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苏食话-后记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我对旧时的日常生活向有兴趣,如所谓“衣食住行”,就是一个平时关心的题目。古往今来,“衣食”无疑是最基本的生活资料,如成语就有“衣食父母”、“衣食租税”、“衣食不周”等,戏文小说里更有“衣食饭”、“衣食碗”等等。在我想来,衣与食比较起来,食更是人赖以生存的首要条件,应该置食于衣之前的。但如果衣不遮体,就去进食,大概儒家礼仪不允许,那就只好先穿好衣裳,整好冠带,然后再来填饱肚子,尽管这并不符合上古先人赤裸着去渔猎采集吃食的情形。如果换一种说法,那就是郦生对沛公说的,“王者以民人为天,而民人以食为天”,则悠悠万事,惟食为大也。前人因此创造了一个词“食天”,姚勉《沁园春•寿陶守》词曰:“春雨悭时,千金斗粟,民仰使君为食天。”

    就自己来说,呱呱坠地已半个多世纪,无日不食,曾有过饥饿岁月,也有过饱食的舒坦,美食的满足,时至如今,还隔三差五上酒楼饭馆去,品尝美味肥甜。但吃过以后,却并没有留下什么,甚至连什么滋味也讲不清楚,只会说好吃或不好吃,至多像某些学问家那样,引两句前人的诗词,说说“通感”罢了,其实只是应付的办法,并不是真正的“知味”,更不是对饮食的理解和研究。至于厨下经验,则更是少得可怜,煮饭之外,只会炒青菜、鸡蛋两样。这倒没有什么难为情的,像袁简斋,何曾下得厨房,照样写出《随园食单》;像陆文夫先生,也是君子远庖厨,不会弄几个菜,乃是写了《美食家》之后才成为美食家的。比起两位来,我见闻既狭窄,学识更浅薄,只是对饮食的事儿感兴趣,特别是关于苏州的情形,因为这是传统生活内容的重要组成,似乎也是应该去知道的。于是就查检文献,梳理旧闻,写了这样一本书。读者一看就明白,在这本书里,过去谈得多,现在谈得少。这是有原因的,我的这本书,本来不是介绍烹调经验或品尝体味,只是想提供一点历史故实,提供一点昔年烟景里的细节,让读者比较全面、系统地了解苏州过去的饮食生活。再说,如今既能品尝,又能说出道道来的作者很多,有的还经常参加公私举办的各种饮食活动,听到的看到的吃到的自然也多,这就应该轮到我藏拙了。

    这本书印于十年前,虽然尚有读者,自己却并不满意。这次趁重印的机会作了修订,费时四个多月,稍许调整了结构,补写了一些题目,增加了十四万字,已超过初版字数的一半还多,可见内容确实补充了不少。但可谈的话题似乎还有一些,一来篇幅已经不小,二来几个月来一直在弄一本书,实在有点倦怠了,就此打住,算是了却一桩心事。

    二〇一三年八月十六日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