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海里的情趣爱好-毛泽东一生最爱:书法艺术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毛泽东写文电从不用钢笔,都是用毛笔或比较软的铅笔。笔、墨、纸、砚一直由随从人员携带着。毛泽东除用毛笔写文电外,就是练书法。

    “岂有此理!”毛泽东大怒。“见面分一半!”朱光强词夺理,

    面无愧色。“谁说应该归你?”两人唇枪舌剑,互不相让。

    “如果每个人写的字都和字帖或是某人的字一模一样,那书法就停止不前没有发展了。”

    书为心画、寓情寄意,不仅在内容上,也充分体现在形式上,成为“毛体”的一大特点。

    一代伟人毛泽东是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文学家,同时又是书法家。他的书法刚劲雄健,奔放流畅,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被世人尊称为“毛体”。近年来,出版了大量毛泽东的墨迹,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毛泽东的书法实践活动,向我们展示了毛泽东在书法艺术殿堂中所占有的崇高地位。

    一生酷爱

    毛岸青、邵华在《回忆爸爸勤奋读书和练习书法》一文中说:“爸爸一生除了勤奋读书之外,还十分喜欢书法。练毛笔字,是他的一种特殊爱好。”毛泽东从青年到晚年,一生中经历了数不清的狂风巨浪,但他从没有放弃对书法的刻苦钻研。

    早在少年时代,毛泽东在韶山东山学校读书时,就对写毛笔字非常感兴趣。每至临池,总是一丝不苟。课余时间,喜欢临帖拓碑,寻访古迹。东台山顶绿树丛中有座“贞元观”,刊有湘乡县草书名家肖礼容和其他书法家的碑刻。星期天,他常常邀上同学登东台山,临摹碑刻。

    1927年秋收起义后,毛泽东率领部队来到了江西永新县。在这里,他结识了贺子珍。贺子珍知道毛泽东爱好书法艺术,因此,与他结婚时,亲手缝制了一个多用挎包,送给毛泽东。毛泽东看后非常高兴,赞赏地说:“我的家宝——‘文房四宝’可以装放携带了。”以后,毛泽东走到哪里就把这个挎包带到哪里。

    红军长征到达延安后,毛泽东运筹帷幄,决战千里,但一套晋唐小楷一直带在身边。就是在转战陕北的时候,毛泽东还利用间隙时间研究和练习书法。当年跟随毛泽东转战陕北的警卫人员张长明回忆说:“毛泽东写文电从不用钢笔,都是用毛笔或比较软的铅笔。笔、墨、纸、砚一直由随从人员携带着。毛泽东除用毛笔写文电外,就是练书法。”

    毛泽东酷爱书法,对名人字帖更是倍加珍惜,一旦发现,绝不放过。1937年的一天,就发生了一件与朱光争字帖的趣事。

    那是在平型关大捷之后,一位青年作家奔赴延安的途中,从被日军炸毁的废墟中拾得四册名著和《石索》、《三希堂残帖》各两卷,如获至宝,不辞辛苦,带到了延安。朱光素有长征才子之称,与毛泽东经常来往。一天,朱光和那青年作家谈得投机,即兴引他去见毛泽东。毛泽东对这位远道而来的客人一见如故,殷勤款待。青年作家感动不已,将用挎包辛苦背到延安的“宝贝”一股脑儿地掏出来,欲赠毛泽东。毛泽东喜出望外,两眼放光,搓着双手连声称好。不料一旁的朱光手疾眼快,一把将书夺了过去。“岂有此理!”毛泽东大怒。“见面分一半!”朱光强词夺理,面无愧色。“谁说应该归你?”两人唇枪舌剑,互不相让。青年作家连忙调停,结局是平分秋色。毛泽东得到了两册名著和《三希堂残帖》。“这样分配合理吧?”朱光拿着夺到手的书问毛泽东。毛泽东看了一眼这位比自己年少10多岁的朋友,无奈地点点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环境相对稳定了。在这个时期里,毛泽东的书法艺术开始向纵深发展。他曾指示秘书,把他所有的字帖都清理出来。于是,秘书从毛泽东的藏书中找出各种字帖,在他卧室外间的会客室里,摆满了三四个书架。毛泽东卧室的茶几上、床铺上、办公桌上,到处都放着字帖。除此外,他的秘书还在北京和外地,买来很多字帖,包括一批套帖如《三希堂》、《昭和法帖大系》(日本影印)等,放在毛泽东那里,以便他随时观赏,博览群帖。

    毛泽东到了晚年,对书法的追求依然如故。1974年,他已81岁高龄,在会见来访的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还把他最喜爱的《怀素自叙帖真迹》作为礼品送给日本朋友。1975年,毛泽东在杭州住了两个多月。在汪庄他那间朴素的卧室兼书房里,桌上、床上、茶几上,摆满了碑帖。可见,到了晚年的毛泽东不顾病痛折磨,仍在钻研书法。这种一生热爱书法、勤学苦练、持之以恒的精神,的确令世人钦佩!

    独特风格

    毛泽东初学书法时,不靠填红模子,而是自己放手写,据说写得比一般照着填的还要好。但时间一长,他也开始认识到学书法必须从临摹着手,打下基础后,才有学书法的立足之地,才能由楷下入行、草,上溯隶、篆,才有可能融会贯通,自创一格。最初,毛泽东练习的是欧体。以后在韶山东山学校时,又学王体,这时他的小楷已经写得极为工整秀丽。

    1917~1918年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上学时,从他在《伦理学原理》一书上做的一两万字的眉批来看,他那时的小楷功底就已经很深了。

    “五四”以后,毛泽东投入到政治斗争中,从书信往来中可以看出,这时的字体已属行书,并随着时间的推移,行书日渐成熟,呈现出自己的风貌。

    在长征前后,到达陕北前,由于毛泽东政治生活的挫折加上战争环境的险恶,毛泽东的书法实践处于低潮,留存的墨迹也很少。

    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后,毛泽东成为领导中国革命的领袖,因此,求他题字、题词的人也很多。《毛泽东题词墨迹选》中162条题词中就有93条是在延安时题的。另外从大量书信墨迹中可以看出,毛泽东的书法实践已经走出低谷,进入了旺盛时期。这时期毛泽东的书法已臻于完美,显示出自己的特点,用笔恣肆,刚劲挺拔,具有大气磅礴之势。但就字体来说,仍属行草。

    全国解放后,毛泽东有机会、有条件更多地阅读、钻研书法字帖了。《毛泽东书信选集》中收入的1958年10月16日毛泽东给田家英的信这样写道:“请将已存各种草字帖清出给我,包括若干拓片(王羲之等),于右任千字文及草诀歌。此外,请向故宫博物院负责人(是否郑振铎?)一询,可否借阅那里的各种草书手迹若干,如可应开单据,以便按件清还。”这是毛泽东关于书法的唯一的一封亲笔信,它标志着毛泽东的书法艺术将向其深度和高度发展。

    从这以后的20多年里,毛泽东的书法艺术逐步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登上了他书法实践的高峰,取得了卓然可观的成就。他诗词书法中的《满江红》、《娄山关》、《长征》、《六盘山》等,真是笔走龙蛇,纸生云烟,诗与书达到了最完美的结合。特别是《忆秦娥·娄山关》一首词的书写,更令人赞叹不已,被世人称为“光彩照人的珍品”。

    这首词毛泽东写于1935年2月攻占娄山关战斗后。60年代初,毛泽东回忆起这段难忘的经历时,那如海的苍山,如血的夕阳构成的壮丽画面时时浮现在眼前,于是,命笔挥毫书写了这首著名诗篇。这幅书作共12行,墨法不等,字变化多端,但参差有致,丰富多彩,通篇神采飞扬,豪迈奔放,气势磅礴,虽然有不少标点,但可以看出是意到笔随,一气呵成,使观者看后陶醉神往,心弦震荡,真是诗书交烁,堪称上乘佳作。

    毛泽东的书法艺术之所以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吸收前辈艺术家的营养进行自己的独创是其主要原因。田家英说:“毛泽东的书法,特别是草书,和怀素《自叙帖》有相同的地方:一是笔画都较细圆;二是字形都较大;三是在大草的布局上,都采用了行行逶迤、翩翩自肆的写法;四是在‘神’上很相似。”毛泽东热爱怀素的狂草,但他又不拘泥于怀素体,勇于创新,形成了独自一家的“毛体”,正如他常对秘书所说的那样:“如果每个人写的字都和字帖或是某人的字一模一样,那书法就停滞不前没有发展了。”

    毛泽东书法艺术的成就,还有源于字外的功夫,是他那波澜壮阔的个人经历,扭转乾坤的英雄气概和涵容四海的博大胸怀所激发的大智大勇、大喜大怒,以及领袖、诗人、书法家的素养,抒于笔底的必然体现。

    对“毛体”的评价,有人说,毛泽东的书法雄健豪放,苍劲有力;有人说神采飞动,气势磅礴;有人说豪迈狂放,雄奇飘逸。总之,在中国书法文化史中,“毛体”是前无古人的。因此,毛泽东被誉为当代一流书法家,行草书圣。

    书为心画

    纵观毛泽东的书法,大都是有感而发,其思想主旨始终坚持书法艺术为政治服务,这与他终生信仰马克思主义,并为共产主义事业献身的理想是一致的。

    1949年3月,山西省文水县云周西村妇救会秘书,年仅15岁的女共产党员刘胡兰英勇牺牲的事迹辗转传到王家坪。毛泽东静静地听完汇报,深为刘胡兰的壮举所感动。为了悼念这位还是小姑娘的女共产党员,他挥笔写下了“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八个大字,请人送到刘胡兰的故乡,以寄托他对这位小女英雄的哀思和敬意。由于是在战争年代,题词不幸遗失。1957年,应山西省刘胡兰烈士陵园的请求,毛泽东再度重写题词。

    1962年8月,人民解放军战士雷锋因公殉职。他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作出了不平凡的业绩,成为新中国人民子弟兵的典范。1963年2月的一天,应《中国青年》编辑部的请求,毛泽东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

    毛泽东很爱好写鲁迅的诗句。他说,书写鲁迅的诗句,既可以进一步了解鲁迅诗的内容,又可以进一步了解鲁迅。外国朋友来访时,毛泽东常书写鲁迅诗句相赠,既充分表达了对外国朋友的深厚情谊,也真挚地表达了对鲁迅先生的敬仰和思念。

    书为心画、寓情寄意,不仅在内容上,也在形式上,成为“毛体”的一大特点。1958年,毛泽东曾应《红旗》杂志的邀请,题写刊名“红旗”二字。毛泽东挥毫写了多帧,最后在一帧的“红”字右上方画了两个小圈,在“旗”字的右上方画了一个小圈,表示肯定的意思,同时又在“红旗”二字的下方写了一行小字:“这种写法是从红绸舞来的,画红旗。”可以想象,毛泽东写“红旗”二字的时候,脑海中曾浮现出“红绸舞”表演中那旋转飞动的红绸景象,并将这种形象思维凝于笔端,达到了一种心画意象的艺术境地。

    1962年毛泽东在书写《清平乐·六盘山》时,把“红旗”二字写得猎猎飘展,并漫卷西风于六盘山高峰,他从“今日长缨在手”开始,字越写越大,直至将“何时缚住苍龙”的“缚”字,写得就像用数圈绳索急缠怒绕地捆住“苍龙”,那时“毛泽东”书写的心情,化为书法艺术中的心画、意象,跃然纸上了。

    不拘场地挥毫题词,是毛泽东与人民群众密切联系、心心相通的体现。

    1958年5月25日,毛泽东以普通劳动者的身份来到正在建设中的十三陵水库工地参加义务劳动。休息时,他走进低矮的工棚坐在用木板钉成的凳子上与民工亲切交谈。这时,工程指挥部负责人代表十万劳动者,敬请毛主席题词,毛泽东欣然挥毫蘸墨,写下了“十三陵水库”五个苍劲有力的大字。他一连写了五六幅,从中选择了满意的一幅,交给了工程指挥部负责人。如今,镌刻毛泽东手书“十三陵水库”五个大字的纪念碑仍巍然矗立在水库大坝东端的山坡上,为人民世世代代所景仰。

    毛泽东作书并不太讲究纸的质地,这与他俭朴的生活是一致的。一般情况下,他常用的是宣纸,有时用信笺纸,有时不拘纸张,别人寄给他的信的背面也书写,还有时,兴之所至,信手拈来片纸书写。

    1959年10月1日晚上,杨尚昆的儿子绍明拿着两大张国庆纪念邮票,鼓足勇气端着墨盒、毛笔走进毛泽东的书房,请毛伯伯在他的国庆邮票上签个名。于是,慈祥的毛伯伯笑吟吟地就在那张光滑的邮票上欣然命笔,一挥而就写下了“毛泽东”三个字,顿了一下,还特意注上“一九五九年十月一日”。绍明捧着邮票欢天喜地地走了。

    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华大地留下了毛泽东数不清的足迹,也留下了他无数的墨迹。他曾为人民英雄纪念碑、二七烈士纪念碑、遵义会议会址、瑞金的光荣亭等名胜题词;为方志敏墓、鲁迅墓、刘志丹墓等题词;为《人民日报》等数十种报纸、杂志题字;为中外朋友题字等。那一幅幅历史的印迹,把人们带回到戎马倥偬的战争岁月,也把人们带回到蓬勃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年代……毛泽东的墨迹不仅给人以章法美、结构美、旋律美、节奏美的感觉,陶冶了人们的情操,更重要的是具有很高的研究、纪念、史料及实用价值。

    (夏丽鹃)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