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亚洲腹地到欧洲-从亚洲腹地到欧洲之地理环境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一、丝路名称由来及三个主要走向

    “丝绸之路”之美称,一般认为是德国著名地理学家李希霍芬(Richthofen)首次提出来的。在其著作《中国》第一卷(1877年)中称作“ Seiden Strassen” F.von Richthofen, China: Ergebnisse eigener Reisen und darauf gegrundeter Studien·5 vols, Berlin 1877—1912.,译成英文是“Silk Road”(丝绸之路)。继李希霍芬之后,1910年德国历史学家赫尔曼(Herrmann)又著有《中国与叙利亚之间的古丝路》。该书对敦煌以西丝绸之路文献考证甚详。故有人说,“丝绸之路”名称由李希霍芬提出,而终由赫尔曼之书所确立。但英国学者斯坦因却认为李希霍芬、赫尔曼仅仅是这一名称的普及人而不是首倡者。其根据是,在希腊地理学家托勒密(Ptolemaios)之前,居住在地中海东岸港口城市提尔的地理学家马利努斯(Marinos)曾写过一部在公元1世纪前“通往丝国之路”的书,因原书已佚,事过境迁,后人便搞不清楚了。但“丝绸之路”的名称应该是马利努斯首先提出来的。公元2世纪托勒密在其《地理志》中关于这条古代交通路线的记载,就是依据当时他还能看到的马利努斯的著作写成的。据托勒密说,马利努斯的情报又是从马其顿商人马埃斯·梯蒂亚努斯那里获得的。“马埃斯是公元1世纪左右与遥远东方的中国从事丝绸贸易的希腊商人之一 ”。 斯坦因1924年11月3日在英国皇家地理学会上的演讲:《亚洲腹地——历史从此处展开,作为其舞台的地理条件》,后收入其著作Innermost Asia. Detailed Report of Explorations in Central Asia, Kan su and Eastern Iran.    4 Vols. Oxford, 1928. 即《亚洲腹地——在中亚、甘肃和伊朗东部的详细考察报告》。

    笔者认为,对丝绸之路实质性的阐述,比李希霍芬、赫尔曼、马利努斯、托勒密等人的著作还要早得多。众所周知,历史学家将连接亚欧大陆的古代交通路线分为三个主要走向:一是位于亚欧大陆北部游牧世界的草原丝绸之路;二是穿越中亚、西亚到达地中海域的绿洲丝绸之路;三是沿亚洲大陆南缘航行的海上丝绸之路。早在公元前几个世纪,古代学者就分别论述过这些道路。关于草原路的代表作有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的《历史》第四卷,时代是公元前5世纪中期,但他还提到比之更早的公元前8世纪的另一位希腊旅行家阿里斯铁阿斯的著作《阿里马斯比亚》,也论及这条道路;关于穿越中亚的绿洲丝路的代表作,最早者应是中国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大宛列传等),时间也在公元前2世纪;海上丝路的代表作有公元1世纪末期一位佚名西方作家的《厄立特里亚海航行记》和《汉书·地理志》等。据《汉书》卷二八《地理志》下记载:“自日南障塞徐闻、合浦(今北海市——笔者注,下同)船行可五月,有都元国(位于今马来半岛沿岸)。又船行可四月,有邑卢没国(今缅甸直通)。又船行可二十余日,有谌离国(今缅甸悉刊)。步行可十余日,有夫甘都卢国(今缅甸敏建西南)。自夫甘都卢国船行可二月余,有黄支国(今印度南部甘吉布勒姆)。……自黄支船行可八月,到皮宗(今马六甲海峡皮宗岛)。船行可二月,到日南、象林界云。黄支之南有已程不国(今斯里兰卡)。汉之译使自此还矣。”这是我国航海史最早的宝贵资料,为中外学界所重视。除以上三条纬向横行的路线之外,尚存在着与之平行的复线,也存在着由海路转往绿洲路、从绿洲路转往草原路的经向纵行的岔道、斜道,各有襟带,南北交通。

    姑且不论海上丝路,仅就陆路交通而言,从亚洲腹地到欧洲也是多道并行的。首先,西出河西走廊,必经今天之新疆。这里就有三条路可供选择:1.从敦煌西出,沿昆仑山北麓与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之间的绿洲群前进,至莎车,越帕米尔前往中亚;2.沿天山南麓与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之间的绿洲群西行,途经哈密、吐鲁番、库车、喀什等,越帕米尔;3.由天山北麓西行,穿过准噶尔盆地,到达七河地区,离开天山西端南下锡尔河。

    从锡尔河起,商队或经咸海、里海、黑海北部草原直西进入欧洲,此为北进草原一路;或由奇姆肯特附近渡锡尔河,进入河中,前往撒马尔罕、布哈拉;另一条路是过帕米尔后即穿越费尔干纳谷地,到达撒马尔罕;还有一条路是从帕米尔南部的瓦罕峡谷而出,顺阿姆河南岸西行,经巴达赫尚,抵达巴尔赫。

    接下来的路,一是从巴尔赫或昆都士南下,翻越兴都库什山,前往印度;二是从布哈拉出发,由查尔朱渡过阿姆河,到达马雷(古代木鹿),马雷以西丝路干线称“伊朗北道”(另外,伊朗高原南缘经锡斯坦盆地的一路称“伊朗南道”),北道经里海南岸与伊朗高原北缘之间的绿洲带至哈马丹(古代埃克巴坦那),西南直下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经巴格达抵达地中海东岸利凡特地区(the Levant),由利凡特诸港口上船可畅行于地中海,北可停靠希腊、意大利、法国、西班牙各港,南可停靠埃及的亚历山大利亚等北非各港;三是“伊朗北道”正西行,经大不里士、横穿小亚细亚、过黑海海峡可达伊斯坦布尔(古代拜占庭、君士坦丁堡),再深入欧洲内陆。

    翻开地图我们便不难发现,丝路西段经过的地区有三大特点:一是地形以广阔无垠的高原为主;二是拥有广阔的无流区和内流区;三是世界两大著名山结,即亚洲中部之帕米尔山结和亚洲西部之亚美尼亚山结都在其间,一些著名山系皆由两大山结延伸而出,或汇集于此。山脉是古代商队所仰望的永恒路标,而沿河谷旅行又是最佳路线。以下,将丝路西段所经地区的地理环境自东至西作一概述。

    二、帕米尔高原及周边地区

    在我国新疆极西部,有一个大体上是子午向的大山脉,它东陡西缓,向西毗连着一片广阔高原,实则为一山峰谷地交错、溪河湖泊分布的山塬,一般高度在海拔4000米以上,素有“世界屋脊”之称,它便是中外驰名的帕米尔高原。我国史籍称之为葱岭。大多数中国学者认为葱岭东跨萨雷阔勒岭,西临喷赤河(阿姆河上游),南及兴都库什山东头,北抵阿赖岭。

    以全亚洲视野观之,帕米尔高原位于中央偏南,形似扁桃,故称“亚洲心脏”。由此向四周呈放射状延伸出若干山脉与河流。全境分为“八帕”(参照下面所附图Ⅰ—1《帕米尔八帕示意图》):

    (1)塔克敦巴什帕米尔:位全帕米尔东南。

    (2)小帕米尔:在塔克敦巴什帕以西,阿克苏河环抱之。

    (3)大帕米尔:位葱岭绝顶,在小帕西南、萨雷库里湖迤南,帕米尔河流贯其间。各帕中最大。

    (4)阿尔楚帕米尔:地当大帕之北、叶什库里湖以东,阿尔楚尔河流贯其中,广宽多草。

    (5)萨雷兹帕米尔:位阿尔楚尔帕之北。

    (6)郎库里帕米尔:位萨雷兹帕之东、郎库里湖四周及阿克拜塔拉河左右。

    (7)和什库珠克帕米尔:位萨雷兹帕之北,后阿赖岭之南,中有大喀喇库里湖。

    (8)瓦罕帕米尔:位大帕之南,诸帕中最狭窄的一帕,其南是兴都库什山北麓通往中国的“瓦罕走廊”。

    清季学者对帕米尔曾有过准确描述。王树楠说:“帕米尔者葱岭之脊,其地纵横各二度,南至因(兴)都库什山,北抵阿赖岭,东起赫色勒牙克(岭),西极喷赤河。地处极高,形如平顶之屋,平顶之中,

    又复山脉隆起,言帕地者,谓山势一纵四横,惟赫色

    图Ⅰ—1:帕米尔八帕示意图

    勒牙克为南北脉,余皆东西脉,群山相间,分为数区,区各异名,

    而总称之曰帕米尔。”[清]王树楠等撰、清新疆巡抚袁大化首署:《新疆图志》图界志一,民族文化宫图书馆据志局本复印,1983年,第10—11页。

    许景澄还考证了帕米尔一词之渊源:“帕米尔,古称帕米勒尼耶。帕米者,波斯语平屋顶之称,勒尼耶者,世界之称,犹言大地一屋顶也,后转称为帕米尔。”并描绘了全帕的大略情形:“按图自赫色勒牙克岭以西连山攒聚,南北约二度有余,东西约二度,载籍沿称,皆属之葱岭。”“帕米尔山势东西行,与赫色勒之南北行者异脉。帕米尔水皆西流,与赫色勒以东之东流者异向。昔人谓葱岭为天下之脊,洵不虚也。全帕皆童,罕生植物,故鲜居民。哈萨克、布鲁特诸部游牧人,夏往而秋归。平地积雪,孟夏方融,冬令人迹尤罕。游牧人所需食用各物,非东逾赫色勒购自萨雷阔勒,即西下山购自什克南。全帕情形,大略如此。” [清]许景澄撰:《帕米尔图说、帕米尔图叙例》,《渐学卢丛书》本。此据甘肃师大历史系编《帕米尔资料汇编》,1978年。 丁谦进一步解释说:“帕米尔者,波斯语平屋顶之称。诸帕居葱岭绝顶,地势虽高,而山形颇坦,每帕皆两旁有河,中间有山,斜迤而下,可资耕牧,故以平屋顶为比。”丁谦撰:《新旧唐书西域传地理考证》,收于《蓬莱轩地理学丛书》(又名《浙江图书馆丛书》)1915年刊行。以下凡引丁谦此文者不再加注。

    帕米尔高原是许多山系汇聚的中心,称为山结、山巢或山汇。我国古时又称其为“诸山之祖”。以帕米尔山结为中心,向四周呈辐射状延伸出五大山系和三大水系。五大山系是:向东偏北延伸的天山山脉;向东偏南延伸的昆仑山山脉(天山、帕米尔和昆仑山从北、西、南三面环抱着塔里木盆地);向南偏东延伸的喜马拉雅山山脉(昆仑山、喜马拉雅山环抱着青藏高原);向西偏南延伸的兴都库什山山脉;向西南延伸的吉尔特尔山和苏莱曼山山脉。接近帕米尔西部和北部的,是一系列较小的山脉。三大水系是:向西的阿姆河水系、向东的塔里木河水系和向南的印度河水系。以下,将主要的五条山脉分述其后,以概览帕米尔高原四周之地理环境。

    (1)天山山脉其走向是:自帕米尔高原北纬36°半之乌孜别里山口向北行至喀什以西为喀苏拉特山,该山是费尔干纳盆地与塔里木盆地之间的分水岭,向东流入塔里木河之喀什噶尔河即发源于此;山体转向东北为廓克沙里岭;绕伊塞克湖东南迤逦而东,有高达6995米的汗腾格里峰,为天山主峰,冰雪所聚,积而成凌,故唐代称为“凌山”,阿克苏河、焉耆河、库车河、伊犁河皆发源于此;再往东行有那拉特山、裕勒都斯山、博格达山,最终没入哈密以东之戈壁中。诸山连为一体,肩并肩地形成一个巨大屏障,总称天山山脉。它绵亘于塔里木盆地的北缘,形成今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疆与北疆两地区截然不同的气候条件与自然景观。山南是干旱少雨的沙漠(即平均海拔1000米左右的塔里木盆地和其中面积约337000平方公里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这里的年降雨量为10—60毫米,沙漠腹地在10毫米以下),山北是湿润多雨、绿草丰盛的优良牧场(即肥沃的伊犁河流域和平均海拔在500米以下的准噶尔盆地,这里的年降雨量是塔里木盆地的2.5倍以上,为250毫米)。然而,天山山脉却从来没有阻碍过南北两个地区之间的相互交流,它既是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的分界线,又是两者的交往线。因为天山山脉诸山之间有一些可以通行的豁口,也有一些非常辽阔的河谷是绝好的草原牧场,对游牧民族来说,非但不是障碍,相反是最佳的中转基地。

    20世纪初,斯坦因自东至西考察了天山山脉,曾详言道:“天山大山系始于哈密以东,由此向西蜿蜒于塔里木盆地的北边,形成一大屏障,其高度、宽度因地不同,各处相差很大。作为整体的天山,是其南北气候明显的分野线。天山以北是准噶尔平原,北界直抵阿尔泰山及西伯利亚南部。这里适于游牧。特别是天山北斜面,降水充沛,牧草丰盛。肥美的牧场和湿润的气候引起游牧民族极大的垂涎,自古以来在该地就先后崛起了乌孙、匈奴、突厥、蒙古等游牧民族国家。

    “天山屏障虽绵延不断,但北方游牧民族往往越过它侵犯山南的绿洲和东西交通线。这是因为天山山脉中有许多断裂谷地,形成南北向通道,骑马民族可以由此顺利通过。在其东方,哈密之北的巴尔库尔岭(库舍图岭)仅9000英尺高,骑马乘驼7个月便可通过,相当容易侵入东西贸易重镇哈密城。再往西去,博格达·乌拉(Bogdo—ula)连山中有一些鞍型低地,可以侵入其南部的吐鲁番盆地。

    “在吐鲁番盆地的西北边,焉耆山谷中的裕勒都斯牧地历来都是游牧民族长驱直入塔里木盆地东北隅的门户。再往西去,天山南麓有库车等几个绿洲,绿洲北面也有一些可以穿越山岭的入侵路线;阿克苏绿洲会遭受来自伊塞克湖一带越过勃达岭的游牧民族的侵扰;喀什绿洲时刻处于来自铁赖克岭(Terek)以及吐尔克·阿尔特岭(Turg—art)的游牧民族入侵的危险之中。”A.Stein:Innermost Asia. Detailed Report of Explorations in Central Asia,Kan su and Eastern Iran. 4Vols. Oxford,1928.

    (2)昆仑山脉其走向是:自乌孜别里山口东南行,蜿蜒于塔里木盆地西南的一段称喀喇昆仑山。它也是一个重要的分水岭,塔里木河上游主河道叶儿羌河即发源于此山的东北坡,印度河则发源于此山的西南坡。斯坦因曾说:“在塔里木盆地南缘,绵延不断地横亘着一条巨大的山脉——昆仑山。从帕米尔东南一侧起,实际上一开始便是由数条并行的山脉延伸而出,其中喀喇昆仑山最为著名……只要翻越这座为冰川所覆盖的喀喇昆仑分水岭,我们就可以到达印度河流域;在另一侧,叶儿羌河及其支流横劈昆仑山北部,迸流而出,成为塔里木河上游之主干和流量之源。溯诸河向上游而去,则到达高约18600英尺的喀喇昆仑之山中峡谷,去峡谷的山道极其艰险,牧草贫乏,仅可供稀疏散布的吉尔吉斯人放牧。然而,溯河登上这些峡谷的山道,却是由新疆塔里木盆地通往拉达克(Ladak)地方和印度河上游其他地方的唯一通

    道。”A.Stein:Innermost Asia. Detailed Report of Explorations in Central Asia,Kan su and Eastern Iran. 4Vols. Oxford,1928.山系继而向东延伸,绵亘于塔里木盆地南缘与西藏分界的一段是昆仑山正脉,此处山势更高,交通阻绝。正脉趋向东北行为托古兹达坂(冷岭);又东北行为阿尔金山,入青海、甘肃境内,余脉连于祁连山。

    (3)喜马拉雅山脉由帕米尔高原南缘辐射而出,沿青藏高原的西南边缘东行,系中国西藏和南亚次大陆之界山。整个山脉平均海拔在6000米以上,位于中尼边境的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米,为世界最高峰,是名副其实的“世界屋脊”。

    (4)兴都库什山脉起源于喜马拉雅山与帕米尔交汇处的若干庞大山峰,向西一直延伸到阿富汗西部的赫拉特城附近,全长1200多公里,平均海拔4000米~5000米。唐代中国人称其东段为“大雪山”,玄奘从揭职国“东南入大雪山,山谷高深,峰岩危险,风雪相继,盛夏合冻,积雪弥谷,蹊径难涉。山神鬼魅,暴纵妖祟。群盗横行,杀害为务”。[唐] 玄奘、辩机著,季羡林等校注:《大唐西域记校注》,中华书局,1985年,第128页。 即指兴都库什山东北段。这一带山势险峻,有海拔7000米以上的高峰。西段下降到1000米以下,逐渐变为丘陵,希腊人谓之帕鲁帕米苏斯山。然总观全山,气势雄伟,斜贯阿富汗中部,一向有“阿富汗脊梁”之称。

    (5)苏莱曼山脉兴都库什山西行,不久则向南分出苏莱曼山脉。其北段为阿富汗和巴基斯坦之界山,南段大部在巴基斯坦境内。山脉长约700公里,平均海拔2000米,高峰在3700米左右。山地东南坡险峻,陡然降于印度河平原;西北坡平缓,逐渐连接伊朗高原。发源于山地的河流,以湍急之势切开山体纷纷汇入印度河,河谷地带便成了伊朗高原和印度河流域之间的重要通路,尤其以开伯尔峡谷最为有名。

    三、中亚细亚

    中亚细亚是丝路西段经过的重要地区。以下分为地理范围、河流、自然条件及绿洲城邑等几个方面来叙述。

    1.地理范围

    中亚之地理范围就如同中国史书所说的西域之地理范围一样,未必有一个诸家一致认同的确定界限,也存在着广狭不一的各种说法。

    笔者认为日本学者榎一雄关于中亚地区的界定有其合理性。他说:中亚地区“按现代地理学或政治区划来分的话,则帕米尔以东是以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为中心的所谓东突厥斯坦,为中国领土,现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帕米尔以西则是西突厥斯坦,或称俄属突厥斯坦(包括原苏联领有、1991年以后独立的哈萨克斯坦的南部和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等几个共和国在内——笔者注,下同),也包括上述地区南方与阿姆河相隔的阿富汗土耳其斯坦,也就是阿富汗北半部的领土。阿富汗土耳其斯坦的南境应当是兴都库什山脉及其向西毗连的帕鲁帕米苏斯山脉。……在这个内陆流域区四界之外,天山之北连接北亚草原;昆仑山以南则延续着西藏高原;阿富汗土耳其斯坦以西是伊朗高原;东部经犍陀罗地方接印度河流域;在东突厥斯坦的东南,有中国文化的发祥地北中国平原。这样,中亚便位于古代文明地区之间相互接触的中心部位。”[日]榎一雄著:《从丝绸之路的历史谈起》(日文版),东京研文社,1979年,第114页。

    本书是研究丝绸之路西段的,因此以下所述中亚地区,仅指我国学者习惯上所说的中国境外的部分。这样,中亚东界为帕米尔高原、天山及塔尔巴哈台山等纵向蜿蜒的曲线,与天山南北两路相接;西临里海;西北以乌拉尔山为界,与原俄罗斯的欧洲洲领土毗邻;东南以帕米尔南麓延伸的山系为界,与南亚次大陆相连; 正南则接伊朗高原。参见曾问吾著《中国经营西域史》(商务印书馆,1936年)第8页。其中心地带为阿姆河、锡尔河流域的今中亚五国及阿富汗北部。

    2.河流

    穿越中亚沙漠的河流皆未流入海洋,或注入内陆湖泊,或消失在沙漠之中,故称中亚为内流区。其东南多山,故河水多向西北流。其中最著名的河流有:

    (1)阿姆河(Amu Darya)中国汉代称妫水,北魏隋唐称乌浒河,古希腊人称“奥克苏斯河”。它发源于帕米尔高原连山攒聚之中,高原内西流之瓦罕河、帕米尔河、阿尔楚尔河、阿克苏河汇于其上游之喷赤河,故皆可视为阿姆河的源头;这些河谷也是西出帕米尔高原的通道。据悉,很久以前阿姆河下游曾注入里海,大约在13世纪时才改道注入咸海。现今它在阿富汗和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四国边界奔流,全长2600公里,流域面积约46.5万平方公里,是亚洲最大的内陆河之一。

    (2)锡尔河(Syr Darya)我国隋唐时称药杀水,古希腊人称“雅克萨尔特斯河”,是中亚水量充沛的大内陆河之一。它发源于天山西麓,上游称纳伦河,流贯今吉尔吉斯斯坦全境。当锡尔河流过费尔干纳盆地后,便向西北流入南哈萨克斯坦,注入咸海东北部。全长2991公里,流域面积为21.9万平方公里。锡尔河是区分中亚南部农耕世界与北部游牧世界的天然界河。

    (3)泽拉夫尚河(Zarafshan.R.)是流淌在阿姆河和锡尔河之间的一条内陆河。由塔吉克斯坦北部列宁纳巴德州流经乌兹别克斯坦南部,最后没于克孜勒库姆沙漠中。这条河虽不能与阿姆河、锡尔河相提并论,但它位于中亚地区的心脏——河中地区,滋润和养育了中亚最大的两个绿洲城市撒马尔罕和布哈拉。

    (4)楚河(Chu.R.)我国隋唐时称碎叶川、素叶水等。由今吉尔吉斯斯坦境内之伊塞克湖溢出,向西北流经南哈萨克斯坦,注入阿斜库里湖。

    (5)伊犁河发源于天山北麓,自我国新疆西北流入哈萨克斯坦,注入巴尔喀什湖。

    (6)穆尔加布河发源于帕鲁帕米苏斯山北麓,向北流入土库曼斯坦,没入卡拉库姆大沙漠中。这条不大的河流,培育了阿姆河南最大的一片绿洲,即木鹿绿洲。绿洲中心城市木鹿(今马雷)是丝路西段之重镇。

    3.自然条件

    中亚地区纯属大陆性气候,夏季酷热,冬季严寒,雨量甚稀,沙漠地带或终年不雨。这里分布着世界上著名的沙漠和沙化草原。主要有:(1)位于里海和咸海间的乌斯季乌尔特荒原;(2)位于科佩特山脉与阿姆河南的卡拉库姆大沙漠;(3)将阿姆河下游与锡尔河下游隔开的克孜勒库姆沙漠;(4)位于锡尔河与巴尔喀什湖之间、素以“饥饿草原”著称的别克帕克达拉半沙化地带。最大的两片沙漠,即克孜勒库姆和卡拉库姆,位于中亚南部。尽管如此,中亚地区的自然条件还是极其复杂的。如果将整个中亚地区以里海——咸海——锡尔河——天山为标志划出一条横向的假想线,就可以将之区分为气候、地利条件截然不同的南北两个部分。

    中亚北部即天山西端以北和锡尔河以北地区。这里虽然也有一些干旱少雨的地方,但大部分地区都较湿润,使中亚北部形成了广袤的牧场。对于游牧民族来说,肥美的牧草是游牧生活的先决条件,至今这里依然以游牧经济为主。丝路西段延伸到此,须穿越哈萨克草原。今哈萨克斯坦地分三带:北为黑土带平原,靠近俄罗斯西西伯利亚,水草丰饶,为优良牧场;中为褐土带,即著名的哈萨克丘陵,早在希罗多德之前,哈萨克丘陵地带就为前往阿尔泰山的希腊商人所知晓,它东西绵延1200公里,一般海拔300米~500米,最高的地方也只有1565米;南为沙漠地带,自哈萨克丘陵起,越往南则越干燥,荒漠半荒漠覆盖了哈萨克斯坦国土的约60%。唯其东缘多山地,水皆西流,注入湖泊。较大的湖泊有巴尔喀什湖、斋桑湖、阿拉湖等。

    中亚南部习惯上称为西土耳其斯坦,盖因突厥系各民族的西迁,使大部区域突厥化之故。这里的特点,就如同丝路东段的塔里木盆地一样,交替分布着大片的沙漠和小块的肥沃绿洲。由于帕米尔及其延伸而出的兴都库什山、苏莱曼山等山链阻滞了印度洋湿润气流的北上,中亚南部几乎无雨,蒸发量又大,因此异常干旱,大部分地区是沙漠。然而,又因有阿姆河、锡尔河、泽拉夫尚河诸河之流贯,在干旱的中亚南部间或有一些绿洲地带,居民们从很古的时候起便熟练地利用水利,有了精耕细作的农业。唯绿洲面积很小,仅占1/10左右。但正因为有了这些绿洲,才使西土耳其斯坦成为中亚文明的主要舞台。以下重点叙述中亚南部地区的这一个特点。

    4.绿洲城邑

    中亚南部地区之所以能出现绿洲,归根结底是受惠于那些从帕米尔高原延伸而出的大山脉。在高峻的山峰上有许多大冰川和终年不化的皑皑积雪,等于是许多巨大的固体水库。待冰雪下线融化之时,由山麓发源出大大小小的河流,如前文列举的阿姆河、锡尔河等等;但主要是冰雪融化后长年累月渗入地下,形成丰富的地下水,地下水往往在山脚下的低地涌出,或打井便可汲取;由于河流的灌溉和地下水资源的利用,便产生出大大小小的绿洲。有大河灌溉的绿洲,逐步发展为可以容纳相当数量人口的聚落,久而久之便演变为城市;那些只有小流域或地下泉水的地方,也可以作为商队、旅行者在通过沙漠戈壁之际提供饮水、食物的暂时落脚地和休憩地。由于经营绿洲农业以及手工业、商业、商旅服务业的需要,后来又以城市为中心发展起许多城市国家。我们之所以将它们称为城市国家,正是因为所有的国家(如塔里木盆地南北缘西汉时的36国,东汉时的55国,以及中亚众多的小国)都以一个城市为中心经营着一片绿洲。这样,便构成了绿洲地区农业社会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中亚古代的城市国家与古希腊的城邦国家截然不同,希腊城邦往往由海岸、平原、山地三部分构成,与政治关系紧密,海岸派(商人)居主导地位,早期城邦居民皆享有参政权;而中亚城市国家仅仅与自然形成的绿洲相关,与政治无缘,这是它们的最大的区别。参见赵汝清等撰:《希腊城邦与中亚城郭之国比较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

    按希罗多德说法,丝绸之路归根结底是绿洲的恩赐。[日]前岛信次著、胡德芬译:《丝绸之路的99个谜——埋没在流沙中的人类遗产》,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7页。横贯亚欧的交通并非皆由同一商队一口气从“丝国”长途跋涉到罗马,原本就是一站转一站、接力式行进的,首先是在邻接的地区之间,相互地、由甲地到乙地,逐步到达远隔地区的间接交通。也就是说,通过中亚的丝绸之路实际上就是一个个“绿洲桥”,是由此绿洲到彼绿洲,逐一连接起来的交通线。可以说没有绿洲就没有丝绸之路。

    我们看一下中亚绿洲城市在丝路上的分布便清楚这一点了。在帕米尔高原的东边,绿洲城邑是沿着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一线的北麓和天山山脉南、北两侧顺纬度方向呈带状分布着的。一片片绿洲,似乎是镶嵌在河西走廊、天山两侧、塔克拉玛干沙漠两缘的绿色花边,而绿洲分布带恰恰又是西域三条交通路线通过的地区。

    丝路西段的绿洲及城市也完全一样,它们大致分布于中亚的几条内陆河流域。出天山西端,我们在伊塞克湖西的楚河、塔拉斯河流域,会看到一片较大的绿洲,此即托克马克绿洲,以及著名的城市(唐代的碎叶、千泉及怛逻斯城)。翻越帕米尔高原直西行进,首先碰到的绿洲是锡尔河上游流域的费尔干纳盆地(汉时称大宛),这里分布着一系列绿洲城市,有安集延 (Andyan)、奥什(Osh)、玛尔吉兰(Margilan)、浩罕 (Khokand)、苦盏(Khodjend,唐代称俱战提)等。苦盏之北有塔什干(Tashkant,唐代称石国、赭时等),它位于锡尔河以北的支流上。越过帕米尔后沿阿姆河西行,其上游有巴达克山沃地,中游有河中的索格底亚那绿洲和河南的吐火罗斯坦绿洲,下游则是花剌子模的希瓦绿洲(Khiva)。由布哈拉南越阿姆河,在浩瀚的卡拉库姆沙漠中,还有一片被沙漠包围的“农业岛”,此即木鹿绿洲。

    以下仅举阿姆河中下游一带的较大绿洲加以说明。

    (1)巴克特里亚又称吐火罗斯坦。以今阿富汗北部的巴尔赫城(古代的巴克特拉)为中心的一个“绿洲群”。古波斯的琐罗亚斯德教经典《阿维斯塔》称该地为“巴尔赫里什”(Bakhtrish);公元前6世纪波斯的阿契门尼德王朝将此地置为一个省区,称“巴赫地”(Bakhdi);希罗多德及其他希腊古典著作家称其为“巴克特里亚”(Bactria)。据斯特拉波说,这里是“千城之国”,并说巴克特里亚除了不出产橄榄油外,出产包括稻米在内的所有的农产品。Strabou: Geographia Ⅺ.11.1.14.斯特拉波:《地理书》,米勒版本,1853年巴黎迪多书店出版。托勒密在其《地理志》中说,在巴克特里亚地方,由南向北有四条大河流入奥克苏斯河(Oxus.R.即阿姆河),在奥克苏斯河附近发展起来的绿洲城市有五座,在各支流发展起来的绿洲城市共十二座。Ptolemaios: Geographia Ⅵ. Ⅺ.托勒密:《地理志》,米勒、菲舍尔等刊布,先后于1838—1893年在巴黎迪多书店、埃森、莱比锡陶赫尼茨书店出版。斯特拉波又说,巴克特里亚的中心城市巴克特拉及其流经该城注入阿姆河的巴克特拉河特别有名。Strabou: Geographia Ⅺ.11.2.斯特拉波:《地理书》,米勒版本,1853年巴黎迪多书店出版。自张骞通西域后,中国人也知道这个大绿洲了。不仅知其定居农业规模较大,而且知其善于经商的历史事实。说明它是丝路西段所经之重要地区。《史记·大宛列传》中有关大夏(即希腊人所谓之巴克特里亚)的记载说:“大夏在大宛西南二千余里,妫水(即阿姆河)南。其俗土著,有城屋,与大宛同俗。无大王长,往往城邑置小长。其兵弱畏战,善贾市。(中略)大夏民多,可百余万。其都曰蓝市城。有市贩贾诸物。”《史记》卷一二三《大宛列传》。    几个世纪后,玄奘经过这片绿洲时,称为覩货逻国(即吐火罗斯坦),言其“故地,南北千余里,东西三千余里,东扼葱岭,西接波剌斯(波斯),南大雪山(兴都库什山),北据铁门关(今萨赫里萨布兹市以南90公里处的布兹加拉隘口),缚刍大河(阿姆河)中境西流。自数百年王族绝嗣……分为二十七国。虽划野区分,总役属突厥。”[唐]玄奘、辩机著,季羡林等校注:《大唐西域记校注》,中华书局,1985年,第100页。玄奘所说地域范围即数百年前的古代巴克特里亚。这里之所以有如此众多的绿洲城市,容纳如此众多的人口,除了玄装所说的“气序既温”、“霖雨相继”的气候条件外,无疑还是阿姆河水及其支流的恩赐,是当地居民利用河水修治灌溉网的结果。因此,这个绿洲群才有了“各种农产品应有尽有”的生产能力。然后,玄奘又举其中之缚喝国(今巴尔赫一带)说:“缚喝国东西八百余里,南北四百余里,北临缚刍河。国大都城周二十余里,人皆谓之小王舍城也。其城虽固,居人甚少。土地所产,物类尤多,水陆诸花,难以备举。”据此可知,在玄奘到达这里时,因持续战乱,巴克特拉人口剧减,但出产依然丰富。

    (2)索格底亚那阿姆河与锡尔河之间的地区(以下简称“河中地区”),希腊人称“索格底亚那”(Sogdiana),中国史籍译为“粟特”。早在波斯古经《阿维斯塔》和《贝希斯敦铭文》中均已提及。公元前6世纪中期以后为波斯帝国的行省之一。波斯帝国之后,先后隶属于亚历山大帝国、塞琉古王朝、大夏、贵霜和西突厥等各国强权。自古以来,这里农业发达,又以经商闻名遐迩。尤其是在泽拉夫尚河流域,绿洲城市星罗棋布。最著名者,当系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撒马尔罕和布哈拉。撒马尔罕的前身是马拉干达城,为古

    波斯居鲁士大帝东征时所建(遗址位于今撒马尔罕北的阿夫拉西阿布)。据公元1世纪的罗马史家库尔提乌斯(Curtius)记载,公元前4世纪晚期亚历山大攻陷马拉干达之际,见该城内外两重,各以城墙包围,外城墙长达70斯塔迪昂(1斯塔迪昂约等于185米)。城临泽拉夫尚河,已修通了运河。河中地区土地肥沃,沟渠如网,适于耕植,不仅为希腊人所熟知,后世阿拉伯地理学家也称为世界上“人间天堂”四大富地之一。据悉,亚历山大在索格底亚那和巴克特里亚修建城市8座,他还打算将索格底亚那的所有农村都用城墙围起来,以作为对抗锡尔河以北草原地带马萨革泰人的据点。到了公元2世纪,托勒密在其《地理志》中就称索格底亚那为“城市之国”了。托勒密列举的城市,位于雅克萨尔特斯河(锡尔河)沿岸的有1座,位于奥克苏斯河(阿姆河)附近的有3座,位于泽拉夫尚河流域的有5座。魏晋至隋唐,我国甘肃河西古代居民西迁河中绿洲者日众,并与当地土著居民融合,河中地区遂有“昭武九姓”之称。北魏时,董婉使团出使西域,随后回访者有16国,自此相继而来者不间于岁。《魏书》卷一○二《西域传》。其中,悉万斤(撒马尔罕)、米国(位于撒马尔罕东南一带)、史国(萨赫里萨布兹)、忸密(布哈拉)、曹国(位于撒马尔罕东北一带)、何国(位于撒马尔罕与布哈拉之间),即为河中绿洲城市国家。隋大业年间,葱岭外入贡者20余国,其中,康国(撒马尔罕)、米国、史国、安国(布哈拉)、曹国、何国等亦为河中绿洲城市国家。《隋书》卷八三《西域传》。据《新唐书》记载,“康者,一曰萨末鞬,亦曰飒秣建,元魏所谓悉万斤者。……在那密水(泽拉夫尚河)南,大城三十,小堡三百。君姓温,本月氏人,始居祁连北昭武城(今甘肃临泽高台),为突厥所破(《北史》及《隋书》皆言初为匈奴所破,《唐书》言为突厥所破)。……枝庶分王,曰安,曰曹,曰石,曰米,曰何,曰火寻,曰戊地,曰史。世谓九姓,皆氏昭武。土沃宜禾,出善马,兵强各国。人嗜酒,好歌舞于道。……生儿以石蜜啖之,置胶于掌,欲长而甘言,持珤若粘云。习旁行书。善商贾,好利。丈夫年二十,去傍国,利所在,无不至。”《新唐书》卷二二一下《西域传》。高宗永徽时,以其地置康居都督府,授其王拂呼缦为都督。显庆时,其余昭武诸国亦内附,唐政府遂列置两府六州。值得注意的是,托勒密列举索格底亚那地区有城9座,北魏隋唐中国史书记载河中地区为“昭武九姓”,这不啻数字之巧合,说明锡尔河、阿姆河之间至少有9片较大的绿洲。

    (3)花剌子模位于咸海正南阿姆河下游两岸一带。这里土质肥沃,水利灌溉便利,自古以来为中亚文化发达的地区之一。花剌子模一词源于波斯语,是低湿肥沃的土地或太阳照耀的土地的意思。古波斯铭文至少有5处提到它:一是《贝希斯敦铭文》第一栏12—17行所列举的归大流士一世统治的23个省区中,花剌子模就是其中之一;另外,在纳克西·鲁斯坦墓地大流士一世雕像背部铭文、大流士一世苏撒泥板铭文、大流士一世苏撒宫廷铭文、薛西斯一世帕赛波利斯铭文中,都多次提到花剌子模。李铁匠选译:《古代伊朗史料选辑》,商务印书馆,1992年,第36页,第50页,第53页,第55页,第58页。希罗多德在《历史》第三卷第117节中讲到的一件事,足以证明在波斯帝国时代花剌子模的绿洲灌溉农业就很发达。他说:“在亚细亚,有一个四面给山环绕起来的平原,在这些山当中有五个峡谷。这个平原以前是属于花剌子米欧伊人 (即花剌子模人) 的……但自从波斯人掌握了政权以来,它就成了国王私人的土地。从这周边的诸山,有一条称为阿开司的大河流出来。这条大河分成五个支流,在先前它们分别穿过五个峡谷,而灌溉了上面所说的那些民族的土地(花剌子模绿洲);然而自从波斯的统治开始以来,这些人就倒霉了。国王封锁了山中的峡谷并用一个闸门把每一个山路给封闭起来,这样水既不能流出来,山中的平原就变成了一个湖(大水库),因为水流到平原上来而没有泄出去的地方。结果以前使用这个河的河水的人们不能再用了,因而处于十分困难的地位。因为在冬天,他们和其他的人一样有雨降下来,但是夏天他们却需要水灌溉他们播种的小米和胡麻。因此只要没有水给他们,他们就和他们的妇女们到波斯去,在国王的宫殿门前高声哭号。国王终于下令把通到他们中间最需要水的人那里去的闸门放开,而当这块地方把水吸收足了的时候,闸门就关上了,于是国王下令再为其他那些最需要水的人开放另一个闸门,而据我所听到和知道的,在他放开闸门的时候,他在租税之外,还要征收大量的金钱。”[古希腊]希罗多德著:《历史》,王以铸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重印本上册,第245页。希罗多德至少告诉了我们以下几个方面的事实:①花剌子模绿洲自古以来依靠河水的自然流灌,农业就很发达;②波斯时代进一步完善了水利设施,建水库,立闸门,可以根据需要按时定量放水;③在花剌子模绿洲居民的强烈要求下,国王收回成命,允许水库按需求放水,当然他这样做的目的无外乎是增加帝国的金钱收入。古代中国人也知道花剌子模绿洲。《史记·大宛列传》称为“潜”;《魏书》称为“呼似密”;《新唐书》称为“火寻”;玄奘《大唐西域记》谓之“货利习弥伽国,顺缚刍河两岸,东西二三十里,南北五百余里”。前苏联考古学者在花剌子模发掘的托布拉克·卡拉遗址,据推测是公元1—6世纪花剌子模国的王都。

    (4)木鹿绿洲在阿姆河以南是世界著名的卡拉库姆沙漠(黑沙漠),它覆盖了今土库曼斯坦90%以上的国土,并延伸至哈萨克斯坦南境。在浩瀚无垠的沙漠中,有一条自阿富汗境内帕鲁帕米苏斯山北麓发源的穆尔加布河,自南向北流进土库曼斯坦南部,消失于卡拉库姆大沙漠中。在这条河的滋润下形成一片绿洲,称谋尔夫(Merv)、木鹿、莫夫、马鲁等等,皆同名异译。木鹿绿洲,至少在公元前6世纪时就已闻名遐迩。在古波斯阿契门尼德王朝统治时代,这里已经有了高度发达的农业。古波斯文献《阿维斯塔》及古波斯铭文称该地为马尔古什,称河流为马尔古。据《贝希斯敦铭文》所记,马尔古什省当属于巴克特里亚总督所管。《贝希斯敦铭文》第三栏10—19、19—21行。见李铁匠选译《古代伊朗史料选辑》(商务印书馆,1992年)第43页。此后,希腊古典作家称此地为马尔吉安那(Margiana)。斯特拉波的著作留给后代关于此地的总体印象是:气候温和,有巨大的葡萄树等等。他说:“马尔吉安那……平原为沙漠所包围。该平原富饶无比……该地盛产葡萄。甚至有人说此地葡萄藤根部粗至两人才能合抱,葡萄串长至2肘是常见的现象。”Strabon Ⅱ,11,14;Ⅺ.10.1—2.斯特拉波《地理书》,米勒版本,1853年巴黎迪多书店出版。并见李铁匠《古代伊朗史料选辑》第171页。在托勒密《地理志》中记载:流贯这一地域的一条名为马尔古斯(Margus)的美丽河流……在这一地域内曾存在着9个城市。Ptolemaios VI.l0.托勒密《地理志》米勒、菲舍尔等刊布,1838—1893年巴黎迪多书店、埃森、莱比锡陶赫尼茨书店出版。至中国隋代,大业中遣使来朝的西域诸国中包括“穆国”《隋书》卷四《炀帝本纪》。, 《隋书》为其立传说:“穆国,都乌浒水之西,亦安息之故地,与乌那曷(巴尔赫)为邻。其王姓昭武,亦康国之种类也,字阿滥密,都城方三里,胜兵二千人。东北去安国(布哈拉)五百里,东去乌那曷二百余里,西去波斯国四千余里,东去瓜州七千七百里。大业中遣使贡方物。”《隋书》卷八三《西域传》。    考证者认为此穆国无疑即木鹿。见张星烺编注《中西交通史料汇编》(中华书局,1978年)第四册第83页注(一)。这个绿洲城市国家规模虽不很大,但其重要性即在于自古系丝路西段之中转大站。

    四、伊朗高原

    丝路西段所经西亚地区,按由东至西的顺序,依次为伊朗高原、两河流域、地中海东岸各地。本节先对伊朗高原作简要叙述。

    伊朗高原位于西亚东部,北界抵临里海南岸和图兰低地;南界迄于大海;东起印度河流域以西台地;西至底格里斯河以东台地。高原四周向外陡然下降。中部的广袤高原东西长达2500公里,南北最宽处约1500公里,面积约270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1200米。除里海南岸、波斯湾沿岸有一些狭长的平原适于农耕外,其他地区多为第三纪晚近期地质构造的石灰岩、砂岩山地和广阔的沙漠盐泽。从政治区划看,除东南部有少量巴基斯坦领土和西北部有少量伊拉克领土外,绝大部分属伊朗和阿富汗两国。然古代均为波斯帝国领土,故名一直称波斯。欧洲人使用“波斯”一词已有两千年之久。“伊朗”一词起源于雅利安人,后用这个词汇的现代式来命伊朗国名,用“伊朗人”来称伊朗高原至中亚一带的居民。1935年伊朗当局才正式通令使用“伊朗”这一名称,“波斯”之名称遂成为历史。

    1.山系

    伊朗高原四周环峙着高山,西北两面峻峭尤甚。其北部自东至西有兴都库什山、厄尔布尔士山和高加索山组成的一道山链;东部有苏莱曼山;西南部有扎格罗斯山。中央部分是地势平坦而闭塞的高原。

    兴都库什山、苏莱曼山在第二节的“帕米尔高原向四周辐射延伸的山脉”中已叙述得较为详细,此处不再赘言。下面,仅就高原北部的厄尔布尔士山和西部的扎格罗斯山做一概述。

    厄尔布尔士山环抱里海西南,海拔多在3000米以上。主峰德马万德峰在今德黑兰东北面,海拔5604米,山顶终年积雪,不仅是伊朗境内的最高峰,也是西亚的最高峰。山系的北坡濒临里海,雨量充沛(年均降水量在500毫米~1000毫米以上),植物繁茂,丛林密布。山地南坡平缓,沿山麓的冲积扇面,自古以来是“伊朗北道”必经之地。

    扎格罗斯山由亚美尼亚山结延伸而出,自今土耳其边境,经伊拉克北部,蜿蜒至伊朗西南部的波斯湾沿岸,全长达2000多公里。由西北至东南,基本上与两河流域平行,为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东部屏障。扎格罗斯山地由许多条平行山脉组成(东侧是库赫鲁德山脉),整个山地宽250公里~600公里不等,海拔多在2000米以上。山地中有众多的急流,有些汇入西侧的底格里斯河,有的直接注入波斯湾。在各平行山褶之间,往往分布着较平坦的肥沃谷地。这里住着古埃兰人,谷地的河流为他们提供了充足的灌溉水源,优越的自然条件哺育了几乎与苏美尔文明并驾齐驱的古埃兰文明。早在公元前30世纪中期,古埃兰人的阿旺城邦就曾与苏美尔城邦基什、乌尔等发生过密切交往;公元前1151年,古埃兰人曾将著名的《汉谟拉比石柱法》从巴比伦城运到扎格罗斯山地中的苏撒。

    2.荒漠和主要水系

    环峙伊朗高原四周的高山,形成四面屏障,严重地阻碍着湿润空气深入高原内陆,年降雨量多在100毫米以下,沙漠地区或终年不雨,寒暑变化剧烈。高原东部(今伊朗东南部和阿富汗西部),每年5至9月间又常常受“阿富汗热风”的袭击,不利于农作物生长。

    干燥的气候造成大面积的“无流区”或“内流区”。“无流区”主要分布于高原中部,几乎没有常年蓄水的河流、湖泊。境内纵横分布着许多低矮的山丘,其间尚有一些广阔的陷落盆地,各盆地中广布盐质沙漠。诸如东部的雷吉斯坦沙漠、中部的卢特荒漠、卡维尔盐漠等等,皆为世界著名大沙漠(卡维尔大沙漠位居世界大漠链条的中央,其西为热带沙漠,以东以北为寒区沙漠)。盐泽则散布在各沙漠中,地貌与我国新疆东部的罗布泊雷同。

    内流区,主要指高原东部阿富汗境内一些不能入海的内陆水系。最长的河流为赫尔曼德河,也是西亚最著名的内陆河。它发源于喀布尔与巴米安之间兴都库什山的支脉哈扎腊山山麓,横贯哈扎腊贾特地区,在今格里什克以南的拉什卡尔加同它最重要的一条支流阿尔甘达布河以及流经坎大哈的落拉河汇合,水量大增。赫尔曼德河全长1100多公里,流域面积达50万平方公里。每年1—4月其发源地高山融雪及雨水增多,使河水上涨,往往溢出平缓的两岸,淹没一些土地;雨季一过,河水变浅,形成到处可涉的浅滩。阿富汗西南赫尔曼德省的沙漠地带,由于河水滋润,两岸形成宽窄不等的绿洲,成为黄色沙海中的绿色走廊。因此,赫尔曼德河流域又是伊朗高原南缘“伊朗南道”通过的主要地区之一。在赫尔曼德河下游,河道仅有1—2英里宽,两岸均为悬崖,河水从中流过,间或有一些村庄。考古学家在这一带发现过许多希腊人留下的废墟,表明河谷地带是公元前4世纪末亚历山大率大军长途跋涉所经过的古代大道。[英]珀西·赛克斯著:《阿富汗史》,张家麟译,商务印书馆,1972年,第12页。 赫尔曼德河最后流入锡斯坦盆地的哈蒙湖中。锡斯坦盆地位于今伊朗与阿富汗几乎与东经60度平行的国界线的南端,这里有时潴水为湖泊,有时成为一片沼泽,有时则露出地面,变化无常。早在苏美尔文明出现的时期,这里也有了繁荣的城市文明。巨大的陶器作坊和宝石加工场以及贩运天青石的商站,都是锡斯坦城市文明的标志(参见本书第二章)。据希罗多德讲,古波斯阿契门尼德王朝占据该地时称“扎朗卡”(Zaranka);亚历山大东侵时,希腊人称此地为“德兰癸亚那”(Drangiana);唐代中国将其中心城市称为“疾陵城”。

    3.城邑

    伊朗高原东北部是被阿拉伯人命名为“呼罗珊”的较为广阔的区域(西自卡维尔盐漠东缘,东至木鹿绿洲西边,北包今土库曼斯坦南部,南达锡斯坦盆地北缘,比今天伊朗的霍腊散省大一倍以上)。呼罗珊地区的主要城邑,皆集中在北部,大概与“伊朗北道”的交通相关。它们是赫拉特、木鹿、尼萨(今阿什哈巴德附近)、图斯(今马什哈德)、内沙布尔、和椟 (古希腊人称“赫卡通皮洛斯”,今达姆甘)等等。尼萨、和椟曾先后是帕提亚王国(安息)的早期都城,木鹿、内沙布尔、赫拉特曾经是阿拉伯帝国不同时期呼罗珊的省府。由于“伊朗北道”上有络绎不绝的商队通过,这些城市皆以兴旺发达的商旅服务业、活跃的商贸活动、精湛的手工艺,特别是金属加工业而闻名于世。以下仅举呼罗珊东部的赫拉特为代表,说明呼罗珊城市的发展历程及其在丝路西段的历史地位。

    赫拉特位于今阿富汗西部的高原上。哈里河流经该城。波斯古经《阿维斯塔》和波斯帝国时代的铭文(如《贝希斯敦铭文》)称哈里河流域地区为“哈里瓦”(Haraewa),希罗多德等古典作家称为“阿里亚那”(Ariana)或“阿里亚”(Areia)。斯特拉波在其《地理书》中说:“阿里亚长约2000斯塔迪昂,这个地区的城市有阿塔卡思那、亚历山大利亚、阿海亚,它们都得名于城市的建立者。该地盛产葡萄酒,这种酒置于脱脂容器中,可历三代而不败。”Strabou,Ⅺ,10.1—2。斯特拉波:《地理书》,米勒版本,1853年巴黎迪多书店出版。斯特拉波所说的亚历山大利亚,即是今之赫拉特。它是亚历山大东征时在此地建立的名为“亚历山大·阿里安”的希腊化城市。15世纪初,帖木儿死后,其子沙哈鲁作为帝国的继承人曾建都于此。中国明代称之为“哈烈”(即赫拉特的音译)。赫拉特一度成为伊斯兰东部世界的学术和艺术中心,有人曾把它与文艺复兴时代的意大利城市相比。当今的赫拉特虽不如历史时代那样辉煌,但仍是一个重要的贸易中心,有许多商队驮着货物运往北方,与中亚各国商人交易。向西则与伊朗做大宗买卖。赫拉特历来为丝路西段重镇,它东北可通巴尔赫,西北连接内沙布尔,北上可达木鹿,最关键的是南下锡斯坦与南道相通,赫拉特是经度方向连接“伊朗北道”和“伊朗南道”的锁钥。

    伊朗高原西部的城邑更多。举其要者有:今德黑兰南部的雷加(阿拉伯人称赖伊)、米底首都埃克巴坦那(今哈马丹)、古埃兰人首都苏撒、古波斯人首都帕赛波里斯等等。雷加、埃克巴坦那是丝路西段“伊朗北道”西进两河流域的必经之地;帕赛波里斯、苏撒则是丝路西段“伊朗南道”西下苏美尔地区的必经之地。因此,波斯帝国建立后,曾以帕赛波里斯、埃克巴坦那、苏撒与两河流域历史名城巴比伦,并立为帝国四大首都。它们都是四通八达的通商重镇。

    五、五海之地

    横穿伊朗高原后,丝路西段便降至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如果此前由中亚到伊朗高原的丝路仅仅是“商队之路”,也就是仅有“伊朗北道”和“伊朗南道”等若干条路线供商旅选择的话,那么,自美索不达米亚迄于地中海东岸,便可以称作“商业路网”了。因为丝路西段到达这里,四通八达,畅通无阻,可通向东西南北任何方向。之所以称这里为“五海之地”,是因为该地区位于地中海、红海、黑海、里海与波斯湾之间,是欧、亚、非三洲汇结的地区,就好像三块大陆从不同的方向延伸至中东,在这里打了一个扭结。“五海之地”跨世界商业最大之动脉网上,是由亚洲向西北通往欧洲、向西南通往非洲的要冲;古代各民族、部落、商人、征战的军队、朝觐圣迹者等等,凡流动的人口,都体会到这个陆地桥梁的极大方便。“五海之地”与丝路西段关系最为密切的,当是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与地中海东岸地区。因为只要东方丝绸及其他商货经美索不达米亚运抵地中海东岸,便可装船运往欧洲,或南下经巴勒斯坦、西奈地峡,运到埃及的尼罗河三角洲。同时,连接美索不达米亚的波斯湾和连接巴勒斯坦的红海,又是海上丝路西部的重要航区和停泊地点。古代阿拉伯人又把自波斯湾口 (即两河入海湾处) 开始,经美索不达米亚平原,进入叙利亚,然后沿着地中海东岸南下至地中海东南角,向北呈弧形弯曲、罩在阿拉伯半岛北部的一大片土地称为“肥沃新月地区”。因为这片包括今天的伊拉克、叙利亚、黎巴嫩、约旦、以色列、巴勒斯坦等在内的地区,不仅形似一弯向北弓曲的新月,而且它的富庶程度和优越的自然环境,对生活在硗瘠干旱沙漠中的阿拉伯人来说,简直就是“人间天堂”。以下仅概述两个与丝路西段关系最密切的地区。

    1.美索不达米亚(Mesopotamia)即古希腊语“两河之间的土地”之意。它是夹在伊朗高原、亚美尼亚高原和阿拉伯高原之间的广阔谷地,由西北至东南长1000多公里,宽300公里~400公里,海拔只有450米~100米。基本上就是今天伊拉克共和国的领土。“两河”指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皆发源于亚美尼亚高原之雪山上,几乎平行地由西北向东南方向奔流,上游河间相距稍远,中下游河间相距较近,两河形似向西北微张的剪刀。今天,至下游距入海口约110公里的地方,两河汇合而成阿拉伯河,最后注入波斯湾。古希腊作家阿里安曾详细地介绍了古代的两河,他说:“底格里斯河流域地势较低,有许多运河和沟渠从幼发拉底河把水引来,此外还有许多支流注入。因此底格里斯河在流入波斯海途中形成流量很大的一条河。又因为它的水并不用于灌溉两岸的土地,水量不减,所以下游直至入海口,无处能徒涉。因为两岸土地高于河身,所以它的水也未通过运河或沟渠流入任何别的河流。与此相反,其他河流的水有不少注入它的河道。……幼发拉底河则正好相反,河床高,河水一路向两岸泛滥。人们还挖了许多运河和沟渠把水引走。有些长年有水,沿沟渠的百姓可以利用;也有些人等到土地干旱时才引水灌田。这个地区大多长年无雨,用水很多。因此幼发拉底河流到末尾,水量很小,最后流入分散在海边的沼泽中。”

    [古希腊]阿里安著:《亚历山大远征记》,李活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第231—232页。阿里安讲的是公元前4世纪的情形,其实早在数千年前,两河流域的古代居民即已利用河水灌地了。两河(尤其是幼发拉底河)泛滥的规律是每年3至7月,河水冲刷下来的泥沙,日积月累形成肥沃的平原。尤其是南部的苏美尔地区,泥质平原与沼泽湖泊交错分布。经古代劳动人民排涝蓄水调节灌溉的努力,这里才有了发达的农业,成为世界古文明最早的发祥地之一。两河流域北部以今摩苏尔为中心,古代称为亚述地区;南部从巴格达到波斯湾,古代称巴比伦尼亚。巴比伦尼亚又以今努法尔为界,北部称阿卡德,南部称苏美尔。数千年来,从亚述到苏美尔皆受惠于这两条河。时至今日,幼发拉底河全长尚有2750公里,流域面积为67.3万平方公里;底格里斯河全长1950公里,流域面积为69.5万平方公里,是西亚最大的两条外流河。不仅现代,在古代两河是丝路西段由陆地通海上的最佳内河航运交通干线,顺流直下可达波斯湾;也可溯河而上,在任何一个岸边码头停靠卸货。再者,美索不达米亚既为平原,则无较大天然障碍,陆路交通亦四通八达。作为交通的据点——城市,是从南向北逐步形成的。早在公元前4000年代末至3000年代初,南部苏美尔地区就出现了星罗棋布的城邑,如乌尔、乌鲁克、拉伽什等等,形成一系列奴隶制城邦国家;之后,阿卡德、巴比伦、亚述、尼尼微相继兴起;后世安息帝国曾奠都于塞琉西亚—泰西封城;底格里斯河畔的塞琉西亚曾是丝路西段的商货集散地;阿拉伯时代的巴格达,城跨底格里斯河两岸,是与中国唐代长安、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齐名的国际大都会,也是阿拉伯帝国交通网的总枢纽。

    2.地中海东岸地区(又称利凡特,the Levant)南起自西奈半岛之北,北接托罗斯山南麓,西濒地中海,向东逐渐过渡到叙利亚沙漠和阿拉伯高原。包括今天的叙利亚、黎巴嫩、约旦、以色列、巴勒斯坦等。

    如果我们从地中海岸边向内陆走,沿地中海东岸纵向分布着一条1.5公里~50公里宽窄不等、蜿蜒曲折、海拔在200米以下的肥沃的沿海平原;穿过沿海平原再往东,则犬牙交错地分布着海拔500米~1500米不等、地形十分复杂的山地或丘陵;山地丘陵以东地势陡然下降,便进入举世闻名的约旦河低谷。谷地南起亚喀巴湾,北到黎巴嫩山地,长达400公里,宽30公里~45公里。谷地绝大部分位于海平面以下,最低部分在死海北部(约在海平面以下700多米),是世界陆地上最低的地方。发源于安蒂黎巴嫩山地的约旦河,自北向南流在谷地中,上游经过呼勒湖和太巴列湖,沿途又接纳了一些由两侧高地泻下的小河,最后注入死海,形成“串珠式”水系。在约旦河谷以东又是高地,再往东便与阿拉伯高原连成一片。

    地中海东岸最突出的山体是北部的黎巴嫩山,海拔900米~3000米,这里不仅是优美的风景区,而且盛产雪松等名贵木材,山坡适于园艺,盛产橄榄、葡萄、椰枣等。早在埃及古王国时代,这里的木材和石材已运抵尼罗河流域,成为法老们建造金字塔和各种殿堂的材料。由黎巴嫩山发源的阿西河则与约旦河反向而流,向北经霍姆斯湖,经叙利亚沿海一带,入土耳其南境,折向西南注入地中海。阿西河流域也有较大的平原。

    地中海东岸地区交通便利,南北方向畅通无阻;东西方向虽有山地丘陵,但深陷的断裂谷地已将山地分割成诸多山段,众多小河,纷纷西流,汇入地中海,故东西交通亦很方便。古代人多从两河流域北部西入阿勒颇,然后南下霍姆斯、大马士革、太巴列、拉姆拉、加沙诸城,沿西奈半岛北侧紧靠地中海岸的国际通道,进入尼罗河三角洲。

    在一般情况下,丝路西段到了地中海东岸,主要是通过沿岸各港口转入地中海的海道航行。居于今黎巴嫩及叙利亚沿海一带的古代腓尼基人就成为丝路西段的最后接力者。他们素有“勇敢的航海家”盛名。早在公元前3000年代末,他们便在东地中海和爱琴海上航行,后来又扩大到西地中海甚至穿过直布罗陀海峡,航抵阿速尔群岛和不列颠。腓尼基著名的港口有毕布勒(今格巴尔)、乌加里特(今拉斯沙姆拉)、西顿(今赛达)、推罗(今苏尔)等,皆系丝路西段到达地中海岸的终点站,也是从西亚至北非、欧洲的航运枢纽和商货集散地。腓尼基人不仅以造船航海闻名于世,而且还以盛产一种从海贝中提取的紫红染料(腓尼基即紫红色之意)名扬天下,并且把他们创造的腓尼基字母传遍西方世界。

    在后世兴起的地中海东岸港口城市中,安条克、塞琉西亚、加沙也很有名。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