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帝国余晖-渐趋末世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一)光绪皇帝

    同治病逝后, 4岁的载湉在太和殿继位,成为大清国的第十一位皇帝。

    其实,同治属于载字辈,本应从溥字辈中选择同治的继承人。但这样一来,慈禧就成了祖母辈,不能垂帘听政了。因此,她选中了同治的堂弟。慈禧权力欲极大,找个儿皇帝,再次创造了垂帘听政的机会。

    入宫后的光绪经常受到慈禧的严辞训斥,没有母爱,只有烦琐的宫廷礼节。慈禧利用光绪来专权,把光绪当成她登上女王宝座的台阶。

    人在幼年时都受到父母的呵护,即使是孤儿也会得到亲朋好友的照顾。因为光绪是皇帝,无人敢亲近他。光绪在孤独中长大,饮食寒暖没有人细心照料,没有童年的欢乐。

    据传,光绪每日三餐,饭菜虽有数十种摆满桌上,但离光绪稍远的饭食大都已经腐臭,接连数日不换。靠近一点的饭菜虽然尚未腐臭,但经过多次加热,早已不再可口。光绪虽为天子,还不如一个孤儿,以致身患痼疾,病弱得很。

    光绪就是在这样不幸的环境中成长的,这是他的幼年时期。

    光绪二年(1876年)四月二十一日,虚岁6岁的光绪帝开始在毓庆宫读书。师傅是内阁学士翁同龢和侍郎夏同善。翁同龢与夏同善是同榜进士,翁同龢主要教光绪读书,夏同善主要教光绪写字,另有御前大臣教满语、蒙语和骑射。

    光绪读书很用功,并能把读书同做皇帝联系在一起,他在《乙酉年御制文》中写道:“为人上者,必先有爱民之心,而后有忧民之意。爱之深,故忧之切。忧之切,故一民饥,曰我饥之;一民寒,曰我寒之。凡民所能致者,故悉力以致之;即民所不能致者,即竭诚尽敬以致之。”这一年光绪15岁,就想当一位有作为的爱民皇帝了。

    光绪经过12年的读书生活,已到了亲政的年龄。光绪十二年(1886年)六月初十日,慈禧皇太后降下懿旨,定于明年举行亲政典礼。

    在光绪读书的12年里,国家发生了几件大事:

    同治八年(1869年),慈禧太后宠幸的内监安得海违制出京,山东巡抚丁宝桢上报朝廷,慈安太后立即下令将其诛杀。从此,慈禧同慈安结了怨。光绪七年(1881年)三月初十日,慈安被慈禧毒死。原来,慈禧害了产后痨,医生薛福辰用了补药,效果很好。慈禧病愈后,慈安知道慈禧失德,便置酒感悟她。慈安保存着咸丰临终前给她的手谕,上面说如果慈禧跋扈,就用此谕诛杀她。慈安把这份手谕给慈禧看了,慈禧既惊讶又感激。慈安当着慈禧的面把这份手谕烧了。数日之后,慈禧请慈安到自己住的长春宫,并拿出点心招待她。慈安有午睡醒后吃点心的习惯,就吃了点心,连说“好吃,好吃!”慈禧说这是她娘家送来的。过了几天,慈禧派人送点心给慈安,点心里放了毒药。慈安吃了慈禧派人送来的点心后,腹痛恶心,骤然死去。慈安死后,没等娘家人来就入殓了。慈安死后,慈禧独掌了朝中大权。

    自同治十二年(1873年)开始,法国侵略军不断进攻越南。当时,越南本为清朝附属国,法国企图先占领越南,再入侵中国广西,以实现其侵略中国的野心。

    光绪九年(1883年),中法两军于河内决战,黑旗军先锋阵亡。法军于海上登陆,攻入越南都城顺化,强迫越南签订《顺化条约》,将越南变为法国的保护国。于是,中法战争爆发。清军失利,清廷不得不承认法国对越南的保护权,同意从越南撤兵。

    光绪十年,清军撤兵期限未到,法军突然寻衅向清军大举进攻。光绪十一年,法军进攻谅山。爱国将领冯子材迎击法军,与法军展开肉搏战,杀敌一千余人,取得镇南关大捷。法军大败后,法国内部一片混乱,法国平民走上街头示威游行,高呼口号,要打倒总理茹费理,反对法国政府继续进行不义之战,茹费理内阁被迫辞职。正当形势对中越两国有利之时,清廷却利用战胜之机向法国求和,派李鸿章与法国签订《中法合订越南条约》,承认越南为法国保护国;在中越边境划定通商点二处,法国货物进出广西、云南边界可减轻税率;中国如再建造铁路,须同法国商办。

    于是,清廷不败而败,丧权辱国;法国不胜而胜,既夺占越南,又打开中国西南门户,侵略野心终于实现了。

    光绪十一年(1885年),清廷正式建立台湾省,任命刘铭传为第一任台湾巡抚。刘铭传是安徽合肥人,为人忠勇,战功卓著。少有大志,青年从军,在淮军中勇冠三军,为诸将之首。他建议修铁路,史称中国铁路之兴始自刘铭传。中法战争期间,加巡抚衔,督办台湾军务,率军英勇抵抗法军侵略。刘铭传为第一任台湾巡抚后,在台湾筑炮台,修铁路,架电线,发展经济、安定社会。死后赠太子太保,建祠祭祀。今台北市公园有刘铭传的塑像。

    光绪十三年(1887年)正月十五日,光绪皇帝在太和殿举行大典,开始亲政,长达12年。

    光绪临朝亲政后,53岁的慈禧表面退居颐和园颐养天年,实际上仍把持着国家政务。慈禧规定光绪每隔一天必须亲自向她奏报政务,听候训示。光绪经常披星戴月往来奔波于紫禁城和颐和园之间,十分辛苦。遇有重大事情,光绪还得随时请旨。光绪名为皇帝,实为傀儡。慈禧还安排自己的侄女隆裕皇后及亲信太监李莲英等人暗中监视光绪的行踪,随时向她汇报。

    中法战争结束后,清政府成立了海军衙门。19世纪80年代末,清政府的海军有北洋、南洋、福建、广东四支水师,拥有大小70多艘军舰。其中北洋水师实力最强,拥有军舰20余艘,其主力舰皆购自英国和德国。

    日本于明治维新后也建立了一支海军舰队,把侵略矛头指向朝鲜和中国。

    光绪二十年(1894年),朝鲜发生东学党之乱,日本趁机进占汉城,击沉中国援朝的运兵船,并攻击驻牙山清军。

    光绪皇帝为维护国家尊严,极力主战,七月一日中日两国正式宣战,爆发了甲午海战。

    不久,清军在甲午海战中战败,不得已签订了《马关条约》,割让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及附近岛屿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二万万两白银,这笔钱相当于清政府三年的财政总收入。由于帝国主义国家的干涉,中国的辽东半岛总算保住了。

    光绪皇帝眼见甲午战争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耻辱,不甘作亡国之君,一心想变法图强。他接受康有为、梁启超提出的建议,准备进行改革,提高中国的国力,成了维新派心目中的救世主。

    为了把维新变法推向高潮,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在北京出版《中外纪闻》,鼓吹变法。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时务报》在上海创刊,成为维新派宣传变法的舆论中心。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冬,严复在天津主编《国闻报》,成为与《时务报》齐名的在北方宣传维新变法的重要阵地。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谭嗣同、唐才常等人在湖南成立南学会,创办了《湘报》。在康、梁等维新志士的宣传、组织和影响下,全国议论时政的新风气逐渐形成,再也不是万马齐喑的局面了。

    在维新人士的积极推动下,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定国是诏”诏书,宣布变法。新政从此开始,历时103天,史称“百日维新”。因这一年在中国阴历纪年上是戊戌年,所以也称戊戌维新或戊戌变法。

    在此期间,光绪皇帝根据康有为等人的建议,颁布了一系列变法诏书和谕令。其主要内容如下:

    经济上,设立农工商局、路矿总局,提倡开办实业;修筑铁路,开采矿藏;组织商会;改革财政。

    政治上,广开言路,允许士民上书言事;裁汰绿营,编练新军。

    文化上,废八股,兴西学;创办京师大学堂;设译书局,派留学生;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

    这些革新政令,目的在于学习西方文化、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制度,发展资本主义,建立君主立宪政体,使国家富强起来。

    新政措施虽未触及封建统治的基础,但是,这些措施代表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为封建顽固势力所不容。清政府中的一些守旧官僚对新政措施阳奉阴违,托词抗命。慈禧太后在光绪皇帝宣布变法的第五天,就迫使光绪连下三道谕旨,控制了人事任免和京津地区的军政大权,发动政变,使变法夭折。

    戊戌维新运动时期,康有为、梁启超、严复、谭嗣同等思想家明确提出,在改良风俗方面要学习西方。

    严复指出,要实现变法,就必须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而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改变风俗。他在破除封建传统文化,大力引进西学的同时,十分重视破旧俗、立新风的工作。

    谭嗣同对封建习俗进行了猛烈的批判,呼吁变衣冠,变风俗,创办时务学堂,发起成立不缠足会。

    维新派提出:“现今万国交往,一切趋于大同,如果中国一国衣冠独异,礼节特殊,则与外国情意不亲,邦交不结。落后的习俗甚至还会让外人鄙夷讥笑,影响对外交往。”

    他们还指出,日本明治天皇和俄国彼得大帝采取与欧美同俗的措施,取得了改革的成功,中国应该学习。

    维新运动时期,各地创办了不少社会风俗改良团体,如不缠足会、戒鸦片烟会、延年会等,动员群众改变恶风陋习,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在百日维新期间,维新派把移风易俗的措施,通过新政法令的形式,以光绪皇帝的名义颁布全国。例如:凡民间祠庙不在典册者,由地方官改为学堂,以便达到废淫祠、开民智的目的。乡试、会试及童生各试,过去用四书的,一律改试策论,—切考试均不用五言八韵诗,以讲求实学实效为主,不凭借楷书之优劣分高下。这对于改变中国知识分子的学习和生活方式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准许满人经营商业,使满人的寄生习俗得到改变。

    由于维新人士在当局的支持下做了大量工作,一些过去不敢做、不能做的事情,如女子放足、女子上学等渐渐形成潮流。

    与欧美同俗、断发易服、废跪拜礼等在当时看来是极其荒唐的主张也正式向政府提出来了,甚至鼓动得光绪皇帝也动了心,想要换掉满族服装,废掉跪拜大礼。

    所有这些都为移风易俗作出了巨大贡献,是功不可没的。

    变法危及封建守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以慈禧为主的贵族的阻挠。维新派把希望寄托在统辖新军的直隶按察使袁世凯身上,派谭嗣同深夜去见袁世凯,要他发动兵谏,协助光绪推行新政。袁世凯当时表示坚决忠于皇上,一定照办。但经过仔细权衡之后,认为后党力量强大,不能以卵击石,便去向慈禧的心腹荣禄告密。慈禧在颐和园得到荣禄密报后,立刻返回紫禁城。光绪料到事情败露,急忙派人送信要康有为等人从速逃命。

    慈禧带光绪到议政堂,逼他写了退位诏书,将政权全部交给了慈禧。然后,光绪被慈禧关进南海中的瀛台,即荷花池中央一座四开间的平房,和外边断绝了一切接触。他的宠妃珍妃则被慈禧关押在别处。

    康有为、梁启超接到报信后,仓惶逃亡日本。谭嗣同等六位变法领袖被杀,戊戌变法宣告失败。这样,清王朝的一线生机被扼杀了。

    变法失败后,光绪皇帝开始了长达十年的幽禁期。

    慈禧认为光绪4岁进宫,由她费尽心血抚养成人,却不听话,搞戊戌变法和她作对。为此,慈禧很伤心,想废掉光绪。慈禧与荣禄商议后,决定立载漪之子溥儁为大阿哥,作为同治和光绪的继承人,取代光绪皇帝。

    15岁的溥儁兼有爱新觉罗氏与叶赫那拉氏的血缘,因此被慈禧选中。

    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十二月二十四日,慈禧太后降懿旨,溥儁入继同治为嗣,号“大阿哥”。随后大阿哥在弘德殿读书,师傅为同治皇帝的岳父、承恩公、尚书崇绮和大学士徐桐。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慈禧决定举行光绪禅位典礼,改年号为保庆。这时,京师内外议论纷纷,大学士荣禄与庆亲王奕劻对慈禧说:“各国公使有异议,各种势力也都反对,此事还是暂停吧。”慈禧听了这话,只得作罢。

    光绪被囚于瀛台,由慈禧的四名亲信太监监视着。他或坐在露台上,双手抱膝忧愁哀伤,或倒在木床上冥思苦想。在太监的监视比较松懈时,他就偷偷地记日记。这样,差不多被关押了整整两年,便爆发了义和团运动。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中国北方爆发了以“扶清灭洋”为口号的义和团运动,大阿哥的父亲载漪支持义和团,认为义和团是义民。这年五月,载漪出任总理各国事务大臣。不久,日本使馆书记杉山彬、德国驻华公使克林德被义和团所杀,义和团又围攻东交民巷使馆。这年七月,英、俄、法、德、美、日、意、奥匈等八国联军进逼京师,慈禧太后同光绪等一行离京西逃,载漪、溥儁父子也随驾西行。临行前,慈禧命总管太监崔玉贵将珍妃推入东华门内的一口水井内活活淹死。

    慈禧逃到大同时,任命载漪为军机大臣。这年十二月,慈禧为了同八国联军议和,开始下令屠杀义和团。慈禧认为载漪是这次事变的罪魁祸首,便夺其爵位,遣戍新疆。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九月七日,清政府在北京与各国签订条约,赔款白银四亿五千万两。史称这个条约为《辛丑条约》,共十二款,是条约中最为苛刻的。条约签订后,八国联军撤军。在回京途中,慈禧认为载漪纵容义和团,获罪祖宗,其子溥儁不宜再做皇储,宣布废除“大阿哥”名号。溥儁归宗,仍为载漪儿子。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一月,光绪又被慈禧带回北京,仍然被囚禁在瀛台,一直到死,长达六年。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光绪病逝。第二天,慈禧皇太后也病逝了。

    (二)宣统皇帝

    宣统皇帝溥仪是清朝第十二位皇帝,是清军入关后的第十位皇帝,也是中国最后一位皇帝,年号宣统。光绪三十二年正月十四,溥仪生于北京什刹海醇亲王府内,为醇亲王载沣的长子。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十月,慈禧太后和光绪同时生了重病。在光绪皇帝临死前一天,慈禧太后也行将不起,由于光绪皇帝无后,慈禧太后在中南海召见军机大臣商量立储人选,军机大臣认为在内忧外患之际当立年长之人。慈禧太后听后勃然大怒,最后议定立3岁的溥仪为帝,并让溥仪的亲生父亲载沣监国。大臣将此事告知光绪皇帝后,因为溥仪是他的亲侄子,又让自己的亲弟弟监国,光绪皇帝十分满意。

    载沣有两位福晋,共有四子。嫡福晋姓苏完瓜尔佳氏,名幼兰,大学士、军机大臣荣禄之女、慈禧太后的养女,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与载沣完婚,生有两子——长子溥仪,次子溥杰。

    慈禧皇太后于十月二十日降懿旨由溥仪继承皇位,醇亲王载沣入宫领旨。当天傍晚,载沣同军机大臣、内监回府,要将溥仪迎入宫中。这时,府里发生了一场大混乱。这边老福晋不等听完懿旨就昏过去了,王府太监、仆妇和丫头们灌姜汁的灌姜汁,传大夫的传大夫,忙成一团;那边又响起溥仪的哭叫声和大人们的哄劝声。摄政王手忙脚乱地跑出跑进,一会儿招呼随他一起来的军机大臣和内监,叫人给孩子穿衣服,忘了老福晋正昏迷不醒;一会儿被叫进去看老福晋,又忘了军机大臣还等着送未来的皇帝进宫。折腾了好大一阵子,老福晋苏醒过来,被扶到里面歇息去了。这里未来的皇帝还在“抗旨”,连哭带打地不让内监抱他。内监苦笑着看军机大臣怎么吩咐,军机大臣则束手无策地和摄政王商量办法,可摄政王只会点头,什么办法也没有。后来,多亏溥仪的乳母见溥仪哭得可怜,拿出奶头来喂他,他才止住了哭叫。军机大臣和载沣商量了一下,决定由乳母抱载沣一起去中南海,再交由内监抱溥仪去见慈禧皇太后。

    溥仪从出生到3岁离开王府前,一直在祖母刘佳氏的抚育下。按醇王府的府例,头生孩子满月后要离开生身母亲,归祖母抚育,第二个孩子则由生身母亲抚育。因此,溥仪满月之后,就在祖母刘佳氏膝下抚育。祖母非常疼爱溥仪,每夜都要起来一两次看溥仪。她看溥仪时连鞋都不穿,怕木底鞋的响声惊动了溥仪,这样一直抚育到3岁。听说孙子入宫,再也见不到了,能不昏过去吗?慈禧太后让溥仪进宫的懿旨,改变了溥仪一生的命运。

    溥仪进宫后,第二天光绪皇帝就死了。溥仪一会儿由太监抱着到光绪灵前磕头哭祭,一会儿又由宫女抱着到慈禧病榻前叩头祈福。溥仪面对光绪的遗体,也面对慈禧的病体,在陌生、寒冷与悲哀的气氛中受着折磨。第三天,慈禧皇太后也死了。光绪灵柩停在乾清宫,慈禧灵柩停在皇极殿。两人同时受祭,宫中一片悲戚。

    十一月初九,溥仪登极大典在太和殿举行。溥仪被太监折腾了半天,加上那天天气奇冷,因此当太监把溥仪抬到太和殿,放到又高又大的宝座上时,早超过了他的忍耐限度。载沣单膝侧身跪在宝座下面,双手扶着溥仪,叫他不要乱动,他却挣扎着哭喊:“我不在这儿,我要回家!我不在这儿,我要回家!”父亲急得满头是汗。文武百官的三跪九叩大礼没完没了,溥仪的哭叫声也越来越响。载沣只好哄溥仪说:“别哭,别哭,快完了,快完了!”

    典礼结束后,文武百官窃窃私议:“怎么可以说‘快完了’呢?”“说‘要回家’是什么意思?”大家议论纷纷,垂头丧气,都认为这是大清王朝的不祥之兆。果然,不出三年,清朝便完了。后来,溥仪真的回了满族人的东北老家。当然,这都是巧合。

    溥仪继位后,由光绪皇后隆裕和溥仪父亲载沣摄政,第二年改年号为宣统。

    为了推翻腐朽的满清王朝,早在光绪二十年十月(1894年11月),孙中山就在美国檀香山成立了兴中会。次年2月,孙中山在香港建立兴中会总部,宣布要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11月,黄兴建立华兴会。接着,上海成立了以蔡元培为会长的光复会,江苏、四川、福建、江西、安徽等省也都建立了革命团体。

    团结起来才有力量,为了推翻满清这一共同目标,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联合起来,形成了一个统一的革命团体,取名为同盟会。

    为了推翻清朝,同盟会发动了多次武装起义,虽然都失败了,但有力地冲击了清王朝的统治。为了消弭革命,清廷表示愿意分权于国人,推行君主立宪制。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7月,清廷派载泽等五大臣出洋考察,于次年9月宣布预备立宪。资产阶级以为参政有望,纷纷成立立宪团体,从事君主立宪活动,准备参预政治。但是,满洲亲贵对立宪并不热衷,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规定大清帝国万世一系,同时宣布立宪以九年为期。

    溥仪继位后,摄政王载沣采取集权措施,积极推行由皇族独揽国家大权的政策,激化了满洲亲贵和汉族官僚之间的矛盾。

    宣统二年(1910年),国会请愿同志会在北京连续发起国会请愿运动,要求清政府从速召开国会,推行君主立宪。

    宣统三年四月(1911年5月),清政府发布内阁官制,成立以庆亲王奕劻为总理的皇族内阁。立宪派分享政权的希望完全落空,于是抛弃了对清廷的幻想,开始同情革命了。

    摄政王不肯向国人让权,却向帝国主义让权,竟将国民已经购买了股份的铁路修筑权让给了帝国主义。

    1911年5月,湖北、湖南、广东、四川等省人民强烈反对清政府出卖铁路修筑权给帝国主义,掀起了轰轰烈烈的保路运动。四川保路运动波澜壮阔,到这年9月时,四川保路风潮发展为全省抗粮抗捐,群众暴动接连发生。四川总督赵尔丰在成都逮捕保路同志会和川路股东会的负责人,并枪杀请愿群众数十名,造成流血惨案。

    同盟会员龙鸣剑等和哥老会组织起保路同志军,拿起刀枪,转战各地,攻城夺地,进围成都,猛烈冲击了清政府在四川的统治,成了辛亥革命的导火线。

    趁清政府全力应付四川保路运动之机,湖北新军发动武昌起义,揭开了辛亥革命的序幕。宣统三年(1911年)9月下旬,武昌革命党人决定于10月6日中秋节那天发动起义,后由于形势瞬息万变,起义推迟到八月十八日(10月9日)。不料,在预定起义的那天,共进社负责人孙武在汉口装配炸弹时不慎爆炸,湖广总督下令关闭城门,严密搜查,汉口和武昌的起义指挥机关遭到破坏,一些起义领导人被捕或被杀,有的则藏匿起来。

    在这种情况下,新军中革命士兵开始主动行动。10日晚7时,武昌城外的辎重营和城内工程第八营几乎同时起义,各营纷纷响应,经一夜苦战,于11日清晨占领总督府,武昌全城光复,首义成功。接着,汉阳、汉口也先后被革命军占领。

    11日,起义士兵聚集到湖北咨议局,在咨议局议长汤化龙等人的参与下,宣布成立中华民国湖北军政府。由于起义领导人被捕或被杀,有的已经藏匿起来,未能亲身参加起义,缺乏政治经验的起义士兵不知如何掌握政权,便持枪逼迫清朝湖北新军协统黎元洪担任湖北军政府都督。

    黎元洪就任湖北军政府都督后,发布文电号召全国各省为推翻清朝建立民国而奋斗。

    武昌起义的胜利立即在全国引起了连锁反应,各省革命党人纷纷行动起来。至11月底,全国已有14省宣告独立,脱离了清政府。

    武昌起义之后,立宪派纷纷表示赞成革命,从而加速了清政府的崩溃。

    革命胜利的消息传到北京后,清廷极为震惊。10月27日,因清廷调动不了北洋军,只得起用北洋军阀袁世凯为钦差大臣,授予他平乱全权。11月1日,北洋军攻陷汉口。同日,摄政王载沣宣布解散皇族内阁,交出全部军政大权给袁世凯,让他出任内阁总理大臣。

    黎元洪等人过低地估计了袁世凯的力量和自身的困难,企图利用袁世凯和清朝贵族之间的矛盾,把推翻清朝的希望寄托在袁世凯身上。

    各省代表于11月下旬议决承认武昌的湖北军政府为中华民国中央军政府,由黎元洪执行中央政务。接着,14省代表会议在汉口英租界召开,筹备成立中央临时政府。

    11月27日,汉阳也被袁世凯攻陷。

    12月1日,交战双方议定停战三天,此后双方又议定各派代表在一起讨论大局。

    12月2日,江浙革命联军攻克南京,代表会议决定以南京为中央临时政府所在地,14省代表随即自武汉转移到南京。

    12月18日,袁世凯的代表唐绍仪和革命军政府的代表伍廷芳在上海开始和谈,伍廷芳表示只要袁世凯逼清帝退位,可以推举他为国家首脑。

    正在这时,同盟会总理孙中山于12月25日从海外归来了。29日,17省代表会议以16票的绝对多数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1912年元旦,孙中山到南京就职,发布《临时大总统宣言书》《告全国同胞书》,正式宣告中华民国诞生。1月2日,通电改用阳历。3日,选举黎元洪为副总统,确定临时政府组成人员,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28日,又成立了南京临时参议院。

    以孙中山为首的南京临时政府包括革命派、立宪派和旧官僚三种政治势力,宣布独立的各省军政府大多由立宪派和旧官僚操纵,南京临时政府和身为临时大总统的孙中山手中无兵,对他们不能行使中央政府的权力,孙中山的许多正确主张都遭到反对。

    当时,袁世凯手中掌握着北洋军,举足轻重。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袁世凯感到大总统的位置难以到手,立即撤销议和代表,继续用兵。帝国主义列强拒不承认南京临时政府,并准备武装干涉。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孙中山被迫退让。1月22日,孙中山声明只要清帝退位,袁世凯宣布赞成共和,即向临时参议院推荐袁世凯担任临时大总统。

    袁世凯是个有野心的人,为了当大总统,连懵带吓,逼隆裕太后在退位诏书上签了字。宣统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1912年2月12日),袁世凯以清廷的名义颁布了宣统皇帝的退位诏书:“前因民军起事,各省响应,九夏沸腾,生灵涂炭。特命袁世凯遣员与民军代表讨论大局,议开国会,公决政体。两月以来,尚无确当办法。南北暌隔,彼此相持。商辍于途,士露于野。徒以国体一日不决,故民生一日不安。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议于前;北方诸将,亦主张于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是用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立宪共和国体。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袁世凯前经资政院选为总理大臣,当兹新旧代谢之际,宜有南北统一之方,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总期人民安堵,海宇乂安,仍合满、蒙、汉、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予与皇帝得以退处宽闲,优游岁月,长受国民之优礼,亲见郅治之告成,岂不懿欤!”

    这样,统治中国二百多年的清朝灭亡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帝制也随之结束了。

    袁世凯如愿以偿,当上了大总统。年仅6岁的溥仪移居养心殿,整天只知道贪玩,不明白隆裕太后为什么整日以泪洗面,更不明白自己已经成了亡国之君。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