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这些人③-燃烧吧,小宇宙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画皮

    我们翻开刘彻的简历细细研读发现,刘彻在位五十四年,其中有四十四年的时间都是在和匈奴打仗,可见,刘彻对匈奴的恨的确到了极点。

    从建元新政的失败到窦太后去世前的一段时间里,是刘彻的蛰伏期,他用一种不屑和顽劣的态度来避开朝野。

    而今天,刘彻用最得意的笑声来回敬那些说他蹉跎时间的人们。

    有些时间是必须要浪费的,只有这样,时间才会沉淀成我们需要的模样。

    这个贪玩的幼主在一刹那间似乎换了面孔,大臣们都惊讶于刘彻哪里找到的这样精良的面具。

    你们错了,这是我真正的肉身,之前的那张脸孔才是一副精良的面具。

    刘彻用自己的演技上演了一出汉朝《画皮》,只是这次感叹的不是恩爱情仇,而是一个帝王的演技精湛。

    刘彻让时间做成了掩体,在刘彻刚刚即位的时候,他并没有对匈奴做出强硬的反应,一是因为当时国内的武力条件非常不成熟,二是因为当时以窦太后为首的黄老学派在朝中占上风,他们不愿意因为战争而让国家穷困。因此当时主张和平的呼声在朝中是占有主力位置的,几乎没有一个人站出来主战。

    公元前134年,军臣单于派使者到长安求见汉武帝,要求和亲。

    朝中大臣没有人不知道,匈奴人看上的并不是大汉的公主,祈福的也并不是长久的和平,他们这次的和亲是一次贪婪的升级,他们告诉大汉,想要和平,那么送更多的财宝来吧,送更多的美女来吧。

    这分明就是一次抢劫。

    然而这一次,刘彻忍住了。

    据司马迁记载,在公元前3世纪后半叶,匈奴似乎成为一支统一的、强大的民族,他们由一位名叫单于的首领统帅着。

    从高祖刘邦开始,汉朝对待匈奴就是“面包换和平”政策,每年,汉朝都会给匈奴大量的财物,不仅如此,最后更是变成“和亲换和平”政策,也正是彼此这种不得已的虚情假意让汉匈两个民族维持着基本的和平。

    汉朝每年都会选出一个诸侯王的女儿去充当公主,然后远嫁匈奴。一同随往的是大把的金银财宝和牛羊丝绸。

    高祖这种对匈奴的态度一直延续到汉文帝即位之后,匈奴越发嚣张,在公元前177年,匈奴右贤王进入河南地区,开始了他们疯狂的掠夺。汉文帝见状,赶忙派灌婴率军攻打右贤王,右贤王大败而归。

    事后,匈奴单于写信给汉朝,偏偏说战事是由汉朝挑起的。

    这就是侵略者的不齿。

    汉文帝明明知道是匈奴在捏造事实,但还是答应了当时匈奴的和亲要求。

    亲虽然还是在和,但是双方心里都清楚,这种虚情假意的把戏玩不了多久。

    天字一号汉奸

    老上单于即位之后,汉朝选了一位刘姓诸侯之女,扮作公主,随行一同前往的还有一个太监——中行说。

    我们常常听人骂汉奸,有人骂秦桧是汉奸,有人骂汪精卫是汉奸,这“汉奸”一词,也正是出自中行说这里。他就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真正的“汉”奸——汉朝的奸细。

    这个太监可不是一个安分守己的太监,他死活不愿意去匈奴,作为一个男人,他成家的可能性已经是没有了,而现在你又让他去匈奴,他连自己的国家也没有了。临走时,他威胁道:“必我行也,为汉患者。”如果你们执意派我去匈奴,那么我一定会成为大汉的灾星。

    汉文帝当时对这句恶狠狠的话没有在意,他认为这只是中行说的口舌之快。

    中行说带着耻辱默默离开了。

    一个身体残缺的人自尊也受到了严重的摧残,大祸也就此种下。

    没想到的是,到了匈奴,这个中行说果然马上投降了单于,他要开始他疯狂的报复。

    中行说对汉朝文化是非常了解的,这个做汉奸的人很快就给老上单于敬献出了他的第一份叛变之礼。

    中行说到达匈奴之后,他发现匈奴人对汉朝的丝绵尤为喜爱,丝绵和匈奴的皮革比起来既暖和又轻便。但是匈奴在这个时候自己根本没有生产丝绵的能力。

    中行说看到这一点后,立刻向老上单于说明了自己的立场,他认为,汉朝的丝绵虽然轻薄,但是保暖效果却远逊于匈奴的皮革,对于长期需要抵御寒冷的匈奴人来说,保暖性才是最大的优点。

    匈奴的总人口不过是汉朝的一个郡,但是现在汉朝却十分惧怕匈奴,这其中的原因就是匈奴人有自己的生活方式,他们不需要依赖汉朝的食物和服装,但是如果匈奴国内大行丝绵之风,匈奴就会养成依赖汉朝的习惯,到了那个时候,匈奴就会自动臣服于汉朝。

    这一个建议,无疑是给本来就剑拔弩张的汉匈关系又打了一针毒剂。

    不仅如此,中行说教授匈奴人汉朝的文字,他信奉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

    中行说以前的工作是宫里的太监,以前的主子是汉朝的皇帝,所以,他对宫中事物和礼俗相当了解,正是基于这种了解,中行说在礼仪上教唆匈奴开始挑衅大汉。唯恐天下不乱。

    此后,匈奴每年都会例行公事似的到汉朝的边境烧杀抢掠。

    由于中行说的兴风作浪,汉朝的这次和亲非但没有换来所谓的和平,更是给匈奴送去了一个汉朝通。

    到了景帝的时候,汉朝仍然坚持他们的和亲政策,用女人换取和平已经成为一种历史沿袭,但是对后来的汉武帝刘彻来说,用羸弱的女人去换取汉朝的可笑和平是他所不能忍受的。

    这样,才有了刘彻刚刚登基的第二年便派张骞出使西域。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做准备的。

    刘彻清楚地知道,这个仗不是一月两月,也不是一年两年,也许需要十年,甚至需要一生。

    前朝的账是该在刘彻这个时候算一算了。

    算来算去,刘彻先算起了自己的银子,打仗可是一件耗费钱财的事情,没有钱就趁早别打仗,武帝之前的景帝和文帝还有高祖是非常清楚这句话的。

    武帝初年的时候,汉朝已经得到了七十多年的休养生息,百姓生活富足,长安城中聚集的钱财也是数不胜数,据说拴银子的绳子都年久腐烂了。

    刘彻有钱了,并且有的是钱,老爸爷爷攒了一辈子终于攒够他打仗的钱了。

    资金的问题解决了,打仗的吃住问题也就解决了。

    现在只剩下最后一个却也是非常重要的原因了——武器。当时的战争可不像现代,谁家一打仗,立刻就会有一个以国家为形式的军火商站出来,你们只管撒开欢儿地打,我这里精良的武器多的是,死多少人对我无所谓,我发的就是战争财。

    对付匈奴两样东西最重要,战马和弓箭,那个时候,汉朝初期的时候,战马是非常缺乏的,一匹战马就是一架战斗机的价格。

    而到了汉武帝刘彻的时代,战马数量猛增,大概也就相当于一把来福手枪了。

    拥有战马的人非常多,战马也就成了一个人身份的象征,那个时候坐骑的牌子不是看发动机,而是看马的性别,一匹母马和一匹公马的区别大概就是奥迪与夏利的区别。

    匈奴骑兵异常勇猛,一方面得益于他们精湛的骑术,另一方面还有赖于这些骑兵弓箭使得好,匈奴骑兵,弓不离手,这玩意儿几乎是从小玩到大的。但是汉朝自有汉朝的办法,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就有了弩机,当年项羽就是用这种武器射伤刘邦的。细推弩机的原理,它也算是一个半机械化的武器,在那个时候,弩机的杀伤力是非常强的。

    钱有了,武器有了,刘彻现在最需要的就是人心。

    从高祖到现在的武帝刘彻,长时间的对匈政策就是和亲。长久实施下来基本已经成为一项基本国策。

    而现在刘彻要改变这种现状,他要和这些许久不沾战事的大臣们商量打仗的事情了,会有人站在他这边吗?

    刘彻立刻摆开了一个PK大擂台,他要让他的臣子们说说,对于匈奴,到底是战是和。

    主战派和主和派各自派出一名代表演讲。

    主战派代表是当时的外交部长(大行)王恢,他的演讲题目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

    王恢曾经多次在边地任职,他对匈奴人的性格摸的是非常透的,他觉得不管是和亲还是送礼,对于匈奴来说都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虽然扔肉包子的时候,狗是不会咬人的,但是等到把狗喂肥了,它自会跑回来反咬你一口。对于这样一个毫无诚信的族群,最好的方法就是军事打击,否则的话,大汉将永无宁日。

    主和派的代表是韩安国,他演讲的题目是:论游击战。

    韩安国认为,匈奴是游牧民族,他们的生活方式决定了他们的作战方式——游击战。

    光脚的不怕穿鞋的,我大汉是农耕国家,具有稳定的大后方,但是匈奴人打起仗来却是居无定所。对于汉朝,战争的前期任务就是寻找,当我们千辛万苦地找到匈奴部队的时候,早已精疲力竭了,哪还有力气再打仗,这好比就是射出的箭,它在快要落地的时候恐怕连丝绵都无力穿过。这也好比就是要停止的风,不管它以前是多么风卷残云,到了最后要停的时候恐怕连一根羽毛都吹不起来了。

    韩安国这个比喻似乎比王恢的肉包子和狗更能让人信服。

    因此朝中多数大臣都是支持韩安国的。

    但是在我们意料之外的却是刘彻对于这个结果平静地接受了。

    刘彻这次急刹车极大地挑战了我们的思维惯性,这其中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刘彻的底牌

    刘彻公开招标了,谁能猜中刘彻的底牌。

    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汉武帝召集朝臣讨论对匈奴是该打还是该和,虽然这最终的结果是当时的主和派御史大夫韩安国胜出,但是一支主战的小分队已经在悄然发展了。

    根据我们以前的分析,对于匈奴,刘彻是一个彻彻底底的主战派,但是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刘彻竟然接受韩安国的主和?

    看一个人是否成熟,往往就得看他在遇到重大事情的时候还能不能保持清醒的头脑,从这点上来看,刘彻的确长大了,从窦太后摧毁建元新政到今天的对匈政策,我们都可以看到刘彻可喜的变化,他不仅学会了克制,同时也学会了积攒,刘彻学会了零存整取。

    当皇帝这么长时间,刘彻学会了评估,刘彻学会了做买卖,他要用最少的钱买到最好的东西,他要用最少的损失换回最大的所得。

    韩安国说的主和虽然窝囊,但也正是这场战争的风险所在,因此,刘彻必须得等待。

    到了公元前133年,刘彻再次把匈奴战事提上议程,韩安国和王恢再次成了两派的代表。

    韩安国这次做的功课显然是没有王恢多。

    王恢这次对于韩安国提出的每一个论点都一一击破。

    论点一:对匈奴作战有无必要。

    韩安国对此的说法没有新意,他认为匈奴是一个沙漠之国,生活的地方就是蛮荒之地,这种地方就是我们拥有了也不会有人愿意去住。

    针对韩安国现实意义的考虑,王恢上升到了国家荣誉。

    战国时候的代国北边不仅面对匈奴的侵扰,南面还得对付中原的威胁,即使到了这种地步,代国还是能保护自己的百姓安居乐业,匈奴也不敢轻易进犯。

    看看我们的大汉国,国土面积不知要大代国多少倍,人口不知要比代国多多少倍,但我们却一味地对匈奴退让,导致现在匈奴越来越嚣张。

    一个小小的代国尚可以用自己的勇气让匈奴畏惧,我们堂堂大汉为什么要选择退让?

    论点二:是否要效仿高祖。

    和亲之始就是在刘邦时代兴起的,韩安国这次死死咬住高祖刘邦这个论据。当年,高祖皇帝被困在平城整整七天,连饭都吃不上,脱离困境之后,高祖选择的却不是报复,正因为这样,才换来了之后五代的和平。

    你韩安国的论据不是高祖皇帝吗?好,这次我王恢也要用这个论据。

    王恢反驳道,高祖当时主张和亲,并不是因为高祖皇帝没有能力打匈奴,实在是因为高祖菩萨心肠、慈悲为怀不忍心看我大汉百姓遭到战争的残害,这是高祖皇帝一种崇高而无奈的选择。但是现在我大汉百姓连年受到匈奴的侵犯,为了保护百姓,自然得和匈奴打仗。

    王恢这一次不仅给高祖刘邦镀了金身,又争取过来了很多选票。

    论点三:如何对匈奴作战。

    韩安国认为,汉朝如果和匈奴打仗,后勤补给线拉得太长了,而且士兵们经过长途跋涉一定身心疲惫,打仗肯定是要吃亏的呀。

    王恢对于韩安国这一个论点准备得最为充足。你韩安国不是死死抓住路上的功夫不放手吗?

    好,这次咱们就解决这个问题。

    王恢在这一次提出一个作战方案——诱敌深入。我们攻打匈奴不必被动地拉长战线追赶他们,我们可以引诱匈奴到汉朝的边境,然后我们埋伏在指定地点,这样,我们必定可以瓮中捉鳖。这就是马邑之谋,说得具体一点就是马邑的一个土豪聂壹向王恢提出的一个计谋。匈奴刚刚和我们大汉和亲,警惕性自然不高,在这个时候,我们趁机引诱匈奴袭击马邑,汉军在马邑城内埋伏大量精兵,到时候必定能将匈奴主力歼灭。

    这个方案让韩安国没得话说。

    说的人和听的人都血脉贲张、情绪激昂。他们仿佛已经听到匈奴人战马的哀嚎。

    刘彻立即批准对匈奴开战。

    刘彻的复仇之路开始了。

    这个破绽太明显

    王恢先派聂壹带着货物到长城外与匈奴做买卖。这一来二往彼此就熟络了起来,聂壹很快就见到了军臣单于。

    两人的买卖从卖布卖马很快就上升到了贩卖国土,聂壹对单于说他愿意献出马邑这个地方。

    军臣单于顿时觉得很奇怪,你这个商人怎么做起房地产生意了?聂壹马上表现出了见利忘义的商人姿态。大王,我图的当然是利益,我现在有一计,可以让大王不费吹灰之力轻取马邑的财物,我不要多,咱们一九分成。

    匈奴人有时候是很实在的,一听说有白给的馍馍,军臣单于非常高兴,马上拍桌子成交。

    此时,只有聂壹心里清楚,这是战争,不是买卖。表面迷惑的功夫一定要做到位。

    这桩生意谈成之后,聂壹立即赶回了马邑,让城中的官员杀了一个囚犯,把他的头颅挂在了马邑城头,聂壹哄骗匈奴的使者说:“我已经取了汉朝官吏的人头。你赶紧让单于杀进来”。

    军臣单于一听使者的汇报,便兴冲冲地带领着十万匈奴骑兵前来接收马邑城。

    汉武帝依计在马邑旁边的山谷里埋伏了三十多万大军,将军分别是李广、公孙贺、韩安国、王恢和李息五人。韩安国称护军将军,执行统一指挥的任务,王恢和李息则负责战斗打响后袭击敌后运输辎重的任务,大网是撒好了,汉朝三十万大军在暗处屏气凝神,就等着单于上当收网了。

    军臣单于哪里见过这等好事,立刻率军悄悄进入汉朝边界,也就到了武州(今山西左云县南)地区。

    地形是作战的关键,而山岭地区是战争中比较危险的地区。军臣单于见前面就是山岭地区,不由得让大军放慢了脚步。

    放慢脚步也就是一会儿的时间。

    看出破绽也就是这么一会儿的时间。

    军臣单于虽然同意了这桩买卖,但他的专业并不是打砸抢,他是一名战士。

    作为一名战士,周围的一切都让他十分敏感。他向四周看了看,在草地上有许多牛马在安闲地吃草,但奇怪的是竟没有一个人影。

    这未免也太假了,除了那城墙上的人头,这出多余的情景剧也出自聂壹之手,原来他为了让单于上当,故意制造了这样的太平假象。这一点实在是侮辱了单于的智商。

    单于立刻喝令大军提高警惕,这个时候,军臣单于已经稍微觉察到这个天上掉的馅饼中有诈了。

    果然,匈奴大军轻而易举地就攻下一座城池,单于首先做的不是打砸抢,而是抓来一个官员逼问他这其中的蹊跷。

    果然,这是个阴谋,军臣单于赶紧率队撤出武州。

    打仗是不签合同的,何况你是埋伏,单于的大军已经撤出好远了,汉朝的三十万大军还在原地等待着,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可等来等去还是没有看到半个匈奴人。

    这个时候,那边的消息终于来了,单于退兵了。

    三十万大军想要大干一场的心哪能经得起这般调戏,追!!

    于是汉朝的大军猛追至关塞,看到的也只是匈奴大军的马粪了。

    三十万大军无功而返。

    这个时候王恢得知匈奴并没有中埋伏,担心此时会和匈奴精兵相遇,这样,汉朝是赔了夫人又折兵,怎么算都划不来。于是他带着侧翼三万人退兵而去。

    这场本应该十分精彩的阴谋大戏就这样草草结束了。

    刘彻的胃口本来是被吊得很高的,这是他解开幼年心结的第一步啊,没想到等来等去却等到这样一个消息,刘彻大怒。

    尤其怒的是王恢擅自撤兵,对此,王恢做了很多的解释,其实这样的解释也是非常合理的,他为的也是让损失减少到最小。

    可此时正在气头上的刘彻哪能听得了这些。你王恢当初说的是慷慨激昂,到了开战的时候你却给我撤了回来。

    王恢见刘彻确实非常生气,后果也确实非常严重,他只得伸手找田蚡帮忙,当然,另一只手也要往里塞金子。

    拿人钱财,替人消灾,田蚡当即就找到了自己的姐姐王太后。

    王太后赶紧到儿子面前给王恢说了一通好话,这非但没有让刘彻消气,反而让刘彻更加坚定了要杀王恢的决心。

    刘彻此时本来已经对田蚡和王太后很不满意了,到现在你们还帮王恢说话,朕派了几十万大军,虽说灭不了匈奴的主力,但怎么也得给朕抓回几个匈奴俘虏意思意思吧。

    马邑之谋确实伤害了刘彻的自尊,王恢自然就是这个昂贵自尊的牺牲品,不久,他就在狱中自杀了。

    这个王恢其实死得冤枉啊,但当时的情况确实是逞一时之勇就会让汉朝遭遇更大的损失。然而刘彻不管这些,他丢失的自尊确实需要人埋单,王恢只得付账。

    马邑之谋虽说是一次失败的阴谋,但是它却挑破了汉朝和匈奴之间虚伪的和平,汉朝无疑是在告诉匈奴,以前的日子结束了,休想再从我们汉朝带走一个女人。

    马邑之谋却成了汉匈关系的分水岭,它放下了大汉对匈奴的挑战书。

    王恢死后,刘彻无时无刻不在思考,他需要一个人,他需要一群人。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