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海里的乡情悠悠-“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这盏桐油灯被誉为“智慧的眼睛,历史的见证,无声的解说者”。

    1919年9月,邓小平毅然从广安城东门口码头登上一艘去重庆的货船,开始了他半个多世纪的革命生涯。他没有想到,他的亲朋好友,父老乡亲也没有想到:这一走,将意味着与父母双亲、与桑梓故土的最后永别。

    它却像一座无字的丰碑,默默地讲述着它的主人——一位改写了中国历史和命运的世纪伟人,那宽广博大的胸怀,那寓于平凡中的伟大,那蕴藏在淡泊里的崇高……

    “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

    广安有幸育伟人

    1904年8月22日,小平同志诞生在四川省广安县协兴镇牌坊村的一个殷实人家。在这里,小平同志度过了15个春秋;从这里,小平同志开始了他走向世纪伟人之旅。

    少年时期的邓小平,活泼聪颖,好学善思。在小平同志故居卧室里至今还陈列着他用过的书桌和桐油灯。就在这盏桐油灯下,孩提时代的邓小平刻苦攻读,勤奋学习,留下了“两个铜钱一合米”的求学故事;就在这盏桐油灯下,少年时期的邓小平帮助同学破除封建迷信,制止了学友“割肝救母”的傻事发生;就在这盏桐油灯下,邓小平如饥似渴地阅读五四运动檄文,探索救国救民真理。而今,这盏桐油灯被誉为“智慧的眼睛,历史的见证,无声的解说者”。

    1909年年初,不足5岁的邓小平开始启蒙,入私塾读书、习字、作文,严格的写字课训练,使他练就了一手漂亮的毛笔字,为他后来遒劲有力的书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1911年,7岁的邓小平进入离家1.5公里的协兴初级小学堂学习。国文教师邓俊德经常给他讲述“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的故事,介绍邹容的《革命军》等进步书刊,使爱国主义思想在少年邓小平的心目中牢牢扎下了根。

    对邓小平思想影响较大的是到县城求学的4年。1915年下半年,邓小平从协兴初级小学堂转学插班到县立高等小学堂,小学堂位于县城西北的考棚巷,原是清代紫金精舍书院,正面礼堂左右有两排一楼一底三通的穿逗式瓦房,每排各6间,楼下做教室,楼上做学生宿舍。邓小平被分在12班上课,当年的教室,至今还完好地保存着。在这里,他度过了3年新学生活,开始接触“德先生”和“赛先生”等进步思想,立下少年凌云之志。1918年,14岁的邓小平进入广安县立中学读书。当时国内政局风云变幻,学校开设的课程已不能满足邓小平求知的渴望,于是他一面读书,一面从当时国内发生的许多重大事件中思索救国之真理。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他积极参加了爱国分会组织的声援和配合全国学生、工人、商人的旅行、集会、宣传、罢课活动。这是他第一次以主人翁的姿态参加革命活动。6月学校停课,邓小平离校回家,从此结束了在广安的学生生涯。

    1919年9月,邓小平为参加留法勤工俭学,收拾简单的行囊,告别故乡的亲人,毅然从广安城东门口码头登上一艘去重庆的货船,开始了他半个多世纪的革命生涯。他没有想到,他的亲朋好友,父老乡亲也没有想到:这一走,将意味着与父母双亲、与桑梓故土的最后永别。由此往后,云山万重,直至他逝世,都没能再回故乡广安。

    简朴陋室见精神

    从广安县城沿川鄂公路北行约7公里,就进入协兴镇牌坊村。公路北面是数百米由两排庄严肃穆的塔柏织成的“绿色长廊”,接下来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幽篁环抱、古朴自然的普通农家三合院,这就是举世瞩目的邓小平同志故居。

    这是川东山区最普通的那种农家老院子,三合院布局的单檐悬山式屋顶,木结构建筑,占地面积1100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833.4平方米,共17间屋。青石地板,白墙碧瓦,显得异常简朴。据考证,故居始建于清代中晚期,续建至民国初期。建国初,位居开国元勋的小平同志出任中共西南局第一书记,他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胸襟审视他的家庭,对待他的旧居。1952年,小平同志亲自给广安县委写信,要求“按政策办事,不搞特殊照顾”,“一切家产全部分给农民”。按照他的指示,土改后故居里搬进了9户农民,只有正房留下两间做村办公室。后来,随着人口增多,房前屋后陆续搭起灰棚、畜圈,院子变得臃肿杂乱,50年代末又在院内办过公共食堂,民办小学……几经折腾,房屋开始破漏,院坝有所损毁。到70年代末,小平同志的故居变成了破烂不堪的危房。

    打倒“四人帮”后,小平同志临危受命,力挽狂澜,开辟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通衢大道。他的卓越贡献赢得了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爱戴,无数中外记者、友好人士纷纷前来小平同志故居追寻一代伟人的成长轨迹,探寻中国改革开放之“根”。

    为了迎接远方的客人,1979年,广安县委为旧居添了一些瓦椽,适当进行了维修,栽了一些松柏、蜡梅、铁树和广柑树。谁知这个消息很快传到了北京,邓小平同志办公室立即打电话查问旧居维修情况,要求把有限的资金用于建设事业,不准大兴土木。

    基于对历史负责、对党和人民负责,广安县曾多次请求维修故居,但小平同志思考的不是维修自己的“小家”,而是怎样构建社会主义的宏伟大厦。卓琳同志根据小平同志的一贯意见嘱咐:“不要把钱花在旧居上,要用在人民事业上,用在经济建设上。旧居保存下来就行了。”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广安这片热土,也致富了故乡人民。一些原在故居居住的农户陆续建起了新楼房。广安县及时因势利导,帮助住在故居的其他农户迁进了新居。然后第二次对旧居进行了维修,收集和复制了小平同志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照片陈列展出,找回了部分家具,基本恢复了旧居的原貌。这就是目前展示在人们面前的邓小平同志故居。这个农家三合院,与周围城乡的幢幢高楼比,显得那么普通、那么无华。然而,它却像一座无字的丰碑,默默地讲述着它的主人——一位改写了中国历史和命运的世纪伟人,那宽广博大的胸怀,那寓于平凡中的伟大,那蕴藏在淡泊里的崇高……

    与生活中的小平同志一样,质朴无华是故居的最大特点。正厅大门,悬挂着四川籍老作家马识途写的一副楹联:“扶大厦之将倾,此处地灵生人杰,解危济困,安邦柱国,万民额手寿巨擘;挽狂澜于既倒,斯郡天宝蕴物华,治水秀山,兴工扶农,千载接踵颂广安”。

    故居共有3个图片室,由“革命年代”、“建国以后”、“动乱岁月”、“开创新时期”、“外事活动”、“休戚与共”、“92南巡”、“多彩情趣”8个部分近千幅图片组成,系统地展示了这位举世瞩目的传奇人物戎马倥偬、三落三起、运筹帷幄、功勋盖世的伟大光辉的一生。故居还设有7个文物展室,其中第二展室是小平同志出生的房间。现在,室内保存完好的柏木床,古色古香,龙凤呈祥,三层镂雕,各种图案浑然一体,小平同志就是在这铺床上出生的。室内还有少年邓小平用过的书桌、桐油灯等,小平同志就生活在这里一直到他远离家乡。

    寓爱于严故乡情

    小平同志从1919年离开家乡广安,到1997年2月19日在北京逝世,长达78年中从未回过故乡。但是,他始终深深地眷恋着桑梓故土,深切地关注着家乡建设,深情地关怀着家乡人民。

    “文化大革命”期间,国民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当时,广安许多人外出乞讨要饭,连县委大门口的梧桐树皮也被饥民剥去吃光了。小平同志得知这些情况后,对家乡人民的生活困苦表示了极大的关注。

    1978年2月2日下午,阔别故土58年的小平同志,第一次在成都金牛宾馆亲切接见了家乡代表。一见面,小平同志就迫不及待地问:“广安今年情况怎么样?前几年有点差啊!这一年翻了点身,我在报上已经看到了。”还是那口地地道道的广安口音,家乡代表听得心里热乎乎的。

    这一次,小平同志花了半个小时,问乡情,话农桑,论发展,兴致很高,谈锋很健。当小平同志听到广安1977年粮食总产仅有6亿多斤、人均口粮仅377斤时,心情十分沉重。他说:“我离乡时,广安是60多万人口,现在已发展到110多万。只有6亿多斤粮食,每人才分300多斤,而且是原粮,不是米,口粮很低哟!”

    听了农田基本建设汇报,小平同志说:“水利基本建设,要多少年不间断地搞才行。过去多少年没搞了,耽搁了。年年垮,这怎么行呢?要用点水泥、石灰和石头砌,要牢固点。”他停顿了片刻又接着说:“重要的是粮食,每人力争平均达到1500斤,交国家500斤,分配500斤,社队、个人积累500斤,可以作别的用,养猪、养鸡。粮食能不能搞上去,要看政策对不对,还要靠基本建设搞得好,过得硬。”

    小平同志还说:“种子很重要。‘八字宪法’第四个字是种,种子的地位要提高。要培育种子基地。这么大的县,种子要经常更新。种子好的每亩可多收一二百斤。全世界都在搞种子,资本主义国家也在搞,他们是资本主义经营方针,每年卖种子。美国有种子公司,每年出卖种子。我们是收起来,选一选,第二年又种下去,那不行。种两年就退化了,必须换新的种子。杂交苞谷第二代最好,第三代就退化了。苞谷必须有种子基地。推广后两年就退化了,不行,要经常换种。”

    从上面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强烈地感受到:作为人民的领袖,小平同志关注的是人民的生活;作为故乡的长者,他关心的是故乡人民会不会挨饿,能不能吃饱。小平同志曾经说过:“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对小平同志这样一个四海为家的革命者来说,祖国处处皆故乡。他早已把对故乡和乡亲的爱融汇到对祖国和人民的爱之中。因此,他爱故乡,更多地体现在对故乡和乡亲的严格要求上,虽然身居高位,他从来没有在物质上利用职权给故乡任何的特殊照顾,当一些仍在故乡的亲属向他伸手时,他说了一句话:“管不了那么多哟!”这句话给我们的印象很深、对亲属们的教育也很大。仍在老家务农的小平同志的表弟淡文全说:“小平同志从来不徇私情,广安都没能沾上光,我也不能去破坏他的形象。”

    但是,小平同志对生他养他的广安又确实是一往情深,这更多地表现在精神支持方面。广安至今还保存着小平同志给家乡的两幅亲笔题词。一是“萃屏公园”。1981年广安县自筹资金将城西秀屏山200余亩荒坡辟成农民公园,建成后县委写了一封信寄到北京,请小平同志为家乡的第一个农民公园题词。不到两个月,小平同志就亲笔手书“萃屏公园”4个大字寄回了广安。二是“凉滩电站”。距县城120公里的渠江上游凉滩,水力资源丰富,从1982年开始,投资1500万元,自力更生建成2×3500千瓦的发电站,年发电量为5000万千瓦/时。1984年8月,小平同志得知家乡建起了自己的电站,部分农民用上了电时,十分高兴,欣然题书了“凉滩电站”。这8个大字,已经成为并且永远是故乡人民建好家园的巨大动力。

    小平同志从1919年离开广安,早年戎马倥偬无法回故乡,建国后日理万机无暇回故乡,晚年怕兴师劳民不愿回故乡,但他对故乡的眷恋却日久弥深。1986年,小平同志在成都过春节。每逢佳节倍思亲,他很想见见家乡的同志。2月13日上午,82岁高龄的小平同志在成都金牛宾馆第二次也是最后一次接见了广安领导,这一次,他语重心长地嘱托故乡人:“你们一定要把广安建设好!”

    此情绵绵无绝期

    小平同志爱家乡,故乡人民更深切地爱着自己的领袖和亲人。我们尤其敬重邓小平同志两袖清风、严于律己的崇高风范。1963年,小平同志身边的工作人员回乡探亲,广安县委为了表达家乡人民的心意,带了点烘糕之类的土特产送给小平同志。不久,这位同志来信说,首长(小平同志)批评了他,要他把钱寄给县委,并告诫他,今后不准接受家乡的东西。小平同志十分喜欢家乡的白市柚,直到1992年,他视察南方时,仍然称赞家乡的白市柚好。家乡每年都要给小平同志送点白市柚,但小平同志每次都坚持非付钱不可。钱大多是通过小平同志在成都工作的妹妹邓先芙交给广安县委的。一颗露珠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辉。小平同志小中见大的高尚人格,使故乡人民又是敬佩,又是心疼。在广安,曾经发生过这样一场美好的误会:广安白市乡林场的职工出于对小平同志的敬爱,每年都把果园里最大最好的柚子给小平同志留着,早早地包好催促有关部门送给小平同志尝尝。后来听说广安收了小平同志按市价买白市柚的钱,他们非常生气,说:“小平他老人家日夜为祖国和人民操劳费心,有了他的好政策才有柚子的丰收,小平吃几个柚子你们还收钱,像话吗?”有的说:“你们见钱眼开就别送了,我们私人给小平送。”故乡人民就是这样,总想把自己最好的东西用来感谢小平同志,哪怕是请他看一看、闻一闻也好。他们就是以这种质朴的方式深情地、执著地爱着自己的亲人。

    1997年2月19日,是令故乡人民揪心断肠的日子,我们敬爱的小平同志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噩耗传来,全区人民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

    (罗松柏)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