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当做人杰的爱国词人李清照-书香门第育才女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宋神宗元丰七年二月初五日(1084年3月13日),在山东章丘明水镇,出生了一个后来取名叫李清照的女孩。那个女婴与普通的婴孩没有什么不同,那一天也是一个极其平常的日子,除了女婴的家人,似乎没有谁会把这一天放在心上。她的家乡倒是一个文化高度发达的地方,著名的汉东平陵及城子崖龙山文化赋予了她灵气,沉蕴已久的文化沃土孕育了她的才华,从此,这钟灵毓秀之地又多了一份足以傲视他邑的资本。

    李姓一族,在当地并不是有钱有势的家族,却是齐鲁一带很有名望的书香世家。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约1045年—约1105年),幼时聪敏警俊,刻意于经学,精通儒家经典。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中进士,初任冀州(今河北冀县)司户参军、试学官,后为郓州(今山东东平)教授。宋代有兼职兼薪制度,郡守见他清贫,欲让他兼任其他官职,他断然谢绝,表现了廉洁清正的风节。后又在朝廷先后担任太学录、太学博士与太学正。

    元丰八年(1085年)九月十三日,李格非为已故同里人、家住明水以西廉家坡村的齐鲁著名隐士廉复撰写《廉先生序》一文,述其平生,证其为人,传其不朽。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官太学录。他专心著述,文名渐显,于宋哲宗元祐六年(1091年),“再转博士,以文章受知于苏轼”。他与廖正一、李禧、董荣同在馆职,俱有文名,名列苏门“后四学士”。宋哲宗元祐六年十月,哲宗幸太学,李格非奉命撰《元祐六年十月哲宗幸太学君臣唱和诗碑》。元祐四年(1089年),官大学正。

    绍圣元年(1094年),章悍为相,立局编类元佑诸臣章疏,召李格非为检讨,拒不就职,因而获罪,遂被外放为广信军(今河北徐水遂城西)通判。任职期间,当地有个道士妖言预测祸福,骗取钱财,百姓愚昧多听信他的蛊惑之言。那道士出门时必乘车,一次恰好与李格非的车相遇,李格非命人将道士拖出车来,杖打一顿,驱逐出境,表现出他厌恶邪术、不信鬼神、反对迷信、嫉恶如仇的思想。

    绍圣二年(1105年),李格非被召为校书郎,著作佐郎,是年撰成他的传世名文《洛阳名园记》。《宋史·李格非传》云:“尝著《洛阳名园记》,谓洛阳之盛衰,天下治乱之候也。其后洛阳陷于金,人以为知言。”《洛阳名园记》共10卷,北宋朝廷达官贵人日益腐化,到处营造园圃台榭供自己享乐,李格非在对这些名园盛况的详尽描绘中,寄托了自己对国家安危的忧思。南宋楼昉谓其文“不过二百字,而其中盖括无限盛衰治乱之变,意有含蓄,事存鉴戒,读之令人感叹”(《崇古文诀》卷三二)。绍圣四年(1107年),李格非升任礼部员外郎。

    宋徽宗崇宁元年(1100年),朝廷内排挤元祐旧臣。李格非名列“元祐党”,被罢官。《宋史·李格非传》:“提点京东路刑狱,以党籍罢。”根据元祐党人“不得与在京差遣”的规定,李格非只得携眷返归明水原籍。崇宁五年(1106年)正月,毁元祐党人碑,大赦天下,除一切党人之禁,叙复元祐党人(见《宋史·徽宗纪》)。李格非与吕希哲、晁补之等“并令吏部与监庙差遣”(见《续资治通鉴拾补》),但禁止到京师及近钱州县。“监庙”是一个没有实权的空头职衔,故此后李格非仍在原籍居住。大观二年(1108年)三月八日,李格非曾陪同当时的齐州知州梁彦深游于历山东侧佛慧山下的甘露泉,并镌文于秋棠池旁之石壁上,题名曰:“朝请郎李格非文叔”(《历城县志》),李格非卒年不详,《宋史·李格非传》仅载:“卒,年六十一。”

    李格非刻意于词章,诗文俱工致,尝言:“文不可以苟作,诚不著焉,则不能工。”诗人刘克庄评论其“文高雅条鬯,有意味,在晁、秦之上,诗稍不逮”,然亦多佳篇(《后村诗话》续集卷三)。

    李格非勤于著述,学术著作与文学作品很多,根据有关史料文献的记载,李格非著有诗文四十五卷,还有学术理论著作《礼记精义》十六卷、《永洛城记》一卷、《史传辩志》五卷等。

    李格非精湛的学术造诣、丰富的文学创作实践、广泛的学术交流活动以及清正刚直、疾恶如仇的个性都对李清照的成长产生深刻的影响。晚年的李清照曾作诗回忆说:“嫠家父祖生齐鲁,位下名高谁比数?当时稷下纵谈时,犹记人挥汗成雨。”(《上枢密韩公、工部尚书胡公》)诗句不仅明确告诉她“父祖”的名望,还颇为自豪地将父祖的名望与齐鲁大地悠久而丰厚的文化传统联系在一起。

    “稷下”,在公元前4世纪的战国时期,就是文化十分发达的地方。当时,齐宣王在这里扩置学宫、招揽文学游说之士,任其讲学议论,于是学者云集,学术空气十分活跃,“稷下”也就成为荟萃各学派学术成果的文化中心。《国策·齐策一》里有这样的记载:“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可见当时之兴盛。在这些摩肩接踵的人中,有不少就是满腹经纶的饱学之士。李清照在诗中认可了自己的父祖就是稷下学风培育出来的饱读之士。

    李清照的母亲姓王,是状元王拱辰的孙女。王拱辰十九岁就中了进士第一,是宋代最年轻的状元之一,素有才子之誉。他的声名甚至远播契丹,王拱辰出使辽国时辽国国主对他非常敬重。一次,契丹主在混同江接见他并设宴垂钓。席中,契丹主向他敬酒,亲奏琵琶助兴,并向宰相介绍说:拱辰是南朝少年状元,所以如此厚待他。可以想见,李清照的母亲在这个书香门第的家庭中受到了良好的文化教育,知书能文,贤淑达理,这在《宋史·李格非传》中也有记载。

    王氏饱读诗书,聪敏善文,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社会却无用武之地。丈夫李格非在家时,还可为他铺纸磨墨,一同研习诗文。丈夫去京城任职后,她只好把全副心思都放在了教习幼女读书方面。在世代书香翰墨中,在母亲的关心和教育中,还是幼童的李清照伴随着呀呀学语的结束,便渐渐显露了聪慧和敏悟。长辈们或欣喜,或感叹:终归是一个女孩子,再聪明也难有什么大作为。

    习字之余,母亲又常常给幼年李清照讲一些古书上的事情,她不仅听得津津有味,还常常刨根问底,不弄清前因后果绝不罢休。因为父亲在京城,清照就常常缠着母亲,要母亲讲京城的情况。可王氏也没去过京城,只能把自己听来的、从书上看来的知识讲给女儿听。没出过远门的王氏只知道,京城是皇帝和朝廷大臣们住的地方,那里车水马龙,繁华似锦。小清照哪里会就此满足,她的小脑袋里满是好奇,依然缠着母亲问这问那。母亲只好又把著名词人柳永的词作《望海潮》吟诵给她: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崦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母亲为小清照讲解了一遍词中所描述的情景,并告诉她,词里写的是好几十年前的钱塘。现在的汴京比起当年的钱塘来,不知要繁华多少倍呢!幼小的清照听了,不由睁大了眼睛,对汴京充满了深深向往之情。终于有一天,父亲要接家人进京了。旅途的奔波,舟车的劳累,丝毫不能影响小清照的兴致,到京城后的所见所闻更令她惊喜异常。

    后来,南宋孟元老在其名著《东京梦华录》中所描述的北宋都城风貌,正是当时李清照所置身的环境。“正当辇毂之下,太平日久,人物繁阜。垂髫之童,但习鼓舞,斑白之老,不识干戈。时节相次,各有观赏:灯宵月夕,雪际花时,乞巧登高,教池游苑。举目则青楼画阁,秀户珠帘。雕车竞驻于天街,宝马争驰于御路,金翠耀目,罗琦飘香。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衢,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八荒争凑,万国咸通,集四海之珍奇,皆归市易,会寰区之异味,悉在庖厨。花光满路,何限春游?箫鼓喧空,几家夜宴,伎巧则惊人耳目,侈奢则长人精神。”

    当时,北宋都城汴京已是人口超百万的大城市,商业繁荣,市井发达,百姓安居,白发老者,垂髫幼童,齐乐融融。宝马雕车,歌管箫鼓,雪月花时,极是热闹。这一切都在幼年李清照心中留下深深的印象。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