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允谐为古现王氏家族第一位进士。王允谐少有鸿鹄之志,刻苦读书,志在四方。为人刚毅,不甘屈居人下。生得面貌清癯,身材修长。《王氏家谱》载:“家贫刻苦好学,常于驴背上读书,任其所止,在门口绊倒,方知到家。”
崇祯四年(1631)苦读寒窗十余载的王允谐这一年参加乡试,考中第四十名举人。顺治四年(1647)清廷初立,为了拉拢汉族知识分子,始开科举考试,当时因人数较少,所有参与会试举人全部录取。王允谐中三甲一百五十四名进士。授大理寺观政。旋又授甘肃成县知县。
成县地处陕西汉中,甘肃天水之间,位于甘南地区。东有秦岭,西北有麦积山,是甘肃较富庶繁华古县之一。
清初,清廷从大顺起义军夺取了政权,为了争取民心,采取了一系列对官“官来归者复其官”,对士“实行科举考试”。凡被前明黜革的举人,一律准予会试。对民“民来归者复其业”,并宣布按照明朝会计簿,征收地亩钱粮。这些措施,得到了广大知识分子和汉族地主阶级的支持,稳定了社会,巩固了新政权的统治。
王允谐初来成县,目睹满目疮痍和战乱的西北,地方上财政匮乏,人口锐减。王允谐以减轻农民负担为第一政务,鼓励垦荒、开矿,这一系列保护农民措施,使成县农民得以缓息。百姓称之“青天”。
王允谐为人性直情急,凡看不惯之陋习,便大声咤斥。县衙属官一些刁钻奸滑之徒因他作官清廉,得不到油水,而时常抱怨。
顺治十年(1653)成县有个明朝旧吏在京任吏部郎官,乞假归乡扫墓祭祖。正逢大雪封道,天水知府要王允谐派民丁将成县至徽县地界道路打扫干净。王允谐正在四乡检查雪灾灾情。听到此令,大发雷霆。因此得罪了上司,当届满考绩时,被列为不称职而辞官。
王允谐归里后,遂以耕读为生安度晚年善终。《福山县志稿》有传。
王三锡,王懿荣族九世祖。字怀万,王忠九世孙。王氏三世祖王俊,生五子:经、纶、纪、绍、综。王绍生王秀,王秀生国周,国周生朝锡,朝锡生道长,道长有三子:长三锡,次慎言,三文举。道长,京师锦衣卫百户官。
《福山县志稿》载:“三锡,幼而沉毅,倜傥不群,能诗善文,书法以草书擅长,其身材矫捷便利,弓马术绝伦。”少年时便中文武庠生,成为福邑佼佼者。
崇祯六年(1633)初试顺天府癸酉科武科乡试中第一名武解元。
次年(1634)考取武会试一等第二十七名,赐武进士,授直隶昌平道中军守备。
王三锡立志要学戚继光作一代名将,他熟读《孙子》、《吴子》、《六韬》、《司马法》、《尉缭子》等古代名将韬略名作,尤其爱读戚继光的《纪效新书》、《练兵实记》等军事名著。
无奈,他生长在大厦将倾的明末,虽心怀壮志,但报国无门。他曾决心担负朝廷中兴重任,力挽狂澜,来挽救末途的明王朝。但此时的明王朝官场腐败,大清已在关外称王称帝,朝廷每年要耗巨资来防止满兵入侵。
朝内,李自成、张献忠等人揭竿而起,起义军深得民心,声势浩大,明王朝随时都有覆灭的危机。
崇祯帝朱由检不甘心退出政治舞台。为了应付内忧外患的局面,他特别重视对武科人才的选拔。就在此时,王三锡被调往陕西任游击,受命去剿灭李自成义军。
崇祯十七年(1644)甲申二月,王三锡周历关中山川,得地形之险势,晋京面陈崇祯帝,崇祯帝召见了他,了解战况,鼓励他放手去战,并赐以御宴、铠甲,委以重任。王三锡返陕后,准备调集人马进山围剿。不料,李自成自山西突出,一路势如破竹,攻克北京城,崇祯帝见大势已去,在煤山(今景山)自缢。消息传至关中时,王三锡闻之大哭。后弃军,独自东下蹈海而亡。
顺治帝,为笼络汉人民心,诰封他为怀远将军武从二品封典。生子二:家谟、家本。
王慎言,王懿荣族九世祖。王三锡之二弟。
崇祯六年(1633)癸酉科与兄长三锡一起赴顺天府武科乡试中式,为武举人。次年(1634),又同大哥共赴武科会试,在头场考马步箭合格后,复试舞刀、举石、开弓均名列优等中式;然后在考策略、兵书、策问时,王慎言下笔有神,行文如流水,提前交卷,监考官收到卷后,四处瞅瞅无人,即将卷送给另一个考生。不巧此考生恰在王三锡旁号舍,他们嘀嘀咕咕的话,竟被王三锡听见。王三锡本想大闹考场,冷静下来又一想,不妥,于是装作无事一样,迅速将卷答完交卷。试毕,王三锡与弟慎言相商,他们商量片刻,等到考场封门时,猛地上前拉住那个监考官,到主考那里鸣冤叫屈,当场说出原委。主考官觉得此事严重,立即召开副主考与同考官一起面议。然后威坐公堂,召王慎言对质,要王慎言将试卷题重述一遍。王慎言要换卷那个考生先述,主考应允,那考生吱吱唔唔不能言述。待王慎言时,他侃侃而背,几乎将试卷背得一字不差。主考、同考官皆愕然,当场拿下了监考官入死牢。又重新出一新题要王慎言重答,王慎言当场笔试,至夜深,主试官、同考官均无疑。这样,王慎言考取武科三甲五十六名武进士,授官锦衣卫百户官。
王慎言同哥哥同时考取武举人,又同时考取武进士,在当时福山科举史上堪称佳话。
王道增,王懿荣直系八世祖。王久任三子。《王氏家谱》载:“性诚直,多大略,事亲孝父,父自汶邑告归,久病,床褥医药棺衾之需,毅然身任至尽。质分产以偿,绝不与兄弟计较。大事既竣,赤贫无聊,迁居河南之古现集,赊奇山所破舡,初正,得鱼获厚利,不经见之事若天相然,仍外营生计,内课诵读,数年间,诸子前后游庠食饩,而家业亦渐饶裕。”
王道增,字仰池,明万历五年(1577)生于福山县古现河北村。《福山县志稿》载:“生而俊伟,秀目美髯,性阔达倜傥,多大略”。因家庭艰困,只得放弃学业科考,挑起培养兄弟、子侄之重担。
其父王久任返里,卖掉了30亩田,才得以偿还返乡之费用。从此,家庭重担就落在17岁的王道增身上。
明朝末年,海上平岛(今辽宁省长海县辖)最初设防驻军,由于海上运输的道路尚未打通,岛上给养难以供应,镇守岛上将领发告示附近州县,以重金招募运输者。官商见海上时有盗寇和风浪等危险,无一人敢应募。王道增却以为运粮之事,关系国防海防之安危,慨然应允组织族人,驾船前往。他不顾生命危险,终于在漫无边际的大海上,打通了运输给养的生命线,把军需及时地运到岛上。岛上驻军统领对他感激万分,想留他做官,王道增婉言谢绝。归途中,所经岛屿,王道增必绕近登岸观测,他是登上这些岛屿及开辟航路的第一人。
一年冬天,王道增路过石城岛(今属辽宁庄河县),守将池凤高屯兵千余人,而粮食供应不足一个月。他垂泣乞求王道增火速救援,王道增组织族中乡民,收集粮米,然而天气极寒,海口已经结冰,船只无法航行,王道增只好绕大海再抵石城岛营舍。岛上士兵见粮食运到,焚香号呼,称王道增为大恩人,如同再生父母。
明崇祯五年(1632),皮岛叛明将领李九成率兵攻打福山县城。知县朱国梓、教谕吴肇郡与王道增共谋守城大计。他们采纳王道增的建议,搜罗沿海的炮具武器,如将军蹲、佛郎机、三眼机等,招募懂晓布阵之人,教练守城和使用武器。全县上下,誓死守城,福山城固若金汤,叛军攻打不下,只得败退。
崇祯十四年(1641),福山发生自然灾害,百姓无粮多数饿死。县西北许多村庄变成废墟。王道增将家从河北村移居古现村。该村地处通道,王道增设粥棚赈济来往饥民。没有柴草,他便拆屋。当时牟城等六社百姓,欠税粮500石,均转传檄催交。知县吴闻诗想不出解决办法,找王道增商议。王道增发动族人,如数借予上缴。事后,县署理应向百姓征缴偿还,而王道增讲:“时事如此,安何得来?仍追缴先后均一死也,非某初心。”即等于自己把粮食全部捐出。知县吴闻诗十分感动,特书写“燕山堂”的匾额相赠,以志表彰。并题诗曰:国课亏矣,赖尔输定;民生鲜矣,赖尔安全。爵尔所羞,名尔所浼,天道福善,报尔燕山。
王道增还把全县饿死的老人、小孩、病弱者的尸体设义冢一处,以百文钱收尸体一具,全部给予掩葬。
《福山县志稿》王道增传载:王道增一生“内无匿情,外无讳事,见义勇为,敦得不怠。”
清顺治十六年(1659),王道增病逝于家中,远近乡党前来送葬的人,家人多不识。康熙十八年(1679),福山县百姓联名公举王道增入乡贤祠,知县吴闻诗撰联曰:读丘明之书,能知大意;抗仲连之志,不屑微名。
后他以子隲贵,朝廷赐赠一品光禄大夫封典,其妻安氏诰赠一品夫人,生子六人:隲、铎、锷、铤、囗、典。
王隲,王懿荣族九世祖。字人岳,号相居,又号几庵,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生于福山县古现村。据《福山县志稿》载:“母怀胎十月,一日,梦见一少耳朵马闯入怀中,梦醒,产下一男婴,取名‘隲’”。
王隲幼年聪慧过人,16岁应童子试,在道府县皆中第一名。长大后博览群书,并究心于经世致用。顺治十一年(1654)应顺天乡试,考取第一百四十九名举人。次年,连捷会试,殿试二甲第四十九名,赐进士出身,以督察院观政,又改授户部主事。他在任主事期间,监督通州中南粮仓时,杜绝陋规,拿获“仓蠹”王小槐、赵光德等,按律审办,积弊一清。后迁户部员外郎,康熙八年(1669)擢郎中,平反海州知州马中矩冤案。改授四川松威道。王隲为官清廉,他在四川松威道任职时,身边只带一两个家僮,家僮费用不取公家和民间粒米束草,皆取于自己家中。他初到松威时,吴三桂余党尚未灭尽,朝廷分兵剿永宁、建昌等地,进征云南,水陆数千里,皆悬崖危峡。王隲管运粮草,几死复生。他在蜀为官5年,时值四川变乱之初,村无犬吠,市鲜行人,学宫倾圮,水道淤塞。他竭尽全力改革时弊,疏通都江堰,又带头捐俸修缮学宫,培养人才,兴教化,励德行,使当地百姓安居乐业。
康熙二十四年(1685)九月,王隲在四川任满,迁直隶口北道,他晋京述职时,正逢朝廷要修缮紫禁城内太和殿,旨令四川采运大楠木进用。四川巡抚韩世琦,闻大惊,急疏,陈言四川蜀道艰难,请求减免运解,工部准减去十分之七,但仍需解运2600根。当时,由于清廷初定,四川屡遭战乱,民生凋敝,人口锐减,这样的繁重徭役,会使刚刚得以温饱的百姓又回到灾难之中。王隲虽然刚刚离川到外地任官,但他仍感事关川民生计,毅然冒着罢官掉脑袋之危为民请命,上书奏《请停止解运楠木疏》。疏中陈述了四川满目疮痍,百姓艰难之困状。他还在疏中把实地考察的数据、道路详情一一陈述明白,恳请皇帝免除四川采运楠木之役。同僚劝他不要冒犯圣怒。他却坦言道:“吾为官早已做到‘志仁择死地,临危忌沉吟’,把生死置之度外。”王隲的疏辞恳切感人,满朝文武也为之动容,康熙帝阅罢,赞叹曰:“这本他原说百姓的艰苦,甚是明了,造殿何必用楠木,楠木何必向四川山沟去取,我北疆大松木用不得吗?”决定停止四川采运之役。四川人民欢欣鼓舞,以诗歌形式颂扬其事,绘王隲肖像,置于“七公祠”内。七公祠为当地有史以来为有功于蜀民的秦时李冰,汉代文翁、廉范,宋代张泳、崔与之等建立祠堂。还特别撰写了《松威治绩纪略》立石碑以示纪念。
王隲在宣化时,保安州庄头衡有林欲谋夺宣化府士民地产20余顷,向内务府呈报,诬以奸民盗种。内务府报户部转奏康熙帝,康熙帝命户部派人前往会同地方调查。王隲带领同知汪宗豫、守备张钊尽行查明,把土地断归各业主马麟等487户。康熙帝下旨允准,使宣化百姓得到安宁。王隲抑制劣绅豪右,犯法者依律定罪,揭参贪酷官吏,得到宣化人民拥戴,被祀于四贤祠,并建室于衙署,内供王隲画像,名曰“王公讲堂”。
康熙二十六年(1687),在他赴江西任巡抚时,康熙帝按常例之外,赐他金银。他到江西后,发现江西粮政、漕运弊端甚多,官吏胥役随意增征、克扣和敲诈勒索百姓时有发生。王隲力主剔除积弊,以纾民苦,并将安施办法立为法规,请示朝廷立碑久远。他在江西一年时间里,下达十几个告示,以身作则,除弊惩劣,荐贤任能,大事小事皆亲自过问明断,夜以继日办理清楚,直累得两目昏花,手腕竟至糜烂。
康熙帝南巡时,他自镇江陪驾全程。康熙帝赐他御诗数首,并赐书“养素”二字匾额,作为对他操守清廉、品德高洁的褒奖。
王隲在闽浙总督任时,闽浙两省百姓都称他为清廉总督。他在离任时,闽浙两省绅士、兵民、百姓列队数十里,为他进酒、脱靴,填街塞巷,泣涕挽留,并把他的绘像分别供奉在四川、河北、浙江等地。
康熙三十二年(1693),王隲内升户部尚书,康熙帝见他下跪、起立敏捷如轻,笑道:“80岁的人尚能如此轻便,真可谓福德老翁矣。”
康熙三十三年(1694),王隲与左都御史董纳、内阁学士李应荐等人,在调查治河方略中,惧怕河道总督于成龙,排陷靳辅,使治河正确方略遭到搁置。康熙帝闻后大怒,将他们引罪部议革职,唯独王隲以原品级致仕。王隲回到家乡,教育子女,严己自律,亲书对联曰:有子能文何必贵,为官致富不如贫。
康熙三十四年(1695)五月,王隲在家乡病逝,山东巡抚桑格亲督要员,按一品荣禄大夫规格,为王隲立牌坊、翁仲、石马等。
王隲长于古文,明于公牍,内外奏疏为一时之冠,杂著古劲得力于《左传》、《战国策》,有著作《养素堂文集》、《义圃传家集》、《大司农奏疏》等传世。崇祀乡贤祠。娶妻张氏,诰封一品夫人,生子四:浵、滢、沦、。
王,王懿荣直系九世祖。王道增五子,他与弟弟王典是孪生兄弟。原名式,字石文,廪生。《福山县志稿》、《王氏家谱》载:“生而颖异,丰眉秀目,仪容倜傥”,“性严肃,持身以礼,言笑不苟,学为诸生。”
王少年时代,善射骑,能文章,尤嗜好读书,经史子集无不淹贯。书法临右军帖,得其仿佛,“行文务诠实理言,本至性亦能诗,孝友天成。”在府、州、县明噪士林二十余载。后久困乡闱,时父母年事已高,在家中尽孝奉养双亲,直到父母俱亡。《福山县志稿》载:“母患乳疾,他日夜侍榻前,无少闲。闻痛楚声,辄皇皇不欲生。族中内外,无不称他为孝子。”
王中年时曾随长兄王隲官衙,游历大江南北,“周知事变,洞达事体。”帮兄王隲处理一些棘手事务,“周旋任所,不惟之功。”不料其弟王典过早离开人世,他全力抚养孤侄王涵,“慈爱克己”。
王,一生乐善好施,凡族中内外、三里五乡贫困无助者,他无不慷慨解囊,乡亲们都称他为王大善人。
王一生不得志,在乡多病。兄王隲常把他接到官衙,为他宽解。
康熙九年(1670),王病卒于京师大宏庙邸舍,年仅44岁。娶妻迟氏,生子一:。后以子贵,诰赠正三品通议大夫封典。后又以孙王检贵,例赠二品资政大夫,广东巡抚衔。
康熙五十七(1718),王被公推入福山乡贤祠,《登州府志》、《福山县志》皆有传。
王浵,王懿荣族十世祖。字淄来,王隲长子。《福山县志稿》载:“性聪敏多识典故,行文有才气,直摅胸臆,工尺牍,间作诗及铭诔,天真流露,不假填塞,为诸生屡试前列。书法承父风。”但仕途不显,屡试不第,后“十困棘闱”。康熙二十四年(1685)以岁贡生选授肥城县训导。在任仅一年即因病致仕回乡。王浵在家乡“内理家政,外修门第”,约束本家本族子弟勤奋读书,不以父显自居。遵循家风庭训,不敢“逾尺寸”。常以父训“有子能文何必贵,为官致富不如贫”教育本家本族子弟。每遇大旱大涝时,总是无利无息借给本族及村中人粮食和钱财。有的几年还不上,就登门言不用还了。
有一年,辽宁大灾,当时辽宁省金、富、海、盖属登州府。登州府下令,要福山县派6000官民北上渡海救灾。王浵 便上书给省布政使俞成龙,陈述利弊,使福山减去一半,福山县令陈文灿,率众官吏及乡绅感谢他敢于为民请命之举。
福山县城年久失修,多处圮塌,王浵首先倡捐银两修缮。在他的带领下,富绅纷纷慷慨解囊,将城墙、城楼整修一新,并疏通护城河道,众人有口皆碑。
康熙四十四年(1705),宁海州兵哗变,攻打福山城,福山城因重修后坚若磐石,哗兵退去,百姓均言全赖王浵首倡修城之功。
王浵64岁病逝后,朝廷恩赠八品修职郎、平原教谕。生子六:朩犮、术、朩力、杕、朩屯、枲。
王,王懿荣直系十世祖。字征远,号溟波。
王英年早逝,时独子王只有4岁,全赖其母与大伯等教育成人。王少年聪颖好学,“为诸生食饩”。《福山县志稿》载:“发奋绩学,文誉大起”,后入国子监,深得考官孙勷赏识。孙勷称他“斯道国工,数奇不第。”至到40岁,才被按例注籍。
康熙五十二(1713),王被授云南云龙州知州。他到任后,就遇到一个棘手案子,原来该州有盐井8处,灶户除缴纳官府规定税捐,还要缴纳许多名目繁多的杂税,弄得灶户们濒临倒闭。王看到这种情况便下了一道告示,废除一切关税之外的各项额外盘剥,给广大灶户在经济上松绑,为了防止此项改革有反复,他便勒石立碑为证。此举得到康熙帝赞允,赐他以“才守第一”称誉,擢升广西太平知府。
太平府是古南诏极边远之地,辖21个土司。其中思明州土司黄而芸势力最强,尤为凶暴。他聚集数千人,与各土司相残,剽劫行旅,杀害内地商贾,施虐地方,不把官府放在眼里,连广西巡抚也惧怕他。王见了十分气愤,便向巡抚立了军令状,以性命作担保,请缨前去擒拿。在得到应允后,王先派人秘密前往侦察,得其虚实。然后,自己轻装单骑,以巡边为名进入思明。黄而芸先是起了疑心,便聚众准备起事,但发现王只是轻装单人,便放下戒备之心,他将王迎入城中,王趁其不备抓住了他。众党羽蠢蠢欲动,王厉声对他们晓以利害,并以官职作保,声明只拿黄一人,协从者既往不咎。众党羽见大树已倒,顷刻散去。王将黄押回府衙,按律治罪。当地百姓焚香跪拜不绝,欢呼声惊天动地。从此,思明州全境执行“改土归流”之策,百姓安居乐业。
太平府辖的黄龙州土司赵雍城,盘剥州民,巧立名目,百姓苦不堪言。王为民申冤,便治赵罪。赵雍城托人送上3000贿金,请求宽恕。第二天,王召集官民于官衙大堂之上,当众拿出这3000贿金,为州民偿还了所欠赋税,并依法治了赵的罪,此举大快人心。其他土司见王刚正不阿,执法如山,皆心悦服。太平府令行禁止,成了名符其实的太平之地。
王在太平的政绩,英名远播,百姓赞不绝口,但他却遭到了上司和同僚的妒忌,雍正元年(1723)遭诬陷,被免去了官职返回乡里。当他离去时,太平所属学子。百姓官民数万人,相送10余里拦车泣送不绝。
雍正六年(1728)春,王长子王柔到湖南乾州赴任,行前,雍正帝召见了他,问及家世情况,王柔将其父被革职一事详细奏上。雍正帝闻之动容,认为王革职一案,实属冤案,并下旨召见王。王晋京后,奉旨见到了雍正帝,雍正帝见他精神尚足,谈吐不凡,并详细询问了太平府的情况,王一一做了详细解答。雍正帝大悦,委他为四川成都知府,并赐貂皮、手珠等物,以示褒奖。王当日便动身,于四月抵蜀到任。他到成都后,顾不上休息,便到都江堰亲躬察视水利、农田。并将上任留下的诉讼案件,全部清理完毕,百姓无不拍手称快,称他是“青天父母官”。
不久,他又首倡开竣李冰故堰水道,为成都广大地区灌溉农田。雍正八年(1730),王在成都任满,以京官补用,调京师顺天府知府,旋又升为光禄寺卿、太常寺卿。这一年,山东鲁西南地区遭旱灾,百姓口粮吃紧,王令家人在家乡捐粮3000石,运往灾区赈灾,受到朝廷的嘉奖。
雍正十年(1732),山东兖州一带又遭灾,朝廷任命王与翰林院检讨隋人鹏奉命前去协办赈务。当时天气炎热,王已66岁高龄,亲自到田间地里察看灾情,记口授粮,“往来于暑风伏雨中,经营区划,不遗余力。”可是因与山东巡抚赈灾意见不和,巡抚以“施恩滥赈”之罪名向朝廷参了王一本,但被雍正帝驳回。王在赈灾安抚民心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乾隆二年(1737)王擢升为大理寺卿。
乾隆四年(1739),王已68岁高龄,乞请告老还乡。八年后病逝于家中,享年76岁。
王一生,为官勤政清廉,别无嗜好,酷爱藏书。除俭朴生活外,有点剩余银子,全部购买孤本图籍。归里后,曾首倡出资修缮文庙。一生酷爱诗词,并著有《王太常诗集》多卷。生子六:柔、从绳、机、检、杲、椷。诰授三品通议大夫封典。后以四子检贵,例授二品资政大夫。当朝阁臣张廷玉为其撰写墓志铭,足见王操守之高洁。
王柔,王懿荣族十一世祖,字东牟,王之长子。
《福山县志稿》、《王氏家谱》载:“修驱阔步,声如洪钟。自幼胆略过人,有干济之才。”
王柔少年有文誉,从同邑进士刘元声学习经史,深得其奥旨。“行文有奇气”,深为学政陈恂之赏识。补县学生员。后因屡试棘闱,山东巡抚李树德深为惋惜,愿助千金注选入仕。被王柔谢绝,后入国子监读书以优贡拣选。
康熙五十三年(1714),选授湖南永州同知,旋授乾州同知。
湖南乾州,地处少数民族杂居之地,多为苗族,古称“红苗”。王柔到任后,多次视察苗寨,并与苗寨协商,签订责任状,鼓励苗民开垦荒地。在川黔交界处,俗称“六里苗”的地方,王柔见此地泉水成河流,可以改种水稻,以富苗民,便向湖南巡抚布兰泰建议,在此增设一府三县。此议得到康熙帝应允,王柔亲到苗寨宣布,“无论是哪里百姓,都是大清子民,朝廷对苗、汉民都一视同仁”。苗民听到他的话,都拥护欢迎。王柔将此地统一丈量,按人口分地,将此地称为“永绥”州。
雍正十一年(1733),王柔特旨简授衡、永、彬道,并署按察使。他到任后,清理了前任司使积压的400余件积案,作到件件公正,百姓悦服。湖北容美有土司田旻如反对朝廷“改土归流”政策,附近十八处土司都畏惧他,一时政令不畅。王柔亲临此地,召集开导各土司,将田旻如孤立起来,为了便于管理,王柔建议朝廷在此地增设一府辖四县,此举得到雍正帝批准。为了纪念朝廷在此地的“改土归流”得到实施,王柔起地名:“恩施”。
麻城县民涂如松殴打妻子致死,总督判其妻自杀,王柔觉得案子疑点甚多,力排众议,经过开棺仔细验尸,予以昭雪冤案。一时武汉有人将此事编成言情小说和戏曲:“一线天传奇”,称王柔为“白面包公”。
雍正十三年(1735),王柔改授浙江海防兵备道,协同兵部侍郎俞北岳办理浙江海塘事务。王柔发明“沙牛法”,用磁石等下桩在海塘边排列防护塘脚,不会被飓风海浪冲垮大堤。他在浙江沿海,因水土不服,又受海风侵浸,体力不支,感染了岚瘴症,乞休湖南。
乾隆六年(1741),贵州西义连界广西,苗族因不堪苛捐杂税,举众起事,贵州总督张广泗派兵弹压,结果连吃败仗。朝廷又派王柔任辰、沅、靖兵备道,仍带按察使衔督办军务。王柔设计诱擒义军头目杨青保等12人,其余概不追究,并用好言相抚。奏明朝廷后,在此抚民,使众多苗民返乡安居。乾隆帝赞他“军功第一”。
乾隆十三年(1748),王柔任四川建昌道。两年后,因积劳成疾,上疏告老引退。乾隆帝曾两次南巡时,恩赐他在通州、德州迎驾。
王柔返里后,居门不出,教育子孙读书,并著书立说,有《东牟奏疏》12卷。他享年76岁,诰授三品通议大夫封典,后以子显绪贵,例赠二品资政大夫。有子三:显绪、承绪、元绪。
王从绳,王懿荣直系第十一世祖。字大木,号司直,王仲子。
《福山县志稿》、《王氏家谱》载:“幼读书能识要领,既长英伟,娴骑射,年十七,补博士弟子员,生而颖悟,尤喜《左传》、《春秋》。”
王从绳以府学附生兼应武试,康熙五十三年(1714)应甲午科武乡试,中武举人,出任直隶宣化镇右营游击。
雍正六年(1728)调张家口右营游击。时蒙古部落鄂尔坤动乱,王从绳率领兵勇,身先士卒,伐木于度山,修筑长城,日夜操练,戒备防敌,使边关坚如磐石。因练兵布防有功,升任山西老营参将,旋改松江提标,左营参将。
乾隆三年(1738)调安徽六安营参将。王从绳在六安任中,正值此地发生旱灾。王从绳不忍目睹民不聊生的凄惨情景,建议郡县向上申报灾情,请求赈灾。他说:“嗷嗷者势难支旦夕,吾为将,率无越俎理,盍申上急办?”然而郡县官员们怕影响了个人升迁,隐而不报,对他也不予理睬,王从绳无奈又向总督反映,地方这才重视起来,急奏,旨下赈恤,百姓才得以获救。王从绳此举却得罪了地方官员。他们唆使镇帅寻找王从绳的过失,将其弹劾去职。王从绳不申不辩,收拾行装返里而去。然而就在王从绳离职后一个月,六安境内治安大乱,一个月就发生盗窃17起之多。总督对王从绳去职深感惋惜,向朝廷上疏乞留,后得旨将发陕西试用。但过了不久,王从绳的父母相继亡故,从绳奔丧尽孝。
乾隆七年(1742),王从绳以身患多种疾病为由,辞官归里,从此他绝意仕途,甘澹泊食,居家教子读书。他持家严谨,成为族中德高望众长者。管理族中事务,按例举行房社,每月置酒论族事,有不率子弟,严行教诫,族人无不佩服。享年65岁,生子四:衍绪、广绪、景绪、坦绪。
王检,王懿荣族十一世祖。王四子。字思及,号若斋,又号西园,生于康熙四十七年(1708)戊子,卒于乾隆三十二年(1767)丁亥,享年60岁。
王检少年俊才,读书勤奋,有过目不忘之誉,办事果敢,颇有父王之遗风。深受父母所钟爱,“文章学庐陵,书法得其公神髓,尤留心章奏,务经济实用。”雍正七年(1729)他参加顺天府乡试,考取第三名举人。雍正十一年(1733),会试中式,殿试以二甲第五十五名,赐进士出身。朝考一等,入选翰林院庶吉士,散馆大考列一等,授翰林院编修。
乾隆二年(1737),考绩列四等,休致居家。因酷爱文学诗词,尤喜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诗,友人们戏称“诗痴”,休仕时一意创作诗词歌赋,与同邑进士肖润游山玩水,唱诗吟赋。
乾隆十三年(1748),奉旨复职国史馆纂修官,次年,授直隶河间知府。任职期间,调查民情,减轻百姓负担,处理积案,重视教育。上任伊始,重建“瀛州书院”,聘请名师,亲自督学。一时,河间文风大振。河间府衙有官田一百二十顷,历任知府都将其出租,租金为知府“小金库”。王检却将其分给一些无地可种的贫民,这在官场上独树一帜。为此,政绩显著,乾隆十六年(1751)帝南巡时,召致伴驾南行。不久,被擢升为甘肃凉庄道,旋又调任直隶霸昌道。这一年,直隶发生蝗灾,蝗虫铺天盖地,王检率领全体官员,亲临灾区,说服百姓,以大局为重,引火剿灭蝗源,秋后以减增法,补贴受灾百姓,深受灾民盛赞。
乾隆十八年(1753),王检擢升通永河道总督。年轻时,他曾对水利有过浓厚兴趣,翰林院致休时,曾帮助兄长王柔在湖南治过水利,这次任河工,甚为喜悦,广采河工和历任同道官员的建议,仅用了几个月,在汛期之前使河运畅通,漕运如期运往京师。乾隆帝十分高兴,给他“才优守洁”的评价。
乾隆二十四年(1759),王检调任长芦盐运使司提举。盐运是清代朝廷税收重要财源之一。他初到使司衙门,发现衙门官员的一切费用皆由盐商们供给,多年已形成惯例。王检首先废除了这条惯例,一切费用皆按朝廷规定。盐商们开始不安,恰巧王检生病,一位沈姓盐商携重金前来贿赂,请在盐检时行个方便,碰壁后,又到王检交厚的朋友处转贿玉器,均被王检识破谢绝。这样,整个转运司上下,清廉之声远近传播。这一年,乾隆帝至热河,召见了王检,见他身瘦体弱,笑道:“人家当盐运使,个个身宽体胖,而臣却瘦得如此。”当即传旨擢升他为安徽按察使。旋又调任直隶按察使。
乾隆二十八年(1763),王检又迁山西按察使时,正值皇太后过七十大寿,王检欲晋京,一来奏请皇帝觐见,请示帝训,二来晋京朝贺,以施君臣之礼。乾隆帝在其折子上批曰:“尔系朕深知之人,何必又来请训!即赴新任可也。”可见乾隆帝对他是何等信任。这年七月,他又迁广东布政使,旋又迁甘肃布政使。在甘省,正值遭旱灾,他亲临灾区赈粥济民,灾区未饿死一人。灾民感恩戴德,为他立碑颂扬。
第二年,他擢升为湖北巡抚。湖北为“九省通衢”,但多少年来,沿长江水匪出没无常。他首先组建水警队,沿江缉查,江治为之一振,营造了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治安第一的环境。
乾隆三十年(1765),王检升任湖广总督,同年又迁任广东巡抚。广州地面历来崇尚奢侈,官场上更是变本加厉。王检下马伊始,下令一切官场宴请从简。当地海盗船危及百姓,俗称拖风船,渔户中有不爱捕捞者,渐为盗贼。王检深入调查后,布告沿海渔民,凡出海捕鱼和商船一律到官府登记立档,由官府发给执照。然后派官船巡视保护往来船只生产安全,一时海面风平浪静。广东地面上置祭田而械斗抢田的事件时有发生,王检请求朝廷批准,将全省祭田进行丈量,规定祭田限数。将多余祭田拿出分给族中贫寒者耕种。一时乡民无不称誉他为“青天父母”。王检因常年积劳成疾,又久不服水土,终于大病不起。乾隆帝闻讯,速派御医医视,下旨要他一面安心调养,一面署理政务。还不时下旨询问病情。
乾隆三十二年(1767),王检病逝于广州。
王检一生为官清廉,为人耿介,深得乾隆帝器重,他任湖北巡抚时,正值帝南巡,召见他时,曾曰:“汝父子三人,俱为翰林,一门多显官,皆能办事,可谓世臣矣。”
《福山县志稿》称他“温纶绸叠,一时歆动,生荣死衮,不愧完人。”朝廷恩授他一品荣禄大夫封典,朝廷为王检立牌坊、翁仲、石马等,葬于福山县东厅迷鸡山麓。生子二:启绪、燕绪。
王杲,王懿荣族十一世祖。字方旭,号积亭,王第五子。生于康熙五十一年(1712)壬辰,卒于乾隆五十九年甲寅,享年92岁。
《福山县志稿》载:“幼而岐疑,性尤豪迈,好诗古文词,喜弓马。”《王氏家谱》称他:“有通敏之才,首任河防,两守居郡,非少年可初试,乃散修防,历表率,声誉日起”。
王杲少年时因父与诸兄在外为官,独居家,帮助族中长辈料理族中事务。他读书勤奋,然而久困秋闱,直到34岁那年才以监生捐纳河工同知。次年,拣选东河效力,授官通判。乾隆十八年(1753)擢升山东曹州黄河同知,旋升云南省大理府知府。
乾隆二十九年(1764)擢升广东雷琼道员。又因兄长王检时任广东巡抚,回避改授广西右江道。
乾隆四十三年(1778),王杲因病乞休家乡。病愈后,补浙江督粮道,旋又升浙江按察使,内升太常寺少卿。
乾隆五十一年(1786),王杲因左腿疾痛,步履艰难,请求引退,朝廷恩准。8年后(1794)以92岁高龄,病逝于家乡古现。
王杲致仕后,在家乡热心于社会公益事业。他曾两次捐置庄田100余亩,对贫困人家救济。凡族中“不能婚嫁丧葬,与学子无力应考者,给予资助”。他还在族中设义学,帮助贫困子弟无偿读书。为了救助乡邻失学儿童,他不惜卖掉私田27亩。牟城社18个村的村民,为他立功德碑,纪念他德隆望尊。
福山城东清洋、大沽两河,因无桥饱受水往来浸苦。王杲出资旱日筑造木桥,汛时置船,为百姓摆渡。周围人们无不颂扬他的善举。
他在京任太常寺少卿时,乾隆帝对他十分器重,夸他办事老成稳重。在83岁那年赏他赴千叟宴,以示恩宠。逝后,朝廷诰授三品通议大夫封典。生子一:文绪。
王显绪,王懿荣族十二世祖。王柔长子。字维章,号闰轩,生于康熙五十六年(1717)丁酉,卒于乾隆四十九年甲辰,享年68岁。
《福山县志稿》、《王氏家谱》记载:“少颖异,有至性,年十一居母丧,发愤读书,后连捷成进士,生平究心性命之学,惠兼坦易三总臬事,三为部主事。弗见愠怒之色。自郡守至方伯蹶而复起,悉由主知特膺超擢,晚官京师休沐之暇,究切心得不及。外事薪米告匮晏如也。历中外五十年,贫无以葬,其情介之操可想见矣。”
王显绪少年入泮,名列第一。雍正十三年顺天乡试中举,次年连捷进士,授吏部文选司主事。乾隆十二年(1747)擢考功司郎中。旋又擢贵州道监察御史,迁江南道御史,巡视通州漕务。
乾隆十七年(1752),王显绪任贵州乡试副主考官,典试时,对行贿递条子者皆注销资格,“所拔皆寒士”,“时论称之”。
乾隆十九年(1754),因直言上疏,触及满族贵族利益,降补刑部主事。旋又迁宝源局监督。次年,授云南省广南知府。又迁甘肃平凉知府,山西、直隶、安徽按察使。乾隆三十年(1765),晋安徽布政使。
王显绪历任山西、直隶、安徽三省按察使时,对所审案件“亲自批阅”,“平允故秋”,上报刑部,无一件驳回,足见其公正廉明。他在任安徽布政使时,当时徐州、泗水一带两遭涝灾,亲临灾地,“赈灾兼施”,救活灾民数以万计,百姓称为“王青天”。他晚年致仕后,清贫如洗,逝后竟为葬资所困,乡里族人无不敬仰。朝廷诰授他二品资政大夫封典。生子六:庚长、履长、恩长、荫长、晖长、度长。
王衍绪,王懿荣直系十二世祖。原名昌绪,字星六,一字元昌,号敬圃,又号闰溪,王从绳长子。生于康熙五十八年(1719)己亥,卒于嘉庆九年(1804)甲子,享年86岁。
王衍绪,幼承家学,苦志积成。乾隆三年(1738),顺天乡试考取第二百三十名举人,授官内阁中书,协办侍读。俸满又迁江西南安同知。
旧南安地区有一陋习,通常百姓家死者停柩不葬,置义房。村中有好吃懒做者,专以盗棺内物为生,乡民怨声载道。王衍绪下马伊始,乔装潜入,将盗棺者一网打尽,按大清律治罪,一时盗棺之风禁止。
乾隆五十一年(1786)出任江西乡试同考官,旋又任直隶宣化大名知府。任间,正值宣化大旱,又遭蝗灾。王衍绪从不乘轿,而是出巡从简骑马亲视灾民,使宣化灾民无以流落他乡,百姓称之“青天”。
嘉庆元年(1796)嘉庆帝表彰他的政绩,召他赴千叟宴;嘉庆三年(1798)又赴鹿鸣宴,以示恩宠。
王衍绪致仕后,教族中子侄读书,不遗余力。朝廷诰授他为从四品朝议大夫,后又以孙兆琛贵,诰赠一品荣禄大夫封典。生子一:孔长。
王孔长,王懿荣直系十三世高祖。生于乾隆十四年(1749)巳己,卒于乾隆二十九年(1764)甲申,享年17岁。
王孔长,武庠生。少年英姿飒爽,有拔山扛鼎之力,族中人无不夸有其祖父王从绳之遗风。后因不幸染疾,英年早逝。因为长支,不可无后,即过继其叔王景绪之子王允长二子兆琛为嗣子。即王懿荣祖父。
王景绪,王懿荣直系十二世生高祖。字星瑞,号耀圃,王从绳三子。生于乾隆五年(1740)庚申,卒于嘉庆十七年(1812)壬申,享年73岁。
乾隆三十年(1765)顺天乡试,中式第42名举人。授官福建永春州同。旋又迁直隶州同。届满又迁大田县知县。
王景绪在大田任职四年,勤勉惠政,颇有誉声,离任时,百姓打万民伞为他送行。乾隆四十四年(1779),出任乡试同考官,为闽省选拔了不少饱学之士。乾隆四十八年(1783)又任乡试副主考。擢迁云南鹤庆知州。三年后又迁镇雄知州。王景绪在云南边陲任职,视少数民族为兄弟,清正廉明,一碗水端平,深得当地百姓拥戴。晚年因水土不服,辞官东归。逝后,诰授从五品奉直大夫封典。生子三:允长、嗣长、森长。
王允长,王懿荣直系十三世生高祖。字子惟,号丹谷,附贡生,生于乾隆二十六年(1761)辛已,卒于嘉庆七年(1802)壬戌,享年42岁。
王允长身怀八斗之才,却久困秋闱,一气之下,绝意科考,随父王景绪在云南鹤庆州、镇雄州协助处理内务。他在滇省游历了云南风情,写下诗集《滇南诗集》传世。
《滇南诗集》不事雕琢,讲究自然天成,以古朴典雅、工整而名噪诗坛。
王允长生有二子,长兆琦,次兆琛过继给大哥王孔长为嗣子。
王启绪,王懿荣族十二世世祖。字绍衣,号德圃,王检长子。生于雍正七年(1729)乙酉,卒于乾隆四十六年(1781)辛丑,享年53岁。
王启绪幼承家学,天资聪颖,少年时就崭露头角,乾隆十二年(1747)乡试中举。乾隆十六年(1751)中进士,入选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编修,授武英殿供奉。乾隆二十一年(1756),出任贵州乡试副主考,旋擢云南道监察御史。乾隆二十四年(1759),又迁任武英殿监试官,署内府兵科给事中,巡视天津漕务,擢户部郎中,外放河南开封知府。
《福山县志稿》载:他在河南“政尚简约,务特大节”。署河道总督时,黄河泛滥决口,他亲自“溃身亲畚锸,不避劳险”,日夜守护大堤,终因劳累过度,猝死于大堤上,以身殉职。
朝廷念他忠于王事,鞠躬尽瘁,诰封为四品中宪大夫封典,生子一:羲长,后嗣子,龄长。
王燕绪,王懿荣族十二世世祖。字翼子,号治堂,王检次子,生于雍正八年(1730)庚戌,卒于嘉庆五年(1800)庚申,享年71岁。
王燕绪,乾隆十二年(1747)中举,乾隆十九年(1754)会试中式,殿试不第,授内阁中书,军机处章京。乾隆二十五年(1760)再次会试中式,殿试为二甲第二名进士,总第五名,他是福山有史以来殿试成绩最高之人。散馆授翰林院编修,擢日讲起居注官。乾隆二十七年(1762)擢授左春坊教习、翰林院侍读、文渊阁校理。嘉庆元年(1796)赐“千叟宴”之殊荣。逝后,诰授正三品通议大夫封典,生子四:庆长、绶长、龄长、颐长。
王希旦,王懿荣族十二世祖。其父王探,字生斋,《王氏家谱》载:“庠生有才略,能联合本支族乡党,推难解纷,人皆敬之,为子侄辈延名师课,读多有成,后子希旦成进士,虽未见,亦足偿夙志矣。”
王希旦,字炳东,号仪园。少年“绩学能文有声。”以庠序中式,乾隆十七年(1752)中经元。乾隆十九年(1754)考取三甲第四名进士,授官山东沂州府学教授。
《福山县志稿》载他:“下车即修右军祠堂,同时捐俸修缮义学,赈济贫困学生……”解决师资问题。并倡导建立沂州书院,聘请致仕进士为山长(即院长),还亲临书院授课,使沂州学风为之一振,众学子对他感恩戴德。他在沂州呕心沥血培养人才,众士子有口皆碑。因长年辛劳,积劳成疾,猝死于任所,朝廷例授他七品文林郎。
王积熙,王懿荣族十二世祖。生于康熙五十年(1711)辛卯,卒于乾隆三十六年(1771)辛卯,享年60岁。其父王述,字省斋,号瞻养垂髫,以岁贡生选授山东济阳县训导。
王积熙少年俊才,读书有成就,在县、府、道学中皆中第一。乾隆六年(1741)30岁的他,考取癸酉科拔贡,授官县丞。
王积熙授县丞并没有到任,九年后,乾隆十五年(1750)一举中式,成为第十七名举人。乾隆三十六年(1771),60岁的王积熙带病披挂上阵,征战科场。钦点三甲第五十七名进士。被乾隆帝誉为大器晚成,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不坠青云之志。然而,他在庶吉士考试中,未来及答卷,呕血而卒。乾隆帝为他惋惜,追授他六品儒林郎封典,并予褒彰。一时尊为公车之楷模。
王善垲,王懿荣族十二世祖。字密思,号金田,生于雍正十一年(1733)癸丑,卒于嘉庆十四年(1809)乙己,享年76岁。
王善垲,幼怀壮志,读书昼耕夜诵,一时文誉四起。乾隆三十五年(1770)中副榜。三年后,顺天乡试中举。候选教职。乾隆四十九年(1784),51岁的王善垲终于如愿以偿,达到他人生最高目标,中三甲第六十九名进士,授礼部礼仪司主事,三年后,迁铸印局员外郎。
又三年,擢刑部安徽司郎中。所巡查的案件,一丝不苟,亲自躬审,赢得好官声。
嘉庆元年(1796)出任丙辰会试同考官。外转为云南澄江府知府,又迁普洱府知府。他在云南任职期间,与各少数民族水乳交融,休戚与共。为民族团结披肝沥胆,使这里各民族人民安居乐业。他因长期不服水土,患上了严重风湿病,终因大病而猝死于府衙。他的死,当地百姓无不痛心。当他的两个儿子王余枚、王余淦前往云南运灵柩时,当地少数民族用最隆重的迎送礼节,送出普洱百余里。为表彰他的宦绩,朝廷诰授他正五品奉政大夫,后又因子余枚贵,例授从四品朝议大夫封典。
王善垲长子王余枚,嘉庆九年(1809)乡试第一名,解元。官至监察御史。
王善壁,王懿荣族十二世祖。字奎东,号乙峰。
其父王积焘,字公覆,乾隆十八年(1753)癸酉拔贡,候选县丞。
王善壁少年苦读,有过目成诵之誉。《王氏家谱》载:“童子试,名列前茅。”嘉庆六年(1801)中举,二十四年(1819)中进士,授广东翁源县知县。越三年,又迁和平县知县。
《福山县志稿》载:“居官清廉,宰治有方,除陋习规,重刑恤讼,事不羁滞,不株连,有古循吏风。”
道光五年(1825)王善壁还出任广东乙酉乡试同考官,他为粤省选拔了不少饱学之士,“一时诸名流出其门下”。
晚年致仕后,在家乡教育本族子弟读书。逝后,朝廷诰封他七品文林郎。《福山县志稿》有传。
王森长,王懿荣族十三世祖。原名绥长,字怡庭,号松涛,生于乾隆三十六年(1771)辛卯,卒于道光二十六年(1846)丙午,享年76岁。
其父王燕绪,乾隆十九年(1754)甲戌进士,官至翰林院侍读。
王森长出身官宦世家,祖父王检为王氏家族第二位封疆大吏。与父为同朝翰林,家门显赫。他少年聪慧,幼承家学,读书孜孜不倦,嘉庆六年(1801)中举,二十四年(1819)中进士,授陕西凤翔县知州。后署同州知府。
嘉庆二十年(1815)他还出任陕西乡试同考官。道光二十六年(1846)病逝,朝廷诰封他六品儒林郎。
王余晋,王懿荣族十四世祖。原名余芬,字迪上,号芸村,生于乾隆三十年(1765)乙酉,卒于道光二十八(1848)年戊申,享年85岁。
其父王善在,字令贻,号仲容,又号睡轩,庚寅恩科副榜,授山东禹城县教谕。著有《周易证象朝闻》、《古雪堂文集》、《古雪堂诗集》、《求六轩文稿》等。
王余晋嘉庆九年(1804)中举,十三年(1808)考取进士,授国史馆誊录。
三年后,授陕西麟游县知县。知县俸满后,擢陕西定远厅同知。
嘉庆十八年(1813)、二十四年(1819),王余晋还两次出任陕甘乡试同考官,他推荐人才尽心尽力,不拘一格,为陕甘两省选拔了不少饱学之士,博得了好官声。
王余晋为人耿直,厌恶官场上的尔虞我诈,遇事不愿曲意奉承。晚年迁任山东兖州府教授,教授孔孟圣学,学名远播。致仕后,以诗文自娱善终。朝廷例授从五品奉直大夫封典。著有《静香移屋试帖》、《静香移屋诗集》多卷传世。
王余师,王懿荣族十四世祖。字求之,又字宗范,号微村,生于乾隆三十六年(1771)辛卯,卒于道光二十八年(1848)戌申,享年78岁。
王余师少年才俊,21岁试入郡庠,成绩屡屡第一。嘉庆五年(1800)中举,十四年(1809)高中二甲八十六名进士,授山东宁津县知县。
王余师为人心直口快,常为百姓事而得罪上司。俸满便迁任山东莱州府教授,出任学官。他在莱州任教时,《福山县志稿》载:“惟朝乾夕惕,忠于阙职”,因长年积劳成疾,猝死于任所。莱州学子对他无不敬仰。朝廷例授从六品儒林郎。著有《求六轩文集》数十卷刊世。
王余英,王懿荣族十四世祖。字再成,一字怀仁,号菊潭,生于乾隆三十三年(1768)戊子,卒于嘉庆二十四年(1819)巳卯,享年52岁。
其父王善宝,原名善埙,字南史,又字叔如,号接干,乾隆丁酉乡试中第二名举人(亚元),授山东莱芜训导。他在莱芜,端正学风,倡修莱芜书院,聘请名士讲学,一时莱芜人才辈出。
王余英“秀外慧中”。20岁即考入邑庠,食饩。32岁中举,嘉庆十四年(1809)高中三甲第九十五名进士,授湖南宁乡县知县。
《福山县志稿》载:“下车即以教化为己任。”“以文章饰吏所,著有《四书求是》。日聚诸生讲习其中,寒暑之间有鸣琴之风。”
宁乡山区有一民妇黄氏,年幼许配给罗家为媳。不料,罗家儿子外出贸易染病身亡。黄氏便与罗家儿子牌位成亲,一心伺候公婆。后怕罗家断了香火,便从尼姑庵里抱回一小孩抚养成人,后来,这孩子中了举人,要求为母亲旌表。前任知县,以黄氏在尼姑庵领子为由,怕有闲言碎语,不予申报。王余英力排众议,并亲自作文,请求礼部旌表节妇。礼部照准。宁乡百姓皆称王余英是一个敢于为民请命的好官。
嘉庆十九年(1814),王余英又迁善化县知县。王余英来到善化后,看到岳麓书院年久失修,一边上报礼部筹措银两,一边带头捐俸,将岳麓书院修缮一新。
王余英在湖南岳麓书院还主持讲学,提倡文章以朴素有物而著称。他在乡试中推荐人才,唯有真才实学者,享有慧眼房师之称。嘉庆二十四年(1819),因他长期不服水土,病逝于任上。他的儿子去长沙运灵柩时,善化百姓,岳麓学子,纷纷为他路祭送行,其场面感天动地。朝廷例授他六品儒林郎,后以外孙郝联薇贵,赠四品中宪大夫封典。著有《四书求是》、《镜山草堂四书文》、《镜山草堂诗集》等行世。
王武曾,王懿荣族十四世祖。字矩存,号迪甫,一号珊樵,生于乾隆四十七年(1782)壬宾,卒于咸丰元年(1851)辛亥,享年71岁。
其父王庆长,字积元,号南陔,乾隆三十六年(1771)举人,三十七年(1772)会试中式,殿试落第,入内阁考试,授军机处章京,官至福建按察使。
嘉庆五年(1800),王武曾中副榜,拣选山东巨野县教谕。道光八年(1828)中举,十五年(1835)中进士,授浙江东阳县知县。又迁慈溪县知县。道光十七年(1837)、十九年(1839)两次出任浙江乡试同考官。
王武曾因晚年不服水土,请求辞官。返里后,热心公益事业,邑宰与乡民有口皆碑。逝后,朝廷例授正五品奉政大夫封典。
王厚庆,王懿荣族叔。字谷以,号幼海,生于乾隆三十七年(1772)壬辰,卒于道光六年(1826)丙戌,享年54岁。
其父王余菖,字茂方,号夫,别号雪舫。乾隆四十二年(1777)丁酉科拔贡,五十四年(1789)顺天乡试解元。五十五年(1890)会试第二名,殿试落榜,拣选一等,授直隶武定府教授。官至香河县知县。为官“强项不阿,政声卓著”。诰封文林郎。
王厚庆幼年好学,博览群书。嘉庆三年(1798)26岁就中举人,嘉庆十年考取三甲七十七名进士,授内阁中书,军机处章京。
三年后,王厚庆调任宗人府经历主事。嘉庆十九年(1814)王厚庆擢刑部直隶司员外郎,旋又迁江西司郎中。
嘉庆二十五年(1820),王厚庆外放云南省澄江府知府。
王厚庆在澄江恪尽职守,勤政为民,俸满,又迁浙江台州府知府,宁绍台兵备道。王厚庆居官清介,善断狱,“凡事秉公而行,不稍假借。”
王厚庆晚年,因长期居住沿海,又加之水土不服,体力不支,感染岚瘴症,积劳成疾,久病难医,病逝于衙内。朝廷诰授正四品中宪大夫封典。云南澄江,浙江台州,宁波皆建有生祠纪念他的宦绩。王厚庆文惊翰苑,著有《蒉山房诗抄》多卷刊世。
王德瑛,王懿荣族叔。原名璠,字念池,一字玉堂,号莲墅,生于乾隆三十九年(1774)甲午,卒于道光十二年(1832)壬辰,享年58岁。
其父王介锡,字亦亭,号宝南,为人平和,以教蒙学为生,桃李满邑,蟾宫折桂。
王德瑛少年聪颖,《福山县志稿》载:“髫年采芹食饩。”以品学皆优补博士弟子,令福邑学子刮目相看。
嘉庆十二年(1807)中第六名举人,十九年(1814)考取进士,授河南扶沟县知县。三年后,又迁安阳县知县。
《福山县志稿》载:“历任河南扶沟、舞阳、安阳三县宰,临治宽大,理讼平允,拔俊才,恤孤贫,完国税无苛求。遇差遣无派累。三任知县,所至有政声。”
《王氏家谱》载:“官声为豫省第一,到处有颂碑。”
道光十一年(1831),王德瑛出任河南乡试同考官,为豫省选拔人才,不遗余力。第二年,朝廷擢他五品衔出任开封县知县,他在赴任期间,猝死于途中。当他的两个儿子扶柩返里时,当地百姓哭送四十余里,村民“迎以肩舆而行,近村哭声不绝于路……”。
王德瑛还为其母守孝期间,拿出家蓄千金,按亲疏分散,还手持乡党本家借贷簿约者,一把火将其烧毁,曰:“留次据使后人索债,是以助人之首窘之也。”他逝后,朝廷念他以身殉职,诰封他正五品奉直大夫封典。他的三个儿子,长启椷、次启、三启,皆为读书之人。真可谓忠厚传家久矣!
王麟瑞,王懿荣族叔。字崇洋,号振庵。
其父王茂锡,幼承家学,文章淹贯,不幸英年早逝,其母衣氏抚孤守节,含辛茹苦培养王麟瑞读书入仕,劳苦功高。
王麟瑞从小读书刻苦,童子试就崭露头角。嘉庆二十四年(1819)中举,道光十三年(1833)中进士,授直隶武邑县知县。
王麟瑞在武邑县一干就是三年,因操守第一,与府州官员发生矛盾,后迁山东沂州府教授。他在沂州甚负盛名。修学宫,倡正气,培养士林人才辈出。晚年热爱公益事业,照顾孤寡老人如同父母,乡党族人对他莫不敬仰。福邑县令有难事必找他商量,倾听他的建议。朝廷例授七品文林郎。
王钟溎,王懿荣族叔。字洛源,号香海。
王钟溎,少年聪慧,读书用功。《福山县志稿》载:“幼读书慧,过目成诵。”
道光十四年(1834)中举,二十五年(1845)中进士,授甘肃西河县知县。道光三十年(1850)又迁渭源县知县。他在渭源县时,正遇大旱,他带头捐俸,“鸠工筑堤”,分两年挖河筑堤,当地士绅称他“李冰再世”。
三年后,他在渭源任满,又迁宁远县知县。
王钟溎在宁远县时,因此地是“咽喉重地”,朝廷特拨兵千员“以备守御”。当时边塞蒙古兵时来侵扰百姓。他发动兵民团结一体,随时守边。有一次,蒙古兵3000余骑将宁远城围了个铁桶一般。王钟溎将兵民分成两班,日夜坚守城池50余日,蒙古兵久攻不下,援兵又至而败退。朝廷表彰他守城大功,擢他为甘肃直隶知州。他在去兰州途中病逝,以身殉职。他逝后,宁远百姓在城外路祭达几千人,其场面感动天地,可见其官声。逝后,朝廷例封六品承德郎。
王乘燮,王懿荣族叔。字季阳,号理堂、荔塘。祖父王钟泰,字瑞寿,号麟州,乾隆二十一年(1756)举人,乾隆三十四年(1769)会试中正榜,授文渊阁检阅,官至山西蒲州知州。其父王诚,字和民,号上沧,别号系天居士,福邑名士。
王乘燮光绪二年(1876)中举,六年(1880)中进士,入选庶吉士。与他同科考取进士的福山共有3人,那就是他的族侄王懿荣,下夼谢隽杭,而且同时入选翰林院,成为轰动朝野的一榜三翰林的科举佳话。
王乘燮在翰林院三年期满散馆大考二等,授安徽铜陵县知县。就在他赴任期间,突染重病而病逝。朝廷念他不幸病故而惋惜。例授他七品文林郎。
《福山县志稿》载:“劬学能文,一生存友,好义急公。”有老母九十,每日“必躬亲承欢”。居家十余载,以“薄田数亩”过着耕读诗书的俭朴生活。
王乘燮在家乡读书时,十分热心公益事业。他的故乡黄金河一到秋天,经常因山洪爆发而冲垮两岸土地,他向族中建议,在河两岸广植柳树护堤。他首先将自己的地,先植示范,河两岸人家纷纷响应,一时疏河固堤,将河床整修一新。数年后树茂堤固,水患顿息。乡人无不夸他“才德流芳”。
王乘燮擅长八法,他的书法集众家之长,行书以宋人笔锋,力透圆劲,生动鲜活,有呼之欲出之势,是胶东地区近代享有盛名的书法家之一。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