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曲三百首译注评-张养浩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今属山东)人。曾任监察御史,因直言上谏得罪权贵被罢官。复职后官至礼部尚书,参议中书省事。后又因上疏极谏内庭张灯得罪,辞官归隐,屡召不赴。1329年关中大旱,应召出任陕西行台中丞,急赴关中赈灾,勤政爱民,忠于职守,积劳成疾,死于任所。张养浩能诗,尤长于散曲,是元代著名散曲家。著有《云庄休居自适小乐府》一卷。《全元散曲》录存其小令一百六十一首,套数二套。

    [双调]沽美酒兼太平令

    张养浩

    在官时只说闲①,得闲也又思官②。直到教人做样看③。从前的试观④,那一个不遇灾难。楚大夫行吟泽畔⑤,伍将军血污衣冠⑥,乌江岸消磨了好汉⑦。咸阳城干休了丞相⑧。这几个百般⑨,要安,不安。怎如俺五柳庄⑩逍遥散诞。

    【注释】

    ①在官句:意谓当官的时候只说想要清闲,想要归隐。②得闲句:意谓一旦无官清闲了又想要当官。③教人:让人。做样看:做出样子看。意谓前人已有了榜样。即下文连续列举的几个人。④试观:试着来观察分析一下。⑤楚大夫:指战国时楚国爱国诗人屈原。屈原曾任过左徒。被流放时,“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江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⑥伍将军:指春秋时吴国大夫伍子胥。原为楚国人。其父兄遭谗被杀,他流亡到吴国,帮助公子光谋得君位,又辅佐吴王训练军队,攻入楚国郢都,报了父兄之仇。后遭谗被吴王夫差疏远,被赐以剑自杀。他是历史上著名的大将,故曰“伍将军”。⑦好汉:指西楚霸王项羽。他在秦末曾叱咤风云,在推翻秦朝的过程中起了决定性作用。后在与刘邦争夺天下中失败,在乌江岸被迫自杀。⑧丞相:指秦丞相李斯。李斯是楚国上蔡人。是著名学者荀子的学生,与韩非同学。曾辅佐秦始皇统一天下,建立中央集权制。秦始皇死后,他被赵高诬陷,在咸阳被腰斩。全家被杀。⑨百般:当与下连读,即“百般要安”。指以上之人皆死于非命。⑩五柳庄:指隐居之所。著名隐士陶渊明曾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说他的宅旁有五棵柳树,后世遂以“五柳”代指隐居之所。

    【译文】

    当官的时候就念叨着希望清闲,等清闲了有盼着要当官。直到要让人做榜样看。从以前历史的人物试着观看,哪一位没有遇到灾难?楚国大夫屈原遭到流放而郁闷焦躁踽踽独行吟诗在江畔,伍子胥本是叱咤风云的大将被迫自杀鲜血沾污自己的衣冠,西楚霸王项羽力可拔山英勇善战却一败涂地自刎在乌江岸边,那李斯辅佐始皇建立秦朝功业显赫却屈死在咸阳里边。这几位都千方百计在追求平安,但就是不能平安,结果都死于非命实在可怜。怎么能赶上我在五柳庄里无忧无虑自在消遣,任情放诞。

    【评析】

    本曲表现封建官场险恶,只有远远离开它才可避祸全身的思想。封建制度是人制而非法制,这就决定了封建官场中以当政者的意志为转移,一切下属的生死荣辱均取决于上司的喜怒好恶,所以,一旦进入官场,个人便难以掌握自己的命运了。古代名言曰“伴君如伴虎”,说的正是这层意思。张养浩是个忠正耿直之人,曾直言上书得罪权贵,变易姓名而隐居。这样,他对封建官场的险恶有了更清醒的认识。小令前支曲是说很多人都患得患失,当官时想清闲,没官时又想当官。直到让人作样子看,请看一看前人,哪一个当官的不遇灾难。后曲则连续列举了四名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人物,这就是屈原、伍子胥、项羽、李斯。这四个人物都曾风云一时,都是杰出的英雄,取得过辉煌的成就,但他们没有一个不死于非命。他们都想安身立命,饱享荣华富贵,可是就连自身也没有得到安全,真是可悲。所以作者在最后说:“怎么能赶得上我呢,在这五柳庄里过着散诞无忧的生活。”由于用无可辩驳的历史事实说话,故有很强的说服力。

    还有一点应该指出,即张养浩在这里举出的四个历史伟人都是正面典型,屈原是伟大的爱国诗人,伍子胥是为父兄报仇而在吴国也是正义力量的代表,李斯和项羽虽然有一定缺点但主要品质也是好的,基本面还是正能量的。这样的人遭受陷害而死,而且这四个人在当时都是有巨大影响力的人,依然难于避免被迫害之下场,就更令人心惊胆战而深思了。

    [双调]殿前欢·登会波楼①

    张养浩

    四围山,会波楼上倚阑干。大明湖铺翠描金间②。华鹊中间③,爱江心六月寒。荷花绽④,十里香风散。被沙头啼鸟,唤醒这梦里微官。

    【注释】

    ①会波楼:当是大明湖上的一个亭子。具体未详。②大明湖:在今济南市市区北部。是著名的风景名胜。③华鹊:一本作“华岛”,当时大明湖中的一个岛名,即华鹊岛。④绽:开放。

    【译文】

    四周都是郁郁葱葱的青山,我在会波楼上凭依栏杆。大明湖简直就是在铺翠描金的美景中间。会波楼又在这中心岛屿华鹊岛的中间,实在热爱这江心在六月还非常凉爽的天。湖里的十里荷花正在开放,那花香向四外随风飘散。忽然沙滩上的鸟鸣声让我回过神来,否则我一直陶醉在这如同梦境般的美景里边。

    【评析】

    这是一首登临时见景生情之作,笔调活泼清新,意境很美。“四围山,会波楼上倚阑干”,起笔叙事交待写作背景和地点。“倚阑干”三字交待出作者所在位置,暗示出眼前之景都在作者的眼中,给人亲切感和现场感。“大明湖铺翠描金间”是全景描绘,是“倚阑干”放眼四望所见,“铺翠描写”给人以很强烈的色彩感和富贵感的印象。“华鹊中间,爱江心六月寒”两句中的“华鹊”根据另一个版本可以确定是湖心小岛的名字,而会波楼就在这个小岛上。实际这两句可以理解为“华鹊岛就在大明湖的中间,我爱这里湖心的六月寒”。“荷花绽,十里香风散”两句写周围都是荷花,而荷花正在开放时期,花香随风四散,这是作者嗅觉闻到的,更加陶醉而沉浸在仙境般的氛围中。“被沙头啼鸟,唤醒这梦里微官”两句用鸟啼的声音结束。暗示自己一直沉醉在这美景中而达到忘情忘我的境界,被沙滩上的鸟鸣声惊醒过来,才知道自己正在会波楼上,自己在现实世界中。小令写得很有层次感,前面大部分篇幅是写景,后面的“香风”则是味觉,而“啼鸟”则是听觉,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双调]雁儿落兼得胜令

    张养浩

    往常时为功名惹是非,到如今对山水忘名利。往常时趁鸡声赴早朝①,到如今近晌午犹然睡②。往常时秉笏立丹墀③,到如今把菊向东篱④。往常时俯仰承权贵⑤,到如今逍遥谒故知⑥。往常时狂痴⑦,险犯着笞杖徒流罪⑧。到如今便宜,课会风花雪月题⑨。

    【注释】

    ①趁鸡声:赶鸡鸣之声。即在鸡叫后就要急急忙忙去上早朝。②近晌午:近中午。犹然:还这样。③秉笏:端正地持着笏板。古代大臣上朝时所拿的物件。向皇帝启奏时要用双手举在面前。丹墀:代指宫殿。④东篱:此句化用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句意。⑤俯仰:低头和抬头。指一举一动、一切举动。⑥逍遥:自由自在没有任何拘束貌。故知:老朋友。⑦狂痴:疏狂痴情,意谓过于忠正耿直。⑧笞杖徒流:指受杖刑或流放。⑨课会:学习领会。

    【译文】

    往常当官时为点儿功名而招惹是非,到如今是面对山水忘记了名利。往常当官时听到鸡叫就急急忙忙赶早朝,到如今是接近晌午还睡觉。往常当官时手持笏板规规矩矩站立金銮殿,到如今是手把菊花轻松随意到东篱边。往常当官时低头哈腰奉承权贵大官僚,到如今是逍遥自在看望老友故知。往常当官时痴情狂妄,险些犯下打板子流放的无辜之罪,到如今随随便便,只是欣赏风花雪月的滋味而把诗词书画品题。

    【评析】

    张养浩曾在元武宗、仁宗、英宗朝做过东平学正、堂邑县尹、监察御史、礼部侍郎等高官,清廉正直,忠心耿耿。武宗时,他曾经因为上疏谏元夕内廷放灯之事触怒权贵,险遭迫害,被迫弃官匿名逃跑隐居起来。后来被招回朝,授予礼部尚书、参议中书省事等要职,很受重用。但他看清当时朝廷的腐败之风和一些权贵的阴险,官场的黑暗,便坚决以父老为名辞官归隐。这期间,写作六首《双调·雁儿落兼得胜令》,知道这些背景对于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怀是大有补益的。又,不同版本在“如今”句式前有的有“到”字,有的没有“到”字,笔者仔细阅读揣摩,有“到”字为优,故采用之。

    本曲用对比的手法表现为官的艰苦险恶以及恐惧的心理和回归田园后的娱悦心情和闲适情态。作者是从官场中退出来的人,而且是受过挫折甚至险遭不幸。他对官场之险恶自然有十分清醒的认识,对于归隐田园后的轻松愉快自然也就有独特的感受。小令完全是亲身的体验和感受,真实生动而毫无矫揉造作之感。开头两句总领,开宗明义,提出主旨。接下两句写在官场和田园两种不同生活场景中,在现实和精神生活两方面所受到的迥然有别的遭遇。一个是忙忙碌碌,在鸡叫的时候就要匆匆忙忙去赶早朝;一个是悠哉游哉,已近中午了还在悠然自得地酣睡。人之本性皆好逸恶劳,如果排除其他因素而让人随便选择的话,恐怕人们都要选择后者。[得胜令]支曲侧重表现在两种生活场景中在精神方面的天壤之别。一个是诚惶诚恐,俯仰随人,随时都可能遭到不测;一个是轻松自在,平等交往,不必担心遭人暗算。全曲始终采用“往常”和“如今”对比的方式,句式整齐,对比强烈。在对比中把官场和田园两种生活场景中的利与弊、是与非、正与误衬托得十分清楚,使主题非常鲜明,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全篇都是对偶句式,颇类杜甫七律的通体对仗,表现出作者极高的表现能力。

    [双调]雁儿落兼得胜令·退隐

    张养浩

    云来山更佳,云去山如画,山因云晦明①,云共山高下。倚杖②立云沙,回首见山家。野鹿眠山草,山猿戏野花。云霞,我爱山无价。看时行踏,云山也爱咱。

    【注释】

    ①晦明:即阴晴,光线明暗。②倚杖:拄着拐杖。

    【译文】

    云彩飘来时山的神态更佳,云彩飘走后山色苍翠如同图画。山因为云彩的来去忽暗忽明,云因为有山而显示出高低上下。我拄着拐杖站立在云雾缥缈的沙石上,回头看见山中自己的家。野鹿在山草中酣睡,山猿在嬉戏玩耍着野花。飘动的变化无穷的云霞,使我爱山林的野趣真是无价。观赏时我行路都踏着白云,那白云缭绕的青山也爱我这个休闲的老家伙。

    【评析】

    张养浩在元英宗至治元年(1321),曾任礼部尚书、监察御史的高官,但他因直言敢谏而得罪皇帝,为避祸不得不主动退隐,辞官回到故乡历城隐居,时年五十二岁,实际是当官的黄金时期。这期间,张养浩的内心非常矛盾,但他经历过朝廷政治的黑暗,非常了解灯下黑的政治状况,内心中曾经有过非常轻松的感觉。他在曲中说:“辞却凤凰池,跳出醯鸡瓮。”(《庆东原》)“紫罗褴,未必胜渔蓑。”(《梅花酒兼七弟兄》)因此,他曾经想坚决隐居到底。朝廷曾经七次征召,他都没有出山,“屈指归来后,山中八九年,七见征书下日边”(《西番经》),这首小令应该是隐居前期的作品。

    这是一首审美价值极高的作品。由于作者当时的心情平静,又有很高的文学修养,能够把自己感受到的都用最精彩的笔墨表现出来,故景由情观而景中有情在,情借景抒发情中有景致,真正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云来山更佳,云去山如画,山因云晦明,云共山高下”四句是一层意思,写云彩的浮动来去引起山色的变化,极富神韵。云彩是动态的,飘来飘去,而山是静态的,屹立不动。相互衬托,相互显现,云彩因为有后面的山做背景而更富有变化的魅力,而青山因为有云彩浮动而更妩媚有神韵,这种情景很多人都见过,故极易引起读者的审美回忆而不知不觉参与其间,写得真是神奇。“倚杖立云沙,回首见山家”实际是过度,用作者回头观望的变换视野的方式把镜头调整到自己家的环境上来。“山家”实际就是作者自己的住宅。看,那里的景色是这样的:“野鹿眠山草,山猿戏野花。”野鹿和山猿的出现有特殊的意义,这就是说明这里的主人已经和这些野生动物友好相处,打成一片,和苏东坡提出的“侣鱼虾而友麋鹿”的境界完全相同,这便与官场中到处是陷阱,到处是尔虞我诈的凶险情景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最后几句是总的感受“云霞,我爱山无价”。云霞之中,在自然天地之间,我爱这种山水,“看时行踏,云山也爱咱”,所以我经常出去游山玩水,简直有一种踏着白云而飘飘欲仙的感觉,而山水也同样地喜欢我。这样,最后的两句和李白的诗句“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独坐敬亭》),和辛弃疾的词句“我爱青山多妩媚,料青山看我应如是”有异曲同工之妙。

    [双调]雁儿落兼得胜令

    张养浩

    也不学严子陵七里滩①,也不学姜太公磻溪岸②。也不学贺知章乞鉴湖③,也不学柳子厚游南涧④。俺住云水屋三间⑤,风月竹千杆。一任傀儡棚中闹⑥,且向昆仑顶上看⑦。身安,倒大来无忧患⑧。游观⑨,壶中天地宽⑩。

    【注释】

    ①严子陵:东汉初隐士严光,一名严遵,字子陵。会稽余姚人。少有高名,与汉光武帝刘秀同游学。刘秀即位,他隐姓埋名。后被召至洛阳,授谏议大夫,不就。归隐于富春山(今浙江富阳境)。在家耕钓而终。后人称其垂钓处为严陵滩。②姜太公:即西周名臣姜尚,在未发达前曾在溪岸边垂钓。被文王以礼请出,辅佐文王、武王创立周朝天下。③贺知章:盛唐著名诗人,晚年坚决致仕,并向玄宗乞鉴湖。玄宗将鉴湖赐给他。④柳子厚:中唐著名诗人柳宗元字子厚。政治失意时曾悠游南涧。⑤云水屋:指有山水云气之风气的住宅,即隐者之居。⑥傀儡:原义指木偶戏里的木头人。比喻受人操纵的人或组织。此处指朝廷中那些当官的。⑦昆仑:昆仑山,中国西北部大山,在今新疆、青海、西藏三省处。此处指神话中之昆仑山,是西王母所居之所。⑧大来:都。一本无“来”字。⑨游观:任意游览观赏。⑩壶中:比喻仙境。传说有谪仙人壶公在市上卖药,能跳入一个小小的悬壶之中,壶内有仙宫世界。后用来做吟咏神仙道术的典故。壶中则用来喻指仙境。参见葛洪《神仙传》卷五《壶公》。

    【译文】

    我也不效仿严子陵垂钓在七里滩,也不效仿姜子牙垂钓在磻溪岸。也不效仿贺知章向皇帝请求鉴湖游,也不效仿柳子厚游览南涧。我就住进有山有水有云气的茅屋三小间,周围再栽种青竹千万杆。任凭那些傀儡在戏法棚里闹腾,我则向昆仑山顶高处看。身心都安全,大体上没有什么忧和患。在我的天地里尽情游览参观,如同壶公的壶里别有一番洞天。

    【评析】

    本曲抒发归隐后喜悦轻松的心情。前曲连续举出历史上的四位高人,用“也不学”进行间隔反复,表明自己并不是学习他们的所作所为。此处有一点需要说明,作者所举出的四位高人都是在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而且都是有定论的人物。作者却说“也不学”,是否对其不屑一顾,或要作什么翻案文章呢?都不是。作者在此处只是说,他之归隐完全是自己本性的需要,并不是向哪一个古圣先贤学习。因为只要一这样做,就有矫揉造作,沽名钓誉的嫌疑了。而且,古人隐居也是各自有不同的理由,姜太公后来不是也出山大济苍生去了吗?贺知章回家还向皇帝请求什么鉴湖,还是有所求。而柳宗元是因为在官场斗争中失败而遭受贬谪后的无奈之举,在游览中还有隐约的忧伤。我和他们都不同,我就是我,我的隐居是对于官场和尘世看惯看透看彻底后的自觉的行为,没有任何被迫的意味。后曲则表现其退出官场归隐田园后的轻松娱悦。“一任傀儡”两句有居高临下之气势,表现出一种清高孤傲的品性。他把那些炙手可热的当朝权贵们比作“傀儡”,把整个天下比作一个演戏的棚子,可以看出其对官场的藐视和厌恶之情。这种感情在封建专制制度中带有普遍性,故有深刻的社会历史意义。

    [双调]水仙子

    张养浩

    中年才过便休官,合①共神仙一般看。出门来山水相留恋,倒大来①耳根清眼界宽。细寻思③这的是真欢。黄金带④缠着忧患,紫罗襕⑤裹着祸端,怎如俺藜杖藤冠⑥。

    【注释】

    ①合:应该。②倒大来:到头来。③寻思:思索,反思。④黄金带:镶嵌有黄金的腰带。高官官服的组成部分。⑤紫罗:紫色绫罗大衫,高官官服。⑥藜杖藤冠:藤藜的手杖和用藤制的冠。

    【译文】

    中年刚刚过去就辞官,这样的人应当和神仙一样看。出门来留恋绿水青山,到头来耳根清净视野宽。仔细思索这的确是真的喜欢。黄金带里缠着忧患,紫色官袍中藏着祸端,怎能比得上俺这藜的手杖和藤的冠。

    【评析】

    张养浩是当过高官的人,但由于直言敢谏得罪皇帝身边的权臣而辞官归隐,故他的退出官场是自觉的行为,隐居期间写过大批揭露官场黑暗以及归隐田园远离是非之地而庆幸的作品。这篇小令便是用对比的手法表达对于归隐生活的肯定和喜悦。“中年才过便休官”,张养浩是五十二岁便坚决辞官回家。所以说“中年才过”是完全的写实。“合共神仙一般看”,是对于自己这种举动的高度赞美和充分肯定。“出门来山水相留恋”是典型的移情手法,是自己留恋山水,反说是山水留恋自己,是人和自然的浑成为一。其实,这确实是人审美之最高境界,是与天地融合为一,达到几乎忘我的程度。“倒大来耳根清眼界宽”是对前句的解释和证明,“耳根清眼界宽”便会心静,心静是人精神最舒畅的前提,心情舒畅便是人生之最大幸福。所以作者接着说“细寻思这的是真欢”,“的是”是的确是,确实是的意思,完全口语化,很平实亲切。“黄金带缠着忧患,紫罗襕裹着祸端”两句用对偶句写出官场之凶险和祸患,比喻生动形象,张养浩是穿带过黄金带和紫罗襕的,他深深体会过这里的凶险和祸端,因此写来十分顺手准确,具有惊醒世人的作用。这两句有震醒全篇之效果,是反面的例证,反托出自己辞官的英明和智慧。“怎如俺藜杖藤冠”用自己现在的装束来代表生活状态,道理阐释得清晰透彻。

    [双调]水仙子·咏江南

    张养浩

    一江烟水照晴峦①,两岸人家接画檐②。芰荷丛一段秋光淡③。看沙鸥舞再三,卷香风十里珠帘④。画船儿天边至,酒旗儿风外飐⑤。爱杀江南⑥。

    【注释】

    ①烟水:雾气蒙蒙的江水。②接画檐:画檐相接,形容屋舍密布。③芰荷:出水的荷,即指荷花或荷叶。④卷香风句:属倒装句,即香风卷起十里珠帘。化用杜牧《赠别二首·其一》中“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句意。⑤:风吹物动貌。此连上句化用宋王安石《桂枝香》词:“归帆去棹斜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句意。⑥杀:通“煞”,很、非常的意思。

    【译文】

    一条如烟的江水倒映着两岸青翠的山峦,两岸上富贵的人家相互交接着漂亮的画檐。出水的荷花那一段水面秋光很清淡。沙鸥在那里起舞再三,阵阵香风轻轻吹卷起十里长华屋的珠帘。画船儿缓缓从天边驶来,酒店的幌子就在风中轻轻舒展,那风景真是仙界一般,我真的十分百分万分地热爱这秀丽的江南。

    【评析】

    本曲咏叹江南风光的秀美,写得晶莹剔透,引人入胜。开头一句兼写江面和两岸的群山。用“烟”字形容江面,写出了江水浩瀚,雾气蒙蒙的情态,颇得物象之神韵。用“晴”字表现江岸群山色彩分明的情态,与江面之景象形成对比,形态逼真,气韵生动。“照”字将江面暗喻成镜面,否则如何照,实际便令人想象水中的倒影,很蕴藉清灵。“两岸”句出现人物生活的画面,画檐相接,有繁华气象,为下文人物的出场做好了铺垫。“芰荷”两句写江面上的风光物态,淡淡的自然开放的荷花,翩翩飞翔的悠闲自得的沙鸥,都烘托出作者的闲适心情。“再三”形容沙鸥翅膀经常扇动的情景,很契合物象。“卷香风十里珠帘”一句暗中有人物出场,须仔细体会方可知其妙处。如注释中所言,这句曲词是化用杜牧诗的意境而成。只要我们把杜牧原诗的意境搞明白了,这句曲词的意思也就迎刃而解了。杜牧原诗的意思说:一个十三岁的小姑娘,长得袅袅婷婷,十分美丽,就像豆蔻梢头上在二月初刚刚开放的花那样娇艳,那样光彩照人。在扬州最繁华的十里长街上,两旁住着的都是美人。可是,当这里的美人把珠帘都卷起来而露出她们的芳容时,所有的美人都不如诗人所钟情的那位美人更美丽。那么,这句的意思就是那十里繁华的所在美人们都开始亮相,那可真美呀!“香风”也很含蓄有味,风里的香从哪儿来的?是华屋里美人的脂粉香,还是荷花的花香?你体会就行。最后的三句再写风物人情,画船从远方归来,酒旗在风中飘摆,画船上的游客或许就是这酒店中的顾客,或者还是十里香街中的贵客,一切都是可能的。这样的生活多美,这样的地方多美,因此便水到渠成地发出最后的感叹“爱杀江南”,全篇戛然而终,毫不枝蔓。

    [双调]落梅引

    张养浩

    野水明于月①,沙鸥闲似云②。喜村深地偏人静,带烟霞半山斜照影,都变做满川诗兴。

    【注释】

    ①明于月:比月亮还明亮。形容水之清澈。②闲似云:像云彩那样清闲。

    【译文】

    野外的水比月光还要鲜明,沙鸥的清闲比白云还闲静。真的喜欢这地方,偏僻深邃而人又非常静,半山斜照的景象中还有烟霞弥漫蒸腾,这些情景,都变成了我的诗兴。

    【评析】

    这首小令抒写登山临水时的娱悦心情,表现对大自然的无比喜爱,并以此反衬官场的污浊与黑暗。“野水明于月,沙鸥闲似云”,开头两句用水明鸥闲这两个意象写出了整个宇宙的清新明澈,闲适自然,万物皆按照自己生命本性的要求而生活着,运动着,丝毫也没有受到外界的干扰与强制。水,应该是透明的,是不应该受到污染的,而这里的水果然就是这种状态,清澈透明,比月亮还明亮。沙鸥就应该自由地生活,自由地飞翔,而这里的沙鸥果然如此,像云彩一样清闲随意,不受任何的干扰。天地间一片化机。“喜村深地偏人静”,本句在中间,是主题句,“喜”字单独念,属于一字逗。“带烟霞半山斜照影,都变做满川诗兴”,最后两句描写作者自己的生活情景。在这恬静的小山村里过着悠闲的生活,轻轻飘扬着岚气的山间在斜阳的照射下,彩岚分明,色彩变化无穷。这种景色太迷人了。于是作者不由自主地惊叹道:“都变做满川诗兴”,以情结篇,余味悠然。“满川”是很大的面积,意谓这里的一切都非常美好,都充满诗情画意。小令清新自然,在对于现实景物的描绘中寄寓了佛教的禅趣,与王维的诗意境有相通之处,故很有审美趣味。

    [双调]得胜令·四月一日喜雨

    张养浩

    万象欲焦枯①,一雨足沾濡②。天地回生意③,风云起壮图。农夫,舞破蓑衣绿。和余④,欢喜的无是处⑤。

    【注释】

    ①万象:自然界中的各种物象。②沾濡:浸湿、润泽。③生意:生机、生气。④和余:连我。和:连。⑤欢喜句:意谓高兴的不知怎么样好了。

    【译文】

    大旱使天地间各种植物都要焦枯,一场大雨让万物得到湿润满足。天地产生了救回百姓生命的好意,风雨助威似乎也产生了救助苍生的图谋。农夫们乐得挥舞起绿蓑衣,就连我都乐得手舞足蹈不知应该怎么的。

    【评析】

    张养浩是一位勇于担当的封建王朝的官吏,他始终关注着人民百姓的生活,因此他在隐居数年后知道关中大旱,百姓极端痛苦,确实是生活在水深火热中。便毅然应诏出任陕西行台中丞,专职前去赈灾。据《元史·张养浩传》记载,张养浩“道经华山,祷雨于岳祠,泣拜不能起,天忽阴翳,一雨两日”,这一天是元文宗天历二年(1329)四月初一,本曲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创作的。

    “万象欲焦枯,一雨足沾濡”两句叙事,交待出大旱金石流的万分焦渴时的一场大雨,作者的心情也产生极大的转变,由万分焦急转变为万分欢喜,是全篇抒情的出发点。“天地回生意,风云起壮图”两句表达对天地风云的感激之情,也有感谢上苍的意蕴。“农夫,舞破蓑衣绿”有几层意思,一是农夫没有别的家当,已经一贫如洗了,只有蓑衣了。二是居然把蓑衣都舞破了,可见其高兴到何等程度。“和余,欢喜的无是处”最后说自己也欢喜的不知怎么样才好,有点得意忘形而失态的样子。这是一位衷心爱民的好官,他是发自内心的喜悦,故感情抒发极其真实感人。他在同时写作的套数《一枝花·咏喜雨》中说:“用尽我为民为国心,祈下些值玉值金雨。数年空盼望,一旦遂沾濡。唤省焦枯,喜万象春如故。”和这篇小令的感情完全是一致的,可以参照来读,更能体会出这位品质高尚的古代官吏的美好道德情操。

    [中吕]喜春来

    张养浩

    路逢饿殍①须亲问,道遇流民必细询。满城都道好官人。还自哂②,只落的白发满头新。

    【注释】

    ①饿殍:饿死的人。②哂:冷笑。

    【译文】

    路上遇到饿死的人我一定亲自慰问,遇到逃亡的难民也一定仔细垂询。满城的人都称赞是个好官人,我只能暗自冷笑扪心自问,我的一切辛苦和努力只能落个满头白发不断翻新。

    【评析】

    这篇小令叙事简明,内容浅显易懂,语言也非常平实,但内在思想含量很大,深刻反映出一位具有正义感的封建官吏复杂的内心世界。应该说,在元代文人中,张养浩的仕途算是比较顺利的,他在五十岁前后,曾经做过礼部尚书、监察御史等高官,有职有权,但当时权臣专政,政治黑暗,他勇敢上书弹劾当政者,得罪权要,为躲避迫害,他不得不自己辞官归隐八九年。他曾想隐居到底。朝廷曾经七次征召,前六次他都没有出山,但最后一次,是因为关中大旱,百姓处在水深火热之中。他是为解救百姓才答应出任官职,并立刻到关中地区来开仓赈济,解民于倒悬的。他说“屈指归来后,山中八九年,七见征书下日边”(《西番经》),便是写这次出山为官的。这一年是天历二年(1329),他接受的官职是陕西行台中丞。他接到圣旨后先“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之贫者”,然后毅然登车上路,毅然走向最困难的人生道路,表现出与灾民同甘苦共患难的决心。他在途中“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到达陕西后“到官四月,未尝家居,止宿公署,夜则祷于天,昼则出赈灾民,终日无少怠”。这些记载都见之于《元史》作者本传中。可见“路逢饿殍须亲问,道遇流民必细询”完全是平实的记载而没有丝毫的夸张,“满城都道好官人”也是历史的真实而丝毫没有往自己脸上贴金的意思。“还自哂,只落的白发满头新”两句有无限深意,“自哂”不是不知道接受百姓的好评,也不是有愧于百姓的好评,而是说这是自己所能够做到的最大程度的努力了,只能解决一点问题而已,并不能真正解决百姓的困苦,因为天大旱只是天灾,而更大的祸患是人祸。他在同时作的另外一首散曲中明确说:“满城都道好官人,还自哂,未戮乱朝臣。”两相参看,就明白张养浩自哂的具体内容了,我们也理解他的深心了。中国有五千年不间断的文明,其中的最核心的因素便是内仁外礼,便是对于人民百姓的最真心的最普遍的关爱,正是这一点一直维系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延续和发展,而坚持这个传统的文人士大夫是这个传统的核心和脊梁。张养浩是为关中百姓累死的,是为实践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而死的。他是一个值得树碑立传的历史人物。

    [双调]沉醉东风

    张养浩

    班定远①飘零玉关,楚灵均②憔悴江干。李斯有黄犬悲③,陆机有华亭叹④。张柬之老来遭难⑤,把个苏子瞻长流了四五番⑥。因此上功名意懒。

    【注释】

    ①班定远:班超,东汉外交家、军事家。字仲升,只率领三十六人运用外交和军事手段相结合的方式开发西域,封定远侯,在西域三十一年。七十岁才回到洛阳,病死。飘零玉关:指在玉门关外三十多年。②楚灵均:即屈原,字灵均。③黄犬悲:李斯和二儿子在咸阳被车裂前哀叹,父子再也不能带黄犬去打猎了。④华亭叹:陆机和陆云兄弟在“八王之乱”中被杀。临行前兄弟哭曰:“华亭鹤戾,尚可闻乎?”⑤张柬之:唐代名相,是拥戴中宗复位之功臣,后被政敌武三思陷害,贬为新州司马,忧愤而死。⑥苏子瞻:苏轼,字子瞻。被流放多次。比较著名的有黄州、英州、惠州、儋州。

    【译文】

    定远侯班超大半生飘零在玉门关,楚国的屈原忧伤憔悴独自走在江边。李斯被处极刑时有不能带黄犬打猎的深深悲哀,陆机临刑前有再也听不到华亭鹤唳的感叹。张柬之老了还被陷害遭受磨难,把个苏东坡远远流放了四五遍。一想到这些人所遭受的磨难,我在功名方面便心灰意懒。

    【评析】

    张养浩在辞官归隐后,对于朝廷政治斗争之残酷以及官场之凶险有深刻的认识,他有许多散曲都涉及这一内容。本篇比较有代表性。前边罗列四位在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英雄人物,遭遇都比较凄凉的故事。班超虽然回到中原也得到善终,但他一生的绝大部分时光都在西域度过,晚年时极力陈情恳求才允许他进入玉门关。而李斯和陆机都死在激烈的政治斗争中,死前也有相似点,一对是父子,一对是兄弟,都有抱头痛哭和悲哀的具体内容,令人心酸。而且这一对父子和一对兄弟都是死于非命。张柬之在历史转变的关键时刻,保护中宗李显恢复地位,诛灭张昌宗、张易之兄弟之乱,有大功于社稷。但是却被小人武三思陷害而遭受流放,老死贬所。屈原更是正义被戕害的典范,是美的毁灭,是最典型的悲剧,因此具有永远的感人的力量。在将历史上这些曾经有巨大影响的人物的遭遇罗列之后,用“因此上功名意懒”一句来抒发自己深深的历史感慨和说明自己辞官归隐的原因。历史典故的运用极大地丰富了作品的思想意义,也表现出作者丰富的历史知识。

    [双调]沉醉东风·寄阅世道人侯和卿①

    张养浩

    披一领熬日月耐风霜道袍,系一条锁心猿拴意马环绦②。穿一对圣僧鞋③,带一顶温公帽④。一心敬奉三教⑤,休指望做神仙上九霄⑥,只落得无是非清闲到老。

    【注释】

    ①侯和卿:道士,具体生平未详。②环绦:当是道士服装的一部分,环腰系的带子。③圣僧鞋:当是元代流行的和尚鞋。④温公帽:司马光戴的一种帽子,被社会所仿效,称为温公帽。⑤三教:指儒、释、道三教。⑥九霄:天空极高处。

    【译文】

    你披着一领煎熬日月抵挡风霜的道袍,腰间系着一条拴锁心猿意马的环绦。脚下穿一对和尚鞋,脑袋上戴一顶儒生帽。你一个心眼却敬仰信奉三教,就不要指望做神仙上升到九霄,就是弄个没有是非清闲直到老。

    【评析】

    根据题目知道本曲是邮寄给一个叫侯和卿的道士的,按照常理就应该是侯道士敬仰张养浩的大名而向他请求作品以及笔墨。而张养浩是应酬对方而写的这篇小令。其中有微微的讽刺意义,也包含是善意的调侃。“披一领熬日月耐风霜道袍,系一条锁心猿拴意马环绦”,这是道士打扮,“熬日月耐风霜”和“锁心猿拴意马”都是衬字,便充满调侃味道,意谓这位道士身上穿的腰里系的都是典型的道士服装,向世人展示自己的身份。但脚下穿的却是“一对圣僧鞋”,头上“带一顶温公帽”。圣僧鞋无疑是和尚鞋,应该是当时流行的一中和尚鞋。“温公帽”是北宋司马光戴的一种别致的冠,后来成为时尚,于是便有了温公帽的说法。这样,这位道士身穿道袍,头戴儒冠,脚穿和尚鞋,一身穿带囊括三教。于是张养浩便调侃道:“一心敬奉三教,休指望做神仙上九霄,只落得无是非清闲到老。”你一个人信逢三种宗教,当然不可建立真正的信仰,哪一门都不可能修炼到家,就不要指望成仙,只不过是弄个清闲而已。张养浩是位儒家学者和坚定的入世者,虽然多次赞美隐居生活,但他骨子里是入世爱民的。故没有推崇和赞美而充满幽默诙谐之感。

    [中吕]朱履曲

    张养浩

    那的是为官荣贵①,止不过多吃些筵席。更不呵安插些旧相知②。家庭中添些盖作③,囊箧里攒些东西④。教好人每看做甚的⑤。

    【注释】

    ①那的是:哪里是。②不呵:不过是。旧相知:指亲朋故旧。③盖作:家具什物。④囊箧:包袋箱柜之类。攒:积聚。⑤好人每:好人们。

    【译文】

    当官哪里算什么荣华尊贵,只不过是多吃些宴席。再不过就是安插一些亲朋在官府里。家里面多添些绫罗绸缎和褥子被,箱子大柜里多攒些贵重东西。让那些好人看作你算个什么玩意儿。

    【评析】

    张养浩曾任监察御史,因直言上谏得罪权贵被罢官。复职后官至礼部尚书、参议中书省事,是一名朝廷高官,是过来人,因此对于官场现状非常清楚,和一般没有进过官场或只当过小吏的人感受不同,因此他揭露得便十分深刻。

    张养浩是一名正直清廉的廉吏,本篇是他对贪官污吏的嘲讽。作者以旁白的口吻嘻笑怒骂地揭露了封建社会中大小官吏们贪婪成性的丑恶本质,首句以反诘起,语含讽刺,意谓当官哪里是什么荣华富贵。中间四句用并列句法,如数家珍,从各个方面写出这些官员们忙忙碌碌的主要营生。他们挖空心思谋求的无非是多吃多喝,多安排亲戚朋友,置办家产,积聚财富。只图一己之私,全不顾社稷百姓。尾句再用反诘语气收束,与首句遥相呼应。“好人每”三字反衬出这些当官的都不是好人,语义明了而犀利,具有很强的讽刺力量。全曲从语气上可作两种体会。如果从贪官角度来理解,则表现出他们贪得无厌的丑恶心理和性格,大有怎么捞也嫌不够本的意味,令人讨厌。如果令百姓厌弃的官员那里还有“荣贵”,“荣贵”两字值得注意,是光荣和尊贵的意思。如果当官而遭到百姓唾沫,遭到百姓诅咒则是最大的悲哀,许多官员在位的时候,几乎是天下百姓都盼望其被查处被治罪。北宋后期百姓痛恨蔡京和童贯等贪官污吏,便有民谣儿歌曰“打破捅破了菜,便是人民好世界”,便充分证明这一点,后来二人下场都极其悲哀。今日也如此,有人在某地当了多年地方长官,百姓街谈巷议盼望其被调查被双规,实际上已经失败了。如果从百姓的角度来理解,则是对这些贪官蝇营狗苟手段的轻蔑和鄙视,不就那么点儿本事,贪占那么点儿便宜吗?具有嘲笑的意味。

    [中吕]朱履曲

    张养浩

    弄世界机关①识破,叩天门②意气消磨。人潦倒青山慢嵯峨③,前面有千古远④,后头有万年多⑤。量半炊时成得甚么⑥?

    【注释】

    ①弄世界:指在官场和社会中生活和打拼。机关识破,是指对于其中的各种潜规则都识破了。②叩天门:指直接上书皇帝和最高权力机关。③嵯峨:形容山势险峻崇高。④前面:指生前的历史。⑤后头:指身后的历史。⑥半炊时:煮半顿饭的时间。

    【译文】

    在官场上角逐把其中的机关全部都识破,和帝王权臣打交道把满腔意气都消磨。人生潦倒青山慢慢也在消磨。人生的前面有千古那么遥远,人生的后面还会有万年多,人的一生不过煮半顿饭的工夫能干成什么?

    【评析】

    这是大彻大悟的宣言,是张养浩在五十二岁辞官后的人生感言,具有很深刻的警世意义。“弄世界机关识破”是说自己在官场摸爬滚打半生对于官场中各种人物的嘴脸,对于官场中各种阴谋诡计,钩心斗角,机关陷阱等都看得清清楚楚,是过来人说的知情话,实际是宣言:那套东西我都会,只不过是不愿意使用罢了。“叩天门意气消磨”则是在与朝廷最高决策层交往中把自己的意气和棱角都消磨掉了。他曾上疏直谏而冒犯最高层利益集团,其实有时候皇帝也是无能为力的,尤其是很多皇帝是某一政治集团拥立的,更是如此。因此,很多是非说不清道不明,故张养浩选择退出官场的方式,回到山东隐居。“人潦倒青山慢嵯峨”,此句有歧义,开始感觉是埋怨青山在潦倒的人前面就不要显示崇高险峻了。但感觉和前后的意义都不衔接,故也是消磨,即与人的坎坷同义。最后三句再次抒发人生苦短,不要有什么救世主的想法。“前面有千古远,后头有万年多”,这是从宇宙时间上的角度去思考,确实是非常深远深刻的见解,具有永远的真理性。宇宙就空间讲,是无穷无尽的,就时间讲,是无始无终的。我们每个人生前已经有千古,无限遥远的过去,而我们的身后还会有永远的未来,我们只不过是在无始无终的历史中拥有百八十年的寿命而已。与永远的过去和永远的未来相比,人生不就是一瞬吗?“量半炊时成得甚么”是化用沈既济的《枕中记》中一枕黄粱的故事,因为开始做饭时做梦,梦醒来饭还未熟,不就是半炊吗?

    本曲的思想意义很清楚,但要正确领会,人生苦短可以说是所有人的共识,但正因为短暂,所以不同世界观的人便会采取不同的处世态度和生活态度。既然人生短暂,人就应该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态度勤奋发奋,努力学习和勤奋工作,在短暂的人生中为社会为历史提供最大的正能量,这便是君子,便是圣贤。张养浩便是这种人,是值得我们大力提倡和大力宣扬的大君子。

    [中吕]朱履曲

    张养浩

    才上马齐声儿喝道①,只这的便是送了人的根苗②。直引到深坑里恰心焦③。祸来也何处躲④,天怒也怎生饶⑤。把旧来时威风不见了。

    【注释】

    ①才上马:刚刚上马,指刚刚当官。喝道:古代官员出行,前面有专门的清道夫。此处指新官耀武扬威。②只这的:只是这样做。根苗:此处指人本来的善根。③直引到句:意谓这种耀武扬威的做法引导人走向脱离百姓、镇压百姓的罪恶的深渊。恰:才。④也:衬字,无实意。⑤饶:饶恕。此处是躲过的意思。

    【译文】

    刚刚当官上马便有人齐声在前面鸣锣开道,只是这种排场就断送了人之善良本性的根苗。一直被引诱到深深的坑里才知道心焦。灾祸来的时候没有地方躲避,上天发怒了怎么能够得饶!这时候原来的威风便一点儿也不见了。

    【评析】

    这首小令讽刺和教训那些刚刚当上官就趾高气扬欺压百姓的官僚。第一句用形象描述的手法表现那些官员刚刚当上官就大摆排场,吆五喝六的丑态。次句则如当头棒喝,直揭病根,只是这一点就断送了人的善良的本性。确实如此,当上官后就以为自己是百姓的主宰,而自己所管辖的百姓就成了儿女。所以,古代一直称官员是什么百姓的父母官,正是这种官民关系,造成了封建官吏与广大百姓的对立关系。而绝大多数官吏也就成了欺压百姓,盘剥百姓的吸血鬼,成为广大百姓深恶痛绝的家伙。这种心理使许多官吏走向罪恶的深渊。待被罢官或被处死的时候,再想要逃脱就不可能了,往日的威风也就踪影皆无了。最后两句语含讽刺,同时也暗示这是那些贪官污吏的必然下场。语言犀利,具有警世的意义。

    还应该注意的是,本曲不但揭露嘲讽了那些贪官污吏的丑恶嘴脸和可悲的下场,还有抨击当时官僚制度的意义。我们再看这一点。“只这的”一句便有这层意思了。实际在说,这种状况是制度造成的,并不是某一个人的品质问题。“引”字也有是制度和社会引诱、引导这些人走入贪腐的深渊而不能自拔,最后走上一条不归路。这一点是非常深刻的,具有很高的认识意义。写完此篇,忽然感觉技痒,便效颦一首曰:“刚上任便警车开道,只算计千方百计地把钱捞。钱多得无处藏反倒心焦。调查时无处躲,天发怒谁能饶。到双规时脑袋耷拉了。”

    [中吕]十二月兼尧民歌

    张养浩

    从跳出功名火坑,来到这花月蓬瀛①。守着这良田数顷,看一会雨种烟耕②。到大来心头不惊③,每日家直睡到天明。见斜川鸡犬乐升平④,绕屋桑麻翠烟生。杖藜无处不堪行⑤,满目云山画难成。泉声,响时仔细听,转觉柴门静⑥。

    【注释】

    ①蓬瀛:蓬莱和瀛州,神话传说中的海上三仙山之二。此处比喻田园环境清新幽静如同仙境。②雨种烟耕:在烟雨中种田。或雨中种田,用火烧后再耕地,二解均可通,泛指农事劳动。③大来:到头来之意。④斜川:曲折的河道与山谷。⑤杖藜:拄着藤藜手杖。⑥柴门:柴木所做之门。形容宅院简陋。

    【译文】

    自从离开官场就如同跳出功名这个火坑,归隐田园来到这鲜花开放明月朗照的山村,就如同进入蓬莱岛瀛洲的仙境。就守着这么几亩肥沃的好地,观赏一会儿在烟雨中耕田种地的美景,到头来也没有一点点惊恐惧怕的心情,每天都一觉睡到天明,睡到自然醒。看到那曲折委婉的山谷中鸡鸣犬吠一片欢乐和升平,围绕着房屋是桑树苘麻一片绿莹莹。我拄着手杖什么地方都信步行走,满目的山水云烟实在难以画成。有清脆的泉声,仔细听那响声叮咚,反而觉得自己住宅的环境真是清静。

    【评析】

    本曲抒写作者归隐田园后的闲适和娱悦的心情,表现出对污浊官场的厌弃和鄙视。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都仿佛是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陶渊明把官场看成是尘网,作者把功名看成是火坑,认识上何其相似乃尔。“从跳出功名火坑,来到这花月蓬瀛”两句用对比的手法表达对官场的厌弃和对于隐居生活的向往,感情色彩很浓。作者把田园看作是“花月蓬瀛”,以下则是归隐田园后轻松闲适的生活情景和主体感受。“到大来心头不惊,每日家直睡到天明”是写归隐后心情的轻松愉快。现在是“心头不惊”,潜台词便是在官场中“心头总惊”,写出官场的险恶和令人恐惧。其实,官场中被贬谪甚至杀头的不全是贪官污吏,时常有正直清廉的官员被陷害而冤死。因此不是清廉守法就没有危险,这才是最可怕的地方。这样,睡到自然醒便是许多从官场中退出来之人的最大的奢望。《尧民歌》前两句描写宁静清幽的田园风光,声形兼备,生活气息极为浓郁,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杖藜”以下抒写自己游山玩水时的喜悦心情。“云山画难成”极力颂扬大自然的优美。结尾最妙,当听到清新悦耳的山泉之声时,反而觉得自己的宅院更加幽静。以声写静,表现出欣赏主体的清心寡欲,人与自然打成一片,是极高的审美境界。煞尾处的表现手法显然是受到王维山水田园诗的一些影响,和王维诗句“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的意境何其相似,都是在柴门外,都在仔细听,只不过是听的对象不同罢了。都是用声音来表现静谧,以声写静的手法。全曲语言清新明快,意境浑融完整。

    [中吕]朝天曲

    张养浩

    牧笛①,酒旗②,社鼓喧天擂③。田翁对客喜可知,醉舞头巾坠。老子年来④,逢场作戏。趁欢娱饮数杯。醉归,月黑。尽踏得云烟碎。

    【注释】

    ①牧笛:牧童所吹的笛曲。此处泛指欢快的民间笛曲。②酒旗:古代酒店前所悬挂的幌子。③社鼓:进行春社或秋社祭祀时所敲响的鼓声。④老子:作者自称,有疏狂不羁之意。

    【译文】

    欢快的牧羊曲的笛声,随风招展的酒旗,欢庆社日的锣鼓惊天动地地猛擂。庄家老汉面对客人那种欢喜可以感知,舞得陶醉到坠落头巾都无所谓。我近年来也是逢场作戏。趁着高兴也欢乐地喝几杯。醉醺醺地往回走,月亮很黑,一路上把云烟都踩碎。

    【评析】

    本曲表现农村春社时的欢快热闹场面,抒发了与民同乐的高尚情感,也可隐约地感受到作者那怀才不遇的痛苦心境。“牧笛,酒旗,社鼓喧天擂”,开头三句用声音渲染春社祭祀的热闹,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酒旗”还可以想象是在一家酒店的大院里举行这种社日的欢庆大会。接下写村民们的欢乐情景,他们在尽情地载歌载舞,乃至于把头巾都舞得坠落了,可见其淳朴的精神面貌和狂喜的情态。“对客”的“客”很明显是作者自己。“田翁对客喜”,反过来就可证明客早与这些田舍翁打成一片了。一个和百姓格格不入的官员,百姓见到他也不会喜的。张养浩在这里的身份好像不是地方官而是辞官归隐的隐士。后几句顺势而下,写自己与民同乐的情感。“逢场作戏”,既有不愿使百姓们扫兴,不得不勉强助兴喝酒的情形,同时也有人生就像大舞台,不得不经常进行敷衍的无奈。他在辞官归隐时内心还是很不平静的,因此才会有“逢场作戏”的感觉。最后几句暗示和百姓们共同欢乐到了夜晚,回去时天色很黑了。“尽踏得云烟碎”写得很有韵味。总之,本曲的主调还是表现一种与民同乐的情怀,基调是健康的。

    [中吕]山坡羊

    张养浩

    人生于世,休行非义,谩①过人也谩不过天公意。便②些东西,得些衣食。他时终作儿孙累。本分③世间为第一。休使见识④,干图⑤甚的。

    【注释】

    ①谩:欺瞒,欺骗。②:积攒,积累。③本分:指依照正当途径获取的一切东西都算本分。④见识:这里是阴谋,不正当手段。⑤干图:追求图谋。

    【译文】

    人生在世,不要做一点点不道义,即使能够欺骗过人也骗不过天公意。即使是积攒点东西,获得一些衣食,到后来都会成为儿孙的拖累。守住自己的本分是人间第一要义,不要使用小心眼儿耍心计,到底追求图谋点儿什么东西?

    【评析】

    这是一首警世的作品,属于哲理类。主要观点便是教诲世人要走正道。“人生于世,休行非义,谩过人也谩不过天公意”,开门见山,直接提出观点,而且非常明确,不要做不正义的事情。应该说,这是儒家思想在人之行为上最起码的要求,实际也是最高的要求。“义”是儒家提出的行为规范,属于道德范畴。“义”的准确含义就是合理,就是公平。无论是社会财富的分配还是个人之间的交换,都以公平为义。孔子用他的弟子原宪管理自己的采邑,和用正常人一样发工资,原宪推辞不要,孔子则很坚决严厉地说:不许推辞,如果你不需要这些钱,可以用来帮助救济你的邻居和亲戚朋友。其实,这便是在具体事务中实行义的实例。作为每个人自己的立场来看,义就是不占他人的便宜,与人交往以不让对方吃亏为原则。“便些东西,得些衣食。他时终作儿孙累”三句是对“非义”的具体解释,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如果不行义,无非就是积攒点财产,积攒点吃的穿的,但是到后来一定会成为儿孙的拖累。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给儿孙留下了债务。本来是财产却成了罪孽和债务。盛唐著名奸相杨国忠本人死后,所有的儿子都无处藏身,最后都被杀害。便是不义的恶果。“本分世间为第一”,这里的本分便是走人间正道,通过自己的劳动来获取利益,不走歪门邪道,与开头的观点遥相呼应,构成一个完整的表述。“休使见识,干图甚的”,则再度提醒不要自作聪明,那样往往会适得其反,因此还是老老实实守本分为好。

    [中吕]山坡羊

    张养浩

    如何是良贵①,如何是珍味②,所行所做依仁义。淡黄虀③,也似堂食④。必能如此方无愧。万事莫教差半米⑤。天,成就你,人,钦敬你。

    【注释】

    ①良贵:良好的品质而受人尊重。②珍味:可口的饭菜。③淡黄(j#):清淡的黄花菜汤。④堂食:唐代开始,宰相们中午在政事堂共同用午餐,叫堂食,伙食标准比较高。⑤半米:半个米粒。

    【译文】

    什么才是优良和尊贵?什么才算是美好的口味?你的所有行为都依据仁和义。如果能够如此,那么即使是一碗清淡的黄花菜汤,也就像那些宰相们中午享受的堂食。一定要能够如此才能内心无惭愧。无论做什么事都不要差半个米粒。如果这样的话,天,一定会成就你,人也一定会钦敬你。

    【评析】

    本篇是道德说教,但却是关乎人之根本的大问题,故本书选入。实际就是讲一个大道理,即仁义是人生立身之根本,幸福之根本,如果能够真正做到依据仁义来做人做事,那么就一定会成功。“如何是良贵,如何是珍味,所行所做依仁义”,开篇三句直接揭示主旨,即什么才是真正的尊贵和美味,前句是指精神层面,即在人格上高尚尊贵,后句指物质生活的享受方面,即在吃穿用等方面,不过只是举吃的口味来说明问题而已。这使我们想起孔子的话,他说:“饭蔬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大意是说:“吃粗粮淡饭,喝凉水,弯着胳膊当枕头随便躺一会儿,快乐就在其中了。如果通过不正当的途经取得财富和官位,对于我来说,就好像天上浮动的云彩一样不屑一顾。”“淡黄虀,也似堂食”,便是对于孔子这一观点的具体阐释,在心情轻松快乐的时候,吃点普通饭菜同样爽口。“必能如此方无愧”,一定要做到这种情形才算是没有惭愧和遗憾。“万事莫教差半米”,进一步提出标准和要求,要真正做到仁义而不差分毫。这种要求便是儒家学说对于自己修养的最高要求。曾子在临终时说的话和表现都如此。最后得出斩钉截铁的结论:“天,成就你,人,钦敬你。”上天一定会成就你,而人也一定会钦敬你。这便是人成功的最高表现。

    [中吕]山坡羊

    张养浩

    于人诚信,于官清正,居于乡里宜和顺。莫亏心,莫贪名,人生万事皆前定。行歹①暗中天照临。疾,也报应,迟,也报应。

    【注释】

    ①行歹:做恶事,坏事。

    【译文】

    对于人要讲求诚信,对于当官一定要清廉公正,居住在乡里和邻居村民要和睦随顺。不要亏心,不要贪名,人生万事都是生前定。如果在背地里干坏事也有上天照临。快,也要报应,慢,也要报应。

    【评析】

    本篇从正面教导人要走正道,字面意思很好懂。“于人诚信,于官清正”是要求人在两种情况下应该如何去做。如果作为普通百姓,则要讲求诚信。诚信是人前进之前提。孔子曾经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小车无,其何以行之哉?”(《论语·里仁》)即是说,人如果没有信义,就会寸步难行。如果当官,则要清廉公正。这也是当官者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居于乡里宜和顺”是指在乡里要成为道德模范,如同孔子提出的“里仁”的理想。“莫亏心,莫贪名,人生万事皆前定”,不要亏心,不要贪图出名。可能当时便有许多这类小人,到处张扬炫耀包装,浪得虚名。这种人是什么时代都有的,动辄什么专家,什么大师,其实不过半瓶子醋,还不酸。声闻过情者多矣。“行歹暗中天照临”,这是张养浩几次提到的观点,即使你隐瞒得如何诡秘,到后来依旧会东窗事发,因为如果高瞻远瞩的话,任何阴谋最后都会被历史长河的流水冲刷出来。李林甫的口蜜腹剑,最后还是被历史冲刷出来,如果说奸臣水平,李林甫可能是中国历史上最高的。李林甫绝顶聪明,可惜用错了地方。故邪恶是隐瞒不住的。“疾,也报应,迟,也报应”,这种因果报应的观点要辩证去看,暗中无法证明的因果关系是难以令人信服的,教育意义不大。但是在现实世界的历史过程中所出现的因果报应是可以看出来,有众多事实例证。因此,人留给后代的真正遗产应该是道德遗产和文化遗产,这具有永恒价值。所以人应该搞清楚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对于人生什么才是最有意义最有价值的。这种认识对于人生永远都有启示的意义。

    [中吕]山坡羊

    张养浩

    休学谄佞,休学奔竞,休学说谎言无信。貌相迎,不实诚。纵然富贵皆侥幸,神恶鬼嫌人又憎。官,待怎生。钱,待怎生。

    【注释】

    ①谄佞:谄媚佞幸。善于用巧言令色来巴结人。②奔竞:到处奔走钻营以求当官之捷径。③貌相迎:指巧言令色,用谄媚的模样迎接权势者。

    【译文】

    不要学习巧言令色溜须拍马那一套,也不要学习到处钻营攀龙附凤无节操,更不要学习到处撒谎得骗就骗损人利己那些招。对于上官满脸堆笑皮笑肉不笑去相迎,没有一点实实在在的真情,这样的人即使是富贵也全凭侥幸,神仙厌恶小鬼嫌弃人就更是忿恨又怨憎。这样的人,官,怎么能够升,钱,又怎么能够生?

    【评析】

    张养浩在官场多年,对于官场中的种种伎俩都司空见惯,对于那些阳奉阴违、胁肩谄笑的势力小人看得非常清楚,故作这首小令揭露这些人并警告其这种表现的结果是往往适得其反,官也升不上去,钱也不可能积攒很多。对于所有人都有警示作用。虽非振聋发聩,也值得所有人深思。

    “休学谄佞”,谄佞是为自己某一方面利益而讨好权势者的一种行为,缺乏真诚和忠信。孔子便反复教导学生“巧言令色,鲜矣仁”,在《论语·学而》篇和《论语·阳货》篇两次出现,完全相同的文字。他还说过:“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论语·公冶长》)可以感受出孔子对于这些特别会逢迎会谄媚之人的深恶痛绝。其实,只要是有正直感有智慧的人都不会接受这种人的谄媚。盛唐宰相姚崇生病时,一个下属来看望他,居然挤出不少眼泪,这人走后,姚崇对身边人说:“他的眼泪是从哪来的呢?”很鄙视此人。“休学奔竞”,奔竞则是汲汲于势利之图而奔走干谒之人,通过各种各样的关系到处钻营,顺竿往上爬,拐弯抹角找关系。“休学说谎言无信,貌相迎,不实诚”三句则再进一步告诫这种人,不要那么没有人格。这样的人“纵然富贵皆侥幸,神恶鬼嫌人又憎”两句如同当头棒喝,你们即使富贵也是侥幸,是偶然的,短时的,不会长久。神、鬼、人三界都蔑视你、鄙视你、仇视你,有点儿“老鼠过街人人喊打”的意味,人如果混到这个份儿上,还能指望什么呢?“官,待怎生。钱,待怎生”,如此做的目的无非是升官发财,但是这两样都没有希望了。道理阐释得非常清楚。

    [中吕]山坡羊

    张养浩

    与人方便,救人危患,休趋富汉欺穷汉①。恶非难②,善为难③,细推物理皆虚幻④,但得个美名儿留在世间⑤。心,也得安;身,也得安。

    【注释】

    ①趋:趋附,趋炎附势。②恶非难:人做恶事并不难。③善为难:人做善事则很难。④物理:万事万物的原理。⑤美名:美好的名声。

    【译文】

    做人要尽量给别人提供方便,解救他人的危险和忧患,不要趋炎附势富人而欺负那些穷汉。做坏事并不难,行善事才真难。仔细推论一切荣华富贵功名利禄都虚幻,只求留下一个好的名声在人间。自己心理得安,家庭和自身也得安。

    【评析】

    本曲属于咏怀劝善之作,表现出作者的人生价值观,具有警世劝世的作用。

    “与人方便,救人危患,休趋富汉欺穷汉”开头三句道理很简单,但非常质朴深刻。孔子在批评冉有的时候说过一句非常深刻的话:“君子周急不继富。”即真正的君子周济有紧急困难的人,而不对富人继续增加财富,实际就是俗语说的雪中送炭而不锦上添花的处世哲学。但这不是很容易做到的。“恶非难,善为难”也是具有相当人生阅历后总结出来的看似浅显而实精神的观点。这里的恶也不是杀人放火类的大恶,而是损人利己的小恶,这样的事情很多人在不经意间就犯了。什么偷工减料,什么缺斤少两,什么以次充好等都是。“善”的主要表现是利他,即对他人有帮助。长期坚持就是仁,这是需要大智慧大道德的人才能做到的。“细推物理皆虚幻,但得个美名儿在世间”两句可看作是这首小令的主题。这就是一切物质的东西都是虚幻不真、稍纵即逝的,只有道德文化这些精神的东西才是永恒的。所以,人生的真正价值不在于你得到过多少物质享受,而在于你为社会为百姓究竟做了些什么,是否留下一个好的名声。只有在百姓中有个好名声,这样,才能心安理得,身体也可以得到安全。重视社会对自己的评价,重视自己的社会名声,重视百姓对自己的态度,这是一个具有良知的正直人所应具有的最基本的品质。一个人,如果连自己的名声都不顾惜了,良心丧尽,寡廉鲜耻,那真太可怕了。一个社会,如果所有的社会成员都不顾惜自己的名声,全都是寡廉鲜耻之徒,那么这个社会就更可怕了,这将是一个鬼蜮横行黑暗透顶的社会。所以,无论什么社会形态,进行最基本的礼义廉耻方面的教育都是必要的。

    “心,也得安;身,也得安”是最后的结果,心安身才能安,而能够做到心安身安才是最轻松快乐的,轻松快乐才是最幸福的人生状态。孔子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便是这种思想,这种精神,这种状态。

    [中吕]山坡羊·骊山怀古

    张养浩

    骊山四顾①,阿房一炬②,当时奢侈今何处③?只见草萧疏,水萦纡④,至今遗恨迷烟树⑤。列国周齐秦汉楚。赢⑥,都变做了土;输⑦,都变做了土。

    【注释】

    ①骊山:一称郦山。在今陕西西安市临潼区东南,因山形似骊马,呈纯青色而得名(一说因古骊戎居此而得名)。秦始皇曾在此山建筑极其辉煌壮丽的阿房宫。后来被楚霸王项羽一把火烧光。本曲即以此为题材写成的。②阿房:即阿房宫。一炬:一把火。③今何处:如今又在哪里呢?④萦纡:萦绕纡曲。⑤遗恨:遗留的憾恨。⑥赢:胜利,指取得政权者。⑦输:失败:指失去政权者。

    【译文】

    站在骊山向四面环顾,想象当年辉煌的阿房宫被项羽放了一把大火,当时奢侈无度的地方如今又在何处?只见荒烟野草一片萧疏,河流溪水萦绕迂回,至今遗恨都留在了迷茫的荒烟枯树。列国中的周齐秦汉楚,即使当年胜利取得政权,后来失败便都成为废墟黄土;如果失败失去政权,更是都成为废墟黄土。

    【评析】

    本曲属于咏史题材,主题和《潼关怀古》很相似,都表现出作者深沉的历史感和强烈的忧患意识。

    张养浩的小令主要是两类题材,一类是表现隐居生活之乐趣并以此来批判官场中之龌龊与险恶,一类是怀古咏史类。这类作品的基本风格是高屋建瓴,气势磅礴,视野开阔,感慨深沉,意境雄浑苍茫,有厚重的历史感。语言则质朴古拙,笔力劲健。本篇便体现了这种风格。登上骊山远眺,只见草木萧条,河流萦绕,一派冷落景象,境界苍茫空旷,视野极其开阔,宇宙茫茫,当年那辉煌壮丽的阿房宫如今哪里去了呢?早被项羽一把火烧掉了。如今留下的只是遗恨和迷茫。历史上那些兴盛一时的朝代早已被厚厚的历史尘埃所埋没,一切争名夺利,苦心经营都是枉然,最后都要成为灰土。伴随着一个个王朝兴废嬗变,是无休无止的破坏和毁灭,是无数的物质文明和大量物质财富的被毁灭。胜利者把失败者的一切都毁弃,难免自身不再失败,而失败后也同样被毁弃。就这样,赢了就大兴土木,输了就毁弃,“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形成可怕的恶性循环。这种论调有虚无主义的成分,但作者是站在任何一个朝代都没有改变人民百姓的苦难地位这一高度来抒发感慨的,是站在如何保护前代物质遗产和文化遗产的高度来抒发感慨的,故其内涵深刻,与一般的历史虚无主义有所不同。还有一点,就是元代统治者缺乏保护文化遗产和物质遗产的意识,张养浩这种感慨的意义就更加深邃。

    [中吕]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①,波涛如怒②,山河表里潼关路③。望西都④,意踌蹰⑤,伤心秦汉经行处⑥,宫阙万间都做了土⑦。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注释】

    ①峰峦如聚:潼关东临肴山,西近华山,山势连绵不断,故云。如聚:好像在聚拢皱眉一样。②波涛:潼关以外是黄河。如怒:黄河好像发怒了一样,波涛滚滚。③山河句:指潼关一带内有华山,外有黄河,形势极为险要。④西都:指长安。⑤踌蹰:本义是犹豫不决,此处指心潮起伏不平。⑥经行:经营。秦朝建都于长安附近的咸阳,西汉建都于长安,故云。⑦宫阙:宫殿。阙:原指宫门两边供了望的楼,后来泛指帝王所居。做:此处是“化作”的意思。

    【译文】

    华山的山峰向中间聚拢如同愤怒而皱眉一样,黄河的波涛滚滚如同在发出怒吼声浪,华山和黄河一内一外构成潼关的险要屏障。向西都长安的方向眺望,我的内心起伏难平而伤感惆怅,伤心秦朝汉朝苦心经营过的地方,当年的宫殿富丽堂皇,如今都成为一片废墟而极其苍凉。一个朝代兴盛的时候,百姓们辛辛苦苦紧忙,难免苦难命运,一个朝代衰亡的时候,百姓们则到处打仗流血死亡,更是难免命运凄凉。

    【评析】

    这是一篇登临怀古之作。张养浩是一个忠正耿直,关心民生疾苦的好官。他曾经奉命到关中赈灾,当路过潼关时,登高临远,写下这首千古名篇。开头三句扣题描写潼关的险要地形。首句写山,次句写河,第三句总写山河的形势。在描写山河的险要形势时,作者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描绘出群山仿佛在有意聚拢、耸峙,描绘黄河的波涛仿佛在愤怒咆哮,赋予山河以人的动态和思想感情,为后面的抒情张本。中间四句扣题抒写怀古意蕴。西都长安在秦、汉两朝曾经兴盛一时,成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秦始皇时,曾迁天下豪富二十万户到咸阳,并大造宫殿。后来被楚霸王项羽一把大火烧毁。所以作者说“宫阙万间都做了土”,抒发盛衰兴亡变幻莫测的历史变迁之感,并为最后的议论做好铺垫,使结尾的四句如水到渠成一般,顺势而出。“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个结尾揭示出一个历史规律,其着眼点已经不在封建王朝的兴衰更迭上,而是在关心着百姓的命运。对百姓来说,国家兴盛时,就要大兴土木,或对外进行开边拓土的战争,百姓们是受苦的;国家衰亡时,又要改朝换代,连年征战,百姓就更苦了。无论国家是兴盛还是衰亡,百姓始终也改变不了受苦受难的悲惨命运。这就揭示了一个主题:即封建专制制度与人民大众的利益是根本对立的。这接触到封建专制制度的本质问题,使作品的怀古主题升华到一个新的思想高度,使本曲成为元代散曲中最为优秀的篇章之一。

    [南吕]西番经

    张养浩

    天上皇华使①,来回三四番。便是巢由②请下山。取索檀③,略别华鹊山④。无多惭,此心非为官⑤。

    【注释】

    ①皇华使:《诗经·小雅》中有“皇皇者华”篇,《诗序》谓君使臣之作。后世遂把皇华做使人或出使的典故。②巢由:巢父和许由,传说黄帝曾经要把天下让给他们,他们坚决不肯接受。③取索檀:去做赈济灾民之事。取索:取用索求筹备一些粮谷。檀:佛教用语,檀那,布施。檀越,施主的意思。④华鹊山:当时张养浩隐居之处。⑤此心非为官:我出仕不是为了当官。

    【译文】

    从北京朝廷派来的使臣,来来回回跑了三四番,即便是巢父、许由也要被请下山。我前去想尽办法也要筹备一些粮食和钱款,解救那些灾民离开死亡线。因此我暂时告别华鹊山。但我的心中并没有愧和惭,因为我的内心确实不是为当官。

    【评析】

    张养浩五十二岁时勇敢上万言疏,指出十大弊政,“言皆切直,当国者不能容。遂除翰林待制,复构以罪罢之,戒省台勿复用。养浩恐及祸,乃变姓名遁去”(《元史本传》)。后来尚书省罢,证明他的意见正确,朝廷召回重用。到五十二岁时,因为朝廷政治比较混乱,张养浩“后以父老,弃官归养,召为吏部尚书,不拜。丁父忧,未终丧,复以吏部尚书召,力辞不起。泰定元年,以太子詹事丞兼经筵说书召,又辞;改淮东廉访使,进翰林学士,皆不赴”(《元史本传》)。本传中明确记载在他回家隐居期间,三次征召,他都没有赴任。而这次征召,则是特殊情况,他是为灾民难民而出山的。了解这些背景,对于我们理解分析这首小令中包藏的作者崇高伟大的心灵大有益处。

    “天上皇华使,来回三四番”是说这次皇帝派出的专使来回三四趟,足见皇帝对自己的信任和事情的紧急。“便是巢由请下山”的意思是说,就是巢父和许由也得被请下山,其中主要的便是请的原因,这种情况实在紧急而特殊,也暗应最后一句,即自己并不是为当官才出山的。“取索檀”三字比较费解,详细阅读其本传后,可以基本理解。张养浩到陕西后遇到许多棘手问题,一些奸商滑吏借机敛财,张养浩利用手中权力,千方百计为百姓解决困难。先是百姓手中有的钞不清楚,主管部门和官员则不收,要求换清楚的。兑换中是十换五而且还排不上号。张养浩命手下人把百姓这些不清楚的真钞后面盖上官印,命令所有府库不得再为难百姓。又动员富户主动出粜即开仓卖米。这便是“取索”二字的本义。“略别华鹊山”是表示暂时的离别华鹊山而已,等赈灾结束就回来。“无多惭,此心非为官”,最后两句是内心的剖白,确实是洁白心灵的表现,张养浩真的不是为官。通过本篇,我们可以深切理解一为心系万民的优秀官吏的伟大的灵魂,张养浩在中国历史上也是不多的具有高尚道德情操而无瑕疵的官吏,可惜就是因为生活在元代而没有显露出来,其实他的历史地位应该比现在还高。

    [南吕]西番经

    张养浩

    屈指归来后,山中八九年。七见征书①下日边。私自怜,又为尘事②缠。鹤休怨,行当还绰然③。

    【注释】

    ①征书:朝廷召大臣进朝为官的圣旨。②尘事:世俗之事。③绰然:绰然亭,是张养浩隐居处所的亭子。

    【译文】

    屈指计算自从辞官归来之后,在山中隐居已经八九年。从皇帝身边发下来的征召我入朝的圣旨就有七篇。我私自可怜自己,又一次被尘事所纠缠,只能再度出山。仙鹤不要埋怨,我处理完赈灾的事情就回来依旧隐居在绰然。

    【评析】

    这是张养浩在决定接受朝廷征召正式出任官职要离开家乡时所写,表明自己处理完赈灾事务就再回来的心愿,是对鹤的表白,对绰然亭的表白。可惜他并未能够实现自己的心愿,累死在工作岗位上而未能回到他的绰然亭和他的仙鹤身边。“屈指归来后,山中八九年”写他归隐山林后,八九年时间里,朝廷下了七次诏书征召他回去当官,都被他以各种理由回绝了。这是纪实的文字。“七见征书下日边”,据《元史本传》记载:“赐尚服金织币一、帛一,以旌其直。后以父老,弃官归养,召为吏部尚书,不拜。丁父忧,未终丧,复以吏部尚书召,力辞不起。泰定元年,以太子詹事丞兼经筵说书召,又辞;改淮东廉访使,进翰林学士,皆不赴。”他在上疏谏阻皇帝不要在禁中举办元宵花灯展后受到嘉奖,“以父老,弃官归养”很明显是寻找理由,并不是必须归养的。其实,这里的原因很复杂,中国社会,民告官,或者小官告大官,输了关系不大,如果赢了一定倒大霉。这是百姓和官场都知道的,一次赢,一生输。张养浩得罪了权要,因此他坚决不回朝当官可以理解。但是这次不同,因为不是回朝,而是直接去关中赈灾,为那些挣扎在死亡线上的可怜的百姓,他宁可自己累死也在所不辞。“私自怜,又为尘事缠”是无奈的心灵独白。“鹤休怨,行当还绰然”是他的真心话。张养浩是个忠心耿耿的大君子,是为天下苍生可以抛头颅洒热血的真男儿。他的言行为他自己在历史上树立了永远的丰碑。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