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小麦种植与病虫害防治技术-小麦优质品种的选择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第一节普通小麦的品种选择

    在小麦的标准化生产过程中,品种生态型是品种选择利用的重要依据,而品种生态型是在一定地区的自然、经济及栽培条件下,通过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形成的,在品种利用上必须保证品种生态型与当地的气候生态条件相适应,才能使小麦的基本生长发育与产量品质形成正常实现。品种生态型也是确定种植制度、合理的栽培技术以及引种用种的重要依据。因此,小麦品种的选用与品种生态型和种植区划有密切的关系。

    一、小麦的生态类型品种

    小麦品种的生态类型一般是以品种对气候生态条件的反应特性为主要依据,结合品种的抗逆性、生理特性、形态特征和经济性状等进行分类。在诸多生态因子中,温度和光照因子是对小麦生育进程起决定作用的气候生态因子。小麦完成生活周期对温度反应的不同表现出冬、春性特性。根据小麦品种春化发育阶段对低温敏感性的不同,可将小麦划分为3大类型。

    1.春性品种

    北方春播品种在5~20摄氏度、秋播地区品种在0~12摄氏度12天可完成春化阶段发育,未经春化处理的种子在春天播种能正常抽穗结实。如辽春17号、宁春33、扬麦5号、扬麦158、徐州21、偃展4110、豫麦70、豫麦34和郑麦9023等。

    2.半冬性品种

    在0~7益的条件下,经过15~35天,即可通

    过春化阶段。未春化处理的种子春播,不能抽穗或延迟抽穗,抽穗极不整齐。如周麦9号、晋麦45、冀麦5418、宝丰7228、豫麦54、百农矮抗58、豫麦41、豫麦49、周麦16、周麦18、新麦9号、新麦9408、高优503、藁麦8901和济麦20等。

    3.冬性品种

    对温度要求极为敏感,在0~3条件下,经过30天以上才能完成春化阶段发育。未经春化处理的种子春播,不能抽穗。如京841、京冬1号、京冬6号、农大146和矮丰3号等。

    小麦在完成春化阶段后,在适宜条件下进入光照阶段,这一阶段对光照时间的长短反应特别敏感。小麦是长日照作物,一些小麦品种如果每日只给8小时光照,则不能抽穗结实,给以较长时间光照,则抽穗期提前。根据小麦对光照阶段的反应,可分为3大类型。

    1.反应迟钝型

    在每日8~12小时的光照条件下,经16天以上就能顺利通过光照阶段而抽穗,不因日照长短而有明显差异。

    2.反应中等型

    在每日8小时的光照条件下,不能通过光照阶段,但在每日12小时的光照条件下,需经24天以上才可通过光照阶段。

    3.反应敏感型

    在每日8~12小时的光照条件下,不能通过光照阶段,每日12小时以上,经过30~40天才能通过光照阶段,正常抽穗。

    温度对小麦的光反应也有较大的影响。据研究,4以下时光照阶段不能进行,20左右为最适温度。因此,有的冬小麦品种冬前可以完成春化阶段发育,但当气温低于4时,便不能进入光照阶段。小麦进入光照阶段后,新陈代谢作用明显加强,抗寒力降低。

    所以,掌握小麦温光反应特性,有利于防止冬小麦遭受冻害。以上对春化阶段和光照阶段的划分,在目前生产中仍然是适用的,随着世界范围内品种的交流,小麦品种的遗传基因不断丰富,生态类型日趋多样化,各类型小麦的冬春性有强弱不同。在小麦生产上,品种生态型划分得越细,各地适宜的品种类型就越具体,对当地品种利用的指导性就越强。

    二、小麦的种植区域及主要品种

    根据我国地理环境、种植制度和品种特性及播期特性,可将全国小麦分为3大分布区域,即春播区、秋播区及秋冬播区。冬性小麦品种主要种植在北方冬麦区,半冬性小麦品种主要分布于黄淮平原冬麦区,春性小麦品种主要分布于北方春麦区和钱塘江以南冬麦区。小麦温光特性的分布呈“冬性中心式冶向春性扩散过渡的现象,即以秋播麦区中的黄淮早熟冬麦区,向南冬性逐渐减弱,由冬性寅弱冬性寅春性;向北为冬性寅强冬性寅春性寅强春性。由于自然温光受纬度、海拔、地形变化的影响,所以品种温光类型的分布也具有区域间、区域内相互交叉分布的特点,特别是在区域间的过渡带更为明显。如强春性与春性品种,在同一区可能交叉分布,冬性与强冬性品种在同区也可能交叉分布。具体来讲,全国小麦种植区域可划分为3个主区、10个亚区和29个副区。

    1.春(播)麦主区

    本区包括东北各省、内蒙古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和甘肃省全部或大部,以及河北、山西及陕西各省的北部地区。大部分地区处于寒冷、干旱或高原地带,冬季严寒,其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及年极端最低气温分别在-10益左右及-30左右,秋播小麦均不能安全越冬,因此种植春小麦。全区依据降水量、温度及地势差异划分为下列3个亚区。

    (1)东北春(播)麦亚区

    本区包括黑龙江、吉林两省全部,辽宁省除南部大连、营口两市和锦州市个别县以外的大部,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的呼伦贝尔、兴安和哲里木三个盟以及赤峰市。全区地势东、西、北部较高,中、南部属东北平原,地势平缓。通常海拔200米左右,山地最高1000米上下。土地资源丰富,土层深厚,地面辽阔,适于机械化作业。全区气候南北跨越寒温和中温两个气候带,温度由北向南递增,差异较大。最冷月平均气温北部漠河为-30.7,中部哈尔滨为-19,南部锦州为-8.8,是我国气温最低的一个麦区。

    本区无霜期最长达160余天,最少仅90天,大于10的有效积温为1600~3500,无霜期偏短且热量不足是本区的一个主要特点。

    年降水量通常在600毫米,小麦生育期主要麦区降水可达300毫米左右,为我国春麦区降水最多的地区。但地区间及年际间分布不均,沿松花江东部地区多而西部少,6月、7月及8月份降水占全年降水量的65%以上,致使部分地区小麦播种时雨多受涝。受热量资源不足的影响,种植制度为一年一熟,小麦适播期为4月中旬,成熟期在7月20日前后,适宜的小麦品种类型为春性,对光照反应敏感,灌浆期短,生育期短,多在90天左右,分蘖力和耐寒性较强,前期耐旱,后期耐湿,籽粒红皮,休眠期中等。本区又可分为北部高寒副区、东部湿润副区和西部干旱副区。

    北部高寒副区。该副区是我国纬度最高的麦区,全副区属寒温带,气温偏低,冬季严寒漫长,无霜期100天左右,春旱、夏涝、病害和倒伏是影响小麦产量的不利因素。生产上应选用前期耐旱,后期耐湿、耐肥、抗倒伏、不早衰及抗病的中早熟品种。

    东部湿润副区。该副区属于中温带,东北部的三江平原是主要集中的产麦区,小麦生育期的降水量均高于相邻的两个副区。土壤瘠薄、后期雨涝、赤霉病、根腐病和叶枯病等是影响小麦产量的不利因素。生产上应选用耐瘠、耐湿,抗多种病害、抗倒伏,不易落粒和不易穗发芽的品种。

    西部干旱副区。该副区西靠大兴安岭,中为松嫩平原及松辽平原,南为丘陵或高原,属中温带。雨量少,特别是春季降水少,风沙多,苗期干旱,中后期多雨高温,是影响小麦产量的不利因素。

    生产上应选用苗期抗旱,后期耐湿、耐高温,抗病早熟,种子休眠期长,抗穗发芽和高产性好的品种。

    (2)北部春(播)麦亚区

    全区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主,包括河北、山西、陕西三省北部地区。该区地势起伏缓和,海拔通常700~1500米,全区日照充足,年日照2700~3200小时,是我国光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该区最冷月平均气温-17~-11,绝对最低气温-38~-27。降水量一般低于400毫米,不少地区在250毫米以下,小麦生育期降水量只有94~168毫米,属半干旱及干旱区。寒冷少雨、气候干燥、土壤贫瘠、自然条件差。小麦播种期从东南向西北,由低海拔向高海拔,从2月中旬开始逐渐推迟到4月中旬,成熟期由6月中旬延至8月下旬。全区受早春干旱,后期高温逼熟及干热风危害,青枯早衰,以及灌区的土壤盐渍化是小麦生产中的主要问题。选用抗旱优质品种,实行抗旱播种,轮作休闲,注意保墒,增施有机肥,培肥地力,开发水源,节水灌溉,防止干热风及不合理施用氮肥是提高本区小麦产量和改善品质的主要措施。依据降水量的差异,本区又分为北部高原干旱副区和南部丘陵平原半干旱副区。

    北部高原干旱副区。该副区包括从内蒙古东部锡盟起,经乌盟,西至巴盟全部,以内蒙古高原主体。海拔1000~1500米,最高达2000米。年降水量142~412毫米,小麦生育期内降水量只有61~160毫米。气候冷凉、干燥多风,风蚀沙化严重,尤其是后期干热风是影响小麦产量的不利因素。生产上应选用抗旱、分蘖力强、早熟、抗倒伏、后期抗干热风、不易落粒、不易穗发芽的丰产稳产品种。

    南部丘陵平原半干旱副区。该副区是指除北部高原干旱副区以外的北部春(播)麦亚区的全境,全区由高原、丘陵、平原、滩地以及盆地组成,是我国春小麦的主产区之一。全境海拔1000~1500米,年降水量由250毫米向400毫米变化,即由干旱向半干旱地区过渡,小麦生育期间降水量110~270毫米,多数地区220毫米左右。生产上应选用耐旱、耐瘠、苗期生长发育慢、对光照反应敏感、丰产稳产性较好的品种。

    (3)西北春(播)麦亚区

    本区地处黄河上游三大高原(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的交叉地带,包括青海省的东部、甘肃省的大部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属中温带,地处内陆,大陆气候强烈,主要由黄土高原和内蒙古高原组成,海拔1000~2000米,多数为1500米左右,全亚区自东向西温度递增,降水量递减。最冷月平均气温为-9,降水量常年不足300毫米,最少年仅几十毫米。

    由于全区主要麦田分布在祁连山麓和有黄河过境的平川地带,小麦生长主要靠黄河河水及祁连山雪水灌溉,辅之以光能资源丰富,辐射强,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较大等有利条件,成为我国春小麦主要商品粮基地之一。全亚区逸10年积温为2840~3600,无霜期118~236天,生育期短,热量不足,种植制度以一年一熟为主。适宜的小麦品种类型为春性,对光照反应敏感,生育期120~130天,穗大、茎长、耐寒性强,种子休眠期长。春小麦通常在3月上旬至下旬播种,7月中下旬至8月中旬收获。全亚区依据主要生态特点又分为银宁灌溉副区、陇西丘陵副区、河西走廊副区和荒漠干旱副区。

    各个副区对小麦品种的要求是:银宁灌溉副区宜选用抗锈病(主要是条锈病)、较早熟和丰产稳产品种;陇西丘陵副区应选用抗旱、耐瘠、丰产、抗锈病品种;河西走廊副区则应选用抗干旱、抗风沙、耐水肥、抗倒伏的中早熟高产品种;荒漠干旱副区应选用耐寒、抗病虫、抗倒伏、不易穗发芽和早熟丰产的品种。

    2.冬(秋播)麦主区

    冬(秋播)麦主区是我国小麦的主产区,冬小麦播种面积大,产量高,分布范围广,北起长城以南,西自岷山、大雪山以东。由于分别处在暖温带及北、中、南亚热带,致使南、北自然条件差异较大,主要受温度和降水量变化的影响。

    以秦岭为界,其北为北方冬(秋播)麦区,以南则属南方冬(秋播)麦区。北方冬麦区为我国主要麦区,包括山东省全部,河南、河北、山西、陕西等省大部,甘肃省东部和南部及苏北、皖北。除沿海地区外,均属大陆性气候。最冷月平均气温-10.7~-0.7,极端最低气温-30~-13.2。全年降水量在440~980毫米,小麦生育期降水量150~340毫米,多数地区在200毫米左右。全区以冬小麦为主要种植作物,其他还有玉米、谷子、豆类和棉花等作物。种植制度主要为一年两熟,北部地区有两年三熟,旱地有一年一熟。依地势、温度、降水和栽培特点等不同,可分为5个亚区。

    (1)北部冬(秋播)麦亚区

    本区包括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中北部、山西省中部与东南部、陕西省北部、甘肃省陇东地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地区的一部分及辽东半岛南部,海拔通常在500米左右,高原地区为1200~1300米,近海地区为4~30米。本区属温带,除沿海地区比较温暖湿润外,主要属大陆性气候,冬季严寒少雨雪,春季干旱多风,水分蒸发强,旱、寒是该亚区小麦生产中的主要问题。最冷月平均气温-10.7~-4.1,绝对最低气温通常为-24,其中以山西省西部的黄河沿岸、陕西省北部和甘肃陇东地区气温最低,正常年份一般地区小麦可安全越冬,低温年份或偏北地区则易受冻害。全年降水量440~710毫米,主要集中在7、8、9三个月,小麦生育期降水量约210毫米,常有春旱发生。日照比较充足,全年平均日照时数最多达2053~2900小时。陇东和延安地区春季常有晚霜冻害。麦熟期间绝对最高气温为33.9~40.3,个别年份小麦生育后期有干热风危害。种植制度一般为两年三熟,小麦播种期多在9月初至9月下旬,由北向南逐渐推迟,收获期在6月中旬至7月中旬,由南向北逐渐推迟。该区适宜的小麦品种类型为冬性或强冬性,具有较好的抗寒性,早春时对温度反应迟钝,对光照反应敏感,返青快、起身晚,而后期发育和灌浆较快,分蘖力强、耐寒、耐旱性强,籽粒多为硬质、白皮、休眠期短,生育期260天左右。依据地势、地形和气温变化,该区又分为燕太山麓平原副区、晋冀山地盆地副区和黄土高原沟壑副区。

    燕太山麓平原副区。该副区北起长城沿燕山南麓,西依太行山,东达海滨,南迄滹沱河及沧州一线以北地区。主要由燕山及太行山山前冲积平原组成,地势辽阔平坦,海拔3~97米,大部属河北大平原。由于燕山及太行山作屏障,气候温暖,最冷月平均气温-9.6~-4.1,绝对最低气温为-27.4~-20.6,正常年份冬小麦均可安全越冬。年降水量440~710毫米,小麦生育期为150~215毫米,春旱严重。境内不少地区水资源较丰富,除偏东地区外,水质良好,可用于灌溉。大面积生产上,要求种植的是适于水浇地栽培的冬性或强冬性、越冬性好、分蘖力强、成穗率高、适应春旱条件、后期灌浆快、丰产稳产的中熟多穗型品种。

    晋冀山地盆地副区。该副区包括山西省的晋中市、长治市、阳泉市全部,忻州市南部各县,太原市、吕梁和临汾市部分县,河北省沿太行山的涞源、阜平、平山和井陉等山区县。全副区为太行、太岳、吕梁等山脉环绕,海拔740~1100米,主要由丘陵山地组成,其间分布着晋中和晋东南盆地。全副区以旱坡地为主,土壤贫瘠,灌溉不便。雨少干旱,低温冬冻,早春霜冻,地力瘠薄以及后期干热风危害均为小麦生产中的重要问题。生产上选用的品种耐寒、耐旱性较强,一般分蘖成穗较多,穗粒数中等,多为白皮,休眠期短,对光照反应中等至敏感,生育期230天左右。

    黄土高原沟壑副区。该副区包括山西省沿黄河西岸的吕梁和临汾市的部分县,陕西省榆林和延安市的全部,咸阳、宝鸡和铜川市部分县,甘肃省庆阳地区全部及平凉地区部分县。全副区地势较高,海拔1000米左右,陇东地区多数为1200~1400米,属黄土高原,70%以上属坡地,水土流失严重,地面支离破碎,耕作不便。

    生产上需选用抗冬寒、耐霜冻、抗旱、耐瘠、对光照敏感、起身拔节晚、分蘖力强、成穗多,抗倒伏、抗病,适于旱地种植的冬性或强冬性品种。

    (2)黄淮冬(秋播)麦亚区

    本区位于黄河中下游,南以淮河、秦岭为界,西至渭河河谷直抵春麦区边界,东临海滨。包括山东省全部,河南省大部分地区(信阳地区除外),河北省中、南部,江苏及安徽两省的淮河以北地区,陕西省关中平原及山西省南部,甘肃省天水市全部和平凉及定西地区的部分县。全区除鲁中、豫西有局部丘陵山地外,大部分地区平原坦荡辽阔,地势低平,海拔平均200米左右。西高东低,其中西部地区海拔为400~600米,河南省全境海拔为100米左右,苏北、皖北海拔为数十米。气候适宜,是我国生态条件最适宜于小麦生长的地区。全亚区地处暖温带,南接北亚热带,是由暖温带向亚热带过渡的气候类型,本区大陆性气候明显,尤其北部一带,春旱多风,夏、秋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南部情况较好。区内最冷月平均气温-4.6~-0.7,绝对最低气温-27~-13,北部地区的华北平原,在低温年份仍有遭受冻害的可能,以南地区气温较高,冬季小麦仍继续生长,无明显的越冬返青期。年降水量520~980毫米,小麦生育期降水量约280毫米。

    日照略少于北部冬麦区,但热量增多,无霜期约200天,种植制度以一年两熟为主。丘陵旱地以及水肥条件较差地区,多为两年三熟,间有少数一年一熟。全区小麦播种期先后不一,西部丘陵、旱地多在9月中下旬播种,广大平原地区多以9月下旬至10月上中旬为适期。成熟期由南向北逐渐推迟,多在5月底至6月上旬成熟。选择品种时,北部以冬性或半(弱)冬性品种为主,南部淮北平原则为半冬性和春性品种兼有的地带。本区是我国小麦最主要的产区,其种植面积和产量居各麦区之首。全亚区分为黄淮平原副区、汾渭谷地副区和胶东丘陵副区。

    黄淮平原副区。包括山东(不含胶东地区)、河南(信阳地区除外)两省,江苏省和安徽省淮河以北地区,以及河北省邢台、衡水地区全部和沧州、石家庄地区的大部分县。其范围位于海河平原南部及黄淮平原全部,地势平坦,地形差异小,幅员辽阔,由黄河、淮河及海河冲积而成,为中国最大的冲积平原,黄河以南的淮北平原则由暖温带渐向亚热带过渡,气温南高北低,雨量也南多北少。黄河以北地区一般年降水量600毫米左右,小麦生育期降水量约200毫米,常有干旱危害。黄河以南地区年降水量700~900毫米,小麦生育期降水量一般为300毫米左右,常年基本不受旱害,但由于年际变化大和季节间分布不均,南部有时也受旱,还可能发生涝害。种植制度以一年两熟为主。本区的偏北部地区生产上应选用半冬性的抗寒、抗旱、分蘖力较强,抗条锈病、叶锈病,前期生长慢而中期生长快和后期灌浆迅速、落黄好的品种。高产区品种除具有上述性状外还要具有耐肥、矮秆、抗倒伏、抗白粉病的特性。

    偏南部则宜选用具有较好的耐寒性、分蘖成穗率中等、抗病、抗干热风的半冬性(早茬)和弱春性(晚茬)品种。

    汾渭谷地副区。包括山西省汾河下游晋南盆地的运城地区全部及临汾地区大部,晋东南盆地的晋城市大部,陕西省关中平原的西安市和渭南地区全部,咸阳及宝鸡市大部,甘肃省天水市全部和定西、平凉地区大部。全副区属黄土高原,由一系列河谷盆地组成,平川区为一年两熟,旱塬区多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年降水量518~680毫米,但季节间分布不均及年际间变化大,常形成旱灾。平川地区有良好的水利设施可补充灌溉,旱塬土层深厚,蓄水保墒能力强,土壤耕种性好,通过多年生产实践已形成一整套旱地农作制度。生产上应选用冬性或半冬性的品种,品种应具有春化阶段长、光照反应较敏感、光照阶段中等偏长、耐旱、耐瘠、耐寒力强的特点。

    胶东丘陵副区。位于山东半岛,岛的北、东、南三面环海,只有西南与潍坊市为邻。小麦主要分布在丘陵及滨海平原,土壤为褐土,土层深厚、质地较好、肥力较高,为黄淮冬(秋播)麦亚区的稳产高产基地。气候属暖温带,四季分明,季风进退明显,受海洋气候影响,气候温和、湿润。最冷月平均气温-4.6~-3.6摄氏度,早春气温回升缓慢,寒潮频繁,常有晚霜冻害。年降水量600~844毫米,但季节间分布不均,致使小麦常受春旱威胁。热量较低,逸10摄氏度积温一般为3855摄氏度,一年二熟略不足,故多实行套种,以确保有充足的热量,西部地区热量稍高,麦收后可抢茬直播下茬作物。

    后期干热风也偶有发生,但不严重。生产上应选用冬性或半冬性品种。

    (3)长江中下游冬(秋播)麦亚区

    本区北以淮河、桐柏山与黄淮冬麦区为界,西抵鄂西及湘西山地,东至东海,南至南岭。包括浙江、江西省及上海市全部,河南省信阳地区以及江苏、安徽、湖北、湖南等省的部分地区。全区地域辽阔,地形复杂,平原、丘陵、湖泊、山地兼有,而以丘陵为主体,面积占全区的3/4左右。

    海拔2~341米,地势不高。本区位于北亚热带,全年气候湿润,水热资源丰富,年降水量为830~1870毫米,小麦生育期间降水量340~960毫米,常受湿渍危害。日照不足,小麦生育中后期常有湿害和高温危害发生。本区逸10积温高达4800~6900,种植制度一年两熟以至三熟。全区小麦适宜播种期为10月下旬至11月中旬,成熟期北部为5月底前后,南部地区略早。全区依据气候、地形不同可分为江淮平原区副区、沿江滨湖副区、浙皖南部山地副区、湘赣丘陵副区。本区湿涝和病害是制约小麦生产的重要因素,须选用抗病优质高产品种,生产上应选用春性或半冬性品种,光照反应中等至不敏感,生育期200天左右。具耐湿性及种子休眠期长的特点。

    (4)西南冬(秋播)麦亚区

    本区包括贵州省全境,四川省和云南省大部,陕西省南部,甘肃省东南部以及湖北和湖南两省西部。

    全区地势复杂,山地、高原、丘陵及盆地相间分布,其中以山地为主(占总土地面积的70%左右),海拔一般为500~1500米,最高达2500米以上,其次为丘陵,盆地面积较少。平坝少,丘陵旱坡地多,是本区小麦生态环境中的一个特点。全区冬季气候温和,高原山地夏季温度不高,雨多、雾大、晴天少,日照不足。最冷月平均气温为4.9,绝对最低气温-6.3,本区无霜期长,约260天。日照不足是本区自然条件中对小麦生长的主要不利因素,其年日照1620余小时,日均仅4.4小时,为全国日照最少地区。种植制度除四川省部分冬水田为一年一熟外,基本为一年两熟。小麦播种期一般在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成熟期在5月上中旬。全区依据气候、地形可分为云贵高原副区、四川盆地副区和陕南鄂西山地丘陵副区。生产上应选用半冬性或春性品种,冬季无停滞生长现象,对光温反应迟钝,生育期180~200天,具有灌浆期长、大穗、多花、多实、耐瘠、耐旱、休眠期长等特性。

    (5)华南冬(晚秋播)麦亚区

    本区包括福建、广东和台湾3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全部。全区气候温暖湿润,冬季无雪,最冷月平均气温7.9~13.4,绝对最低气温-5.4~-0.5,小麦生育期降水量为250~450毫米。水热资源丰富,但降水的季节分配不均,苗期雨水较少,中期次之,灌浆期雨多日照少,湿度大,影响开花、灌浆和结实,成熟期多雨,穗发芽及病害发生严重。种植制度主要为一年三熟,部分地区为稻、麦两熟或两年三熟。小麦播种期在11月中下旬,成熟期为3月中下旬至4月上旬。全区可分为内陆山地丘陵和沿海平原两个副区。生产上应

    选用春性品种,苗期对低温要求不严格,灌浆期较长,抗寒性和分蘖力较弱,籽粒较大,休眠期长,对光照反应迟钝,生育期120天左右。各个副区对小麦品种的要求也不相同,内陆山区应选用弱冬性品种,应具有分蘖力较弱、麦粒红皮、休眠期较长、不易在穗上发芽的特点。沿海平原副区水稻小麦轮作田应选用耐湿性好、抗病的早熟春性小麦品种。丘陵坡地要选用耐旱性强、抗风、不易落粒、抗病的春性早熟品种。

    3.冬、春麦兼播主区

    本区位于冬、春分界线以西,包括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藏自治区全部,青海省大部和四川省、云南省和甘肃省部分地区。全区虽以高原为主体,但受境内山势阻断,江河分切,使局部地区地形差异较大,并导致温度、雨量等生态环境因素发生变化,影响冬、春小麦分布和生长发育。本区内有高山、盆地、平原和沙漠,地势复杂,气候多变,差异极大。本区又分两个亚区。

    (1)新疆冬、春麦兼播亚区

    本区包括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全部,

    为大陆性气候,昼夜温差大,日照充足,雨量稀少,气候干燥,主要靠冰山融化的雪水灌溉。北疆低温冻害、干旱、土壤盐渍化以及生育后期干热风危害等均是影响本区小麦产量的重要问题。全区又可分为南疆和北疆两个副区。

    南疆副区。该副区以冬小麦为主,最冷月平均气温-12.2~-5.9,绝对最低气温为-28~-24.3。9月播种,第二年7月底至8月初收获,生育期280天左右。年降水量为107~190毫米,小麦生育期间降水量为8~48毫米。生产上应选用强冬性品种,此类品种对光照反应敏感,分蘖力强,穗较长、小穗结实性好,耐寒、耐旱、耐瘠、耐盐性好。

    北疆副区。该副区以春小麦为主,最冷月平均气温-18~-11,绝对最低气温为-44~-33。4月上旬播种,8月上旬收获,生育期120~130天。年降水量为83~106毫米,小麦生育期间降水量为7~39毫米。生产上应选用春小麦品种,具有对光照反应敏感、耐寒、耐旱、耐瘠性和耐霜冻的特性。

    (2)青藏冬、春麦兼播亚区

    本区包括青海省祁连山以南、日月山以西,四川省的西北部阿坝、甘孜两自治州的大部,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的中甸、德钦两县和西藏自治区的全部。本麦区海拔最高,日照最长,温差最大,小麦的生育期最长,千粒重也最高。

    全区又可分为环湖盆地副区、青南藏北副区和川藏高原副区。

    环湖盆地副区。该副区气候干燥、冷凉,盐碱和风沙危害较为严重,生产上应选用强春性品种,位于该副区的香日德农场曾创造过我国春小麦最高产量纪录。

    青南藏北副区。该副区气候寒冷、干燥、多风,种植小麦全靠灌溉,生育期间极少发生病虫害,土壤盐碱、大风和早霜对小麦生产常造成严重危害,生产上应选用强春性品种,具有耐春寒、灌浆期长、籽粒大、早熟高产的特点,生育期140~170天。

    川藏高原副区。该副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冬、春干旱,夏、秋雨水集中,种植小麦也要靠灌溉,几乎全周年地里生长小麦。

    冬小麦播期在9月下旬,春小麦播期在3月下旬至4月上旬,均在8月下旬至9月中旬收获,冬小麦生育期320~350天。生产上,冬小麦应选用耐寒、抗锈病、早熟丰产的品种,春小麦应选用抗白秆病和锈病、品质好的中晚熟品种。

    §§§第二节专用型小麦的品种类型

    随着我国食品工业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饮食习惯逐步从传统向现代、科学的方向发展,因而以小麦面粉为原料的各种优质高档、食用方便的保健食品、营养食品、精制食品如面包、蛋糕、饼干、方便面等食品的需求量不断快速增长,国内粮食和食品加工企业对优质专用小麦原料的需求十分迫切,从而促进了优质专用小麦生产的快速发展。

    一、专用小麦品种的分类

    根据小麦籽粒的营养和食品加工品质,专用小麦品种可分为强筋小麦、中筋小麦和弱筋小麦。

    强筋小麦籽粒角质率大于70%,籽粒硬度大,蛋白质含量高,53面筋质量好,吸水率高,具有很好的面团流变特性,即面团的稳定特性较好,弱化度较低,评价值较高,面团拉伸阻力大,弹性较好,适于生产面包粉及搭配生产其他专用粉的小麦。目前生产上应用的主要强筋小麦品种有高优503、藁麦8901、豫麦34、郑麦9023、济麦20、小偃54、陕优225和皖麦38等。中筋小麦籽粒硬度中等,籽粒结构属半角质率,也包括全角质率小麦(硬度中等),蛋白质含量中等,面筋含量在28%~32%或更高一些,面筋质量也应比较高。反映在面团流变学特性方面,吸水率应大于57%,稳定时间应在3.5分钟以上,弱化度最好不超过100BU,最大拉伸阻力400BU左右,不低于300BU,延伸性与水煮性能好。适于制作中国传统面食,如面条、馒头、饺子等,馒头体积大(或比容大),外形挺立,内部结构和口感较佳。中筋小麦是中国居民需要量最多的品种类型,目前生产上应用的品种较多,有豫麦49、周麦12、新麦18、周麦16、周麦18、豫麦70、烟农19、皖麦52、扬麦158、绵阳26、偃展4110等。

    弱筋小麦籽粒结构为粉质,角质率小于30%,质地松软,硬度较低,蛋白质和面筋含量低,面团形成时间、稳定时间短,软化度高,粉质参数评价值低。该类品种适合作为饼干、糕点等食品的原料,但不同地区对这类食品质量的要求不同,并带有较多的习惯性和主观性。目前生产上应用的品种较少,主要有宁麦9号、皖麦48、豫麦50、郑麦004等。

    二、专用小麦的种植区域及品种选择

    我国小麦种植地域广阔,小麦品质因品种特性及气候、土壤、耕作制度、栽培措施等环境条件的不同存在很大的差异。专用小麦种植区划的目的就是依据生态环境条件和品种的品质表现将专用小麦生产划分为若干个不同的适宜生态区域,实现小麦的优质高效生产。目前,我国专用小麦生产划分为3大品质区域和10个亚区。

    1.北方强筋、中筋白粒冬麦区

    包括北部冬麦区和黄淮冬麦区,主要地区有北京市、天津市、山东省、河北省、河南省、山西省等省、直辖市的全部和陕西省大部,甘肃省东部和苏北、皖北。本区重点发展白粒强筋和中筋的冬性、半冬性小麦,主要改进磨粉品质和面包、面条、馒头等食品的加工品质。在南部沿河平原潮土区中的沿河冲积沙质至轻壤土,也可发展白粒软质小麦。该区根据生态条件又可分为三个亚区。

    (1)华北北部强筋麦亚区

    主要包括北京市、天津市和冀东、冀中地区,年降水量400~600毫米,多为褐土及褐土化潮土,质地沙壤至中壤,肥力较高,品质较好,主要发展强筋小麦,也可发展中强筋面包、面条兼用小麦,如高优503、京9428、石家庄8号等。

    (2)黄淮北部强筋、中筋麦亚区

    主要包括河北省中南部,河南省黄河以北地区和山东省西北部、中部及胶东地区,还有山西省中南部,陕西省关中和甘肃省天水、平凉等地区。年降水量500~800毫米,土壤以潮土、褐土和黄绵土为主,质地沙壤或黏壤。土层深厚、肥力较高的地区适宜发展强筋小麦,其他地区发展中筋小麦。

    山东省胶东丘陵地区多数土层深厚,肥力较高,春、夏气温较低,湿度较大,灌浆期长,小麦产量高,但蛋白质含量较低,宜发展中筋小麦,如济麦20、藁优9409等。

    (3)黄淮南部中筋麦亚区

    主要包括河南省中部、山东省南部、江苏省和安徽省北部等地区,是黄淮麦区与南方冬麦区的过渡地带。

    年降水量600~900毫米,土壤以潮土为主,肥力不高,以发展中筋小麦为主,肥力较高的砂姜黑土及褐土地区也可种植强筋小麦,沿河冲积地带和黄河故道沙土至轻壤潮土区域可发展白粒弱筋小麦,如豫麦49、郑麦9023、偃展4110等。

    2.南方中筋、弱筋红粒冬麦区

    包括长江中下游和西南秋播麦

    区,因湿度较大,成熟前后常有阴雨,以种植较抗穗发芽的红皮麦为主,蛋白质含量低于北方冬麦区,较适合发展红粒弱筋小麦。鉴于当地小麦消费以面条和馒头为主,在适度发展弱筋小麦的同时,还应大面积种植中筋小麦。南方冬麦区的中筋小麦其磨粉品质和面条、馒头加工品质与北方冬麦区有一定差距,但通过遗传改良和栽培措施提高现有小麦的加工品质是可能的。该区根据生态条件又可分为三个亚区。

    (1)长江中下游亚区

    包括江苏、安徽两省淮河以南地区,湖北省大部及河南省的南部。年降水量800~1400毫米,小麦灌浆期间雨量偏多,湿害较重,穗发芽时有发生。土壤多为水稻土和黄棕土,质地以黏壤土为主。本区大部分地区发展中筋小麦,沿江及沿海沙土地区可发展弱筋小麦,如鄂麦18、华麦12、鄂麦16等。

    (2)四川盆地亚区

    大体可分为盆西平原麦区和丘陵山地麦区,年降水量约1100毫米,湿度较大,光照严重不足,昼夜温差小。土壤多为紫色土和黄壤土,紫色土以沙质壤土为主,黄壤土质地黏重、有机质含量低。盆西平原麦区土壤肥力较高,单产水平高;丘陵山地麦区土层薄,肥力低,肥料投入不足,产量水平较低,主要发展中筋小麦,部分地区发展弱筋小麦。现有品种多为白粒,穗发芽较重,经常影响小麦的加工品质,应加强选育抗穗发芽的白粒品种,并适当发展一些红粒中筋麦,如川育14、川农17、川麦42等。

    (3)云贵高原亚区

    包括四川省西南部,贵州全省及云南省的大部分地区。海拔相对较高,年降水量800~1000毫米,湿度大,光照严重不足,土层薄,肥力差,小麦生产以旱地为主,蛋白质含量通常较低。在肥力较高的地方可发展红粒中筋小麦,其他地区发展红粒弱筋小麦,如贵农12、德麦4号等。

    3.中筋、强筋红粒春麦区

    主要包括黑龙江省、辽宁省、吉林省、内蒙古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省、青海省、西藏自治区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种植春小麦的地区。除河西走廊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可发展白粒、强筋的面包小麦和中筋小麦外,其他地区收获前后降水较多,穗易发芽影响小麦品质,以黑龙江省最为严重,宜发展红粒中强筋春小麦。根据该区生态条件又可分为4个亚区。

    (1)东北强筋、中筋红粒春麦亚区

    包括黑龙江省北部、东部和内蒙古大兴安岭地区。这一地区光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土壤较肥沃,全部为旱作农业区,有利于蛋白质的积累。年降水量450~600毫米,生育后期和收获期降水多,极易造成穗发芽和赤霉病等病害发生,严重影响小麦品质。适宜发展红粒强筋或中筋小麦,如龙麦26号、龙辐麦13号、东农125等。

    (2)北部中筋、红粒春麦亚区

    主要包括内蒙古自治区东部、辽河平原、吉林省西北部,还包括河北、山西、陕西各省的春麦区。

    除河套平原和川滩地外,主体为旱作农业区,年降水量250~400毫米,但收获前后可能遇雨,土地瘠薄,管理粗放、投入少,适宜发展红粒中筋小麦,如赤麦5号、辽春13、巴丰1号等。

    (3)西北强筋、中筋春麦亚区

    主要包括甘肃省中西部、宁夏回族自治区全部以及新疆麦区。河西走廊区干旱少雨,年降水量50~250毫米,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收获期降水频率低,灌溉条件好,生产水平高,适宜发展白粒强筋小麦。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冬春麦兼播区,光照充足,降水量少(150毫米左右),昼夜温差大,适宜发展白粒强筋小麦,如新春21。但各地区肥力差异较大,由于运输困难,小麦的商品率偏低,在肥力高的地区可发展强筋小麦,其他地区发展中筋小麦。银宁灌区土地肥沃,年降水量350~450毫米,生产水平和集约化程度高,但生育后期高温和降水对品质形成不利,宜发展红粒中强筋小麦。甘肃省陇中和宁夏西海固地区土地贫瘠,少雨干旱,产量低,粮食商品率低,以农民食用为主,应发展白粒中筋小麦,如永宁15号。

    (4)青藏高原春麦亚区

    主要包括青海省和西藏自治区的春麦区,这一地区海拔高,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空气湿度小,土壤肥力低,灌浆期长,产量较高,蛋白质含量较其他地区低2%~3%,适宜发展红粒软质小麦,如藏春667。由西藏自治区的拉萨、日喀则地区生产的小麦粉制作的馒头适口性差,亟待改良。

    §§§第三节小麦标准化生产品种的合理利用

    一、小麦标准化生产品种合理利用的原则

    1.品种合理布局

    小麦品种合理布局是指在一个较大的地区范围内,根据土、肥、水、温等环境条件和品种特性,合理安排和配置小麦优良品种,使生态条件得到充分地利用,使品种的增产潜力充分发挥出来,达到在大范围内稳定增产的目的。由于我国各麦区气候生态、生产栽培条件差异大,不同小麦品种适应不同的自然、栽培条件和耕作制度,必须在适应其生长发育的地区种植,不同生态区都需要发展与其相适应的品种。如在华北平原,应选用抗寒力强的品种;在黄淮南片麦区应选用耐冬寒、抗春霜冻、抗干热风,抗条锈病、叶锈病、白粉病、叶枯病、纹枯病的半冬性或弱春性品种。

    2.品种合理搭配

    品种合理搭配是指在品种区域化布局的基础上,在一个较小的地区范围内,为适应不同年份的气候条件和生态条件,既避免品种“单一化冶,提高稳产性,又避免品种“多、乱、杂冶,需要选用若干个适应不同环境条件的品种,因地制宜地合理搭配,做到地尽其力、种尽其能,达到不同地区、不同地块都增产的目的。如在高水肥地,应选用抗病、抗倒伏、高产潜力大的品种;在旱薄地,应选用抗旱、耐瘠薄的品种。品种搭配应有主有次,如根据河南省自然生态条件,从常年稳定增产的角度考虑,应以半冬性小麦品种为主导,并适当搭配弱春性小麦品种。又如在一家一户种地的情况下,一个自然村以选用1~2个当家品种,2~3个搭配品种为宜。

    3.良种良法配套

    良种良法配套是指在选用优良品种的基础上,还要因种施管,看苗促控,应用科学的栽培技术,使良种的优点得到充分发挥,缺点得到克服或弥补,把不利因素的影响降到最低,最大限度地发挥良种的增产作用。在小麦种子生产和推广工作中,必须做到良种良法一齐推。如在水肥条件较差的麦田,宜选用分蘖力强、繁茂性好、耐旱、耐瘠、省水肥的品种;在高水肥田,宜选用茎秆弹性好、抗倒伏、抗病、耐水肥、高产潜力大的品种。同时对不同的品种配套不同的栽培技术体系,如株型松散的宽叶型品种,播量宜少些;叶片窄小上举、株型紧凑的品种,耐密性较好,播量宜多些。

    4.品种及时更换

    品种更换是指用新育成或引进的优良品种替换生产上大面积种植的老品种的措施。在生产上,一方面随着小麦品种推广应用,品种一般都会因混杂或变异发生种性退化;另一方面社会对小麦生产的高产、优质、高效和粮食安全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为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进行品种更换。品种更换周期一般为3~5年,每更换一次都会使单产提高10%以上。

    5.种子不断更新

    种子更新是指用提纯复壮或选优保纯的原种,替换生产上种植的混杂退化的相同品种的种子。种子更新有利于保证和提高小麦新品种的种子质量,也是防止小麦品种混杂退化、延长品种使用年限的重要措施。小麦种子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大田生产的丰歉,在同等栽培条件下,小麦原种一般比良种增产5%左右。品种更新有利于充分发挥小麦新品种的增产增益作用,加快新品种的推广速度,扩大新品种所带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因此,必须建立科学的良种繁育制度,有计划地进行提纯复壮或选优保纯工作,保证大田用种良种化或原种化。

    二、小麦标准化生产的引种原则与方法

    1.科学引种的原则

    (1)根据当地的生态条件和生产上对品种性状的要求进行引种要求品种的原产地与当地的气候相似,其基本要点是两地区之间在影响作物生产的主要气候因素(如温度、光照、降水等)应当相似,以保证作物品种互相引用的成功,如在同一个小麦生态区内进行引种。在生产上对小麦品种的要求还受到种植制度、灾害性天气等的制约。如长江中下游冬麦区,复种指数高,麦收前后的雨水多,赤霉病经常流行。因此,要求引进的品种应耐迟播、耐湿性好、早熟、抗赤霉病、种子休眠期长。又如北部冬麦区,要求小麦品种抗条锈病、耐寒、耐旱。再如东北春麦区,小麦生育期短,要求小麦品种早熟、抗秆锈病、前期耐旱、后期耐湿、抗穗发芽。

    (2)遵循不同麦区间相互引种的一般规律

    自南向北短距离引种,从光温条件看,只要能安全越冬,就有成功的可能,但是有生育期缩短、植株变矮、产量下降的现象。如果是长距离由南向北引种,常常因不能安全越冬而失败。自北向南较远距离的地区间引种,如华北、黄土高原的品种向南引种,由于温度、光照条件不能满足,发育延缓,甚至不能抽穗结实。在纬度相近、海拔高度相似的地区引种,成功的把握大。如河南省南部、江苏省南部、浙江省、安徽省南部、湖北省等地区之间;山东省中南部、陕西省中部、河南省中北部、江苏省和安徽省的淮北等地区之间,其引种一般都能适应。

    如果海拔高度不同,就要考虑海拔高度对温度的影响,一般同纬度的高海拔地区与平原地区之间的相互引种不易成功,而纬度偏低的高海拔地区与纬度偏高的平原地区的相互引种成功的可能性较大,如北京地区的冬小麦品种引种到陕西省北部往往能良好适应。此外,在一定的地区范围内,由于生产条件、耕作栽培制度的改变,品种的类型也会相应地发生变化,这在引种时要予以注意。

    (3)掌握从国外引种的一般规律

    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土壤类型多种多样,可为国外小麦品种引入我国提供相应的生态条件。我国现代小麦的国外引种开始于20世纪20年代,至今生产上直接推广利用的国外品种有近百个。生产实践表明,意大利小麦品种很适宜在我国长江流域利用,有些品种也适应黄淮冬麦区和西北春麦区;美国的春小麦品种适宜在我国的东北和西北春麦区种植,冬小麦较早熟品种适合在华北地区种植;墨西哥小麦适应性广,对光周期反应不敏感,而且抗锈病能力强,但是生育后期易感染赤霉病,易早衰,所以适合在西北春麦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冬春麦区种植;智利品种欧柔曾在华南冬麦区、北方春麦区大面积种植,并且在多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用作杂交亲本,选育新品种。

    (4)进行品种适应性试验

    品种的适应性包括一般适应性和特殊适应性。一些品种一般适应性良好,能适应广阔地区的生态条件,而不一定能适应特殊的地区条件;有些品种的特殊适应性较强,而不能适应其他地区的生态条件。所以,每引进一个新品种,必须进行一定范围的区域性试验和小面积的试种,以确定其适应性和稳产性。一般讲,通过异地穿梭育种或南繁北育方法而育成的品种,有较好的一般适应性。在引种时,还应注意不同地区小麦锈病、白粉病病菌生理小种的分布及品种的抗病性,这也是考虑品种适应性的重要内容。

    2.引种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1)品种材料的收集与试种

    首先要掌握计划引进品种的相关信息,如系谱、选育过程、生态型、对光温反应特性及在原产地的表现。把原产地的自然条件、耕作制度、生产水平和本地区的生态、生产条件进行比较分析,以此说明该品种有满足本地区生产发展需要的可能性。其次是少量引种,在小面积上进行试种观察。引种时一定要通过检疫程序,以免引进本地区没有的病虫害和杂草。目前,我国小麦的主要检疫对象是矮腥黑穗病、印度腥黑穗病、黑森瘿蚊和毒麦等。如果从国外引种,必须在全国统一规划管理的前提下,经过申报、检疫、登记、统一译名和隔离检疫试种,确定无检疫对象后,才可分发到相应地区小面积试种。在试种时,要以当地良种作为对照,在生育期间进行系统地对比观察和记载,了解其对当地条件的适应能力。再次是参加产量比较试验,包括品种比较试验、区域试验或多点试种,对其适应性、产量潜力、抗病性和品质作出全面评估,证明该品种比当地良种高产、稳产、优质、高效,适宜种植后,方可加速繁育良种或大批量调种。

    (2)进行栽培试验

    根据品种特点进行栽培试验,是保证引种成功的重要措施。良种都有其最佳栽培技术,在此栽培技术下才能发挥其增产潜力。因此,可与产量比较试验同时交叉进行栽培试验,以缩短引进品种的试种阶段,加速引进良种的产业化进程。

    (3)加速繁育和大批量调种

    新品种种子的加速繁育可采用就地稀播繁殖、异季加代繁殖或异地加代繁殖的方式。异地繁殖时,要注意异地的病虫害类型,以免发生交叉感染。种子繁殖采用由育种种子繁殖原原种,由原原种繁殖原种,再由原种繁殖良种,在繁殖过程中采取严格的防杂保纯措施,有利于保证大田小麦生产用种的质量。大批量异地调种,一定要遵守有关法规,种子的生产和经营单位必须提供品种审定批准文号、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种子质量合格证以及植物检疫证书或产地检疫合格证、品种标签。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及有关规定,为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应按《农作物种子购销合同》

    格式签订购销合同。

    §§§第四节优质强筋小麦品种特性与栽培技术

    多年来,各地科研机构研制和培育的优质强筋小麦品种很多,但推广种植形成规模的品种相对较少。主要有藁城8901、豫麦34、郑麦9023、高优503、小偃54、烟农19号、豫麦68、豫麦66号、西农889、西农979、宁春39号、铜麦3号、苏徐2号、济麦20号、小冰麦33、辽春10号、永良4号等。

    一、豫麦34

    1.品种来源

    郑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以矮丰3号*(孟201*牛株特)为母本,以豫麦2号为父本于1988年杂交选育而成,原名郑农7号,1994年经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1998年定为国审小麦品种。

    2.品质性状

    容重802克/升,蛋白质含量15.4%,湿面筋32.1%,沉降值55.5毫升,吸水率62.6%,面团形成时间8.1分钟,稳定时间10.3分钟,面包评分值71分,达到国家优质面包小麦标准。

    3.特征特性

    该品种属弱春性大穗早熟品种,生育期225天,幼苗直立,生长健壮,株型紧凑,叶片大、半披,叶色淡绿,旗叶长,茎叶蜡质重,株高80厘米左右,分蘖力中等,成穗率高,穗长方形,长芒、白壳,白粒、椭圆形。角质,千粒重40~45克,高抗条锈和叶锈病,中感白粉、叶枯病。

    4.栽培技术

    适宜河南省北中部地区推广种植,播期为10月15日左右,播量8~9千克/亩,根据不同土壤肥力,要求增施农家肥作基肥,氮、磷、钾肥配合施用,晚播应适当增加播量,返青、齐穗期注意喷洒粉锈宁、磷酸二氢钾及氧化乐果,注意及时防治蚜虫。

    二、郑麦9023

    1.品种来源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于1990年用西农881*陕213选育而成,2001年8月由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

    2.品质性状

    粗蛋白15.06%,湿面筋32.1%,沉降值51.2毫升,吸水率64.6%,面团形成时间11分钟,稳定时间22.5分钟,评价值83分,面包评分值77分,品质达到国家优质面包小麦标准。

    3.特征特性

    该品种属弱春性早熟品种,苗期长势一般,分蘖力中等,春季生长快,成穗率高,株型紧凑,株高80厘米左右,长相清秀,抽穗成熟早,落黄好,穗层整齐,穗码稀,千粒重45克左右,穗纺锤形,长芒,籽粒角质,白粒,粒色黄亮,高抗条锈,中抗叶锈和纹枯病。

    4.栽培技术

    播期为10月15日左右,播种量7~8千克/亩,底肥施用量为每亩氮肥8~10千克、磷7~10千克、钾5千克,3月中下旬追施尿素7.5~10千克/亩,灌浆中期施用2%尿素水溶液进行根外追肥,生育中后期注意防治白粉病和穗蚜。

    三、小偃54

    1.品种来源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研究所于1985年用从西北植物研究所引进的小偃6号为原始材料育成的优质强筋小麦新品种,2000年通过陕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2.品质性状

    蛋白质含量17.44%,湿面筋43.7%,沉降值49.6毫升,吸水率65.5%,面团形成时间7分钟,稳定时间3.5分钟,面包评分值93.9分,达到国家优质面包小麦标准。

    3.特征特性

    属半冬性、中早熟品种,幼苗匍匐,深绿色,分蘖力强,成穗率高,一般亩穗数40万上下,旗叶上挺,株型紧凑,株高85厘米左右,穗纺锤形,小穗较密。籽粒白色,硬质,千粒重43克左右。抗干热风,成熟落黄好,抗病性好。

    4.栽培技术

    播种期为10月上旬到中旬,播种量4~5千克/亩,可根据地力、播期早晚和整地质量适当调节播量,拔节前喷多效唑或壮丰安降低株高,成穗数控制在45万/亩左右为宜,注意做好防治蚜虫的工作,中后期搞好一喷三防。

    四、烟农19号(原代号烟优361)

    1.品种来源

    烟台市农业科学院选育而成,2001年通过山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2.品质性状

    粗蛋白含量15.1%,湿面筋33.5%,沉降值40.2毫升,吸水率57.24%,面团形成时间4分钟,稳定时间13.5分钟,评价值61。面包评分值88.8分,达到国家优质面包小麦标准。

    3.特征特性

    冬性,幼苗半匍匐,叶片深黄绿色、上冲,株型较紧凑,分蘖力强,成穗率中等,生育期245天,熟相较好,株高84厘米,有效穗数41.9万/亩,有效分蘖率33.5%,穗粒数34.5个,千粒重36.4克,容重766.5克/升。穗纺锤形,长芒、白壳、白粒、硬质,籽粒较饱满,抗倒性一般。中感条锈病、赤霉病,叶锈病,感白粉病。

    4.栽培技术

    适宜播期为10月上旬,一般每亩基本苗7万~8万株,节水地块适当增加播量,一般每亩基本苗12万~15万株,施足基肥,注意氮、磷、钾肥配合施用,不要偏施氮肥,保证苗齐、苗匀、苗壮,浇好越冬水,春季抓好划锄保墒,第一次肥水在拔节后期或挑旗期。该品种在肥水较大地块易倒伏,管理上应适当控制播量,合理肥水,并采取化控措施增强抗倒性,及时防治白粉病。

    五、豫麦68

    1.品种来源

    河南农业大学张清海等人选育而成,原名豫农015,2000年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并命名。

    2.品质性状

    粗蛋白15.13%,容重814克/升,湿面筋33.8%,干面筋10.9%,沉降值41.0毫升,吸水率62%,面团形成时间10.0分钟,稳定时间10.2分钟,面包评分值91.6分,达到国家优质面包小麦标准。

    3.特征特性

    属半冬性至弱春性之间,生育期222天,幼苗半匍匐,耐寒性好,苗期长势旺,分蘖力中等,成穗率高,株型紧凑,叶片上冲,株高80厘米左右,千粒重40克左右,长芒、白壳、白粒,高抗白粉病、条锈病、叶锈病,成熟落黄好。

    4.栽培技术

    适宜中高水肥麦田种植,适宜播期为10月10~20日,播量7.5千克/亩,晚播适当加大播量。

    六、高优503

    1.品种来源

    中国科学院石家庄农业现代化研究所钟冠昌研究员以78506*早优504亲本组合培育而成,1997年陕西省审定,1998年河北省审定,1995年获第二届全国农业博览会铜奖。

    2.品质性状

    容重828克/升,粗蛋白15.36%,湿面筋38.8%,沉降值53.2毫升,吸水率59%,面团形成时间5.8分钟,稳定时间11.6分钟,面包评分值64分,属优质面包小麦。

    3.特征特性

    属半冬性多穗型中熟品种,幼苗深绿,分蘖力强,穗多,根系发达,茎秆粗,弹性好,叶片上举。株高85厘米左右,穗纺锤形,长芒、白粒、角质,千粒重38~40克,一般产量400~550千克/亩,高抗条锈,耐湿,落黄好。

    4.栽培技术

    适宜播期为10月10日左右,播量5~7千克/亩,施粗肥3~5千克/亩,碳酸氢铵50~60千克/亩或尿素35千克/亩,磷肥25千克/亩以上,春节前适量追肥,拔节后一般不再追肥,以防贪青晚熟,适宜在中等偏上水肥地种植。

    七、豫麦66号

    1.品种来源

    豫麦66号系河南省豫东农作物品种展览中心沈天民等人与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研究所合作,采用远缘杂交与小麦染色体生物工程技术相结合培育成功的专用超高产小麦———黑麦1BL/1RS易位系,2000年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

    2.品质性状

    容重800克/升,蛋白质含量17.46%,湿面筋37.5%,沉降值42.5毫升,吸水率63%,面团形成时间6.7分钟,稳定时间10.5分钟,达到优质面包小麦标准。

    3.特征特性

    属半冬性大穗型晚熟品种,长芒、白壳、白粒、籽粒角质、长方穗、幼苗匍匐、较耐寒。分蘖力强但成穗率低,加大播量(基本苗30万株/亩左右)以后,成穗数明显增加,丰产性好,一般产量500~600千克/亩,最高可达700千克/亩。株高82厘米左右,株型紧凑,穗层整齐,叶片宽大上冲,茎秆粗壮,高抗倒伏。高抗白粉病和条锈病,中抗叶锈病和叶枯病,中感赤霉病。

    4.栽培技术

    一般在10月10日左右播种,行距一般15厘米为宜,播量15千克/亩。轻基肥,重追肥,来年早施肥,早浇水,促苗早发。早春注意防治纹枯病,后期防治叶锈病和蚜虫。

    八、西农889

    1.品种来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试验农场,以旱-4作母本*(小偃6号*小偃83352)F1系统选育而成。

    2.品质性状

    蛋白质含量15.2%,湿面筋含量38.7%,沉降值56毫升,稳定时间15.2分钟,达到国家优质强筋小麦品种品质标准。

    3.特征特性

    半冬性,苗相半匍匐,抗寒抗旱性好,叶色深绿,叶上挺,株高70~75厘米,穗长方形,多花、多粒、结实性好,长芒、白壳、角质率高,千粒重39.8~42.3克,根系发达,成熟期叶秆黄亮无病斑,抗干热风和高温逼熟,田间综合性状好,生育期240~241天。分蘖成熟率高,一般平均成穗数为40万~41万/亩,籽粒饱满度好,种皮薄亮,商品性好。中抗条锈病,中感白粉病,高感赤霉病。

    4.栽培技术

    关中平原灌区,10月初至10月15日,关中川道灌区10月5日至10月20日播种为宜。中肥地力(400千克/亩左右)播量7.5~9.0千克/亩,高肥地力(500千克/亩左右)播量,6.0~7.5千克/亩为宜。目标产量在400千克/亩以上水平,氮、磷、钾比例应为12誜10誜6为宜,目标产量在500千克/亩以上生产水平,严格控制播量在低限水平上,氮、磷、钾比例应为纯N12誜P10誜K6为宜。

    九、西农979

    1.品种来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用西农2611作母本,(918*95选1)F1作父本,采用杂交育种法,通过有限回交和系谱法选育而成。

    2.品质性状

    蛋白质含量14.6%,湿面筋含量33.2%,沉降值57毫升,稳定时间35.1分钟,品质指标达到国家优质强筋小麦品种品质标准。

    3.特征特性

    幼苗微匍匐,叶色深绿,旗叶窄长上举,株高75~78厘米,茎秆坚硬,弹性好,株型紧凑,穗层较齐,穗近长方形,中大,大小较均匀,长芒、白壳、光颖,每穗小穗数20个左右,小穗排列适中,中部小穗结实4粒左右,穗粒数35~40粒,籽粒色白皮薄、卵圆形、千粒重45克左右。属半冬性(或弱冬性),抗寒耐冻性好,抽穗较早,灌浆速度快,生育期238天左右,早熟性突出。分蘖力较强,成穗率较高,越冬抗寒性好,抗倒伏能力强,抗穗发芽能力较强。该品种为高水肥适应性品种,在中等以上特别是高水肥条件下能发挥品种产量潜力,在生育后期严重脱水脱肥条件下可能会导致早衰,中感条锈病、赤霉病,感白粉病。

    4.栽培技术

    选用地力水平为400千克/亩以上的肥水地种植,施足基肥,有机肥与无机肥配合,氮肥与磷肥配合,基肥中氮肥用量占生育期氮肥用量70%~75%。适播期为10月上旬,播量6~8千克/亩,基本苗12万~15万株/亩,冬前群体55万~60万株/亩,春季最大群体80万~90万株/亩,成穗数40万~45万株/亩。适时冬灌,酌情春灌,旱年浇好灌浆水,结合冬灌追施氮肥,氮肥追肥量占生育期氮肥总用量的25%~30%,留2%~3%的氮肥用于抽穗灌浆期叶面追肥。在白粉病和条锈病重发区或重发年份,及时防治白粉病和条锈病,在小麦抽穗开花期及时进行一喷三防,喷施磷酸二氢钾和进行叶面喷肥,延长叶功能期,增加粒重,确保优质高产。

    十、宁春39号

    1.品种来源

    选育单位为宁夏永宁县小麦育种繁殖所,品种来源于永833*宁春4号,2005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2.品质性状

    容重829克/升,蛋白质含量14.73%,湿面筋含量29.8%,沉降值50.7毫升,稳定时间8.8分钟,属强筋品种。

    3.特征特性

    春性,生育期105天左右,幼苗直立,分蘖力较强,成穗率较高,株高85厘米左右,株型紧凑。穗纺锤形,长芒,白壳,红粒,硬质,籽粒较饱满,落粒性中等,黑胚率较低,平均穗数37.7万/亩,穗粒数35.8粒,千粒重46.1克。抗寒性、抗青干能力较好,抗倒性较差,成熟落黄好。高抗条锈病,高感叶锈病、白粉病、黄矮病。

    4.栽培技术

    2月下旬~3月下旬播种,单种适宜基本苗35万~38万苗/亩,套种(“三七冶带)适宜基本苗33万~35万株/亩。注意旺苗控水,防治叶锈病和白粉病。适宜在宁夏、甘肃、内蒙古中西部、青海东部和柴达木盆地、新疆库尔勒、伊犁和乌海市的水浇地作春麦种植。

    十一、铜麦3号

    1.品种来源

    陕西省铜川市印台区小麦育种中心于1987年用长武131作母本,用7976作父本杂交选育而成。2000年通过陕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2.品质性状

    蛋白质含量为14.8%,湿面筋含量为38.6%,容重790克/升,沉淀值61毫升,吸水率61.6%,稳定时间17分钟,面包评值84分,达国家一级优质强筋小麦标准,可代替进口优质强筋小麦生产优质面包。

    3.特征特性

    冬性,幼苗匍匐,分蘖力强,越冬性好,在黄淮冬麦区旱地均可正常越冬。株高85厘米左右,秆中粗,弹性好,抗倒伏,株型适中,穗下节间较长。穗纺锤形,长芒,白穗,有效小穗18~20个,排列适中,中部小穗结实4~5粒,不易落粒。白粒,角质,千粒重40克左右。中熟,抗干热风,抗黄矮病,中抗条锈病、白粉病。

    4.栽培技术

    播种期与一般冬性品种相同,适生区多在9月中下旬,适期播种量120~135千克/公顷,播期延误时,适当增加播种量。施肥以底肥为主,占总用量的70%以上,氮磷比例为1:0.5~1:1,缺钾田块可适量施用钾肥。返青至起身期趁墒追施尿素75~120千克/公顷。在白粉病和锈病发生年份,用粉锈宁喷雾防治,灌浆初期和中期用1%尿素溶液各喷雾一次。在黄淮冬麦区适35宜冬性品种种植的旱地均可试种,包括甘肃东部、陕西渭北、山西中部和南部、河南北部、山东、河北南部。一般旱地单产3000~4500千克/公顷,旱肥地单产6000千克/公顷。

    十二、藁8901-11

    1.品种来源

    藁8901-11是河北省藁城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用77546-2与优质临漳麦杂交,经系谱法选育而成,1998年通过河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2.品质性状

    具有谷蛋白亚基,B7+8、D5+10高水平品质标记酶带,遗传稳定。蛋白质含量15.75%、赖氨酸0.39%,籽粒容重810克/升,沉降值51.3毫升以上,湿面筋含量35%以上,面团形成时间6.4分钟,稳定时间29.2分钟,粉质评价值95.5分,面包评分83.3分。在农业部第二届农业博览会面包品种鉴评会上评为优质面包专用小麦品种,并获第二届农业博览会银质奖。

    3.特征特性

    该品种属强筋优质小麦品种。生育期243天,株高82厘米,穗长方形,短芒、白壳、颖壳上有茸毛,籽粒短卵形、硬质,千粒重38克左右。幼苗叶色浓绿,叶蘖挺直,分蘖中等,中后期株型挺拔,麦脚利索,成穗率高,穗位整齐,落黄性较好,耐寒性较好,抗逆性好,对风、寒、热、旱、涝等逆境条件反应较迟钝。

    4.栽培技术

    适宜播期和播量应掌握“适期晚播、半精量播种冶的原则,在冀中南麦区以10月5~15日为宜,但最晚播期不超过10月25日。适宜播期内,播量为105~128千克/公顷,播种早、高肥力地块取下限,播种晚、中低肥力地块取上限。延误播期后,每晚播一天增加播量7.5千克/公顷,基本苗为210万~255万株/公顷。

    十三、苏徐2号

    1.品种来源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睢宁王集试验站将烟1061的第四个选系1061-4的种子送到中国科学院合肥分院物理研究所进行氮正离子60次注入处理,然后连续自交多代选育而成。2003年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并列入国家优质小麦示范项目江苏省推广品种之一,2004~2005年被列为国家优质小麦示范项目补贴品种。

    2.品质性状

    容重773克/升,粗蛋白含量15.76%,湿面筋含量36.8%,沉降值25毫升,面团形成时间10.9分钟,稳定时间14.0分钟,断裂时间23.0分钟,弱化度20BU,评价值81分。

    3.特征特性

    越冬抗寒性较好,株型紧凑,长相清秀,株高80~85厘米,抗倒能力强。穗型偏大,穗长10厘米左右,结实小穗数20个,结实性较好,平均每穗结实40粒左右,籽粒椭圆形,饱满度较好,籽粒整齐。分蘖力较强,成穗率偏低,成穗数中等,每亩成穗数为30万左右。成熟期偏晚,生育期234~238天,熟相较好。该品种抗白粉病,中抗纹枯病,中感赤霉病、条锈病和叶锈病。

    4.栽培技术

    最佳播期为10月5~10日。旱茬播量7~8千克/亩,稻茬8~9千克/亩,免耕机播加5%~10%播量,撒播增加15%~20%的播量。以400~500千克/亩为目标,在施用有机肥及氮、磷、钾平衡施肥条件下,无机肥的用量为纯氮13~15千克/亩,过磷酸钙40~50千克/亩,氯化钾12~15千克/亩,其中磷、钾肥都作基肥。适宜在江苏、安徽两省的淮北及豫东等黄淮南部地区种植。本品种成穗率偏低,熟期偏晚,过度成熟易掉穗头。

    十四、济麦20号

    1.品种来源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选育,2003年9月通过山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4年10月通过国家审定。2004和2005年均被农业部列为主推品种。

    2.品质性状

    粗蛋白含量14.25%,湿面筋含量31.6%,沉降值54.2毫升,吸水率56.4%,面团形成时间4.9分钟,稳定时间28.6分钟,最大抗延阻力586BU,拉伸面积126平方厘米。

    3.特征特性

    冬性,幼苗半匍匐,苗色深绿,叶片较窄,分蘖力强,成穗率高,穗层整齐,最大分蘖102.7万个/亩,有效穗44.0万穗/亩,成穗率42.8%;生育期237天,熟相中等,株高76.8厘米,穗粒数33粒,千粒重38.6克。株型紧凑,叶片上冲,叶耳紫色,旗叶中长、挺直,抽穗后,茎、叶、穗蜡质重,穗纺锤形,长芒、白壳、白粒、籽粒较饱满,硬质,抗倒伏性中等。中感条锈病,高抗叶锈病,感白粉病。

    4.栽培技术

    适宜肥沃的棕壤、褐土、砂姜黑土及土质黏重的潮土(淤土)种植,在适宜播期范围内早播,最佳播期范围为9月28日至10月15日。鲁西北及鲁北地区适播期9月28日至10月8日;鲁西南和鲁南地区可适当晚播,以10月5~15日为宜。每亩基本苗10万~15万株,越冬时合理群体为计划穗数的1.4~1.6倍,最终成穗38万~42万穗/亩。施足基肥,浇好越冬水,及时进行划锄。该品种若在灌浆期遇低温寡照、多雨年份易感根腐叶斑病,应以防为主,在抽穗后喷洒多菌灵、粉锈宁、代森锰锌等防治叶斑病、白粉病等危害。对病虫害的药物防治不宜过晚,以免造成药物残留,降低粮食品质。浇好灌浆水以发挥品种的高产、优质潜力。

    十五、小冰麦33

    1.品种来源

    小冰麦33是东北师范大学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将野生天蓝冰草的抗病、高蛋白基因转移到小麦染色体上,通过常规育种方法,从而选育出的优质小麦新品种。

    2.品质性状

    品质好,粗蛋白含量17.67%,沉降值59.0毫升,是做面包的优质小麦,经专家鉴定达到国际优质小麦标准。

    3.特征特性

    幼苗直立,叶片浓绿,株高85厘米,分蘖力中等,成穗整齐,穗纺锤形,穗长9厘米左右,芒长、粒红,穗粒44个,千粒重44克。春性早熟种,出苗至成熟需85天,感光性中等,抗秆锈病、叶锈病,白粉病轻,抗根腐病、黄矮病。

    4.栽培技术

    水、旱兼用品种,在清明前后播种,7月上旬收获。播种量20千克/亩,即600万株/公顷,播种时施底肥磷酸二铵(15千克/亩)加尿素(10千克/亩)。水浇地产量400~500千克/亩,旱田产量250~350千克/亩,适合吉林省中西部低洼地及通化地区种植。

    十六、辽春10号

    1.品种来源

    辽宁省农业科学院选育,1998年通过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2.品质性状

    粗蛋白含量16.9%,湿面筋含量39.2%,沉降值52.4毫升,适宜作优质面包粉。

    3.特征特性

    春性,在北京地区生育期120天左右,在内蒙古生育期75天左右。苗期叶色较绿,叶片大小适中,株型紧凑,株高85~90厘米,茎秆粗壮,韧性好,抗倒伏能力强。穗纺锤形,长芒、白壳,穗粒数28个,籽粒红色、硬质,千粒重34~37克。抗白粉病、颖枯病、锈病,耐干热风。适宜在北方春麦区的北京、天津、河北、内蒙古、辽宁等中高水肥地种植,北京地区产量一般为4050千克/公顷,内蒙古地区产量一般为4500~5250千克/公顷。

    4.栽培技术

    京郊地区2月底3月初解冻前播种,播量225千克/公顷左右,穗数保持在450万穗/公顷左右。内蒙古适宜麦区保苗630万~675万株/公顷。

    十七、宁春4号(永良4号)

    1.品种来源

    宁夏永宁县育成,1981年经过宁夏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审定编号为宁种审8101号。

    2.品质性状

    容重821克/升,蛋白质含量13.58%,湿面筋含量29.1%,沉重值29.3毫升,面团稳定时间8分钟,面包评分值91.3分。

    3.特征特性

    春性,生育期101天,幼苗长势旺盛,叶色浓绿,株高75~85厘米,生长整齐,茎秆粗壮,穗纺锤形,穗大粒多,穗粒数24~28粒,长芒,白壳,红粒,千粒重40~47克。该品种适应性广,对肥力要求不高,后期抗逆性较强,灌浆强度大,落黄正常,中感叶锈病、条锈病,分蘖力较弱,分蘖成穗率低。

    4.栽培技术

    适于宁夏灌区中上肥力地区,施足基肥,250~350千克/亩产量水平一般每亩施4000~5000千克农家肥,碳酸氢铵80~100千克,过磷酸钙60~80千克。合理密植,一般每亩可发芽种子50万~55万粒,保苗35万~38万株,最高茎数控制在85万~90万,成穗35万~38万个左右。适时早灌头水,全生育期灌4水即可。

    §§§第五节优质中筋小麦品种特性与栽培技术

    一、扬麦11号

    1.品种来源

    扬麦11号是由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与南京农业大学细胞遗传研究所合作选育的抗病、高产、优质中筋小麦新品种,2001年通过江苏省审定,并被列为国家“863冶计划和省农业三项工程产业化开发推广的新品种。

    2.品质性状

    蛋白质含量13.1%,沉降值50毫升,湿面筋含

    量30.6%,吸水率59.7%,面团形成时间4.0分钟,稳定时间5.2分钟,主要指标均优于扬麦158,适宜制作优质蒸煮类食品。

    3.特征特性

    春性,株高95厘米左右,穗长方形,长芒,白壳,红粒,皮色淡,半角质,籽粒大而饱满,千粒重43~46克,有效穗数28万个/亩左右,每穗36~38粒,灌浆速率快,后期熟相好。高抗白粉病,中抗赤霉病,纹枯病轻,耐湿,耐高温逼熟。

    4.栽培技术

    扬州市播种期宜在10月25日至11月5日,适当降低基本苗,一般以15万~20万株/亩为宜,坚持群体质量栽培。

    在施足基苗肥的基础上,控制中期用肥,重施拔节孕穗肥,以充分发挥该品种大穗大粒的特点,提高产量和品质。根据病虫预测预报,及时防治赤霉病、纹枯病、蚜虫等病虫害。

    二、扬麦12号

    1.品种来源

    扬麦12号是由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与南京农业大学合作采用滚动回交与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相结合育成。

    2001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并被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列入2002年全国重点推广的10个小麦新品种之一。适宜于长江中下游麦区推广种植,尤其适用于白粉病重发及肥水条件较好的地区。

    2.品质性状

    容重772克/升,蛋白质含量11.5%,湿面筋含量24.4%,面团稳定时间2.8分钟。

    3.特征特性

    春性,株高92厘米左右,长芒,白壳,红粒,分蘖成穗率高,30万~32万穗/亩,每穗36粒左右,千粒重40~42克。高抗白粉病,中抗赤霉病,纹枯病轻,耐寒,耐肥、抗倒性较好,耐高温逼熟,后期灌浆快,熟相较好。

    4.栽培技术

    播期以10月25日到11月5日为宜,耐迟播能力较强,采用前促、中控、后攻原则,基肥占60%,中期少施,拔节孕穗肥占30%,一般施纯氮18千克/亩左右,重视拔节孕穗肥的施用。同时要做到沟系配套,秋播及早春阶段搞好化除,不需用药防治白粉病,但要注意赤霉病、纹枯病及穗期蚜虫的防治。

    三、连麦2号

    1.品种来源

    江苏连云港市农业科学院以鉴94(73)*鲁麦21选育而成,2005年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苏审麦200504。

    2.品质性状

    容重814克/升,粗蛋白质含量14.17%,湿面筋含量29.0%,沉降值33.5毫升,吸水率62.3%,稳定时间8.2分钟,最大抗延阻力335EU。

    3.特征特性

    该品种为半冬性,幼苗半匍匐,叶色深绿,苗壮,抗寒性较好,株型紧凑,叶片上冲,株高80~85厘米,基部节间壁厚,茎秆弹性好,耐肥抗倒性强。分蘖力强,成穗率高,平均成穗40万~45万穗/亩,穗纺锤形,长芒、白壳、中穗,小穗排列紧,每穗结实30~33粒,籽粒白皮,饱满度好,整齐度好,角质,商品性好,千粒重40~42克。早中熟,熟相较好,综合抗性较好,抗倒、抗寒、抗病性较好。适宜黄淮南片麦区的河南省中北部、安徽省北部、江苏省北部、陕西关中地区及山东菏泽等地优质麦适宜区高中产水肥地早中茬种植。

    4.栽培技术

    适播期为9月下旬至10月上中旬,最佳播期为10月5~15日,一般基本苗12万~15万株/亩。中上等施肥量,全生育期施纯氮20~25千克/亩,磷(P2O5)8~10千克/亩,钾(K2O)6~8千克/亩,基肥60%~70%,在肥料运筹上,有机肥和磷钾肥等基肥一次施入,无机氮肥基肥与中后期追肥比例以5:或6:为宜。

    四、济麦19号(原代号935031)

    1.品种来源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选育而成,2001年4月通过山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鲁农审字2001002号。2003年1月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国审麦2003014。

    2.品质性状

    粗蛋白含量分别为13.8%和14%,湿面筋含量为34.5%和31.2%,沉降值为36.7毫升和38.1毫升,吸水率62.3%和65.3%,面团稳定时间8.0分钟和6.0分钟。

    3.特征特性

    冬性,幼苗半匍匐,叶片深绿色,株型较紧凑,分蘖力强,成穗率较高,生育期244天,有效穗数39.3万穗/亩,有效分蘖率40%,株高82.9厘米,穗粒数35.1粒,千粒重39.4克,容重764.6克/升。穗型长方形,长芒、白壳、白粒,硬质。熟相较好,籽粒椭圆、较饱满,抗倒伏性中等。感条锈病,中感和中抗叶锈病(抗感并存),抗白粉病。

    4.栽培技术

    适宜在山东省400~500千克/亩推广种植,最佳播期范围为10月1~15日。鲁西北及鲁北地区适播期以10月1~10日为宜;鲁西南和鲁南地区以10月5~15日为宜;鲁中地区多为丘陵山地,可根据不同地区气候条件确定适宜的播期。高产栽培条件下要求基本苗10万~12万株/亩,冬前群体应控制在60万~80万/亩,春季最大群体应控制在80万~100万/亩,最终成穗40万穗/亩左右。高产地块须水肥后移,酌情采取化控措施壮秆防倒。

    五、绵麦43

    1.品种来源

    该品种系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最新育成,由四川良种业有限责任公司独家开发。

    2.品质性状

    蛋白质含量15.33%,湿面筋含量28.1%,沉降值36.3毫升,面团稳定时间4.15分钟,属中筋小麦品种。

    3.特征特性

    该品种属春性中早熟品种,全生育期188天左右。

    株高80厘米左右,幼苗较直立,叶片宽度中等,株型较紧凑。穗长方形,长芒、颖壳白色,穗长11~13厘米,每穗结实20~22粒,结实40粒以上,籽粒卵圆形,半角质,腹沟浅,千粒重47.5克,分蘖力强,成穗率高。本品种耐旱、耐瘠、耐湿性较强,耐肥及抗倒伏力强。高抗条锈病,高抗白粉病,是目前审定品种中少有的双高抗小麦新品种。

    4.栽培技术

    适时播种,盆地在10月23日至11月5日播种为宜,基本苗10万~12万株/亩,施用纯氮10~12千克/亩,配合磷钾肥施用。适宜在四川平坝、丘陵和低山区种植,同时也适宜在长江中上游相似生态区种植。

    六、川麦42

    1.品种来源

    四川省农科院作物所利用节节麦人工合成种与四川小麦杂交、回交选育而成,2004年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2.品质性状

    容重平均778克/升,粗蛋白质含量平均14.15%,湿面筋平均27.85%,沉降值平均36.7毫升,形成时间3.4分钟,面团稳定时间平均5.15分钟,川麦42的品质达到国家优质中筋小麦标准,适宜做馒头和面条等。

    3.特征特性

    全生育期196天,幼苗半直立,分蘖力强,苗叶窄,长势旺盛,株高90厘米,植株整齐,成株叶片长略披。穗长锥形,红粒,籽粒粉质至半角质,平均穗数25万穗/亩,穗粒数35粒,千粒重47克。对秆锈病和条锈病免疫,高感白粉病、叶锈病和赤霉病。

    4.栽培技术

    适期早播,播种期霜降至立冬,基本苗14万~18万株/亩,较高肥水条件下适当控制播种密度,防止倒伏。每亩施纯氮10千克,磷7千克,钾肥7千克,重施底肥(70%),施苗肥(10%)、拔节肥(20%)。注意防治白粉病、叶锈病、赤霉病和蚜虫。适宜在四川、重庆、贵州、云南、陕西南部、河南南部、湖北西北部等长江上游冬麦区种植。

    七、豫麦18-64

    1.品种来源

    河南省豫西农作物品种展览中心选育。

    2.品质性状

    容重808克/升,蛋白质含量13.89%,湿面筋含量26.5%,沉降值15.3毫升,吸水率58.32%,面团稳定时间1.8分钟。

    3.特征特性

    弱春性多穗型矮秆早熟品种,长芒、白壳、白粒、千粒重40克,株型较紧凑,株高75~80厘米,茎秆有弹性,抗倒性较好,上部叶片小而上举,灌浆快,早熟、落黄好。

    4.栽培技术

    适宜中晚茬种植,一般播期10月15~20日,早播易产生冻害,播量8千克/亩左右。注意防治锈病、纹枯病及蚜虫等病虫害。

    八、高原314

    1.品种来源

    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生态农业中心通过有性杂交培育的优质中筋春小麦新品种,2001年12月14日青海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

    2.品质性状

    容重763.00克/升依7.00克/升,籽粒为白色、角质,粗蛋白质含量13.67%,全麦粉湿面筋质30.38%,沉淀值30.9毫升,面筋指数71。

    3.特征特性

    芽鞘白色,幼苗直立,苗绿色、无茸毛。株高101.70依4.80厘米,株型紧凑,叶相属挺直下披的中间型,叶色浅绿,叶耳呈白色。分蘖成穗率11%,穗呈纺锤形,长芒,白色,小穗密度中等,穗长10.94厘米依1.26厘米,小穗数19.38粒依1.62粒,不孕小穗2.25个依0.75个,穗粒数35.50粒依2.50粒,颖壳白色,无茸毛,护颖长圆形,颖肩方肩,颖嘴锐形,颖脊明显到底。籽粒卵形、白色、饱满,腹沟浅窄,冠毛较少。春性中早熟品种,全生育期133天依6天。抗倒伏性、耐青干能力强,抗寒性、抗旱性中等。该品种高抗条锈病,中抗叶锈病、秆锈病,中感叶枯病。

    4.栽培技术

    适宜青海省东部农业区海拔2000~2400米的湟水和黄河流域的川水、沟岔水地以及甘肃河西地区、宁夏西海固地区等海拔较高的水地种植。播种期3月上旬至4月上旬,播种量225~300千克/公顷,适宜的保苗密度为375万~525万株/公顷,总茎数675万~825万/公顷,有效穗数405万~600万穗/公顷。喜肥水,适宜在土壤有机质大于1%以上、能够保证灌溉3~4水(青海海西地区5~6水)的川水地区种植。一般施优质农家肥45000~60000千克/公顷,施用化肥折合纯氮113千克/公顷,五氧化二磷(P2O5)4660~75千克/公顷。该品种早熟,应及时收获、脱粒打碾。

    九、石家庄8号

    1.品种来源

    河北省石家庄市农业科学院选育,亲本石91-5065/石9306。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2003年审定,审定编号为国审麦2003011。

    2.品质性状

    粗蛋白质含量13.79%,沉降值12.5毫升,湿面筋含量28.9%,干面筋含量9.3%,吸水率55.9%,面团形成时间1.0分钟,稳定时间0.6分钟,评价值23。

    3.特征特性

    幼苗半匍匐,株型较松散,株高75厘米左右,穗层整齐。穗纺锤形,短芒、白壳,白粒,半硬质,穗粒数34个左右,千粒重43克左右,容重781克/升左右。属半冬性中熟品种,全生育期237天左右,分蘖力较强,成穗率高。茎秆偏软,抗倒伏力一般,抗条锈病、叶锈病和白粉病,抗干热风,落黄较好。该品种审定后经河北省农业科学院旱地作物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研究所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单位鉴定,其抗旱指数达1.3,水分利用效率高达210kg/立方厘米,在生产中表现节水性能好。

    4.栽培技术

    适宜播种期为10月1~10日,基本苗14万株/亩左右。底肥每亩施磷酸二铵20千克、尿素10千克,起身、拔节期两次追施尿素总量14千克左右。保证起身拔节和抽穗扬花两次关键水,注意防倒,播前进行种子包衣防治地下害虫和黑穗病,后期及时防治蚜虫。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北片的河北中南部、河南北部、山西中南部和山东中部等水肥地种植。

    §§§第六节优质弱筋小麦品种特性与栽培技术

    一、宁麦9号

    1.品种来源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选育而成,组合为扬86-17*西风,1997年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2.品质性状

    粗蛋白含量10.6%,湿面筋含量19.3%,沉降值26.0毫升,面团形成时间1.5分钟,稳定时间1.5分钟,符合国家优质弱筋小麦的标准,适宜制作优质饼干、糕点。该品种对地理差异适应性较强,在不同地理条件下品质变异较小。

    3.特征特性

    春性,中早熟,幼苗半直立,叶色深绿,根系发达,分蘖力强,成穗率高,株高85厘米左右,茎秆弹性好,抗倒伏能力较强,穗纺锤形,长芒,白壳,小穗小花结实率高,退化小穗少,每穗粒数多,籽粒饱满,红皮,粉质。高抗梭条花叶病,中抗赤霉病,中感白粉病,纹枯病较轻,耐湿性强,但不抗叶锈病。

    二、扬麦13

    1.品种来源

    由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选育而成,原名为扬97-65,2002年11月通过安徽省审定定名,2003年通过江苏省审定。

    2.品质性状

    粗蛋白含量10.2%,容重796克/升,湿面筋含量19.7%,沉降值23.1毫升,吸水率54.1%,面团形成时间1.4分钟,稳定时间1.1分钟,符合国家优质弱筋小麦的标准,适宜制作优质饼干、糕点。

    3.特征特性

    春性,中早熟,幼苗直立,长势旺盛,株高85~90厘米,茎秆粗壮,株型紧凑,植株整齐,穗圆锤形,长芒、白壳、红粒、粉质。分蘖性中等,成穗率较高,一般有效穗420万穗/公顷左右,每穗结实粒数40~42粒,千粒重40克。抗病抗逆性强,高抗白粉病,中抗纹枯病,耐寒、耐湿性较好,耐肥抗倒,生产中可减少农药的施用量,有利于优质弱筋小麦的无公害生产与产业化开发。

    三、皖麦48

    1.品种来源

    安徽农业大学选育,亲本组合为矮早781*皖宿8802,2002年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4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2.品质性状

    该品种白粒,粉质,面筋弱,容重776~787克/升,蛋白质含量12.5%~13.4%,湿面筋含量24.8%~28.5%,沉降值21.0~21.3毫升,吸水率53.1%~55.1%,面团稳定时间1.5~2分钟,最大抗延阻力83~86EU,拉伸面积22平方厘米。

    3.特征特性

    弱春性、中熟,幼苗半直立,长势中等,分蘖力较强。株高85厘米,株型略松散,穗层不整齐。穗纺锤形,长芒、白壳、白粒、籽粒粉质,黑胚率偏高。平均穗数36万穗/亩,穗粒数34粒,千粒重39克。抗寒性差,抗倒性偏弱,较耐旱,抗高温,耐湿性一般。中感条锈病、纹枯病,高感白粉病、赤霉病和叶锈病。

    4.栽培技术

    适宜播期为10月中旬至10月下旬,注意播期不能过早,以防止冻害发生,基本苗15万株/亩左右。为了稳定弱筋小麦品质,应调减基、追氮肥的比例,一般基肥占70%~80%,返青肥占20%~30%,少施或不施拔节孕穗肥,生育后期宜喷施磷酸二氢钾。注意防治叶锈病、条锈病、赤霉病和白粉病。

    四、豫麦50号(丰优5号)

    1.品种来源

    豫麦50号系从中、美、澳等国内外20多个优异资源组成的抗白粉病轮选群体中选择优良可育株,并经多年系谱和混合选择选育而成。1995年获第二届全国农业博览会金奖,1998年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1年列入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基金项目,河南省审定的第一个优质弱筋小麦品种,目前已成为河南省主导优质弱筋品种,也是唯一一个被企业采用的弱筋品种。

    2.品质性状

    粗蛋白含量13.95%,沉降值13.50毫升,湿面筋含量24.6%,吸水率55.8%左右,面团形成时间1.15分钟,稳定时间1.05分钟,烘焙评分88.29分,综合评价明显优于对照澳洲白麦和饼干粉,达到优质软麦标准,且面粉白度高,是目前我国少有的白软麦品种之一,可用于生产糕点、饼干、膨化食品及啤酒。

    3.特征特性

    该品种为弱春性,分蘖多,茎秆粗,叶片较宽大,株高85厘米左右,穗粒数35粒左右,千粒重40~50克,成穗数40万/亩左右,成熟落黄好,方穗、长芒、白粒、粉质。高抗白粉病,中抗条锈病、叶锈病、纹枯病,中感叶枯病。种子均匀、粉质,蛋白质含量低,吸收水分快,发芽早且整齐,发芽势强,是生产啤酒过程中代替大麦生产麦芽的理想原料。

    4.栽培技术

    豫麦50号适于广大黄淮麦区及长江中下游麦区,尤其是豫南、苏北、皖北、鄂北产量350~450千克/亩中、高肥力水平中、晚茬种植。

    五、宁麦13(宁0078)

    1.品种来源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从宁麦9号的变异株中经过5代自交选育而成。已通过2005年江苏审定,审定编号为苏审麦200503。

    2.品质性状

    蛋白质含量9.41%,湿面筋含量21.31%。2003年江苏省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抽样检测,粗蛋白含量12.4%,湿面筋含量22.5%,吸水率50.6%,面团稳定时间2.9分钟,符合饼干糕点专用小麦的品质指标。

    3.特征特性

    该品种属春性,中熟,长芒、白壳、纺锤形穗,红粒,粉质。幼苗直立,株型较紧凑,株高85厘米左右,耐肥抗倒性好。分蘖及成穗数较多,每穗粒数一般,一般每亩成穗30万左右,每穗35~40粒,千粒重40克左右。高抗梭条花叶病,中抗赤霉病,中感白粉病和叶锈病,纹枯病轻。适合在长江中下游优质小麦产业带尤其是苏、皖沿江沿海地区种植。

    4.栽培技术

    适期早播,争壮苗越冬,江苏苏南地区的播期以10月底为宜。江淮之间的播期以10月25日至10月底为宜;适期密植,建立优质高产群体结构。获得400~450千克/亩的产量指标,要求30万穗/亩左右,每穗35~40粒,千粒重40克左右。为此每亩基本苗以15万株左右为宜,越冬苗50万~60万株/亩,高峰苗控制在70万~80万株/亩,最后成穗30万/亩左右。科学施肥,节氮增磷钾保品质,采取节氮增磷钾、氮肥前移的做法。按照400~450千克/亩的产量指标,每亩施纯氮以15千克左右为宜,氮、磷、钾的比例为1誜0.5誜0.5,即每亩磷、钾肥5千克左右。在肥料运筹上掌握前期足肥促早发,后期控制氮肥保品质的原则,氮肥中基肥与追肥的比例为7誜3。追肥中分蘖肥占15%,拔节孕穗肥占15%。

    六、扬辐麦2号

    1.品种来源

    系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育成的优质、高产、多抗、弱筋小麦新品种。2002年8月通过江苏省审定定名(审定编号为苏审麦200209),2003年9月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国审麦2003025)。该品种被国家农业部确定为2004年全国推广的12个主导品种之一,并且是农业部确定的可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推广种植的唯一的一个弱筋小麦新品种。

    2.品质性状

    籽粒商品性好,粉质,皮色略淡,饱满,品质优,蛋白质含量11.3%,湿面筋含量21.89%,面团形成时间1分钟,稳定时间1.9分钟,达到国家优质弱筋专用小麦品种标准,是江苏省第一个通过国家审定的弱筋小麦新品种。

    3.特征特性

    春性,生育期214天,幼苗直立,分蘖性强,发苗快,苗体壮,主茎11张叶片,株高90~95厘米,穗长8.5厘米,长芒,白壳,长方形穗,籽粒卵圆形,每亩28万~30万穗,每穗40~42粒,千粒重42克。耐寒抗冻、抗倒性强,抗条锈病和叶锈病,中抗梭条花叶病、白粉病、赤霉病,纹枯病轻,后期熟相较好,适应性广。

    4.栽培技术

    播期10月下旬至11月上中旬,基本苗18万~20万/亩。施足基肥,早施苗肥,适时适量施用拔节肥,控制后期用肥,防止影响弱筋品质。并注意防治好纹枯病、白粉病及赤霉病。

    七、太空5号

    1.品种来源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丰优育种室利用航天诱变育种技术,对豫麦21进行太空诱变选育而成的优质弱筋抗病丰产小麦新品种,2002年9月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并命名。

    2.品质性状

    粗蛋白质含量9.98%,湿面筋含量20.8%,吸水率54.2%,面团形成时间1.3分钟,稳定时间为1.5分钟。烘焙试验饼干性状与1995年获全国农业博览会金奖的豫麦50相仿,个别指标还略好。

    3.特征特性

    弱春性,多穗型中早熟品种,幼苗近直立,分蘖多,在旱年一般播种量年前分蘖达100万苗/亩以上,且成穗率高,成穗一般40万穗/亩左右,在信阳地区晚播下达35万穗/亩左右。

    株高85厘米左右,穗粒数35~40粒,千粒重40~45克,长芒、白壳、白粒、软质。对白粉病、条锈病、叶锈病、叶枯病均表现为中抗,仅对纹枯病表现中感。各地试种、繁种均表现出其具有较高的产量潜力和较好的适应性。

    4.栽培技术

    适于黄淮及长江中下游麦区的部分地区种植。应尽量安排在轻沙地、稻茬地、瘠薄地等产量350~450千克/亩、中高肥力水平地块种植。底肥要注意适当减少氮肥施用量,并适当增加磷、钾肥特别是磷肥施用量。一般施磷酸二铵20千克/亩,过磷酸钙30~40千克/亩,氯化钾6~10千克/亩(也可施相当量的碳酸氢铵及其他磷、钾肥)。追肥在不缺肥的情况下可尽量少施或不施,如必需施用则日期应尽量提前,一般可在2月上、中旬追尿素5千克/亩左右。生育期间要尽量满足其对水分的要求,一般要浇好底墒水、越冬水、返青水、麦黄水。适合于中、晚茬种植,最适播期为10月15~25日之间,较耐晚播,在最适播期范围内,一般播量沙地为5~6千克/亩,两合土播量为6~7千克/亩,较一般品种要稀,随着播期的推迟,应适当增加播量。综合抗病性较好,抽穗至灌浆期结合一喷三防正常防治即可,要注意防治蚜虫,特别是穗蚜,需连片及时彻底防治。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