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夏商周;
四诗风雅颂。
——(宋)刘攽
刘攽(1023—1089)字贡父,临江新喻(今江西新余)人,应历进士,北宋史学家,曾与司马光同修《资治通鉴》。
一次,当朝宰相王安石有意难刘,即出上句让刘对。不料,刘攽未被难住,反而精当巧妙地对出下联。
对句既不能言“三”,又必须嵌入三个字,这就难了。他从《诗经》分类找到突破点:风雅颂。雅,又分大雅、小雅,故又通称“四诗”。以此为对,妙绝!
四德元亨利
三光日月星;
四德元亨利。
——(宋)苏轼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嘉祐进士,北宋文学家、词人、书画家。
北宋嘉祐年间,辽使抵汴京,朝廷派苏东坡前往驿馆接应。叙谈之间,宾主一上一下,对成此联。
难点与前联类似。巧在苏东坡另有高招,不被所难。摘取《易·辞》中“四德:元亨利贞”。然“贞”为当朝皇帝宋仁宗(赵祯)讳忌之字,故隐而不言。
一阵风雷雨
三光日月星;
一阵风雷雨。
——(明)吴闻之
辽使当年与苏轼对句,属无情对,联语毫无相干。明代人吴闻之所对下句,从天文气象落笔,与“三光日月星”有了内在联系。亦为难得之妙联!
六脉寸关尺
三光日月星;
六脉寸关尺。
——张幼于
张幼于,不详。
以“六脉”对“三光”,也显奇妙。中医切脉诊病,“寸”脉指手腕后一寸处;“关”脉指居中突出关节骨之下部位;“尺”脉指胳膊肘前一尺处。一个人有左手右手,合为“六脉”。“六脉”正巧是上联“三”的倍数。
四史记书志
三光日月星;
四史记书志。
——(当代)张少成
当年苏轼在对辽使上句时,所对“四德元亨利”,省略了“贞”。这里张少成之对句,大胆地把《后汉书》包括于《汉书》,称“书”,连同《史记》、《三国志》,世称“四史”,也属巧对。张少成另外还别出心裁地以“一物荷莲藕”为对,但显得纤弱有余,庄丽不足。
四位对五行
五行,金木水火土;
四位,公侯伯子男。
——(宋)丘机山
丘机山,宋初曾以滑稽闻名于时。一次,几个秀才合谋出句难他。丘机山出奇制胜,对成此联。
巧在另辟蹊径,以孟子的话:“公一位,侯一位,伯一位,子男同一位。”四位对五行,不可多得之佳对!
四季对八字
四季:秋冬春夏;
八字:年月日时。
——佚名
此联难在“八字”对“四季”。作者别出心裁,想到旧时以干支排列生辰,如庚午年、辛未月、壬子日、癸亥时,是为“八字”。此八字切“年月日时”四项,又与上联四季不相悖,巧对也。
世上重逢甲子
一岁二春双八月,人间两度春秋;
六旬花甲再周天,世上重逢甲子。
——佚名
传说,王安石曾出三个对题,竟把苏学士难住了。三个对题只好作为“绝对”,留给了后人。时过境迁,不知何朝何代、何地何人,将第一难题对上了。
上联对题出得巧,巧在那年恰逢闰八月,就有两个“中秋节”,而且正月和腊月,又各有一个“立春”节令。下联突发异想,从六十年一转的“甲子”,进入构思,所对下联,与上联相对稳妥,天造地设,绝妙无比!
自比春风
梳妆楼头,痴情依依,痴眼依依,有心取媚君子君不恋;
延支山上,落木萧萧,落花萧萧,无缘省识春风春难留。
——(宋)黄庭坚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涪翁,分宁(今江西修水)人。治平进士,北宋著名诗人、书法家。
传说,这上联是一个新娘在洞房花烛之夜给新郎出的对题。新郎苦思无对,竟郁郁而死,留下绝联,让黄庭坚对上了。
上联乃抒发情感之作,不动情确难对上。下联巧在自比春风,而把他人喻作“落木”、“落花”,在残花败叶反衬下,“春风”愈显非凡不俗、雅逸超脱。
难新郎
闭门推出窗前月;
投石冲开水底天。
——(宋)秦观
秦观(1049—1100),字少游、太虚,号淮海居士,高邮(今属江苏)人。北宋太学博士。
相传,秦少游与苏小妹新婚之夜,苏小妹三难新郎,第三难题就是上联对句。秦少游在门外思来想去,总不得妙句。此时,苏东坡观见此情,便投石于池中。秦少游顿受启发,随即对出下联。苏小妹遂迎新郎入洞房,共度良宵。
上联连用“闭”、“推”两个动词,语句明而不露,诗句很不一般。下联以同样之妙,博得新娘欢心。佳联趣事,流传于世!
容易
色难;
容易。
——(明)解缙
解缙(1369—1415),字大绅,江西吉水人。明永乐初年,任翰林大学士,主持编纂《永乐大典》。
一次,明成祖朱棣在书中见一对题,虽只两个字,却百思不得下联。于是,就当面让解缙应对,解缙随口对出。有趣的是,朱棣不以为然,还在等着呢,道:“你说容易,为何迟迟不语?”解缙曰:“启禀万岁,‘容易’二字就是小臣所对下联。”朱棣这才恍然大悟,君臣二人相视而笑。
妙在下联,不仅对仗工稳,而且是一句日常用语,显得十分自然。真是非此不巧,非其不妙!
和诗上位
和尚和尚书诗,因诗言寺;
上将上将军位,以位立人。
——(明)解缙
明代永乐年间,朝廷一尚书来到一座寺院,和小和尚对句。尚书出了上联,小和尚抓耳挠腮,难以对出下联。后来,小和尚四处求人对句,求到大学士解缙门下,解缙帮他对了上来。
乍看上联,着实难对。巧在第二个“和”作动词,是和诗的和。前半句即为和尚与尚书大人和诗。后半句又妙在拆“诗”为“言”、“寺”。解缙所对下联,步上联之法。第二个“上”作登上讲,就是上将登上将军的爵位,依靠这个显赫的爵位,树立将军权威,统帅三军。“位”拆为“立”、“人”。
半夜生孩
半夜生孩,亥子二时难定;
百年匹配,巳酉两属相当。
——(明)祝允明
祝允明(1460—1526),字希哲,号枝山,长洲(今江苏吴县)人。弘治举人,官至应天府通判。工诗文书法。明“吴中四才子”之一。
一日,唐伯虎得知诗友徐贞卿之妻生一贵子,就和祝枝山商量贺喜之事。谈事之余,唐伯虎以此为题,口拈上联。祝枝山煞费苦心,未得妙句。贺喜那天,祝枝山问得徐贞卿与妻,一个属蛇,一个属鸡,欣然对成此联。
上联巧拆“孩”字为“亥”、“子”二时辰(人定、夜半);下联巧拆“配”字,为“巳”、“酉”二生肖(巳蛇、酉鸡)。拆字奇妙,切合时事,令人叫绝!
同声相应非礼勿言
童子执桐木,撞铜钟,同声相应;
妃嫔着绯衣,叩扉户,非礼勿言。
——(明)徐祯卿
徐祯卿(1479—1511),字昌谷,江苏苏州人。明朝弘治进士,文学家。与唐寅、祝允明、文征明并称“吴中四才子”。著有《迪功集》、《谈艺录》等。
相传,一次徐祯卿与唐伯虎同游金山寺。见钟楼上铜钟高悬,一位书童正手执桐木撞钟,唐伯虎吟出上联。徐祯卿听出上联中的妙处,字斟句酌地推敲了一番,对出了下联。
唐伯虎出句既奇又绝,“童”、“桐”、“铜”、“同”四字同音同声,句末“同声相应”道出了其妙。下联对句中的“妃”、“绯”、“扉”、“非”四字也属同音同声,句末“非礼勿言”与语义贴切。但是,也许徐祯卿这位大才子一时疏忽,竟没有看出唐伯虎的上句中还有一个“奇绝”之字,即“童”与“撞”的字形结构关系,所以下联未能对出这种妙趣,遗憾也!
“无锡”与“平湖”
无锡锡山山无锡;
平湖湖水水平湖。
——(明)唐寅
唐寅(1470—1523),字伯虎,一字子畏,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明代风流才子,善诗文、绘画。
相传,一个无锡剃头匠早有一对句苦无成联,见名著于世的唐伯虎前来理发,立即恭声请教。唐伯虎也觉难对,但苦思良久,待头剃好了,下联也对成了。理发师连声称妙。
此联对来,着实不易。“无锡”,在上联首尾出现。首为地名(作名词),尾则变格为动宾词组了。同时,中间又成顶针连珠式。下联以“平湖”相对,确实见妙!
画上荷花和尚画
画上荷花和尚画;
书临汉帖翰林书。
——佚名
明代,奇才唐伯虎一天到朋友家做客,观见壁挂一幅和尚画的“出水芙蓉图”,脱口吟出上句。顺念倒读,皆为同样对句,顿觉有趣。朋友在一旁也连声叫绝!可是,下联却没有对出,只好留给后人。后有人对成此联,作者无从考究。
这种顺念倒读皆成句的称“回文联”。此回文联,假借谐音:“荷花”、“和花”;“和尚”、“荷上”。下联虽具此趣,但比起上联来就显得逊色了。
还有一下联,嵌入了“唐寅”之名,有几分趣味,录下:
观音堂寺唐寅观。
逢蜀客觅湘妃
花里神仙,无意偏逢蜀客;
林中君子,有心来觅湘妃。
——(明)文征明
文征明(1470—1559),初名璧,字征仲,号衡山居士,长洲(今江苏吴县)人。明“吴中四才子”之一,善诗文、书画。
一日,文征明私闯杜月芳香闺。杜对文遂起爱慕之心,但又不便表示,即指着窗外几簇秋海棠出句,欲试之。文征明晓得杜小姐之意,笑指月洞门外的一片竹林,对成此巧联。
此为隐嵌联。上联隐“海棠”,而言“神仙”、“蜀客”;下联隐“翠竹”,而称“君子”、“湘妃”。巧在不仅隐嵌花木,而且暗含爱情。对仗工隐,颇具雅趣,非名流哪有此等妙句!
镜照万国九州
保俶塔,塔顶尖,尖如笔,笔写五湖四海;
锦带桥,桥洞圆,圆似镜,镜照万国九州。
——(明)徐渭
徐渭(1521—1593),字文长,又字文清,号天池山人,青藤道士,山阴(今浙江绍兴)人。诗书画皆精,人称“天下才子”。
相传,以“才子”自居的杭州知府,嫉妒徐渭的超群才华,挖空心思想把徐渭挤出杭州境地。一日,他召见徐渭,以“保俶塔”为题出句,想难徐渭,让他当众丢丑。不料,徐渭立即以“锦带桥”为对,将得知府羞愧难言。
此联以顶针巧成连环,环环紧扣。塔尖如笔,桥洞似镜,比喻形象贴切,妙笔生花,堪称巧联!
分水看花
分水桥边分水吃,分分,分开;
看花亭下看花回,看看,看到。
——(明)陈启东
陈启东,不详。
明代陈启东去浙江分水县任县令。当他过分水桥时,听说前几年有人在此写了半副对子,至今无人能对。他下轿到桥柱上看了上联后,忽然想起这里有个看花亭,于是对出。
上联以“分”字作文章,五个相同的“分”字,并排一律当动词讲,“分分”是“份份”之义。下联抓住了这一关节,由“看花亭”想开去,“看看”亦未做动词用,而当“堪堪”(可以的意思)解。看来,这位县令肚子里确有些笔墨文章。
湖山倒影日月循环
湖山倒影,鱼游松顶鹤楱波;
日月循环,兔走天边乌入地。
——(明)袁炜
袁炜(1508—1565),字懋中,浙江慈溪人。明代嘉靖进士,官至武英殿大学士,擅喜词,有“喜词宰相”美称。
在袁炜少年未得志时,知府以联试其才,袁对以下联。
上联巧借倒影,写出了“鱼游松顶鹤楱波”的奇句。下联从日月的别称“金乌”、“玉兔”着墨,写出了“兔走天边乌入地”之妙句。
船夫考状元
孔子生舟末;
光舞起汉中。
——(明)林大钦
林大钦,不详。
明朝嘉靖年间,广东潮州林大钦中了新科状元。不久,朝廷派他到四川任主考官。渡汉水时,船夫知他是新科状元,即出对句考他。林大钦开始很不以为然,后来竟感到对题棘手难续。正在一筹莫展时,乌云密布,雷电交加,于是,得此妙对。
上联的“孔子”属双关,实指船尾插舵的孔子,虚指春秋时期的孔夫子。“舟”又是“周”的谐音,因而,一语双关。下联“光舞”谐音为“光武”(东汉开国皇帝刘秀的年号),“汉中”实指汉水之中,虚指刘秀当年起兵讨伐王莽之地在湖北(属汉中)。此联一实一虚,一语生双意,耐人品味。
生题死对
半夜二更半;
中秋八月中。
——(明)金圣叹
金圣叹(1608—1661),本姓张,名采,后改姓金,名喟,明亡后改名人瑞,圣叹为字。吴县(今属江苏)人。明末小说批点家。所评《水浒》、《西厢》流传甚广。
相传,金圣叹一日到金山寺闲游,寺内长老出对子难他。五个字竟把金圣叹难住了,不欢而去。后来,因官司被判死刑,临刑时正是中秋佳节,猛然想起长老的对题,对上了下联。
对题难就难在,“半夜”与“二更半”说的是一个时辰、一个意思。而且,首尾皆是“半”字。而下联则比上联更趋自然巧妙!
何荷花好
红荷花,白荷花,何荷花好?
黑葚子,赤葚子,甚葚子甜?
——某女婢
清朝康熙三十八年间,安徽桐城才子张英,官至礼部尚书。相传,他一次便服出访时,让一村姑出的对子难住了。张英当时无言以对,回到府内,愁眉敛容,苦思不得妙句。后来,下联让府内的一个女婢对上了。
上联难点在“何荷”二字上,既是同韵同音字,又是形近字,“荷”只比“何”多个草头。下联对得妙绝了!妙就妙在“甚葚”二字不仅与上联的“何荷”对得工,而且可以说是天衣无缝,非它莫属。“何”、“甚”又皆是表示疑问的同义字。
上联语句自然不必说。下联也毫无造作之嫌,桑葚子刚显熟时呈红色(赤葚子),熟透时为黑紫色(黑葚子)。
一庭红雨送春归
四野绿阴迎夏至;
一庭红雨送春归。
——(清)某学童
清朝康熙年间,一私塾设对课,塾师出上句为对题,一学童当日不能对,次日方以下句相对,实系其姊代对,属对亦巧。巧在“红雨”状桃花乱落,以对“绿阴”,恰工。语出唐李贺《将进酒》诗句:“况是青春日将暮,桃花乱落如红雨。”
歌姬难乾隆
冰冷酒,一点、两点、三点;
丁香花,百头、千头、萬头。
——(清)张廷玉
张廷玉(1672—1755),字衡臣,一字砚斋,安徽桐城人。康熙进士,乾隆年间深受重用。
传说,乾隆皇帝微服下江南时,在镇江酒楼上与告老还乡的老臣张廷玉对饮。饮到高兴处,唤来一歌姬弹唱助兴。乾隆端起酒壶,要赏歌姬御酒三杯,不料,壶内酒空,只滴了几滴。歌姬在一旁好笑,随口吟上句让乾隆对。乾隆一听,不禁拍案叫绝,可是,下联却一时对不来。正当乾隆为难之时,楼下传来卖“丁香花”的叫卖声。坐在旁边的张廷玉灵机一动,替乾隆对出了此联。
歌姬出句,似拆字非拆字,借“冰冷酒”三字的偏旁,笑谈乾隆倒酒时情景,构思确实巧妙。下联从字头上作文章,与上联珠联璧合,恰然成趣。
据《冷庐杂识》云:清高宗乾隆皇帝在宴上出对题,让众臣对。所出对题为:“冰冷酒,一点水、两点水、三点水;”当时,南昌词臣彭元瑞应声对作:“丁香花,百人头、千人头、萬人头。”
看来,前面所言属民间传说,歌姬把一国之君乾隆皇帝难住了,尤其空壶倒酒滴出几滴状,与上句恰如其分,妙不可言。下句由卖花人引发而对,也合乎情理。后面《冷庐杂识》所云,与前联语大同小异,出句人与对句人则大不相同了,前为传说,后为书载,当以后者为准。不过,从对联本身而论,前者为妙。妙在隐去了“水旁”,“草头”,既精炼又风趣。
南北东西
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
东当铺,西当铺,东西当铺当东西。
——(清)纪昀
纪昀(1724—1805),字晓岚,河北献县人。乾隆进士,累官至礼部尚书,曾领修《四库全书》。
相传,乾隆皇帝巡视江南,这天,御辇鸾驾路经江苏通州时,偶得上句,自忖良久,不得下联。左右随从人等亦无人可对。这时,纪晓岚瞅见街上高挑的“当”铺幌子,顿生妙句。
南通州,指江苏南通;北通州,即通县。
南北、东西,方位自对。“通”、“当”二字,前为名词,后做动词,变化自然恰当。下联尾部“东西”,摇身一变成为物件,不指方位,可见笔下功力!
黄花田中黄花女
青草塘内青草鱼,鱼戏青草,青草戏鱼;
黄花田中黄花女,女弄黄花,黄花弄女。
——(清)李调元
李调元(1734—1802),字羹堂、鹤洲,号雨村、童山蠢翁,四川绵阳人。乾隆进士。
这年,李调元任两江主考,一位朋友陪他赏鱼,忽生一对句,念与李调元听,二人皆感有趣。可是,一时谁也没能对出下联。转眼又是三月艳阳天,李调元游春归来,见油菜花开,一少女正在菜畦间扑蝶,遂喜出望外地对上了朋友的对题。
上下联皆由三个短句组成。就语法上讲,第一短句中,并列主语,具有同样定语。后边两个短句,主宾交叉使用,皆成妙句。
摘星手探花郎
东启明,西长庚,南箕北斗,朕乃摘星手;
春牡丹,夏芍药,秋菊冬梅,臣为探花郎。
——(清)刘凤诰
刘凤诰(生卒年不详)字丞枚,号金门,江西萍乡人。清乾隆进士,官至吏部右侍郎。
刘凤诰进京赶考,得中探花。但因其相貌不扬,乾隆皇帝还要当面再试他的才学。君臣一上一下,对成此巧联。
以“东西南北”四方星斗为题,天子天象,题出得巧!以“春夏秋冬”四季花卉相对,对得颇妙!尤其尾巴翘得精彩,“探花郎”语带双关。
“四维”与“三王”
四维为羅,东南西北之人也;
三王为汪,禹汤文武之后欤。
——(清)黄歧农
黄歧农,不详。
一日,黄歧农在湖南常德府署做客,座中有一姓罗者,以己之姓出上句。知府官姓汪,于是黄歧农以汪姓对下句。
《淮南子·天文训》曰:“四角为维。”故维有方向之含义,方有“东南西北”。古称夏、商、周为“三王”,周朝恰有文、武二王,“禹汤文武”即与“三王”相吻合。上下联前面数字皆与后文相配呼应,属难对之妙联。
一联苦对三十年
马宾王,骆宾王,马骆各宾王;
龙主考,龚主考,龙龚共主考。
——(清)叶延琯
叶延琯,不详。
相传,清朝道光初年,赵礼甫与叶延琯相处莫逆。一天,赵礼甫出句让叶延琯对。叶却被将住了。道光三十年,时逢乡试,云南正主考叫龚宝连,贵州正主考叫龙元禧。叶猛想起三十年前的绝对,欣喜地合成此妙对。
马宾王:唐初贤臣马周。骆宾王:唐初杰出文学家,被尊为“初唐四杰”之一。
无巧不成书。无巧也难成对。上联“各”,下联“共”,将二“宾王”、二“主考”巧妙地联系在一起,无牵强附会之嫌。“马”“各”成“骆”;“龙”“共”为“龚”,恰似骈字。
花花世界草草文章
花县赌花钱,花花世界花花过;
草纸打草稿,草草文章草草书。
——佚名
相传,清朝道光年间,广东花县曾一度成为广东出了名的赌县。县城里有位绅士叫李文豪,视花县聚赌成风,写了上联。但怎么也想不出下联,于是,把上联书于木板上,悬于门前征联。到了咸丰九年,广西象州才子郑小谷主讲广东顺德凤山书院。一天,因事来到花县,路过李文豪门前,见有征联,遂对以下联。
出句用字奇妙,六个“花”字重复、叠用,反映出花县之“花花世界”之情景。对句的六个“草”字,同样重复、叠用,使联语妙趣横生。
老僧难状元
水月寺,鱼游兔走;
山海关,虎啸龙吟。
——(清)彭俊
彭俊,不详。
清朝咸丰年间,彭俊考上了状元。上任前,他与好友偕同到京城附近的水月寺游玩。寺内老僧口拈一联,当面请教彭俊。没想到,堂堂状元郎竟让老僧难住了。三年后,彭俊奉命赴关外主持学政,途经山海关时,方对成此联。
上联难就难在,两个短句,密切相关。水里鱼游,月中兔走。所对下联,同样有虎啸青山,龙吟碧海之妙!
壮心填海苦胆忧天
海瑞漾清风,壮心填海;
天祥存正气,苦胆忧天。
——(清)梁耀枢
梁耀枢(1832—1888),字冠祺,号斗南,晚号叔简,广东顺德杏坛人。同治十年状元,受翰林院修撰,官至正詹事。
梁耀枢幼年聪颖好学,志向高远。一次,他欲拜乡间名儒廖伯燮为师。廖出上句难他,他一时竟被难住了。廖心想:这样难对的对题也太难为小耀枢了。于是,随口吟诵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所作的《赴阙》五律诗:“楚月穿春袖,吴霜透晓鞯。壮心欲填海,苦胆为忧天……”小耀枢一听,紧锁的眉头舒展了,当即对出了下联。
上联“海瑞”二字,语带双关,既指明代清官海瑞,又含海凝瑞气之意。“壮心”语出曹操《步出夏门行》诗:“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以喻年迈人壮志不衰。“填海”语出古代神话《山海经·北山经》:“炎帝之小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东海。”这道难题难就难在它不仅嵌人嵌典,而且句子的首尾均嵌“海”字。下联据此难点,对得十分巧妙。“天祥”亦语带双关,与“海瑞”对仗甚工。“苦胆”语出《吴越春秋》故事: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忧天”语出《列子·天瑞》:“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如此绝妙之联,确也难得!
黄河绿水三三转
黄河绿水三三转;
紫海青山六六弯。
——(清)陈兰彬
陈兰彬,广东吴川县人。光绪四年(1878年),朝廷命他出使日本、美国、秘鲁等国。
传说,陈兰彬出使日本时,日本首相出上句难他。没想到他随口以自家后花园内三十六转红湖假山之景对了下句。
上句含黄河“九曲”之意,“三三”见九。下句恰以“六六”对“三三”,可谓巧矣!
东坡煮雪亭联
东塔寺东坡亭东坡煮雪,雪瑞年丰;
西湖边西泠社西泠观书,书奇画异。
——佚名
东坡煮雪亭,原来杭州真如教寺内有一座琉璃瓦亭子,因苏东坡在杭州任知州时,曾到寺内游玩,并在此亭融雪煮茶,后人遂将此亭取名为“东坡煮雪亭”。今已无存。
此亭联原先只有上联,数百年之后,到了清光绪三十年,丁仁、王提、叶为铭、吴隐等人创办了西泠印社。有人以西泠印社构思,对出了下联。
“西”与“东”遥遥相对。“观书”对“煮雪”雅逸有趣。最后又精心用了个连珠句,异峰突起,耐人品味。
青黄交错软硬帘
炭去盐归,黑白分明山水货;
竹横麻竖,青黄交错软硬帘。
——编帘匠
传说,上联是一个卖炭翁出的对题。过了好长年月,下联始对出。对者并非文人墨客,而是一个编竹帘的匠人。
此联难点在“黑白”、“山水”皆是说“炭”、“盐”的。下联对来确实不易:“青黄”、“软硬”恰好言的是“竹”与“麻”,妙在其中。
篾匠对石匠
开大山,砌小石,修拱桥,铺平路,通南通北;
破长竹,划短篾,挽圆圈,箍扁桶,装东装西。
——篾匠
从前,有一个石匠偶得上联。因对不出下联,即在石桥边悬联求对路人。一篾匠从此路过,思索片刻,吟成此妙对。
上联中,用了“大”与“小”;“拱”与“平”;“南”与“北”三对反义字。下联对得也有此特点,而且都切合各自的劳动实践。可想而知,没有此种生活体验,是难以想出此等对句来的。
六榕无寺
丛桂有坊含湛露;
六榕无寺挹清风。
——(清)何淡如
何淡如,不详。
上联中“丛桂”和“湛露”皆是广州西关街巷名。下联好久无人能对。难对之处在于,不仅地名相对,而且联句如同诗句一般。何淡如以广州名胜“六榕寺”为题对了下联。
“六榕寺”的寺门上悬有“六榕”二字,是苏东坡亲笔所写,未写“寺”字,故为“六榕无寺”,以此对上联“丛桂有坊”,妙绝。此外,六榕寺附近有座“清风桥”,以桥名“清风”对巷名“湛露”,亦极妙。
一串无鳞满篓是壳
鳝长鳅短鲢大口,一串无鳞;
螺圆蚌扁龟缩头,满篓是壳。
——某秀才
从前,一个水乡村姑出上联考过路秀才。那秀才本来是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书香子弟,一时被难住。这时恰从对面走来一个身背篓子的渔民,篓子里装满了刚刚捕捞的螺、蚌、龟,秀才仔细看着这些东西,迷窦顿开,对出了下联。
上联中“鳝”、“鳅”、“鲢”,除了外形各不相同外,共同之点是“无鳞”。下联也是如此,找到了“螺”、“蚌”、“龟”的共同点:有壳。都是河塘水产物,以其特征归类入联,实为巧思之作。
请先生先对
开关早,关关迟,放过客过关;
出对易,对对难,请先生先对。
——某秀才
从前,一个秀才进京赶考,在城门口遇一算命先生。先生念出上句求对下联。那秀才思索了一会儿,笑着吟出了对句。先生一时不解其意,仔细一想,恍然大悟,连声称妙!
上联四个“关”字,第二个做动词解。而且两个“过”字,第二个也为动词。面对难题,下联巧在就从“难对”上作文章,心有灵犀一点通,妙对方得巧思成!
五行对
烟锁池塘柳;
炮镇海城楼。
——佚名
清朝末年,一位文士清晨到郊外散步,只见晨雾如烟,池塘边翠柳像隐在轻纱之中。因此,得上联对句。仔细琢磨,这五个字的偏旁恰为“金木水火土”五行。下联却一直未对出来。到了近代,有人游览广州镇海楼,看见古炮台,才使五行难对配成妙对。
对仗精当,不可多得!
三人摇过四仙桥
万瓦千砖,百匠造成十佛寺;
一舟二橹,三人摇过四仙桥。
——某秀才
相传,有两个赴京赶考的秀才,夜宿十佛寺。寺内长老出了个对题,二人竟无言以对。二人不等天亮,匆匆离寺,乘船赶路。行出二里地,前面有座石桥,名叫“四仙桥”。其中一个秀才高兴地说:“有了!有了!”船夫问其究竟,原来是秀才对出了长老的对题。
这是一副巧嵌数目字联。巧在所嵌数字,错落有致。上联由多到少:万千百十;下联由少到多:一二三四。而且“四仙桥”对“十佛寺”,尤为得体工整。
中秋出句年尾对
天上月圆,人间月半,月月月圆逢月半;
今宵年尾,明日年头,年年年尾接年头。
——某秀才
中秋之夜,明月当空,秋菊飘香。几个秀才欢聚一堂,饮酒赏月。其中一个秀才趁着酒兴,吟出一上句,让众友对。结果,谁也没有对上来。除夕之夜,几个秀才又聚在一起,吃酒守岁。在这一夜连双岁之时,还是出上联的那位秀才,对成此巧联。
日月交替,斗转星移,都有其特殊规律。此联正是悟出了其中之奥妙,中秋之夜出句,除夕之夜对成。对仗工整,令人玩味无穷。
秀才让路
一担重泥逢子路;
两岸夫子笑颜回。
——某秀才
一天,有个秀才在田梗上遇一农夫,挑着一担河泥,二人谁也不肯让路。农夫要与秀才对对子,秀才自恃有才,满口应允,并说,对不上情愿让路。农夫指着泥挑子出上句,秀才一时不解其意,红着脸只好下田为农夫让路,惹得众农夫失声大笑。这一笑,笑醒了懵懂秀才,对出了下联。
“重泥”一语双关,实指泥挑子,虚指谐音“仲尼”(孔子,字仲尼)。“子路”是孔门弟子。下联也含此趣:“夫子”既指众农夫,又指孔夫子。“颜回”是孔门弟子。此处秀才用来自比。
父绑子母怀儿
稻草捆秧父绑子;
竹篮装笋母怀儿。
——某秀才妻
五月黄梅天,有个秀才从稻田边路过,一个插秧农妇,指着手里的一捆稻秧,出对题让秀才对。秀才抓耳搔腮想不出对句来,急得跑回家,翻书觅句。妻子在一旁,听见他口中吟的上联,立即把下联对上了。
实践出真知。如果没有平时“稻草捆秧”和“竹篮装笋”的生活感受,以及不知稻子竹子的生长过程,是不会有“父绑子”、“母怀儿”的升华之句。此联妙在想象奇特,运用了拟人手法,将同属一物的东西,写活了,赋予了两代生命。十分精彩!
上下二十年
娃挖蛙出瓦;
妈骂马踏麻。
——某按察官
从前,有一个按察官,少年时曾在野外戏青蛙,得一上联。二十年后,一天,他骑马秉公验尸,不小心踏倒了路旁的几棵麻,遭到麻主农妇的斥骂。因此,而得下联。
同韵异字,声调不同,字义各别。读起来跌宕起伏,妙趣横生。
绝联未绝
望江楼,望江流,望江楼上望江流,江楼千古,江流千古;
印月井,印月影,印月井中印月影,月井万年,月影万年。
——李吉玉
成都望江楼公园里,有一座崇丽阁,阁上原有半副对联,无人能对,成为绝联。到了近代(约三十年代),四川什邡的李吉玉,偶尔发现什邡县城外的珠市坝内有口井,名曰“古印月井”。由此,想起崇丽阁上的半副联,即对之,使绝联不绝。
对仗工整,合体合律。读来恰似两个绕口令,饶有情趣!
巧联招聘司药
白头翁,持大戟,跨海马,与木贼草寇战百合,
旋复回朝,不愧将军国老;
红娘子,插金簪,戴银花,比牡丹芍药胜五倍,
从容出阁,宛若云母天仙。
——女司药
从前,一家中药店缺一帮手,想用一位懂草药的人,苦无觅处。店主别出心裁,撰了一个满是中草药名的对题,贴在门口,公开招聘。过了三日,仍无人来对。店主正在犯难,忽有一女子对成此联。店主十分满意,招那女子为司药,并把长联刊悬药店门前,过路人赞不绝口。
上下联内,各巧嵌九种草药名。串联自然妥帖,犹如叙事一般。上炫男武,下耀女貌,实为难得的佳联!
华老妙对
三强韩赵魏;
九章勾股弦。
——华罗庚
1953年,中国科学考察团出国考察。途中,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出上联,让同行的钱三强、张钰哲、赵九章、贝时璋、吕淑湘等对下联。一时,几人都被难住。最后,还是华老把下联对上了。
此联巧在明镶暗嵌。上联明镶,三强即战国时期的韩、赵、魏三国。暗嵌,指“钱三强”。下联明镶,九章,指首次记载我国古代数学家发现勾股弦定理的一部数学著作。暗嵌,指“赵九章”。华老此联,确有独到之处!
五月黄梅天
三星白兰地;
五月黄梅天。
——郭沫若
郭沫若青年时代,重庆一家大酒店公开征联。对题别出心裁,前所未有,是挂在门口的一瓶法国白兰地酒,酒瓶上贴有三星商标。几天来,门庭若市,应对者络绎不绝,但都未能让酒店老板满意。这天,郭沫若闻讯赶来,先从商标中得出上联,随后,合成此妙对。
此联妙就妙在,“五月黄梅天”,不仅是重庆的气候特点,而且,恰好是川菜中的一道名菜,以名菜对名酒“三星白兰地”,自然是天造地设的一副巧对。联语对仗甚工,数字、天象、颜色、花名、天地,相对妙绝!
接女迎郎
黄花节接黄花女;
白马营迎白马郎。
——马萧萧
马萧萧(1921—),名振,山东安丘人。当代诗人、楹联艺术家。中国楹联学会会长。
上联是民间传说中一对男女联姻时的难对。就因男方出此上句,女方未能对出下句而酿成婚姻悲剧。这下联让马萧萧先生毫不费力地对上了。假如故事中的那女子请教于马先生,岂不喜结良缘佳偶了吗?
上联难对之处,就在于巧用了谐音字“节”与“接”。下联就此展开思路,由“接”想见“迎”,再从“迎”谐“营”,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滚将春去撇下秋来
杨柳花飞平地上,滚将春去;
梧桐叶落半空中,撇下秋来。
——张沧州
张沧州,台湾当代人。
阳春三月,有人信口吟出上句,居然成为难对绝联,久久无人能对。夏去秋来,落叶时节,张沧州先生对成此联。
一滚,一撇,活脱脱将柳絮卷飞成团,滚滚而去;桐叶离枝,飘落而下的样子,跃然纸上。确为生花妙笔!
应对夺魁
蒋百里,英千里,屈万里,相去不可以道里计;
曾伯相,李少相,左季相,合观都无愧将相才。
——余立时
余立时,香港当代人。
1981年,香港天文台出上联,公开征对下联。余立时先生对成此联,巧夺魁首。
下联以清代三将相:曾国藩(字伯涵)、李鸿章(字少荃)、左宗棠(字季高),应对上联。伯、少、季三者,由大到小;而上联,百、千、万三数,由少到多。工巧入律,颇具匠心!
万家乐
万家乐用“万家乐”,万家都乐;
千字文成《千字文》,千字异文。
——罗元贞
罗元贞(1906—),字秀甫,号难老,广东兴宁县人。现为山西大学历史系教授。中国楹联学会、中华诗词学会顾问。因建议毛主席将《长征》七律中的“金沙浪拍云崖暖”原句中的“浪”不如改作“水”,毛主席欣然采纳,并复信致谢。故有人称罗元贞先生为毛主席的“一字师”。
“万家乐”,是广东产的一种收录两用机商标牌号。有人以此种商品为题,出上联征下联。难对之处在于“万家乐”三字,在联语内前中后三次出现,但除了中间“万家乐”属专用名词外,前后的“乐”字从“万家”跳了出来,增添了欢乐气氛。这下联巧妙地以古代启蒙识字课本《千字文》对“万家乐”,首尾两个“文”字用得顺文成章,前后贯通,毫无牵强生硬之感。确属难得佳联。
柏坡“柏”梅岭“梅”
柏坡翠柏百年翠;
梅岭红梅每度红。
——欧阳东升、傅学岭
欧阳东升,湖南人。傅学岭,江西人。并列荣获“骄子杯”全国征联大赛一等奖。
1993年12月26日,是毛泽东同志诞辰100周年纪念日。笔者主持举办了“骄子杯”全国征联活动,此次活动共出三个出句:1.柏坡翠柏百年翠(征下联);2.菊香书屋,伟人宛在透书香;(征上联);3.马背诗人,用平平仄仄枪声诵咏,二万五千里长征是最长一句(征下联)。此次征联活动共收到全国各地应征对联3300多副,除第一出句评出等级奖外,其余二个出句均未评出等级奖,只好以“绝联”列后,继续征对。
“柏坡”,指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是中共中央指挥三大战役的指挥中心,革命圣地。“梅岭”,指陈毅元帅生前战斗过的地方,在江西、广东边界处。此联有三个亮点,都显现了出来,一是上面所提及的革命地:“柏坡”、“梅岭”。对仗工丽。二是同音同韵字的巧妙运用:上联“柏”与“百”同音,下联“梅”与“每”同韵。三是“柏”中含“百”、“梅”中含“每”。另外,“每度红”对“百年翠”避开了“岁”字的合掌之嫌。也有对“每簇红”的,但“簇”不如“度”雅气些。
“一霞峰”对“三宝地”
铁甕城西,金玉银山三宝地;
云泉寺北,风冰水洞一霞峰。
——杨秋
杨秋,1943年生,广东顺德县人。顺德“容奇诗社”发起人之一,当代楹联家。
上联乃当年王安石三难苏东坡的第三个难题,《中国古今巧对妙联大观》初版附录“绝联”征偶第二比即是此句。杨秋近年曾游览河北张家口,那里有座云泉寺,寺北之翠霞峰里,有天然岩洞三个,中为风洞,洞内风声呼啸作响;右为冰洞,冰柱晶莹,盛夏不融;左为水洞,泉水甘美,终年不竭不冻,蔚为奇观。触景生情,遂想起王安石当年难苏东坡之出句,思虑良久,反复推敲,拟出下联对句。
上联指江苏润州,古名“铁甕城”,另外的金山、玉山、银山皆为名胜古迹,同时“金玉银”又为三宝。“三宝地”有双关之妙趣。下联以“云泉寺”对“铁甕城”,而且寺北有“风洞、冰洞、水洞”三洞,这三洞皆在翠霞峰里,以“一霞峰”对“三宝地”,亦属妙品。千年“绝联”终于有对,难得矣!
“路”对“桥”
断桥枫桥栈桥,桥桥媲美;
马路公路铁路,路路畅通。
——傅仰虞
傅仰虞,当代福建省仙游县人。
《中国古今巧对妙联大观》初版附录“绝联”征联第13比列出句,三“桥”先分列后总括而言,“桥”字巧成连珠式。傅先生以“路”对“桥”,合情合理。路,由土到洋,由近到远,加上公路有高速,铁路又提速,自然“路路畅通”了。
赏菊花观神女
临菊花岛,赏菊花仙姿;
登神女峰,观神女秀色。
——曾守善
曾守善,当代四川都江堰市人,文化企业家兼楹联家。
《中国古今巧对妙联大观》初版附录“绝联”征偶第19比出句嵌“菊花岛”地名,又突出“菊花仙姿”。
曾守善先生从长江三峡胜景“神女峰”下笔,以“峰”对“岛”,形成落差对比。同时,曾氏眼中的“神女峰”化成“神女”,真神来之笔也,给人美感,促人遐想。
赏菊花尝桔子
临菊花岛,赏菊花仙姿;
登桔子洲,尝桔子美味。
——任维生
冯富和,当代山西昔阳人,国家干部。楹联爱好者。
湖南长沙有“桔子洲”。出句为“花”,对句为“果”(子),一“赏”一“尝”,视觉与味觉得到了愉悦,快哉!美哉!
有联友对作“游牡丹园,观牡丹国色。”也属不错之对句,但仔细推敲就逊色多了。“牡丹”与“菊花”都属花卉,只是春秋之别。
“自来水”对“出租车”
上海自来水来自海上;
东山出租车租出山东。
——佚名
《中国古今巧对妙联大观》初版附录“绝联”征偶第22比出句,妙在回文。“上海”为地名,“自来水”是专用名词。对句不同凡响,用“出租车”来对“自来水”,妙不可言!而且“东山”回文为“山东”,毫无牵强之嫌。
曾守善先生曾对以:“中华原始人始原华中”。句中“原始人”指北京周口店猿人,虽对句视野开阔,引读者追溯人类之先祖发源地,足见匠心独运,但“华中”则让人茫然,概念不清了。周口店一带属华北,非华中。如果是泛指中华大地,那也就不足取了。故选“东山出租车租出山东”为上乘。
明月秀山
明月月月明;
秀山山山秀。
——曾守善
《中国古今巧对妙联大观》附录“绝联”征偶第35比出句属回文格。句中三个“月”重叠见妙。第一个“月”指天上月;第二、三个“月”指人间的十二月。“月月”叠用,作每个月解。曾氏对句循此思路,以重庆市“秀山”县名对之。月明山秀,意境尤佳,平仄相谐,妙在回文。
明月白天
明月月月明;
白天天天白。
——黄忍彬
黄忍彬,当代福州市人。楹联爱好者。
以“白天”对“明月”,明白如话。看似平淡无奇,但得此妙句也不易。
围棋手救火车
火车失火,救火车救火车;
棋手观棋,围棋手围棋手。
——曾守善
《中国古今巧对妙联大观》初版附录“绝联”征偶第44比上联出句通篇皆是“火”,大有无人敢接近之势。“火车”与“救火车”属专用名词。“失火”与“救火车”为动宾结构语,尤其两个“救火车”词语连用在一起,既有趣味,又有难度。难点在哪里?就在第二个“救”字上。
曾先生从下围棋、观围棋入手,一个“围”字用得极妙,与出句的“救”字对得恰切动人,无论从语义上讲还是字词平仄上看,皆无懈可击,让人叹为观止!
“有空”与“乘亮”
望天空,空望天,天天有空望空天;
观月亮,亮观月,月月乘亮观亮月。
——黄忍彬
《中国古今巧对妙联》1990年2月初版时,附录“绝联”征偶第21比即“望天空,空望天,天天有空望空天”,出句妙在一个“空”字上。四个“空”字,各不相同。第一个与“天”合为名词,第二个为修饰动词,表现望天空者此时的悲观失望心态,第三个为代名词,当“空闲时间”解,第四个为形容词。整个句子又呈顶针连环式,环环相叩,要是对得好确实得费一番脑筋。
黄忍彬先生对句好就好在抓住了“要害字”:亮。以“月亮”对“天空”,自然可以。精彩之处在“乘亮”二字,初一就不能叫“乘亮”,因为月亮“初一生,初二长,初三才过来晃一晃”,“乘亮”只能等到十五、十六。有道是“十五、十六月常明。”“十五的月亮十六圆。”一个“乘亮”,使整个对句闪显出光彩!同时,对句与出句形成鲜明对比和强烈反差,给人“柳暗花明”豁然开朗之美感。
“司马光”试对“诸葛亮”
月照纱窗,个个孔明诸葛亮;
政归晋室,朝朝君实司马光。
——曾守善
据传,上联出句为历代久传之“绝联”,为清朝乾隆年间纪晓岚夫人规劝夫君而出,当时号称“对联圣手”的纪晓岚都被难住了,只得留与后人来对。不过确切地讲,纪晓岚夫人出的上句是:“明月照纱窗,个个孔明诸葛亮。”这首字有“明”与无“明”,大不一样。有“明”则增加了对句之难度。说到这里,也许是曾守善先生自做主张,去掉了首字“明”,降低一下难度来试对这个“千古绝联”。对句意取东汉末三国归晋,由司马氏掌握朝政。司马光,字君实,“君实”一语双关,有君王亲理朝政、务实勤政之意。复姓“司马”暗谐“驷马”,与出句的“诸葛”之暗谐“诸格”隐对,这样看来,倒也不失为佳构。但是,再回到原对句上论说,又引出如下的一段话题:
1995年3月,澳门槛联学会主办了一次空前的全球性的“绝对求偶”,对题就是二百年前难倒纪晓岚的对句:“明月照纱窗,个个孔明诸葛亮。”此次征联历时一年多,轰动了全球华人地区,共收到来自全世界六大洲的应征联近七万比,“绝联”遗憾地仍为“绝联”,未能评出“佳偶奖”。下面不妨列举数副鼓励奖对句,看如何对来:
明月照纱窗,个个孔明诸葛亮;
德神当户卫,门门敬德尉迟恭。
明月照纱窗,个个孔明诸葛亮;
绿波浮水藻,团团萍绿满江红。
明月照纱窗,个个孔明诸葛亮;
紫星悬碧落,年年观紫独孤红。
中秋月北斗星
八月中秋月;
七星北斗星。
——粱石
1995年8月,美国《新时世周报》举办中秋征联,由报社中的中国楹联学会理事李宁主持。共收到应征联千余份,在当地尤其华人中产生强烈影响。
据报载:文建邦先生的对句“一心故国心”被评为中奖联。“每逢佳节倍思亲”,在异国他乡过中秋,抬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自然而然会勾起思念故国亲人之心,从立意上评,“一心故国心”当属上乘之作,拳拳爱国之心弥足可钦可佩!
笔者无缘及时得见美国《新时世周报》上李宁先生之征联消息,是后来读到文建邦先生对句时,即兴对以“七星北斗星”。有朋友拍案叫绝,说:“七星北斗星”对“八月中秋月”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堪称珠联璧合之作,太妙了!我在此不做任何评品,恐有“王婆卖瓜”之嫌,还是让读者去评品吧。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