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非唐:盛世帝国的谎言与真相-武则天有多狠(4)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谁的儿子娘不疼】    原本武则天只是想做皇后,经过一系列风波后,她不仅赚到了皇后的凤冠,还挣到了一笔控制朝廷的政治资源,从而迈出了登上前台的第一步。之后,武则天先是在唐高宗身后有了把椅子,然后又把椅子挪到了他的右边,实现了两个人在大臣面前,男女平等。时间走到了公元666年,扫清了外敌的武则天不得不开始打扫自己后院了,随着新的谋杀案开始上演,那些持武则天残暴论的的史家们又有了新的证据和上岗资格。

    在除掉王皇后和萧淑妃后,武则天为了控制唐高宗李治,为了不让别的女人有靠近他的机会,索性把自己的姐姐拉近宫中。高宗很HAPPY,后果很严重。高宗也够意思,不仅封了武则天的姐姐为韩国夫人,两姊妹共侍一夫。可惜这韩国夫人红颜薄命,没她妹妹命大福大,没折腾几年就死了。老娘英雄,女儿也不熊包,她这边刚咽气,她的亲生女儿就继承了母亲未竞事业。她老妈灵魂附体,她也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很快就征服了唐高宗,也赚到了一顶魏国夫人的大帽子。一边是审美疲劳的武则天,一边是花样年华的魏国夫人,久而久之,唐高宗爱情的天平倾向了后者,打算给她正式的名分,纳为嫔妃。这让武则天感到了不安,看着如花似玉的外甥女,她坐不住了。这年轻就是资本,外甥女第一步嫔妃,第二步说不定就是皇后,这样下去还了得?我老武的位置往那摆。所以,她坚决反对高宗给魏国夫人正式身份。《资治通鉴》里是这样记载的:“上欲以魏国为内职,心难后,未决,后恶之。”不得已的情况下,武则天开始了决定人生命运的又一次出手。这时候,对于已经在政坛摸爬滚打多年的武则天来说,艺术地杀一个人易如反掌。她借自己的两个异母哥哥送食之机,暗中下毒,诱骗魏国夫人食用。魏国夫人一听是娘家人所献,毫无防备就吃了,结果七窍流血而亡。她圆睁的双目瞪着自己姑母。孩子,你压根就不该来,这个圈子不是谁都可以混的。

    谋杀,又是谋杀,能不能多一点创意?

    李弘之死    显庆五年(公元660年),唐高宗突发风疾,没办法只好把行政权交到了武则天的手上,也顺势将她推向了政治舞台的最前沿。中间唐高宗虽有不满,还动过废后的主意,但均被老武一一化解。公元674年,唐帝国进入“二圣临朝”时代。十年之后,武则天晋升天后。这时候唐高宗的小身子骨已经扛不起帝国繁重的政务,武则天已经不用再把精力放在没有多少日子的唐高宗身上,而是将关注的焦点投向即将接替高宗之位的太子,也就是自己的亲生儿子李弘的身上了。

    依据《旧唐书》、《新唐书》、《唐会要》等历史文献记载,认为李弘也是被母后武则天鸩杀的。中国人历来都有“虎毒不食子”一说,何况人乎?武则天曾亲手杀死了自己的长公主,如今又背上杀长子的恶名。从人性的角度来分析,根本让人无法接受。真相在哪里?历史总是由一个个悬疑组合而成,日月交替,逝者永逝。是疑问就有多种版本的解读,有人认为武则天并没有杀死自己的儿子,而是另有原因。亦真亦幻,孰真孰假?

    孝敬皇帝李弘24岁就走完了他的人生路,留给了后人无法破解的谜团。太子李弘作为唐高宗和武则天的长子。当时武则天从感业寺刚刚归来不久,赐为昭仪。李弘当年的降生,一定给了李治和武则天莫大的喜悦——唐帝国后继有人了(在那之前李治还后继无人,只有庶出的皇子)。他的出生也在一定程度上给了刚刚摆脱困境的武则天一剂强心针,李弘成为母亲后来争夺皇后之位的重要筹码。随着母亲成为皇后,李弘也子以母贵,当上了太子,母子二人,互相依存,李弘从小就备受高宗和武则天的宠爱和重视,八岁就开始监国听政,积累行政经验。然而,当我们今天回望那段历史,太子李弘的一生却是如此的凄凉不堪,不但未能继承大宝,而且生前死后都未得安宁,他注定不是那个时代的主角,他注定只是历史天空的流星,用他的境遇将那个奇特的时代标注给后人观看。

    五岁被立为太子,不知是上天的恩宠有加还是霉运的开始。年仅24岁的李弘却在上元二年(675年)跟随父母从幸洛璧宫时突然死去。李弘死后,谥曰孝敬皇帝,庙号义宗。李弘年纪轻轻,怎么会突然就死去?记住是突然。李弘一生虽然只活了短短的二十四年,却有七次监国的经历。

    由于他与武则天的特殊关系,自唐以来人们一直疑窦丛生,把李弘之死与武则天联系在了一起。无论是官方还是私人撰修的史书,如新旧《唐书》、《唐会要》等,均明言李弘是被其母亲武则天鸩杀的。一般人都相信这一观点,因为从武则天的一生来看,其滥杀无辜是众所周知的事实,一旦母子关系破裂,残杀亲生儿子也是十分有可能的。有了长公主之死和外甥女之死在前,我们很轻易就能说服自己去相信一句广告词,一切皆有可能。

    那些相信的人们为了让这种本来无定论的事件让更多的人相信,就四处搜刮理由。这是一场延续了千年的辩论,辩论双方各有说道。下面我们把支持武则天杀子观点的一方称为正方。把不支持武则天杀子一方称为反方(本人是反方忠诚粉丝)。

    正方一辨:    反方接招,李弘打小就是个懂事的孩子,高宗和武则天还是很宠爱他的,这孩子也争气,生为皇家长子,将来皇位的合法继承人,他得到了良好的教育,为人仁孝谦谨,尤其难得可贵的是能体察民间疾苦,深得人心。高宗特别喜欢他,想尽一切办法培养他的办事能力。当高宗跑到东都玩乐的时候,监国的重任就交给了李治。当时关中发生饥荒,禁军中的一部分士兵在吃榆树皮,李弘知道后,就悄悄地让家令寺送粮食给他们。咸亨四年(673年)八月,高宗得病,让各个部门有什么事直接请示太子李弘(受诸司启事),高宗想让李弘一点点接替自己的工作。高宗感到自己的身体不是很理想,一旦自己有个三长两短,太子要随时做好接位的准备。武则天见到自己的儿子已长大成人,能力也越来越强,但问题是她自己渐渐迸发出要代李氏为皇的强烈欲望,李弘就成了妨碍她临朝称制的最大障碍,所以想了办法把李弘杀死。《旧唐书》中明确写道:“天后方图临朝,乃鸩杀李弘。”这种说法中唐时期很有市场,如李泌曾对唐肃宗说:“孝敬皇帝,乃太子监国,仁明孝悌。天后方图临朝,乃鸩杀孝敬,立雍王贤为太子。”

    正方二辨:    反方胆敢与史作乱,让你们输得屁滚尿流。母子反目是因为萧淑妃所生的两个女儿义阳、宣城二位公主。当时两位公主因为与武则天发生了矛盾,被她关在掖廷内。两人被关到40多岁,武则天还不让出嫁。李弘知道后对这两位姐姐动了怜悯之心,请奏父母亲让她们下嫁。结果惹得武则天大怒,马上将两位公主嫁给了当时在执勤的卫士。这件事使武则天对李弘产生了看法,从此李弘与武则天关系不和,并且失去了母亲的垂爱。李弘选妃也没有如自己的愿望,与母亲的武氏家族发生了严重的矛盾。李弘最初想选的是司卫少卿杨思俭的女儿,这位女孩子知书达理,人也长得极为端正漂亮,有大家闺秀的风范,李弘十分喜欢。不料这个女孩子被武则天的外甥贺兰敏之相中,明明知道李弘打算娶她,婚期也已定好,却粗暴地强奸了她,使李弘的婚事落空了。武氏家族对李弘如此污辱,这口气他无论如何是无法咽下的,对于他脸上露出的对武氏家族的仇恨,武则天绝不可能无动于衷。至于武则天到底是如何下手的,由于事情是秘密进行,史书记录十分简略,我们仅知道是在酒中下了毒。李弘突然死去,“天下莫不痛之”。

    正方三辩总结陈词: 我方一辩、二辨辛苦了半天,我也就懒得多说了。一句话,老武冷血,人挡杀人,佛挡杀佛!

    反方一辩:    正方不要搬史书来压小弟,素闻对方才高八斗,但推理实在不敢恭维。小弟也读过两年书,尘世中一个迷途小书僮。李弘被他母亲武则天杀害,这个看上去不应该成为争论的问题近年来却被史学界重新提了出来。今天辩论,小弟也翻阅了《新唐书》、《全唐文》等书后,我完全有理由相信李弘不是被杀害的。《新唐书》载有高宗的诏书说:“太子沈瘵,朕须其痊复,将逊于位。弘性仁厚,既承命,因感结,疾日以加。”意思说太子李弘一直有“瘵”这种疾病,高宗本想待他病好了后传位给他。瘵就是现在的结核病,一种由结核杆菌引起的传染病,在古代是很难治愈的,常常会致人于死地。李弘以太子身份监国时实际上已经得了这种病,由于他带病理政,以致太劳累了,加重了病菌的侵袭,最终病情恶化死在合璧宫。持这种观点者认为,《新唐书》和《唐会要》是记录李弘被鸩最直接的史书,但这几本史书都编于五代及北宋,它们录入了许多唐人的观点。从中唐开始,当时的社会对武则天已经有了特殊的看法,人们是很难接受一个女人曾经篡夺政权当上皇帝这一事实,所以整个社会对武则天是抱着很深的成见,大家都在尽可能把武则天描绘成一个十恶不赦的女暴君。《新唐书》等书的记载有史料的来源,不会是凭空想象的,但必定会继承了唐人的观点并加入作者个人的好恶观念,因而并不能强有力地证明是武则天杀了李弘。司马光编《资治通鉴》时比较实事求是,说:“《实录》、《旧传》皆不言弘遇鸩。”又云:“弘之死,其事难明,今但云时人以为天后鸩之,疑以传疑。”显然,李弘是被鸩杀的在唐代就有人说起了,但司马光认为这件事还是以讹传讹。

    反方二辩:    我来驳驳正方二辩。你刚才说李弘与母亲交恶是由于李弘替两位公主讲了几句公道话,就惹得老武动了杀心,能说通呢,答案是NO!当时武则天确是一怒之下把两位公主许配给了卫士,但她与李弘的结怨其实根本没必要,因为李弘的所作所为根本不可能影响武则天的当权和夺权,其时的武则天早就大权在握,号称“二圣”。更何况从时间上说也有一些问题,因为此事发生在咸亨二年,距离李弘死的时间约有4年,凭武则天的个性,真要杀人,无论如何不可能等上4年的。李弘早已痨病缠身,死是早晚的事。武则天与其要冒风险去把他杀死,还不如静静地等他自己撒手离开人世。如此,说李弘是被武则天鸩杀的是不能成立的。

    反方三辩陈词总结:哎呀呀,看来正方一定又要输得清洁溜溜了!我闪先。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