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海里的情趣爱好-朱德:兰花情思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朱德生前十分喜爱兰花,不管是戎马倥偬的战争年代,还是全国解放后的和平时期,他都喜欢赏兰。

    “兰花品质高洁、香气纯朴,历来为人们崇尚,经济价值也高。”

    有谁知晓这兰花无论在南国花城,还是在井冈山上……始终伴随着朱德的足迹南征北战,经历革命事业的艰难历程,伴随胜利时的吐芳微笑。

    兰花,端庄秀丽,高雅朴实,具有独特的风韵,是我国的传统名花。人们爱它淡雅的色姿,纯正的幽香;更爱它质朴高洁的品格与坚韧刚毅的气质。自古赞誉梅、兰、竹、菊为万花丛中“四君子”。

    幽兰吐秀乔林下,

    乃自盘根众草傍;

    纵使无人见欣赏,

    依然得地自含芳。

    朱德生前十分喜爱兰花,不管是戎马倥偬的战争年代,还是全国解放后的和平时期,他都喜欢赏兰。对于我国的兰花资源和“国兰”的发展,他更是关心备至。他的这首咏兰诗,表达了他对兰花的赞美和钟爱。

    一

    50年代后期,一个偶然的机会,北京中山公园从上海引进了一批品种优良的兰花。不知这事怎么让朱德知道了,很快,他老人家就乘车来到公园,直趋兰花圃。他细细观赏着每个品种,足足两个多小时后,带着满足的神情离去。临走前,他不断地嘱咐年轻工人要养好这些兰花,要多向老师傅学习养好兰花的技术。这是他第一次来中山公园看兰花。此后,在周末或假日里,朱德常常来此观赏兰花。

    中山公园初建兰花室时,大家觉得门额上总该有个名字,以标示这里是兰花展室。可是请谁来题名呢?大家不约而同地想到了朱德委员长。可是大家又有些犹豫。他老人家年事已高,又国务繁忙,因为这点小事去打扰他,总感到不妥当。有人向卫士长谈了大家想提又未提出的愿望。没想到几天之后,就收到他老人家毛笔手书的几幅写有“兰室”的字幅,请中山公园从中选用。大家望着那厚重朴实的笔迹,感到与委员长更亲近了。

    他每次来看兰花,都不断询问花的养护与生长情况。“换盆了没有?”“用的什么土壤,施的什么肥?”还叮嘱工人说,兰花在北方栽培有一定的困难,温度不够,冬季寒冷。要有信心养好它,要知难而进。他常说兰花是国家宝贵的文化遗产,又是重要的资源和财富。要与外界交流栽培经验,交换品种。传统名贵的品种要保留好,野生品种还要不断地挖掘。他还建议向群众出售兰花,大盆的不好卖,可以栽成小盆的。冬天群众无处安放时,可以送回兰圃代为保存。要经常举办花展,让大家来观赏,为广大人民服务。还可以出口换取外汇,支援国家的经济建设。

    1960年1月朱德到贵州视察,当他在贵阳森林公园见到贵州的一些野生兰花时,十分高兴。他分析情况,认为贵州的山川气候适合兰花生长,便向贵州园林部门提出应对这些野生兰花进行系统的品种整理,把驯化培育和良种选育工作搞好,为祖国的大花园增色添香。

    朱德还乘兴欣然命笔,写下了“馨同蕙兰”四个大字赠送给贵阳森林公园。随后又将自己亲手培种的40多盆“素心春兰”、“送春蕙兰”等优良品种的兰花送给贵阳森林公园。1964年朱德再次来贵州视察工作时,又带来六十多盆兰花和四种关于养兰的书籍资料赠送给贵阳市园林部门。

    每当朱德委员长要离京外出视察时,他都要问一问中山公园,有没有送给外省的兰花品种。他总是走时带去几盆,返回时也带来几盆,为各地兰圃穿针引线,传递交换,希望各地能够共同发展。

    还是在1963年,中日两国的友好使者日本知名人士松村谦三来我国访问期间,来到中山公园赏兰,他向朱德点名要了四个品种的兰花。回国之后,又回赠了几株日本兰。对这些充当着美好使者的兰花,中山公园都非常精心地养护起来。如今,这两位令人尊敬的老人都已辞世,但记载友谊的兰花依然年年芬芳。松村先生的长子每次来北京,从不忘记看看这些有纪念意义的兰花。他还从当年父亲养殖的“寰球荷鼎”上分出一丛赠给中山公园,以使友谊之兰代代吐艳。

    二

    记得有一年,朱德兴致勃勃地来到中山公园。他一边观赏兰花,一边与园艺工人攀谈起来。他从四川青城山的野生兰谈到西藏的“虎头兰”,从河南鸡公山上的“蕙兰”谈到海南岛的“海燕齐飞”,愈谈兴趣愈浓,临行前他邀请年轻技术员虞佩珍和老师傅储涨富随他同车前去中南海观看兰花。走进中南海花圃,这里的兰花丰富得很,有四川的“夏蕙”、广东的“墨兰”、“银边大贡”、贵州的野生兰、无锡的“春兰”……老人家如数家珍,指着这些心爱的兰花一一介绍着,脸上露出满足的微笑。

    中山公园按照朱德的要求,曾多次派人到全国各地采集野生品种,交流养兰经验,先后共收集并养殖了250个兰花品种。每年都举办春秋两次兰花展览,积极开展科研课题,切实把养兰当作丰富人民文化生活并可收到较好经济效益的事业。

    有一年,中山公园到广东东北部山区去采集野生兰花。他们沿着朱德指点的路径去寻找野生的兰花,终于满载而归。当老人家看到这些熟悉的兰花时,就向大家讲述起几十年前的往事。有人感到不解,在战火纷飞的艰苦岁月里,军情多变,战事频繁,率队领军作战的总司令,怎么会对这山中的小草有如此深刻的感情呢?有谁知晓这兰花无论在南国花城,还是在井冈山上……始终伴随着朱德的足迹南征北战,经历革命事业的艰难历程,伴随胜利时的吐芳微笑。如果没有对未来美好执著的追求,没有坚信胜利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这种深厚的感情是不可能产生的。大家仿佛从老人家身上看到了多种高贵的品格,质朴、坚韧、高洁、芬芳。用他老人家的话来说:“兰花品质高洁、香气淳朴,历来为人们崇尚,经济价值也高。”当有人提到:宋代郑恩肖画兰不画土,以示兰之高洁;鲁迅也曾用“岂惜捐馨酬薪者,独坐幽岩展素心”之句来比喻革命先烈的气节时,朱德点头称是:人们崇尚兰的品格,所以称阳春之时为“兰时”,称醇美之酒为“兰觞”,称亲密挚友为“兰友”。兰花的这些品格和情操不正是代表着我们中华民族某些可贵精神的吗?

    提到兰花,人们不能不联想起朱德的亲密战友和革命伴侣——伍若兰。

    出生在湖南耒阳县金兰村的伍若兰,1926年便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民运动。为了组织农民起来革命,她奔走呼号,出生入死。美国作家史沫特莱,在《伟大的道路》一书中称赞她是:“在农民里是无人不知,是个不怕死的农民组织者。”

    耒阳县很快组织起一支农民武装,打土豪,除恶霸,威震四方。这支农民武装与南昌起义后转战到湘南的朱德、陈毅领导的工农革命军第一师会合。

    正是在那个出生入死的艰难岁月里,伍若兰与朱德结成了革命的伴侣。

    在一次宿营中,红军大队被敌人包围,由于敌众我寡,朱德指挥红军数次突围都没有成功,形势险恶。在危急时刻,伍若兰带领部分战士从侧翼向敌人猛烈袭击,吸引住敌人的火力,红军大队则乘机从另一侧冲出了敌人的包围圈。就这样,红军大队安全转移了,但伍若兰由于多处受伤,不幸落入敌人手中。

    在敌人的严刑拷问下,伍若兰坚贞不屈,最后被杀害于赣州,敌人将她的头颅悬挂示众。她牺牲时年仅23岁。

    伍若兰虽然牺牲了,但她高尚无私的品质和英勇无畏的形象永远活在人们心里,红军和井冈山的人民赞誉她是“井冈山上永不凋谢的兰花”。

    三

    “兰花生于深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之德,不因困穷而改节。”这是世传《孔子家语》中用兰花比喻做人应有气节的话。

    朱德为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殚精竭虑,鞠躬尽瘁,功垂千秋,但他却常常谈自己的不足之处。在生活上他艰苦朴素,个人所求所取很少。临终前他还把多年来积蓄的两万元人民币让妻子康克清交给组织,作为他最后的党费,不给儿女留下分文。

    他关心和爱护祖国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他的足迹遍及祖国大地。从漠漠黄沙到茫茫碧海,从白山黑水到天涯海角。他既是统率千军万马的总司令、人民爱戴的领袖,又是普通的无产阶级战士和人民的忠实公仆。他功高不自居,德高不自显,位高不特殊,这一切不正是高尚、淳朴的兰花品质吗?

    1976年的春节来临了,同往年一样,中山公园兰花又一次开放吐香。那位与兰花结下几十年深厚友情的老人,手拄拐杖,同往常一样再次来到兰室赏花。在公园主任陈向远和技师孙钜的陪伴下,他围着长长的展台,一盆一盆地仔细地欣赏,不时地提问,还说:“今年素心的品种多了。”技师回答:“是的,但也有梅瓣的。”技师举起两盆梅瓣兰花请老人观赏。转完一圈后,他仿佛又想起什么,提出要去看看其他的花室。来到唐花坞,他观赏了温室中的花卉。望着这些色彩缤纷、香郁沁心的朵朵鲜花,他的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

    他带着满意的微笑离去了。

    谁能想到这位与兰花结下不解之缘的老人,竟再也没能重返中山公园。谁能想到,仅仅几个月后,他便永远地离去了。

    他所钟爱的兰花,至今仍然年年芬芳吐艳,香溢满园。他一生为之奋斗的共产主义事业,也必将最后实现。

    (虞佩珍 朱仪)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