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做人智慧,胡雪岩经商谋略-藏势方法:动即是不动,不动即是动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事缓则圆,不必急在一时。

    ——胡氏警训

    每件事情的发展变化都有自己的时机,只有在恰当的时候做才能一锤定音。如果揠苗助长,最后死的是苗,颗粒无收的是自己。做生意也是同样的道理,同样的货物在不同的时机价格就有天壤之别,所以才会有人选择囤积粮食,待价而沽,而不是手中有货就急于抛出。很多人沉不住气,只求今早把货物换成钱,这样的人只能得一时的小利,难成大事。

    胡雪岩明白,事情有轻重缓急之分,有的事情就是宜缓不宜早,只有到了一定的时机去做才能显出价值来,否则吃亏的是自己。

    胡雪岩开始做生丝生意时,从湖州开办丝行收购生丝,然后运到上海出售。当时他的钱庄刚刚开张,用于周转的资金很紧张,但是到达上海后,他却把这批生丝囤积了起来,并没有急着出售。一方面是因为洋人所开的价钱不够理想,另一方面他自己运到上海的生丝数量很少,没有实力与洋人讨价还价,所以他要联合同行的竞争对手们一同来与洋人抗衡,控制这个市场。这段时间里,他并没有坐着干等,而是积极地与各家丝行打交道。他请伙伴古应春与洋人周旋,同时派刘不才去劝说上海的丝商大户庞二。第二年年初的时候,丝行已经联合起来了,洋商的铠甲也已经开始松动,但是胡雪岩依然没有出手生丝,因为他觉得洋人的开价依旧不够理想,如果就此答应,以后控制市场的价格就更难了。知道第二年新丝快上市,洋人因为朝廷打算设立内地海关增加茧捐才不得不提出了令胡雪岩满意的价格。

    胡雪岩按兵不动,直到谈判到了自己满意的时候才一举把生丝抛出,不仅赚了大钱,更为自己获取了控制市场的主动权。“如果时机没有成熟而贸然出头的话,不仅会打草惊蛇不能成事,最后还会惹人笑话。”这是胡雪岩的母亲灌输给他的思想。

    胡雪岩成为红顶商人后,祖籍安徽绩溪胡姓宗族族长赶来道喜,并说要为他祖上束带增修家谱,让他赞助两千两白银。但是仗义疏财的胡雪岩此时却断然拒绝了,因为他和母亲曾经饱尝族中的冷暖。

    胡雪岩的父亲胡鹿泉原来是杭州的一个小官吏,在胡雪岩八岁那年去世。胡姓家族原本对胡鹿泉有所期待,希望他能成大事,现在他去世了,就把怒气撒到了胡雪岩母子身上,对他们一直非常冷漠。而母亲金氏的娘家也不愿意再去管嫁出去的女儿。

    一次,胡姓家族进行祭祖活动,这是族中的大事,大家都忙着杀猪宰牛,相互嬉笑,却把胡雪岩一家排挤在外。金氏是个坚忍有主见的女人,她强忍悲痛,对胡雪岩说,他是家中老大,家谱里却至今没有他的名字,并要求他岩立志。

    胡雪岩懂得寄人篱下看人眼色的滋味,但当时他们母子的力量太薄弱,不能为自己争取任何权利,所以他宁愿选择如母亲所教导的那样像蘑菇一样默默成长,直到最后成为富甲天下的红顶商人,那时功成名就的他才有权利去选择自己的生活。他心中是非分明,现在也无须那个宗族帮助什么了,而且他也没有以怨抱怨,而是以直报怨。

    如果当年幼小的胡雪岩去与宗族中的权势人物理论,可想而知结果定然是惨败的,他们家中的生活可能会更为窘迫。所以他的母亲才让他立志,唯有先使自己强大起来,才能够赢得别人的尊重。胡雪岩成功了,成功后的他也无须和他们理论什么,因为他从中得到了更多的财富,那就是君子藏于时,待于时,最后才能乘于时。

    实力当露则露

    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要把握变幻莫测的时事大局,就必须洞察时势。

    ——胡氏警训

    在时代风云之中,有很多人饮恨抱憾说自己是英雄无用武之地,但是如果英雄没有把自己的绝技展现出来,那么别人又从何得知他是英雄人物呢?黄公嫁女中的黄公不懂得有些东西应该展现出来,所以才误了女儿的终身。同样,社会上对成功人士进行定义,首先也就要求能够看到他们的成功之处。如果胡雪岩满腹生财之经,却没有把自己的才华转化为实物,那么,他的见解再高明,又有多少人知道呢?君子有取有舍,有藏有显,舍是为了更好地取,同样,藏也是为了更好地展现自己。

    胡雪岩最后被称为红顶商人,就是因为他在一系列恰当的时机中展现了自己的能力,让别人看到了他的潜力和实力。

    胡雪岩与左宗棠做的第一笔生意,就是在湘军围困太平天国的时候,为湘军运送粮食,赚取了一千四百两银子,但是他所展现的却是胆识和口才。

    当时他委托漕帮帮忙运送粮食去杭州,原本是想卖给太平军的,却在乌镇被官兵发现。面对官兵的追问,见到了位高权重、盛气凌人的左宗棠,胡雪岩没有慌乱,而是灵机一动,说这些辛苦买来、冒险运送的粮食是送给官兵的,回答得非常得体,左宗棠很满意,还留他吃饭。

    在饭桌上,左宗棠在和他做了一番交谈之后,决定拨大笔银子委托胡雪岩代买粮食。因为湘军从湖南一路长途跋涉过来,人生地不熟,粮食采购方面有困难,他见胡雪岩对当地很熟,为人重义气,这么快就把粮食送来了,就认定他是最合适的人选。

    胡雪岩并没有因为结识高官而失去理智,他依然清醒地把粮价提高了一些,左宗棠对此也心知肚明,他见胡雪岩如此坦然想告,反而更欣赏胡雪岩。他问胡雪岩有没有什么难处,胡雪岩说漕帮关系不够,要求增加协助,同时希望左宗棠的手下能够照顾一下他的家人。

    胡雪岩如果多提要求,则会显得自己无能;如果什么都不提,又会使得左宗棠没有面子。他的分寸拿捏得非常好,进退有据,更加深了左宗棠对他的良好印象。

    自此之后,胡雪岩就一步步与左宗棠合作,成了左宗棠眼前的大红人。

    在漕帮的时候,胡雪岩也展示了他的才能。与漕帮打交道,如果不懂得帮规,根本不得其门而入。而胡雪岩单独求见漕帮老大,对这些规矩都把控得很好,使得漕帮老大觉得很亲切。同时他看到胡雪岩竟然能够冒死出售粮食,在酒席上又慷慨陈词,才放心帮助胡雪岩运送粮食。

    胡雪岩能够借漕帮老大和左宗棠的力量做自己的事业,就在于他在恰当的时机向他们展示自己的能力——他所说的话并不是吹的,而是有实力为后盾的,如此才能赢得他们的信任。如果胡雪岩畏畏缩缩,左宗棠日后兴办船厂还能放心交给他处理吗?展露了实力,才能为自己赢得机会,两者相辅相成,胡雪岩的事业就是在二者的相互作用下越做越顺的。

    找寻四方实力来铺路

    官场的势力,商场的势力,江湖的势力,我都要,这三种势力要到了,还不够,还要有洋场的势力。

    ——胡氏警训

    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一处的水草干涸了,他们就马上去找寻下一处落脚点,这样无止境地为自己的生活找寻依靠。只要水草在,他们的民族就在。这就是“游牧”的由来。作为一个商人,头脑也要随时处于“游牧”状态,对于像胡雪岩那样依靠官场起家发家的人来说,就要随时根据时局的变化寻找自己的水草。

    胡雪岩最先看到的是官场的势力,因为商人的地位非常低,只有得到官场的支持,才能够为自己的长远发展获得保障。所以他用银票资助王有龄,用爱妾收拢何桂清,通过筹饷运粮购买军火来得到左宗棠的支持。他的官场路线总体来说走得非常顺利,所以最后官封一品,才有了“红顶商人”的美称。

    官场只是靠山,大部分的生意还是要在商场中进行,所以胡雪岩极力巩固自己在商场上的地位,最重要的一件事情是联合同行在上海垄断生丝价格与洋人抗衡,这件事情确立了他在生丝生意上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帮助王有龄运送粮食的时候,胡雪岩又看到了江湖势力的存在。漕帮虽然在走下坡路,但是势力依旧在,胡雪岩同样倾心结交,处处给他们以利益上的照顾。这些以义气为重的江湖人士认为“此人落门槛,值得信任”,还尊称他为“漕爷”,由此可见胡雪岩与他们的交情之深厚。

    胡雪岩说:“官场的势力,商场的势力,江湖的势力,我都要,这三种势力要到了,还不够,还要有洋场的势力。”

    胡雪岩生活在一个海禁大开的时代,中外通商日渐频繁。很多本土的商人还固守着原来的土地和经营范围,胡雪岩却在生丝生意还没开始的时候就决定销“洋庄”,也就是与洋人做生意。

    这个念头的导火线是与阿珠娘在湖州的一席交谈。阿珠生在湖州,是胡雪岩喜欢的一个女子,但是他把她嫁给了自己的一个得力手下。阿珠娘对养蚕和蚕丝上的生意都知晓一二,胡雪岩虽然不知道其中的诀窍,但是听她说来,也明白丝价的高低取决于大户的操纵,而这正是他最在行的。他出资让阿珠的爹在湖州开了丝行,自己则回上海准备与洋人买卖蚕丝的生意去了。自此,他就开始一步步与洋人打上了交道。

    当时,蚕丝的国际转运和行情基本都掌握在洋人手中,但是在华商中,胡雪岩把持着蚕丝的国际业务。而且由于胡雪岩为左宗棠向洋人借款等,他和洋行的关系也密切了起来。而那些洋人知道他深受左宗棠的倚重,为人豪爽又重义气,也都乐于和他做生意。

    如果时间再往前推移几百年,有几个商人有能力有胆识与洋人打交道呢?那时的商人这种活动不多,因为时机未到。所谓时势造英雄,英雄唯有跟随着时代的变迁去改造自己才能够成功。对于商人来说,应该把握每次时事的变化相应调整自己的步伐,这样才能为自己的买卖打下良好的基础。

    下注之前,随时找寻商机

    天变了,人应变。

    ——胡氏警训

    无论何时,商机都是和形势、政局密切相关的,随着时局的变化或隐或显。在一个外行人看来,事态纷杂错乱,一片浑浊,精明的商人却随时可以发现不同的机遇。虽然在事态的变幻之中,他的投资有些冒险,但是有哪桩生意是万无一失的呢?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只要有可能获取利益,就应该考虑要不要投资。

    在太平天国运动如火如荼地进行时,胡雪岩帮着朝廷转运粮食,购买运输枪支弹药,忙得不亦乐乎,他说:“只要能帮官军打胜仗的生意我都做,哪怕亏本也要做。要知道这不是亏本生意,是放资本下去。只要官军打了胜仗,时势一太平,什么生意不好做?到那时候,你是为朝廷打败太平军出过力的,公家会报答你,做生意处处给你以方便。你想想看,这还能不发达?”当时的胡雪岩就一直在投资,他知道这笔钱虽然暂时不能收回来,但是不论是三年还是五年,终有一天会给他带来大的利益。

    而当官军势如破竹之时,胡雪岩又接受太平天国兵家的存款。他接受这些存款同样不是仅仅把它们放在钱庄里而已,而是用来放债,主要是投资在调补升迁的官员和逃难到上海的乡绅身上。

    在战乱年代,这两类人一路艰难跋涉到目的地,需要大量的银两来安家落户。官员们在外面的时候要向京打点活动,上任后又要制备公馆马车等,这些事物都需要花钱。他们手头较紧,所以在上任前一般都要借款,到任后再还;而乡绅们过惯了花天酒地的生活,到了上海之后依然如故,但是又没有随身携带那么多的财物,也需要借大笔的钱财。这些人都是有头有脸的人物,在某一个地方活动得很开。胡雪岩及时地伸出援助之手,他们自然会心存感激。到了目的地之后,如果胡雪岩需要相应的帮忙,也就好说话多了。

    对于胡雪岩来说,把宝押在他们身上,毫不吃亏。因为对于官员来说,一来有京官做担保,二来也有借据在手。他们如果敢赖账,只要把借据递送到都察院,查明事实后,那个人就得丢官,所以谅他们也不敢。此外,这些官员如愿到任之后一般都会极力搜刮当地的财物,不会没有能力来偿还。

    而对于乡绅,他们带到上海的财物可能会坐吃山空,看似无力偿还,但是他们在家乡多半是有声望的人,不会做这种赖账的事情;就算现在没有现金,但是放眼看去,太平军败局已定,他们在家乡的田产随着官军收复江浙一带,回到他们手中也是指日可待的。

    事实证明,胡雪岩的压宝是极为成功的。

    胡雪岩的压宝并不是盲目的,他的那双眼睛不只是盯着钱财,同时还在观察着产生商机的缘由,看那个缘由是否按着预料中的情况在向前发展,而后者是为前者服务的,这样就大大增加了押对宝的胜算。

    不捅则不破,先把场面撑圆

    圆融乃人生的处世智慧。

    ——胡氏警训

    很多东西虽然众所周知,但是只要没有人把真相说破,大家表面上都会装作不知道,好像没有什么特别的事情发生一样,照旧过自己的日子。但是一旦有人说破,把并不好看的背后真相捅到了台面上来,那么很快就会有人认为自己有责任或者义务出来做些什么,维护社会的风气。这种事情在社会上很多,比如老百姓平时也知道有官商勾结、高官腐败等事情,但是一有曝光的话还是会群情激奋。所以身居高位者更要小心低调,尽量避免正面冲突,不要为自己惹来不必要的麻烦,只有愚笨的人才会自己主动把该藏的事情摆到台面上来。

    胡雪岩对这些事情知道得很清楚。他经营生意不可能不借用官场的力量,但是他尽量与那些可能有利益抵触的人避开正面冲突,不把实情捅破,这样才能把场面撑得更圆。

    胡雪岩资助王有龄而被钱庄辞退,王有龄当官后,就成了胡雪岩的靠山。

    胡雪岩想要筹办自己的钱庄,虽然他还身无分文,但他认为有了王有龄这个官场靠山,就可以代理打点道库、县库的过往银两,这样可以用公库的银子来做钱庄的流动资本,而且用公家的银子无须付利息,这等于是白借本钱。当然前提条件是王有龄必须得有一个署理州、县的实缺。

    当时王有龄刚入仕途,还没有能力给胡雪岩提供这么多的公家银子,再则他自己也需要胡雪岩的支持,而且他和胡雪岩的交情很深,因此他希望等他真正在官场立足之后再着手于胡雪岩的钱庄。按照当时的官场通例,即便他让胡雪岩的钱庄代理官库的银子也是小事一桩。所以他劝胡雪岩用不着这么急着开办钱庄。

    胡雪岩却不同意。

    胡雪岩认为钱庄开办前后的时间不同,给人带来的印象就不同。既然已经有了代理道库、县库的筹划,就可以先把门户立起来。因为王有龄此时入仕途,知道的人并不多,这时候把钱庄办起来,重要的是要让人从外面看来热热闹闹的,里面是一个空架子也无所谓。等王有龄放了州县,由胡雪岩的钱庄代理公库,公款源源而来,再把空架子填满就行了,外人并不知道其中的区别。如果等到王有龄放了州县得了实缺再搭架子,那时恐怕浙江官、商两界都知道有个王有龄,也都知道他们之间的交情了。虽然钱庄一样能够得到的代理官库的好处,但是外人的印象和议论却会大不相同。一些对胡雪岩和王有龄不满的人很可能借机去追查他们的事情,虽然未必会构成威胁,但也是一桩麻烦的事情。

    所以,胡雪岩认为,虽然很多人对他依靠与王有龄的交情维系着钱庄、对王有龄动用公款交给他办钱庄的事情心知肚明,但是只要他们没有摆到台面上来,那么谁也不会主动去追查,所以无论如何,应该早点把台面撑起来。简而言之,胡雪岩就是希望能够低调行事,尽量把事情做得不留痕迹,不给别人留下话柄。这是胡雪岩真正创业起步时对自己言行的注意,在后来事业的发展中,他也同样小心谨慎。

    以退为进,先定大局

    与其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撤退,倒不如主动进行战略转移,把损失降到最低限度,以图在其他方面谋发展。

    ——胡氏警训

    很多时候,往后退一步,自己才能把世界看得更清楚,行动也能更加游刃有余。向前一步,看似堵住别人的入口,其实也堵住了自己的出路,所以才有“退一步,海阔天空”的说法。从整个大局来看,暂时的、部分的让步类似于象棋上弃卒保车的方法,是为了更大的利益而付出的必要代价。

    在生意场上,如果只为了一些蝇头微利费心费力,就只能得到蝇头微利,不可能做成大事。想要把生意做到出类拔萃,就必须把目光放长远,看到眼前的牺牲是为了更长远的发展,如此才能有魄力去作出决断。

    胡雪岩在上海做生意时,上海并不稳定。一方面是因为小刀会起义后,洋人曾经对他们进行过接济,因此租界没有受到战火的影响,但是很多县城被占领了,因此清廷对洋人更为不满;另一方面,洋人曾经与太平军从事过军火交易,因此朝廷很恼怒,决定在上海设立内地海关,增加关税,对他们在上海的生意采取限制措施,颁布了禁止丝茶运往上海的禁令。

    洋人和朝廷的关系很僵,但双方又不愿意如此一直僵持下去。因为这种局面下,洋人在上海的生意将会全面受影响,而朝廷也就少了一道财源。胡雪岩既然想要让上海的市面活泛起来,自然想要把他们的关系打理顺当。于是他做了两件事情。

    为了缓和洋人的态度,他决定把自己囤积的生丝尽快脱手。这些丝本来是他用来控制市场、垄断价格的,在这个时候脱手,他之前的心思就白费了,但他现在并不去计较这些小利益,而是在向洋人发出一个友好信号。在中国做生意的洋人通常也比较重视中国商人的态度。同时,胡雪岩还去苏州拜见时任苏州学台的何桂清,因为他自己并不能代表朝廷,还是需要官场中的人出来与洋人进行调停。

    在胡雪岩这个中间人的费心努力下,两者果然休战言和,上海的市面又安定繁荣了起来。在这样安定的局面下,胡雪岩才能够真正放开手脚。否则的话,无论是开米行,还是开戏院、茶楼等,若没有朝廷的支持是不可能实现的。现在,洋人和官场达到了相互信任,胡雪岩既获得了洋人的信任,做生意多了财源,又赢得了朝廷的好感,在上海更能游刃有余。

    有些人认为如果要成就大事,就要锱铢必较,每一分每一厘都要赚个干干净净,却不知道这样做很容易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在原来的时局下,胡雪岩纵然有再好的经商能力也难以得到发挥。所以他说:“与其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撤退,倒不如主动进行战略转移,把损失降到最低限度,以图在其他方面谋发展。”他确实做到了。

    胡雪岩在调停的时候,投入了大量的金钱与精力,很多人认为他是在为他人作嫁衣裳,但是胡雪岩清楚,这件事情并非与他无关。时局不安定,对于小商小贩来说是小损失,对于做大生意的他来说是大损失。因此,他在这一过程中虽然投入不少,但是他原本所追求的就不是这些小钱,而是想用小钱来换取以后事业的长足发展,胡雪岩又一次证明了自己是个多么成功的商人。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