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候,农夫去赶集了。等他回到家里一看,菜园也没有收拾,面包也没有烘烤,而叫他更加恼火的是,小偷爬进了院子,把仓房偷了个精光。
农夫“哇啦哇啦”地痛骂那只狗儿。对于每一桩过失,那狗儿可都有一番辩解:为了收拾白菜的苗床,它把烤面包的事放下了;收拾菜园吧,唉,弄得不妙,因为已经到了看守院子的时候了;至于错过小偷的那一刻,正好赶上它想去烤面包。
每个人都应该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
心得·启迪也许我们的生活节奏会被众多繁琐的事情所打乱,但是我们应该分清轻重缓急,学习合理的利用时间,合理的安排事情的先后顺序,不可半途而废,也不能够三心二意,一心多用肯定哪件事情也办不好。
糊涂的小老鼠一天,小老鼠趁着妈妈不注意,偷偷地溜出了家门,直到中午才回来。一到家,他就兴奋地向母亲讲述着他的外出经历。
小老鼠说:“我出了家门以后,跑得飞快,一直跑到了院子里。在那里,我看见了第一只可怕的动物!他长着花花绿绿的毛,伸着脖子,发出难听的‘喔喔’的声音,吓得我直打哆嗦!”鼠妈妈对小老鼠说:“这是院子里的那只小公鸡!”
小老鼠又说:“在院子的窗台上,我又看到一个动物!他身上有着柔软的毛,还有长长的尾巴,叫声也非常温柔。”
鼠妈妈赶紧问:“那个‘可爱’的动物的叫声是不是‘喵喵喵’的?”
小老鼠高兴地说:“对呀!我还想和他打招呼呢,但看见小公鸡凶恶的样子,就赶快跑了!”鼠妈妈抱着可爱的小老鼠,说:“那个‘喵喵’叫的家伙是猫,他是我们老鼠的天敌。你要是去和他打招呼,他肯定会一口吃掉你。而那只公鸡是很温顺的动物,是不会伤害我们的。”
小老鼠听了妈妈的话,再也不敢随便乱跑了。
心得·启迪我们要养成爱学习的好习惯,因为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才能获取新的知识,使自己的阅历更加丰富!
小猫钓鱼有一天,猫妈妈带着小猫到河边钓鱼。小猫刚坐下没一会儿,就看见一只蜻蜓飞了过来,他再也没有心思钓鱼了,放下鱼竿就去捉蜻蜓。蜻蜓飞走了,小猫空手回到河边。一看,妈妈已经钓到了一条大鱼。
小猫心想:我也要钓一条大鱼,就又拿起鱼竿钓鱼。不一会儿,一只蝴蝶飞来了。这只蝴蝶真漂亮呀,小猫越看越喜欢,于是他放下鱼竿,又去捉蝴蝶了。蝴蝶没捉到,小猫又空着手回到河边。一看,妈妈又钓到一条大鱼。
小猫对妈妈说:“我怎么钓不到鱼呢?”妈妈说:“钓鱼要一心一意,你一会儿捉蜻蜓,一会儿捉蝴蝶,当然钓不到鱼了。”小猫听了妈妈的话,一心一意地钓鱼,终于钓到了一条大鱼。
心得·启迪小朋友们,我们面对任何事情,都需要学习猫妈妈专心致志的精神,千万不要三心二意。
外面的世界小兔子已经长大了,但她胆子很小,总也不敢出门。
一天,小兔子看见小狗和小猫在玩皮球,他们玩得可高兴了。小兔子看了很羡慕,很想跟他们一起出去玩儿。但是,森林里有很多野兽,太危险了。小兔子伤心极了,就哭了起来,兔妈妈听了,赶紧过来问她怎么了。小兔子把事情的原因告诉了妈妈。妈妈说:“宝宝,你看,小狗汪汪已经是一条大狗了,他会保护你的。”小兔子笑了,她跑出去找小狗和小猫玩儿。
小兔子和小狗、小猫一起去森林里玩儿了。他们遇到了一只小松鼠,她在山上放风筝。
“小狗哥哥,风筝为什么会飞起来呀?”小兔子好奇地问。“因为有风在吹呀。”小狗汪汪亲切地解释道。“啪哒,啪哒……”下雨了。“小狗哥哥,天空在哭,他一定很难过吧?”
“不是的,是暴风雨要来了,我们去松鼠家躲雨吧!”他们很快跑到山下松鼠的家里。
忽然,一道闪电划破长空。小兔子吓得惊叫了起来。紧接着,“轰隆——轰隆——”传来了雷声。
“哎呀,这是什么声音,好可怕呀!”小兔子害怕地捂上了耳朵。
“别怕,这是今年春天的第一道闪电和第一声雷啊!”松鼠妈妈赶紧说。
暴风雨终于过去了。他们走出小木屋,呼吸着雨后清新的空气,看着草叶间晶莹的露珠儿,小兔子高兴极了。
“啊,天空可真漂亮啊!看那边,是谁把一条彩色的带子挂上天空了呢?”小兔子快活地说。“那是彩虹呀。”小狗说。
今天,小兔子很有成就感,第一次外出,就学习了很多知识。从这天起,小兔子天天同小狗一起出去玩儿,她渐渐地认识了外面的世界。
心得·启迪外边的世界真的很精彩,只要我们一直保持一颗求知的心,就会感受到世界的美妙。
聪明的小鹿鹿宝宝今年1岁了,他应该自己去找吃的了,在他出门前,鹿妈妈说:“万一遇到凶猛的野兽,一定要快跑,否则就会被吃掉。”
鹿宝宝离开了家,一路跑到了山顶。这时,背后传来一阵可怕的笑声。
鹿宝宝心里一惊,回头一看,一只老虎正狞笑着向自己走过来。鹿宝宝想起妈妈的话,可是,来路已经被老虎堵住了,再往前就是悬崖,没办法逃跑了,怎么办呢?
鹿宝宝灵机一动,笑着说:“老虎先生,您好啊!”
老虎说:“嘿嘿!我当然好,因为我马上就可以饱餐一顿了!”
“是的,老虎先生,我们鹿生下来就是给您做食物用的,我十分荣幸能够给您这么高贵的先生做美餐。”鹿宝宝假装恭敬地说。
“哈哈哈!小鹿宝宝,虽然你很会说话,可是,那你也得死!”老虎流着口水,眼看就要扑过来了。
“等等!”鹿宝宝大声说,“我必须告诉您一件事!”
“什么事?”老虎问。
“我刚刚吃了好多没见过的野草,现在我的肚子开始疼了,我想,那一定是有毒的草,如果您吃了我,也一定会中毒的。”鹿宝宝捂着肚子说。
老虎半信半疑。这时,鹿宝宝突然倒在地上翻来覆去地打滚儿,他还偷偷地把舌尖儿咬破了一点儿,血顺着嘴角流了出来。老虎见了,十分担心,他害怕吃了小鹿连自己也得丧命,便只好扫兴地走了,他还想多活上几年享受其他美味佳肴呢!
聪明的小鹿凭借自己的智慧保住了性命。等老虎走远了,小鹿飞快地跑回了家。鹿宝宝兴奋地扑到妈妈的怀里,快乐地对妈妈说:“妈妈,老祖宗传下来的话并不是每一次都管用。”
心得·启迪我们从小就要学会用一种批判的精神去继承祖先给我们留下的东西,不要一味地墨守成规,要勇于创新,活学活用。
纪昌学射纪昌去拜飞卫为师学射箭。而飞卫只是让他回家练眼力。纪昌回家后一练就是两年。
两年后,纪昌去找飞卫。可是飞卫还是叫纪昌练眼力。于是,纪昌回家继续苦练。
练成后纪昌又去找飞卫,飞卫这才教纪昌怎样射箭。纪昌由于苦练基本功,终于成为一位百发百中的射手。
心得·启迪坚实的基本功是要日积月累才能打造的,学习也是如此,永远不要自满,努力地克服每一个困难,这样你才会在学业上有所成就。
学习专注的王羲之王羲之出生于一个书法世家。他7岁那年,拜女书法家卫铄为师学习书法。王羲之临摹卫书法一直到12岁,虽然字写得已不错,但他自己却总是觉得不满意。因为常听老师讲历代书法家勤学苦练的故事,使他对东汉“草圣”张芝的书法产生了钦羡之情,并决心以张芝“临池”的故事来激励自己。为了写好书法,他每天都不停地练习。每当他写完了字,就在门前的那口水池里洗毛笔、砚台。时间一久,池水都变成黑的了,因此,当时的人称那口水池为“墨池”。
时间久了,王羲之的书法果然大有进步,但他仍然不满意,觉得还是达不到自己的标准。结婚后,王羲之更加忘我地练字了。有一天,他在书房里聚精会神地练字,都忘了去吃饭,他的妻子郗氏就叫家童给他端了一盘热腾腾的馍和一碗醋蒜酱。但王羲之的兴致正浓,根本不想吃饭。家童几次催他趁热快吃,王羲之都只随便地应了几声:“好啦!就吃!”头也不转又提起笔来挥洒。家童没有办法,只得去禀告夫人。郗氏来到书房前的长廊,看见王羲之一手提着笔,另一只手里拿着一个馍看也不看就往嘴里送,一口咬下去,又赶紧吐了出来,而且嘴角净是黑的。王羲之看见夫人进入书房,才笑问:“这醋蒜酱味道不对啊!”夫人又急又心疼地把他手中的馍抢下:“相公!墨汁怎么可以当醋蒜酱呢?”
心得·启迪王羲之专注于练字竟将墨汁当成了醋蒜酱吃,正是这种高度集中的注意力成就了一代书法大师。忘我的学习习惯也是我们应有的基本功。
聪明的王戎很久以前,有一个小孩儿叫王戎,他从小就聪明伶俐,机智过人。王戎7岁那年有一天,他和很多小伙伴在一起做游戏,玩儿累了就坐在一起休息。有个孩子看见前面路边有许多李子树,树上的李子又大又红,一串一串的,都压弯了枝,碰到了地面。这个孩子就跑过去摘李子。一会儿,小伙伴们三三两两地都去摘李子,有的孩子摘的多,拿不了,就把外衣脱下来包李子。只有王戎一个人坐在原来的地方不动,默默地看着远处摘李子的小伙伴们。
这时,有一个大人路过,就问王戎:“孩子们都去摘李子了,你怎么不去呢?”王戎笑了笑,说:“这些李子树就长在路边,结的李子又大又多,把树都压弯了,连我们这些小孩子都够得着,但大人们却不来摘,为什么?肯定是李子又苦又涩,不好吃。所以,我没去搞。”
这个过路人半信半疑,于是走到李子树下,摘下一颗李子,尝了尝,果然是又苦又涩。他不由得在心里暗暗地赞叹王戎的聪明。
心得·启迪只有平时善于观察,善于积累,才能变成一个聪明的人。所以,我们学习善于观察,善于积累、善于总结的本领。
刘勰三年著书《文心雕龙》
刘勰自幼父母双亡,他孤苦伶仃地过着清贫的生活。有个叫曾佑的和尚很同情刘勰,便让他搬到寺院住。刘勰感激得直流眼泪。
就这样,刘勰住进了寺里,和曾佑一起生活。寺里有许多藏书,如《论语》、《孟子》等书,还有各朝各代著名作家的诗集和文集。刘勰一见到书就埋头读起来,他的学问也慢慢有了长进。
一天深夜,佛殿里忽然传来琅琅的读书声。小和尚们以为里面有鬼,立刻报告了老方丈。当他们去捉鬼时才发现,“鬼”原来是刘勰,他在借着佛灯读书呢!刘勰在寺院里读了大量的书,渐渐地,他产生了一个愿望,那就是写一本教人如何写文章的书,传给子孙后代。于是他把自己对怎样写好文章的想法写出来,还写了我国文学发展的历史、成就以及经验和不足,并对许多作品进行了评论。
经过三年的时间,刘勰的书写好了,书名叫《文心雕龙》。它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的文字批评理论专著,但当时刘勰的书并没有受到重视,因为他没有地位,写的书也就没人知道,要想让别人知道,就必须找个有名望的人推荐才行。于是,他想到了当时的文坛领袖沈约。
有一天,沈约外出回府,突然听到一阵叫卖声:“卖书喽!我这儿有古装珍本好书啊!”
沈约爱书如命,立即命随从把卖书的叫过来,问他是什么好书。刘勰将书递给沈约,沈约一看,书名是《文心雕龙》,不由得皱起双眉。凭他的学识,自古以来的好书没有他不知道的,可从来没听说过《文心雕龙》。
刘勰见沈约脸色不对,连忙跪下说:“大人,这部书是我用3年时间写的。我叫刘勰,是个平头百姓,因为很难见到大人,才想出这个主意。请大人恕罪!”
沈约听刘勰说得恳切,便决定看看再说。他直奔书房,打开《文心雕龙》看了起来,没想到立即就被里面的内容吸引住了,几万字的书,他一口气读完,连饭都忘了吃。他很赞赏这部书。
后来,在沈约的提倡和推荐下,《文心雕龙》很快被传播开来,成为不朽的传世佳作。
心得·启迪学习不仅是学,还要思考,有所发现。只要我们在勤奋苦读的基础上有所思、有所悟,就会有所成。
铁杵磨成针相传唐代大诗人李白小时候很贪玩,不爱读书,也不求上进。
有一天,他正在屋子里读书,书刚读到一半就心烦意乱,又打呵欠,又伸懒腰。他觉得读书没有意思,写诗又太难,而且坐得腰酸腿疼的。看看屋里没人,他就悄悄地溜出门去,跑到山下的小河边捉蜻蜓。
走啊,走啊,他终于来到了小河边,忽然他发现小河边上蹲着一个老婆婆,手里拿着一根铁棒,在一块大石头上使劲地磨呀磨呀,她干得十分卖力,汗珠不断从她那花白的鬓角流下来。
李白站在那里看了好久,始终猜不出来老婆婆磨铁棒是要干什么。于是走上前问:“老婆婆,请问你磨这根铁棒干什么?”
老婆婆擦了一把汗,回答道:“我要把它磨成绣花针。”
“真的吗?”李白很吃惊,“这么大一根铁棒,怎么能磨成针呢?”
老婆婆看到他惊异的样子,笑呵呵地说:“孩子,铁棒总是越磨越细,只要我下定决心,天天磨,月月磨,还怕磨不成针吗?干什么事情都要有恒心啊!”
李白听了,若有所悟,对自己逃学的行为感到十分惭愧,连忙转身跑回家,翻开书本,一遍又一遍地读起书来。从此,他再也不贪玩、不怕苦,而是发愤学习了。
后来,李白经过自己的不懈努力,终于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一个伟大的诗人。
心得·启迪要把铁棒磨成针,听上去是那么的不可思议,可只要坚持下去,总有变成现实的那一天。学习也是一样的道理,只要有恒心有毅力,就有成功的希望,怕就怕没有坚持下去的决心和勇气。
神童方仲永抚州金溪地方有一户方姓人家,祖祖辈辈都是农民,一家人加起来也不认识几个斗大的字,后来他们生了个小孩,名叫方仲永。
方仲永5岁那年,忽然哭着闹着要笔墨纸砚。他的父亲感到很奇怪,就到附近读书人家借来一套。
仲永爬到饭桌上,铺开大纸,挥笔写下了四句诗,还在下面署上了自己的名字。诗的大意是孝养父母和维护宗族。一家人看得目瞪口呆,连忙请来一个乡下秀才看看。
秀才将信将疑,又随便指着屋里一件东西,叫仲永当场赋诗。仲永歪着小脑袋想了想,便饱蘸浓墨,挥手立就,而且诗句贴切,文气畅通。
这一来,方仲永神童的名声便在四乡传开来。乡里人都想见识一下神童,于是他家经常是车马盈门。有些豪富人家重金迎请,让他当堂赋诗。他的父亲见有利可图,就成天牵着仲永走乡串寨,到处表演,没有让他再去读书。
王安石在京城做官,很早就听说了仲永的名声。
有一年,王安石回到娘舅家,看见仲永已经有十二、三岁了。王安石很感兴趣,便叫他即景赋诗。仲永搔了许久脑勺,才勉强写出一首,与从前相比,显然逊色了不少。
又过了7、8年,王安石再次回到娘舅家,顺便问到仲永,娘舅对他说仲永已经不会做诗了,而且现在也不做了。王安石听到后,替仲永感到很惋惜。
心得·启迪天资只是给孩子们提供了学习和实践的优越的条件,如果没有后天的培养和本人艰苦努力,任何天才都是不能成功的。所以小朋友,你的天分并不能帮助你优秀很久,想要取得真正的成功,就一定要坚持不懈地付出努力。
盲人摸象有一天,四个盲人坐在树下乘凉。有个人赶着一头大象走过来,大声喊着:“象来了!”一个盲人提议说:“咱们去摸一摸象是什么样吧!”
一个盲人模完,说象就像一堵墙。第二个说象跟棍子一样。第三个觉得象跟柱子差不多。第四个则说象跟粗绳子一样。
赶象人说:“你们只有摸遍象的全身,才知道象是什么样子。”
心得·启迪从小我们就要学习培养一种全面看问题的习惯,因为只有全面看问题,才不会犯以偏概全的错误。
拔苗助长战国时期,在宋国有一个农民,在乡下种了几亩田地,他的性格很急躁,自从春耕播种以后,就天天到地里去看秧苗。有一天他去地里锄草,看到自己家的秧苗比别人的稍微矮一些。他心想:这秧苗长得太慢了,我得想办法帮它长得快一些。
但是怎样才能使秧苗长高呢?当时科学不发达,不用说没有化学肥料,就连施用农家肥料的方法也没有传到宋国的穷乡僻壤。为了这件事,他愁得吃不好饭,睡不好觉。终于,他想出了办法:把秧苗往上拔一拔,让它快点长高!说干就干,他下田把秧苗一棵一棵拔高,拔完一垄又一垄,累的汗流浃背,腰酸腿疼。回到家里,疲劳不堪,躺在炕上长嘘了一口气,兴奋地对刚回家的儿子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秧苗长高了好几寸。”说完,脸上还带着非常自豪的表情。
他的儿子听到父亲这么一说,心里有点犯迷糊:怎么会让秧苗无缘无故长高呢?真是奇怪,不行,我得去看一下。
等父亲睡着了,他拔腿就往田里跑,等跑到田边一看,秧苗全都枯死了。
心得·启迪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要耐心坚持,不骄不躁,急于求成的心态只会像拔苗助长的农民那样弄巧成拙,得到相反的效果。
善于观察从前,有个画家画画得很好,特别是画牛最拿手。但是,他早年学画牛的时候曾经闹出了笑话。
一次,他拿着一幅自己画的《斗牛图》,觉得自己画得特别好,就拿给一个牧童看。心里想:牧童一定会说我画得像。谁知牧童一看,不禁笑起来。画家问他为什么笑,牧童说:“牛斗架时,浑身的力气都用在角上,牛的尾巴是夹在屁股沟里的,怎么会左右摇摆呢?”画家的脸刷地就红了,心里感到很惭愧。为此他拿了一把青草故意引起两头牛争斗,结果果然如牧童所言。画家明白了,不是自己画工不好,而是缺乏对生活的观察。
为了能充分表现牛斗架时的野性,在此后的一段时间里,画家特意对牛进行了反复细致的观察。他每天都在牛圈里徘徊,观察牛的各种情态习性,牛的一举一动都刻在了他的心里,甚至他的梦里都是牛。在对牛熟悉之后,他又做了一幅《斗牛图》,又拿给那个牧童看。牧童把画拿在手里,久久地凝视着。画家心里很担心,牧童会不会又说自己画得不好呢?过了好大一会儿,牧童突然说:“这牛是我的吧?”听了这句话,画家紧皱的眉头才舒展开来,因为他知道这幅画成功了。
心得·启迪生活给我们提供了观察的平台,不论是画画,还是写文章,都要在生活中提取素材。要想真实、客观地将生活的本质反映在书面上,都离不开认真的观察。
一个低智商的孩子加拿大少年琼尼·马汶的爸爸是木匠,妈妈是家庭主妇。这对夫妇节衣缩食,一点一点地在存钱,因为他们准备送儿子上大学。
马汶读高中二年级时,一天,学校聘请的一位心理学家把这个16岁的少年叫到办公室,对他说:“琼尼,我看过了你各学科的成绩和各项体格检查,对于你各方面的情况我都仔细研究过了。”
“我一直很用功的。”马汶插嘴道。
“问题就在这里,”心理学家说,“你一直很用功,但进步不大。高中的课程看来你有点儿力不从心,再学下去,恐怕你就浪费时间了。”孩子用双手捂住了脸:“那样我爸爸妈妈会难过的,他们一直巴望我上大学。”
心理学家用一只手抚摸着孩子的肩膀,“人们的才能各种各样,琼尼,”心理学家说,“工程师不识简谱,或者画家背不全九九表,这都是可能的。但每个人都有特长——你也不例外。终有一天,你会发现自己的特长。到那时,你就叫你爸爸妈妈骄傲了。”
马汶从此再没去上学。
那时城里活计难找。马汶替人整建园圃,修剪花草。因为勤勉,倒也忙碌。不久,雇主们开始注意到这小伙子的手艺,他们称他为“绿拇指”——因为凡经他修剪的花草无不出奇的繁茂美丽。他常常替人出主意,帮助人们把门前那点儿有限的空隙因地制宜精心装点;他对颜色的搭配更是行家,经他布设的花圃无不令人赏心说目。
也许这就是机遇或机缘:一天,他凑巧进城,又凑巧来到市政厅后面,更凑巧的是一位市政参议员就在他眼前不远处。马汶注意到有一块污泥浊水、满是垃圾的场地,便上前向参议员鲁莽地问道:“先生,您是否能答应我把这个垃圾场改为花园?”
“市政厅缺这笔钱。”参议员说。
“我不要钱,”马汶说,“只要允许我办就行。”
参议员大为惊异,他从政以来,还不曾碰到过哪个人办事不要钱呢!他把这孩子带进了办公室。
马汶迈出市政厅大门时,满面春风——他有权清理这块被长期搁置的垃圾场地了。
当天下午,他拿了几样工具,带上种子、肥料来到目的地。一位热心的朋友给他送来一些树苗,一些相熟的雇主请他到自己的花圃剪需要的玫瑰插枝,有的则提供篱笆用料。消息传到本城一家最大的家具,厂主立刻表示要免费承做公园里的条椅。
不久,这块泥泞的污秽场地就变成了一个美丽的公园,绿茸茸的草坪,幽静曲折的小径,人们在条椅上坐下来还听到鸟儿在唱歌——因为马汶也没有忘记给它们安家。
全城的人都在谈论,说一个年轻人办了一件了不起的事。这个小小的公园又是一个生动的展览橱窗,人们凭它看到了琼尼·马汶的才干,一致公认他是一个天生的风景园艺家。
这已经是25年前的事了。如今的琼尼·马汶已经是全国知名的风景园艺家。
不错,马汶至今没有学会说法国话,也不懂拉丁文,微积分对他来说更是个未知数。但色彩和园艺是他的特长。他使渐已年迈的双亲感到了骄傲,这不光是因为他在事业上取得的成就,而且因为他能把人们的住处弄得无比舒适、漂亮——他工作到哪里,就把美带到哪里!
([美]F·奥斯勒)心得·启迪成功没有固定的公式,每个成功的人所选择的方向、所坚持的道路、所处的位置都各不相同,要学会扬长避短。
在书橱前读书的少年有这样一个孩子,因为父母双双早逝,自幼就过着贫病交加、无依无靠的生活,尝尽了人生艰辛。为了养活自己,他不得不到一家印刷厂做童工。虽然环境很苦,但喜爱看书读报的他还是非常珍视这份工作。
每天他在书店的橱窗前看到一本书,便伫立在书橱前,痴痴地盯着那些书,手不停地摸着口袋里仅有的买晚饭的钱。为了能够买下自己喜爱的书,他不得不挨饿,从饭钱中挤出买书的钱。
这天,他在路过书店时,发现书店的书橱里有一本打开的新书,便如饥似渴地读了起来,直到把打开的两页读完才恋恋不舍地走开。第二天,他又来到了书橱前,令他惊讶的是,那本书又往后翻开了两页!他又一口气读完了。他是多么想把它买下来啊,可是书价太高了,他必须不吃不喝一个月才能攒够买书的钱。第三天,奇迹又出现了,书又往后翻开了两页。此后,每天书都会往后翻开两页,他就每天都来读,直到把全书读完。这天,书店里一位慈祥的老人抚摸着他的头发说道:“好孩子,从今天起,你可以随时来这个书店,任意翻阅所有的书籍,不需要付1分钱。”
日月如梭,这个少年后来成为了著名的作家和记者,他就是英国一家晚报的主编,本杰明·法利吉尤。
心得·启迪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对待知识,对待学习,要有一颗执著追求的心。
敬重真理一位法国教育心理学专家,给法国的小学生和中国的小学生先后出了下面这道完全一样的测试题:一艘船上有86头牛,34只羊,问:这艘船的船长年纪有多大?
法国小学生的回答情况是:超过90%的同学提出了异议,认为这道测试题根本没办法回答,甚至嘲笑老师的“糊涂”。显而易见,这些学生的回答是对的。中国小学生的回答情况恰恰相反:有80%的同学认真地做出了答案:86-34=52岁。只有10%的同学认为此题非常荒谬,无法解答。做出正确回答的同学竟然只有10%!
这位法国教育心理学专家很惊讶,两国的小学生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大的差别呢?他通过对中国这80%的小学生的调查后发现,他们之所以做出错误的答案,是因为他们坚定不移地认为:老师平时教育我们,只有对问题做出回答,才可能得分;不做的话,就连一分也得不到。老师出的题总是对的,总是有标准答案的,不可能没办法做,也不可能没有答案。”
法国教育心理学专家在总结这两次试验的时候,引用了下面的几句话:
第一句话是笛卡儿说的:怀疑就是方法。
第二句话是法拉第说的:在学术上不盲从大师,他应当重事不重人,真理应当是他的首要目标。
第三句话是爱因斯坦说的:科学发现的过程是一个由好奇、疑虑开始的飞跃。
然后,他颇有感触地讲道:“应当教育孩子敬重老师,但更要教育孩子敬重真理。怀疑并不是缺点,总是没完没了地怀疑才是缺点。只有敢于怀疑,才能减少盲从。有怀疑的地方才有真理,真理是怀疑的影子。”
心得·启迪学习的过程中需要怀疑的精神。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都愿意盲从权威,只是因为这样不易出错,比较保险。殊不知,一味地盲从,不敢去怀疑,只会让我们永远也看不到真理的影子。
聪明的“拾荒者”
沈阳市有个以拾破烂为生的人,名叫王洪怀,每天游走于大街小巷,与垃圾箱、废纸、易拉罐为伴。有一天,他悄然问自己:收一个易拉罐,才赚几分钱,如果将它熔化了,作为金属材料卖,是否可以多卖些钱?在这样的思考中,他把一个空罐剪碎,装进自行车的铃盖里,熔化成一块指甲大小的银灰色金属,然后花了600元在市里有色金属研究所做了化验。人家告诉他,这是一种很贵重的铝镁合金。
他算了一笔账:当时市场上的铝锭价格,每吨在1.4万元至1.8万元之间,每个空易拉罐重18.5克,5.4万个就是1吨。卖材料比卖易拉罐要多赚六、七倍钱。他决定回收易拉罐熔炼。为了吸引人们卖空罐,他把回收价格从每个几分钱提高到每个1角4分,又将回收价格以及指定收购地点印在卡车上,向所有收破烂的同行散发。
一次小小的换轨思维,财富滚滚而来。过了一周,王洪怀骑着自行车到指定地点一看,令他大吃一惊:只见很多辆货车在等待他,车里装的全是空易拉罐。这一天,他回收13万多个,足足两吨半。王洪怀立即办了一个金属再生产加工厂。就这样,他在一年之内,用空易拉罐炼出了240多吨铝锭,在3年内,赚了270万元。一次思维的变换,使他从一个“拾荒者”一跃而为百万富翁。
心得·启迪创造财富的道路不是只有一条,解题思路也不是只有一条,尤其是解数学题时。当作一条辅助线解题很麻烦时,就可以试试其他的辅助线,看看能不能使问题简化。
学手艺从前有个人准备学一门手艺。
可是学什么好呢?他总是拿不定主意。想来想去,想到雨伞人人都要用,于是去学制作雨伞。两年后,学成出师。师傅送给他一整套制伞的工具,让他自谋生计。
他回到故乡,开了一家雨伞铺,开始专心制伞。但是旱情持续了两年,他的雨伞总共没卖出去几把。一气之下,他把制伞工具都扔了,铺子也关了。
他来到街上,看见很多人都在询问水车到哪儿买。于是又开始学制作水车。没想到学会之后,老天不停地下大雨,没人需要水车。他只好重新购置做雨伞的工具,可是等他刚做好几把雨伞,天又放晴了。
后来,他想到:做雨伞,做水车都需要工具,而这些工具都是铁的,我何不去学铸铁呢?但岁月不饶人,此时的他已经抡不动大锤了。
心得·启迪学习任何手艺,任何专长,都需要持之以恒的精神,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只会白白的浪费光阴。
一个个小目标1984年,在东京国际马拉松邀请赛中,名不见经传的日本选手山田本一出人意料地夺得了世界冠军。当记者问他凭什么取得如此惊人的成绩时,他说了这么一句话:凭智慧战胜对手。
当时许多人都认为这个偶然跑到前面的矮个子选手是在故弄玄虚。马拉松赛是对体力和耐力要求很高的运动,只要身体素质好又有耐性就有望夺冠,爆发力和速度都还在其次,说用智慧取胜确实有点勉强。
两年后,意大利国际马拉松邀请赛在意大利北部城市米兰举行,山田本一代表日本参加比赛。这一次,他又获得了世界冠军。记者又请他谈经验。山田本一性情木讷,不善言谈,回答的仍是上次那句话:用智慧战胜对手。这回记者在报纸上没再挖苦他,但对他所谓的智慧迷惑不解。
几年后,这个谜终于被解开了,他在他的自传中是这么说的:每次比赛之前,我都要乘车把比赛的线路仔细地看一遍,并把沿途比较醒目的标志画下来,比如第一个标志是银行;第二个标志是一棵大树;第三个标志是一座红房子……这样一直画到赛程的终点。比赛开始后,我就以百米的速度奋力地向第一个目标冲去,等到达第一个目标后,我又以同样的速度向第二个目标冲去。40多公里的赛程,就被我分解成这么几个小目标轻松地跑完了。起初,我并不懂这样的道理,我把我的目标定在40多公里外终点线上的那面旗帜上,结果我跑到十几公里时就疲惫不堪了,我被前面那段遥远的路程给吓倒了。
心得·启迪在学习中,我们如果遇到了难以攻克的学科,很容易半途而废。但是如果先将这个学科的难点一一分解并克服它,就会感受到一次次战胜难题的喜悦,而自己这个学科的知识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最终我们会战胜这门学科。
伟大的化学家汉弗莱·戴维于1778年12月17日出生在美国一个贫穷的家庭里,他的母亲抚养着5个小孩过着艰难的日子。
戴维从小就很聪明,总想着探讨、侦察点什么新鲜的东西。小时候老师经常夸奖他天赋高,学习勤奋。读完小学后,父亲送他到彭赞斯读书,寄住到了约翰·汤金外祖父家里。城里的新鲜事吸引了他,特别是药剂师们配制药物时物质的各种奇异变化。此后,他常常一个人偷偷地躲进顶楼,用碗、杯和碟做器具,学着做起实验来。一次,他险些把楼给点着了,事后遭到外祖父的责骂,但这丝毫也没有减弱他对化学实验的兴趣。他希望自己有一天也能有自己的实验室,做各种各样的实验。
父亲的突然逝世,破坏了他美好的设想,少年戴维沉默了。他把自己平时喜欢的化学实验仪器收到一个大柜子里,因为母亲已无法给他支付买化学药品的钱了。为了养活5个孩子,她卖掉了小农庄,带着戴维的弟弟妹妹也迁居到彭赞斯来了。母亲开了个小小的帽店,但经济上还是不宽裕,因此戴维的前途要慎重考虑,虽未成年但他需要靠自己的劳动来帮助母亲。
母亲知道戴维很喜欢生物,也喜欢化学实验。于是就决定送他到一位叫约翰·博莱斯的先生的药房去工作。
博莱斯先生是个好医生,在他那里戴维可以边工作边学习。戴维很喜欢这个工作,可工作一段时间后,他才发现,自己的知识太浅薄了,于是开始勤奋学习。他抓紧工作的空隙,认真阅读前辈化学家的化学著作。通过学习,他做实验的内容和目的明确了,凡是著作中讲过的实验,他尽可能地一一试验。凡是好书他都想办法借到,如饥似渴地阅读。遇到学识渊博者,他就主动求教。恰好此时发明家瓦特的儿子小瓦特来城里考察,小戴维听说后,马上登门求教。小瓦特很喜欢这个聪明好学的年轻人。
经小瓦特介绍,戴维来到一个大城市的气体疗病研究所,当实验室的管理员。戴维对这里有了更好的学习和实验机会感到很满意。
不久,好学的戴维自己制取了一种叫“笑气”的气体,有人认为它是一种有毒的气体,但院长认为它能治病。戴维决定亲自试验一下,许多朋友都劝他,认为这样做太危险了。但戴维还是亲自吸入了这种气体。醒来后,他觉得很难受,通过亲身的体会,他知道这种气体显然不能过量地吸入体内,但少量的可用在外科手术中做麻醉剂。随后,他将这次试验的过程和亲身的感受,还有“笑气”的性质写成小册子。许多人读了小册子后,为戴维的介绍所吸引,好奇地以吸入“笑气”为时髦。戴维的名声就随着“笑气”而宣扬开了,许多人争先恐后地来结识戴维。此时他仅22岁。
没有人想到,戴维一直就没有受过正规的教育,他成功地发现“笑气”,以及后来成为举世闻名的化学家,都是源自他对化学超乎寻常的兴趣和勤奋地自学。
心得·启迪兴趣是求知获益的开始,是我们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但是光有兴趣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行动,勤奋地学习。在学习中找乐趣,在乐趣中创造发明,这才是明智的方法。
学会倾听小猫长大了。
有一天,猫妈妈把小猫叫来,说:“你已经长大了,三天之后就不能再喝妈妈的奶了,要自己去找东西吃。”
小猫担心地问妈妈:“妈妈,那我该吃什么东西呢?”
猫妈妈说:“你要吃什么食物,妈妈一时也说不清楚,就用我们祖先留下的方法吧!这几天夜里,你躲在人们的梁柱间、陶罐边、屋顶上,仔细地倾听人们的谈话,他们自然会教你的。”
第一天晚上,小猫躲在梁柱间,听到一个大人对孩子说:“小宝,把鱼和牛奶放在冰箱里,小猫最爱吃鱼和牛奶了。”
第二天晚上,小猫躲在陶罐边,听见一个女人对男人说:“老公,帮我一下忙,把香肠和腊肉挂在梁上,别让小猫偷吃了。”
第三天晚上,小猫躲在屋顶上,从窗户里看到一个妇人念叨自己的孩子:“奶酪、肉松、鱼干吃剩了,也不会收好,小猫的鼻子很灵,明天你就没得吃了。”
就这样,小猫每天都很开心,它回家告诉猫妈妈:“妈妈,果然像您所说的一样,只要我仔细倾听,人们每天都会教我该吃些什么。”靠着倾听别人的谈话学习生活的技能,小猫终于成为一只身手敏捷、肌肉强健的大猫。
它后来有了孩子,也是这样教导孩子:“仔细地倾听人们的谈话,他们自然会教你的。”
心得·启迪小猫学习的技巧告诉我们,在与别人的交谈中,我们要学会倾听谈话的内容,从中找到对自己有用的信息,并尝试着转化成自己的东西,这也是一种学习和成长的捷径。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