。失败有时也是检验一个人品质的机会,因为有的人就此一飞冲天,有的人从此一蹶不振。这其中的差别就是勇气。

    当我们根据正确的原则行事而面对失败、挫折时,要做到以下几点:

    1.停止抱怨。不断地抱怨,只会让你情绪迅速低落。

    2.坦然接受事实。千万不要让失败日夜折磨自己的心灵。默默地接受这些事实吧,这会使你的情绪好一些,并且使你对将来抱有积极的态度。

    3.依然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采用自我心理调适法,提高心理承受能力。一些研究发现,当心情沮丧的时候做一些你喜欢的事情,或者是购物,或者是“虚度光阴”,都有助于提高你的免疫系统的工作效率,释放紧张情绪。

    即使祈祷时,也要保持尊严

    雅典人中的一个祈祷是:降雨吧,降雨吧,亲爱的宙斯,使雨降落到雅典人耕过的土地上,降落到平原上。——我们确实不应当祈祷,不然就应以这种简单和高贵的方式祈祷。

    《沉思录》中的沉思

    祈祷就是向上天乞求某种帮助,虽然是“乞求”,但也要保持尊严,保持人类应有的高贵。

    而在现实生活中,有这样的人,他们自己看不起自己,自己作践自己,自己愿意与人为奴,供人驱使,而且,表现得比自卑的人更为严重,这样的人,就是没有骨气的人,说的再严重一点,就是“奴性”。

    奴性的人喜欢仰人鼻息,看人眼色行事,以溜须拍马为能事。他根本没有自我意识,根本想不到自己也是个堂堂正正的人。

    徐悲鸿说:“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雅典人即使祈祷也不会忘记自己的尊严,这就是“傲骨”,傲骨就是做堂堂正正的人,尊重自己,坚持正义。人生的道路是坎坷不平的,失败和挫折随时会降临,冷眼、讽刺也会随之而来。可能会需要请求别人的帮助,也可能会犯错误,对待这些挫折和困境,应当挺起自己的铮铮傲骨,不自卑、不气馁、不懊丧,用行动证明自己的价值,捍卫自己的尊严。只有捍卫了自己的尊严,信念才不会缺失,人生的阵地才不会陷落,才能够克服重重困难,获得辉煌的人生。

    成长故事苑

    一年冬天,美国加州的一个小镇上来了一群逃难的流亡者。长途的奔波使他们一个个满脸风尘,疲惫不堪。善良好客的当地人家家生火做饭,款待这群逃难者。镇长约翰给一批又一批的流亡者送去粥食,这些流亡者显然已好多天没有吃到这么好的食物了,他们接到东西,个个狼吞虎咽,连一句感谢的话也来不及说。

    只有一个年轻人例外,当约翰镇长把食物送到他面前时,这个骨瘦如柴、饥肠辘辘的年轻人问:“先生,吃您这么多东西,您有什么活儿需要我做吗?”约翰镇长想,给一个流亡者一顿果腹饭食,每一个善良的人都会这么做。于是,他说:“不,我没有什么活儿需要你来做。”

    这个年轻人听了约翰镇长的话之后显得很失望,他说:“先生,那我便不能随便吃您的东西,我不能没有经过劳动,便平白得到这些东西。”约翰镇长想了想又说:“我想起来了,我

    家确实有一些活儿需要你帮忙。不过,等你吃过饭后,我就给你派活儿。”

    “不,我现在就做活儿,等做完您的活儿,我再吃这些东西。”那个青年站起来。约翰镇长十分赞赏地望着这个年轻人,但他知道这个年轻人已经两天没有吃东西了,又走了这么远的路,可是不给他做些活儿,他是不会吃下这些东西的。约翰镇长思忖片刻说:“小伙子,愿意为我捶背吗?”那个年轻人便十分认真地给他捶背。捶了几分钟,约翰镇长便站起来说:“好了,小伙子,你捶得棒极了。”说完将食物递给年轻人,他这才狼吞虎咽地吃起来。约翰镇长微笑地注视着那个青年说:“小伙子,我的庄园太需要人手了,如果你愿意留下来

    的话,那我就太高兴了。”

    那个年轻人留了下来,并很快成为约翰镇长庄园的一把好手。两年后,约翰镇长把自己的女儿詹妮许配给了他,并且对女儿说:“别看他现在一无所有,可他将来100%是个富翁,因为他有尊严!”

    哲理背囊

    尊严无价。一个人若失掉了尊严,做人的价值和乐趣就无从谈起。尊严是一个人做人的根本,无论在什么时候,我们都应当挺直做人的脊梁,用行动捍卫自己的尊严。自尊,是人的一种美德,是无价的,是人最珍贵、最高尚的东西。

    自尊不等于唯我独尊,不等于刚愎自用,更不等于自负、自我夸大。而是在邪恶势力或有损人格的事实面前,不奴颜婢膝地点头哈腰,不折服,不放弃自己的原则。

    在诱惑面前岿然不动,绝不出卖灵魂。

    因此,无论你今后的日子是富贵还是贫穷,你都要保持做人的尊严,惟有你自己自敬自尊,才会得到他人的尊敬。并且希望你们牢牢记住:你把自己看成什么,你在别人的眼里就是什么。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